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4/145046 (79%)
Visitors : 52052850      Online Users : 4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305


    Title: 俄漢翻譯中語法轉換之研究
    Authors: 楊玉妃
    Contributors: 宋雲森
    楊玉妃
    Keywords: 俄漢語
    翻譯
    轉換
    對比
    等值
    語法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7 16:10:21 (UTC+8)
    Abstract: 作為以漢語為母語的俄語學習者,筆者對於俄譯漢的難處有著深刻體驗。首先是語法上的難題。俄漢語皆是難度很高的語言,而且兩者在語法上的差異極大。要將這兩種語言進行互譯,難上加難。這一直困擾著筆者,相信與筆者具有相同背景的俄語學習者亦有同感。

    其次是對翻譯技巧了解不夠。在筆者學習俄語的過程中,雖然在課堂上常有練習俄漢翻譯的機會,但俄語教學者很少介紹或分析具體的翻譯技巧,解釋為何應該這樣翻譯。筆者認為,當俄語學習者的俄語水平到達一定程度時,如果再輔以系統化的翻譯技巧講解,將有助於學習者增加應變能力,有意識地選用一些翻譯技巧解決俄譯漢時所碰到的困難,進而提升譯文品質。出於想要克服俄漢翻譯時在語法方面碰到的困難、提升自我翻譯水平,同時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作為俄語學習者、教學者、翻譯者和研究者的參考,筆者選擇俄譯漢中的語法轉換作為本論文研究主題。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導言,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為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本章將針對與本論文相關之主要理論進行介紹和討論。本論文係探討俄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句法轉換問題,理論部分涉及數門學科:首先,從語法方面來說,討論詞類和句法層面的轉換問題,就必須掌握俄漢語的詞類、句子成分、句式等概念;再者,從翻譯方面來說,等值不但是評斷譯文正確與否的標準,也是翻譯的理想境界;為了達到等值,進行翻譯時,我們常必須借助一些翻譯技巧,使譯文能夠明確易懂、文句通順,而轉換正是常用的技巧之一;最後,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活動,需要通過對比分析,我們才能夠確定原語和譯語中哪些成分是可以翻譯對應的、對應的程度如何,亦即原語和譯語是否等值。可以說,翻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比的方式,也是對比之後的結果,所以翻譯又和對比語言學息息相關。質此,在本章中將逐一介紹這些相關理論。

    第三章討論俄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本章又分為兩節。第一節探討詞類轉換的原因。筆者歸納出三個主因:(1)修辭,即譯文的可讀性、語體色彩和美感效果;(2)語法,即雙方語法概念和規範的不一致;(3)俄漢語語言習慣,即雙方語言的詞語搭配習慣和思想表達習慣的不一致。第二節藉由對例句的翻譯和分析來說明常見的詞類轉換情形。一般而言,翻譯時,為了忠於原文並符合譯文的語言規範,任何詞類都有可能發生轉換。但在實際翻譯的過程中,就實詞詞類之間的轉譯而言,俄語名詞轉譯為漢語動詞、俄語形容詞轉譯為漢語副詞的轉換情形是較為常見的。俄語動詞轉譯為漢語副詞的情形則相對較少。同時必須強調,詞類轉譯的同時,經常必須使用其他的翻譯技巧,如:換詞、增詞、減詞等,俾使譯文的結構能夠完整,或使譯文能夠忠實地再現原文涵義,或使譯文行文更加自然、通順、符合漢語習慣。

    第四章討論俄漢翻譯中的句法轉換,包括句子成分、單複句、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換。本章又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句法轉換的原因。筆者歸納出四個主因:(1)修辭;(2)語法;(3)俄漢語語言習慣;(4)交際功能因素,即根據句子實際切分理論,判斷原文所欲達到的交際目的,再決定哪一種譯法符合原文的交際意圖。例如,俄語無人稱句譯為漢語被動句,可能是為了符合原文的交際目的。第二節藉由對例句的翻譯和分析來說明常見的句子成分情形。俄譯漢時常見的句子成分轉譯情形包括:(1)俄語主語常轉譯為漢語的謂語、賓語、定語和狀語,如:主語如果由動名詞或名詞來充當,可能改譯為漢語謂語;(2)俄語謂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和定語,如:謂語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使用)可能譯為漢語主語「使用」;(3)俄語定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謂語和狀語,如:俄語的「主語+定語」結構,翻譯時需顛倒兩者的修飾關係,從而使定語可能譯為漢語主語,如:чернота глаз(眼眸的黑色),應譯為「黑色的眼眸」,定語глаз轉譯為漢語主語;(4)俄語補語常轉譯為漢語主語、謂語和定語,如:無人稱句的間接補語мне譯為漢語主語「我」;(5)俄語狀語常轉譯為漢語的主語、謂語、定語和補語,如:處所狀語в голове(在腦袋裡)譯為漢語主語「腦袋」。第三節則說明俄漢單複句和主動態與被動態的轉換情形。分析結果發現,俄語簡單句轉譯為漢語複句的情形較俄語複合句轉譯為漢語簡單句的情形多,因為俄語裡的形動詞短語、副動詞短語、前置詞短語的表達手段是漢語語法所缺乏的,這些短語經常需要用漢語的分句來表達,這使得俄語簡單句經常轉譯為漢語複句。此外,俄語被動句轉譯為漢語主動句的情形較多,因為漢語被動句的使用場合有限,受到的侷限較俄語被動句多。另外,必須強調的是,句子成分的轉換和詞類轉換、句式轉換息息相關,往往這幾種轉換情形是同時發生的。

    第五章為結論,又分為兩節:總結與建議。在總結部分,筆者指出,透過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例句的翻譯和分析結果,可以發現,詞類轉換、句子成分轉換與句式轉換等轉換技巧的使用,絕大多數都是為了使譯文符合漢語的思維邏輯、表達習慣和修辭特色,也與俄漢語法差異有部分關聯。從分析結果亦可看出,在翻譯過程中,各種語法轉換情形經常是伴隨發生的,如詞類轉換伴隨著句子成分轉換,句子成分轉換伴隨著句式的轉換等。此外,翻譯時,為了達到翻譯等值,譯者經常不能只單獨使用某一種轉換技巧,如詞類轉換、句子成分或句式轉換,而需要與其他翻譯技巧互相結合(如:增詞、減詞、轉換修飾對象等),才能達到翻譯等值。孤立地使用某一種翻譯技巧,可能會使譯文偏離原文意旨,或帶有嚴重的翻譯腔,或使譯文不符漢語語法規範或習慣。在建議部分,對於後續有志進行俄漢翻譯研究的研究者、俄語學習者、教學者、翻譯工作者、教材編寫者等,筆者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Reference: 壹、俄文部份
    Бархударов Л. С. 《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 М.: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1975.
    Белошапкова В. 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77.
    Белошапкова В. 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77.
