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77334      Online Users : 92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79


    Title: 影響立法委員介入官僚行政因素之研究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Legislators` intervention in the Bureaucratic Administration
    Authors: 黃士豪
    Contributors: 盛杏湲
    黃士豪
    Keywords: 立法委員
    官僚
    選區服務
    互利的夥伴關係
    否決者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4 13:18:57 (UTC+8)
    Abstract: 立法委員為了回應選區利益,而對官僚體系提出要求和建議,等同於在行政權範圍內的事務上扮演了一個角色,介入了官僚行政之中。此一現象在台灣仍是有待開發的研究主題,對之進行研究不論在學術上或政治上都具有其重要性。

    本研究從國會議員和官僚之間的夥伴關係出發,結合立法行為、國會與官僚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來建構本研究的理論,接著利用深入訪談、調查研究以及對個案資料的統計分析,檢視在目前立法院的議事程序之下,立法委員與行政機關的互動情形,並以這三方面的資料來印證本研究的理論。

    研究結果發現,多數立法委員主動與行政機關接觸是為了進行選區服務,而行政機關與立法委員接觸主要是為了爭取立法委員對法案和預算的支持,接觸的目的顯示出雙方夥伴關係的基礎,而此一夥伴關係又以委員會為核心。在立法委員為了選區服務而接觸行政機關時,對行政機關提出了要求和建議,此時便介入了行政運作之中,本研究發現,不論是行政執行類、管理及計畫類還是法案與政策類都有立法委員介入的痕跡。然而,立法委員介入行政運作並不能予取予求,而行政機關通常也不會直接拒絕立法委員,而是會酌情給予通融、協助委員與選民溝通或是加速行政流程,所以,立法委員介入行政運作的結果不能完全以成敗來做區分。更重要的是,行政機關在面對立法委員的介入時,主要的考量有避免立法委員成為否決者、行政裁量權和資訊的運用,而對於個別立法委員的考量則主要是該立法委員的委員會經歷、黨團三長的經歷、資深程度以及委員對該個案的重視程度。透過模型檢證發現,立法委員的委員會經歷、資深程度、對代表工作的偏重、選區需求等因素都會影響立法委員介入官僚行政的多寡以及介入的結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黨籍因素在介入多寡和介入結果兩個模型中也都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顯示出執政黨和在野黨的立法委員在介入多寡上可能沒有差別,而行政機關也可能因為在分立政府時期,同時面對掌控官僚體系的執政黨以及掌握國會多數的在野黨,而選擇不給予特定政黨的立法委員較多的資源,僅依立法委員的國會資歷和重視程度來考量如何回應立法委員所提出的要求,此部分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立法委員、官僚、選區服務、互利的夥伴關係、否決者。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王金平,2003,<多黨生態下的立法院─談立法院黨團運作>,《立法院院聞》,31(2):11-21。
    王金平,2005,<院長講授立法院的運作>,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最新消息/院長重要談話:http://www.ly.gov.tw/ly/pda/news/chief_conversation
    _view01.jsp?C_num=2115。檢索日期:2007年7月10日。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業立,1999,《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業立,2001, <立法院政黨協商淪為密室分贓〉。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0/IA-C-090-080.htm。檢索日期:2007年7月10日。
    王銘義,1991,《群賢樓裡的咖啡與政治》,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尹懷哲,2003,〈操控日本政治的族議員>,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網站/日本綜合情報/專文: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pecial-08.asp。檢索日期:2007年7月10日。
    田麗虹,2001,《國會助理工作手冊》,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古登美等,2001,《立法理論與制度》,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Niskanen, W.A. Jr. 1971.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Atherton.
