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分 王大維(民85)。家庭系統分化與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所碩士論文。 王大維 (民84) 。從Minuchin 的結構家族治療理論談家庭系統中的權力關係。諮 商與輔導,115 期,5-10 頁。 王行(民83)。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台北:心理。 王鐘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嚮蕾 (民83) 。原生家庭父母自我分化與青少年自我分化、焦慮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玲、連雅惠譯 。(民91)Nichols, M.P. & Schwartz, R.C.原著 家族治療概論。 台北:洪葉出版。 王慧玲、連雅惠譯 。(民91)Nichols, M.P. & Schwartz, R.C.原著 家族治療的理論 與方法。台北:洪葉出版。 朱崑中(民85)。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睿霞(民83)。父母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沈慶鴻(民86)。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博士論文。 邱慕美(民91)。大學生之家庭界域、共依附特質與人際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燕(民89)。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發展及情緒適 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修慧蘭、孫頌賢(民91)。親子次系統的親密與侵犯。泛華心理學會研討會論文, 未出版。 修慧蘭(民91)校訂。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 吳麗娟 (民87)。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與 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 卷,1 期,91-132 頁。 吳佳霓(民91)。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明薇 (民85)。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頌賢、修慧蘭 (民91)。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測量之研究—以家庭分化為例。 中華輔導學報,第11 期,頁125-166。 孫頌賢、修慧蘭(出版中)。親子界限:親子關係—自我界限量表編制與模式初 探。測驗年刊。 晏涵文(民80): 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台北:張老師。 栗珍鳳(民88)。大學生自我分化與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樹澍、王大維譯(民88)。Goldenberg & Goldenberg 原著。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 台北:揚智。 陳文卿 (民87)。青少年自殺意念與家庭功能、無望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齡(民88)。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蕙(民89)。家庭系統與國中生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雯(民89)。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秉華(民84)。心理諮商中心分離-個體化衝突改變歷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28 期,145-176 頁。 徐秋央(民90)。家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千慧(民8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筱梅(民84): 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虹雯 (民88)。父母爭吵時的三角關係運作與兒童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惠風(民84)。大一學生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個體化與情緒適應之相關研 究。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瑞真(民78)。家庭系統觀點在親子關係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48 期,33-36 曾端真 (民80)。婚姻與家族治療。台北:天馬出版社。 程秀蘭 (民88)。大學生知覺父母權威性與其生氣歷程、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堅 (民88)。家庭系統的測量與應用。應用心理學研究,2 期,83-108 頁。 黃慧雯(民90)。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社會活動經驗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芬(民88): 子女知覺父母了解,關係性自我及自尊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岑(民87)。自我分化與婚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 郭孟瑜(民91)。青少年的親子三角關係類型與人際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連謙、董秀珠 (民86)。結構—策略取向家庭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佳雯(民89)。父母說負向言語、孩子覺知父母態度與孩子自尊之關係。國立 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光輝 (民88)。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的探討與應用。應用心理研究,2 期,19-20 賈紅鶯 (民80)。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與子女適應水準關係之研究:Bowen 家庭系統理論之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紅鶯 (民84)。青少年的自我分化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家庭系統取向。諮商 與輔導,119 期,25-29 頁。 賈紅鶯(民88)。家族治療理論的建構與解構—我對家族治療的一些省思。輔導 季刊,第35 卷,第1 期。9-14 頁。 劉姿君(民83)。大學生自我認定狀態與其生涯決定歷程及自我分化水準之相關 英文部分 Anderson, S. A. & Sabatelli, R. M.(1990). Differentiat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dividuation: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8, 32-50. Anderson ,S.A.& Sabatelli, R. M. (1992). Th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scale (DIF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Therapy, 20, pp.77-89 Bloom, M.V.(1980) Adolescent parental separation. New York : Gardener Press.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New York Gardner Press . Bartle-Haring, S. & Sabatelli, R.M. (1995) The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Index , Family Relations, 1995, 44, pp.267-277. Bartle-Haring, S. & Sabatelli, R.M. (1997) Emotional Reactivity Toward Parents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Differences Across Gender and Type of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Adolescent, Vol. 26, No.4 pp.399-413. Bartle-Haring S. , Karen H. Rosen & Sandra M. Stith (2002).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Adolescent, Vol.17 No.6 pp.568-585 Bray,J.H.,Williamson,D.S.,& Malone,P.E.(1984).Personal authority in the family system: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personal authority in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proces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10,167-178. Chun, Y.J. & MacDermid, S.M. (1997) Perceptions of Family Differentiation, Indiviuation, and Self-Esteem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 Journal if Marriage and Family,59:451-462. Collins, B. G. (1993). Reconstruing codependency using self-in-relation theory: A feminist perspective. Social Work, 38(4),470-476. Fredman, N., & Sherman, R. (1987). Handbook of measurements for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 Mazel. Fleming, W.M. & Anderson, S.A. (1986) Individuation from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personal adjust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9(1), pp.89-99. Friedman, E. H. (1991). Bowen theory and therapy. In A. S. Gurman & D. P. Kniskern (Eds.), Handbook of family therapy (Vol.2, pp.134-170) New York: Brunner/Mazel. Gavassi, S. M. & Sabatelli, R. M.(1990).Family system dynamics, the 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5, 500-519. Green, R & Werner, P.D.(1996) Intrusiveness and closeness-caregiving :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Enmeshment". Family Process, 35(2), 115-136 Hoffman, J. A. & Weiss, B.(1987).Family dynamics and presenting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4, 157-163 Hoffman, J. A.(1984).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2), 170-178 Josselson, R. (l988). Finding herself: Pathways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wome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Inc. Kang-lin Yang. (1999)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mily dynamics , interperso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