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90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49226      Online Users : 84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06


    Title: 幼兒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Authors: 廖怡佳
    Contributors: 吳靜吉
    廖怡佳
    Keywords: 幼兒創造力
    人口變項
    變通力
    獨創力
    流暢力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7 14:49:22 (UTC+8)
    Abstract: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編製幼兒創造力測驗並藉此探討幼兒人口、父母人口、就讀幼兒園園所環境及幼兒生活經驗等變項與其創造力之關係。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包括133位(男童82人,女童51人)就讀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4足歲至6足歲幼兒;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幼兒創造力測驗」及「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表」。「幼兒創造力測驗」包括不尋常用途、問題解決的替代思考、和創意組合三個活動;每位受試幼兒在幼兒創造力測驗上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總分四種分數;活動一包括:整體實用、分解實用、整體比喻及分解比喻四個向度;活動三包括:原始組合、變形組合及添加組合三個向度。
    本研究採評分者間之信度及重測信度進行信度考驗,檢測結果尚可接受;在評分者間之信度,研究者與2位幼兒園教師各自批改10份測驗並進行積差相關分析,研究者與A老師在各項得分上皆達到.6以上的中高相關,與B老師更是達到.9以上的高相關,而A老師與B老師彼此間的相關也在.7-.8間,顯示本研究有不錯的評分者間信度。
    間隔第一次測驗5個月後,本研究進行重測測驗。在四所受試園所中隨機抽取21位幼兒進行再測,經以積差相關分析結果,在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等面向上,兩次測驗之重測結果,皆具有中等的相關水平表現(流暢力.47,變通力.51,獨創力.55),而在整體的重測總分上,其相關係數為.516;整體而言,顯示本測驗之重測信度具有不錯的水準。
    在幼兒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性別、出生序及幼兒個人友誼(朋友人數)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6歲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5歲及4歲的的幼兒,5歲及4歲間則是未達顯著差異;3.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只在變通力及獨創力的表現上顯著高於沒有參加才藝補習的幼兒。
    在幼兒父母人口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父母親的職業類別及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父母親有出國留學經驗的幼兒在流暢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父母親沒有留學經驗的幼兒。
    在園所環境變項與幼兒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就讀高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就讀低社經地位園所的幼兒﹔2.教師教學經常使用英美語的幼兒在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教師使用英美語比率較低的幼兒;3.教師教學使用鄉土語頻率的多寡,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在探討幼兒生活經驗變項與其創造力關係上發現:1.幼兒的家庭活動及家中語言環境,在整體創造力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2. 有出國經驗的幼兒,除了在流暢力及變通力之外,在獨創力及整體創造力表現上皆顯著高於沒有出國經驗的幼兒;3.父母親傾向於多給予讚美經驗的幼兒,在變通力得分上顯著高於沒有獲得讚美經驗的幼兒,而父母親給予處罰經驗的多寡,對於幼兒創造力則無太大的影響。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從研究工具、幼兒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作為日後研究者及教師教學上的參考。

    關鍵字:幼兒創造力、人口變項、變通力、獨創力、流暢力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萬清(1985)。百家爭鳴說創造-從各種理論看創造。國教之友,第四十二卷,第3期,11-30。
    Hurlock, E. B.著(王鍾和譯)(1997)。兒童發展。臺北:大洋。(原著出版年:1978)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小特殊教育,第8期,1-7。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毛國楠、陳慧娟、林素微、連啟舜、陳嘉成、涂玉珊、劉于華(2003)。從系統觀點探討科技創造的本質與創造歷程。2003年「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丘慧薇(2002)。學齡前幼兒,需要幾種才藝?別讓孩子憂鬱地起跑。家庭,第314期,80-85。
    江淑卿(2002)。探尋幼兒創意的活水—建構歷程取向的幼兒創造力教學之行動研究。張純淑(主持人),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成長營,澎湖技術學院。
    初正平(1973)。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學院專科學校兒童研究實驗中心。
    Csikszentmihalyi, M.著(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臺北:時報文化。(原助出版年:1996)
    呂美玲(1982)。學前幼兒創造力與智力之關係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絢芬(2003)。舞蹈遊戲對學齡前兒童創造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慧賢(1996)。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阮慧貞(2003)。親子遊戲環境中親子遊戲互動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a)。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
    吳靜吉、高泉豐、王敬仁、丁興祥(1981b)。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及研究手冊。臺北:遠流。
    吳靜吉(1982)。創造思考的評量。國教輔導,第二十一卷,第9、10期,4-5。
    吳靜吉、倪鳴香(1989)。Torrance活動與律動創造思考測驗指導手冊。未出版。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研究。臺北:教育部。
    吳靜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第二卷,第1期,1-26。
    吳靜吉(2003年4月)。創意從零開始。鍾思嘉(主持人),創意從零開始。童年沃野的變遷與創化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吳靜吉、廖怡佳(2004)。幼兒創造力測驗。未出版。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廷華(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正修學報,第12期,175-192。
    林幸台(1998)。創造智能。資優教育教師專業智能研討會-多元智能與成功智能的理論,國立台北師範大學。
    林秀珍(1999)。杜威經驗概念之教育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展立(2001)。傑出科技創作兒童創造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逸媛(1992)。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怡(2003)。創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養環境之研究-以全國科展得獎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政教育教學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宏室(2002)。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教師行為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邱皓政(1990)。認知需求、刺激尋求動機、社會焦慮與個人創造性之關係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文東(2002)。創造型兒童思考特性與科學創造力的關聯性。屏東師院學報,第16期,355-394。
