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87
|
Title: | 紀實娛樂頻道節目全球在地化歷程探析—以Discovery在台灣的發展為例 The Analysis of Glocalization Process on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Program: take Discovery Channel in Taiwan for example |
Authors: | 鄭淑文 Cheng,Shuwen |
Contributors: | 蘇蘅 Su,Herng 鄭淑文 Cheng,Shuwen |
Keywords: | 全球化 全球在地化 跨國媒體集團 紀實娛樂 探索頻道 Globalization Glocalization Media Conglomerate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channel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Inc |
Date: | 2006 |
Issue Date: | 2009-09-17 15:28:15 (UTC+8) |
Abstract: | 90年代各國政府對媒體的解除管制(deregulation)、傳播媒體集團間合作策略日興、逐漸形成媒體集團,加上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光纖和衛星技術的發展),為跨國媒體的市場版圖拓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市場機能的運作的背景下,全球的電信業自由化影響台灣電訊傳播民營化,因應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以及市場開放趨勢,全球主要知名頻道紛紛佔據台灣市場,例如CNN、HBO、DISCOVERY頻道、國家地理頻道、ESPN、STAR TV、Disney等。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灣除了經營大眾娛樂的頻道之外,另一類受到觀眾喜愛的「特定類型頻道」為「紀實娛樂」(nonfiction entertainment)頻道。
2006年台灣地區跨國媒體集團共經營43個頻道,根據行政院新聞局所做的「最受歡迎頻道」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外國頻道中最受歡迎的前三名分別是HBO、Discovery頻道、國家地理頻道(新聞局,2005;54),HBO以電影播放為主,而Discovery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同屬休閒社教類節目。兩者又以Discovery頻道近年來致力於本土化經營的成績較為顯著,似可觀察其「節目在地化」階段性的策略演變。
本研究鎖定Discovery頻道這一特殊節目類型的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灣的經營與發展為研究主題,深入了解該跨國頻道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如何迎合輸入國觀眾的喜好、擴大市場佔有率,分析該媒體集團在全球化時代的「全球在地化」經營模式,並透過節目製作公式,深入其在地化歷程;同時,本研究亦分析當地政府機構的介入與其經營策略的關係及影響。
研究發現跨國媒體進入本地市場之後,就節目產製與在地的營運的方式而言,必須考量全球化的佈局、在地的業務運作及節目製播兩方面的需求。Discovery集團透過全球媒體市場的考量,以在地發展模式加深了全球與在地的交互融合、互相滲透,本研究案例Discovery能夠透過「全球節目公式,在地產製內容」在本地產生其影響力、獲取利潤,以在地的力量(人才、資金、技術、文化)達到「文化接近性」的認同,更在「去地化」與「再地化」的概念下,實踐全球與在地的連結,並邁向「去再地」的發展階段。
承上,本研究設定跨國媒體集團為討論範圍,欲探討跨國媒體集團—面對變化所因應的策略,以Discovery傳播集團為探討個案,希望歸納出其「全球在地化」經營策略, 探討Discovery頻道在台灣之在地化策略實踐成效。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channel –Discovery, its management achievements, the history of localization of programm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rangement of program telecast, and how the channel cooperate with locally produce productation teams.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globalize vision, to analyze and insp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12 years on the foreign own channel –Discovery.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iscovery channel’s Taiwan`s management achieve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channel’s strategy on global localization. The strategy not only affects the channel’s penetration rate and steady growth of advertisement income, this strategy also affect in programming and business practice. The whole says, Discovery’s localization is under the pattern development of "globa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local viewpoint.”
Its program characteristic is mostly base on traveling program taking from the headquarters supply. Program of subjects about Americas region and Asian region are equal.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aiwanese subject programs; they are provided by cooperate, joint venture or outside production. Joint venture productions are growing rapidly, almost match the number of cooperate provide programs.
