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201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330405      在线人数 : 8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011


    题名: 中國大陸村民自治對公民社會發展的影響
    作者: 曾騰貫
    贡献者: 高永光
    曾騰貫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村民委員會
    公民社會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4 12:43:52 (UTC+8)
    摘要: 中國是一個長期人治的社會,國家基於介入鄉村事務成本太高及不想干涉鄉村內部事務,故借助鄉村菁英--家族長老和地方鄉紳進行對鄉村社會的管理。
    帝國主義入侵瓦解傳統鄉村社會的經濟基礎。科舉制度的取消斬斷鄉紳階級與皇權的依存關係,瓦解了它的政治基礎。內外戰爭和不平等條約賠款的開支,使國家權力直接介入和控制鄉村社會,汲取物質和人力資源。
    中共建政後,黨與國家機器對城市及鄉村保持高度控制。在城市,以「單位」制度進行社會控制;在農村透過「人民公社」,運用高強度的政治手段調控農民的經濟、社會及文化生活,將農村資源高度集中統一運用,從而控制廣大的農村社會。
    改革開放在經濟上採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治上是確保共產黨的一黨統治地位。隨著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崩潰,農業集體的解散,為了填補人民公社體制廢除後出現的農村公共組織和公共權力的真空,除了繼續運用黨基層組織控制外,同時積極推動村民自治,以確保農村的穩定。
    村委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其核心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村治民主的採行,使得中國農村政經生態發生巨大的改變。即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轉變為「政經分離」的「鄉政村治」的型態。
    中國長期專制國家的歷史傳統,以致從來沒有出現過類似西方歷史上的公民社會階層。20世紀初期,曾出現公民社會生成發展的有利契機,但因國家動盪及社會衝突因而夭折。 改革開放促使公民社會在新的基礎上萌芽,社會自治和民間組織力量逐步活躍。
    20多年來,村委會選舉改變了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自上而下的授權方式。建立一個新的合法性基礎—建立接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服務、由人民自己選舉產生的組織。在民主的實踐中培育民主的理念,培養民主的習慣。在政治阻力較小的情況下發揮教育和啟發作用,散播民主的基本概念,並訓練民眾適應民主生活,為培育現代化公民社會、建構市場經濟奠下基石。在政治文化上,透過「維權」的概念,強調人民依法享有的權利及主張運用團體或自力救濟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瞭解「公民社會」的主張,除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外,更要求參與政治的運作及參與利益的重新分配。
    從宏觀的視野來看,中國公民社會政治參與面仍顯狹窄。公民的社會參與表現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對政權和重大決策的影響不足,深度和廣度也不夠。就社會參與而言,公民的參與主動性不夠,且偏重於自我利益的實現,而非著眼於公共利益,非理性、非制度化程度逐漸增高,仍是政府主導型的公民社會。民間組織絕大多數是由政府建立,並受政府主導。中國必須改變對公民社會的掌控及否定的態度,承認公民社會的合法性及其對社會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影響,同時積極引導公民社會健康地成長。
    關鍵字:村、村民自治、村民委員會、農民及農村居民、公民社會
    參考文獻: (一) 論文部分
    包淳亮,《中國大陸村民委員會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玉霞,《中共「鄉政村治」體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李遠行,〈當代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及其權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社會系博士論文,2002年。
    林尚立,《農村自治與基層選舉》,高雄:中山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其良,《中國大陸村民自治模式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錫銓,《疆界之隱線-跨界永續治理之體制演化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柳金財,〈當代中國「國家-農民」關係的重構:農村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炳臨,《中國大陸農村村民委員會制度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淳斌,《中國大陸農村村自治制度研究-一個蘇南農村的個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湯必貞,《經濟改革下大陸農村村民自治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國光,〈國家、市場與社會-中國改革的考察與研究,1993至今〉,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春季,第7期,頁247-249。
    吳國光,〈為什麼在農村?為什麼是農民?-中國民主化失敗中的一個例外〉,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吳國光,〈從派系鬥爭到制度競爭〉,編於林佳龍、邱澤奇,《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吳萬益,《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2000年,頁153-154。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宋月紅,〈直選:鄉村民主政治的基核〉,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3期,頁17。
    李 凡,《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2002》,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李 凡,《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2004》,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
    李 凡,〈中國基層民主的發展與問題〉,香港:《中國評論》,2002年,頁54-56。
    李永熾,〈市民社會與國家〉,台北:《當代》,1990年,第47期,頁29-35。
    潘永強,〈馬來西亞國家機關與公民社會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永熾,《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年。
    李秀江,〈村民代表的性別結構也應合理〉,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2期,頁34。
