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7/144288 (79%)
Visitors : 50865138      Online Users : 7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58


    Title: 非營利組織組織文化對勞資關係之影響–以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組織為對象
    Authors: 魏百延
    Contributors: 成之約
    魏百延
    Keywords: 非營利組織
    組織文化
    勞資關係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4 13:15:48 (UTC+8)
    Abstract: 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社會的變遷中,已被日趨重視,因為非營利組織的功能已經由先前為了個人理念奮鬥,走向政府的代理人,逐漸的代替政府提供服務,彌補其不足,其貢獻十足深遠。現在有關文獻多數以個案的分析為主,也有討論非營利組織的興起、管理面向,但對於在非營利組織中勞動者的勞資關係卻少見著墨,此故,本研究將針對此作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非營利組織的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的影響,並且以有申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臺北市、縣組織為例,比較不同背景的人員以及不同性質的組織對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的認知差異,最後再加以探討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之關係。
    本研究以調查研究為主,文獻探討為輔。在調查研究方面,係針對臺北市、縣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組織人員共計215位進行問卷調查,回收118份,有效問卷117 份,依據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法及交叉列表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受訪的非營利組織之組織文化及勞資關係的現況,整體而言尚稱良好。
    二、不同的人員背景與組織型態不同的非營利組織對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的
    認知在身份屬性、就業年資、學歷及組織申請方案類型等具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三、非營利組織的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具有正相關,表示組織文化的知覺愈高,則勞資關係愈佳。
    綜合所有文獻以及研究發現,作者認為為健全受訪的非營利組織能永續運作,形塑好的勞資關係氣氛,應朝兩方面著手:一、建立組織文化,型塑發展文化氣氛;二、暢通勞資互動,發展員工工作技能。
    Reference: ㄧ、中文文獻
    (一)中文專書
    1.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臺北:五南書局。
    2.司徒達賢,(2000),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遠見。
    3.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台北:五南。
    4.余佩珊譯,(1994),Drucker,Peter F.,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台北:遠流。
    5.李誠,(1999),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有對症下藥嗎?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台北:天下遠見。
    6.林萬億,(2000),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收錄於蕭新煌與林國明(合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7.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8.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9.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10.曾慶昌,(1999),台北市政府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探討-競爭價值的觀點,台北。
    11.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北平,台北翻印。
    12.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利遊戲,臺北:巨流出版社。
    13.詹火生、林昭禛,(2003),國改研究報告:救急也要救窮-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總體檢,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14.蕭新煌,(2002),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灣大轉型的歷史和宏觀記錄,台北:立緒。
    (二)中文期刊
    1.王仕圖,(2003),企業贊助型基金會的公益慈善角色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以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為例,收錄於官有垣(編),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
    2.江明修,(1998),公共行政的新典範: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服務觀,人事管理月刊,第35卷第11期。
    3.江明修等,(1995),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政治學報。
    4.呂朝賢、潘福財,(2004),非營利組織變革:以聖心教養院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3卷第2期。
    5.鄭柏壎、林家五,(1998),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台灣大型民營企業的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6集,臺北。
    6.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2期,臺北。
    7.藍科正,(2004),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的社會價值初探-嘉義市建設局受雇者的調查分析,經建會有關公共服務擴大就業計畫社會價值議題之研討會論文。
    8.顧忠華,(1999)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
    (三)碩博士論文
    1.丁伯鈺,(1999),「員工參與管理、企業文化與勞資關係氣氛之關聯性研究」,私立中原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世偉,(1998),「國內主要集團企業領導者風格、企業文化及組織運作特色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支配適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志男,(2003),「組織文化、組織氣候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吳盈潔,(2001),「企業併購對組織文化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以元大京華證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宋世宏,(2000),「我國國家在失業補償制度中的角色與作為」,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7.沈一中,(1994),「產業環境特性對勞資關係策略影響之研究-權變理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8.林月桂,(1999),「運用競值途徑於醫院護理部門組織文化、領導型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探討」,臺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林惠玲,(2004),「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原住民地區基層行政機關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0.胡美琳,(2001),「非營利事業機構組織文化、轉換型領導與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七縣市政府為」,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
    11.胡美琳,(2001),「非營利事業機構組織文化轉換型領導與員工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七縣市政府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徐永昌,(2000),「企業願景、企業文化、員工生涯發展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台灣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高靜鴻,(2005),「非營利組織服務資源配置模式之探討-以大甲鎮瀾宮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4.張少娟,(1996)「兩家醫院組織文化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張庭源,(1999),「不同組織環境下之勞資關係影響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16.陳振甫,(2001),「宗教慈善團體非營利組織管理特質分析—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7.章樨平,(2002),「企業文化、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糖業公司及統一企業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8.黃文宏,(1997),「企業文化、策略性能力與外部因果模糊之關係-競爭優勢持續觀點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9.楊雅媛,(1997)「產業環境、事業策略與企業文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及組織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劉士毅,(1999),「醫院組織文化之探討:以一家醫學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劉文驊,(2004)「工作特性與組織文化特徵對情緒勞務負擔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22.盧心雨,(2001),「政府體育行政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23.蕭思文,(2000),「非營利組織採行善因行銷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薛亞敏,(2003),「非營利組織員工之組織文化及領導型態認知與其工作態度關聯性之探討-以財團法人製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5.薛偉鴻,(2000)「事業目標、生涯導向、組織文化與工作特性關係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文獻
    (一)外文專書
    1.Kochan,Katz,Mckersie,(1986),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Industrial Relations,p.17.
