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04/143671 (78%)
Visitors : 49775909      Online Users : 7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54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48


    Title: 由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來看「廢除八敬法運動」
    Authors: 李翎毓
    Contributors: 丁敏
    李翎毓
    Keywords: 台灣比丘尼
    八敬法
    廢除八敬法運動
    釋昭慧法師
    佛教女權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7:01:24 (UTC+8)
    Abstract: 2001年3月31日於財團法人弘誓基金會所主辦的「第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弘誓基金會的創辦人─釋昭慧法師率領八位法師居士代表上台,公開朗讀「廢除八敬法宣言」,並一一撕毀「八敬法」條文,將廢除八敬法運動推至高潮,導致教界與社會強大的迴響,並引起各界熱烈的討論,為台灣佛教史寫下了新的一頁。「八敬法」是佛陀創立僧團初期允許女性出家所制訂的戒律,縱觀佛教發展傳佈至今歷時二千五百多年,台灣佛教界竟然產生了「公然」廢除八敬法的運動,而且由一位比丘尼倡導,為什麼因緣會成熟在此時此地?其代表義意為何?

    本論文試圖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台灣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脈絡下來加以探討,在佛教與女權論述方面,先探討西方佛教與女權相關理論的研究,進而從中歸納出的適用於檢視佛教女權發展的項度,將之應用於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論析上,建構台灣比丘尼佛教女權發展的論述。本研究範圍,在對象上,以台灣比丘尼為論述中心,在時間上,從清末佛教傳入台灣後至2001年「廢除八敬法運動」,其間以台灣光復(1945年)及解除戒嚴(1987年)為區隔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加以論述,輔以「資源分配」、「組織分工」、「意識形態」三個主要面向,來檢視佛教與女權的關係,藉由探討台灣佛教發展各時期佛教出家女性所處的情境,來說明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的發展脈絡,並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此一背景下進一步闡述「廢除八敬法」的意義與影響。
    Reference: 中文部份
    1、工具書:
    大正藏(光碟版1-55冊、85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光碟版)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第二版)
    印順導師全集(光碟版)
    2、相關書目:
    王見川、李世偉,《台灣的宗教與文化》,台北:博揚文化,1999
    岩本裕著、劉欣如譯,《佛教與女性》,台北:大展,1998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學生書局,1989
    朱良志、詹緒左釋譯,《比丘尼傳》,高雄:佛光,1996
    呂澂等著,《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8
    陶五柳,《釋昭慧法師:護教護生闖江湖》,台北:旭昇,1995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2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台北:南天,1996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1997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南天,2001
    江燦騰,《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台北:新文豐,2001
    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台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台北:東大,2003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1994張珣、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2001
    張珣、江燦騰,《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2003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林新居,《佛門人物訪談錄---法師篇》,台北:菩提長青出版社,1993
    朱秀容,《當代佛學人物演義》,台北:法鼓文化,1999
    陳慧劍編,《當代佛門人物》,台北:東大,1984
    陳慧劍編,《聖比丘尼列傳》,台北:龍樹菩薩贈經會,1994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1999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東大,2004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東大,2004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慧日講堂,1978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1982
    釋昭慧,《願同弱少抗強權》,台北:法界,1994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1995
    釋昭慧,《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台北:東大,1995
    釋昭慧,《四分比丘尼戒經》,台北:法界,1996
    釋昭慧,《律學今註》,台北:法界,1999
    釋昭慧,《如是我思》二版,台北:法鼓文化,2002
    釋昭慧、釋性廣編著,《千載沈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台北:法界,2002
    釋昭慧,《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台北:法界,2002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法界,2003
    釋若學,《比丘尼律的相關爭議點》,牛津:巴利聖典學會,2000
    釋恆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1995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1990
    溫金玉釋譯,《四分律》,台北市:佛光,1997
    釋見曄編著,《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台北:中天,1999
    釋聖嚴,《佛教制度與生活》,台北:東初,1963
    釋永芸編,《跨世紀的悲歡歲月:走過台灣佛教五十年》,台北市:佛光,1996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方;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台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
    弘誓學院,《另類師生,另類經驗─學院校舍落成壹週年紀念特刊》,台北:法界,2001
    香光尼僧團,《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1992
    陳文姍,《台灣本土婦女神學初探》,台北:永望文化,2002
    陳文團、何珮瑩編,《現代婦女哲學》,台北:空大,2002
    王麗容,《婦女與社會政策》,台北:巨流,1995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0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1996
    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2001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
    王雅各,《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Sandy Boucher著, 葉文可譯,《法輪常轉》,台北:立緒,1997
    艾美.史密特(Amy Schmidt)著, 周和君譯,《佛陀的女兒---蒂帕嬤》,台北:橡樹林,2003
    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著,葉文可譯,《雪洞---天津.葩默悟道歷程》,台北:躍昇文化,2001
    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2000
    Judith Baer著,官曉薇、高培桓譯,《法律之前的女性》,台北:商周,2000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坊文化,2003
    Eliade, Mircea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1999
    3、期刊論文:
    丁敏,〈台灣社會變遷中的新興尼僧團─香光尼僧團的崛起〉,《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19-72。
    丁敏,〈陳若曦佛教小說中女性生命情境之探討:以《慧心蓮》《重反桃花源》為中心〉,《光武通識學報》創刊號,2004,頁15-53。
    丁仁傑,〈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73-108。
    王順民,〈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1995,頁315-343
    古正美,〈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第十一期,1987年,頁27-35
    江燦騰,〈關於台灣近現代佛教的研究經驗與批判意識答客問〉,《思與言》卷37 (2):245-258,1999
    李志夫,〈現代台灣社會與宗教變遷中的因果關係〉,《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台灣社會與宗教》,台北:佛光,1996,頁1-18。
    李貞德,〈最近宗教史中的婦女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二期:251-270,1994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卷7(2):139-179,1996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刊於張珣、江燦騰著,《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頁490-524,2003