    李英明,《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文化,1994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提智文化,1996年。
    李 略,〈市民社會和社團主義-國家與社會關係分析樣式〉,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第25期。
    李俊偉主編,《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
    李連江、歐博文,〈村民自治:構想與實踐〉,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李景鵬,〈走向現代化中的國家與社會〉,哈爾濱:《學習與探索》,1999年,第3期,頁73-79。
    李德芳,《民國鄉村自治問題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蔡德欽,《閩南農村村民自治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學田,〈競選演說非常必要〉,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3期,頁16-17。
    李學田,〈對村委會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並不違法〉,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6期,頁32。
    李學舉,〈論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北京:《求是》,2000年,第7期,頁19-21。
    林文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之大陸農村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林尚立,《上海政治文明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林長盛,《大陸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北京:《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6期,頁1-34。
    沈延生,〈關於村民自治及村民自治研究的述評〉,美國:《當代中國研究》, 2003年,第2期。
    沈延生,《對村民自治的期望與批評》,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網站,http://www.bjsjs.net/news/news.php?intNewsId=50。
    肖立輝,〈村民自治在中國的緣起和發展〉,劉亞偉主編,《無聲的革命-村民直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蕭家聲,《中共村民自治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肖桂雲、張 蓉主編,《農村社會學》,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
    肖唐標、邱新有,〈選民在村委會選舉中的心態與行為〉,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 年,第5期,頁62-68。
    肖耀宇、李純才、李 新,〈關於聘任法制村主任實行依法治村的調查〉,北京:《中國司法》,2001年,第12期,頁30-31。
    佟寶貴,〈十年磨一劍-《村委會組織法》更臻完善〉,北京:《中國民政》,1999年,第1期,頁18-19。
    依國棟、宮香玉,〈抓村規民約建設,促村級民主管理〉,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5期,頁33-34。
    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1957年6月26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新華半月刊》,1957年,第14號。
    周雪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周曉虹,〈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毛澤東和後毛澤東時代的比較〉,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17期,頁117-150。
    周曉虹,〈中國中產階級: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台北:《兩岸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2004年年6月3日,頁101-118。
    周羅庚、王仲田,〈中國農村的基層民主發展與農民的民主權利保障-村民自治的歷史、現實與未來〉,上海:《上海科學院學術季刊》,1999年,第1期,頁43-52。
    蕭錦炎,《中共村級地方自治選舉對共黨統治的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易鳴輝、胡堅,〈村務公開應把握的三個要素〉,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7期,頁31。
    直 夫,〈大陸農村存在不穩定因素〉,台北:《中共研究》,2001年,第35卷,第4期,頁100-111。
    邱澤奇,〈鄉村選舉與村鎮組織關係〉,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邱澤奇,〈制度性因素與中國政治民主發展〉,編於林佳龍、邱澤奇,《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金源坤,〈村民自治下中國大陸農民的政治參與〉,台北:《共黨問題研究》,1999年,第25卷,第10期,頁27-35。
    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金觀濤、劉青峯,《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1994年,頁29。
    杭廷頓等,《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華夏出版社,1987年。
    杭廷頓著,聶振雄、張岱云、石浮、寧安生譯,《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杭廷頓,《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聯書店,1998 年。
    (二) 中國官方文獻
    侯少文主編,《我國政治制度與農村基層民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
    侯西勛、費京潤,《村民民主自治法律知識》,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
    俞可平,〈社會主義市民主義: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天津:《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頁45-48。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9年,第27期,頁105-118。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高雄:《亞太經濟管理評論》,2002年,第5卷,第2期,頁104。
    俞可平等編,《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俞子清主編,《憲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俞德鵬,〈農民負擔問題的社會和法律分析〉,香港:《二十一世紀》,2001年,第63期,頁127-137。
    姜正林,〈根治村民自治中的四重四輕現象〉,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11期,頁40。
