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8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214181      在线人数 : 41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858


    题名: 美國小布希政府的東亞安全戰略2001-2004
    作者: 陳克難
    Ken Nan Chang
    贡献者: 高永光
    Kao Yuang Kuang
    陳克難
    Ken Nan Chang
    关键词: 東亞安全戰略
    九一一事件
    小布希
    布希主義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September 11
    George W. Bush
    Bush Doctrine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4 12:24:58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使得美國全球安全環境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在中共快速崛起,區域軍力與經濟力的發展愈形失調之際;從北韓核武威脅、台海主權爭議,到區域民族主義、分離主義與恐怖組織的推波助瀾,將原已嚴峻的亞太情勢推向更為複雜的形勢。基於全般世局的變因與發展,誘發吾人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動機,除期望取得一般性國際關係理論與實際知識之外,更期望就小布希政府主政前後美國全球、亞太戰略的主要政策內容,去嘗試發現東亞戰略之理論依據與其關聯性,俾利於我國防政策與戰略發展之研究參考。
    經研究發現,促成美國戰略轉變的根源係在不同時空的敵情威脅、全球政經安全情勢與美國內部的政治等因素上;故如何審時度勢,厚植實力,睥睨時局,也就成為美國主導戰略發展的關鍵。
    研究也發現,美國東亞安全戰略是其全球、亞太戰略與整體外交、安全戰略設計的一環。冷戰結束後,歐洲呈現安全穩定發展,亞洲則因中共國力竄升與北韓核武危機等新的威脅,既影響東亞區域的平衡穩定,且衝擊到美國的國家利益,迫使美國必須對其東亞安全戰略作出因應的調整,以持續維持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九一一事件」後,促使美國戰略做了重大的改變,對其東亞安全戰略的建構,也針對不同的威脅來源與挑戰,做出國家安全戰略與區域安全戰略的調整和強化;而兩岸三邊關係也出現了若干的調整,從歷史之觀點分析,美國之台海政策基本係依戰略環境之需求而變遷,故台灣如何因應美國戰略之轉變,調整戰略思維,落實「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構想,達到「預防戰爭」、「維持台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之國防目的,實為當務之急。
    Due to the end of cold war, the role of the US in global security environment occurred historic changes. The issues of the North Korea nuclear weapon’s threat, the Taiwan’s sovereignty dispute, regional nationalism, separatism and terrorist groups surged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Asia Pacific region more complicate. Owing to the overall variant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world, I am motivated to study international relation. I expect not only to consume gener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and genuine knowledge but also to explore the theory’s basis and connections of East Asia strategy from those primary policies of the US global and Asia Pacific strategies before and afte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ssumed his office. This study may useful to the research and reference in our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udy, we discover the fountainheads of promoting the changes of the US strategy are the causes of enemy’s threat, global political & economic security situation and the US domestic politics. So, how to evaluate the world trend, build up immense capability and overwhelm the present posture of affairs becom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US to lead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my study, we also discover the US’s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is a part of its global, Asia Pacific strategies and strategic designs of overall diploma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the Europe develops safely and steadily. But in Asia, the unprecedented threats from the arisen PRC national power and North Korea nuclear weapon’s crisis affect the balance and steady of the East Asia, also pose great influence to the US interests. Thus, the US is forced to make certain adjustments on the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those aforementioned issues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leading status in the world.

