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17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1/144292 (79%)
造访人次 : 50940926      在线人数 : 9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178


    题名: 弱勢社群節目製播與回饋之研究-以服務在台外籍配偶廣播節目為例
    作者: 李佳玲
    贡献者: 黃葳威
    李佳玲
    关键词: 弱勢社群
    節目回饋
    回饋
    外籍配偶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7 15:41:53 (UTC+8)
    摘要: 本文探討外籍配偶廣播節目的製播、回饋情況,以目前高雄廣播電臺的「南國姊妹情」及中央廣播電台的「越南語節目」為本文討論對象,將高海伯傳播訓練模式,運用入廣播節目製播流程,觀察節目製播的情形並提出未來製播參考與建議。
    本文提出未來外籍配偶節目製播上相關重要建議:
    1.節目播出前建議先做聽眾調查,以決定播出內容方式
    2.節目經費可向中央行政單位申請外籍配偶照顧輔導經費補助
    3.節目內容應涵蓋原生社會與接待社會的訊息
    4.節目時段應符合外籍配偶生活作息、收聽習性
    5.提供中、越不同語言節目,滿足不同聽眾群需求
    6.製播群應具備接待社會和原生社會跨文化素養的養成
    7.政府、民間團體以及媒體單位合作培訓外籍配偶製播人才
    8.增加外籍配偶節目的宣傳機會與管道
    9.聘請諳越語(印尼語、泰語)的專業人士作節目評鑑
    10.外籍配偶廣播節目中聽眾回饋資料庫的建立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feedback and making of the foreign spouse’s program, taking 「the sisters of the Southeast Asia 」of Kaohsiung broadcasting station and Vietnamese programs of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as example.
    Using Goldhaber communication training modle into the making slow of broadcasting programs, to review the situation of programs and suggest producers broadcasting advices.

    The advices of this study :
    1. Suggest to make a poll among the audience before broadcasting and that is to decide its content of the program.
    2. The funds can be applied for subsidy of care for the foreign spouse from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3. The content should consist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original society and the immigrating society.
    4. The schedule should accord with the foreign spouse’s daily life and listening habit.
    5. Offer different-language programs including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audience’s needs.
    6. The stuff should be developed with cross-culture accomplishment of the original society and the immigrating society.
    7.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 cooperation and media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rain professional foreign spouses.
    8. Increase chances and ways for propagation for the foreign spouse’s program.
    9. Invite professional experts who understand Vietnamese (Indonesian, Thai) very well to review the programs
    10. Establish database of the audience’ feedbacks for the foreign spouse’s program.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于洪梅 (1992)。《廣播原理與製作》。台北:三民書局。
    中時晚報 (2005年6月20日)。(婚姻諮詢受歡迎 台灣媳婦、婚姻成長班)、社
    會地方版。
    中央社 (2005年8月2日)。(社團:外籍配偶資訊管道不足 籲政府正視)、《中
    央社》。
    自由時報 (2005年8月10日)。〈強化外籍配偶在台資訊及教育取得權〉、第11
    版 。
    李茂政 (1991)。《人類傳播行為大系統論》。第三版,台北:美國教育出版社。
    李淑蓉 (2004)。〈婚姻移民女性: 現況、問題與對策〉,「2004年外籍配偶與大陸
    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
    李佳倫 (2005)。〈台灣新勢力~新台灣之子〉。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28.htm
    李坤錫 (2004)。〈外籍配偶家庭電視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姓鄉港源村外籍配偶家庭為例〉http://www.jour.nccu.edu.tw/mpsuen/%A5~%C4y%B0t%B0%B8%AEa%AEx%B9q%B5%F8%A8%CF%A5%CE%A6%E6%AC%B0.doc
    林承穎 (1999)。《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的實踐-以原住民廣播政策為例分析》。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 (1998)。〈外勞族群媒體研究初探:以臺灣泰語廣播節目為例〉,《臺灣社
    會研究季刊》,1998年9月號,頁169-193。
    邱琡雯 (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
    新娘之社會生活〉。「1999年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邱琡雯 (2003)。〈越境者媒體:臺灣的外勞廣播節目〉。《新聞學研究》,第75期。
    吳聲品 (2002)。《現代電子媒介 : 廣播與電視析論》。中視文化初版。
    洪賢智 (2003)。《廣播學新論》。台北:五南書局。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言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
    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
    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柳紹鈞 (2004)。《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配偶在台媒體使用行為與文化適應研究-
    以彰化縣鹿港鎮新厝社區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曉鵑 (2003)。〈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女性電
    子報》,第157期。
    夏曉鵑 (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
    莊克仁 (1996)。《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台北:五南書局。
    陸正誼 (2004)。《蘭嶼原住民電台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東園、陳清河、許文宜(2002)。《廣播節目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陳清河 (2002)。〈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成立廣播電視媒體運作機制分析之研究〉,
