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92/144379 (79%)
Visitors : 51195853      Online Users : 9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280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805


    Title: 台灣、德國及日本犯罪被害補償之比較研究
    Authors: 鄭敦宇
    Cheng Dun-Yu
    Contributors: 郭明政
    鄭敦宇
    Cheng Dun-Yu
    Keywords: 犯罪被害人
    社會補償
    被害人
    社會法
    社會給付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7 14:29:10 (UTC+8)
    Abstract: 本文以我國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為中心,首先於第一章說明以德國「犯罪被害人補償法」及日本「犯罪被害人等給付金支給法」為比較對象之理由,亦即認為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順應世界犯罪被害補償之立法,於立法院審議當時行政院版本草案及謝啟大等委員版本對案主要分別係參酌日本及德國立法例。本文第二章及第三章分別說明德國及日本犯罪被害補償之基本理念及相關法律規定,德國將其犯罪被害補償制度定位為社會法次體系之社會補償立法,有關犯罪被害補償之社會給付係準用聯邦照護法多樣化之補償措施,並藉由補償機關及社會法院多年之實務運作經驗確立諸多補償原則;日本給付金制度係在健全的國民年金制度及醫療保險制度之外,另以勞動災害保險為比照及減除之金錢給付制度,給付金屬慰問金僅屬慰問金之性質,然而亦具有部分精神上及物質上損害賠償之功能。凡此給付內容固然與我國補償金性質不同,惟日本制度以行政命令訂定排除給付之基準、修法擴大重傷被害人保護範圍、新增醫療給付、授權民間犯罪被害補償組織執行早期犯罪被害人援助措施等,顯然修法後新制已不遜於我國現行制度。第四章關於我國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部分,首先回顧我國犯罪被害人補償立法之學術法展及立法過程中之重大變革,說明我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係基於國家補償責任之社會安全立法,並藉由立法過程變革之說明釐清犯罪被害補償並非特別的社會救助措施,亦非國家擔保限額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個人責任〉之實現。又第四章我國制度部分主要以實務見解及其運作情形而為介紹。第五章部分則以我國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為中心,經比較德國及日本制度之結果,主要認為我國現行制度全然依據民法及民事程序法運作並不符社會給付之意旨,並分別就補償要件、補償內容、補償對象、排除條款、減除條款及求償制度等說明以民法規定為基礎之運作結果恐難符合社會補償之法理。此外,立法當時未整體規劃之疏漏或因提案機關錯誤估計預算經費,例如以刑法重傷定義為補償要件及將企業社會給付列為減除事由等,亦將於綜合比較中一併提及。至為令人憂心者,目前實務上藉由民法理論運作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之「本土法學之路」,可能只有具有以國家公權力為日薄西山之民事侵權行為法注入「強心針」之意義,亦可謂藉由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實施更加確立民法上之個人責任原則及完全賠償原則。此等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施行之結果,恐怕已經悖離當初各界殷切期盼我國建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初衷,也與先進國家立法潮流漸行漸遠。在亞洲各實施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國家中,我國固然僅次於香港地區、日本、菲律賓、韓國及部分印度省份,且立法決定以「保護法」為名、補償過失犯罪被害人及明定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等,均可謂先進之立法理念。惟近年來日本及香港地區犯罪被害補償制度擴大補償之改革,至於泰國、印度〈全國性立法〉及新加坡刻正籌備立法中,連中國大陸亦已發現引介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文獻。我國目前固守民事侵權行為法理念之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恐怕必須加緊檢視修正,否則不僅難以企及歐美先進國家立法例,恐怕在未來幾年內亦將落後於其他亞洲地區之國家。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一),1998。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之危機及其發展趨勢,中興法學第十二期,1977.6。
    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1996。
    立法院公報,84卷17期2774號;84卷35期2792號;84卷28期2785號;84卷29期2786號;84卷36期2793號;84卷39期2796號;84卷43期2800號;84卷43期2865號上冊;85卷48期2870號;87卷23期2972號上冊;91卷34期3230號上冊;91卷52期3248號上冊;91卷45期3241號。
    吳正順,外國之刑事補償制度,刑事法雜誌第十八卷第一期,1974.2。