    Post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 the US made significant changes on its strategies. The US adjusted and strengthened its national and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on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construction and different threat resources and challenge. Also the US is induced to adjust trilateral relations with Taiwan and China. The US basic policy toward Taiwan Straits, analyzed from historical viewpoints, is changed by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need. The ultimate work of Taiwan now, is to response the changes of the US strategy, adjust strategic thinking, fulfill the strategic concepts of “effective deterrence, solid defense”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defense goals of “prevention of war”, “maintaining stabilization in Taiwan Straits” and “defending homelan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中文專書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6月)。
    王漢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之沿革與評析-思辨與抉擇(台北:黎明文化,1991年12月)。
    王緝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世界地位(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
    田志立,新太平洋時代(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1月)。
    台綜院戰略研究所編,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綜院戰略研究所,2001年)。
    台灣研究基金會,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7月)。
    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
    朱維瑜主編,2002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2001年)。
    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0期(2001年)。
    江西元,「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外交安全戰略走向」,國際政治月刊(台北),第11期(2002年)。
    吳元黎策劃、張大同撰,「美國對俄羅斯及烏克蘭援助計畫之探討」,美國月刊(台北),第8卷第8期(1993年8月)。
    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季刊(台北),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吳東野,「美伊戰爭與波灣新秩序」,遠景季刊(台北),第5卷第1期(2004年1月)。
    李明,「朝鮮半島局勢發展與台海安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2003年1月)。
    李瓊莉,「當前美國亞太政策中的經濟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4期(1997年4月)。
    宋申武,「現階段北韓核武危機:議題與影響」,遠景基金會亞太綜合安全時事觀察(台北),(2003年10月)。
    林文程,「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多邊安全體系的建構」,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1卷第3期(1999年3月)。
    林文程,「美國大選與美國之台海兩岸政策」,中國事務(台北),第3期(2001年1月)。
    余起芬主編,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林正義,「美國的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3卷第1期(2001年1月)。
    林正義,「美國因應九一一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台北),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
    林佳龍與賴怡忠,「台灣在九一一後面臨的安全挑戰與戰略選擇」,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台北),第4卷第2期(2002年4月)。
    林琳文,「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兩岸形勢的特點與變數」,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2003年1月)。
    金榮勇,「布希政府的東南亞政策與挑戰」,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0卷6期(2001年12月)。
    周力行,「2003年美國亞太戰略對台海安全環境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台北),(2003年4月)。
    周煦,「東協區域論壇與台海衝突」,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1卷第3期(1999年3月)。
    周煦,「柯林頓外交政策初探」,理論與政策(台北),第7卷第2期(1993年2月)。
    周煦,「美俄戰略夥伴關係」,美歐月刊(台北),第9卷第7期(1994年7月)。
    邱偉,「布希政府對俄羅斯政策成因分析」,國際關係學院學報(北京),第3期(2002年)。
    何思因主編,美國(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
    胡瑞舟,「反恐戰爭對美國內外互動關係的影響:一年後的分析性概述」,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
    洪秀菊,「剖析雷根主義之理論基礎」,東吳政治學報(台北),第4期(1995年)。
    孫國祥,美日關係,收錄於遠景基金會主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台北:錯誤! 連結無效。,2003年6月)。
    畢英賢,「美俄關係的發展趨向」,美國月刊(台北),第8卷第3期(1993年3月)。
    高哲翰與黃秋龍,「兩岸關係中的國際反恐主義因素」,專題研究-兩岸關係中的國際反恐主義因素(台北),(2003年12月)。
    莫大華,「國際關係大辯論研究的評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12期(2000年12月)。
    莫大華,「和平研究:另類思考的國際衝突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11期(1996年11月)。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9期 (1996年9月)。
    莫大華,「東亞的安全與威脅」,國防譯粹(台北),第25卷第10期(1998年10月)。
    陳一新,「從布希外交團隊與領導風格看美國外交與兩岸政策」,遠景季刊(台北),第2卷第1期(2001年1月)。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台北:憬藝出版社,1997年2月)。
    陳一新,「現實主義-試析布希政府對外政策走向」,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3期(2001年)。
    陳一新,「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展望」,中國評論(北京),(2001年2月)。