    Niskanen, W.A. Jr. 1991. “A Reflection on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In The Budget- Maximizing Bureaucrat: Appraisals and Evidence, eds. Andre Blais, and Stephane Dion.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Oleszek, J. Walter.1989. Congressional Procedure and the Policy process.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itkin, Hanna F. 1967.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wat, Donald C. 1968. The Ombudsman.2 Britai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Ramseyer, J. Mark., and Frances McCall Rosenbluth. 1993. Japan’s Political Marketpl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mer, Tomas, and Howard Rothenthal. 1978. “Polit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Controlled Agendas, and the Status Quo.” Public Choice 33(4): 27-33.
    Strom, Gerakd S. 1975. “Congressional Policy Making: A test of a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s 37: 711-735.
    Tsebelis, George. 2002. Veto Players: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ork.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李允傑,1999,《國會與預算─政府預算審議過程之實證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Weingast, Barry R. 1979. “A 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on Congressional Norms.” Americ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3: 245-262.
    Weingast, Barry R.1984. “The Congressional-Bureaucratic System: A Principal-Agent Perspective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SEC).” Public Choice 44(1): 147-191.
    肆、參考網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7,http://61.60.106.82/pxweb/Dialog/statfile9.asp。檢索日期:7月10日。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07,http://www.ly.gov.tw/。檢索日期:7月10日。
    立法委員王昱婷服務網站,2007,http://www.a-tin.org.tw/。檢索日期:7月10日。
    立法委員李嘉進部落格,2007,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 uid=
    LeeChiaChin。檢索日期:7月10日。
    立法委員林鴻池全球資訊網,2007,http://webhost2.ly.gov.tw/11024/xoops2/
    index2.php。檢索日期:7月10日。
    李妍慧,1999,〈熱門財委會—從一支籤看國會金權政治〉,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立法委員張碩文與您分享感想部洛格,2007,http://www.wretch.cc/blog
    /awen6057。檢索日期:7月10日。
    立法委員謝國樑資訊服務網,2007,http://www.klsunnyboy.idv.tw/。檢索日期:7月10日。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07,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檢索日期:7月10日。
    行政院主計處,2007,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檢索日期:7月10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2006,http://law.moj.gov.tw/。檢索日期:6月2日。
    李全教立法委員全球資訊網,2007,http://www.yes-tainan.org.tw/。檢索日期:7月10日。
    李和順立法委員服務網,2007,http://heshun.myweb.hinet.net/。檢索日期:7月10日。
    林岱樺立委服務網,2007,http://www.daihua.idv.tw/。檢索日期:7月10日。
    林淑芬立委的部落格,2007,http://blog.roodo.com/shufen。檢索日期:7月10日。
    李怡達,2003,〈議程拒絕與法案審議─以第四屆立法院運作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欣霓SHINY的部落格,2007,http://www.wretch.cc/blog/hsiehshinni。檢索日期:7月10日。
    我是劉文雄部落格,2007,http://www.wretch.cc/blog/hsiunghsiung。檢索日期:7月10日。
    我是彭添富部落格,2007,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
    peng400701。檢索日期:7月10日。
    洪秀柱-柱柱姐的e世界,2007,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
    uid=lym079。檢索日期:7月10日。
    高雄長紅─管碧玲部落格,2007,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
    uid=KuanMom。檢索日期:7月10日。
    陳根德委員線上服務處,2007,http://www.kd-chen.com/modules/news/。檢索日期:7月10日。
    博基為民服務網,2007,http://www.pogi.com.tw/。檢索日期:7月10日。
    李俊毅,1995,《醜陋的立法院》,台北:福爾摩沙出版社。
    燕子來了─盧秀燕的生活日誌,2007,http://www.wretch.cc/blog/showyann。檢索日期:7月10日。
    羅世雄部落格,2007,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bearcity。檢索日期:7月10日。
    李舜雯,2006,<立法院常設委員會召集委員之研究>,銘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何鴻榮,1996,<強化立法院的幕組織與功能>,《國策期刊》,166:1-3。
    何鴻榮,2001,<台灣行政體系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以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為觀點>,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吳秀光,2000,<理性抉擇途徑在官僚行為研究上的應用>,載於《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謝復生、盛杏湲主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台北:三民書局。
    吳春來,1991,《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岱樺立委服務網,2006,<協助鄉親李○○領取敬老津貼>,www.daihua.idv.