The research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Discovery channel’s evolution of localize program productions are achieved gradually. In the produces system, manufacture management, the program quality, the narrative way, and the image style must conform to its program formula. Although the local responses are intense, it also has its gain after adjustment. |
Reference: | 一、 中文資料 CNET(2001/10/9)。〈松崗推出新版太空策略線上遊戲「星雲戰記」〉,《電玩寶酷》。2006年1月11日,取自http://gamecenter.taiwan.cnet.com/news/20011009/2001100911.html Discovery網頁(2005)。台灣人物誌製片徵選。2005年12月15日取自 http://discoverychannel.com.tw/portrait/pressrelease/feature1/index.shtml Discovery網頁(2006)。「Discovery公司介紹」。2006年1月11日,取自http://discoverychannel.com.tw/_includes/aboutus/index.shtml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方念萱(2001)。〈有關「全球化傳播研究」的新地圖權力學〉,《新聞學研究》,67: 141-143。 王乃純譯(2005)。《媒體巨擘─全球二十大媒體品牌的行銷策略》。台北:沃爾文化。 (原書Tungate, M.﹝2001﹞, Media Monoliths: How Great Media Brands Thrive & Survive) 王石番(2001)。《全球化媒介下的本土化觀眾》。臺北市 : 臺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 王晴以、范巧鈴(2003a)。〈創立緯來日本台 引進日本流行文化—Discovery亞洲電視網副總裁兼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林東民〉,銘報即時新聞,2006年12月15日,取自http://mol.mcu.edu.tw/~eteens/ebook/e_books_013/p13.htm 王晴以、范巧鈴(2003b)。〈Discovery「台灣珍寶」與政府攜手合作〉。銘報新聞,2003/12/12。2007/1/5,取自http://mol.cm.mcu.edu.tw/show.php?nid=20692 王宗仁(2006)。〈從紀錄片《靈域對話》看台灣文學〉,台灣日報,2006/3/4。 王柏鴻譯(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臺北:時報出版。(原書Samuel P. Huntingto﹝2001﹞, Many globalizations :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王皓正(2003)。〈TVBS與年代拆夥 將自售代理權〉,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tvro.com.tw/TXT/satnews/2003/0308.htm 王蓉(2006)。跨國合拍紀錄片 綻放真台灣。台灣立報,2006年11月30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11/29/05D11282/。 王國樑(2005)。〈有線電視收視費、頻道授權費與市場正常運作〉,《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論文集》。 王磊(2005)。品牌優勢未呈現 中國本土記錄片面臨生存問題,2006年11月30日,取自http://finance.sina.com.cn,《文匯報》,2005年07月12日。 王嬿筑(2005)。〈無線盼數位,有線想漲價〉,《動腦雜誌》,349輯: 65。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柳惠文(2006)。〈尼爾森媒體研究2006年10月號〉。台北,尼爾森收視率調查公司。 成露茜、羅曉南編(2004)。《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書局。 朱元鴻等譯(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原著Best , S. and Killner, D.,﹝2001﹞Postmodern theory :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揚智文化,1996。(原書Herzog,Thomas. ﹝2001﹞,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朱學恆(2006)。〈Discovery頻道〉,2005年6月10日,取自http://lucifer.fantasy.org.tw/paper/dipps/dipps006.htm 江嘉典(2002)。《數位廣播業者經營策略分析--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無日期)。《2005台灣年鑑》。2006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show_book.php?path=3 行政院新聞局(2004a)。《廣電白皮書》〈第一節:產業概況現況篇/有線廣播電視/有線播送系統〉。2006年3月15日,取自http://gio.hyweb.com.tw/ct.asp?xItem=13359&ctNode=1908&mp=1 行政院新聞局(2004b)。《廣電白皮書》〈第五節:健全有線廣播電視產業環境〉。2006年1月10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3303&CtNode=1908&mp=1 行政院新聞局(2005a)。《中華民國電視年鑑2003年-2004年》。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5b)。《衛星廣播電視事業換照報告書》。2006年3月1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6768&ctNode=920&mp=1 行政院新聞局(2005c)。《行政院新聞局96年度施政計畫》。2006年12月15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public/Data/6102522422071.doc 行政院新聞局(2005d)。行政院新聞局與Discovery頻道合製「台灣人物誌II」系列紀錄片。2006年12月15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fp.asp?xItem=27405&ctNode=2530&mp=11 行政院新聞局(2006a)。