    Валгина Н. С. 《Синтаксис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2000.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том 1》.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53.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том 2 часть вторая》.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54.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том 2 часть первая》.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54.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 《Из истории изучения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58.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ое учение о слове)》.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6.
    Виноградов В. В.《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морфология》.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52.
    Виноградова В. В. 《Вопросы синтаксис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Учпедгиз, 1950.
    Голуб И. Б.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898.
    Горелов В. И.《Грамматика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Просвещения, 1974.
    Камынина А. 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морфология》.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99.
    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Н.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перевода》. М.: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1980.
    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Н. 《Практикум по переводу》.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90.
    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Н.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ведение》.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ЭТС”, 2001.
    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Н.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методики обучения переводу》. М.: Рема, 1997.
    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Н.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 1990.
    Лекант П. А.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язык》.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 1988.
    Матезиус В. 《Пражский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кружок: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М.: Прогресс, 1967.
    Миньяр-Белоручев Р. К. 《Общая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и устный перевод》.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80.
    Новикова Л. Л.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СПб.: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ань”, 2001.
    Прокопович Н. Н., Поспелов Н. С. 《Изучение морфологии в средней школ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учителей》. М.: Учпедгиз, 1956.
    Рецкер Я. И.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ая практика》. М.: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1974.
    Розенталь Д. Э. 《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синтакси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68.
    Семенас А. Л. 《Лексика китай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дом “Муравей”, 2000.
    Ушинский К. Д. 《Избранные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сочинения: том 3》. М., 1979.
    Фёдоров А. В.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перевод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литературы н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ах, 1958.
    Фёдоров А. В. 《Основы общей теории перевод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3.
    Черных П. Я.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чеб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Просвещения РСФСР, 1954.
    Шведова Н. Ю. 《Грамматика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язык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1970.
