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95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92513      線上人數 : 51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295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56


    題名: 生態中心論及道家之環境教育思想研究
    A Study of Thinking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Eco-centrism and Daoism
    作者: 王智弘
    Wang , Jih Hung
    貢獻者: 馮朝霖
    王智弘
    Wang , Jih Hung
    關鍵詞: 環境教育
    生態中心論
    人類中心論
    道家
    華德福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co-centrism
    homo-centrism
    Daoism
    Waldorf education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7 14:57:12 (UTC+8)
    摘要: 本文從對環境危機的關懷切入,討論人類中心論如何造成人類對大自然的恣意剝削與破壞,包括基督教義、理性主義、機械世界觀等等,使人類將自然界當作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隨之而起的是「生態中心的轉向」,人類逐漸把自己看做是更大尺度主體的一份子,大自然本身應該是一個具備自我組織與生發能力的有機體,其中每一個組成份子都有其價值與意義。
    生態中心論包括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及蓋婭理論,其對於大自然與人類的觀點,以及環境倫理的看法,與中國的道家哲學十分相近。於是本文接著從道家思想中,闡明其與生態中心論共通之處。最終得出三個要點,堪做為環境教育的啟示:
    1.人應領悟到自身與大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且尋回其間的連結。
    2.人應有充分的機會體驗這種連結,並致力回復大自然運作的規律。
    3.人應努力實踐自身與大自然的共生;達到逍遙無為的和諧自由之境。

    從這三點出發,筆者認為一切的環境教育與環保作為,在知其然之外,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人既然與自然性本一體,就應該從這一點出發建構環境教育的核心基礎。於是提出召喚、共鳴與覺醒的三個步驟。
    召喚原則對應的是人是否具備真誠面對自身生命狀態的品質;而在教育原理中,必須重視啟發性的原則,透過故事、感動的經驗、美好的圖像、與大自然親密的互動等等,喚起個體內在與大自然的本來連結。
    第二步驟,是讓個體盡可能地經驗大自然與人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大自然如何以極度的包容性與豐富性,含納萬物。其中對應到的人性品質是「愛」,一種一體感與連結感的體驗。體驗性是其中必要的教育原則。
    最後,在了悟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真相之後,個體便可以達到充分認識自己與自然、以及界限所在的「覺醒」狀態,其中隱含的人性品質為「自由」。儘管自由是不易達到的,但個體在覺醒的狀況下實踐自身最大的利益,亦是充滿意義的奮鬥過程;也因此,到了這一步,環境教育可以真正讓一個置身大自然中的人類,清楚而堅定地為保護環境獻身。
    整體而言,本文嘗試建構一個環境教育的進路,使自然中的小生命,回歸到生命與自然的真實面貌,並從此一更深廣的本質出發,以達到最終生命意義的實現。而第五章討論之華德福教育中的環境教育觀,亦為本文之結論提供旁證。
    To look for a proper approac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concerning recent worldly crisis, the study take three aspects of see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as the source of homo-centrism. They are Christian, Rationalism and mechanical paradigm of science.
    Composite to the points of human-centrism, eco-centrism, including “land ethics”, “deep ecology” and “Gaia theory”, arose as a reflection to see the nature as more holistic and lively system.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Daoism, corresponds eco-centrism on a higher and more self-realizing level. These two theories, eco-centrism and Daoism, both dedicate an approac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the common nature of human and the nature itself. Only through define selfness as part of nature, human beings will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 The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recall the same essence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and experience it plenty, then to reach a clear conscious of being in nature.
