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47160      Online Users : 7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78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83


    Title: 章士釗政治思想中的「民權」
    Authors: 詹景雯
    Contributors: 楊貞德
    詹景雯
    Keywords: 章士釗
    民權
    國權
    個人
    國家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2:04:57 (UTC+8)
    Abstract: 本文由近代中國思想史中「民權」概念的發展、及其與「國權」之間關係消長的問題出發,嘗試透過章士釗在各階段對於民權及相關議題的討論,觀察當時的知識份子在何種歷史情境之下,如何於國家富強與保障民權中作出取捨或取得平衡。
    藉由下列三個方向的探討:一、民權的意義、內容為何?範圍達於何處?二、是否有何種因素(如民智不足、腐敗政府等)阻礙人民擁有或行使民權?三、面對這些阻礙因素,章士釗提出何種因應方案?本文指出,1903至1921年間的章士釗,不僅在民權概念方面有逐漸深化的趨勢,同時有一特別的思考模式,即欲以政治方式(如革命、法治)來解決中國國內的政治及道德問題。此外,受到英國自由主義的影響,章士釗在處理人民「民智不足」的問題時,常會採取將權利(right)及權力(power)予以區分的方式來討論,而使其論述中「精英政治」及「民權保障」之間的衝突性降低。
    1922年之後,由於對代議制及資本主義產生懷疑,章士釗轉以業治農國政制體系來達成其保障民權的理念。然而在此思想轉折下,章士釗原本對於個人權利的重視卻產生異化,而使其之前時常提及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產生衝突的可能性及曾提出的解決方式,在此一階段變得模糊而隱晦。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史料
    A. 工具書
    劉紹唐編,《民國大事日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3年。
    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
    B. 期刊與時人著作
    《蘇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年。
    《國民日日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民立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9年。
    《甲寅雜誌》。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5年。
    《甲寅周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微捲。
    黃克武,〈自由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國史館館刊》30(2001.06),頁1-16。
    黃克武,〈嚴復與梁啟超〉,《臺大文史哲學報》56(2002.05),頁29-68。
    江金太,〈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盧梭〉,《歷史與政治》(臺北:桂冠圖書,1995年),頁65-132。
    江金太,〈邊沁、穆勒與功利主義〉,《歷史與政治》,頁275-342。
    金觀濤、劉青峰,〈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意義轉變──從晚清到「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999.12),頁209-260。
    羅旭南、黃麗環,〈北洋政府的平政院制度與司法獨立〉,《理論界》2005年第9期,頁178-179。
    林啟彥,〈嚴復與章士釗──有關盧梭「民約論」的一次思想論爭〉,《漢學研究》40(2002.06),頁339-367。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6卷第3期(1995.09),頁95-154。
    林同奇,〈誤讀與歧見之間──評黃克武對史華茲嚴復研究的質疑〉,《開放時代》2003年第6期,頁6-18。
    羅久蓉,〈章太炎論個人與自由:與柏林的比較〉,收於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頁307-337。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龍敏賢、王宜放,〈章士釗對李大釗政治思想的影響(《言治》月刊時期)〉,《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卷第3期(1999),頁99-105。
    閔銳武,〈《甲寅雜誌》與《青年雜誌》的淵源關係〉,《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第3期(2001.07),頁65-68。
    潘光哲,〈書評: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8(1994.09),頁168-176。
    丘為君,〈權威與自由: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二十一世紀》67(2001.10),頁77-81。
    沈松僑,〈五四時期章士釗的保守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5(1986.12),頁163-250。
    沈松僑,〈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本第4分(2002.12),頁685-734。
    沈松僑,〈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論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2002.12),頁49-119。
    汪榮祖,〈自由主義與中國〉,《二十一世紀》2(1990.12),頁33-37。
    王爾敏,〈中國近代之公僕觀念及主權在民思想〉,收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三冊(臺北:近代中國,1992年),頁2-23。
    王法周,〈「五四」保守主義社會選擇的兩種取徑──從梁漱溟到學衡派〉,收於鄭大華、鄒小站編,《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頁340-361。
    徐鑄成,《舊聞雜憶》。香港:三聯書店,1980年。
    王汎森,〈近代中國私領域的政治化〉,《當代》125(1998.01),頁110-129。
    王文霞,〈英國工會主義的起源與工會的發展(1800-1880)〉,《西洋史集刊》9(1999.12),頁269-311。
    王也揚,〈論本世紀初我國進步思想界對奴隸主義的批判〉,《史學月刊》1986年第1期,頁49-55。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臺大歷史學報》33(2004.06),頁399-425。
    吳展良,〈嚴復「天演論」作意與內涵新詮〉,《臺大歷史學報》24(1999.12),頁103-176。
    吳展良,〈嚴復的「物競天擇」說析論:嚴復與西方大師的演化觀點之比較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56(2002.05),頁69-94。
    蕭高彥,〈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收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年),頁271-296。
    許紀霖,〈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傳統〉,《二十一世紀》42(1997.08),頁27-35。
    楊芳燕,〈情欲政治學:梁啟超的兩種愛國論及其意涵〉,收於熊秉真、張壽安主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 年),頁243-298。
    楊芳燕,〈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臺大歷史學報》33(2004.06),頁365-397。
