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3/144292 (79%)
Visitors : 50947599      Online Users : 100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56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66


    Title: 動盪中的改革:中國國民黨從「革新」走向「改造」, 1945-1950
    Authors: 王良卿
    Wang Liang-ching
    Contributors: 林能士
    王良卿
    Wang Liang-ching
    Keywords: 國民黨
    革新
    改造
    蔣介石
    派系
    國共內戰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7:05:12 (UTC+8)
    Abstract: 提 要



    國民黨在1949年遭遇的大潰敗,經常被學界描繪成一種「啟示錄」般的刺激力量,1950年在台灣的黨務改造運動則是該黨生聚教訓之後的有力回應。對此,本篇論文嘗試提出兩項修正觀點:第一、1949年的局勢與1950年的事件確實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關係,但是人們仍然不宜忽視早在這兩個年份之前,國民黨機器與國民黨人就已經發出各式各樣的黨務改革呼聲,甚至採取了某些行動。這類呼聲與行動的時段如果離1949年愈遠,就愈可能是為了主動解答、解困「它們當下」坐落的動盪年代,並非作為政權日後潰走的時代布景而屈身歷史舞台。第二、1949年作為促成國民黨在台改造的關鍵性意義,充其量,只能嚴格限定在一種短暫時間以及外部挑戰的解釋效果上。表面上,國民黨誠然透過改造做出了新一波的回應,但是回應的方式與形貌,泰半還是國民黨自己透過既往自省經驗的內在脈絡,長期積累、變化的結果,不完全是1949年這個特殊年代替它應急抉擇。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中文部分
    一、檔案
    (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檔案,台北:
    朱家驊檔案
     三青團(二),函號:135
    雷震•傅正檔案
     雷震專題:雷震與國民黨資料(一),編號:G01
     雷震專題:雷震與國民黨資料(二),編號:G02
    (二)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檔案,台北:
    一般史料
    中央政治會議檔案
    特種檔案
    三青團各地會議卷,特024
    黨團統一卷,特025
    會議紀錄檔案
    (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南京: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全宗號:711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全宗號:717
    三青團中央團部,全宗號:728
    (四)國史館館藏檔案,台北:
    蔣中正總統檔案
     事略稿本:1945-1949年
     革命文獻:戡亂時期第41冊
     特交檔案:分類資料(政治)第21冊;一般資料第330-331,340-343冊
     籌筆:統一時期第166冊;抗戰時期第11冊;戡亂時期第13,15冊
     領袖家書:蔣經國先生家書拓影本,第3-5冊
    蔣經國總統檔案
     忠勤檔案:蔣中正函電錄底,卷號:2;蔣中正手令錄底,卷號:3;各類合卷,卷號:113
    行政院會議紀錄檔案,目錄號:105-1
    二、史料彙編、日記
    (一)史料彙編
    《黨團統一組織重要文獻》(南京:黨內刊物,民國36年)。
    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編,《團長訓示》(重慶:編者刊印,民國31年)。
    中央改造委員會設計委員會編,《本黨改造意見反映總結》(台北:編者刊印,民國41年)。
    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台北:編者刊印,民國41年)。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台北:編者刊印,未載彙印年月)。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台北:編者印行,民國43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二十二年黨務年刊》(廣州:編者印行,民國23年)。
    中國國民黨雲南省執行委員會編,《黨政革新運動》(昆明:編者印行,民國35年)。
    文砥編纂,《蔣介石的革命工作》(上海:太平洋書店,民國16年)。
    王芝琛、劉自立編,《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自由中國勞工同盟編,《自由中國勞工同盟》(台北:編者刊印,民國39年)。
    李雲漢主編,林泉編輯,《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80年)。
    李雲漢主編,林養志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組織工作》(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82年)。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
    查建瑜編,《國民黨改組派資料選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73年)。
    秦孝儀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台北:編者印行,民國68年)。
    國史館審編處編,《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二)―寧漢分裂與清黨》(台北:國史館,民國91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2輯(台北:編者印行,民國78年)。
    張國華編著,《南投縣老照片特輯》,第3,5冊(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5年〔第3冊〕,1998〔第5冊〕)。
    梅萼編,《鄒魯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74年)。
    陪都座談會編,《中國國民黨黨員黨政革新運動》(重慶:青年軍出版社,民國35年)。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輯,《雷震案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台北:國史館,民國91年)。
    陳果夫著,陳果夫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編,《陳果夫先生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0年)。
    陳鵬仁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彙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8年)。
    章伯鋒、莊建平主編,《抗日戰爭》(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喬寶泰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9年)。
    萬麗鵑編註,潘光哲校閱,《萬山不許一溪奔――胡適雷震來往書信選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
    雷震,《雷震秘藏書信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榮孟源主編,孫彩霞編輯,《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改造史料選輯〉,《近代中國》,第136期(台北:民國89年4月),頁156-182。
    蕭繼宗主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中國國民黨宣言集》(台北:編者印行,民國65年)。
    (二)日記、工作日誌
    〈陳果夫先生民國二十五年至四十年日記摘錄〉,收入徐詠平編著,《陳果夫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頁839-970。
    上海市檔案館編,《陳光甫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公安部檔案館編注,《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手稿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0年)。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手稿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9年)。
    朱振聲編纂,黃晃校勘,《李漢魂將軍日記》(香港:李氏家屬自印,民國64年)。