    姜新立,〈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上),台北:《中共研究》,2000年,第34卷,第4期,頁77-8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3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姜新立,〈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下),台北:《中共研究》,2000年,第34卷,第5期,頁60-69。
    柳金財,〈中共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鄉政村治」模式的探討〉,台北:《共黨問題研究》,1999年,第25卷,第4期,頁27-40。
    柳金財,〈中共基層民主建設運作中「黨」的因素分析〉,台北:《共黨問題研究》,1998年,第24卷,第11期,頁28-40。
    柳金財,〈中國大陸農村自治制度的現狀與未來〉,台北:《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第26卷,第5期,頁3-7。
    柳金財,〈改革開放後大陸農村新興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台北:《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第26卷,第11期,頁24-37。
    柳金財,〈當前中國大陸村民自治研究相關途徑與理論適用之探討〉,台北:《展望與探索》,2003年,第1卷,第1期,頁62-81。
    柳金財,〈淺論中國大陸村民委員會選舉制度模式〉,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2003年,第57期,頁13-18。
    胡永佳,〈村民自治、農村民主與中國政治發展〉,《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31-32。
    胡 偉,〈中共黨內民主與中國的政治發展〉,編於林佳龍、邱澤奇,《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胡 榮,《理性選擇與制度實施-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個案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5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胡 榮,〈村民委員會的自治及其與鄉鎮政府的關係〉,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2003年。
    祝靈君,〈中國研究:美國政治學界的幾種新視角〉,北京:《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頁68-74。
    苗 佳,〈關於村兩委一把手一肩挑的思考〉,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8期,頁31-32。
    苑 鵬,〈中國農村市場化進程中的農民合作組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 年,第3期,頁63-72。
    高永光,《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1995年。
    高永光,〈兩岸地方自治之比較分析一村里的研究〉,台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997年,第5卷,第2期,頁263-284。
    高永光,〈從「五四」對德先生的追求論當代中國民主的發展〉,《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1999年。
    高永光,〈大陸村民自治與基層民主-從村準立法事項的範圍析論〉,台北:《遠景季刊》,2000年,第1卷,第4期,頁91-110。
    高永光,〈台灣地方自治經驗與兩岸交流〉,成都:《第十屆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21日。
    高永光,〈中山先生地方自治理念在兩岸的實踐〉,北京:《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學術研討會》,2001年9月10日。
    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局主編,《農村基層幹部實用手冊》,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
    高永光等,《兩岸立法制度與立法運作》,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高永光,〈從中山先生地方自治理念看大陸城市居民自治〉,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03年,第12期, 頁4-18。
    高民政編,《中國政府與政治》,濟南:黃河出版社,1993年。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西方國家對中共「和平演變」與中共因應策略之探討〉,台北:《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第27卷,第2期,頁28-39。
    唐永瑞,〈中共改革開放理論基礎初探〉,台北:《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第26卷,第8期,頁19-28。
    袁 方,《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袁永松主編,《中國政府跨世紀施政方略(上卷)》,北京:紅旗出版社,1998年。
    孫立平,〈中國傳統社會王朝周期中的重建機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頁57-63。
    孫立平,〈中國大陸改革以來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台北:《現代化研究》,1997年,第11期, 頁37-55。
    孫立平、郭於華,〈軟硬兼施:正式權力非正式運用的過程分析-華北B鎮定購糧收購的個案研究〉,北京:《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期,2000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局編,《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問答》,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孫培武,〈大陸政治自下而上的挑戰跡象〉,台北:《中共研究》,1998年,第32卷,第6期,頁85-93。
    徐東禮、紀政文,《民主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 龍、仝志輝,〈程序引導與村委會選舉的規範化-吉林省5縣40個村第5屆村委會換屆選舉的調查分析與思考〉,劉亞偉,《無聲的革命-村民直撰的歷史、現實和未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 勇,〈市民社會:現代政治文化的原生點〉,天津:《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頁49-52。
    徐 勇,《中共農村政治穩定與發展》,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年。
    徐 勇,《中共農村村民自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徐 勇,〈為民主尋根〉,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頁75-79。
