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Dahl, Robert A,張明貴譯(1989)。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台北:唐山。 Huntington, Samuel P.,劉軍寧譯(2003)。第三波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江炳倫等譯(1981)。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 Lichbach, Mark lrving、Alan S. Zuckerman,蘇子喬譯(2005)。比較政治-理性、文化與結構。台北:五南圖書。 Landman, Todd,王業立主編(2003)。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台北:韋伯文化。 Moore, Barrington,拓夫譯(1991)。民主與獨裁社會的起源。台北:桂冠。 Marsh , David and Gerry Stoker,陳菁雯等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 Marsh, David and Gerry Stoker,陳義彥等譯(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文化。 Peters, B. Guy,王業立主編(2003)。比較政治的理論與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劉子琦、楊開雲(1998)。〈「黨國威權體制轉型」問題之探討〉,東海學報,第三十九卷第五期,頁189-211。 蔡學儀(2003)。〈解析中共新領導人胡錦濤〉,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六期,頁94-104。 樊祥麟(1985)。毛死後中共政治權力轉移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蕭功秦(2004)。〈中國大陸的發展型權威政治演變的過程及其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七卷第四期,頁107-118。 戴東清(2003)。〈民主化因素與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一卷第二期,頁123-158。 蘇紹智(1997)。〈中共十五大剖析〉,爭鳴,第十期,頁106-122。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nderson, Lisa eds(1999).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New York,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 Zhiyue(2007). China`s Elite Politics : 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Power Balancing. Singapore ; Hackensack, N.J. : World Scientific. Schumpeter, Joseph A.,吳良健譯(2003)。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台北:左岸文化。 Cardoso, Fernando Henrique and Faletto Enzo(197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Londo, Eng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ong-Hai Shaw and Li-Chung Peng(2003).“What Can the CCP Learn From the KM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a New Era : Renewal and Reform”, East Asia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ollier , Ruth Berins and David Collier(1991). 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Critical Junctures, the Labor Movement, and Regime Dynamics in Latin Americ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llier, Ruth Berins(1999). Paths toward Democracy : the Working Class and Elites in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ckson, Bruce J.(1997).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ster, Jon eds(1988).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tes, Hill(1981).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oodman, David S. G.(1996). The New Rich in Asia : Mobile Phones, McDonald and Middle-class Revolu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Goodman, David S. G.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 eds.(1998). “The New Middle Class,”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ieco, Joseph and W. Carolyn eds.(2002).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New World Polity”,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 Carlisle. 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ornsen, Georg,李酉潭、陳志瑋譯(2003)。最新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 Grey, Robert D(1997). Democratic Theory and Post-Communist Chang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ornhauser, William(1959). 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 Glencoe, Ill.: Free Press. Linz, Juan J.(1970).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Spain”, Mass Politics: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2000).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Boulder, Colo.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 eds.(1978). The Breakdown of Democratic Regimes.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ampton, David M(2000).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 Cheng(2001). China`s leaders : the New Generation.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Macridis(1986). Modern Political Regimes : Patterns and Institutions. Boston:Little, Brown. Mainwarning Scott and Guillermo A. O’Donnell eds(1992).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 the New South American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ublished for the Helen Kellog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by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丁庭宇、馬康莊主編(1986)。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 : 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文化。 O’Donnell , Guillermo A.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1986).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Counterpoints : Selected Essays on Authoritarianism and Democratization. Notre Dame, Ind.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Olsen, Mancur(1963). The Economic of the Wartime Shortage: A History of British Food Supplies in the Napoleonic War and in World Wars I and II. Durham. N.C.: Duke Uniiversity Press. Przeworski, Adam(1986).“Some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Democracy as a Contingent Outcome of Conflicts”In Jon Elster and Rune Slagstad(eds)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Lando:Cambridage Press. Shambaugh, David L eds(2000). Is China unstable? Assessing the Factors. Armonk, N.Y.:M.E. Sharpe. Vanhanen, Tatu(1997). Prospects of Democracy : A Study of 172 Countrie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Wittfogel, Karl(1957). Oriental Despotism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N. H.: Yale Univ. Press. 二、期刊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 : 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 Deutsh, Karl W.(1961).“Soc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7, No. 3, 9:493-514. Dickson, Bruce J(2000).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Taiwan:A Modle for the PRC?”Pacnet Newletter, 43(October 27):1-7. Dittmer, Lowell(2001). “The Changing Shape of Elite Power Politics ”, China Journal , No.45:53-67. ------(1995).“China Inf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 , No.34:1-34. Gunter, F. R.(2004). “Capital flight of China: 1984-2001.” China Economic Review, 15:63-85. Fowler, James(1999).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Korean Democratiz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44, 2:265-288. Jennings , Kent(1997).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1:361-372. Kurth, James R.(1979).