    陳一新,「2001年美中台三邊關係總檢討與未來展望」,遠景季刊(台北),(2002年)。
    陳一新,「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2002年美、中、台三邊關係總檢討與未來展望」,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2003年1月)。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台北),第2卷4期(2001年10月)。
    陳一新,「從布希入主白宮看兩岸關係演變」,投資中國月刊(台北),第83期(2001年1月)。
    陳明,「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遠景季刊(台北)(2001年12月)。
    陳佩修,「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任務與反恐聯盟建構:兼論對東南亞安全情勢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台北),第5期(2004年1月)。
    陳治萍譯,「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議定書」,東南亞季刊(台北),第1卷第3期(1996年1月)。
    張如初,「兩韓高峰會與兩岸之關係」,國防大學國防雜誌(台北),第16卷第3期(2000年9月)。
    李本京,70年中美關係評估1913-1984(台北:黎明文化,1988年3月)。
    張麟徵,「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可能內涵」,海峽評論(北京),第122期(2001年2月)。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政治大學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3期(2003年6月)。
    彭慧鸞,「二十一世紀美國亞太政策的新方向-科技優勢的柔性霸權?」,美歐月刊(台北),第11卷第6期(1996年6月)。
    黃介正,「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亞太安全戰略:布希主義初探」,九一一事件後的亞洲情勢與經濟展望研討會(台北),(2002年8月)。
    黃奎博,「2001年東南亞政經發展與展望」,收錄於亞太綜合安全時事觀察,遠景季刊(台北),(2001年11月)。
    曾復生,「台北-北京-華府的互動趨勢備忘錄-布希政府的亞洲政策動向」,亞太綜合安全時事觀察(台北),112號(2002年4月)。
    湯紹成,「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研究月刊(台北),第39卷第1期(2000年1月)。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台灣安全的衝擊」,遠景季刊(台北),第1卷第3期(2001年)。
    楊志恆,「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台海安全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2卷第2期(2000年4月)。
    楊馥愷譯,「東南亞國家協會宣言曼谷宣言」,東南亞季刊(台北),第1卷第2期(1996年1月)。
    李連江,新保守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1月)。
    楊馥愷譯,「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東南亞季刊(台北),第1卷第2期(1996年1月)。
    葉國興,「日本邁向日美同盟下的『普通』國家」,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廖天威,「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影響與我國的因應之道」,國際事務季刊(台北),第2期(2002年7月)。
    趙鳴文,「九一一事件後俄美關係的發展趨勢」,國際政治月刊(台北),(2002年7月)。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2期(1999年2月)。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2期(2003年3月)。
    蔡裕明,「美國的軍事全球化與東亞國際安全」,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2卷第3期(2002年春季)。
    龍舒甲,「北約擴大與俄羅斯的反應」,問題與研究月刊(台北),第37卷第1期(1998年1月)。
    羅致政,「美國擴展民主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政治學刊(台北),第2期(1997年12月)。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1月)。
    蘇格,「美國全球戰略與台灣問題」,國際問題研究雙月刊(台北),第4期(2001年2月)。
    (五)報紙
    「中俄聯手抗美態勢日趨明顯」,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7月17日,版14。
    「展望美國新政府的東亞戰略布局」,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2月19日,版2。
    「小布希國家安全團隊與台海事務多有淵源」,中國時報(台北),2000年12月14日,版2。
    「美決維持亞太外交戰略勢力,指日澳南韓為主戰略伙伴」,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7月31日,版10。
    「美與南韓例行軍演日本參與電腦模擬作戰」,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8月21日,版10。
    「美戰略結盟亞洲北約各有盤算」,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8月29日,版9。
    「布希磨平稜角 鮑爾重振雄風」,中國時報(台北),2001年10月9日,版1。
    「美國家安全顧問萊斯之布江會談說明會」,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2月22日,版3。
    吳東野與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12月)。
    「法戈五月出任太平洋美軍總司令」,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3月23日。版12。
    「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中央日報(台北),1998年4月29日,版1。
    「九一一事件死傷人數統計」,中央日報(台北),2001年10月3日,版1。
    「亞洲首要盟邦是日本不是中共」,聯合報(台北),2000年11月7日,版11。
    「萊斯現實主義的政策規劃者」,聯合報(台北),2000年12月20日,版15。
    「美亞太助卿被提名人:共軍不要錯估形勢」,聯合報(台北),2001年4月28日,版3。
    「澳、日、南韓,美視為亞太戰略夥伴」,聯合報(台北),2001年7月31日,版12。
    「嚇阻中共美在亞洲續維持強大駐軍」,聯合報(台北),2001年7月26日,版13。
    「美擬調動歐洲裝備至亞洲」,聯合報(台北),2001年8月31日,版13。
    「中國國安部智庫:美中戰略競爭甚於美俄」,聯合報(台北),2002年5月28日,版13。
    林佳龍,「國際反恐下的台灣安全戰略」,收錄於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公司,2002年9月)。
    「中共若對台動武,美擔心難嚇阻」,聯合報(台北),2004年4月23日,版13。
    「美助卿凱利作證全文摘譯上」,聯合報(台北),2004年4月23日,版13。
    「美動員七航母群公海軍演三個月」,聯合報(台北),2004年6月5日,版3。
    「美傾向與中共共同處理台灣問題」,聯合報(台北),2004年6月5日,版3。
    「華府力促美中台一軌半對話」,聯合報(台北),2004年6月5日,版3。
    「美國將戰略中心轉變為亞洲優先」,青年日報(台北),2001年4月24日,版1。
    「美擬重整海外駐軍,牽動駐日兵力部署」,青年日報(台北),2004年6月5日,版5。
    二、英文部份
    Allen, Mike and Young, Karen De, “Best Sets First-Strike Policy on Terror Cells in 60 Nation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ne 2002).
