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英文資料 Anderson, A. (1997). Media, 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London: UCL. Anderson, A. (2000). Environmental Pressure Politics and the‘Risk Society’. In S.Allan, B. Adam & C. Carter (Eds.)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Beck, U.(1992b).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Beck, U.(1995). Ecological politics in an age of risk.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1996). Risk society and the provident state. In S. Lash, B. Szerszynski & B.Wynne (Eds.), Risk,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London: Sage. Beck, U.(2000). Foreword. In S. Allan, B. Adam, & C. Carter (Eds.)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Cottle, S. (1998). Ulrich Beck, ‘Risk Society’ and the Media. A Catastrophic 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3(1), 5-32. Dunwoody, S. & Griffin, R. J.(1993). Journalistic strategies for reporting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a case study of three superfund sites. In Hansen, A. (Ed.). The Mass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Frank Fischer. (2000). Citizens, Expert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politics of local knowledge.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Friedman, S. M.(1999). The never-ending story of Dioxin. In S. M. Friedman, S. Dunwoody, & C. L. Rogers.(1999). 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 media coverage of new and controversial science. Mahwah, N.J. : L. Erlbaum Associates. Gamson, W., & Modiglis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 1-37.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riffin, R. J., & Dunwoody, S. (1995). Impacts of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n local press coverage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J& MC Quarterly, 72(2), 271-284. Hansen, A. (1991). The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3, 443-458. Hansen, A. (2000). Claims-making and Framing in British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Brent Spar Controversy. In S. Allan, B. Adam, & C. Carter (Eds.),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pp. 55-72). London: Routledge. Hansen, A. (Ed.). (1993). The Mass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Kitzinger, J. & Reilly, J. (1997). The rise and fall of risk reporting. Media coverage of Human Genetics Research, ‘False Memory Syndrome’ and ‘Mad Cow Diseas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3), 319-350. Rubin, D. M. (1987). How the news media reported on Three Mile Island and Chernoby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7(3), 58-67. S. Allan, B. Adam, & C. Carter (2000). (Eds.)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S. Allan, B. Adam, & C. Carter (Eds.). Introduction. The media, politics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Media (pp. 55-72). London: Routledge. Salomone, K. L. et al. (1990). A question of quality: how journalists and news sources evaluate coverage of environmental risk.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0(4), 117-129. Taylor, C. E., Lee, J. & Davie, W. R. (2000). Local Press Coverage of Environment Conflict. J&MC Quarterly,77(1), 175-192. Tichenor, P. J., Olien, C. N., & Donohue, G. A.(1980). Community conflict & the press. Beverly Hills, Calif. : Sage. Tulloch, J. & Lupton, D. (2001). Risk, the media and personal biography. Revisiting Beck’s ‘knowledge, media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Cultural Studies, 4(1), 5-27. Welcomer, S.A., Gioia, D. A., & Kilduff, M.