    周金芳,論刑事損害賠償,刑事法雜誌第四十卷第二期,1996.4。
    林東茂,暴力犯罪被害者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6。
    林紀東,刑法上之損害賠償問題,刑事法雜誌第一卷第四期,1957.8。
    林紀東,對於制定刑事補償法的意見,刑事法雜誌第二卷第七期,1958.7。
    林淑閩,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三十八卷第三期,1994.6。
    林榮耀,紐西蘭刑事損害補償法簡介,刑事法雜誌第十一卷第一期,1967.2。
    林輝煌,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補償規定及其實務分析,頁28-29,發表於法務部與政治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學術研討會」,2002.12.20。
    林輝煌,建構犯罪被害人之司法保護體系-美國制度之借鏡,律師雜誌第223期,1998.4。
    法務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法務統計年報〈1999年 ─ 2002年〉。
    法務部,犯罪被害補償及求償業務參考資料彙編,2002.3。
    法務部,李美琴、王芳濂研究報告「暴力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之研究」,1993。
    法務部,犯罪被害人保護研討會實錄,1995.5。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新訂一版,2000.9。
    馬鎮華,考察韓國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報告,法務部印行,1996。
    張甘妹,日本之犯罪被害人保護,收錄於法務部編印犯罪被害人保護研討會實錄,1995。
    張甘妹,日本之犯罪被害者保護制度,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九卷第一期,1995.2。
    張甘妹,被害者學之重要性,刑事法雜誌第九卷第二期,1954.4。
    許啟義,日本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之研究,收錄於法務部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1998.6。
    許啟義,犯罪被害人的權利,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制學系,1987.6。
    許啟義,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實用權益,2000。
    許智勝,我國犯罪被害補償法案之審議,律師雜誌第二二三期,1998.4。
    許智勝,殺人犯罪被害人受損害賠償情形調查研究概要,法務通訊第一三七六期,1988.7。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民事賠償與社會保障之法事實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NSC830301H004104,1995.12。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後民法與社會法時期之成熟標竿,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期, 1998.12.。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1997。
    郭明政,德國暴力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二期,1994.12。
    郭明政編,年金制度及其法律規範,1999.6。
    陳惠馨,被害人學及其影響,法學叢刊第三十卷第四期,1985.10。
    彭洪麗,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實施三週年紀實-兼論立法芻議,法務通訊第2058期第四版,2001。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修正二版,1996。
    曾隆興,現代損害賠償法論,增訂九版,2000。
    楊芳賢,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求償制度,發表於法務部與政治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學術研討會」, 2002.12.20。
    褚劍鴻,形法分則釋論,1998。
    劉 璇,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的關係,軍法專刊第二十一卷第八期,1975.8。
    蔡墩銘,刑法精義,2002。
    蔡墩銘,論刑法上損害賠償之規定,刑事法雜誌第五卷第一期,1961.1。
    盧映潔,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施行成效之研究─以被害人補償排除條款的運用為探討中心,發表於法務部與政治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學術研討會」,2002.12.20。
    盧映潔,論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中排除條款的適用問題-以德國法為說明,台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一卷第三期,2001。
