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20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579941      在线人数 : 7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20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08


    题名: 一個消失中的意識型態--以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傳播為例
    作者: 吳儒佳
    贡献者: 馮建三
    吳儒佳
    关键词: 三民主義
    孫中山思想
    民生主義
    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
    日期: 2003
    上传时间: 2009-09-17 15:47:44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三民主義意識型態在台灣的傳播歷程,本文認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原本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但因國民黨政權反共的需要,因而刻意掩蓋左派的孫中山思想。本文一方面透過對高中三民主義教科書,及三民主義研究所學位論文的分析,勾勒三民主義思想在台灣的轉化與再現。另一方面,也藉由回顧三民主義教育在台灣的佇立、批判、式微,乃至全面消逝的變化,反證三民主義意識型態霸權的說法。從台灣解嚴前、後三民主義的發展命運觀察,孫中山思想原可作為左翼思潮在台灣正當傳播的合法性基礎,但因國民黨政權極端恐共、反共的戒嚴統治,閹割掉原可能孕育發展的空間,無疑是一大憾事。
    參考文獻: 于治中(1998):<阿爾杜塞與意識型態的物質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一期,頁97-113。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
    王振寰(2001):<評張晉芬著<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台灣社會學》,第二期,頁324-328。
    王國治(1999):<從民生主義經濟發展模式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近代中國》,第132期,頁80-102。
    王曉波(2005):《蔣渭水全集增定版上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冉伯恭(1996):<民族主義與中國革命>,鄭竹園編《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頁165-191。台北:國立編譯館。
    任卓宣(1961):<民生主義經濟是自由經濟嗎?>,《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245-248。台北:正中書局。
    任卓宣(1977):<評孫震委員底民生主義研究>,《夏潮》,第三卷第五期,頁44-47。
    任卓宣(1978):<評王作榮底民生主義瞭解>,《夏潮》,第五卷第五期,頁30-32。
    朱言明(2001):<二十世紀思潮之研究>,《國父紀念館館刊》,第七期,頁。
    朱汯源(2002):<評黃城<孫中山思想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教訓>>,《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1-532。台北:國父紀念館。
    朱堅章(1998):<主題演說:中山思想與現代中國的發展>,《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台北:國父紀念館。
    朱諶(1986):《大專院校國父思想課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師資結構分析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朱諶(1993):<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程的演進及其實施現況與問題>,《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與公民課程之發展研究》,頁1-25。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思想教育中心。
    江治華(1993):<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程中「民權主義」內涵分析及其改進>,《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與公民課程之發展研究》,頁143-188。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思想教育中心。
    江義德(1981):《國父思想教學之系統研究》。台北:國父思想教學研究會。
    何浩若(1960):《民生主義與自由經濟》。台北:作者自刊。
    吳英荃(1959):《三民主義教程》。台北:台灣書店。
    吳肇周(1961):<民生主義的實現必為有計畫的進行>,《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229-231。台北:正中書局。
    吳學銘(1986):《台灣地區社會福利發展的功能模式之研究(1967-1983)/一個民生主義觀點的試探》。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水(1962):<三民主義教育之重建與實施>,《三民主義教育研究集》,頁269-278。台北:正中書局。
    李玉彬(1977):《節制資本要論》。高雄:三信出版社。
    李金振(1981):《我國高中三民主義教學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明(1998):<民族主義到世界體系:從孫中山到中共>,陳俊明編《挑戰與重構-中山先生思想與當代社會思潮的對話》,頁69-96。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杜劍鋒(1989):《三民主義意識型態的肇建者─戴季陶》。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宗瑞(1991):<意識型態的鞏衛與淡化—剖析三民主義與國民黨的關係>,《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頁87-113。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沈宗瑞(1994):<三民主義教育的存與廢>,《中國時報》12月16日,11版。
    沈宗瑞(1994):<政治意識型態的凋零?>,《中國時報》9月15日,11版
    汪暉(2006):<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四期,頁267-324。
    周雪玲(1991):《高中(職)三民主義學科教材之評析》。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陽山(1991):《轉變中的共黨世界》。台北:遠流。
    林玉體(1987):《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林霖(1961):<民生主義不同於資本主義>,《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221-224。台北:正中書局。
    金耀基(1996):<兩岸的中山學>,《中山學報》,第十七期,頁1-5。