    Ayoob, Mohammed,“The Third World Security Predicament: State Making, Regional Conflict,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林佳龍,「九一一事件後的亞太戰略情勢與台日美關係」,收錄於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1995).
    Baker, James,“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Winter 1991).
    Baldwin, David A,“ 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Buzan, Barry,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in the Post-Cold Era,” People, States, and Fear:2nd ed.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Co., 1991年1月).
    Charl L. Glaser, “Realists as Optimists,”Interational Security,
    Vol.19,No.3(Winter 1994/95年1月).
    Choo, Yong-Shik, “Strategy and Issues,” SAIS Review,(Handling North Korea, 2003年1月).
    Christopher, Warren,“America’s Leadership, America’s Opportunity,”Foreign Policy,(1995年9月).
    Clausewitz, Carl von,“On War. Harmondsworth,”(U.K.: Penguin.1968年1月).
    Donald,“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Orbis Vol.23,No.1 (Spring 1979).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4月)。
    Doran, Charles F,“The Politics of Assimilation Hegemony and Its Aftermath,”1971.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Rice, Condoleezza. (2000年1月),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Die BATO ist fuer Moskau keine Bedrohung mehr. Die Welt (November 12, 2002).
    Denny Roy,“U.S.Strategic Planning for the Asia-Pacific:Threats and Opportunites in East Asia,”收錄於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台北),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主辦(2002年11月)。
    Faint Foreign Policy,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4, 2001).
    Fifield, Russell H,“The Southeast Asia Command,”1992 In Sandhu, K. S.; Siddique, Sharon; and Eshurum, Chandran,The ASEAN Reade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Foster, Gergory D,“America and the Word: A Security Agenda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Strategic Review.
    Gilpin, Robert,“War and Chang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年1月).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年1月).
    Gilpin, Rober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2月)。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年1月).
    Hill, Fiona,“Putin and Bush in Common Cause?,”Brookings Review,(2002年1月).
    Hilsman, Roger,“ To Move a Nation,”( New York: Doubleday,1967年1月).
    Jordan, Amos A.; Taylor, William J. Jr.; and Korb, Lawrence J., “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Process,”(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antor, Mickey, “US Trade Policy and Post-Cold War,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March 15,1993).
    Keohane, Robert O,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1967-1977. 1980. In Holsti, Ole R.;Siverson; Randolph M. and George, Alexander L. (ED),“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Khalilzad, Zalmay M. et 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1999年1月).
    Kim, Seung-Hwan, “Anti-Americanism in Kore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002年1月).
    美國國防部,美國東亞暨太平洋地區安全戰略報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7月)。
    Labs Eric J.,“Beyond Victory: Offensive Realism and the expansion of War Aims,” Security Studies (Summer 1997).
    Lampton, David M., “China: Fed Up with North Korea?” The Washington Post, (4 June, 2003).
    Lieber, Robert J. (ED),“ Eagle Adrif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Muechterlein, 1997年1月).
    Mathews, Jessica T., “Redefining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Spring 1989).
    McMillan, Joseph.,“U.S. Interests and Objectives,” In Sokolskyed, Richard 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rsian Gulf: Reshaping Security for the Post-Containment Er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1月).
    Melinda Liu, “China and North Korea: Bitter Friends,” Newsweek (31 August, 2003).
    Morgan, Patrick M., “Getting the ‘Liberalist Transition’ under Way: The Experience of the East Asian Regional International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2000年1月).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 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 The White House, (July 2002).
    Noer, John H.,“Chokepoints: Maritime Economic Concerns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1996年1月).
    Nuechterlein, Doland E.,“America Recommitted: United State National Interest in a Restructure World,”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1年1月).
    國防部,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7)-新世紀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導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4月)。
    Nye, Joseph S.,“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Summer 1990).
    “One Year On: Avenging Terror,” Channel 4, United Kingdom, 8p.m., (31 August, 2002).
