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83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25/144300 (79%)
造訪人次 : 51166165      線上人數 : 9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838


    題名: 台商大陸投資佈局策略-以筆記型電腦為例
    作者: 劉幼芬
    貢獻者: 魏艾
    劉幼芬
    關鍵詞: 策略
    佈局策略
    台商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09-09-14 12:22:34 (UTC+8)
    摘要: 最好的全球佈局架構,係將需要不同資源的企業機能項目,在最適當的地點進行投資,以利於獲取海外的充沛資源,建構最具競爭優勢的全球營運架構。因此傳統上,全球佈局的決策要素,不外乎海外市場規模、與當地的生產要素成本條件,這是由全球各地比較利益的觀點,探討全球分工佈局的基本邏輯。但是,在全球運輸條件改善、資訊網路環境形成,再加上市場全球化的發展歷程,讓廠商展開海外投資的動機更為複雜;而全球分工佈局的策略意義,更是在於掌控市場競爭優勢而採取有效吸納各地優勢資源,以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
    而對於多數前往中國地區投資設廠的台灣廠商而言,尋求廉價勞動力與土地的生產要素供應,已充分反應出上述所探討之全球分工佈局的基本邏輯運作。因為缺乏勞動力與土地資源,使得台商難以在台灣地區持續投資擴張營運規模,故成為促成多數台商外移海外的主要導因;惟追求低廉生產成本,雖可獲短期利益,但隨著技術創新時代來臨,企業必需持續研發,創建自有品牌,打開全球銷售網,提高公司獲利能力,否則將逐漸喪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妥善利用兩岸分工及將資源予適當分配之佈局策略,一方面可延伸企業生命,一方面可提昇台灣產業優勢,為我國廠商所應積極調整的方向。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書目
    于宗先、葉新興、史惠慈,《台商在大陸及東南亞投資行為之研究》,1994年。
    王正芬(1999),「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版圖」,財訊出版社,1999年。
    方世杰,「以網絡個體分析方法探討我國中小企業之國際化與績效—中衛體系電子資訊業廠商之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18卷第1期,2000年,頁49-74。
    王美音譯(1998),Leonard-Barton, D. (1995),「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The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方雅惠(1999),「代工堆砌的世紀末華麗--臺灣筆記型電腦居世界第一」,遠見雜誌,民國89年12月,頁120-134。
    王慧、姜效先(2000),「迎接WTO對我國信息產業的挑戰」,經濟經緯(北京),2000年第六期。
    朱正中(1996),「依比較利益強化產業競爭力」,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6年9月,頁23-28。
    李仁芳(1990),「管理心靈」,台北:商略圖書館。
    李吉仁、高長,「大陸台商經濟實力之探討與運用策略思考—以電子資訊產業為例」,收錄於《92年大陸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2003年。
    Vaughan, J, “Supply Chain Focus Enliven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oftware Magazine, Vol. 14, No. 3, March 1995, pp. 95-99.
    Yin, R. K.,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Seco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 1994.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 1994.