《有線電視收視行為及滿意度調查研究》。2007年6月18日,取自http://163.29.157.119/ct.asp?xItem=28831&ctNode=4038 行政院新聞局(2006b)。〈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發表「2006年全球化指標」,我國排名較去年進步,排名第35〉,《新聞局即時新聞》,2006年10月18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0461&ctNode=3802 吳光中(2003)。〈Discovery製播台灣文化 八家將端上桌。2003/11/25,民生報CS4版。 吳峻安(2003)。《有線電視產業的「全球─地方」之爭:跨國(媒體)集團進入台灣市場的競爭與合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論文。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台北:臉譜田出版社。 吳素柔(2004)。〈Discovery頻道播出施振榮及紅葉精神紀錄片〉,中央社。2006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4/22/n517159.htm 呂中英(2005)。國際媒體首次紀錄台灣人故事!行政院新聞局與Discovery合作之《台灣人物誌》已近完成。《中國都會網路報》www.cmn.com.tw/shownews.asp?news_id=4554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原書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4],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California:Wadsworth.) 李天鐸、陳思敬(1998)。〈影視媒介整合時代的跨國競爭〉,《廣播與電視》,3(4): 115-142。 李天鐸(2003 a)。〈管理透視:全球化風潮下台灣傳播產業發展困境與調整〉,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274-283。台北雙葉書廊。 李天鐸編(2003b)。《重繪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頁3-42。台北:亞太圖書。 李少南(2004)。〈美、日、台電視文化價值觀之比較〉,《新聞學研究》,78。取自 http://www.jour.nccu.edu.tw/Mcr/issue78.html。 李秀珠(1996)。〈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2(3): 35-58。 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2002)。〈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區位談起〉,《新聞學研究》:72。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72/03.html 李孟展(2002)。〈內容分析法〉,世新大學資管所碩士班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與分析報告。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原書 Babbie, Earl〔1998〕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 李美華(2000)。〈跨國企業組織文化與跨文化管理研究之應用與探討〉,《新聞學研究》。63: 163-200。p 李政忠(2002)。〈媒介組織及產品的行銷與促銷管理〉。彭芸、關尚仁 主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15-202。台北:雙葉書廊。 李政忠(2003)。〈以「連結」觀點思考媒體業者在全球化趨勢中的經營策略〉,《新聞學研究》,75: 1-36。 李宥樓(2005)。〈紀錄片鹹魚翻生?還是曇花一現?〉,《今周刊》,453期,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Content/article.aspx 李景白(2006)。訪談記錄。 李盛雯(2004)。〈銷台灣,看我的!Discovery頻道卯上國家地理頻道〉,2005/05/16《經濟日報》A15版/商業流通。 李盛雯(2005)。〈電視頻道大搬家〉,2005/01/01《中廣新聞》。 沈蕾譯(1998)。《國際電視合作:從入門到成功》。台北:廣電基金。(原書 Carla Brooks Johnston,Interational Television Co-Production From Access to Success, Butterworth - Heinemann.) 杜默譯(2001)。《開始》,台北:大塊文化。(原書Laszlo, E., Macroshift : navig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to a sustainable world) 谷玲玲(1996)。《外來文化與衛星外片頻道的經營策略及產品特性研究》。台北:電視文化研究會。 汪琪(2006)。傳院EMA傳播沙龍~「全球化能不談『本土』?」座談實錄,2007年1月10日,取自http://comm.nccu.edu.tw/emapaper/viewpost.php?id=242 邱家宜(2001)。〈從廣電處到有線電視,在旋轉門打轉的還是熟面孔〉,《新新聞》第723 期,2006年2月1日,取自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723/723-075.html 周岳曇(2002)。《台灣有線電視頻道外國節目之經營策略與現況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行一(2003)。〈財務管理的基本觀念〉,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頁237-264。台北雙葉書廊。 周庭萱(1996)。《衛星電視本土西片頻道之行銷策略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桂田(2000)。〈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中央日報社論,2000年8月2日,取自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ginland.htm 林天宏、施雨岑(2006)。Discovery頻道:探索觀眾的內心--訪2006年北京國際科教影視展評委會主席保羅•劉易斯。2006年11月11日,取自北京新浪網http://news.sina.com.tw/tech/sinacn/cn/2006-12-06/072338101547.shtml 林清河(2006/3/9)。