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分 尤衛軍譯(T. Bottomore著),1991,《精英與社會》,台北:南方。 王逸舟譯(C. Wright Mills著),1994,《權力菁英》,台北:桂冠。 王懷德,2006,《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制定之論證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白錦門,1994,《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台灣書店。 朱 諶,1995,《中華民國憲法理論與制度》,台北:五南。 朱志宏,199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合著,2008,《公共政策》,台北:智勝。 吳 定,2000,《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 Anderson, James E.(2000)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Bottomore, Tom(1993)Elites and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rick, Bernard(1970) “Parliament in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in Alan Kornberg and Musolf, L, eds, Legislature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nthony(1967) Inside Bureaucrac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Dunleavy, Patrick & O’Leary, Brendan (1987)Theories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Dye, Thomas & Zeigler, L. Harmon(1987)The Irony of Democracy: An 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ye, Thomas(2002)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Upper Saddle Re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Easton, David(1953)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Knopf. - (1965)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Farazmand, Ali(1999)”The Elite Question: Toward a Normative Elit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 31, No.3(July), pp.321-360. Marsh, D. & Stoker, G.(1995)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unter, Floyd(1963)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A Study of Decision Makers.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Abraham(1973)”On the Strategy of Social Planning”, Policy Sciences, Vol. 4, No.1. Lasswell, Harold D.(1950)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 Peter Smith. Lasswell, Harold D. & Kaplan, Abraham (1963)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ndblom, Charles E. & Edward J.Woodhouse(1993)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Marger, Martin N.(1987)Elites and Masse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 Inc.. Michels, Robert(1959)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 Dover. Mills, C. Wright(1959)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sca, Gaetano(1939)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Hill. Norman, Thomas(1996)Rule: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and Civil Rights. New York: Random-House. Pareto, Vilfredo(1966)Vilfredo Pareto: Sociological Writings. New York: Praeger. -(1971)The Historical Theory of the Ruling Class. Albuquerque, N.M.: American Classical College. Putnam, Robert D.(1976)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umpeter, Joseph A.(1976)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Unwin Inc.. 吳 定,2005,《政策管理》,台北:聯經。 Sharkansky, Ira(1972)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cy-Making in Government Agencies. Chicago: Markham. Starling, Grover(1988)Strategies for Policy Making. Chicago, Illiinois: The Dorsey Press. Wahlke, John C. et al.(1962) The Legislative System: Explorations in Legislative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Weaver, R. Kent(1989)“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 Tanks”,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Vol. 22, No.3, pp.563-578. Weaver, R. Kent & James G. McGann(2000)Think Tanks & Civil Societies- Catalysts for Ideas and Action. New York: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U.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吳 定,2006,《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 定,2007,《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 定,2008,《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吳 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編著,1998,《行政學(一)(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 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吳春來,1990,《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振坤,2002,《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泰成,2007,《現階段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之評析與期望》,考銓季刊,第50期,頁1-18。 吳嘉娟,2007,《軍公教18%優惠存款制度之研究》,台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199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呂亞力,2004,《政治學》,台北:三民。 呂明泰,2006,《公務人員退休所得改革方案中幾個受關注問題的剖析》,公務人員月刊,第116期,頁18-31。 李憲文譯(原田鋼著),1983,《少數統治的原理-政治權力的結構》,台北:黎明文化。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2006,《行政法入門》台北:元照年。 杜承嶸,1998,《智庫與公共政策:台灣與美國智庫關於社會福利研究之初探 》,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官有垣,199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 林水波、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雅婷 ,2006,《政策論證與政策論述之研究-以國中小教育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方案為例》,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鍾沂,1994,《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 邱延正,1998,《菁英民主理論初探》,復興崗學報,第63期,頁133-147。 侯伯列、陳可粵,1981,《財務行政》,台北:臺灣商務。 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 洪志朋,2001,《警政菁英對警政議題取向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本初,2007,《新公共管理》,台北:一品。 張潤書,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 莫祥雲,1993,《我國企業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從政策制定面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玉雯譯(Noreena Hertz原著),2003,《當企業購併國家》(The Silent Takeover: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台北:經濟新潮社。 許明質,2005,《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之研究-澎湖縣現職與退休 公務人員意見調查》,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峻郎,1999,《俄羅斯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1991-1996年)》,台北: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毓圃,2002/07/15,《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不應輕言取消或調降》,國策分析(憲政〈析〉091-048 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B-091-048.htm。(檢索日期:2008/05/25)。 郭甘露,1995,《從「菁英民主理論」看孫中山先生的菁英思想》,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嘉玲,2002,《智庫與公共政策:美國智庫發展對我國智庫之啟示》,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寶山,2001,《國民中小學校長遴聘政策執行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懷恩,2001,《政治學(進階)Q&A》台北:風雲論壇。 曾明發,1991,《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芬,1987,《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社會流動》,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隋杜卿,2001/07/19,《憲政體制與我國總統職權變遷之初探》,國策研究報告(憲政〈研〉090-040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0/CL-R-090-040.htm。(檢索日期:2008/06/10)。 黃世鑫,2003,《由財政觀點評析18%的軍公教退休金優惠存款:兼論信賴保護原則》,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2期,頁91-113。 黃世鑫、郭建中,2006,《18%爭議之Q&A 及合理改革之道》,政策研究學報,第六期,頁19-50。 葉俊秀,1997,《我國官僚政治下軍事官僚政策制訂過程研究-以航發中心改制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麟,2001,《菁英理論應用於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以我國國民卡方案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火生、林建成,2005/10/27,《18%優惠存款政策評析》,國政分析(社會〈析〉094-027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B-094-027.htm。(檢索日期:2007/12/12)。 廖振威 ,2006,《公務人員退休所得替代率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監察院,2002,《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總體檢調查報告》。 趙揚清、黃怡靜,2002/07/16,《軍公教人員存款優惠利率之評析》,國政分析(財經〈析〉091-016 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1/FM-B-091-016.htm。(檢索日期:2008/04/25)。 銓敘部,2003,《軍公教人員一次退休(伍)金及公(軍)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制度(年息18%)暨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方向檢討評估報告》。 銓敘部,2005,《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之研究》。 銓敘部,2006,《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宣導講習會資料》。 銓敘部退撫司,2006,《推動公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之理由與研議情形》公務人員月刊,第116期,頁3-9。 劉坤鱧,1992,《地方政治菁英政治行為之研究-台中市升格直轄市之爭議》,台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雯,2002,《我國外籍勞工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網絡的分析》,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千惠,1998,《非營利組織遊說策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良文,2006,《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台北:五南。 蔡良文,2007,《公務人員退撫體制的現況與變革分析》,考銓季刊,第50期:頁37-70。 蔡淑萍,1991,《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教育政策過程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棋瑋,2006,《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比較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淑芬,1985,《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徐芬,199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我國「消費者保護法」制定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俊、陳志瑋譯(Thomas R. Dye 原著),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 羅慎平譯(Patrick Dunleavy 等原著),1994,《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Theories of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台北:五南。 蘇威郎,2008,《我國公務人員退休政策之政經分析》,台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貳、相關網站 中央選舉委員會,網址:http://www.cec.gov.tw/。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網址:http://www.nta.org.tw/。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址:http://npl.ly.gov.tw/。 司法院,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 全國退休教師聯盟,網址:http://www.retire.idv.tw/。 考試院,網址:http://www.exam.gov.tw/。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網址:http://www.cpa.gov.tw/。 銓敘部,網址:http://www.mocs.gov.tw/。 總統府,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參、英文書目 Abelson, Donald E.(1998) American Think-Tanks and Their Role in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