    侯立朝(1985):《台灣經濟雨夜花》。台北:帕米爾書店。
    姜新立(1998):<由共產主義到後共產主義>,陳俊明編《挑戰與重構—中山先生思想與當代社會思潮的對話》,頁1-61。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
    洪泉湖(1999):<近年來台灣學界對孫中山民族主義的研究>,《第一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頁250-263。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洪鎌德(1996):《跨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台北:月旦。
    胡文川(1984):《民生主義經濟制度特質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軌(1966):《高中三民主義課本》。台北:正中書局。
    范小方(1992):《國民黨理論家戴季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唐文慧、王宏仁(2001):《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
    孫中山(1984):<關於民生主義之說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頁77-80。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
    孫中山(1989a):<三民主義>,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一冊,頁1-181。台北:近代中國。
    孫中山(1989b):<提倡民生主義之真義>,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三冊,頁32-33。台北:近代中國。
    孫中山(1989c):<社會主義之派別及方法>,秦孝儀編《國父全集》,第三冊,頁97-112。台北:近代中國。
    孫治本(2003):<在全球化的時代看民生主義>,《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十一期,頁58-73。
    孫嘉奇(1992):《民生主義意識形態與現行社會救助政策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孫維華(1981):《民生主義下的台灣經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茂盛(1995):《民生主義國營實業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儷芬(1997):《論台灣地區高中三民主義教材之演變─政治文化研究途徑之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殷海光(1971):<我對三民主義的看法和建議>,《殷海光選集》,頁581-585。香港九龍:友聯。
    翁之鏞(1961):<民生主義與經濟計劃的基本觀點>,《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54-67。台北:正中書局。
    翁天乞(1985):《論民生主義經濟制度下我國的外交貿易政策》。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世斌(1962):<專科以上三民主義教學的幾個先決問題>,崔載陽編《三民主義教育論文集》,頁147-155。台北:正中書局。
    高晴宏(1981):《從民生主義觀點對我國公營事業經營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輝(1982):《從民生主義觀點論我國現階段經濟計畫》。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寶華(1990):《國營事業開放民營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編譯館(1992):《國立編譯館建館六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崔書琴(1955):《三民主義新論》。台北:台灣商務。
    崔載陽(1970):《三民主義學術教育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店。
    張水江(1983):《從民生主義觀點論我國公營事業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雄(1985):《高級中等學校三民主義教師專業態度之研究》。台北:學海書局。
    張亞澐(1989):<「國父思想」的重新定位與再出發>,《中山學術科學期刊》,第二期,頁54-75。
    張弦(1961):<民生經濟優於計畫經濟與自由經濟>,《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238-239。台北:正中書局。
    張明貴(1998):《當代政治思潮》。台北:風雲論壇。
    張英陣(1988):《福利國家的發展與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措施的展望》。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登及(2003):<孫文精神為復興之本>,《中國時報》11月11日,A15版。
    張鐵君(1963):《三民主義教本》。台北:幼獅書店。
    教育部(1976):《大專院校三民主義教育成效調查分析》。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2):《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編印(1975):《專科以上學校國父思想講授大綱教學參考資料》。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篡委員會(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編印(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許倬雲(2004):<大選諍議>,《中國時報》1月5日,A2版。
    許雅棠(1989):<中山先生的思想與行動的解讀方式—一個嘗試性的建議>,陳儀深、劉阿榮編《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際》,頁152-188。台北:弘文館。
    郭紀舟(1999):《7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伯璋(1988):<文化霸權與教育—我國高中「潛在課程」的剖析>,陳伯璋編《意識型態與教育》,頁223-229。台北:師大書苑。
    陳其南(1998):<孫中山思想研究與學術界的政治意理>,《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頁230-239。台北:允晨文化。
    陳延輝(1972):《國父發展國家實業理論的研究》。台北:國父遺教研究會。
    陳延輝(2002):<台灣五十年來政治思想教育的檢討─以大學國父思想課程為例>,《從歐洲反思台灣研討會論文集》,頁34-72。台北:歐洲聯盟研究協會。
    陳松極(1990):《民生主義計畫性自由經濟制度之理論與實證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生(2000):<三研所的轉型問題>,《國家發展學刊》,第五期,頁3-8。
    陳裕章(1987):《從國父遺教觀點論我國公營事業》。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境圳(1997):《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間的比較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