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科學發展》2006年3月,399期,12-19頁,2006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6&popsc_aid=26 林淑娟(2006)。〈Discovery雪隧首播 收視衝冠〉,自由時報,2007年1月3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31/today-show1.htm 林照真(2004)。〈戳破收視率的神話〉,《天下雜誌》第309期,pp. 92-98。 林韡晨(2003)。〈台灣通訊產業未來五年主流產品發展〉,《趨勢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取自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ieknews/e2702-B10-02595-FB81-0.doc 東森新聞報(2003)。〈Discovery《科學看SARS》公益光碟 歡迎民眾索取〉,2006年12月20,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3/06/11/389-1467640.htm 東森新聞報(2004/4/1)。〈Discovery歡慶在台開播十年 旅遊頻道主持天王抵台慶賀〉,2006年12月5日,取自http://ap1.ettoday.com/more/more2.php?messageid=1609961 姜奇平(2004)。〈軟實力的文化分析〉。2006年5月23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it/2004-08/17/content_1804374.htm 施美玲譯(1997)。《大眾傳播硏究方法》,台北:五南。(原書Singletary, M. [1997]) 政府公報資料(2004;2005;2006)。政府採購資訊公告系統,2006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geps.gov.tw/ 香港有線電視有限公司(2003年10月23日)。〈有線電視新增五條Discovery亞洲網絡頻道〉,2006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i-cablecomm.com/chi/newsroom/newsroomcontent2.php?newsroomid=186 胡巧純、張鈞、張熏茹(2006)。Discovery「建築奇觀:雪山隧道」艱鉅工程全紀錄,8/27日全球首播,2006年11月11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php?nid=74605 唐維敏、徐詠絮合譯(1997)。《大眾媒介與社會》,頁162-189。台北﹕五南出版公司。(原著Curran, J., & Gurevitch, M.)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危機 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商務。(原著Ulrich Beck﹝1998﹞,德國; Was it globalisierung?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 孫青、施悅文,(2005)。〈台灣影視內容產業國際化行銷第一步—由新加坡之國際合製行銷整合策略與台灣公視國際合製案經驗看台灣的未來〉,「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市。 徐孟延、邱琬淇(2006a)。〈紀實娛樂頻道的魅力何在?-探析閱聽人的收視:選擇、接收與詮釋〉,中華傳播學會。 徐孟延、邱琬淇(2006b)。〈紀實娛樂頻道的在地生根—從跨國媒體Discovery在台的節目策略看起〉,第三屆傳播管理與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徐詠絮(1996)。《從文化帝國主義到媒介國際化的再思考:世界文化互動的理論比較》。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原書Water, M.,﹝2001﹞Globalization)。 翁秀琪(2001)。《台灣傳播學門之回顧與展望》。(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2420-H-004-008)。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郝靜靜(2006) Discovery的成功之道:專業化 商業化 制片人制,2006年11月2日,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14/70684/70685/4794815.html 動腦雜誌(2006)。〈變身營銷夥伴,電視什麼錢都賺〉,《動腦雜誌》,361: 52-59。 曼威•卡斯特(2006)。比較視野中的全球化與社會變遷─曼威•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教授在華東師大的演講,2006年6月4日,取自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6_6_4_9_17_32_623.html 國科會(無日期)。〈國科會重要施政績效:2000 年至2004 年〉。2006年3月12日,取自http://web.nsc.gov.tw/public/data/471411361171.pdf 張立行(2004)。〈Discovery為中國破例 再次舉辦「新銳導演計劃」〉。2007年1月11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03/31/content_1393452.htm。 張秉豐(2006)。創新相片導航 Dopod P800W帶你跟著照片玩,2006年11月2日取自蕃薯藤新聞,http://news.yam.com/business/life/200611/20061102506962.html 梁光嚴譯(2000)。《全球化 : 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書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莊春發(2005)。《有線電視上下游市場結構、行為與消費權益》,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論文集。 許安琪(2001)。《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全球化與在地化行銷趨勢》,台北,學富 通俗科學網(2005)。「Discovery Channel」介紹。2006年3月3日,取自http://sci.nctu.edu.tw/index.php?now=discovery&page=index.htm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雙葉。(原書 Babbie, Earl〔2004〕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 陳光興等編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原書Gurevitch, M., Bennet, T., Curran, J., & Woollacott, J.