    2.Anheier & Seibel,(1990),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Berlin:Walter de Gruyter, pp.112-113.
    3.Barney,J.B., (1986),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p.663.
    4.Bartik,(2000),Group wage curves,Working Paper,Kalamazoo,Mich:W.E.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rch.
    5.Biggart,Nicole Woolsey,(1991),Explaining Asian Economic Organiziation:Toward a Weberi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Theory and Society,
    6.Deal,T.E. & Kennedy,A.A.,(1982), Corporate culture: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8.Dension, (1991), Corporate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9.Dyer,W.G.,(1985),The cycle of cultural evolution in organization,R.H.Kilmann, M.I.Saxton, Gaining control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0.H.Hansmann.,(1980),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Yale Law Journal.
    11.Hofstede,Hofstede,G.,Ncuijen,B.,Ohayv,D.D. & Sanderts,G.,(1990),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pp.286-316.
    12.Ilsley,P.J.,(1990),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
    13.Kilmann,R.H. & R.Serpa.,(1985),Five Key Issues In Understanding and Change Culture, In Ralph Kilmann et.al. Gaining Control of Corporate Cultur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4.Lester M.Salamon,(1987),Global civil society: An Overview. Baltimore,MD: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pp.99-117.
    15.M.W.Nuttall,(1989), Industrial Relations Strategies, Hampshire: Avebury.
    16.Ole R.Holsti,(1968),Content Analysis, in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ed. Gardner Lindzey and Elliot Aronson, p.601.
    17.Oree,Marco,(1991),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Small-Firm Economies in Italy and Taiwan,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iopment,Biggart & Hamilton.
    18.Orru,Marco,Nicole Woolsey,Gary G.Hamilton(Eds.),(1997),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East Asian Capitalism.Thousand Oaks,CA:Sage.
    19.Ouchi,W.,(1981),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MA:Addison-Wesley.
    20.Peters,T.J. & Waterman,R.H.,(1982),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onies,New York:Harper & Row.
    21.Pettigrew,(1979),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pp.570-581.
    22.Piven,(1999),Aggregate Risk and Social Value of Information in a Production Economy,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Frances FOX,pp.81-100.
    23.Quinn,R.E. & Mcgrath,M.R.,(1985),Th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competingvale Perspective.
    24.Schein,E.H.,(1990),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American Psychologist,February,p.113.
    25.Smircich,L.,(1983),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pp339-358.
    26.Thomas,J.R.,(1996),Redefining Diversity, New York: AMACOM.
    27.Thomas Wolf,(1990), Managing a Organization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N.Y. Fireside Rockefeller.
    28.Trice,H.M. & Beyer,J.M.,(1984),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rough rites and ceremonial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pp.653-669.
    29.Wilkins & Ouchi,(1983),The culture audit: A tool for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30.Young,(1988),Commercialism in Nonprofit Social Service Association:Its Charactersignificantand Rationale,pp.278-97.
    (二)外文期刊
    1.Salamon,(1992),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Vol.73,Iss.4,pp.109-122.
    2.Martin,J. & Shiel,C.,(1983),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counter-culture:An uneasy symbiosis.Organizational Dynamics, Vol.12,Iss2,pp.52-64.
    3.Denison,B.G.,(1984),Bring Corporate Culture to the Bottom Lin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uturmn,Vol.13,Iss.2,pp.4-23.
    三、網路資料
    1.http://www.justtaiwan.com.tw/
    2.http://www.ejob.gov.tw/lawbook/common/common1.php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2262007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200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