    金仁秀(1988),「韓國技術移轉之經驗」,台北:中正書局。
    金美敬、葉律言(1994),「從比較利益觀點再探適合臺商赴大陸投資產業」,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4年12月,頁35-37。
    尚榮安譯(2001),Yin, R. K.(1994),「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台北市:弘智文化。
    柯宏澤(2000),「筆記型電腦」,產業經濟,民國89年5月,頁111-115。
    高 長,《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高 長,「製造業赴大陸投資經營當地化及其對台灣經濟之影響」,《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七卷第一期,2001年,頁138-173。
    高 長、史惠慈,《放寬大陸投資限制對台灣產業結構及就業之影響》,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計劃,2002年。
    陳文棠(2001),「2001年之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展望」,新電子科技雜誌,民國90年3月,頁204-212。
    陳仁和(2000),「電子股實戰手冊」,福爾摩沙出版社,2000年。
    陳東升、周素卿,「泰國台商企業組織網絡互動機制的轉換與組織知識學習」,收錄於蕭新煌、王宏仁、龔宜君編,《台商在東南亞:網絡、認同與全球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劃,2002年。
    陳厚銘,《國際化網路連結與廠商競爭優勢》,國科會研究計畫,2000年。
    陳添枝、顧瑩華,「台商國際化策略之選擇」,發表於全球華人經濟力現況與展望國際研討會,2000年。陳繼全(1999),「逆境中強勢成長的我國筆記型電腦產業」,新電子科技雜誌,民國88年7月,頁250-256。
    陳繼全(2000),「我國筆記型電腦產業的轉變」,新電子科技雜誌,民國89年四月,頁196-201。
    賀力行、李陳國,「台商網絡在中國大陸競爭優勢初探」,《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六卷第一期,2000年。
    滑明曙,《企業國祭化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影響》,經濟部工業局委託計劃,1999年。
    蕭新煌、龔宜君,「台商的歷史、性格與未來發展」,收錄於蕭新煌、王宏仁、龔宜君編,《台商在東南亞:網絡、認同與全球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劃,2002年。
    葉律言、李玉春(1993),「較適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產業—從產品比較利益觀點分析」,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93年12月,頁44-50。
    莊耿銘(1998),「國際企業──國際企業投資之策略研究」,台北:翰軒出版社
    許士軍(1980),《現代行銷管理》,商略圖書館。
    陳怡之(1995),「我國廠商技術移轉需求與特性分析」,台北, 行政院國科會資料中心。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1995),「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嚴宗大、李惠琴(1990),「台商大陸投資及其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翻譯著作。
    二、期刊論文
    王明妤(2000),〈新產品開發流程中功能性價值之選擇研究──以數位電視機與經營資訊服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組博士論文。
    余陽傑(1995),〈臺灣製造業分工網路與技術發展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心慈(2000),〈臺灣生技製藥廠商之技術知識特質與技術網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坤霖(2000),〈技術移轉與企業競爭力之研究──以我國對大陸投資的電子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欣(1995),〈日系多國企業在台灣的子公司生產技術建立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芸(2001),〈跨國企業教育訓練移轉之探討──將教育訓練移轉至大陸之在台企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筱雯(1994),〈技術移轉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櫻芬(1995),〈高科技事業中技術知識特質與知識資源吸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瑞德(1998),〈技術特質、產品團隊特性與組織動態能耐關連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如蓮(1996),〈高科技事業中創新類型與組織知識創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嘉(2000),〈筆記型電腦廠商績效指標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20.
    劉立元(1992),〈以共同研發為動機成立之高科技公司的績效探討──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國卿(1997),〈高科技公司產品經理制度研究──以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睿(2000),〈台灣電腦網路廠商組織知識創造平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立宗(2002),〈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外移大陸程度與其績效之研究〉,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論文。
    陳寶權(1997), 〈企業競爭策略、技術能力、移轉過程互動程度與國際技術移轉績效相關性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建勳(1984),〈技術移轉對產業開發之影響──我國機械工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輝(2000),〈技術知識特質、組織文化因素與內、外部技術網路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致瑋(1999),〈台灣資訊電子廠商國際化成長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福生(2001),〈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新產品開發流程管理之探討──以全友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維浩(1995),〈台商赴大陸投資之投資動機與國際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威龍(1997),〈組織知識流通之研究-─以臺灣資訊硬體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男(1997),〈台灣IC設計業中技術知識特質與組織動態能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盈勳(1997),〈台商電子業赴中國大陸直接投資之環境評估──以東南亞作為替代地區之探討〉,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慶龍(2001),〈從PC時代到IA時代──日本半導體廠商之技術知識特質與知識管理做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科技管理組碩士論文。
    嚴德開(2001),〈現今台商赴大陸地區投資比較優勢與遭遇問題之探討──以資訊電子業、銀行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商在東南亞與大陸投資行為之比較與我國因應對策》,行政院經建會委託計劃,2000年。
    中華經濟研究院,《製造商赴大陸投資行為轉變及政府因應政策之研究-以電子資訊業為例》,2003年4月出版,頁98~106。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中華民國華僑及外國人投資、對外投資、對大陸間接投資統計月報》,2004年6月。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台中日韓的全球霸主之爭》,2003年7月出版,頁67~133。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台灣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分析研究專案報告》,2003年4月出版,頁2-12。