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Critical perspectives)。 陳佑松、陳榆、陳嶽(2004)。〈Discovery與《發現》:一個境外節目本土化的案例分析〉。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cwmedia.org/html/2004-3-3/20043311327.htm 陳芸芸譯(2001),《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頁294。(原書﹝2001﹞Lull, James.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 a global approach, 2nd ed.)。 陳芸芸譯(2004)。《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2001﹞Lull, James.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 A global approach)。 陳炳宏(1999)。〈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集團化趨勢研究:以和信與力霸企業集團為例〉。《廣播與電視》,14: 89-110。 陳炳宏(2001a)。《跨國媒體集團在台經營有線電視頻道之「本地化」策略評估研究:一個資本全球化運動趨勢的觀點》。行政院國科會89年度補助研究案。 陳炳宏(2001b)。《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炳宏(2002)。《跨國媒體集團經營衛星電視頻道之「在地化」策略研究:以衛視中文台(STAR Chinese)及超級電視台(Super TV)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研討會,台北。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 37-71。 陳玉箴譯(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原書Roger Silverstone, ﹝2001﹞Why study the media?) 陳玉箴譯(2005)。《媒介與傳播研究法指南:質性與量化方法論》,台北,韋伯。(原書Klaus bruhn Jensen,〔2002〕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陳柔縉(2006)。〈有必要獨排日劇嗎?〉,《新新聞》788期,2006年1月27日,取自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788/788-035.html 陳勇志(2006)。〈紀錄片的欄目化生存與市場化發展探索—兼及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的運作〉,2006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yntv.cn/yntv_web/documentary/category/30808/2006/06/20/2006-06-20_356615_30808.shtml ,南方電視學刊 陳時奮(2002)。世界經理文摘雜誌,2006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emba.com.tw/emba/column/brand3.asp 陳家遠 王聖(2005)。〈解密Discovery的全球化戰略〉,取自 2006年9月30日,www.ionly.com.cn,取自http://www.ionly.com.cn/nbo/11/116/20050501/011912.html,傳媒觀察: 63-64,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3406 陳靜瑩(2000)。《有線電視服務品質之研究-有線電視服務品質評估指標之建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韜文(2001)。〈文化移轉: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66: 1-28。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66/05.asp 葉立誠、葉至誠編(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公司。 游常山(2000)。〈約翰.費斯克:沒有在地化,全球化就不真實〉,《天下雜誌》231:276-282。 彭芸(1998)。《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風雲。 彭芸、關尚仁主編(2003)。《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彭彥( 2003)。〈美國廣播電視產業的全球化取向〉,《廣州日報大洋網 》。2006年6月4日,取自:http://www.filmsea.com.cn/focus/200310130030.htm 彭泰權譯(2005)。《透視BBC與CNN─媒介組織管理》。台北:亞太。(原書 Kung- Shankleman, Lucy. [2000] Inside the BBC and CNN:Managing Media Organisations. London: Routledge)。 曾曉煜(2005)。〈多頻道競爭市場之節目多樣化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4(2): 59-95。 程宗明(2005)。〈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是否為「集團」?一個描述或分析性概念之爭議〉,《傳播與管理研究》,5(1): 9-10。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臺北市:時報出版。(原書John Tomlinson﹝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黃秀玲(2003)。《全球化脈絡下的本土電視:台灣本土文化類型電視節目的產製、接收與文本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能揚(2001)。《全球時代裡的本土文化工業-以電視布袋戲為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朗倩(2005) 。〈台灣祭典 Discovery看透透〉,2005/5/24,聯合晚報,7版。 黃淑蕙(1998)。〈全球傳播集團併購的新趨勢及其對台灣電視媒體之意義〉。《廣播與電視》,3(3): 1-19。 黃彩絹、牟迎馨(2006)。〈Discovery慶典專題 寶島民俗全都錄〉,2006-04-22,民生報/A1版/星期旅遊。 