    徐 勇、項繼權主編,《村民自治-進程中的鄉村關係》,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 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徐 勇,〈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走向-強村、精鄉、簡縣〉,北京:《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4期,頁90-97。
    中國民政部,《200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3年,中國公益網,http://www.51gy.org/BvNews/shownews.asp?newsid=1207。
    徐秀麗主編,《中國農村治理的歷史與現狀:以定縣、鄒平和江寧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徐祥臨,《農村經濟與農業發展》,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
    徐斯儉,〈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台北:《中國大陸研究》,1999年,第42卷,第5期,頁3-33。
    徐斯儉,〈中國大陸九0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台北:《中國大陸研究》,2001年,第44卷,第2期,頁1-27。
    徐斯儉,〈大陸農村經濟發展與基層民主發展的關係-鄉鎮企業產權改革與農村基層民主〉,台北:《中國大陸研究》,2001年,第44卷,第5期,頁19-40。
    徐湘林等主編,《民主、政治秩序與社會變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徐湘林,〈「三農」問題困擾下的中國鄉村治理〉,北京:《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4期,頁98-104。
    徐德順、吳強稼,〈東豐縣村民自治向縱深發展〉,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10期,頁50-51。
    桑玉成,《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泰德.費雪曼 (Ted Fishman),胡瑋珊譯,《中國企業無限公司》,台北:時報出版社,2005年。
    中國民政部,《2004-2005中國民政事業發展報告-民間組織》,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minzheng05/894435.htm。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秦功權,〈市民社會與中國現代化的三重障礙〉,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4卷,總第5期,頁183-188。
    秦興方,〈農村城市化進程中農民集團的行動邏輯:以江蘇為例〉,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5期,頁69-74。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馬明潔、孫立平,〈權力經營與經營式動員-一個「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北京:《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期,2000年。
    都 洤,〈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基本特徵探析〉,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2000年,第37期,頁9-11。
    郭正林,〈當代中國農民的集體維權行動〉,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9期,頁115-133。
    康曉光,〈經濟增長、社會公正、民主法治與合法性基礎-1978年以來的變化與今後的選擇〉,北京:《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4期,頁72-81。
    康曉光,〈未來3-5年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分析〉,北京:《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3期,轉載自智識學術網,http://www.zisi.net/htm/wwzh/2005-04-04-12436.htm
    康曉光,〈仁政:權威主義國家的合法性理論〉,北京:《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2期,頁108-117。
    中國民政部,《2004-2005中國民政事業發展報告-農村村民自治》,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minzheng05/894397.htm。
    崔智友,〈中國村民自治的法學思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頁129-140。
    常桂祥,〈民主政治建設: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題〉,曲阜:《齊魯學刊》,2001年。
    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夏立安,《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與法治》,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夏維中,〈市民社會:中國近期難圓的夢〉,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4卷,總第5期,頁176-182。
    許安標,《農民如何行使民主權利-村民委員組織法-實用問答》,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許紀霖主編,《共和、社群與公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總論》,三聯書店,1995年版。
    許崇德,《中國憲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郭華倫,〈關於研究中國大陸問題之方法〉,台北:《中共問題論集》,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編,《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郭德宏、李玲玉主編,《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黑格爾,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或自然法和國家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景躍進,〈「市民社會與中國現代化」學術討論會述要〉,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4卷,總第5期,頁197-202。
    陳方正,〈「五四」是獨特的嗎?-近代中國與歐洲思想轉型的比較〉,香港:《二十一世紀》,1999年,第53期,頁33-45。
    陳 安,〈關於中國大陸民主化動力的比較研究〉,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陳浙閩,《村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陳鴻瑜,〈臺灣海峽兩岸政治文化之比較〉,台北:《問題與研究》,1990年,第29卷,第5期,頁69-90。
