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97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97214      在线人数 : 8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973


    题名: 軍事院校意象認知與學生人格特質、報考動機及選校意願之研究
    A Study of images cognition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examination motives, and school selection willingness at military colleges.
    贡献者: 林顯宗
    王修治
    Wang, Hsiu Chih
    关键词: 意象認知
    人格特質
    報考動機
    選校意願
    日期: 2009-09
    摘要: 由於台灣近年來政治環境、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均產生大幅改變,並涉及到社會成員的利益關係調整、價值觀的改變等,使得青年考慮選擇報考軍事院校就讀升學,又再度成為學子升學的另一熱門選項。然而國軍的角色定位,亦依時代的變遷,不斷地進行階段性蛻變。國防部於民國82年即已推動「國軍軍事組織及兵力調整規劃」案(簡稱:精實案),其目的在簡併組織、精簡人力、充實戰力及提高人員素質等,期能朝向建立現代化專業部隊的目標邁進;因此,如何廣納更多人才,培育優秀的軍事幹部,實為當前國軍軍事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這個議題值得深究。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以國防大學3所軍事院校 (管理學院、理工學院、政戰學院) 學生為調查對象,採全員施測方式,共發放問卷823份,總計回收有效問卷788份,有效回收率95.7%,藉此以探討軍事院校意象認知與學生人格特質、報考動機及選校意願等面向,有何差異與關連性?本研究問卷設計內容包括「軍事院校意象認知」、「學生人格特質」、「報考動機」及「選校意願」等變項,經由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軍事院校意象認知中「教學資源」構面,對「選校意願」影響顯著。
    二、人格特質中「領導」構面對報考動機,也具顯著影響。
    三、報考動機則以「經濟」及「家庭」構面的影響,較為顯著。
    四、經分析發現,最根本還是在軍事院校的「教學資源」的建構,才是吸引優秀的青年學子,選擇就讀軍校的主要原因。
    最後依據上述分析與驗證獲致之結論,本研究對實務上提出具體建議,以供軍事院校教育訓練、課程設計配當、人才招募政策制訂與軟、硬體環境規劃等多元化、多面向之政策參考。因此,本研究除理論外,尚兼具實務價值。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于惠嘉等(1999),「國軍88年軍事院校新生報考軍校原因及對軍校招生資訊看法及統計分析報告」,台北:國防部軍校招生委員會。
    文崇一、楊國樞等編(1989),〈問卷設計〉,《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 》,13版,台北:東華。
    方世榮(1995),《統計學導論》,台北:華泰。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紅葉。
    王石番(1995),《民意理論與實務》,台北:黎明。
    王夷平(1983),《中正預校學生政治功效意識研究》,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夷平(1996),《文武大學生特質差異研究—軍校畢業生與預官學生之比較》,桃園:中正理工學院軍事社會學學術論文集。
    王佳煌(2003),《當代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學富文化。
    王保進(1996),《統計套裝程式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松岡電腦。
    王保進(1999),《視窗版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蕭朝琴(2000),《軍校自費生背景、人格特質與從軍動機之研究:與軍校公費生及一般大學生比較》,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世輝、湯雅云(2003),《內外控人格特質與授權賦能認知對工作滿足之影響—以金融保險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春季號,第3卷,第1期,頁04~06。
    譚傳毅(1998),《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
    蘇進強(1995),〈我國軍事教育的問題〉,《台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業強。
    蘇進強(1997),〈國軍與社會關係之建構〉,《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
    蘇蘅(1993),《傳播研究調查法》,再版,台北:三民。
    二、 外文文獻
    Adelsberger,B.J.(1990). From where will the officers come? Army Times( April 16,1990).
    Astin, A.W.(1968). The College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stin, A.W.(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Glazer-Mablin,N.(1971). The ROTC: Military service on the college campus. In C.C.Moskos,Jr.(Ed.),Public Opinion and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pp.63-97, Beverly Hills,Califorina:Sage Publications.
    Berelsori, B. (1960).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ss Communication. Ed.
    Beverly Hills,Califorina:Sage Publications.
    Bobrow. D. B.( 1965). Soldier and the Nation state. The Annu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1 and Sociai ( March,1965).