    洪瑞雲(1976)。意向與獨創力的交互作用對學習與保存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瑞雲(1988)。中國教師理想中的兒童:因素分析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28期,10-15。
    洪榮昭(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臺北:張老師文化。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著(洪蘭譯)(2003)。不同凡想。臺北:遠流。
    施乃華(2002)。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徐孟弘(1994)。父母因素、性別、年級對國小學童生涯成熟與職業興趣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Maslow, A. H.著(高強華譯)(1991)。論自我實踐者的創造性。現代教育,第六卷,第3期,103-114。
    倪鳴香(1981)。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倪鳴香(2002)。創造性戲劇活動與幼兒園內人際關係之轉化。何縕琪(主持人),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創意教師行動研究」,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成長營,澎湖技術學院。
    倪鳴香(2003)。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文雄(1974)。創造力與創造性人格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如山(1995)。成人學習型態、創造性人格與創造性傾向之相關研究。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1-60。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Alan, S. Gregerman著(陳美岑譯)(2002)。兒童能,企業為什麼不能?從十三種孩童天賦中發掘成長之道。臺北:臉譜。(原著出版年:2001)
    陳秋秀(2002)。中小學生的穿著風格、美感經驗、創意生活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儀(1990)。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惠(1996)。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龍安(1986)。陶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指導手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粘巴達(2003)。我和我的那些小野獸。台北:一家親文化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臺北:教育部。
    郭瑤萍(2003)。該讓孩子上才藝班嗎?育兒生活,第14期,17。
    許瓊心(1999)。博物館家庭觀眾參觀行為與親子互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山(2001)。幼兒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1-S026-001),未出版。
    張世彗(1988)。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世宗(1991)。創造力的天空無限寬廣。學前教育月刊,十月號,3-6。
    張秀玉(1986)。幼稚園創造性課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秀娟(2003)。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教育保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昇鵬(2003)。資賦優異學生及普通學生後設認知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17期,95-119。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淑玲(2003)。教師的引導語對幼兒創造力表現的影響。教師之友,第四十四卷,第5期,頁32-39。
    張鈿富(2003)。歐盟教育品質策略-蘇格拉底計畫對我國教育的啟示。2003年教育學術論壇暨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會議手冊。
    黃兆申(2003)。黏土創意教學對於幼兒立體造形認知的影響。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作后(2000)。基本形狀的繪畫能力培養對幼兒創造思考能力的影響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黃湫瑛(2003)。創造性思考學習活動對高中生網頁設計創造力表現及問題解決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卿(1996)。創造性音樂遊戲與傳統音樂教學活動中幼兒創造行為表現之差異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卿(2002)。才藝教育速食化—幼兒園教學現象背後的省思。國立頭城家商學報,第12期,29-42。
    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研究—子計畫。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曾志朗(1999)。培養創造力:21世紀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載於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著(洪蘭譯)(2003)。不同凡想。臺北:遠流。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游乾桂(1996)。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鼓勵孩子的創造力。臺北:遠流。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秀美(1990)。影響創造力的環境因素。資優教育季刊,第34期,15-20頁。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智先(2003)。課餘遊戲在小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定位。國立政治大學2003年教育學術論壇暨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
    廖素珍(1993)。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稚園幼兒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青青(1993)。蒙特梭利實驗教學法與單元設計教學法對幼兒創造力發展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淑俐(2001)。幼兒遊戲與其角色取替能力、正負向社會行為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典謨(1992)。幼兒的創造力。國教之聲,第二十六卷,第1期,3-9頁。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其創造力、認知型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淑美(2003)。國小新生父母生活變化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菁秤(2000)。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士豪(1998)。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秋芳(1985)。戲劇活動對幼兒認知發展及創造力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Dickens, C.著(鍾斯譯)(1992)。雙城記。台北:遠景。
    簡楚瑛、陳淑芳、黃譯瑩(2001)。幼兒教育創造力教育政策規劃。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子計畫成果報告。
    簡楚瑛、陳淑芳(2004)。創造力在幼兒階段的特質、實踐和傳遞歷程之跨文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3-2511-S143-003),未出版。
    羅一萍(1995)。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二、西文參考書目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Bornstein, M. H. & Lamb, M. E.(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 Advanced Textbook(4th ed).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Csikszentmihalyi, M.(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325-33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u, C. P.(1974). Parental Attitudes in Rel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Creativity: Cross Culture Comparison. Acta Psychological Taiwanica, 16, 53-72.