    陸學藝主編,《內發的村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中國統計年鑑-200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陶東風,〈從呼喚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香港:《二十一世紀》,1999年,第53期,頁15-29。
    章 琅,〈對當前大陸社會穩定問題之研析〉,台北:《中共研究》,2000年,第34卷,第7期,頁60-69。
    張五岳,〈「改革開放」是江澤民面臨的頭號難題〉,台北:《統領雜誌》, 1997年,第140期, 頁32-36。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年。
    張五岳,〈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展望與探索》,2004年,第 2卷,第2期,頁1-4。
    張玉枝,《轉型中的社區發展-政府與社會分析視角》,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張祖樺,〈關於公民社會問題研究的綜述〉,美國:《當代中國研究》,2002年,第9卷,第4期, 頁101-113。
    張厚安,《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歷史篇,中國特色的農村:「鄉政村治」的模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張厚安、白益華主編,《中國農村基層建制的歷史演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統計年鑒-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北京數通電子出版社,2006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5/indexch.htm。
    張厚安、譚同學,〈村民自治背景下的鄉村關係〉,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6期,頁58-66。
    張淳翔,〈中共十五屆六中全會評述〉,台北:《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第27卷,第10期,頁1-3。
    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張樂生,〈直選中的賄選問題〉,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5期,頁37。
    張樂生,〈如何保障村委會依法履行職責〉,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8期,頁41。
    張樂生,〈村兩委不宜一肩挑〉,北京:《中國民政》,2002年,第2期,頁29。
    張 靜主編,《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 靜,〈村幹部的產生及其組織化支持系統〉,香港:《二十一世紀》,1999年,第55期,頁148-158。
    張 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鴻石,〈論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根據地農民政治的參與〉,《河北學刊》,2002年,第22卷,第2期,頁141-145。
    四川省宜賓市法建領導小組,〈深化依法治村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北京:《中國司法》,2001年,第8期,頁30-31。
    閔 琦等著,李英明主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來自大陸民間社會的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彭 真,〈通過群眾自治實行基層直接民主〉,《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
    彭尼.凱恩著,《中國的大飢荒1959--196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麥朝成主編,《中國大陸農村基層民主化的社經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2000年。
    葉新興等,《大陸沿海地區農村發展研究-從農村組織談起》,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年。
    游豐吉,〈大陸農業和農村體制改革之研究〉,台北:《中共研究》,1998年,第32卷,第12期,頁36-48。
    湯晉蘇,〈論中國農村基層選舉制度〉,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湯晉蘇,〈村民委員會組織建設的背景、現狀和政策導向〉,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湯晉酥、王仲田、白昭光,〈農村民主選舉的突破〉,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華 羊,〈中國共產黨行動指南正在劇變-評江澤民「七一」講話〉,台北:《中共研究》,2001年,第35卷,第12期,頁75-84。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所編著,《戰略中國-觀察中國走向未來的五個著眼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
    費正清著,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費孝通,《鄉土重建與鄉鎮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賀雪峰,〈鄉村選舉中的派系與派性〉,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4期,頁74-79。
    黃百煉,〈中國大陸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述要〉,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黃宗智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黃衛平,《中國基層民主發展的最新突破:深圳市大鵬鎮鎮長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彙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黃衛平、鄒樹彬、張定淮、楊龍芳,〈中國大陸鄉鎮長選舉方式改革研究〉,美國:《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75期,頁46-64。
    黃建鋼,《政治民主與群體心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童世駿,〈「後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市民社會〉,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4卷,第5期,頁189-196。
    楚成亞,〈農民公共權力分析〉,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6期,頁67-71。
    葉明德,《大陸人民的政治參與1978-1992》,台北:時英出版社,1994年。
    楊勝群、田松年主編,《共和國重大決策的來龍去脈(1949-19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楊雪冬,〈利益的分化和保護:現代話語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原農村〉,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0年,第29期 ,頁13-24。
