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主計處,2002,《電腦應用概況調查統計結果分析》,Available from : http://www.dgbas.gov.tw/eyimc/switch2/91res/res91.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1,《台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Available from: http://www.moi.gov.tw/W3/stat/Survey/low-income90.htm。 尤莉雯,2003,《資訊科技對政府再造之影響-以美國、日本、台灣推動電子化政府為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梅玲,2002,<數位差距與公共圖書館的使命>,《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02年3月,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01,《台北市家庭收支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市政府主計處。 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2001,《台北市原住民統計年鑑》,台北:台北市原民會。 台北市政府資訊中心,2001,《台北市政府推動縮短數位落差執行計畫》,Available from: http://www.ic.taipei.gov.tw 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2003,《92年12月施政報告》,Available from:http://www.native.taipei.gov.tw 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2005,《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94年度補助原住民購置電腦設備實施計畫》,Available from:http://www.native.taipei.gov.tw 交通部統計處,2003,《我國網際網路使用概況分析》,Available from: http://www.motc.gov.tw/service/anamain.htm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1,《九十年下半年台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4,《九十一年台灣原住民族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減小數位落差指導小組》,Available from: http://www.nici.nat.gov.tw/content/application/nici/guideteam/guest-cnt-browse.php?grpid=5&vroot=00050007&cntgrp_ordinal=00050007&cnt_id=290。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 吳玫櫻,2003,《電信普及服務分攤金法律制度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瓊恩、張世杰,1994,<質與量的評估途徑之比較,兼論其對政策分析的意涵>,《政治大學學報》,第68期,台北:政治大學。 李孟壕,2003,《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建良,2000,<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台北:元照。 李建良,2003,<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台灣本土法學》,2003年6月,台北:學林。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台北:時英。Babbie, E. 原著,The Basic of Social Research (2E). 李惠宗,1999,<論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多重不平等─從體系正義觀點評大法官議決釋字第四八五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999年10月。 李嘉文,2001,《數位落差的反思─從日常生活與資訊科技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震山,2002,<論憲法意義下之「資訊權」>,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71-85,台北:元照。 李震山,2004,<論憲改與基本權利保障>,發表於《「新世紀台灣憲改」學術研討會》,行政院研考會、台大公法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10月31日。 林明昕,2004<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2004年29卷第3期,台北:憲政時代編輯委員會。 林偉加,2000,《資訊差距的探討--兼論我國資訊差距之現況》,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林逢慶,2003,<消弭數位落差--政府的責任與對策>,《國家政策季刊》,2003年3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誠謙,2001,<我國目前資訊基礎建設的發展現況>,收錄於《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彙編》,頁175-182,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嘉誠,2002,<政府資訊建設與公義社會>,《研考雙月刊》,2002年2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邱泯科等譯,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Babbie, E. 原著,The Basic of Social Research (2E). 邱魏頌正、陳嘉駿,2004,<數位落差現象再探討--多國比較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2004年1月,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 施束鍾,2002,《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洪遜欣,1994,《法理學》,台北:三民。 紀國鐘,2003,<普及政府服務、縮短數位落差>,《研考雙月刊》,2003年2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收錄於《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梁德馨、劉幼琍,2004,《台閩地區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九十三六月)》,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許宗力,1999,<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 許清琦、曾淑芬、劉靜怡、吳鴻煦,2003,<公元二○一○年台灣網路化社會之發展策略>,《國家政策季刊》,2003年3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幸雄,2000,《知識型服務業推動知識管理實務研究─以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河、田孟蓉,2002,<建構另類網際網路遠距教學模式的迷思>,《圖文傳播學報》,2002年11月,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陳甦蘭,2002,《我國對原住民藝術展演補助政策之探討—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新民,2000,《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 陳新民,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 陳嘉駿,2001,《數位落差現象再探討--多國比較分析》,南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冠瑜,1999,《電子化政府理念之檢視與前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彭心儀,2001,<以法律機制減距數位落差之迷思:檢視電信法制下之普及服務規範與數位環境之著作權保護擴大趨勢>,《網路與社會研討會》,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主辦。Available from: http://teens.theweb.org.tw/iscenter/publish/showpaper.php?serial=53 彭心儀,2002,<由資訊通信法制之發展趨勢論數位落差之消弭>,《經社法制論叢》,2002年1月,頁259-299。台北:政行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 彭慧鸞,2001,<電信自由化建制與數位落差的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雙月刊》,2001年7月,頁25-4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曾淑芬,2003,《台閩地區九十一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曾淑芬,2002a,《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曾淑芬,2002b,<數位落差>,《資訊社會研究》,2002年1月,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曾淑芬,2002c,<社會公平與數位落差>,《研考雙月刊》,2002年2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興進,2001,<數位社會的陷阱>,發表於《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主辦,2001年12月6日。 