(2000). Resisting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ty: rationality versus emotion in hazardous waste siting. Human Relations, 53(9): 1175-1205. Wynne, B. (1996). May the Sheep Safely Graze? In S. Lash, B. Szerszynski & B.Wynne (Eds.), Risk, 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London: Sage. Yearley, S.(1995).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to science studies. In Jasanoff, S.(Eds.),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中文資料 朱元鴻(民84)。風險知識與風險媒介的社會政治學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195-223。 何明修(民89)。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台大社會所博士論文。 吳文成(民86)。《風險社會學初探—以核四建廠一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蓁 (1998)。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台北:正中。 呂桂華(民79)。大眾傳播媒體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角色功能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德(民87)。垃圾問題面面觀。《環境教育》,36:44-49。 李奉安(民75)。報紙環境科學新聞報導之研究﹕有關台灣核能電廠環境污染新聞的報紙內容分析。國立政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 周桂田(民87)。〈現代性與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89-129。 周桂田(民90)。〈科學風險:多元共識之風險建構〉,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47-76:。台北:巨流。 周桂田(民91)。〈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69-122。 林崇熙(民87)。〈免洗餐具的誕生:醫學知識在台灣的社會性格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2期。 林斯凱(民91)。《台灣工業環保新聞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的報導為例》。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福岳(民91)。《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 : 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晉祥(民83)。《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胡湘玲(民83)。《科技專家與社會溝通-台灣核四爭議13年的科學文化簡史》。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愛玲(民79)。《報紙報導街頭運動新聞之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苗延威譯(民91)。《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原書della Porta, D., & Diani, M. 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 徐世榮(民84)。試論科技在地方環保抗爭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後勁反五輕抗爭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125-152。 翁秀琪(民86)。〈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台北:三民。 高守智 (民88)。垃圾資源回收廠(焚化廠)統包工程--工程整合。《營建管理季刊 》,38:22-37。 張桓凱(民86)。《滅族恐懼的建構:草根組織和新聞媒體對蘭嶼反核廢運動的意義建構》。中正大學電傳所碩士論文。 張甄薇(民81)。《衝突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研究——以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為例(1960∼1991)》。輔大大傳所碩士論文。 許傳陽(民81)。《大眾媒介與社會運動:一個議題傳散模式的初探—以宜蘭反六輕設廠運動之新聞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瑜(民91)。《解構鄰避現象:反焚化爐運動中的科技與民主》。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玲(民80)。《大眾傳播媒介對重大自立救濟事件報導之內容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民80)。《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錦華(民91)。《在行動中壯大自我(empowerment) : 台灣網路同志運動分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祖營(民87)。〈早期(民國六十年前)垃圾處理情形回顧〉,《臺灣環境保護》,21:34-35。 曾華怡(民90)。《台灣地區家戶廢棄物焚化處理政策及衝突管理之分析》。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璧(民85)。《台灣的媒體與環境主義,以1980年代中國時報為例之研究》,台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游其昌(民76)。《報紙對社會衝突報導的研究—以杜邦事件為例》。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民84)。〈科技新聞是意識型態嗎?——探討科技記者與科技專家的關係兼論另類科技新聞的可能空間〉,《新聞學研究》,50:41-60。 黃嘉(民86)。〈從環保問題到政治角力 垃圾大戰一觸即發〉。《環耕》,5:6-16。 楊淑智(民78)。《報紙社論有關公共政策議題的比較分析—以中國時報、中央日報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韶彧(民82)。《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經建會(民73)。《都市垃圾處理方案》 葉闖(民85)。《科學主義批判與技術社會批判》。台北:淑馨。 葉瓊瑜(民86)。《媒介策略:看消息來源如何「進攻」媒體——以公視如何立法為例》。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賈士蘅譯(民85)。