    楊開煌,〈大陸閩北地區『村民委員會』選舉評述〉,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楊開煌,〈中共政權民主化之可能性研究〉,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楊開煌,〈中國農村自治初探〉,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內務室、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編,《村民自治工作手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 。
    楊開煌,〈中國大陸村自治「民主管理」之分析〉,台北:《東亞季刊》,1999年,第30卷,第2期。
    楊開煌等,《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9年。
    楊壽敏,〈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平安寧夏』的一項基本任務〉,2005年7月25日,《寧夏新聞網》,http://www.nxnews.net/1499/2005-7-25/16@96566.htm。
    董天傑,〈從中共建政後社會變遷看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社會〉,台北:《共黨問題研究》,2000年,第26卷,第4期,頁85-100。
    詹成付,〈評村委會選舉中的三類選票〉,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11期,頁35-37。
    鄒子嬰,〈中共農村黨組織、新興家族和基層民主〉,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榮敬本等,《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縣鄉兩級政治體制改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趙劍英、滕 瑤,〈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4-11。
    趙穗生、崔之元、羅金義,〈美國的當代中國政治研究:模式、動向與典範轉移〉,鄭宇碩、羅金義主编《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
    趙黎青,〈柏特南、市民社會與 非政府組織〉,北京:《國外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頁53-57。
    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內務室、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編,《選舉法律問答》,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
    趙樹凱,〈鄉村治理:組織和衝突〉,北京:《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6期,頁1-8。
    齊航建、蔣 文,〈對村委會候選人進行資格審查違法〉,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3期,頁30。
    劉金海,〈鄉土權威與法理權威的形成及演進〉,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4期,頁59-65。
    劉清波,〈中共「八二憲法」修正總評〉,台北:《共黨問題研究》,1999年,第25卷,第8期,頁7-14。
    劉智鋒主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報告1978-1999》,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
    劉喜堂,〈怎樣制訂村規民約〉,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4期,頁34。
    劉喜堂,〈歷史與現實-論我國鄉村社區權力結構〉,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劉豪興主編、徐珂副主編,《農村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 鵬,〈淺論中國農村社會組織的現代化〉,北京:《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6期,頁54-57。
    鄭永年,〈地方民主、國家建設與中國政治發展模式: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現實估計〉,美國:《當代中國研究》,1997年,第57期, 頁17-33。
    全國基層組織建設聯繫會議辦公室、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局主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指導》,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
    鄭永年,〈中國會變的更民主嗎?〉,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鄭永年、邱澤奇,〈從法制到法治-對中國法制發展的現實觀察〉,編於林佳龍、邱澤奇,《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文化,2000年。
    鄭宇碩、岳經綸,《大陸基層民主化:行程與趨勢》,台北:財團法人兩岸遠景基金會,2001年。
    鄭宇碩、羅金義編,《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昌淦,《中國政治學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鄭 欣,《鄉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樊 平,〈變動中的中國農村與農民〉,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鄧正來,〈市民社會與國家-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架構〉,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5期。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政法司,《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講話》,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
    鄧正來,〈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的研究〉,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年,總第15期。
    鄧正來,《市民社會》,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豬口孝,劉黎兒譯,《國家與社會》,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魯 競,〈中共的村民自治狀況分析〉,台北:《中共研究》,1998年,第32卷,第12期,頁93-103。
    燕繼榮,〈市民社會與民主化的「雙邊行程」〉,青島:《東方論壇》,1997年,第2期,頁35-39。
    龍 飛,〈中共在農村推行村委直選制度研析〉,台北:《中共研究》,1998年,第32卷,第8期,頁24-35。
    龍 飛,〈大陸農民問題日見突出〉,台北:《中共研究》,2000年,第34卷,第11期,頁77-89。
    謝英芬,《黨的基層幹部工作手冊》,太原:山西出版社,2001年。
    應 星、晉 軍,〈集體上訪中的「問題化」程序-西南一個水電站的移民的故事〉,北京:《清華社會學評論》,第1期,2000年。