    何成濬著,沈雲龍校註,《何成濬將軍戰時日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5年)。
    阮毅成,〈民國二十七年武漢半年日記(下)〉,《傳記文學》,第43卷第3期(台北:民國72年9月),頁54-60。
    邵元冲著,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冲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胡虛一註言,〈雷震日記介紹及選註〉,收入:李敖等著,《萬歲•萬歲•萬萬歲》〔萬歲評論叢書第1期〕;李敖等著,《放大•放大•再放大》〔萬歲評論叢書第7期〕;李敖等著,《外交•性交•交》〔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71期〕;李敖等著,《抗議•抗議•站》〔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74期〕;李敖等著,《老蔣•小蔣•瘋》〔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86期〕;李敖等著,《起點•終點•跑》〔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87期〕(台北:天元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1,7月,1987年8,12月,1989年2-3月),頁27-56〔萬歲評論叢書第1期〕,頁133-136〔萬歲評論叢書第7期〕,頁191-214〔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71期〕,頁209-226〔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74期〕,頁117-140〔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86期〕,頁291-302〔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87期〕。
    胡適,《胡適的日記》,手稿本(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手稿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0年)。
    黃杰,《中央軍官訓練團工作紀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3年)。
    萬耀煌,《萬耀煌將軍日記》(台北:湖北文獻社,民國67年)。
    雷震,《第一個十年》,第1,2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7年)。
    閻伯川先生紀念會編,《閻伯川先生感想錄》(台北:編者印行,民國86年)。
    鍾理和,《鍾理和日記》(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6)。
    羅久芳註記,邵銘煌校讀,〈羅家倫先生日記――民國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近代中國》,第131期(台北:民國88年6月),頁147-174。
    三、憶述文獻
    (一)自傳、回憶錄、口述歷史、憶述文集
    《朱霽青先生紀念集》(台北:未載出版者,民國44年)。
    《花谿結緣三十年》(台北:花谿同仁集資出版,民國58年)。
    《陸京士先生紀念集》(未載出版資料)。
    「蔣公侍從人員史」編纂小組編纂,《蔣公侍從見聞錄「侍從人員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
    大華晚報社編,《余井塘先生紀念文集》(台北:財團法人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民國74年)。
    干國勳等著,《藍衣社 復興社 力行社》(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6,7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思誠,《曠世風雷一夢痕――九十年人生經歷見證》(台北:立華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4年)。
    石之瑜編著,《寧靜致遠 美麗人生――沈昌煥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沈大川,民國90年)。
    吳望伋,《七十自述》(台北:作者自印,民國63年)。
    宋希濂,《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香港:南粵出版社,1986)。
    李鍔、汪瑞炯、趙令揚編註,《苦笑錄:陳公博回憶(一九二五―一九三六)》(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79)。
    沈雲龍訪問,陳三井、陳存恭紀錄,《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3年)。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阮毅成,《八十憶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
    周宏濤口述,汪士淳撰寫,《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俞濟時,《八十虛度追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2年)。
    柴夫主編,《中統頭子徐恩曾》(台北:新銳出版社,民國83年)。
    康澤等著,《康澤自述及其下落》(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7年)。
    張力訪問、紀錄,《黎玉璽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0年)。
    張其昀等著,《崔書琴紀念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6年)。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
    張群口述,陳香梅筆記,《張岳公閒話往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7年)。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梁肅戎口述,劉鳳翰、何智霖訪問,何智霖紀錄整理,《梁肅戎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4年)。
    陳公博,《寒風集》(上海:地方行政社,民國33年)。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上海:廿世紀出版社,民國38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3年)。
    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
    陳紀瀅,《我的郵員與記者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
    陸寶千訪問,鄭麗榕紀錄,《黃通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1年)。
    陶希聖,《八十自序》(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民國67年)。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8年)。
    陶希聖口述,陳存恭、蘇啟明、劉妮玲訪問,陳存恭、尹文泉總整理,《陶希聖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3年)。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
    程思遠,《政海秘辛》(香港:南粵出版社,1988)。
    程滄波,《滄波文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2年)。
    黃宇人,《我的小故事》(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82)。
    黃紹竑,《五十回憶》(長沙:岳麓書社,1999)。
    董霖,《六十載從政講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
    鄒魯,《回顧錄》(重慶:獨立出版社,民國33年)。
    壽充一編,《孔祥熙其人其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臧啟芳,《回憶》(台北:反攻出版社,民國42年)。
    裴斐(Nathaniel Peffer)、韋慕庭(Martin Wilbur)訪問整理,吳修垣譯,高雲鵬譯審,馬軍校注,《從上海市長到“台灣省主席”(1946-1953年)――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趙自齊口述,遲景德、吳淑鳳訪問,吳淑鳳紀錄整理,《趙自齊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先雲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民國84年)。