    Boulding, K. E. (1969).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Boulding, K. E. (1970). Introduction to the Image, in dimensions in communication:
    Brigham, J. C. (l971). Ethnic stereotypes Psyco1ogical bulletin, pp.76.
    Card,J.J.(1977). Differences in the demographic and Sociopsychological profile of ROTC vs. non-ROTC stun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1, pp.196~214.
    Chen,Y.Y.(1993). The Effects of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llege Experiences on Military Career Choic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ROTC Cadets/Midshipm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ca,Los Angeles.
    Clifford, J. E. (1959). The Citizen Soldiers: The Plattsbru Training_Camp Movenment. 19l3~1920.Lexington, KY: University Press.
    Dawson, Jr. H. G. (1961). Original and changed attitudes, impressions and perceptions as related to the mass media experience of news foreig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Ph.D. dissertation.
    Goertzel, T. & Hengst, A. (1971). The military so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roblems, 19, pp.258-267.
    Defleur, Melvin and Sandra Ball—Rokeach (1982).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4th.ed) N.Y.:Longman,pp.218~225.
    Dorman, J. G. ( 1976). ROTC cadet additudes: A product of socialization or self-selection. Jouranl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ociology,4 (Fall), pp.203-216.
    Hayakawa, S. I. (1939) . Language in ac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Hirshauer,V.B.(1975). The History of the Army 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1916-1973.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untington, S.P.(1957). The Solder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very,G.M.(1982). ROTC Continuation Model: A Model for Prediction Whether Army ROTC Cadets Will Terminate With the Basic Continue into the Advanced Cours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Virginia.
    Janowitz, M. (1960).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 Glencoe, Illiniois :The Free Press.
    Karsten, P.(1971).”Professional”and” citizen”officers: A comparison of academy and ROTC officer candidates. In C. C. Moskos,Jr.( Ed.) Public Opinion and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pp.37~61)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Kerlinger, Fred N. (1973) Foundation of Behavior Research.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yons,G.M. & Masland,J. W.(1959). Education and Mulitary Leadership:A Study of the ROTC. Princeton:Priceton Unversity Press.
    王雲龍(1997),《台灣軍校誌》,台北:稻田。
    Main,R.G. & Bentley, R. D.(196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tidraft Students and ROTC Cadet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Stanford University, CA.
    Maslow,A.H.(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July,1943), pp.370~390.
    Morris R.T., Sewell W. & Davidsen O. (1954). “Scandinavian Students’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Nimrn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 Pacific Palisades, Cal: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ullen,J.R.(197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Certain Other Variables of Army ROTC Electing to Continue in the Advanced Program.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South Dakota.
    Roghmann,K. & Sodeur.W.(1972). The impact of military service on authoritarian Attitud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September, pp.418~433.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Seilhis C. & Cook, S. (1962) “Factors Influencing Attitude of Foreign Students.
    Stuart Oskamp (1977). Attitudes and Opinion.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uper,D.E.(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L.Brooks&Associates(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ent.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Tromp, H.W.(1971). The assessment of the military mind:A critical comment on Methodology. In M.R.V. Gils(ED.),The Perceived Role of Military. Belgium Rotterdam University Press.