    韓裕玖,〈淺談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關係〉,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6期,頁36。
    湖南省司法廳,〈農民呼喚法律〉,北京:《中國司法》,2001年,第11期,頁32-33。
    韓慶貴,〈村民罷免村官現象思考〉,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1期,頁26。
    聶月岩主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專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譚青山,〈市場化改革與中國民主進程〉,編於林佳龍、邱澤奇,《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費正清(John K. Fairbank)主編,王建朗等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黨國印,〈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點嗎?〉,北京:《戰略與管理》,1999年。
    蕭功秦,〈市民社會與中國現代化的三重障礙〉,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4卷,第5期,頁183-188。
    顧忠華,〈公民社會在臺灣的成形經驗〉,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週年《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研討會論文》,1999年。
    薩托利,馮克利、閻克文譯,《民主新論》,北京:東方書店,1998年。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香出版社,1998年。
    (四)英文專書
    福建省司法廳宣傳處,〈依法治村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北京:《中國司法》,2002年,第1期,頁35-36。
    Alfred, Stepan.“State Power and the strength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Cone of Laten America,”in Peter Evans,et.al.ed.,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Dahl, A., Robert.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Harding, Harry.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An Introduction.”The China Quarterly,(1994)
    Kelliher, Daniel. “ Peasant Power In China:The Era of Reform,1979-1989.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Li, Lianjiang and Kevin J., O`Brien. “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an,”Modern China,Vol.22,No.1(January 1999)
    Lucian W. Pye.“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Cambridge ,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Nee, Victor and Rebecca Mattheews, "Market transition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 "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1996)
    Oksenberg, Michel. “China`s Political System:Challenges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The China Journal,No.45(2001).
    Shi, Tianjian.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 in China:Institutionalist Tactics for Democracy,”World Politecs,Vol.51,No.3(1999)
    Saich, Tony. “Negotiating the Stat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in China.”in The China Quarterly,ISS.161.( 2000)
    廣東省普法辦,〈突出四民主兩公開抓好農村基層普法依法治裡工作〉,北京:《中國司法》,2002年,第1期,頁31-32。
    (三)期刊、書籍
    于建嶸,〈20世紀中國農會制度的變遷與啟迪〉,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頁11-16。
    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天兒慧,劉靜貞譯,《中國:蛻變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台北:日月出版社,1994年。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參與:以轉型期中國農民為對象分析》,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方維規,〈「議會」、「民主」與「共和」概念在西方與中國的嬗便〉,香港:《二十一世紀》,2000年,總第58期,頁49-61。
    王 名、劉國翰、何建宇,《中國社團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王金紅,〈農村幹群衝突的司法解決之道-對一椿廣東農民依法維權案例的分析〉,載於李凡主編,《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2004》,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
    王仲田,〈論中國農村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王仲田、詹成付主編,《鄉村政治-中國村民自治的調查與思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 旭,〈鄉村中國的基層民主:國家與社會的權力互動〉,香港:《二十一世紀》,1997年,第40期,頁147-158。
    王 旭,〈國家與社會權力的互強〉,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王振宇,〈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濟南:《老照片》,1996年,第2輯,山東畫報出版社。
    王振輝,〈論當代學者對晚年毛澤東烏托邦思想根源之詮釋〉,台北:《共黨問題研究》,2001年,第27卷,第8期,頁7-22。
    王振耀,〈中國村民委員會的基本進展與理論依據〉,編於陳明通、鄭永年,《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王振耀,《中國村民自治理論與實踐探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王振耀、白益華,《鄉鎮政權與村委會建設》,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