    蔣廷黻英文口述稿,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3年)。
    蔣京訪問、紀錄,《蕭贊育先生訪問紀錄》(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1年)。
    鄭彥棻,《往事憶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4年)。
    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民國69年)。
    蕭贊育,《梅園文存》(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
    蕭關華編,《蕭自誠先生八十壽詩文集》(台北:蕭自誠先生八十誕辰籌備委員會,民國72年)。
    賴景瑚,《煙雲思往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69年)。
    磯野富士子整理,吳心伯譯,《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羅才榮,《才榮文稿》,續二(台北:川康渝文物館,民國79年)。
    (二)憶述專文
    方慶延,〈一水天涯憶李煥〉,《武漢文史資料》,總第32輯(武漢:1988年6月),頁26-29。
    方慶延,〈蔣經國的“一次革命、兩面作戰”經過〉,《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9輯(南京:1982年5月),頁59-70。
    方慶延,〈蔣經國的秘密核心領導組織――中正學社〉,《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81輯(北京:1982),頁200-209。
    水祥雲,〈追憶陸京士兄〉,《中外雜誌》,第36卷第4期(台北:民國73年10月),頁55-56。
    王又庸,〈關於“新政學系”〉,《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4輯(北京:1960年5月),頁78-97。
    王華農,〈中國國民黨開封市(縣)黨部簡記(一九二四―一九四八)〉,《開封文史資料》,第5輯(開封:1987年4月),頁108-120。
    王進三,〈三民主義青年團湖南支團始末〉,《湖南文史》,第36輯(長沙:1989年12月),頁58-71。
    田世慶,〈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安徽文史資料選輯》,第12輯(合肥:1983年4月),頁1-15。
    兆祥,〈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跟隨白崇禧逃跑記〉,《武漢文史資料》,第10輯(武漢:1982年11月),頁49-54。
    朱家讓,〈敬悼陸京士先生〉,《傳記文學》,第44卷第4期(台北:民國73年4月),頁76。
    艾毓英,〈我在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的親身經歷〉,《湖北文史資料》,總第14輯(武昌:1986年4月),頁68-85。
    艾毓英,〈政學系與C.C.在湖北的蝸鬥〉,《武漢文史資料》,第19輯(武漢:1985年3月),頁126-142。
    何漢文,〈改組派回憶錄〉,《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17輯(北京:1961年7月),頁166-184。
    余井塘,〈賴景瑚的一生〉,《傳記文學》,第43卷第3期(台北:民國72年9月),頁10-13。
    吳開先,〈痛悼故友陸京士兄〉,《傳記文學》,第44卷第4期(台北:民國73年4月),頁65-68。
    沈雲龍,〈敬悼賴景瑚先生〉,《傳記文學》,第43卷第3期(台北:民國72年9月),頁14-15。
    屈凌漢,〈蔣經國的小組織“燕廉”的活動〉,《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42輯(北京:1961年2月),頁216-222。
    武和軒,〈我對改組派的一知半解〉,《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36輯(北京:1963年6月),頁139-153。
    金紹先,〈我在立法院參與孫文主義革命同盟工作活動紀略〉,《文史資料選輯》〔全國〕,增刊第2輯(北京:1987年6月),頁129-143。
    侯定遠整理,〈蔣介石下野回溪口的見聞〉,《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66輯(北京:1979年10月),頁84-90。
    姜夢麟、毛子佩,〈抗戰勝利後上海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文史資料選輯》〔上海〕,總第27輯(上海:1979年10月),頁175-184。
    胡有瑞、林章松、劉本炎,〈「中國國民黨改造之歷史意義與時代使命」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第43期(台北:民國73年10月),頁4-28。
    胡彥雲,〈我所知道的梁寒操〉,《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總第138輯(北京:2000年1月),頁31-44。
    胡夢華,〈CC外圍組織誠社始末〉,《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14輯(北京:1961年4月),頁147-165。
    范予遂,〈九十回顧〉,《文史資料選輯》〔山東〕,第16輯(濟南:1985年5月),頁1-25。
    范予遂,〈我任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的回憶〉,《文史資料選輯》〔山東〕,第7輯(濟南:1979年10月),頁63-80。
    范予遂,〈我所知道的改組派〉,《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45輯(北京:1964年4月),頁209-230。
    夏賡英,〈漫話C.C.派〉,《安徽文史資料》,第21輯(合肥:1984年12月),頁184-207。
    徐炳煊,〈我所知道的蔣經國的“幹校系”及其活動〉,《安徽文史資料》,第17輯(合肥:1983年12月),頁91-121。
    徐鑄成,〈吳紹澍在解放前後〉,《文史資料選輯》〔上海〕,總第27輯(上海:1979年10月),頁185-189。
    翁文灝,〈回顧往事〉,《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80輯(北京:1982年2月),頁1-16。
    馬建中,〈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的內幕見聞〉,《西安文史資料》,第3輯(西安:1982年12月),頁130-138。
    馬建中,〈國民黨陜西省黨部的派系鬥爭(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九年)〉,《西安文史資料》,第4輯(西安:1983年6月),頁88-101。
    張力、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紀錄,〈劉定邦先生訪問紀錄〉,張力、吳守成、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紀錄,《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1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頁143-204。
    梁上賢,〈在恩施經歷的國民黨黨團活動〉,《湖北文史資料》,總第14輯(武昌:1986年4月),頁86-95。
    梁上賢,〈國民黨湖北省黨部逃竄、瓦解紀實〉,《武漢文史資料》,第5輯(武漢:1981年12月),頁106-112。
    梁上賢、田秉德,〈三青團在湖北的組織與活動〉,《湖北文史資料》,第7輯(武昌:1982年12月),頁57-72。
    梁尚德,〈我所記憶的“誠社”〉,《文史資料選輯》〔山東〕,第20輯(濟南:1985年9月),頁205-218。
    許聞天、鄧昊明、金紹先、諶小岑、楊玉清、寧光堃,〈孫文主義革命同盟概略〉,《文史資料選輯》〔全國〕,增刊第2輯(北京:1987年6月),頁92-128。
    郭廷以校閱,張繼高訪問、紀錄,〈吳開先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第8期(台北:民國85年12月),頁117-144。
    陳明仙遺稿,〈我所知道的國民黨貴州黨務〉,《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貴陽:1984年5月),頁133-160。
    陳紀瀅,〈敬悼陸京士兄〉,《大成》,第123期(香港:1984年2月),頁28-29。
    陳桓,〈回憶在蔣經國小組織中的活動〉,《武漢文史資料》,總第32輯(武漢:1988年6月),頁70-75。
    陳開國,〈青幹班和青幹校始末記〉,《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74輯(北京:1981年8月),頁40-72。
    陶百川,〈申論公道,痛悼京士〉,《傳記文學》,第44卷第4期(台北:民國73年4月),頁108。
    程思遠,〈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的經過〉,《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66輯(北京:1979年10月),頁57-83。