    The approach of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of Waldorf Steiner school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reflect three concepts held by the author. These three concepts raised, initiating, experiencing and practicing, ar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參考文獻: 壹、中文著作
    一、學術論文
    王從恕(民89)。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89)。「第四屆當代教育哲學~環境教育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91)。「第五屆當代教育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洪如玉(民90)。從生態現象學論生態教育學的哲學基礎。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郭實渝主編(民86)。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郭慧娟(民95)。先秦儒道天人觀的現代闡釋與應用。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勝欽(民95)。環境倫理—德行論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慧(民83)。中國傳統文化與環境思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永和(民90)。科學典範的後現代轉向及其課程意涵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二、中文書籍
    王文俊(民72)。人文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方東美(民75)。生生之德。台北:黎明。
    史提華、米庫那合著,范庭育譯(民77)。現象學入門。台北:康德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出版部。
    甘紹平(民85)。傳統理性哲學的終結。台北:唐山。
    亦冰(民84)。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評析。台北:唐山。
    克里希納穆提(J. Krishnamurti)著,廖世德譯(民84)。自然與生態。台北:方智。
    克里希納穆提(J. Krishnamurti)著,廖世德譯(民84)。生與死。台北:方智。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著,徐美琅譯(民88)。迎向生命。台北:方智。
    吳光明(民81)。莊子。台北:三民。
    吳 怡(民9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
    余培林注譯(民86)。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
    李豐琳(民86)。道教的環保意識—一個道教末世論觀點的考察。台北:立緒。
    李瑞全。非人類中心的環境倫理觀。(詳細資料待查)
    沈清松主編(民86)。簡樸思想與環保哲學。台北新店:立緒文化。
    大衛鈴木著,何穎怡譯(民89)。神聖的平衡—重尋人類的自然定位。台北:商周出版社。
    周伯達(民88)。什麼是中國形上學~儒、釋、道三家形上學申論(上)。台北:台灣學生。
    周伯達(民88)。什麼是中國形上學~儒、釋、道三家形上學申論(下)。台北:台灣學生。
    周伯達(民88)。心物合一論~申論道與器之全體。台北:台灣學生
    金恆鑣譯(民91)。蓋婭,大地之母。台北:天下。
    紀伯侖著,王季慶譯(民92)。先知。台北:方智。
    范良光(民92)。儒家基本存有論~自哲學始基點之定立與完成。台北:樂學。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魯燕萍譯(民83)。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
    保羅‧田力克(Paul Tillich)著,成顯聰,王作虹譯(民79)。存在的勇氣。台北:遠流。
    洪正中、吳天雞、杜政榮編著(民85)。環境生態學。台北縣:空大。
    馬賽爾著,項退結編定(民68)。人性尊嚴的存在背景。台北:問學。
    孫志文主編(民71)。人與哲學。台北,聯經。
    袁中新主編(民89)。環境倫理與科學。台北:巨流。
    袁保新(民86)。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
    高宣揚(民82)。結構主義概說。香港:天地。
    陳鼓應(民82)。老莊新論。台北:五南。
    陳鼓應註譯(民89)。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秀容(民81)。佛洛姆的人本主義,其內容淵源與影響,台北:唐山。
    莊子著,黃錦鈜註釋(民85)。莊子讀本。台北:三民。
    莊慶信(民91)。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
    馮朝霖(民89)。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滬祥(民80)。環境倫理學—中西環保哲學比較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張曌菲譯(民92)。人類的出路,探索生物模擬的奧妙。台北:知書房。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主編(民82)。環境倫理與科學。高雄:復文。
    黃武雄(民92)。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
    黃武雄(民93)。童年與解放。台北:左岸。
    黃武雄(民84)。黑眼珠的困惑。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部。
    傅偉勳(民87)。生命的學問。台北:生智。
    葉家明(民86)。向生命系統學習~社會仿生論與生命科學。台北:淑馨。
    葉海煙(民86)。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
    賈福相(民92)。生態之外。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葛雷格理、貝特森著,章明儀譯(民92)。心智與自然。台北:城邦。
    鄔昆如(民82)。倫理學。台北:五南。
    楊冠政(民86)。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劉國英,張燦輝編(民94)。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專輯。台北:城邦。
    戴森(Freeman J. Dyson)著,楊玉齡譯(民88)。想像的未來。台北:天下。
    顏炳罡(民92)。丘處機思想中的儒家傾向。收錄於丘處機專輯,153-168。台北:丹道文化教育基金會。
    謝冰瑩等編譯(民76),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
    蕭新煌、蔣本基、劉小如、朱雲鵬合著(民82)。台灣2000年。台北:天下。
    關永中(民86)。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台北:台灣商務。
    蘇永明主編(民91)。科技對教育的衝擊。台北:五南。
    A. H. 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存在與自由。台北:心靈工坊。
    Aldo Leopold著,吳美真譯(民87)。沙郡年紀—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台北:天下。
    Chief Seatle著,孟祥森譯(民87)。西雅圖的天空—印地安酋長的心靈宣言。台北:雙月。
    David Suzuki、Amanda mcConnell著,何穎怡譯(民89)。神聖的平衡—重尋人類的自然定位。台北:城邦。
    E. Fromm著,鄭谷苑譯,(民91)。健全的社會。台北:志文。