    “Please Stay Around, Uncle Sam” Asia-Pacific Defense Reporter,(April-May 1993).
    Pomfret, John., “As Talks Begin, China Views North Korea as Risk,” Washington Post(27 August,2003).
    Robertson, Jeffrey.,“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Current Issues Brief,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the Parliamentary Library, 18, 2002-03(Mar 2003).
    Shanker, Thom.,“U.S. Speeding Up Plan for Creating a New Iraqi Army,” The New York Times, (18 September, 2003).
    Simon, Sheldon W.,“Security Structures in Asia.,”1993. In Guertner, Gary L. (ED.) The Search for Strategy: Politics and Strategic Visio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Steinberg, James., “Counter-terrorism: A New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Brookings review (2002年1月).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White House,Washington (17 September, 2002).
    Wallerstein, Immanuel M.,“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The States 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z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年1月).
    莫大華,「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反恐戰略」,收錄於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出版,2002年9月)。
    William H. Lewis and Stuard E. Johnson.,“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Perspectives on Counter-Proliferation,”(NDU Press, April, 1995).
    Zoellick, Robert B.,“A Republican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2001年1月).
    三、網路資源
    《聯合國》,<http://www.un.org>.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tw>.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www.thomas.loc.gov>.
    《傳統基金會》,<http://www.heritage.org>.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http://www.csis.org/>.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遠景交流基金會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
    《亞太安全研究中心》,<http://www.apcss.org>.
    《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施正鋒,(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
    <http://www.geocities.com/tranps2000/book006/2-1.htm#_
    ftnref6>.
    倫斯裴德(2001),〈坎培拉新聞記者會〉,
    <http://usinfo.state.gov.>.
    包潤石(2001),〈國務院新聞簡報會〉,
    孫國祥,「美俄關係:雙邊關係逐漸定性」,收錄於遠景基金會主編2002-2003年亞太安全綜合年報(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6月)。
    <http://usinfo.state.gov.>.
    凱利(2001),〈國際資訊計劃〉,
    <http://usinfo.state.gov>.
    凱利(2001),《眾院國關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
    <http://usinof.state.gov>.
    《美聯社》,
    <http://www.cdn.com.tw/daily/2002/02/06/text/910206gh.htm>.
    曾復生〈亞太新情勢下的大陸國家安全戰略〉,
    <http://www.edu.tw/military/publish/540-2.html>.
    《聯合新聞網》,
    張建邦,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5月)。
    <http://ip-148-027.shu.edu.tw/news/2001/03/09/2001-0309u54.
    htm>.
    余兵(Yu Bin)著,「美中關係與九一一之後的區域安全」(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 and Regional Security after September 11)(May 26,2004),
    <http://www.comw.org/cmp/fulltext/terrorism.html>.
    Bates Gill.Matthew Oresman,“U.S.-Russia-China Cooperation
    Influence Regional Security,”(May 26,2004),
    <http://csis.org/press/pr03_5..htm>.
    張敏謙,美國對外經濟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1月)。
    張亞中與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3月)。
    張亞中與孫國祥,2001年亞太綜合安全年報(台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6月)。
    陳文賢,柯林頓及布希政府的中、台政策(台北:一橋出版社,2002年)。
    陳明著,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
    陳治世,國際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5月)。
    陳毓鈞,中美台風雲錄-從兩岸糾葛到中美較量(台北:海峽學術,2001年7月)。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1997年7月)。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暨南大學,1997年3月)。
    許志嘉與許湘濤,「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與東亞大國關係的發展」,收錄於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台北:大屯出版社,2003年9月)。
    黃秀瑞與何思因,總統.美國(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4年4月)。
    黃奎博與蘇紫雲,「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全球戰略之調整」,收錄於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情勢(台北:大屯出版社,2003年9月)。
    黃奎博,「美國與亞太關係:反恐優先、穩定第一」,收錄於遠景基金會主編-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 (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
    黃奎博,「新舊安全下的東南亞-化危機為轉機」,收錄於遠景基金會主編-亞太綜合安全次區域情勢(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6月)。
    傅夢孜,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出版,1997年)。
    鈕先鍾,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1989年9月)。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