    覃異之,〈蔣經國與青年軍〉,《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28輯(北京:1962年6月),頁138-148。
    賀德昭,〈回憶沈昌煥老師〉,《武漢文史資料》,總第27輯(武漢:1987年3月),頁30-31。
    馮世欣,〈陳辭公軼事記聞――紀念陳誠副總統逝世三十週年〉,《傳記文學》,第66卷第3期(台北:民國84年3月),頁33-40。
    馮若飛,〈我所知道的張群〉,《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42輯(北京:1961年2月),頁194-204。
    業衍璋,〈我所了解的中央訓練團縣政訓練班〉,《江蘇文史資料》,第24輯(南京:1988年12月),頁100-112。
    賈亦斌,〈我與蔣經國從友好到決裂〉,《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總第132輯(北京:1997年2月),頁122-169。
    翟文鳳,〈三青團和國民黨在陜西的明爭暗鬥〉,《西安文史資料》,第1輯(西安:1981年12月),頁130-137。
    趙克森,〈賴景瑚先生的一生〉,《傳記文學》,第43卷第4期(台北:民國72年10月),頁133-134。
    趙澍,〈CC的擴張活動〉,《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37輯(北京:1963年9月),頁151-164。
    劉不同,〈國民黨的魔影――“CC”團〉,《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45輯(北京:1964年4月),頁231-254。
    劉峙,〈皮裡春秋(八)〉,《傳記文學》,第81卷第2期(台北:民國91年8月),頁58-67。
    劉瑤章,〈憶蔣經國在華北的“反貪污運動”〉,《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42輯(北京:1961年2月),頁211-215。
    劉鳴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概述〉,《湖北文史資料》,總第14輯(武昌:1986年4月),頁51-67。
    鄭友義,〈國民黨龍溪縣黨部組織情況〉,《文史資料選輯》〔漳州〕,總第10輯(漳州:1983),頁70-76。
    薛文波,〈國民黨派系在青海的鬥爭〉,《青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西寧:1980年6月),頁45-59。
    羅鑫,〈我所經歷的祁陽黨團摩擦〉,《湖南文史》,第36輯(長沙:1989年12月),頁41-53。
    蘇縉如,〈黨團鬥爭在邵陽〉,《湖南文史》,第36輯(長沙:1989年12月),頁28-36。
    四、專書
    F. 皮特遜(Florence Peterson)著,仲子譯,《美國的勞工組織》(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65)。
    丁永隆、孫宅巍,《南京政府的覆亡》(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著,《反蔣運動史》(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
    中國勞工運動史編纂委員會編纂,《中國勞工運動史》(台北:中國勞工福利出版社,民國48年)。
    中華民國五十年來民眾團體編纂委員會編纂,《中華民國五十年來民眾團體》(台北:中華民國民眾團體活動中心,民國50年)。
    孔慶泰等著,《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尤爾根•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著,陳學明譯,《合法性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方可編著,《蔣介石和他的高級幕僚》(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王克文,《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台北:國史館,2001)。
    王良卿,《三民主義青年團與中國國民黨關係研究(一九三八―一九四九)》(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7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1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王家瑩,《樂育菁莪――程天放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2年)。
    王泰棟,《陳布雷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王學慶,《蔣介石和陳立夫、陳果夫》(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石源華,《陳公博全傳》(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8年)。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88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
    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8年)。
    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3年)。
    宋春主編,《中國國民黨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李旭主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與蔣主席》(南京:拔提書局,民國35年)。
    李海生、張敏,《民國兩兄弟:陳果夫與陳立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象泰,《中國國民黨今後怎麼辦?》(作者自印,民國36年)。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史述》(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83年)。
    李雲漢,《西安事變始末之研究》(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71年)。
    李新總編,朱宗震、陶文釗著,《中華民國史》,第3編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2000)。
    李新總編,汪朝光著,《中華民國史》,第3編第5卷(北京:中華書局,2000)。
    李新總編,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著,《中華民國史》,第3編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
    沈雲龍編著,《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5年)。
    汪祖華,《中國現代政黨結社搜秘》(台北:大眾時代出版社,民國84年)。
    汪榮祖、李敖,《蔣介石評傳》(台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肖自力,《陳濟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周聿峨、陳紅民,《胡漢民》(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周至柔,《至柔鴻爪》(台北:著者印行,民國43年)。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易勞逸(Lloyd E. Eastman)著,王建朗、王賢知譯,《蔣介石與蔣經國――毀滅的種子》(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
    林立樹,《司徒雷登調解國共衝突之理念與實踐》(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9年)。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河南省黨部編,《中國國民黨河南省黨史要略初稿》(開封:編者印行,民國36年)。
    邵玉銘著,馬凱南、湯麗明譯,《傳教士 教育家 大使――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金冲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勃克(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姚崧齡編著,《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1年)。
    柯芳枝,《公司法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
    胡靖安,《目前黨國的幾個基本問題》(南京:作者自印,民國21年)。
    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3年)。