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原書Friedman, T. L. [2005]. 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楊雪冬(2003)。《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管中祥、陳依禎 (2003)。〈一個地方頻道的興衰: 全球資本與地方文化的消長〉,《傳播與管理研究》,2(2): 105-133。 撒姆爾‧亨廷頓(1998)。《文化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 撒姆爾‧亨廷頓(2004)。《全球化面面觀》。北京,新華出版社。 蔡貞停(2004)。〈電視節目之國際合作與行銷─合拍節目?為什麼說不!〉,「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台北。 蔡秋安(2004)。〈電視節目之國際合製與行銷─黃框的異想世界〉,「台灣電視媒體大未來國際研討會」,台北。 維基百科(2006)。Discovery Holding Company,2007年4月17日,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Discovery_Holding_Company#Holdings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0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台北:時英。 劉幼琍、陳清河(2000)。《有線電視訂戶滿意度調查》,台北: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 劉萍(2000a)。〈約翰‧漢卓克斯:辦媒體比辦學校的影響力大〉,《今周刊》,164期,2006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Content/article.aspx。 劉萍(2000b)。〈從有線電視到網際網路 Discovery叫好又叫座〉,《今周刊》,164期,2006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Content/article.aspx。 劉萍(2003)。〈節目本土化讓收視率倍增 廣告成長百分百 Discovery 攻進台灣電視圈〉,《今周刊》,350期,2006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Content/article.aspx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臺大社會學刊》,28: 189-228。 劉煥榮(2003)。〈美國自由媒體公司董事長約翰馬隆投資媒體業長期深耕〉,2005/06/04《經濟日報》D3版/CEO觀點。 劉康(2004)。全球化時代的媒體與意識形態--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劉康教授清華演講錄。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Forum/2004/hollywood/ho02.htm 潘家慶、王石番(1989)。《音樂電視與休閒文化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蕭敏慧(2003)。〈太魯閣的秘密 以5種語言在亞洲播送〉,2003/09/26《聯合報》,2006年6月8日,取自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583360.shtml 謝哲豪(2006)。〈跟娛樂巨人迪士尼學全球化經營〉,《數位時代雙週》,124: 115-118。 鄭凱元(2000)。《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琪、陳炳宏(2005)。《傳播媒體之集團化與多角化研究》。2005年12月31日,取自http://www.oursee.com/html/chongzu/2005_12_29_02_15_38.html 魏玓(1998a)。〈全球的傳播‧全球的權力-─ 國際傳播理論的再思考與再建構〉,《當代雜誌》,136: 104-119。(原著Sparks, C.) 魏玓(1998b)。《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與批判》,中華傳播學會一九九八年年會提報論文。 魏玓(2003a)。〈大同世界就在眼前?評湯林森的「全球化與文化」〉。《新聞學研究》,77: 221-225。 魏玓(2003b)。〈全球化與傳播:勾勒與定位一個研究主題〉, 2003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 簡妙如、管中祥、林婉容、張貝雯、林智惟譯(2002)《大眾媒體新論》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原著Lisa Taylor/Andrew Wills[1999],2001 ; Media Studies : 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羅世宏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原著 McQuail, D. [2001]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原著Baker, C. [2001]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practice, 2nd ed) 鍾起惠(2005)。〈收視率與頻道授權費:一個電視民粹化的悖論〉,有線暨衛星廣播電視產業營運議題研討會,台北市。 證券市場週刊(2006)。時代華納挽救“美滿婚姻”。2006年6月6日取自http://news.hexun.com/detail.aspx?lm=1699&id=1279351 蘇宇玲譯(2000a)。〈全球、區域與國家在世界電視生態的結構層次〉,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台北:亞太圖書。(原著Straubhaar, J. D., [2000] Remapping the global medioscapes)。 蘇宇玲譯(2000b)。〈日本文化在亞洲:全球本土化與現代性的「芳香」?〉,李天鐸(編),《重繪媒介地平線》,頁305-340。台北:亞太圖書。(原著岩淵功一)。 蘇新力(2005)。《媒體品牌管理之策略分析》,武漢大學碩士論文。 蘇蘅(1995)。《開放天空下的文化衝擊:台灣民眾收看外國節目研究報告》,台北市文化總會電研會。 蘇蘅、陳雪雲(2000)。〈全球化下青少年收看本國及外國電視節目之現況及相關影響研究〉,《新聞學研究》,64: 103-138。 蘇蘅(2001)。〈傳播全球化研究在台灣〉,《台灣傳播學門之回顧與展望》結案報告,23-24。取自http://grbsearch.stic.gov.tw/pdf/89/892420h004008.pdf 蘇蘅(2004)。〈傳播全球化研究在台灣〉,翁秀琪(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 (下冊,頁709-749)。台北:巨流。 欒錦榮(1995)。《台灣地區衛星電視頻道商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觀光局(2004)。《2004台灣觀光年工作計畫》,交通部觀光局,2007年2月20日,取自http://202.39.225.136/public/File/200411/2004.htm