    戴炎輝•戴東雄合著,中國親屬法,1994。
    謝協昌,犯罪被害補償制度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謝瑞智,論建立犯罪被害救濟制度之必要性,軍法專刊第三十卷第七期,1973.3。
    謝瑞智,論建立犯罪被害救濟制度之必要性,軍法專刊第三十卷第七期,1973.3;
    謝瑤偉,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之問題癥結(一)(二)(三)(四),法務通訊,1991。
    謝徵孚,社會問題及社會政策,三版,1981。
    鍾秉正,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補償規定及其實務分析,發表於法務部與政治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學術研討會」,2002.12.20。
    韓相敦譯,韓國犯罪被害者救助法,收錄於各國犯罪被害補償法規選輯,法務部印行,1994。
    蘇俊雄,刑法總論Ⅱ─ 犯罪總論,1997.7。
    蘇清文,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中補償對象之研究,中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二、外文部分
    三谷秀実,殺人事件等による被害者の實態について,警察學論集29卷6號,1976。
    大谷實,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立法化の論點(上、中、下),犯罪と非行(27、28、29號),1976。
    大谷實、宮澤浩一編,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成文堂,昭和51年。
    大谷實、斎藤正治,犯罪被害給付制度─犯罪被害者等付金支給法の解說,有斐閣,1983。
    大谷実,犯罪被害人等給付金支給法─その概略と運用上の論奌,ジゅリスト,1980.6
    小川太郎,犯罪被害者に對する刑事政策,犯罪と非行2號,1969。
    小川太郎,犯罪被害者に對する國家補償,警察學論集29卷6號,1976。
    太田達也,台湾の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犯罪被害者保護法の運用狀況,法律のひろば, 2001.6。
    太田達也,犯罪被害者支援の国際動向と我が国の展望,法律のひろば,2000.2。
    太田達也,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に関する研究,法學研究74卷6号,2001.6。
    太田達也,被害者支援をアジアの最新情事,宮澤浩一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第一卷─犯罪被害者論の新動向, 2000。
    日本警察廳警察白書,http://www.npa.go.jp/hakusyo/index.htm,2002.5.30。
    犯罪被害者の保護と救済(特集1),ジュリスト,1163期,1999.9。
    犯罪被害者の権利(特集),法律時報,1999.9。
    犯罪被害者救済を考える(特集),法律のひろば,1999.5。
    宇賀克野,国家補償法,有斐閣,1997。
    宮澤浩一,被害者補償制度の比較法的検討-ヨ‒ロッバ大陸諸国,ジュリスト575号,1975。
    宮澤浩一,被害者學の立場からみた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警察學論集29卷6號,1976。
    宮澤浩一•田口守一•高橋則夫編譯,犯罪被害者と刑事司法,成文堂,1995。
    高橋則夫,被害者の財產的損害の回復,ジュリスト第1163期,頁72-73,1999.9.15。
    淺野信二郎,犯罪被害制度の基本的考え方,警察學論集第三十三卷,第十一号。
    森本益之.瀨川晃.上田寬.三宅孝之,刑事政策講義,第三版,有斐閣,1999。
    植村栄治,行政法教室,第19章国家補償の谷間,http://uno.law.seikei.ac.jp/~uemura/chap19.html。
    照井戶田侃,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をめぐる若干の基本問題,立命館法學3、4、5號,1975。
    鈴木義男,被害者補償の諸問題-英米での議論を顧みて,載於大谷實•宮澤浩一共編,犯罪被害者補償制度,成文堂,1976。
    諸澤英道,被害者学入門,第二版,成文堂,1993。
    斎藤誠二,被害者補償制度の基本問題,風間書局,1977。
    Eichenhofer, Eberhard: Sozialrecht, 3., bearb. Aufl., 2000.
    Gelhausen, Reinhard: Soziales Entschädigungsrecht : Eine Einführung; mit Bundes- versorgungsgesetz und Opferentschädingungsgesetz u.a., 2. Aufl., 1998, S. 201.
    Grebing: Die Entschädigung des durch eine Straftat Verletzen.
    Harold Percy Romberg: Entschädigung für die Opfer von Gewaltverbrechen, ZRP 1.Jg., 1968.
    Jescheck: Thema Ⅲ : Die Entschädigung des durch eine Straftat Verletzen, ZStW. Bd. 84, 1972.
    Kirchhoff, Gred Ferdinand / Sessar, Klaus: Das Verbrechensopfer, 1979.