    Шведова Н. Ю.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ом 2 синтаксис》.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1980.
    Швейцер А. Д. 《Перевод и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73.
    Швейцер А. Д.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статус, проблемы, аспекты》.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1988.
    Шуба П. П. 《Стилистика и культура речи》. Мн.: НТООО “ТетраСистемс”, 1999.
    Шутова Е. И. 《Вопросы теории синтаксиса》.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 1991.
    Щерба Л. В. 《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по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57.
    貳、中文部份
    一、書籍
    《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
    丁聲樹,《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教研室,《語法初階》。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
    方夢之編著,《英語漢譯實踐與技巧》。三河市: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4。
    王立剛、彭甄編著,《俄漢-漢俄高級口譯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王利衆、童丹主編,《新編大學俄語翻譯技巧與訓練》。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
    王育倫,《俄漢翻譯理論與技巧》。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85。
    王武興主編,《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王秉欽、李霞編著,《簡明俄漢翻譯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王超塵等著,《現代俄語通論》(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王超塵等編,《現代俄語理論教程》(上下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王福祥,《俄語話語結構分析》。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1。
    王福祥,《俄語實際切分句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王福祥,《現代俄語口語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王福祥,《話語語言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王福祥編,《對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
    王銘玉、宋堯編,《語言符號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王德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王還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王恩冕編著,《大學英漢翻譯教程》。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史鐵強、安利編著,《俄語口語形態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刑福義,《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安汝磐、趙玉玲編著,《新編漢語形容詞詞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朱慶民編著,《現代漢語實用語法分析(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池昌海編著,《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何嶸,《科技俄語翻譯技巧與方法〉。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8。
    吳克禮主編,《俄蘇翻譯理論流派述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吳貽翼,《現代俄語功能語法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吳貽翼,《現代俄語句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吳貽翼,《現代俄語句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吳競存、侯學超,《現代漢語句法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
    呂凡等編,《俄語修辭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3。
    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呂煦,《實用英語修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v.1 中國文法要略》。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v.4 語法修辭講話》。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v.5 現代漢語八百詞》。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李志喬、倪家泰編著,《俄漢科技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李志喬主編,《科技俄語翻譯概要》。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李家樹、謝耀基,《漢語的特性與運用》。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4。
    李家樹等著,《漢語綜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9。
    李勤、孟廣和編著,《俄語語法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李慶榮編著,《現代漢語實用修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曉琪主編,《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汪成慧著,《俄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汪濤,《實用英漢互譯技巧》。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周允、王承時編,《漢譯俄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1。
    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周建設主編,《現代漢語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於根元等編著,《實用語法修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林玉山,《現代語言學的歷史與現狀》。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林田、梁晶編,《俄語外貿應用文》。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林煌天主編,《中國翻譯詞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邵志洪編著,《翻譯理論、實踐與評析》。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邵敬敏,《漢語語法淺說》。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
    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邱榆若,《俄漢漢俄翻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金隄,《等效翻譯探索》。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金鐘主編,《現代漢語基礎知識疑難辨析》。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