    Chu, C. P.(1975).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ial Cognitive Abilities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Their Parents. Acta Psychological Taiwanica, 17, 47-62.
    Dacey, J. S.(1989). Peak Periods of Creative Growth Across the Lifespa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3(4), 224-247.
    Dewing, K. & Taft, R.(1973).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ents of creative twelve-year-ol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1(1), 71-85.
    Ebert, E. S.Ⅱ(1994). The Cognitive Spiral:Creative think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8(4), 275-290.
    Feldman, D. H.(1988). Creativity: dreams, insight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271-29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ldman, D. H.(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pp.169-186).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 V. R.(1977). Creativity and Preschool Children.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6, 115-119.
    Getzels, J. W. & Jackson, P. W.(1963).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Explorations with Gifted Students.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ruber, H. E. & Davis, S. N.(1988). Inching our way up Mount Olympus: the evolving-systems approach to creative thinking.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243-27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ilford, J. P.(1956). The Structure of Intell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3(4), 267-293.
    Hickey, M. & Webster, P.(2001). 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1), 19-24.
    Holland, R. P.(1961).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er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placement decision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6(1), 7-20.
    Khatena, J.(1971). Teaching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with Pictur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2(5), 384-386.
    Kokot, S. J., & Colman, J. (1997). The Creative Mode of Be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3), 212-226.
    Ladd, G. W.(1983). Social networks of popular, average, and rejected children in school setting.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 283-308.
    Ladd, G. W.(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 1081-1100.
    Lichtenwalner, J. S., & Maxwell, J. W.(1969). The relationship of birth or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the creativ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0(4), 1241-1247.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of Creativity,. In Robert J. Sternberg(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p449-460).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eker, M.(1978). Measuring Creativity from the Child’s Point of View.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2(1), 52-62.
    Moran, J. D., Milgram, R. M., Sawyers, J. K. & Fu, V. R.(1983). Stimulus Specifici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Original Think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4, 99-105.
    Moran, J. D.(1988). Creativity in Young Children. Eric ED306008.
    Okoh, N.(1980). Bilingualism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mong Nigerian and Welsh 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0, 163-170.
    Olszewski, P., Kulieke, M. & Buescher, T.(1987).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1(1), 6-28.
    Raina, M. K.(1975). Parental Perception about Ideal Child: A Cross-Culture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1), 229-232.
    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7), 305-310.
    Schirrmacher, R.(1988). Art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or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Inc.
    Simonton, D. K.(2000). Creativity: Cognitiv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spec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51-158.
    Starkweather, E. K.(1964).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2), 109-113.
    Starkweather, E. K.(1971). Creativity Research Instruments Designed for Use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4), 245-255.
    Sternberg, R. J. & Dess, N. K.(2001). Creativity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4), 332.
    Taylor, C. W.(1964). Creativity: Progress and Potential. New York:McGraw-Hill.
    Torrance, T. P.(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Torrance, E. P., Wu, J. J., Gowan, J. C. & Aliotti, N. C.(1970). Creative Functioning of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hildren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1(1), 72-75.
    Wallach, M. A. & Kogan, N.(1965). Modes of Thinking in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eprinted in 1984 by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Wentzel, K. R., Caldwell, K. A. & Barry, C. M.(2004). Friendships in Middle Schoo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2), 195-203.
    Woolfolk, A.(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
    三、網路資源部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2.html#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人文社會科學白皮書。民國89年3月。取自http://web.nsc.gov.tw/public/data/471411235271.pdf。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民國8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ey.gov.tw/planning/pg890904-8.htm。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民國92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phy.ntnu.edu.tw/nstsc/doc/class/000001.doc。
    教育部(2005)。少子化效應 教育部擬教育政策白皮書。民國92年2月27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6/25/n965638.htm。
    台北市教育局(1999)。台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民國94年6月25日,
    取自取自http://trcgt.ck.tp.edu.tw/Taipei/WP~2.htm。
    警政統計通報(2003)。警政統計通報92年第007號。民國92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npa.gov.tw/count/doc/9207.doc。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2004). The Child’s Right to Creative Thought and Expression—A position Pap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4, from http://www.udel.edu/bateman/acei/creativepp.htm。
    Creative Partnership(2005). Creativity, culture and community—Putting the “3 Cs”at the heart of learning. Retrieved July 24, 2005, from http://www.creative-partnerships.com/aboutcp/cpphilosoph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1157001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70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7001101.pdf43KbAdobe PDF21551View/Open
    57001102.pdf113KbAdobe PDF21435View/Open
    57001103.pdf84KbAdobe PDF21435View/Open
    57001104.pdf122KbAdobe PDF21317View/Open
    57001105.pdf279KbAdobe PDF21654View/Open
    57001106.pdf488KbAdobe PDF24211View/Open
    57001107.pdf460KbAdobe PDF21582View/Open
    57001108.pdf539KbAdobe PDF21485View/Open
    57001109.pdf275KbAdobe PDF21828View/Open
    57001110.pdf192KbAdobe PDF23144View/Open
    57001111.pdf1325KbAdobe PDF2365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