    嚴復,〈民約平議〉,收於黃德偉編,《盧梭在中國》(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1997年),頁59-65。原刊於《庸言報》(天津)第25、6號合刊(1914.2.15),頁1-11。
    楊芳燕,〈道德、正當性與近代國家:五四前後陳獨秀的思想轉變及其意涵〉,收於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頁339-373。
    楊琥,〈《新青年》與《甲寅》月刊之歷史淵源──《新青年》創刊史研究之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第6期(2002.11),頁124-129。
    楊紹濱,〈北洋政府平政院述論〉,《安徽史學》2003年第3期,頁49-54。
    楊肅獻,〈英國政治傳統中的「自由」觀念〉,《當代》127(1998.03),頁44-54。
    楊貞德,〈自由與限制──梁啟超思想中的個人、禮與法〉,《臺大歷史學報》34(2004.12),頁43-85。
    楊貞德,〈自由與自治:梁啟超政治思想中的「個人」〉,收於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頁283-306。
    章含之,〈青桐、秋桐與孤桐──憶父親〉,《跨過厚厚的大紅門》(臺北:正中書局,2002年),頁361-440。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轉型時期〉,《二十一世紀》52(1999.04),頁29-39。
    張生,〈中國近代行政法院之沿革〉,《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4期,頁84-89。
    張鍚勤,〈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對「奴隸性」的批判〉,《學習與探索》59(1988),頁54-61。
    章士釗,《甲寅雜誌存稿》。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7年。
    朱茂欣,〈建構民國──從政黨內閣到農村立國:章士釗政論研究(1912-1927)〉。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鄒小站,〈民初憲法爭衡中的幾個問題〉,收於鄭大華、鄒小站編,《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頁306-339。
    莊森,〈《青年雜誌》相承《甲寅》論〉,《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頁133-136、148。
    B.英文部份
    Ashcraft, Richard. “John Locke’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Vere Chappel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ock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26-251.
    Berlin, Issiah.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Four Essays on Libe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118-172.
    Bloom, Allan.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In Leo Strauss and Joseph Cropsey, eds.,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p. 559-580.
    Burns, Walter. “Thomas Hobbes, 1632-1704.” In Leo Strauss and Joseph Cropsey, eds.,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p. 396-420.
    Francis, Mark and John Morrow. “Political Theory and Evolution: Henry Maine, Walter Bagehot, Herbert Spencer.” In A History of English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 pp. 205-232.
    Furth, Charlotte.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ese Conservatism.” In Charlotte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22-53.
    章含之、白吉庵主編,《章士釗全集》全十冊。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年。
    Judge, Joan. “Publicists and Populists: Including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Late Qing New Citizen Ideal.” In Joshua A. Fogel and Peter G. Zarrow, eds., 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pp. 165-182.
    Li, Qiang.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Righteousness: Yen Fu and Utilitarianism in Modern China.” Utilitas 8.1 (March 1996): 109-126.
    Mill, John Stuart. “Bentham.” In On Bentham and Coleridg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F. R. Leavi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62.
    Peerenboom, Randall P. “Rights,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 in Rights in China.” Stan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31.1-2 (1995): 359-386. 中譯文:張明杰,〈論權利與利益及中國權利之旨趣〉,收於夏勇編,《公法》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頁103-129。
    Riley, Patrick. “How Coherent Is the Social Contract Tradition?” In Will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 Critical Exposition of Social Contract Theory in Hobbes, Locke, Rousseau, Kant, and Hege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 1-10.
    Schwartz, Benjamin I. “Notes on Conservatism in General and in China in Particular.” In Charlotte Furth, ed., The Limits of Chan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p. 3-21.
    Schwartz, Benjamin I. “The Reign of Virtue: Leader and Part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Other Mat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69-186.
    Zarrow, Peter. “Citizenship in China and the West.” In Joshua A. Fogel and Peter G. Zarrow, eds., Imagining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7), pp. 3-38.