《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原書Jenkins, K. [1991]. Re-thinking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熊傳慧(民74)。《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1960-1982》。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民87)。〈消息來源組織與媒介真實之建構——組織文化與組織框架的觀點〉,《廣告學研究》11:69-116。, 臧國仁(民87)。《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台北:傳播研究集刊。 臧國仁、鍾蔚文(民86)。〈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臧國仁、鍾蔚文、黃懿慧(民86)。〈新聞媒體與公共關係(消息來源)的互動〉。陳韜文等(編),《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臚峰學會。 劉維公(民90)。〈第二現代理論:介紹貝克與紀登斯的現代性分析〉,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iii-iv。台北:巨流。 鄭宇君(民87)。《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蕭蘋(民78)。《環保記者專業意理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環保署(民79)。《垃圾處理方案》。 環保署(民80)。《台灣地區垃圾資源回收廠興建工程計畫》。 環保署(民85)。《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廠推動方案》。 環保署(民86)。《過渡時期緊急垃圾處理計畫》 薛荷玉(民86)。〈垃圾大戰何時了?--從歷來最嚴重的一次垃圾大戰談起〉。《環耕》:8:28-31。 羅世宏(民83)《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羅美棧(民72)。〈台灣省垃圾處理之經濟探討〉,《台灣經濟》,74:13。 蘇湘琦 (民83)。《媒介對不同政策性議題建構的理論初探--以「彰濱工業區開發」和「黑名單開放」為例》。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蘇蘅(民75)。〈媒介報導衝突事件的角色分析—以報紙報導核四廠興建的爭議為例〉,《新聞學研究》,36﹕251-285。 顧忠華(民82)。〈「風險社會」之研究及其對公共政策之意涵〉,國科會研究報告。 顧忠華(民83)。〈「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政治大學學報》,69:57-79。 顧忠華(民90)。〈風險、社會與倫理〉,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17-46:。台北:巨流。 顧忠華(民90)。〈編者序〉,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頁17-46:。台北:巨流。 雷祥麟(民91)。〈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挑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123-171。 陳信行(民91)。〈科學戰爭中的迷信、騙局、誤解與爭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173-207。 邱育慈(民91)。〈如何提升台灣環境科學新聞報導之品質〉,《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得獎人研習考察報告》。台北: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 謝瀛春(民77)。〈環保報導務求心平如秤〉。《新聞鏡周刊》,12:40-42。 許哲彥(民77)。〈環保記者何需替天行道〉。《新聞鏡周刊》,12:43-45。 反焚化爐運動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 看守台灣 http://www.taiwanwatch.org.tw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http:/www.gcaa.org.tw 美濃愛鄉協進會 http://mpa.ngo.org.tw 《美濃社區電子報》(88年12月30日)。〈籲請高雄縣環保局儘速出面,召開美濃小型焚化爐公聽會〉。 立法院永續會(民92)。〈高峰會總場會議紀錄〉。 看守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民90)。《台灣國家現況報告》。2001年清靜亞洲年會。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等(民88)。《打破焚化爐的神話—你所不知道的焚化爐》。台北:自印。 看守台灣研究中心譯(民92)。《垂死的技術:廢棄物焚化》(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全球反焚化爐聯盟(GAIA)2003年報告書,美國基要行動中心(Essential Action) Neil Tangri為GAIA所著)。台北:看守台灣研究中心。 美濃愛鄉協進會等(民88年9月)。〈要求安全的生存環境陳情書——美濃地方社團對於焚化爐的共同意見〉。 美濃愛鄉協進會等(民89)。〈我們將朝關廠方向努力——關於美濃鄉親拜會環保署長商談美濃小型焚化爐命運之補充說明〉 美濃愛鄉協進會等(民90年6月)「美濃居民的控訴——小型焚化爐之害」記者會新聞稿。 美濃愛鄉協進會等(民國89年6月21日)「美濃小型焚化爐公聽會」新聞稿。 美濃環保聯盟等(民90年7月)。「從關廠到社區自主發展—終結美濃小型焚化爐始末」。 美濃環保聯盟等(民國89年10月11日)。〈美濃人拒絕成為 污染高屏溪的罪人——我們對美濃小型焚化爐問題的幾點呼籲〉。 苦勞網(民92)。〈廢棄物政策高峰會系列一:從現有焚化爐營運層面的問題談起(上)(下)〉。http://61.222.52.195/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review-print.asp?ID=51729 苦勞網(民90)。〈和政府講道理論法律沒用 捍衛家園靠自己 相互打氣 反焚化爐團體齊聚斗六經驗分享〉。http://www.coolloud.org.tw 苦勞網(民90)。〈惡靈威脅農村生計 美濃鄉親勇抗焚化爐〉http://www.coolloud.org.tw 李永龍(民90)。〈從典範談垃圾焚化政策〉。參見: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current/antiin/Detail.asp?ID=1996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民89)。《垃圾與焚化爐研討會手冊》。高雄:自印。 高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民國90年1月20日)。〈高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函〉,九0高縣環四字第2140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民92)〈民間團體對廢棄物高峰會之共同提議〉。 賴偉傑(民88)。〈與垃圾共生:從台中縣大安鄉南埔村興建焚化爐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