    溫英超,當上美國總統(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8月)。
    楊志恆與汪毓瑋,九一一事件後日本的新日美安保戰略與台海安全,收錄於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研討會論文(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1年12月)。
    董立文,「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影響」,收錄於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公司,2002年9月)。
    劉金質,美國國家戰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鄭端耀與何思因,美國外交決策機構二版(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4年4月)。
    賴岳謙,「美伊戰爭、戰略與地緣政治」,收錄於遠景基金會主編-2002-2003亞太綜合安全年報 (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6月)。
    謝福進,「東亞政經情勢-區域反恐與經濟競合」,收錄於遠景基金會主編-2002-2003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
    魏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二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2月)。
    董立文,「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影響」,收錄於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公司,2002年9月)。
    (二)中譯專書
    日本防衛廳,日本防衛白皮書(東京:日本防衛廳,1998年7月)。
    余炳輝,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
    艾倫•葛蘭特(Alan Grant)著,劉世忠編譯,美國政府與政治(The American Political Process, Fifth Edition)(台北:五南,1999年3月)。
    杭亭頓(SamuelP.Huntington),黃裕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第7版(台北:聯經,2002年10月)。
    喬瑟夫•塞瑞米、詹姆士•侯肯主編(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Holcomb, Jr.)、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9月)。
    國防部譯,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國防部譯,美國1997戰略評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1998年10月)。
    艾許頓、卡特、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3月)。
    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出版社,1976年9月)。
    William W.Kaufmann著、劉慶順、馬慈譯,基本兵力的評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
    James D. Hessman著、劉廣華譯,因應不確定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美國國防部,東亞戰略概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0月)。
    歐信宏與胡祖慶譯(Joshua S.Goldstnin著),國際關係(Inter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7月)。
    蕭美惠譯,我的美國之旅—鮑爾將軍自傳(My American Journey)(台北:智庫文化,1996年5月)。
    Patrick Tyler著、聯合報譯,中美交鋒(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2月)。
    (三)論文
    吳衛,東南亞區域安全研究-兼論中華民國南向發展策略,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林正義,「九一一事件對亞洲情勢發展的啟示」,收錄於九一一事件後的亞洲情勢與經濟展望研討會論文,(2002年10月)。
    林佑達,1990年代美國對日本與中共的安全政策,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施正鋒,「美國在東亞的軍事態勢-以台灣為考察重心」,收錄於淡江大學主辦-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2001年11月)。
    曹文忠,後九一一全球反恐時代美國對華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曹智愷,冷戰後戰區飛彈防禦與中美在東亞的權力平衡,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陳一新,「TMD與台灣安全」,戰區飛彈防禦體系與台灣安全論文集,(1999年7月)。
    陳佩修,「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土安全任務與反恐聯盟建構:兼論對東南亞安全情勢的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2004年1月)。
    張玉枝,小布希時期美台互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介正,「『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亞太安全戰略:布希主義初探」,九一一事件後的亞洲情勢與經濟展望研討會,(2003年2月)。
    黃偉修,後冷戰時期日中關係對美日安保同盟的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2月)。
    曾維國,布希政府全球戰略與美、中、台三角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孫國祥,「朝鮮半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議題」,收錄於遠景基金會亞太綜合安全時事扼析,(2003年1月)。
    孫國祥,「伊拉克與北韓議題」,遠景基金會(台北),第1季,(2003年5月)。
    彭成功,後冷戰時期美國亞太地區戰略利益之研究-兼論兩岸關係未來走向,政治作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虞思祖,布希政府對華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董立文,「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防大學第3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
    蔡明彥,「國際反恐主義發展與美國反恐作戰」,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之東協發展與區域合作座談會,(2003年11月)。
    (四)期刊
    中國國民黨,「中共經營朝鮮半島的外交策略」,大陸情勢雙週報(台北),第1416期(2003年7月16日)。
    尹慶耀,「中、美建設性伙伴關係-從中共觀點來探討」,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4卷第9期(1998年9月)。
    尹慶耀,「獨立國協的軍事問題」,問題與研究月刊(台北),第32卷第2期(1993年2月)。
    王高成,「從小布希政府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3卷第3期(2003年3月)。
    王乘宗,「國際因素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之影響:從俄羅斯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月刊(台北),第36卷第8期(1997年8月)。
    王乘宗,「俄羅斯經濟改革現況」,問題與研究月刊(台北),第33卷第7期(1994年7月)。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臺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台北),第3卷第2期(2002年2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1921012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101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8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