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92/144379 (79%)
Visitors : 51219574      Online Users : 91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297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76


    Title: 幼兒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方式與創造力之關係
    Authors: 謝佳芳
    Contributors: 王鍾和
    謝佳芳
    Keywords: 幼兒
    管教方式
    創造力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7 15:00:12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人口變項、父母背景變項的幼兒,所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差異情形,並分析幼兒人口變項、父母背景變項、管教方式與幼兒創造力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地區(不含離島)北、中、南、東四區幼稚園與國小一、二年級的四~八歲幼兒128人為研究對象,以「新編TCAM創造思考測驗」、「父母管教幼兒方式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卡方考驗、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女孩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以開明權威型與寬鬆放任型為最多;男孩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以專制權威型為最多。
    二、不同年齡的幼兒,知覺到的父母管教方式並無顯著差異。
    三、父母背景變項不同的幼兒所知覺到的管教方式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不同性別的幼兒,在創造力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不同年齡的幼兒,創造力表現有顯著差異。
    六、父母背景變項(社經地位)不同的幼兒,在創造力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七、幼兒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會交互影響幼兒的創造力表現,也就是說,當幼兒性別不同時,創造力表現會因為父母管教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八、對幼兒整體創造力來說,寬鬆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幼兒年齡等變項,為預測幼兒創造力表現的重要變項,預測力為12.2%。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及結果,對家庭教育、學校當局和實務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與研究的參考。
    Reference: 一、 中文部分
    王鍾和(1975)。社經地位、子女數目及性別父母養育子女態度的影響。輔仁大學人文學報第四期,527-549。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兒童發展(王鍾和譯)(1997)。臺北:大洋。(原著出版年:1978)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硏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1999)。創造力。(杜明城譯)。臺北: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
    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怡瑄(2003)。主題統整教學、年級、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48(2),239-260
    吳靜吉、倪鳴香(1989)。Torrance 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指導手冊。未出版。
    倪鳴香(1980)。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鳴香(2003)。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倪鳴香(2004)。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徐百儀(2002)。國中生父母採取忽視型管教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明宜(2001)。青少年堅毅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秀娟(2003)。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教育保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詩寧(1997)。通勤家庭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龍安(1998)。啓發孩子的創造力。台北:師大書苑。
    陳冠中(1999)。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觀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天枝(1999)。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子計畫,總計畫為「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黃譯瑩(2003)。學術社群說出「創造力」的語言及其反映的思維:一般創造力與兒童創造力研究文本對照中的啟示。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55-276。
    斯特恩柏克(1999)。不同凡想。(洪蘭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
    楊國樞(1986)。實用心理學。臺北:黎明。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100,117-124。
    詹志禹(2005)。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兒童的創意經驗及其家庭因素。教育與心理研究,28(4),出版中。
    詹志禹(2001)。小學創造力教育政策與環境之評估。(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子計畫,總計畫為「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秀美(1990)。影響創造力的環境因素。資優教育季刊,第34期,15-20 頁。
    詹鎔瑄(2002)。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怡佳(2004)。幼兒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青青(1993)。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與單元設計教學法對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樊聯仁(1999)。不同年齡子女對父母教養方式之比較。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賴正珮(2003)。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教育部創造
    力白皮書子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鍾筱萍(2003)。通勤家庭中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互動關係與子女憂鬱及焦慮表現之相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佳芬(2002)。探討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1996).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 Inc.
    Berk, Laura E.(2005).Child development(7 Ed).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3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aumrind, D. (1968). Authoritarian vs.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Adolescence, 3,255-272.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4, 1-2.
    Baumrind, D. (1977,March).Socialization determinants of personal agen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Orleans.
    Baumrind, D. (1979). Sex-related socialization effec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Baumrind, D. (1980). New directions in socialization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639-652.
    Baumrind, D. (1989). Rearing competent children. In W. Damon (Ed.), Child development today and tomorrow (pp. 349-37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 56-95.
    Bronfenbrenner,U.,(1961). Some familial anteceden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leadership in adolescents. In Petrullo, L. & Boss, B. M. (Eds.), Leadership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Rinehart,and Winston.
    Bronfenbrenner,U.,& Evans,G.W.(2000).Developmental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Emerging theoretical models,research designs,and empirical findings.Social development,9,115-125.
    Csikszentmihalyi, M.(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 view of creativity. In R.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325-33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cey, J. S.(1989). Peak Periods of Creative Growth Across the Lifespan.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3(4), 224-247.
    Doherty, W. J., Kouneski, E. F., Erickson, M. F.(1998). Responsible fathering: An overview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2), 277-291.
    Elder, G. H. Jr(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25,241-262.
    Feldman, D. H.(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pp.169-186). 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Harrington,D.,Block,J.&Block,J.H.(1992).Testing aspects of Carl Rogers’theory of creative environments:Child-rearing antecedents of creative potential in young adults.In R.Albert(Ed.),Genius and Eminence(2nd ed.).New York: Pergamon Press.
    J Shucksmith,L.B.Hendry,A Glendinning.(1995).Models of parenting: implications for adolscent well-being within different types of family contexts,Journal of Adolescence,18,253-270.
    Kokot, S.J.,& Colman,J.(1997).The Creative Mode of Being.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31(3),212-226.
    Maccoby, E.E. & Martin, 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iller,B.C.& Gerard,D.(1979).Family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children:An integrative review.The family coordinator, 28,295-312.
    Richard ,K.& Marie,W.& Laura,F.(1999).Childhood parenting experiences and adult creativity.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3,92-107.
    Saucier, J.F. & Ambert, A.M.(1983). Parental Marital Status and Adolescents’Health-Risk Behavior. Adolescence, Vol.18, No.70, pp.403-411.
    Sears,R. R.(1984).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In S.A.Mednick,M.Harway,& K.M.Finello(Eds.).Handbook of lomgitudinal research:Vol.1.Birth and childhood cohorts.pp.161-174.New York:Praeger.
    Torrance, E. P., Wu, J. J., Gowan, J. C. & Aliotti, N. C.(1970). Creative
    Functioning of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1), 72-7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3152007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2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200701.pdf42KbAdobe PDF21045View/Open
    15200702.pdf91KbAdobe PDF2960View/Open
    15200703.pdf83KbAdobe PDF21015View/Open
    15200704.pdf94KbAdobe PDF2990View/Open
    15200705.pdf176KbAdobe PDF21942View/Open
    15200706.pdf240KbAdobe PDF211744View/Open
    15200707.pdf162KbAdobe PDF21340View/Open
    15200708.pdf156KbAdobe PDF21148View/Open
    15200709.pdf172KbAdobe PDF21628View/Open
    15200710.pdf125KbAdobe PDF21994View/Open
    15200711.pdf148KbAdobe PDF22855View/Open
    15200712.pdf954KbAdobe PDF268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