    范小方,《二陳和C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范小方,《蔣家天下陳家黨:蔣介石與陳果夫、陳立夫的謀略藝術》(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范小方、包東波、李娟麗,《國民黨理論家戴季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范小方、李永銘,《陳果夫與陳立夫》(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與他的思想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
    重毅編著,《中國各黨派全貌》(南京:民本出版公司,民國35年)。
    唐耐心(Nancy B. Tucker)著,新新聞編譯小組譯,《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2》(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孫宅巍,《蔣介石的寵將陳誠》(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孫科,《三民主義新中國》(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34年)。
    孫科,《孫哲生先生最近講演集》(重慶:中蘇文化協會,民國29年)。
    孫彩霞,《新舊政學系》(北京:華夏文化出版社,1997)。
    徐詠平編著,《陳果夫傳》(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
    殷海光,《中國國民黨的危機》(黨內參考,民國35年)。
    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編,《人間國寶陳立夫先生》(台北:編者刊印,民國90年)。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秦孝儀總編纂,李雲漢、呂芳上、劉維開、邵銘煌編輯小組,《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9(台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民國91年)。
    馬克思(Karl Marx)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崔書琴,《三民主義新論》(重慶:商務印書館,民國34年)。
    崔書琴,《論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香港:自由中國社,民國38年)。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
    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1年)。
    張其昀,《菲韓紀行》(台北:正中書局,民國38年)。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
    深町英夫,《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許福明,《中國國民黨的改造》(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5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
    郭緒印主編,《國民黨派系鬥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91年)。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台北:國史館,2002)。
    陶希聖,《將革命事業從頭做起》(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民國38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章君穀著,陸京士校訂,《杜月笙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1年)。
    翊勳,《蔣黨真相》(山東:新華書店,1948)。
    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著,陳曉林譯,《歷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程思遠,《李宗仁先生晚年》(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
    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三○年代中國政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87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2年)。
    黃仁宇,《地北天南敘古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80年)。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年)。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民國83年)。
    黃肇珩總策劃,陳懷玦主編,《傳承與創建――中華日報創刊四十周年史頁》(台北:中華日報社,民國75年)。
    楊天石,《海外訪史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楊者聖,《國民黨“軍機大臣”陳布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奎松,《失去的機會?――抗戰前後國共談判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董顯光,《蔣總統傳》(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1年)。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3年)。
    熊宗仁,《何應欽的宦海沉浮》(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劉才賦,《通天教主――杜月笙與國民黨政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劉維開,《編遣會議的實施與影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8年)。
    蔣永敬,《抗戰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
    蔣嘯青編述,《中國國民黨黨章沿革概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47年)。
    蔡玲、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中華民國的政治歷程》(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
    蔡省三、曹雲霞,《蔣經國系史話》(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社,1979)。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台北:實踐出版社,民國73年)。
    鄧元忠,《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
    鄧飛黃、徐佛觀、蕭作霖,《黨的改造芻議》(重慶:作者自印,民國34年)。
    鄧野,《聯合政府與一黨訓政:1944〜1946年間國共政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鄧熙,《中國之改革》(南京:新中國出版社,民國37年)。
    獨立時論社編,《獨立時論集》,第1集(北平:北京大學出版部,民國37年)。
    蘇墱基,《亦狂亦俠亦溫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蘇錫文主編,彥棻文教基金會編輯,《鄭彥棻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0年)。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7年)。
    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上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讓―馬克•夸克(Jean-Marc Coicaud)著,佟心平、王遠飛譯,《合法性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五、論文
    卜萬平,〈從黨團關係看國民黨內部各派系的矛盾〉,《民國檔案》,1990年第1期(南京:1990),頁117-119。
    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一階段之研究(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至三十五年三月)〉,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一屆討論會秘書處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民國81年),頁761-792。