    胡功澤,《翻譯理論之演變與發展-建立溝通的翻譯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胡明揚主編,《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胡裕樹,《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胡裕樹,《現代漢語使用說明》(重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增訂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范文美編,《翻譯再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范曉,《漢語的句子類型》。太原:書海出版社,1998。
    孫致祥主編,《俄漢搭配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徐長瑞編著,《科技俄語翻譯技巧與練習》。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徐振新編,《漢譯俄技巧漫談》。北京:時代出版社,1956。
    高更生,《漢語語法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高更生等編,《現代漢語知識大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張斌等編,《語法修辭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張永全主編,《實用俄漢漢俄翻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張志公,《修辭概要》。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
    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張斌,《漢語語法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張斌主編,《現代漢語語法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張斌主編、方旭軍著,《現代漢語實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張斌主編、張誼生著,《現代漢語虛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張斌主編、陳昌來著,《現代漢語句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張斌主編、齊滬揚著,《現代漢語短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張會森,《修辭學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張會森,《現代俄語功能語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張會森,《最新俄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張會森主編,《俄漢語對比研究》(上下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張靜,《漢語語法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張靜,《漢語語法疑難探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張靜主編,《新編現代漢語》(上下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許高渝,《俄漢語詞匯對比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許嘉璐、陳章太主編,《法律語言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許餘龍編著,《對比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陳定安,《翻譯精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陳定安編著,《英漢比較與翻譯》。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
    陳潔主編,《俄漢語言對比與翻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陸永昌,《俄漢文學翻譯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陶然等主編,《現代漢語形容詞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5。
    勞允棟編,《英漢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程芝婉、董政民編,《俄語句子類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程榮輅編著,《俄漢漢俄翻譯理論與技巧〉。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3。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定二版)》(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黑龍江省俄語研究所、黑龍江大學外語系編,《現代俄語語法:下冊 句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黑龍江省俄語研究所、黑龍江大學外語系編,《現代俄語語法:上冊 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楊仕章編著,《語言翻譯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楊奎殿、任維清編著,《語法修辭辭典》。濟南:濟南出版社,1992。
    楊開三,《現代漢語及漢英俄比較》。鄭州:鄭州大學,1978。
    楊開三,《漢英漢俄語法比較》。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
    楊曉榮,《翻譯批評導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董宗杰,《俄漢科技翻譯教程》。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85。
    董金道等編,《現代科技俄語翻譯技巧》。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89。
    雷鴻主編,《精編辭海(上)》。台南市:世一出版社,2002。
    趙敏善,《俄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6。
    趙敏善,《俄漢語對比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趙陵生、王辛夷,《俄漢對比與俄語學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趙雲平,《俄語和漢語比較語法》。莫斯科:進步出版社,2003。
    趙愛國、姜雅明,《應用語言文化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劉月華等著,《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3。
    劉宓慶,《文體與翻譯》(增訂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
    蔡毅、段京華編,《蘇聯翻譯理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蔡毅等編著,《俄譯漢教程增修本(上冊)》。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鄭澤生、耿龍明,〈俄漢翻譯教程〉(上下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錢世民、尚惠春編,《實用科技俄語語法》。北京:新時代出版社,1994。祝自強編,《工業專業俄語閱讀翻譯教程》。北京:俄語雜誌社,1957。
    閻德勝,《翻譯的藝術》。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85。
    閻德勝,《翻譯的藝術-邏輯理論在俄漢翻譯中的運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3。
    駢宇騫、王鐵柱主編,《語言文字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應雲天,《俄漢科技翻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鍾國華等編,《實用俄語語法:詞法、句法、練習與答案》。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
    蘭賓漢,《漢語語法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顧國雄編著,《俄語詞語辨析》。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2。