    Kötz, Hein: der., Verbrechensopfer als Staatsrentner, ZRP 5. Jg., 1972.
    Kötz, Hein: Haftung für besondere Gefahr-Generalklausel für Gefährdungshaftung, Archiv für civilistische Praxis, Bd. 170, 1971.
    Kretschmer / von Maydell / Schellhorn: Gemeinschaftskommentar zum Sozialgesetz- buch - Allgemeiner Teil (GK-SGBⅠ), 3. Aufl., 1996.
    Kühler, Hans: Die Schadensersatzregelung nach Gewaltverbrechen in England, MKS 52.Jg., 1969.
    Kunz, Eduard: Opferentschädigungsgestz : Gesetz über die Entschädigung für Opfer von Gewalttaten, München, 1989.
    North, Gray: Victim’s rights - the biblical view of civil justice, 1990.
    Rathmann, Auch: OEG-Versorg, ZfS 1984 S.33.
    Schäfer, Dieter: Soziale Schäden - soziale Kosten und soziale Sicherung,Berlin,1972.
    Schneider, Hans Joachim: The Victim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1982.
    Schoreit, Armin: Entschädigung der Verbrechensopfer als öffentliche Aufgabe, 1972. ders., Entschädigung für ,Verbrechensopfer, Deutsche Richterzeitung, 1971.
    Schoreit-Düsseldorf: Gesetz über die Entschädigung für Opfer von Gewalttaten, Kommentar.
    Schulin, Bertram: Soziale Entschädigung als Teilstem kollektiven Schadensgleichs, 1981.
    Schulin, Bertram: soziales Entschädingungsrecht, in: Sozialrechtshandbuch (SRH), hrsg. von Bernd Baron von Maydell und Franz Ruland, 2. Aufl., 1996
    Schulin, Bertram: Sozialrecht - Ein Studienbuch, 4.Auf., 1991.
    Schulz-Lüke, Gerd / Wolf, Manfred: Gewaltaten und Opferentschäding : Kommentar zum Gesetz über Opfer von Gewaltaten, 1. Aufl., 1977
    Sessar, Klaus / Kerner, Hans-Jürgen (ed.): Developments in crime and crime control research, 1990.
    Villmow, Bern / Plemper, Burkhard: Praxis der Opferentschädigung – Hamburger Entscheidungen und Erfahrungen von Opfern von Gewaltdelikten.
    von Hermann Heußner, Referat: Verhandlungen des 49. Deutschen Juristentages, Bd.2, Teil P.
    von Hippel, Eike: Staatliche Entschädigung für Verbrechensopfer. ZRP 4. Jg., 1971.
    Weintraud, Ulrike: Staatliche Entschädigung für Opfer von Gewalttaten in Groß- britannien und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1. Aufl., Banden-Banden, 1980.
    Weisser Ring Gemeinnützige Verlags: Opferentschädigungsgestz - Intention und Praxis Opfergerecht?, Mainz,1995.
    Wilke, Gerhard / Wundderlich, Gerhard: Soziales Entschädingungsrecht : Handkommentar zum Bundesversorgungsgesetz und Soldatenversorgungsgesetz (Kriegsopferversorgung), Opferentschädingungsgesetz, Bundes-Seuchengesetz (Impfschädenversorgung), begr. von Gerhard Wilke, fortgef. von Gerhard Wunderlich, Neu bearb. von Hans-Martin Fehl, Hans-Christof Förster, Franz Leisner und Stephan M. Sailer, 7., neubearb. Aufl., 1992.
    Wolfgang Rüfner: Empfiehlt es sich, die soziale Sicherung für den Fall von Personenschäden, für welche die Allgemeinheit eine gesteigerte Verantwortung trägt,neu zu regeln? Verhandlungen des 49. Deutschen Juristentages, Bd. I, Gutachten, Teil E.
    Wulfhorst, Traugott: Soziale Entschädigung - Publik und Gesellschaft, Banden- Banden, 1994.