    陳漢英(1985):《我國大學院校國父思想教學評鑑之分析》。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出版。
    陳儀深(1989a):<從歷史研究法看民生主義的性質>,陳儀深、劉阿榮編《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際─參考資料選輯》,頁698-720。台北:弘文館。
    陳儀深(1989b):<政治意識型態的流變—以三民主義為例>,陳儀深、劉阿榮編《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際─參考資料選輯》,頁742-747。台北:弘文館。
    陳儀深、劉阿榮(1987):<初版序>,《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際—參考資料選輯》。台北:弘文館。
    陸寶千(1984):<中國國民黨對總理遺教解釋之確定>,《抗戰前十年國家建設史研討會論文集》,頁5-25。台北:台灣商務。
    傅偉勳(1990):<走出三民主義的樊籠──啟蒙教育與文化創新>,《當代》,第五十四期,頁102-109。
    傅偉勳(1992):<孫中山思想學術研究改進暨發展課題試論>,《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頁26-37。
    彭立忠(1985):《大學生對國父思想教育之態度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中明(1981):《從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思想論我國社會工作專業體制之建立》。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成貴(2003):<後孫中山時代中共對三民主義之論評>,「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曾建元(1995):<三民主義告別的年代>,《海峽評論》,第五十期,頁51-52。
    曾建元(1997):<以台灣為思考本位的三民主義論綱>,《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訊》, 第十四期,頁32-45。
    曾建元(1998):<異端的三民主義論綱提要>,《國家發展學刊》,第四期,頁9-15。
    曾耀民(1992):《民生主義經濟思想特質及實踐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承業(1989):<吳稚暉對孫學之貢獻>,《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117-130。
    程立顯(2003):<關於社會公平的理論思考>,「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程運(1980):《大專院校國父思想教學現況調查之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程運(1984):《三民主義研究所現況、改進及發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費景漢(1982):《觀念,三民主義思想與台灣之經濟發展》,「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五十三期」。
    賀淵(2002):《三民主義與中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馮建三(2003):<三民主義,泛紫所宗?>,《中國時報》8月14日,A15版。
    黃人傑(1987):《我國大專院校「國父思想」與高中(職)「三民主義」教材適切劃分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黃城(2002):<孫中山思想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教訓>,《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3-530。台北:國父紀念館。
    黃惟饒(1993):<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課程中「民生主義」內涵分析及其改進>,《高級中學三民主義與公民課程之發展研究》,頁231-26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思想教育中心。
    黃惟饒(1999):<遭受衝擊中台灣孫中山思想研究的發展方向初探-三民主義(中山學術)研究所學位論文方向的分析>,《第一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8-207。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黃淑芳(1996):《現階段三民主義教育的檢視與前瞻》。台北: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煌雄(1992):《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煌雄(2006):《蔣渭水傳—台灣的孫中山》。台北:時報出版。
    楊希震(1962):<改進三民主義教學芻議>,張鐵君編《三民主義教育研究集》,頁199-216。台北:正中書局。
    楊繼曾(1961a):<闡釋我國經濟政策>,《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169-173。台北:正中書局。
    楊繼曾(1961b):<民生主義經濟的特質—最好的自由經濟>,《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241-245。台北:正中書局。
    葛永光(1998):<三研所的轉型問題—葛永光所長訪談>,《國家發展學刊》,第四期,頁1-3。
    葛永光(2002):<三民主義的新中間路線>,《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5-300。台北:國父紀念館。
    葛永光、賴顯英(1999):《高級中學三民主義上下冊》。台北:幼獅文化。
    詹火生(1991):<民生主義的求均理念與社會福利政策>,《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7-211。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趙建民、李酉潭(1998):<孫中山建國三程序與民主化相關概念初探—兼論台灣民主轉型的歷程>,《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5-316。台北:國父紀念館。
    劉阿榮(1989):<近六十年來三民主義學術研究之時代取向>,劉阿榮、陳儀深編《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際》,頁748-776。台北:弘文館。
    劉阿榮(2001):<全球化、資本主義與利用外資外才:孫中山的兩面思考>,《第四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3-155。台北:國父紀念館。
    劉碧蓉(1999):<日據時代台灣同胞對孫中山形象的認知>,《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第四期,頁39-45。
    潘光哲(2003):<「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一個初步的考察>,「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父紀念館。