    李玉珍,〈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新史學》卷7(4):199-222,1996
    李玉珍,〈比丘尼研究─佛教與性別研究的交涉〉,《法光雜誌》第148期,第二版,2002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卷10(4):31-65,1999
    李玉珍,〈佛教蓮社與女性之社會參與─1930年代上海蓮社與1960年代台灣蓮社之比較〉,發表於中研院近史所「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學術研討會,1999
    李玉珍,〈寺院廚房裡的姐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期(春季):97-128,1999
    李玉珍,〈台灣比丘尼與二部授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教育部,1998,頁23-29
    李玉珍,博士論文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七期,2001年1月,頁122-123
    李雪萍,《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洪雅惠,《台灣佛教有居士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女居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林美玫,〈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早期在華活動:十九世紀美國「純正婦女意識」的展現〉,《思與言》卷35(2):1-50,1997
    張珣,〈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三期:103-193,1995
    張維安、林宜璇,〈性別與宗教:台灣佛教教團中的女性地位〉,清華大學兩性研究中心會議論文稿,1998
    鈕則誠,〈宗教學與科學學及女性學─兩種西方科際學科間的對話〉,《1996年佛學論文集:當代宗教理論的省思》,台北:佛光,1996,頁97-134。
    陳家倫,〈台灣社會中性別與宗教的關係:社會結構位置的影響〉,《思與言》卷35(2):51-92,1997
    陳美華,〈遭逢現代性:戰後台灣比丘尼的可見度〉博士論文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四期,2000年1月,頁153-154
    陳美華,〈另類典範:當代台灣比丘尼的社會實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頁295-340。
    陳美華,〈「另類」女性:從一個新聞剪報檔案談台灣比丘尼形象的再現〉,《台灣宗教研究》1卷(2),2001年10月,頁43-84
    陳美華,〈解讀「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隱含〉,《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一期,1998年,頁311-327
    陳美華,〈不變的影像、流動的身體---僧衣傳統的修行身體觀和兩性平等意涵〉,《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教育部,1998,頁30-36。
    楊惠南、釋宏印編著,《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
    釋慧嚴,〈從台閩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台灣的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十二期,1999年,頁249-274。
    釋慧嚴,〈明末清初閩台佛教的互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九期,1996年,頁235-238。
    釋見曄,〈釋見曄博士簡介〉,《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二期,1999年1月,頁129-131。
    釋若學,〈何者應捨? ——比丘尼律僧殘法的疑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二期,2003年6月,慈濟大學出版。
    盧蕙馨,〈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期,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所,2000,頁275-311。
    盧蕙馨,〈性別、家庭與佛教─以慈濟功德會為例〉,收錄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1997,頁97-120。
    藍吉富,〈台灣佛教發展的回顧與前景〉,《當代》第十一期,1987年,頁47-54
    英文部份
    Andre Laliberte, The Politics of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1989-1997,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9
    Arbind Sharma and Katherine K. Young, Editors, Feminism and World Religio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Charles Brewer Jones, Buddhism in Taiwan: Religion and the State, 1660-199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Chen,Fen-ling, Working Women and State Policies in Taiwan: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 NY: Palgrave, 2000
    Diana M. Paul, Women in Buddhism, Berkeley, California: Lancaster-Miller, 1979
    Damien V. Keown , Charles S. Prebish, Wayne R. Husted , Editors, Buddhism and Human Rights, Curzon, 1998
    Elizabeth J. Harris, What Buddhists Believe, London: Oneworld Oxford, 1998
    I. B. Horner, Women under primitive Buddhism, London: Motilal Banarsidass, 1975
    Ian Harris, 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Century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 1999
    Jose Ignacio Cabezon, Buddhism, sexuality, and gender,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Marianne Dresser, Buddhist Women on the Edg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rom the western frontier, Berkeley, California: North Atlantic Books, 1996
    Karma Lekshe Tsomo, Buddhist Women Across Culture,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9
    Karma Lekshe Tsomo, Sisters in Solitude: Two Traditions of Buddhist Monastic Ethics for Women,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6
    Karma Lekshe Tsomo, Sakyadhita: Daughters of the Buddha, India: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8
    Kate Millett,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1977
    Kwok Pui-lan, Introducing Asian Feminist Theology,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0
    Rita M. Gross,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 : 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3
    Robert Traer, Faith in Human rights: Support in Religious Traditions for a Global Struggle,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1
    Sarah Coakley, Religion and The Bod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usan Murcott, The first Buddhist Women, Berkeley, California: Parallax Press, 1991
    Wesiman, L.K.,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0156010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601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6010101.pdf16KbAdobe PDF21165View/Open
    56010102.pdf322KbAdobe PDF21272View/Open
    56010103.pdf18KbAdobe PDF21276View/Open
    56010104.pdf45KbAdobe PDF213385View/Open
    56010105.pdf351KbAdobe PDF22404View/Open
    56010106.pdf590KbAdobe PDF23470View/Open
    56010107.pdf805KbAdobe PDF23345View/Open
    56010108.pdf636KbAdobe PDF24513View/Open
    56010109.pdf551KbAdobe PDF22557View/Open
    56010110.pdf480KbAdobe PDF21388View/Open
    56010111.pdf367KbAdobe PDF2164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