“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Product Cycle: Industrial History and Political Outco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3, No.1:1-34. O’Brien, Kevin J. and Lianjiang Li(2000). “Accommodating Democracy in a One-Party State: 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China Quarterly, 162:465-489. You Ji(2000).“Jiang Zemin’s Command of the Military”, The China Journal, No.45:22。 王力雄(2006)。遞進民主。台北:大塊文化。 Zheng, Shiping(2005). “The New Era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Issues and Studies,Vol. 41, No. 1:190-203. Zheng, Yongnian and Liangfook Lye(2003). “Elite Politics and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hip,”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 8, Nos. 1and 2 :65-86. 參、參考網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ncnews.htm。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kmportal-deluxe/front/bin/home.phtml。 台灣經濟研究院:http://www.tier.org.tw/。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 王克敬(1987)。臺灣民間產業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田弘茂(1991)。大轉型 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田弘茂、朱雲漢(1997)。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出版社。 西摩.馬丁.李普塞特,張紹宗譯(1997)。政治人 政治的社會基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行政院(1992)。蔣經國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江振昌(1982)。中國大陸靑年民主運動之探討 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台北:幼獅。 江澤民(2001)。論“三個代表”。北京:新華出版。 吳文程(1996)。台灣的民主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玉山(1995)。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圖書。 ------(2000)。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台北:五南。 吳玉山等著(1995)。後鄧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震盪。台北:國家發展研究基金會。 吳國光(1997)。趙紫陽與政治改革。台北:遠景。 李少民(1992)。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台北:桂冠圖書。 何洛(1996)。李登輝全紀錄1923-1996 :李登輝先生與臺灣的政治發展軌跡。基隆:生活智庫。 何若涵(1995)。江澤民和他的時代。台北:月旦出版。 何清漣(2003)。中國的陷阱。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出版。 法務部調查局(1993)。中共十四大綜合硏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 阮銘(1992)。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 胡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金耀基(1997)。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林佳龍、邱澤奇主編(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出版社。 林聚任、劉玉安主編(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林尚立(2002)。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台北:月旦出版社。 殷一平(2002)。高級灰:中國中產階級寫真。台北:城邦文化。 孫代堯(2003a)。台灣威權政體及其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侯吉諒主編(1989)。從魏京生到吾爾開希(1957-1989)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總覽。台北:海風。 高輝(2002)。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 高皋(1994)。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台北:聯經。 康綠島(2001)。李國鼎口述歷史 : 話說台灣經驗。台北:旭侑文化。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 : 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 陳堯(2006)。新權威主義政權的民主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1998)。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玉璽(1992)。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永生(1998)。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章家敦(2002)。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 郭華倫(1982)。中共問題論集。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京育主編(1992)。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黃炎東(1988)。轉型中政治秩序的重建。台北:正中書局。 景杉主編(1991)。中國共產黨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楊繼繩(1999)。鄧小平時代 1976-1997。香港:三聯。 趙向陽(1992)。艱難的跋涉 : 政治體制與民主建設的曲折歷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 趙建民(1997)。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趙紫陽(1987)。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香港:三聯。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台北:地球。 鄧正來(2001)。市民社會。台北:揚智文化。 豬口孝等編,林猛等譯(1999)。變動中的民主。大陸:吉林人民出版社。 黎安友(1991)。中國危機的出路 : 改革的困境和民主的前景。香港:鏡報文化。 黎安友,柯洛漪譯(2000)。蛻變中的中國 :政經變遷與民主化契機。台北:麥田。 蔡璧煌、陳俊明主編(2000)。轉型與發展-邁向新世紀的台灣。台北:國家發展研究院。 蔡東杰(2002)。台灣與墨西哥民主化之比較。台北:風雲論壇。 蕭新煌(1985)。低度發展與發展 : 發展社會學選讀。台北:巨流圖書。 ------(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 關中(1991)。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民主基金會。 蘇紹智(1995)。十年風雨 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 ------(2001)。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 嚴家其、高皋(1990)。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台北:遠流。 二、期刊、論文 王振寰、錢永詳(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第二十期,頁17-55。 王嘉州(1997)。台灣民主化與大陸民主前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王正旭(2003)。江澤民主政時期中共政黨屬性轉變之硏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王旭(1997)。〈鄉村中國的基層民主:國家與社會的權力互強〉,當代中國研究,第五十六期,頁79-91。 王貴秀(2001)。〈關於發展黨內民主的問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十一期,頁9-18。 包淳亮(2002)。〈威權體制下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東亞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三期,頁43-60。 吳文程(1995)。〈台灣政治轉型理論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頁135-183。 吳仁傑(2000)。〈中共提出「三個代表」思想情況及顯示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六卷第八期,頁77-82。 李酉潭(2006)。〈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與俄羅斯之觀察(1995~2005年)〉,問題與研究,第四十五卷第六期,頁33-77。 沈明室(1996)。〈中共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東亞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29-54。 沈美辰(2001)。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之關係 : 新加坡和台灣之比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邵宗海(1990)。〈從七十八年公職人員選舉結果論黨取向投票行為之發展〉,理論與政策,第四卷第二期,頁4-49。 胡偉(1999)。〈黨內民主與政治發展:開發中國民主化的體內資源〉,復旦學報,第一期,頁1-12。 馬祥佑(2003)。〈村民自治-大陸社會力的重生〉,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五期,頁8-23。 孫代堯(2003b)。〈威權政體及其轉型〉,文史哲,第二七八期,頁144-149。 ------(2002)。〈現代化進程中的威權政治-政治社會學研究範式述評〉,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第六十七期,頁92-98。 袁易(1995)。〈中共威權政體轉型的政治動力〉,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頁5-17。 陳如音(2002)。〈中共政權類型初探-從威權理論的觀點出發〉,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十一期,頁61-69。 寇健文(2003)。〈胡錦濤七一講話與江、胡兩人的權力態勢〉,展望與探索,第一卷第九期,頁1-4。 ------(2006)。〈制度化對中共菁英甄補之影響:評估十七大政治局的新人選〉,東亞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二期,頁3-38。 張正莉(1993)。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1986-199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張佑宗(1991)。民主轉型與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一九八○年代。台北: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彭立忠(1995)。中國人的國民性與政治民主化之關聯性研究-先秦儒學在民主價值上的轉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