    鄒容,《革命軍》。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
    (二)專書
    A. 中文部份 (依作者姓氏以漢語拼音排序)
    白吉庵,《章士釗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
    陳儀深,《近代中國政治思潮──從鴉片戰爭到中共建國》。板橋:稻鄉出版社,1997年。
    陳永森,《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下冊。臺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郭華清,《寬容與妥協:章士釗的調和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黃德偉編,《盧梭在中國》。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1997年。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黃克武、張哲嘉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劉澤華、張榮明,《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樂山主編,《潛流:對狹隘民族主義的批判與反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彭明、程歗主編,《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香港:龍門出版社,1965年。
    錢永祥,《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上、下卷。北京:三聯書局,2004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評傳》。永和:文海出版社,1973年。
    吳相湘,《民國百人傳》。臺北:傳記文學社,1971年。
    夏勇編,《公法》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
    朱賜麟、袁世敏主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臺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鄒小站,《章士釗社會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年)》。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鄒小站,《章士釗傳》。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B. 英文部份
    Banton, Michael, ed. Darwinism and the Study of Society: A Centenary Symposium. London: Routledge, 2001.
    Bentham, Jeremy. A Fragment on Government. Edited by J. H. Burns and H. L. A. Hart.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中譯本:沈叔平等譯,《政府片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Bentham, Jerem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Edited by J. H. Burns and H. L. A. Har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譯本:時殷弘譯,《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Burgess, John W. The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4.
    Chang, Hao.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中譯本: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Chang, H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11).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1987.
    Dirlik, Arif.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Feaver, George and Frederick Rosen, eds. Lives, Liberties, and the Public Good: New Essays in Political Theory for Maurice Cranston. London: Macmillan, 1987.
    Halevy, Elie. The Growth of Philosophic Radicalism. Translated by Marry Morris. Boston: Beacon Press, 1955.
    Hobbes, Thomas. Leviathan. Edited by Richard Tuc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譯本:黎思復、黎廷弼譯,楊昌裕校,《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Kwok, D. W. Y.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 New York: Biblo and Tannen, 1971. 中譯本: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Levenson, Joseph Richmond.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8-1965.
    Levenson, Joseph Richmond.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Lin, Yu 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
    Locke, John.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Edited by Peter Laslet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中譯本: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Long, Douglas G. Bentham on Liberty: Jeremy Bentham’s Idea of Liberty in Relation to His Utilitarianis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7.
    Lukes, Steven. Individual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3.
    Mill, John Stuart. On Liberty. Edited by Gertrude Himmelfarb.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4. 中譯本:程崇華譯,《論自由》。臺北:唐山出版社,1986年。
    Mill, John Stuart. Utilitarianism. Edited by Roger Cris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Ritchie, D. G. Collected Works of D. G. Ritchie, 6 vols. Edited by Peter P. Nicholson. Bristol: Thoemmes, 1998.
    Rosenberg, Alexander. Darwinism in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nd Policy.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usseau, Jean-Jacques. The Social Contract. Translated by Maurice Cranst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8. 中譯本: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87年。
    Sabine, George H.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New York: Henry Holt, 1950. 中譯本:李少軍、尚建新譯,《西方政治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1991年。
    Schwartz, Benjamin.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中譯本: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Shapiro, Ian. The Evolution of Rights in Liberal Theory. Cambridge: Yale University, 1986.
    Tan, Chester C.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1.
    Tilman, Rick, ed. Social Darwinism and Its Critics. Bristol: Thoemmes, 2001.
    Wang, Yu Chu.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66. 中譯本:梅寅生譯,《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91年。
    Watkins, Frederick.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beral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中譯本: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Wokler, Robert, ed. Rousseau and Liberty. Manchester;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C.日文部份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東京都:みすず書房,1969年。 中譯本: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年。
    (三)論文
    A.中文部份
    白吉庵,〈章士釗〉,收於朱信泉、嚴如平編,《民國人物傳》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53-60。
    陳弱水,〈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頁81-137。
    陳思賢,〈「個人自由」或「公共權威」──簡論區克夏詮霍布斯〉,《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國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頁137-150。
    陳衛平,〈世紀末的新世界觀──中國近代進化論思潮〉,收於高瑞泉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72-131。
    方維規,〈「議會」、「民主」與「共和」概念在西方與中國的繵變〉,《二十一世紀》58(2000.04),頁49-61。
    浮新才,〈章士釗《甲寅》月刊時期政論研究──以調和論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卷第3期(1999),頁70-84。
    郭雙林、龍國存,〈「國民」與「奴隸」──對清末社會變遷過程中一組中堅概念的歷史考察〉,《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頁123-134。
    黃漢青,〈維新派近代民權學說的歷史演進〉,《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58-66。
    黃克武,〈發明與想像的延伸:嚴復與西方的再思索〉,《思與言》36卷第1期(1998.03),頁71-9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1153002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0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6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