    tw/acc02_01.htm。檢索日期:2007年7月10日。
    林鍾沂,1992,《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Weber, Max。林榮遠譯,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出版社。
    徐仁輝,1996,<制度與官僚的預算行為>,《空大行政學報》,5:43-63。
    徐仁輝,2000,<地方政府預算資源配置優先順序的研究>,健全地方財政策略學術研討會,12月16-17日,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翁岳生,1990,《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十一版),台北:台大法學院經售。
    翁興利,2000,<財劃法修正後地方財政隱憂與對策>,健全地方財政策略學術研討會,12月16-17日,台北:政大公企中心。
    許劍英,2004,《立法審查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盛杏湲,1997,<國會議員的代表行為:研究方法的探討>,《問題與研究》,36(9):37-58。
    盛杏湲,1999,<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6(2):89-120。
    盛杏湲,2000a,<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選舉研究》,7(2):37-73。
    盛杏湲,2000b,<立法委員為什麼遊走在不同的委員會?>,載於《政治制度》,林繼文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盛杏湲,2001,<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0(5):81-104。
    盛杏湲,2003a,<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7(2):51-105。
    盛杏湲,2003b,《代表與代表制度:從台灣民眾與立法委員的觀點來探析》,NSC93-2414-H-004-004,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盛杏湲,2005a,<選區代表與集體代表: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東吳政治學報》,21:1-40。
    盛杏湲,2005b,<立法委員的立法提案: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2005年台灣
    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2月10日,台北:政治大學。
    盛杏湲,2005c,《政黨的國會領導:台灣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NSC94-2414
    -H-004-028,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盛杏湲,2006,《政黨、選區與立法委員的三角關係:選制變遷前後的比較》,NSC95-2414-H-004-046-MY3,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盛杏湲與黃士豪,2005 ,<台灣民眾為什麼討厭立法院?>,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05年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13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昀孜,2004,<官僚預算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陳敦源與王光旭,2005 <政務領導、國會監督與官僚自主:台灣全民健保政策否決者之研究,1986~2003>,2005年「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年會暨「公共行政的變遷與挑戰」學術研討會,6月18日,台北:台北大學。
    陳敏,2003,《行政法總論》,台北: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黃秀端,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黃秀端,2002,<國會的效能升級─談兩波立法院之改革>,《新世紀智庫論壇》,17:42-56。
    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7(2):3-49。
    黃舒梵,2004,<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中原財經法學》,13:1~45。
    張其祿,1999,<立法與行政關係之制度分析:代理人理論之應用與檢討>,《中國行政評論》,8(3):159-175。
    楊婉瑩,2001,<立法院委員會的決策角色: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1(4):83-113。
    楊婉瑩,2003,〈台灣與美國國會委員會:結構功能比較〉,載於《兩岸立法政策與立法運作》,楊日青主編,台北:韋伯出版社。
    楊婉瑩,2004,〈黨團協商對立法行為為影響分析〉,「民主化、全球化、議會角色」學術研討會,12月3日,高雄:高雄市議會。
    楊婉瑩與陳采葳,2004,<國會改革風潮下黨團協商制度之轉變與評估>,《東吳政治學報》,19:111-150。
    趙弘章,2005,<我國立法院委員會專業化與黨團協商透明化之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3(1):37-54。
    劉省作,2004,《決勝廟堂─行政在國會合與戰的真相》,台北:揚智文化。
    劉惠美,2006,<我國文建會國會聯絡機制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學位論文。
    蔡佳泓,1996,<立法委員的選民服務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羅清俊,2001,《台灣分配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廖達琪,2005,<橡皮圖章如何轉變為河東獅吼?─立法院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角色轉變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集刊》,17(2):343-391。
    Long, J. Scott.。鄭旭智等譯,2002,類別與受限依變項的迴歸統計模式,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勝元,2005,<立法院召集委員議程設定之研究—以政黨為核心之分析>,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鄭樑生譯,1995,《日本國會的立法過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蕭怡靖,2003,<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貳、日文部分
    豬口孝、岩井奉信,1987,《族議員の研究》,日本經濟新聞社。
    參、英文部分
    Aberbach, Joel D., Robert D. Putnam, and Bert A. Rockman. 1981.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rnold, R. Douglas. 1979. Congress and the Bureaucracy: A Theory of Influ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Bendor, Jonathan, Serge Taylor, and Roland Van Gaalen. 1985. “Bureaucratic Expertise vs. Legislative Authority: A model of Deception and Monitoring in Budge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 1041-1060.