    王振耀、白 鋼、王仲田主編,《中國村民自治前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王紹光,〈中國民主制度創新從農村開始-民主建設與財政動員的互動關係〉,香港:《明報月刊》,第31卷,第1期,1996年,頁17-22。
    王雅林,〈農村基層的權力結構及其運行機制-對黑龍江省昌五鎮的個案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頁37-51。
    王敬堯,〈中國農村的治理: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北京:《中國民政》,2001年,第10期,頁33-35。
    王 穎、孫炳耀,〈中國民間組織發展概況〉,俞可平等編,《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仝志輝,〈村級選舉的歷史發展和學術研究〉,劉亞偉編,《無聲的革命》,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史衛民等,《直接選舉:制度與程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史健玲,〈全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8期,頁26-27。
    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 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
    田紀雲,〈回顧中國農村改革歷程〉,北京:《炎黃春秋》,2004年,第6期。
    白沙洲,〈重新審視中國農村的基層選舉和村民自治〉,美國:《當代中國研究》,2000年,第4期,頁102-113。
    白益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形成及其基本精神〉,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白益華,〈談談「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基本原則〉,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白益華,〈就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佈實施答記者問〉,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白益華,〈談談村民委員會的立法問題〉,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白益華、吳 明,〈建立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加強村民委員會建設〉,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白益華,〈論中國大陸農村的村民自治制度〉,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白 鋼、趙壽星,《選舉與治理:中國村民自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頁304-305。
    白魯洵著,胡祖慶譯,《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石之瑜,〈中國大陸農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問題〉,台北:《共黨問題研究》,1996年,第22卷,第2期,頁62-70。
    石之瑜,〈大陸農村的公民意識與集體主義-村民參與選舉的意義〉,台北:《共黨問題研究》,1996年,第22卷,第7期,頁17-31。
    石之瑜,〈大陸推動農村自治的若干問題〉,台北:《理論與政策》,1996年,第10卷,第3期,頁107-117。
    石之瑜,《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石之瑜,〈西方學者對中國村民自治制度的理解〉,編於石之瑜、楊開煌、白益華,《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石之瑜,《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文化篇-集體主義的民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石元康,〈市民社會與現代性〉,劉軍寧等編,《經濟民主與經濟自由》,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
    汝 信、陸學藝、單天倫主編,《199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汝 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托克維爾,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仲維華,〈一肩挑兩委值得提倡〉,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7期,頁32。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資料室,〈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台北:《共黨問題研究》,1998年,第24卷,第8期,頁92-93。
    朱力宇,《彭真民主法治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何包鋼、郎友興,〈「步雲困境」:中國鄉鎮長直接選舉考察〉,香港:《二十一世紀》,1999年,第55期,頁125-136。
    何包鋼、郎友興,〈大陸村民選舉與自治制度中民主性的生長與發展〉,台北:《中共研究》,2001年,第35卷,第12期,頁85-96。
    何包鋼、郎友興,〈村民選舉中的政治競爭:對浙江個案的分析〉,台北:《中共研究》,2000年,第34卷,第5期,頁46-59。
    何包鋼,〈鄉村選舉調查隨筆〉,香港:《二十一世紀》,2000年,第58期,頁128-136。
    何青漣,〈已經走到盡頭的小農經濟-關於中國農村、農民與農業的對話〉,美國:《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3期,頁2-39。
    何清漣,《現代化的陷阱-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何增科等編,《基層民主和地方治理創新》,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何增科,〈近十年大陸政治改革與民主化的九個辯論〉(上),台北:《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54期。
    何增科,〈中國轉型期的腐敗、治理與善治〉,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0年,第31期,頁107-116。
    余金苟,〈直選「村官」的任職條件〉,北京:《中國民政》,2000年,第7期,頁32。
    彼得.柏格著,蕭新煌校訂,蔡啟明譯,《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1年。
    吳大英、楊海蛟等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吳理財,〈20世紀村政的興衰及村民自治與國家重建〉,美國:《當代中國研究》,2002年,第9卷,第2期,頁30-45。
    吳懷連,《農村社會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1921002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921002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52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