    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稿》。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
    二、期刊
    尹蘇,〈關於等值翻譯理論的探討〉。《上海科技翻譯》,1998年,第三期。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被動句研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六期。
    王利眾、孫曉薇,〈俄漢科學語言被動句結構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
    王利眾、傅玲,〈俄漢科學語言複合句形合和意合對比研究〉。《外語與教學研究》,2006年,第九期。
    王秉欽,〈俄語報刊某些語言特點與翻譯〉。《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十二期。
    王金安,〈試論對比語言學及其研究方法〉。《社會科學家》,2005年,第二期
    田文琪,〈準存在句的俄漢對比〉。《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二期。
    皮方於,〈論等值翻譯轉換規則的實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五期。
    任秀、張治安,〈翻譯等值理論在英漢互譯中的應用〉。《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一期。
    何慧剛,〈等值翻譯及其在英漢對譯中的運用〉。《武漢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四期。
    吳義誠,〈對翻譯等值問題的思考〉。《中國翻譯》,1994年,第一期。
    宋殿矯,〈淺析俄漢語言對比研究〉。《理論界》,2005年,第六期。
    李文戈、齊瑞峰,〈蘇、俄等值翻譯思想及其在不同語體的體現〉。《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二期。
    沈偉棟,〈話語分析與翻譯〉,《中國翻譯》,2000年,第六期。
    汪嘉斐,〈等值理論研究的深化趨勢-俄譯學家施維采爾的等值理論評析〉。《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題:『全球化浪潮中的華宇文翻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語翻譯中心,2005年,頁8
    周繼麟,〈等值翻譯及其侷限性〉。《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一期。
    岳明,〈對俄語長句翻譯的一點認識〉。《丹東紡專學校》,1996年,第一期。
    林學誠,〈俄漢翻譯中主動句與被動句的轉換〉。《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年,第二期。
    姜宏,〈俄漢句子分類的對比〉。《外語教學》,2003年,第二期。
    唐質敏,〈俄漢翻譯中的語法關係轉移〉。《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年,第二期。
    柴改英,〈對比語言學淺談〉。《太原師範專科學院學報》,2000年,第一期。
    袁順芝,〈論俄漢語對比研究的模式和方法〉。《外國語言文學:外語研究》,2005年,第六期。
    馬菊紅,〈俄漢科技翻譯的幾個疑難問題〉。《中國科技翻譯》,2006年,第一期。
    屠國元、廖晶,〈翻譯等值概述評〉。《中國科技翻譯》,2001年,第二期。
    張冬梅、王曉娟,〈談俄語被動結構的翻譯〉。《俄語學習》,1998年,第二期。
    張石麟,〈俄漢語被動結構對比〉。《外語學刊》,1997年,第二期。
    張忠海,〈科技英語翻譯中句子成分的轉換〉。《孝感學院學報》,1996年,第四期。
    張會森,〈俄漢對比中的(複)合句問題〉。《外語學刊》,2000年,第一期。
    張會森,〈俄漢語對比研究述要〉。《外語學刊》,1996年,第四期。
    張會森,〈從俄漢對比中看漢語有什麼特點〉。《外語學刊》,2001年,第一期。
    張會森,〈對比語言學問題〉。《外語學刊》,1991年,第五期。
    張楠,〈英漢語序對比研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六期。
    張寶均,〈重新理解翻譯等值〉。《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一期。
    曹玉萍、關慧穎,〈俄語中形容詞與其他詞類的相互轉化〉。《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一期。
    許雙枝,〈“等值”理論再闡解與文學翻譯〉。《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一期。
    郭亞麗,〈西方翻譯等值研究評述〉。《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
    陳道明,〈翻譯中的“部份功能對等”與“功能相似”〉。《外國語》,1999年,第四期。
    程秀峰,〈等值翻譯的可能性與侷限性〉。《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一期。
    華莉,〈對翻譯等值問題的再思考〉。《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四期。
    楊仕章,〈蘇、俄翻譯理論中等值思想的演變〉。《中國俄語教學》,2001年,第一期。
    裘姬新,〈論翻譯中的轉換藝術〉。《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一期。
    趙敏善,〈俄漢語的本質性差異〉。《中國俄語教學》,1997年,第三期。
    趙麗君,〈試論翻譯研究中的等值理論〉。《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三期。
    劉永紅,〈對俄漢對比研究的幾點思考〉。《中國俄語教學》,1997年,第四期。
    劉松,〈試論俄漢對比研究與翻譯之關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二期。
    潘文國,〈對比語言學的目標與範圍〉。《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第一期。
    潘文國,〈語言對比.語言特點.語言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年,第四卷第一期。
    蔣林,〈西方翻譯等值論評述〉。《中國科技翻譯》,2005年,第三期。
    蔡毅,〈關於翻譯理論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譯的實質、可譯性和等值〉。《中國翻譯》,1995年,第六期。
    韓子滿,〈翻譯等值理論探幽〉。《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四期。
    韓子滿,〈翻譯等值論探幽〉。《解放軍外國語學報》,1999年,第二期。
    韓琳,〈淺談等值翻譯〉。《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一期。
    羅啟華,〈一門新興的語言學分科-對比語言學〉。《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四期。
    參、英文部份
    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Nida E. A., Taver C.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Brill, 1982.
    Newmark P. A.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 Ltd, 198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俄國語文研究所
    92554010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55401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斯拉夫語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4010201.pdf45KbAdobe PDF21403View/Open
    54010202.pdf120KbAdobe PDF21515View/Open
    54010203.pdf142KbAdobe PDF21722View/Open
    54010204.pdf89KbAdobe PDF21304View/Open
    54010205.pdf159KbAdobe PDF21812View/Open
    54010206.pdf714KbAdobe PDF22943View/Open
    54010207.pdf1187KbAdobe PDF24123View/Open
    54010208.pdf1344KbAdobe PDF23572View/Open
    54010209.pdf366KbAdobe PDF21796View/Open
    54010210.pdf283KbAdobe PDF22573View/Open
    54010211.pdf224KbAdobe PDF21589View/Open
    54010212.pdf337KbAdobe PDF22915View/Open
    54010213.pdf447KbAdobe PDF21289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