    「2002年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陳惠芳 (2002)。《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初探研究--以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宏
    觀電視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益 (2000)。《國內服務弱勢族群公益性電台的價值與生存問題之探討》。世新
    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葳威 (1998)。〈弱勢社群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回饋:以原住民為例〉。《臺大新聞
    論壇》,頁137-166。
    黃葳威 (1997)。《走向電視觀眾:回饋理念與實證》。台北:時英。
    黃葳威 (1999)。《文化傳播》。台北:中正。
    黃葳威 (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揚智文化出版。
    黃文卿 (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實務),《國家公園學報》,8(2),頁166-178。
    黃彥瑜 (1997)。《青少年學生對廣播媒介回饋型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所碩
    士論文。
    楊志弘、莫季雍譯(1988)。《傳播模式》。台北:正中。
    楊曉雯 (2003)。《公資源補助廣播節目之製播指標研究─以原住民廣播節目為
    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銘報新聞 (2005年6月23日)。《專題:服務外籍人士、電台節目多元化》,
    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52975
    蔡 琰 (1995)。〈生態系統與控制理論在傳播研究之應用〉,《新聞學研究》,第
    五十一集,頁163-185。
    蔡漢賢、林奼君(2004)。〈兩岸婚姻的溫情面與法制面〉,《社區發展》,第105
    期,頁286-297。
    蔡淑芳譯 (1991)。《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大中國。
    謝淑敏、黃啟賓(2004)。〈想要有個家-論跨國婚姻在台之管理政策〉,《中央警
    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4卷第四期,頁165-194。
    薛丹琦 (2004年11月13日 )〈「外籍新娘的哈哈鏡〉,《媒觀第104期電子報》。
    羅世宏譯 (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
    二、英文部分
    Avery, R.K., Ellis, and Glover,T.W.(1975).”Pattern of communication on talk radio”, Journal of Broadcasting,Vol.22,pp.5-17.
    Beer,S.(1959).Cybernetics and Management.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Daniels,T.D. and Spiker,B.k.(1991).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2 nd edition, Wm.C.Brown Publishers.
    De Fleur,M.L. and Ball-Rokeach,S.(1982).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4th edition.New York:Longman.
    Goldhaber, G..M.(1990).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5th edition, Dubuque, IA:Brown.
    Gamble, T.K. and Gamble, M.(1993). Communication Works, 4th edition . N.Y.: McGraw-Hill.
    Katz, E., Blumler, J. G..& Gurevitch , M.(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An Overview. In J.G. Blumber & E. Katz(Eds.).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Beverly Hills:Sage.
    Monane , J.H.(1967).A Sociology of Human Systems. New York: Mededith Publishing Co.
    McQuail,D.(1987).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Beverly Hills,CA:Sage.
    Handy, R. and Kurtz, P.(1964).”A current appraisal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 theory “,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7(6)
    Harris, M.(1964).Patterns of Race in the Americans .New York:Norton.
    Littlejohn, S. W.(1978).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London: Charles E.Merrill.
    Lasswell, H. D.(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L.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harper.
    Mills, C.W.(1959).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letzke, G.(1963). Psychologie der Massenkommunikation. Humberg:Verlag Hans Bredow-Institute.
    Schramm,W.(1954).”How communication works” , in Schramm,W.(Ed),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chaefer,R.T.(1984).Racial and Ethnic Groups,2nd edition.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Westley,B.H.and MacLean,M.(1957).”A conceptual model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Journalism Quarterly,34:31-38.
    三、參考網站
    1.內政部統計報: http://www.moi.gov.tw/stat/week/week9405.doc
    2.內政部網站:http://www.ris.gov.tw/ch9/0940601a.doc
    3.勞委會:http://www.evta.gov.tw/labor/labor940218.htm
    4.行政院新聞局http://www.ris.gov.tw/ch9/0930419d.doc
    5.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四年六月底在台外籍人士統計)(2005年7月21日) 九十四年第二十九週。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245300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453006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3006101.pdf44KbAdobe PDF2855检视/开启
    53006102.pdf98KbAdobe PDF2935检视/开启
    53006103.pdf89KbAdobe PDF2924检视/开启
    53006104.pdf89KbAdobe PDF2907检视/开启
    53006105.pdf196KbAdobe PDF21421检视/开启
    53006106.pdf338KbAdobe PDF23563检视/开启
    53006107.pdf215KbAdobe PDF21893检视/开启
    53006108.pdf445KbAdobe PDF21705检视/开启
    53006109.pdf236KbAdobe PDF21175检视/开启
    53006110.pdf248KbAdobe PDF21266检视/开启
    53006111.pdf368KbAdobe PDF2192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