    王成勉,〈從和平到戰爭――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二階段之研究〉,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國父建黨革命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第3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84年),頁406-433。
    王成勉,〈烽火下的調處:對馬歇爾使華調處第三階段的評估(1946年7月-1947年1月)〉(台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讀本,民國90年10月6-9日)。
    王良卿,〈「新人」與「起家」――蔣經國先生的崛起與三民主義青年團〉,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20輯(台北:編者印行,民國88年),頁339-392。
    王良卿,〈派系政治與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第六屆中央執行、監察委員選舉為中心的探討〉,《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1期(台北:民國85年12月),頁137-150。
    王奇生,〈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20世紀30年代一例勞資糾紛的個案分析〉,《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北京:2001年10月),頁3-18。
    王奇生,〈黨的派系化與派系的黨化:CC系的組織形態與政治理念(1933-1938)〉(台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讀本,民國90年10月6-9日)。
    王泰升,〈近代西方法對台灣華人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台北:1999年4月),頁1-28。
    王超然,〈領袖與國家:孫中山革命論述體系的建立(1925-1940)〉(台北:「中國近代國家的塑造」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宣讀本,2002年12月13-14日)。
    朱堅章,〈泛談正義――生活中的公道〉,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80年),頁1-7。
    余子道、徐有威,〈力行社述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北京:1989年12月),頁217-236。
    吳倫霓霞、余炎光,〈對評價陳炯明的一些重要史料的初步剖析〉,《九州學刊》,第3卷第4期(香港:1990年9月),頁115-123。
    呂芳上,〈抗戰前的中央與地方――以蔣介石先生與廣東陳濟棠關係為例(一九二九―一九三六)〉,《近代中國》,第144期(台北:民國90年8月),頁170-198。
    呂芳上,〈從改革、革命到告別革命――近代中國政治發展的省思〉,孫康宜、呂芳上著,《變――新局面的創格》(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90年),頁27-68。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一九四七∼一九五○)〉,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頁569-597。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近代中國》,第153期(台北:民國92年3月),頁182-205。
    李守孔,〈中國國民黨改造之意義與價值〉,《近代中國》,第43期(台北:民國73年10月),頁29-41。
    李孝悌,〈託古改制――歷代政治改革的理想〉,鄭欽仁主編,《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1年),頁465-509。
    李雲漢,〈中國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一九四九∼一九五二〉,《近代中國》,第87期(台北:民國81年2月),頁19-40。
    李雲漢,〈抗戰期間的黨政關係(1937-1945)〉,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輯,《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民國85年),頁1-19。
    汪朝光,〈戰後國民黨對共政策的重要轉折――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再研究〉,《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北京:2001年8月),頁72-87。
    周維朋,〈戰後中國國民黨派系關係之研究――以黨政革新運動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
    易正義,〈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林能士,〈國民黨內派系之爭與國共和談――以「重慶會談」為例〉,《歷史月刊》,第89期(台北:民國84年6月),頁71-75。
    林能士,〈國民黨內派系之爭與國共商談――以《王世杰日記》為中心的探討〉,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輯,《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民國85年),頁920-938。
    林能士,〈國民黨派系政治與韓國獨立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4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民國86年5月),頁197-209。
    林能士、王良卿,〈戰後國民黨人爭取黨內民主化的背景考察〉,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頁547-567。
    武力、吳雪生,〈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剖析〉,《民國檔案》,2001年第2期(南京:2001年5月),頁98-105。
    邵銘煌,〈為抗戰勝利而綢繆――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召開與時代意義〉,《近代中國》,第149期(台北:民國91年6月),頁116-134。
    徐保達,〈王世杰與民國政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張玉法,〈革反與革進並行――論孫中山先生早年改造思想之形成(一八八五―一八九五)〉,《近代中國》,第141期(台北:民國90年2月),頁14-37。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侍從室的幕僚人員(1936-1945)〉(台北: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宣讀本,民國90年10月6-9日)。
    張憲文、陳謙平,〈國民黨政權研究述評〉,曾景忠編,《中華民國史研究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頁209-238。
    陳三井,〈中國國民黨民國三十九年之改造與台灣新政〉,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5冊(台北:編者印行,民國75年),頁86-106。
    陳永發,〈延安的整風、審幹與肅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抗戰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1937-1945》,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4年),頁741-818。
    陳希亮,〈三青團述論〉(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慈玉、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對公營事業的整頓(1949-1953)〉,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89年),頁449-488。
    陳曉慧,〈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9年)。
    逯耀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華學報》,第4卷第1期(台北:民國66年1月),頁93-102。
    楊天石,〈九一八事變後的蔣介石――讀蔣介石《日記類抄》〉,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輯,《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民國85年),頁20-37。