    蔣永敬(2000):<孫中山與『三大政策』>,《孫中山與中國革命》,頁219-260。台北:國史館。
    鄭鴻生(2001):《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
    黎俊忠(1975):《三民主義社會福利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行易(1991):<評<從民生主義觀點論公營事業民營化政策>>,《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3-195。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蕭阿勤(1991):《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1-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季陶(1954):《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戴金珊(1998):《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經濟發展思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戴問梅(1961):<民生主義即是計畫經濟>,《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236-238。台北:正中書局。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唐山。
    瞿宛文(2003):<後威權下再論「民營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
    簡錫堦(2003):<公投新憲「向左走,向右走?」>,《中國時報》,11月25日,民意論壇。
    顏厥安(2003):<公投新憲法前言>,《中國時報》12月5日:A5版。
    魏萼(1981):《民生主義經濟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龐建國(1991):<民生主義與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口號或事實?>,《中山學說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7-236。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龐建國譯(1989):<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台灣經驗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一期,頁43-53。
    羅時實(1965):《從經濟學看國父思想》。台北:正中書局。
    羅敦偉(1961):<再論民生主義是計劃的自由經濟>,《民生主義經濟討論集》,頁248-249。台北:正中書局。
    蘇嘉宏(1993):<時代和他們的孫中山思想>,《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九卷第十期,頁62-75。
    蘇嘉宏(2001):<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認同與民主進程>,《第四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45-358。台北:國父紀念館。
    Althusser, Louis.(1984). Essays on Ideology. London: Verso.
    Amsden, Alice H. (1985).”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te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pp.78-106.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龐建國譯(1986):<政府與台灣的經濟發展>,丁庭宇、馬康莊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87-115。台北:巨流。
    Apple, Michael W.(2002).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桂冠。
    Barret, Richard E., and Martin King Whyte (1981).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7(5): 1064-1089. 丁庭宇、馬康莊譯(1986):<依賴理論與台灣:一個異例的分析>,丁庭宇、馬康莊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頁55-86。台北:巨流。
    Bell, Daniel(1960). The End of Ideology: on the exhaustion of political ideas in the fifties. Glencoe: Free Press.
    Bernal, Martin(1976).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丘權政、符致興譯(1985):《一九○七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Gregor, A.James.(1981). Ideology and Development, Sun Yat-sen and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aiwan. Berkeley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Larrain, Jorge(1994).Ideology & Culture Ident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劉美麗、王恩南譯(1994):<結構主義與阿圖塞主義之崩解>,《島嶼邊緣》,第十二期,頁8-32。
    Mouffe, Chantal著,張榮哲譯(1991):<葛蘭西的霸權和意識型態論>,《島嶼邊緣》,第一期,頁59-86。
    Williams, Raymond(1976).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9451010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451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5101001.pdf47KbAdobe PDF21368检视/开启
    45101002.pdf65KbAdobe PDF21516检视/开启
    45101003.pdf82KbAdobe PDF21310检视/开启
    45101004.pdf93KbAdobe PDF21570检视/开启
    45101005.pdf308KbAdobe PDF23396检视/开启
    45101006.pdf378KbAdobe PDF27324检视/开启
    45101007.pdf307KbAdobe PDF29387检视/开启
    45101008.pdf346KbAdobe PDF22455检视/开启
    45101009.pdf250KbAdobe PDF21670检视/开启
    45101010.pdf160KbAdobe PDF21744检视/开启
    45101011.pdf142KbAdobe PDF2207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