    E. Fromm著,孟祥森譯,(民91)。愛的藝術。台北:志文。
    E. Fromm著,孟祥森譯,(民91)。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
    E. Fromm著,管韻鈴譯,(民91)。逃避自由。台北:志文。
    Edward O. Wilson著,楊玉齡譯(民91)。生物圈的未來。台北:天下遠見。
    Edmund Husserl著,陳中人、結構群譯(民78)。現象學與哲學的危機。台北:結構群。
    Edmund Husserl著,張慶熊譯(民81)。歐洲科學危機與超越現象學。
    Ginger Wadsworth著(民89),汪芸譯。瑞秋卡森傳。台北:天下出版。
    Holms Rolston 著,王瑞香譯(民85)。環境倫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Michaela Gloeckler等著,鄧麗君譯(民96)。邁向健康的教育。歌德館醫學部門與教育部門。
    三、中文期刊:
    天下雜誌(民86)。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五月號。
    汪靜明(民89)。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第43期,18-34。
    汪靜明(民89)。生物圈2號的生態省思與學習 。環境教育季刊。第四十二期,8-12。
    李遠國(民88)。論三才相盜與貴生戒殺—道教的環保思想。哲學雜誌。第三十期,96-115。
    馮朝霖(民90)。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第73期,94。
    陳榮波(民83)。老子的環保美學。哲學雜誌。第七期,98-103。
    莊慶信(民84)。道家自然觀中的環保哲學。哲學雜誌。第十三期,56-75。
    莊慶信(民88)。中國佛教與生命中心主義環境哲學的對話。哲學雜誌。第三十期,64-95。
    傅偉勳等(民84)。道家智慧與當代心靈—超脫心靈、齊物心靈與環保心靈的哲理奠基。哲學雜誌。第十三期,3-35。
    葉海煙(民83)。思維的自由、平等與解放—莊子齊物論哲學新探。哲學雜誌。第七期,83-97。
    楊冠政(民88)。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第三十期,3-33。
    鄔昆如(民83)。道家哲學與歐洲哲學之比較。哲學雜誌。第七期,4-23。
    鍾丁茂(民88)。論動物生存權。哲學雜誌。第三十期,34-45。
    魏元珪(民84)。老莊哲學的自然觀與環保心靈。哲學雜誌。第十三期,36-55。
    釋昭慧(民88)。佛法與生態哲學。哲學雜誌。第三十期,46-63。
    貳、英文著作
    Peterson, Anna L.(2001). Being Human, Ethics, Environment, and Our Place in the Worl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ght, A. and Rolston, H. III(2003). Environmental Eth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Tucker, M. E. and Berthrong, J.(1998). 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Masachusetts:Cambridge.
    Low, N. (1999). Global Ethics and Environment. London : Routledge.
    Attfield, R. and Dell, K.(1996). Values, Conflicts and the Environment. Vermont, USA: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Guerrier. Y, Alexander, N., Chase J. and O’brien, M.(1995). Values and the Environment,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England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Flader, S. L. and Callicott, J. B. (1991). The River of the Mother God and Other Essays by Aldo Leopold.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Rawson, M. and Richter, T. The Educational Tasks and Content of Steiner Waldorf Curriculum. Sussex:Crawly Down.
    Hargrove, E. C. (1989). Fo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Nature. F.(1997). The Ethics of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London :Rober Elliott, Routledge .
    Lovelock, J. (2006). The Revenge of Gaia : Earth’s Climate Crisis and the Fate of Humanity. New York : Basic Book.
    Naess, A.(2002). Life’s Philosophy : reason and feeling in a deeper world.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thens, Georgia .
    Reardon, B. A.(1995). Educating for Human Dignity—Learning About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Nash, R. F.(1989). The Rights of Nature,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Steiner, R.(1996).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Experience. Anthroposophic Press.
    Hung, R.(2007). Is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consonant or dissonant with human rights? Identifying theoretical issues in peace education. Journal of peace education , 4(1), 39-55.
    Kellert, S. R.(1996). The Value of Lif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 Washington:Island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0152012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201201.pdf93KbAdobe PDF21116檢視/開啟
    15201202.pdf107KbAdobe PDF2842檢視/開啟
    15201203.pdf133KbAdobe PDF2948檢視/開啟
    15201204.pdf97KbAdobe PDF2936檢視/開啟
    15201205.pdf282KbAdobe PDF21193檢視/開啟
    15201206.pdf439KbAdobe PDF21289檢視/開啟
    15201207.pdf336KbAdobe PDF21429檢視/開啟
    15201208.pdf303KbAdobe PDF2976檢視/開啟
    15201209.pdf208KbAdobe PDF21277檢視/開啟
    15201210.pdf183KbAdobe PDF2857檢視/開啟
    15201211.pdf241KbAdobe PDF2169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