    萬麗鵑,〈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0年)。
    賈維,〈三青團的結束與黨團合併〉,《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北京:1996年1月),頁77-103。
    賈維,〈國民黨與三青團的關係及其矛盾之由來〉,《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北京:1996年7月),頁100-119。
    趙寶熙,〈自陳立夫回憶錄談起〉,蔣永敬主編,《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五○年之中國:陳立夫回憶錄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86年),頁131-139。
    劉義生,〈國民黨開除黨籍現象述論〉,《史學月刊》,1997年第5期(鄭州:1997年9月),頁42-46。
    劉維開,〈中央非常委員會成立經過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台北:民國88年5月),頁147-168。
    劉維開,〈蔣中正先生復行視事〉,《近代中國》,第135期(台北:民國89年2月),頁16-33。
    劉維開,〈蔣中正第三次下野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台北:2000年6月),頁131-155。
    歐世華,〈吳國楨與台灣政局(1949-195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鄧野,〈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研究〉,《歷史研究》,2000年第1期(北京:2000年2月),頁3-20。
    盧國慶,〈抗戰初期的黨派合作〉(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
    羅俊強,〈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羅詩敏,〈二二八事件之法律史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六、工具書
    《中國國民黨年鑑(民國二十三年)》(南京:民國24年)。
    《中國國民黨年鑑(民國十八年)》(南京:民國20年)。
    中華民國人事錄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人事錄》(台北:中國科學公司,民國42年)。
    中華年鑑社編,《中華年鑑》(南京:中華年鑑社,民國37年)。
    台灣旅行社刊印,《日月潭手冊》(民國36年)。
    余克禮、朱顯龍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李盛平主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李雲漢主編,劉維開編輯,《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民國83年)。
    邵延淼主編,《辛亥以來人物年里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許仁生編繪,葛綏成校閱,《最新南京地圖》(上海:中華書局,民國36年)。
    陳興唐主編,《中國國民黨大事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
    臧勵龢主編,許師慎增補,《中國人名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1年)。
    劉國銘主編,《中國國民黨九千將領》(蘭州: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3)。
    潘小娟、張辰龍主編,《當代西方政治學新詞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七、報紙、期刊
    (一)報紙
    《(湖南)中央日報》,長沙,1946年。
    《大公報》,上海,1948年。
    《大公報》,天津,1934,1947-1948年。
    《大剛報》,南京,1947年。
    《中央日報》,台北,1949-1950年。
    《中央日報》,南京,1936,1946-1949年。
    《中華日報》,台南,1950年。
    《文匯報》,上海,1947年。
    《世界日報》,北平,1947年。
    《北方日報》,北平,1948年。
    《北平日報》,北平,1948年。
    《台灣新生報》,台北,1950年。
    《民生報》,張垣,1948年。
    《申報》,上海,1936,1947-1948年。
    《和平日報》,南京,1947-1948年。
    《南京人報》,南京,1948年。
    《南僑日報》,新加坡,1948年。
    《星島日報》,香港,1948年。
    《益世報》,北平,1948年。
    《晨報》,北京,1927年。
    《華字日報》,香港,1936年。
    《華商報》,香港,1948年。
    《華僑日報》,香港,1948年。
    《新中華日報》,南京,1947年。
    《新民報》,南京,1947-1948年。
    《新聞報》,上海,1948年。
    (二)期刊
    《三民主義半月刊》,第2卷第1-2期,第10卷第12期,第11卷第4期(重慶:三民主義半月刊社,民國32年1月1日;南京:三民主義半月刊社,民國36年9月1日,11月1日)。
    《中央黨務公報》,第1卷第2期-第7卷第5期(重慶: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民國28年7月22日-34年5月15日)。
    《自由中國》,第2卷第1-2期,第3卷第3期(台北:自由中國社,民國39年1月1-16日,8月1日)。
    《改造》,第1,6,8期(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民國39年9月1日,11月16日,12月16日)。
    《革新月刊》,創刊號,第2,5-6,9,16期(長沙:革新月刊社,民國35年8-9,12月,36年1,4,11月)。
    《夏令新聞》,第2期(杭州:杭州青年夏令會學員生活管理委員會出版股夏令新聞社,民國37年7月30日)。
    《新聞天地》,第28,42-44,46,53-54,56-57,59,74,94,100,102-103,105,109,119-122,127,129期(上海:新聞天地社,民國36年10月1日,37年6月16日-7月16日,8月16日,12月1-16日,38年1月16日-2月1,24日;香港:新聞天地社,民國38年7月16日,12月3日,39年1月14,28日,2月4,18日,3月18日,5月27日-6月17日,7月22日,8月5日)。
    《觀察》,第4卷第11期(上海:觀察社,民國37年5月8日)。
    ENGLISH-LANGUAGE MATERIALS
    Ⅰ. BOOKS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1945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Chang, Maria Hsia, Chinese Blue Shirt Society: Fascism and Developmental Nationalism (Berkeley, Calif.: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1985)
    Cohen, Paul A.,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Dickson, Bruce J.,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Duara, Prasenjit,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Eastman, Lloyd E.,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Eastman, Lloyd E., Throne and Mandarins: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he Sino-French Controversy, 1880-188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Fairbank, John K. and Feuerwerker, Albert,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Fairbank, John K., Chinabound: A Fifty-Year Memoi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Fewsmith, Joseph,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 1890-193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Ho, Franklin L., The Reminiscences of Ho Lien (Franklin L. Ho) (New York: East Asian Institu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1967)