    王維林(1980),《社會統計學》,台北:中外。
    Vinacke, W. E. (1949). Stereotyping among national-racial groups in Hawaii: A sudy in ethnocentrism,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Wilbur Schramm (1973). Men, Messages and Media,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史順文(1996),《國軍意象之研究─一個公共關係策略初探》,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柔若譯,Thomas Herzog著(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楊智。
    朱美珍(1994),《軍校學生自我統合發展之研究—以政治作戰學校為例》,復興崗學報,第51期。
    西文娟(1985),《個人特質、學習情境與大學會計系學生職業取向之關係》,政大會計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
    余昭(1979),《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秉恩譯(2002),《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翰蘆圖書。
    呂國雄(1987),《傳播內容與形象塑造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所碩士論文。
    李沛良(1994),《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巨流。
    李長貴(1975),《組織心理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候、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李秋慧(2004),《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探討─以台灣高科技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慧(1997),〈分析解嚴前後一年報紙對國軍新聞的報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國軍新聞傳播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周祝瑛、陳膺宇(1997),《ROTC制度與我國軍事教育蘇進強等著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
    房美玉(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分析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顯宗(1999),《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顯宗(2000),《工業社會學》,台北:文芳。
    林顯宗(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
    林孟彥(2003),《管理學》,台北:華泰。
    林益慶(2003),《國小教師選擇教職的理由之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3卷,第1期,頁77~114。
    林朝鴻(1999),《軍校院校招收自費生之經驗與展望》,台北:政治作戰學校國防教育整合與發展學術座談會論文集。
    林瑞欽(198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林嘉誠、孫正豐等編(1989),〈經驗性論文寫作〉,《論文寫作研究增訂版》,台北:三民。
    胡華民(1985),《軍校學生傳播行為及其職業價值觀關聯性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晏達(2006),《國軍志願役士兵適任量表編製及其現況之探討》,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敏華(1990),《軍校生與大學生之自我統整權威性格與職業研究之比較研究》,台北:大洋。
    柴松林(1980),《統計學》,台北:三民。
    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
    國軍人才招募中心(2007),「97學年度軍事學校正期班(大學部)招生簡章」,台北:軍事學校正期生招生委員會。
    國防部(2007),「國軍軍事學校教育訓令」,台北:國防部。
    康力平、蕭朝琴(1999),《我國儲備軍備軍官訓練團學生從軍動機之研究》,軍事社會學科學刊,第5期。
    張志雄(1994),《投考軍校青年傳播行為、價值觀動機之調查研究》,復興崗學報,第51期。
    張恆逕(2004),《室內設計個人居家工作者內外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6卷, 第2期,頁101~104。
    張春興(199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楊國樞(1975),《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潤書(1985),《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
    張曉春(1989),〈樣本調查研究〉,《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頁228~229。
    張麗美(2005),《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與組織認同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莊耀嘉譯(1990),《馬斯洛—人文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
    許士軍(1994),《邁向21世紀的管理》,台北:地球。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的實例操作》,台北:五南。
    陳志偉、蘇進強等著(1997),〈我國軍事院校招生宣導策略之研討與展望〉,《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頁234。
    陳孟君譯,Stanley Lieberson著(1997),《量化的反思—重返社會研究的邏輯》,台北:巨流。
    陳德禹、孫正豐等編(1992),〈問卷設計的探討〉,《論文寫作研究》,增訂版,台北:三民。
    陳膺宇(1997),《預官團報到-ROTC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名山。
    陳膺宇(1998),《轉型中之我國軍事教育》,台北:師苑。
    陳膺宇、雷式明(1995),《軍事院校學生背景,特性與個人發展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54期,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陳膺強(1994),《應用抽樣調查》,台北:台灣商務。
    陳麗香(1976),《傳播行為與映象形成關聯性之研究─國外留華學生對中國人映象實例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長志(1998),〈中華民國解嚴之後之軍隊與社會的互動〉,《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創刊號,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黃世忠(2002),《組織結構、領導風格、員工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中山科學研究院電子系統研究所為例》,中壢: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同圳、薛婉玲(1998),〈慎選人格特質與改善工作設計何者為重要? 〉,《勞資關係論叢》,第7期,頁125~152。
    黃雅真(1995),《研究發展人員之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報酬類型關係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2),《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第23期,頁39~56。
    楊國樞等編(1989),〈科學研究的基本概念〉,《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13版,台北:東華。
    趙碧華、楊孝嶸等著(1993),〈抽樣及抽樣分配〉,《社會統計學》,台北:黎明。
    劉爾榮(2004),《國軍志願役士兵投考因素對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以海軍志願役士兵為例》,嘉義: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信雄(1987),《青年學生投考軍事院校投考意願與傳播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台北:政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伯薰、楊國樞(1977),《影響工人工作滿意度的因素:領導方式、情境因素及人格特質》,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
    鄭秦妹(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之分析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克雄(1993),〈軍事新聞知多少?〉,《軍人的昨日、今日、明日》,台北:新中國出版社。
    蕭永祥(2006),《領導風格、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和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國防部文職人員為例》,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5921019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2101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41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