    Zacher, Hans F.: Einführung in das Sozial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Heidelberg,1985
    Zipf: Krimialpolitik.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Grundlagen, 1973.
    三、新聞報紙
    大成報社論,為犯罪被害人補償法催生,大成報14版,1997.12.17。
    中央日報社論,公平正義向前跨進一大步,中央日報2版,1998.5.7。
    中時晚報社論,政策性福音,中時晚報2版,1998.5.7.。
    中華日報社論,支援救濟刑事受害人,中華日報2版,1997.11.25。
    中華日報社論,加強保護被害人及證人,中華日報,2版,1998.3.6。
    中華日報社論,加強對犯罪被害人的保護,中華日報2版,1998.5.8。
    王志雄,重視犯罪被害人的保護,自立早報11版, 1998.2.16。
    王志雄,儘速成立犯罪被害人保護機構,自立早報11版,1998.5.7。
    王信雄、黃美美,羔羊反撲─以暴制暴新生存法則,聯合報11版,1997.4.24。
    王惠光,誰來照顧犯罪被害人權益,中國時報11版,1995.10.06。
    自立晚報社論,法律保護好人,自立晚報,3版,1998.5.6。
    何尚操,犯罪被害人補償法 儘速通過實施,中國時報11版,1997.11.5。
    林榮耀,建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聯合報二版,1985.9.19。
    林龍輝,儘速完全立法補償犯罪被害人,中國時報11版,1997.11.23。
    柴松林,立法保護犯罪被害人,大成報14版,1997.9.27。
    柴松林,為犯罪被害人補償法催生,民生報2版,1997.11.17。
    張學海,台灣不是犯罪者的天堂,被害人的地獄,自立早報11版,1997.9.10。
    張學海,催生「犯罪被害人補償法」正其時,台灣日報9版,1997.9.9。
    張學海,補償犯罪被害人實現社會公義,中央日報7版,1998.5.10。
    許文彬,犯罪被害人應受合理照顧中時晚報3版,1995.6.27。
    郭明政,犯罪被害人補償條例應速立法,自立早報十一版,1996.9.26。
    郭豫珍,法律豈是為保護罪犯而立,自立早報11版,1997.5.1。
    陳家樺,為犯罪被害人補償法催生,自由時報23版,1997.8.18。
    黃東熊,對被害人之補償,聯合報聯合論壇,1994.9.16
    黃炎東,不信社會公平、正義找不回,民眾日報16版,1997.11.27。
    黃炎東,被害人補償法應速通過,中央日報7版,1997.11.26。
    黃越欽,論國家對犯罪被害人之責任 ─ 從螢橋國小慘案談起,中國時報二版,1984.4.6。
    劉清波,社會安全與犯罪被害人補償立法芻議,民眾日報三版,1998.5.2。
    鄭瑞隆,體現公平正義邁大步,中央日報3版,1998.5.6。
    聯合報社論,探討「犯罪被害人補償法」的本質,聯合報2版,1995.2.26。
    蘇友辰,犯罪被害人的「公設辯護人」,自由時報23版,1997.8.24。
    蘇友辰,強勢被害人與假扣押--由白曉燕案及林肯大郡災變--探討對犯罪加害人的求償問題,自立早報11版,1997.8.26。
    蘇友辰,推動搖籃的手,自立早報11版,1998.5.1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86651024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665102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1024101.pdf13KbAdobe PDF2843View/Open
    51024102.pdf16KbAdobe PDF2787View/Open
    51024103.pdf15KbAdobe PDF2914View/Open
    51024104.pdf48KbAdobe PDF21150View/Open
    51024105.pdf125KbAdobe PDF21866View/Open
    51024106.pdf113KbAdobe PDF21486View/Open
    51024107.pdf165KbAdobe PDF23214View/Open
    51024108.pdf35KbAdobe PDF21374View/Open
    51024109.pdf14KbAdobe PDF2740View/Open
    51024110.pdf66KbAdobe PDF212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