    Hsueh, Chun-tu, Huang Hs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Jarman, Robert L., ed., Taiwa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1997)
    Martin, Brian G., The Shanghai Green Gang: Politics and Organized Crime, 1919-1937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Pepper, 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Perry, Elizabeth J., 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Rea, Kenneth W. and Brewer, John C., eds., 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1946-1949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1)
    Schiffrin, Harold Z.,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Stilwell, Joseph W.,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Inc., 1948)
    The Amerasia Papers: A Clue to the Catastrophe of China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0)
    Tsou, Tang,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Tuchman, Barbara W.,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 (New York: Macmillan, 1971)
    Tucker, Nancy B., Patterns in the Dust: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Recognition Controversy, 1949-195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Wakeman, Frederic E., Jr.,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Westad, Odd A., Cold War and Revolution: Soviet-American Rivalr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4-194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Ⅱ. ARTICLES
    Chao, Linda and Myers, Ramon H., “A New Kind of Party: The Kuomintang of 1949-1952,” in Proceedings of Centennial Symposium on Sun Yat-sen’s Founding of the Kuomintang for Revolution, Vol. 4 (Taipei: Modern China Press, 1995), pp. 26-44.
    Dickson, Bruce J., “The Lessons of Defeat: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Kuomintang on Taiwan, 1950-1952,” i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3 (Mar. 1993), pp. 56-84.
    Eastman, Lloyd 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lue Shirts’: A Review Article,” in Republican China, Vol. 13, No. 1 (Nov. 1987), pp. 25-48.
    Israel, John,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ervation as an Ultimate Value,” in Paul K. T. Sih, ed., Nationalist China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Hicksville, N.Y.: Exposition Press, 1977), pp. 131-166.
    Kitts, Charles R., “An Inside View of the Kuomintang: Chen Li-fu, 1926-1949,”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1978)
    Myers, Ramon H. and Ts’ai, Ling, “Out of the Ashes of Defeat: Revitalizing the Kuomintang in Taiwan, 1950-1952,” in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ighty Years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Vol. 1 (Taipei: Modern China Press, 1991), pp. 91-120.
    Rankin, Mary B.,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Power: Qingyi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1, No. 3 (May 1982), pp. 453-484.
    Schrecker, John E.,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nd the Ch’ing-i: Reform as Opposition,” in Paul A. Cohen and John E. Schrecker, eds.,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289-305.
    Tsang, Steve, “Revitalising the Revolution: Chiang Kai-shek’s Approach to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1950s,” in Proceedings of Centennial Symposium on Sun Yat-sen’s Founding of the Kuomintang for Revolution, Vol. 4 (Taipei: Modern China Press, 1995), pp. 48-74.
    Ⅲ.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North China Daily News, Shanghai, 1948.
    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 Shanghai, 1948.
    Time, July 31, 1950.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6153501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1535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350101.pdf33KbAdobe PDF21332View/Open
    15350102.pdf69KbAdobe PDF21078View/Open
    15350103.pdf131KbAdobe PDF21188View/Open
    15350104.pdf67KbAdobe PDF21058View/Open
    15350105.pdf80KbAdobe PDF21277View/Open
    15350106.pdf10KbAdobe PDF21118View/Open
    15350107.pdf654KbAdobe PDF21862View/Open
    15350108.pdf1274KbAdobe PDF23327View/Open
    15350109.pdf1441KbAdobe PDF23176View/Open
    15350110.pdf1306KbAdobe PDF22327View/Open
    15350111.pdf1254KbAdobe PDF23454View/Open
    15350112.pdf1487KbAdobe PDF24211View/Open
    15350113.pdf779KbAdobe PDF21521View/Open
    15350114.pdf344KbAdobe PDF2261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