董保城,1994,《行政法講義》,台北:自版。 詹婷怡,2000,《電信產業規範之研究》,台北:太穎投資顧問出版。 網路社會小組,2002,<網路社會--建立人文與科技並重之優質網路社會>,《研考雙月刊》,2002年12月,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趙健雯,2001,《新加坡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靜怡譯,2001,《控制權革命》,台北:城邦文化。Andrew L. Shapiro原著,The Control Revolution: How the Internet is Putting Individuals in Charge and Changing the World We Know. 謝培仁,2002,《電子化政府便民應用服務民眾滿意度之研究--以電子化政府入口網站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清俊,1995,<公共資訊的流通與所有權--欣見行政機關推動電子資料流通有感>,《研考雙月刊》,1995年6月,頁28-35。 謝清俊,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究計畫。 顏淑芬,1998,《從資訊差距因素探討網路資訊時代公共圖書館之任務與角色》,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Garson, G. D., 1995.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Social Issues. London: Idea Group publishing. Gunkel, D. J., 2003. “Second Thoughts: Toward a Critique of the Digital Divide.” New Media & Society. 5(4): 499-522. Hague, B. N. & Loader, B. D., 1999. “Digital Democracy: an Introduction.” In Hague, B. N. & Loader, B. D. (Eds.) Digital Democracy: Discourse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ondon: Routledge. Hawkins, E. T. & Hawkins, K. A., 2003. “Bridging Latin America’s Digital Divid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nternet Acces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0(3): 646-665. Kadushin, A., 1990. The Social Work Interview: A Guide for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im, M.C. & Kim, J.K., 2001. ”Digital Divide: Conceptual Discussions and Prospect. “ In Kim Won, Tok-Wang Ling, Yoon-Jonn Lee, & Seung-Soo Park. (Eds.). The Human Society and the Internet: Internet-related Socio-economic Issue. New York: Springer.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s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Leiss, W., Kline, S. & Jhally, S.,, 1990. “Two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Advertisements.” Chapter 8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Person, Products and Images of Well-being. Ontario, Canada: Nelson. Loader, B. D., 1998. “Equality, Agency and Policy.” In Loader, B. D. (Eds.). Cyberspace Divide: Equality, Agency and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Michels, R., 1911.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 Free Press. Mills, C. W., 1956.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mmsen, W. J., 1974. The Age of Bureaucrac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osca, G., 1939. 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 Hill. Murdock, G. & Golding, P., 1989.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Political Inequality: Citizenship in the Age of Privatized Communications.“ In Siefert, M., Gerbner, G. & Fisher, J. (Eds.). The Information Gap: How Computers and Other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ffect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New York: Oxford.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NTIA), 2002. A NATION ONLINE: How Americans Are Expanding Their Use of the Internet.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vailable from: http://www.ntia.doc.gov/ Norris, P., 2001. Digital Divide: Civic Engagement,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ddo, A. R., 2002.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Financial and Ethical Challenges.” Teaching Business Ethics. 6(1): 15-25. OECD, 1995. 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s in a Competitive Tele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Available from: http://www.oecd.org/ OECD, 2001.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2001. Available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Pareto, V.,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 Newbury Park, CA: Sage. Thomas, G. & Wyatt, S., 2000. “Access is Not the Only Problem: U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Internet.” In Wyatt S., Henwood, F., Miller, N. & Senker, P. (Eds.). Technology and in/equality: Question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Tichenor P. J., Donohue G. A. & Olien C. N., 1970.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4:159-17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rschauer, M., 2003. Technology and Social Inclusion: 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William J. M., 2000. “Motivating a Human Rights Perspective on Access to Cyberspace: The Human Right to Communicate.” The CPSR Newsletter. 18(3). Available from: http://archive.cpsr.net/publications/newsletters/issues/2000/Summer2000/mciver.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