    三、會議論文
    李仁芳、余陽傑(1996),〈台灣製造業分工網路與技術發展之研究〉,技術與產業網路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術研究所籌備處,民85年9月25日。
    陳明璋(1993),〈從經貿發展試論兩岸產業互動模式〉,《大陸經改前景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
    黃景輝(1990),〈從管理層面探討台商對大陸投資的緣起演變、下場、前景及對策〉,《大陸投資政策與策略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四、期刊論文
    李仁芳、花櫻芬(1997),「技術知識類型與知識交流網路模型」,科技管理學刊,第二卷第一期,頁75-121。
    洪廣朋(1999),「高科技產業台商赴大陸投資之問題與挑戰」,台商張老師月刊,1999年12月。
    陳明璋(1999),「台商在大陸投資現況與兩岸產業分工」,台商張老師月刊,1999年12月。
    劉瑞圖(1994),「科技企業的技術移轉」,科技管理,24(8),頁34-45。
    貳、英文部分
    Arntzen B. C. et al.,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t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Interfaces, Vol. 25, No. 1, 1995, pp. 69-93.
    Birkinshaw, J. (1997), ”Entrepreneurship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sidiary initiati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3): 207-29.
    Birkinshaw, J., H. Hood and Jonsson (1998),“Building Firm-specific Advantage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Role of Subsidiary Initia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 221-41.
    Buckley, P.J. and M. Casson (1976),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acmillan.
    Cooper, J. C., “Logistics Strategies for Glob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23, No. 4, 1993, pp.13-23.
    Dunning, J.M. (1979),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 Summer: 9-31.
    Dunning,, John H. (1988), “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 Restatement and Possible Extension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
    Davis, D., “Software Uses Grow With Computing Power Gains,” Manufacturing System, Vol. 12, No. 7, 1994, pp.72-82.
    Ellam, L. M. & M. C. Coop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artnerships, and the Shipper-Third Party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1, No. 2, 1990, pp.1-10.
    Ettlie, J. E., “New Links in The Supply Chain,” Production, Vol. 107, No.2, February 1995, pp. 14-15.
    Geoffrion A. M. & R. F. Powers, “Twenty Years of Strategic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Interfaces, Vol. 25, No.5, 1995, pp.105-127.
    Hill, S., “Gateway to the Enterprise,” Manufacturing Systems, Vol. 13, No. 12, February 1995, pp.25-32.
    Lee H. L., “ The Evolution of Supply-Chain-Management Models and Practice at Hewlett-Packard,” Interfaces, Vol. 25, No.5, 1995. pp. 42-63.
    Lin, F.R. & M. J., Shaw, “Reengineering the Order Fulfillment Process in Supply Chain Network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Vol. 10, 1998, pp.197-229.
    Lloyd M. R., “Global Logistics Partnership Negot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22, No. 1, 1992, pp.27-34.
    March, A., “ Allegheny Ludlum Steel Corporation,” Case No.9686087,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Boston, MA, 1985.
    Parker, K., “Some Tactical Considerations,” Manufacturing Systems, November 1994, pp.2-3.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Porter, M. E.(1986),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M. E. Porter(ed.),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orter, M. E.(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NY: Free Press.
    Porter, M.E.(1987),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Schary, P. B. & Skjott-Larsen, T., Managing the Global Supply Chain., Handelshojskolen, 1995.
    Scully J. & S. E. Fawcett, “Comparative Logistics And Production Costs For Global Manufacturing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al & Production Management, Vol. 13, No. 12, 1993, pp.62-78.
    Thomas, J., “Logistics Trends”, Distribution, Vol. 5, September 1994.
    Vidal J. C. & M. Geotschalckx, “Strategic Production-Distribution Models: A Critical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Global Supply Chain Model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98, 1997, pp.1-1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0921005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921005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476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439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617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480檢視/開啟
    index.html0KbHTML251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