    Buchanan, J. and Gordon Tullock. 1962. Calculus of Cons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ain, Bruce, John Ferejohn, and Morris P. Fiorina. 1984. “The constituency Service Basis of the Personal Vote for U.S. Representatives and British Members of the Parlia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 110-125.
    Deering, Christopher J., and Steven S. Smith. 1997. Committees in Congress .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Dodd, Lawrence C., and Richard L. Schott. 1979. Congres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N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Eulau, Heinz, and Paul D. Karps. 1977. “The Puzzle of Representation: Specifying Components of Responsivenes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2(3): 233-254.
    Etzioni-Halevy, Eva. 1983. Bureaucracy and Democracy.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lc.
    Fenno, Richard. 1965. “The Internal Distribution of Influence: The House.” In The Congress and America’s Future, ed. David B. Truman. N.J.:Prince Hall, Inc.,Englewood Cliffs.
    Fenno, Richard. 1978. Home Style: 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Ferejohn, John A. 1974. Pork Barrel Politics: River and Harbors Legislation, 1974-1968.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iorina, Morris P., and Roger G. Noll. 1978. “Voters, Legislators and Bureaucracy: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Public Sector.”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2): 256-260.
    Fiorina, Morris P. 1977a. Congress: Keystone of the Washington Establishment. 1st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Fiorina, Morris P. 1977b. “The case of the Vanish Marginals: The Bureacracy Did i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1(1): 177-181.
    Fiorina, Morris P. 1978. “Voters, Legislators and Bureaucracy: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the Public Sect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2): 256-260.
    Fiorina, Morris P. 1986. “Congress and Bureaucracy:A Profitable Partnership.” In Bureaucratic Power in National Policy Making, ed. Francis E. Rouk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all, Richard. 1987. “Participation and Purpose in Committee Decision Mak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105~127.
    Hall, Richard. 1996. Participation in Cong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Johnnes, John R. 1983. “Explaining Congressional Casework Styl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7(3): 530-547.
    Lowi, Theodore J. 1979. The End of Liberalism-The Decond Republic of The United States. Toronto: George J. McLeod Limitied.
    Mayhew, David. 1974.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cCubbins, Mathew D., and Gregory W. Noble. 1995. “The Appearance of Power: Legislators Bureaucrats, and the Budget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In Structure and Policy in Japan and United States, eds. Peter F. Cowhey, and Mathew D. McCubbin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Cubbins, Mathew D., R.G. Noll and B.R. Weingast. 1987.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s Instruments of Political Control.” 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 abd Organization 3(2):243-277.
    McCubbins, Mathew D., and Thomas Schwartz. 1984. “Congressional Oversight Overlooked: Police Patrols versus Fire Alarm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1): 165-179.
    Mezey, Michael. 1983. “The Function of Legislatures in the Third World.” In Handbook of Legislative Research, eds. Gerhard Loewenberg, Samuel C. Patterson and Malcolm E. Jewel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Gary J., and Terry M. Moe. 1983. “Bureaucrats, Legislators, and the size of Govern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2): 297-322.
    Moe, Terry M. 1984. “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4): 739-777.
    Mohapatra, Manindra Kumar. 1974. “The Ombudsmanic Role of Legislators in an Indian State.”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3): 295-31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32520021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2520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