二、 英文資料 Albarran, A. B., & Chan-Olmsted, S. M. (Eds.). (1998). Global media economics: Commercialization, concen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urnett, R. (1996). The global jukebox: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Barker, C. (1999). Televis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rtlett, C. A. (Ed). (1998).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2nd ed.).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on(2004)。Discovery Networks Asia—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Media on the Move ,Interational Symposium,Taipei. Chan-Olmsted, S. M. (1998).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Convergence: The Strategic Alliances of Broadcasting, Cable Television, and Telephone Service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1(3), 33-46. Chan-Olmsted, S. M., & Chang, B. (2003).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s: Examining its patterns and driver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6(4), 213-233. Fürsich, E. (2003). Between Credibility and Commodification: Nonfiction Entertainment as a Global Media Gen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6(2), 131-153. Gershon, R. A. (2000). Th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3(2), 81-101. Gershon, R.A. (1993). International deregulation and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s.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6(2), 3-22. Goonasekera, A., Servaes, J., & Wang, G., (Eds.). (2000). The New Communications Landscape: Demystifying Media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Georgette Wang, Jan Servaes, and Anura Goonasekera (2000). The New Communications Landscape: Demystifying Media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Hagiwara, S., Joshi, S.R., Karthigesu, R., Kenny, J. F., Lee, P. S.N., & Pernia, E. (1999). The Reception of Global TV in Asi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9(1), 1-20. Kotler, P., Hamlin, M. A., Rein, I., & Haider, D. H. (Eds.). (2002). Marketing Asian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 Robert McChesney(1997). The Global Media Giants-We are the world. 2006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fair.org/index.php?page=1406 Roland, R. (1992). Globalization :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alvaggio, J. L., & Bryant, J. (Eds.). (1989). Media u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merging patterns of adoption and consumer us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him, D. (2006). Hybridity and the rise of Korean popular culture in Asia.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1), 25-44. Shrikhande, S. (2001).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CNNI and BBC World in Asia.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4(3), 147-168. Waisbord, S.(2004).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Popularity of Television Formats.Television & New Media, 5(4) ,359-383.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3941007 9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41007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