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79
|
Title: | 從言語犯罪到文字犯罪—論漢唐宋誹謗法之演變 |
Authors: | 關凱元 Kuan, Kai-yuan |
Contributors: | 黃源盛 關凱元 Kuan, Kai-yuan |
Keywords: | 誹謗 祅言(妖言) 文字獄 指斥乘輿 公眾輿論 |
Date: | 2004 |
Issue Date: | 2009-09-14 12:04:27 (UTC+8) |
Abstract: | 中國帝制時期,統治者為鞏固其權位,強化政權之合法性,除憑藉武力外,或偽造符讖,以示天命所歸。此外,屢有箝制民間輿論之舉,禁止臣民私議朝政或非議天子,違者論罪。以中國法制歷史為例,與民間輿論最息息相關者,當首推誹謗法之設立。就其形式而論,大抵可分言語誹謗與文字誹謗兩類。然考察國史,口語誹謗之發展較早,秦漢時期,已有誹謗祅言令,《唐律》且有「指斥乘輿」之罪。惟兩宋以前之誹謗法,泰半以口語犯罪為主,以文字著述非議朝廷而獲罪者,尚屬零星。至宋代以降,文人因文字著作涉及影射或謗訕朝廷而受禍者,轉趨增多,然而何以有此轉變?該罪由早期之口語犯罪逐步擴展至文字犯罪,又顯現何種歷史意義?當今學界對此議題鮮有闡述,故本文擬就此一課題,深入討論之。 |
Reference: | (一) 正史、編年、政書、文集 1.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7。 2.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3.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 4.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2。 5.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6.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 7.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8.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81。 9.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10.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9。 7. 李弘祺,<文字傳統、威權人格與宗教性的倫理>,《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頁277-303。 8. 余英時,〈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95),頁1-46。 9.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靜觀其變:論儒家思想與人權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1(2001年3月),頁99-134。 10. 汪宏倫,<將漢字羅馬化:一個「跨語際實踐」的文化政治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第7期,2004,頁123-176。 11. 李建民,<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新視野>,《新史學》15:3,頁203-223。 12. 何冠彪,<文字獄詞語辨源>,《九州學林》2:4(2004),頁172-200。 13. 佐伯富,<論宋代的皇城司>,收入: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 五代宋元(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37-369。 14. 林端,<固有法與繼受法——戴炎輝法律史研究方法的社會學考察>,《法制史研究》第四期(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2003),頁163-196。 15. 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史論叢》(香港:龍門書局,1980),頁211-308。 16. 郭紹林,<論唐代文字獄的醞釀>,《唐都學刊》第41期(西安:西安聯合大學,1995),頁25-28。 11.脫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 17. 陳學霖,<宋代書禁與邊防之關係>,《宋史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頁175-209。 18. 陳登武,<唐律對於「上書奏事」的相關規範——兼論唐代的「欺君罔上」>,頁1-26。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 「東亞教育與法制研究的新視野研討會」, 2004年5月22-23日。 19. 張哲嘉,<鐵口直斷:中國星命學成立的質疑與證據>,收入: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2001),頁255-256。 20. 張元,<讀通鑑談教學(三)——崔浩與北朝初期的發展>,《歷史月刊》第164期(2001),頁93-100。 21.(韓國)張寅成,<古代東亞世界的咒禁師>,頁1-31。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宗教與醫療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16-19日。 22. 黃ㄧ農、張嘉鳳,<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20:2(1990),頁361-378。 23. 黃源盛,<法理與文采之間——讀《龍筋鳳髓判》>,《政大法學評論》第79期(2004),頁1-52。 24. 費思堂(T. S. Fisher),<清代的文字迫害和“製造異己”模式>,收入:白壽彝(主編)《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頁531-553。 25. 葉高樹,<清初言論控制政策的漢文化因素>,《史耘》第二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6),頁67-88。 26. 黎友安(Andrew J. Nathan),<近代中國輿論的興起>,《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10輯(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80),頁137-170。 12.宋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 ,1990。 27. 薛化元、潘光哲,<晚清的「議院論」——與傳統思惟相關為中心的討論(1861-1900)>,《國際學術雜志中國史學》第7卷(東京:中國史學會,1997),頁117-149。 28. 戴炎輝,<唐律十惡溯源>,《中國法制史論文集》,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1981。 29. 譚前學,<雲夢秦簡中為何沒有思想言論罪?>,《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一號,頁65-67。 30. 岡野誠,<唐代的「守法」の特質について論ず>,收入:黃源盛主編,《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戴炎輝先生九五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2004),頁165-183。 31. 仁井田陞,<宋代の出版法>,《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法と慣習•法と道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1),頁461-490。 (四)學位論文 1.方俊吉,《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振興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2.蔡佳甫,《從文本到《文字書寫學》:德希達對書寫的解構理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五)工具書 1.(日本)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74。 13.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82。 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釋開證監修、釋傳道策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六)英文專書及期刊論文 1. Burke, Peter,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2. Ho, Ping-ti,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3. Ho, Ping-ti and Tang Tsou, with a foreword by Charles U. Daly. eds. China in Crisi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8. 4. Habermas, Jürgen;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rederick Lawrence,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9. 5. James T. C. Liu,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6. Kuriyama, Shigehis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Zone Books, 1999. 7. Lévi-Strauss, Claud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ohn and Doreen Weightman, Tristes tropiques.,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97. 8. Nakayama, Shigeru,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Traditions in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84. 14.趙爾巽,《清史稿》,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 9. Franke, Herbert, “Could the Mongol Emperors Read and Write Chinese?” Asia Major, 3(1952), pp. 28-41. 10. Sinor, Denis, “Notes on Inner Asian Bibliography, IV”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23(1989), pp. 26-79. 15.左丘明,李宗侗(註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16.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 17.司馬光等撰,李宗侗、夏德儀(校注)《資治通鑑今註》,台北:台灣商務,1966。 18.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台北:世界書局,1964。 19.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20.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21.睡虎地秦簡編輯小組,《睡虎地秦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2.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3.竇儀等編,薛梅卿(點校)《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4.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5.謝深甫等著,戴建國(點校)《慶元條法事類》,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26.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27.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28.劉惟謙,懷效鋒(點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9.黃彰健(校勘)《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30.楊一凡,曲英傑,宋國範點校,<御製大誥三編>,收入:《中 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編》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31.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32.劉勰,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今譯》,香港:中華書局,1986。 33.劉義慶,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 34.(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唐)張鷟,田濤、郭成偉(校注)《龍筋鳳隨判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6。 36.(宋)王讜,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37.(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8.(宋)周密,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39.(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40.(明)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1.(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42.(清)沈家本,《明律目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43.(清)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 44.(清)沈家本,《寄簃文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45.(清)邵之棠(編)《皇朝經世文統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二) 中日文專書 1.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94。 2.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日本)仁井田陞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4.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 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 5.朱傳譽,《宋代新聞史》,台北:中華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 6.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7.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台北:允晨文化,2004。 8.何炳棣,《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2002。 9.何炳棣 (著),葛劍雄 (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 1368-1953》,北京:三聯書店,2000。 10.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學生書局,1990。 11.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2003。 12.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李丁讚等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圖 書,2004。 14.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1980。 15.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3。 16.李澤厚,《論語今讀》,台北:允晨文化,2000。 17.李維史托(Lévi-Strauss),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台北:時報文化,1989。 18.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19.林玉体,《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2002。 20.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六版(上冊),台北:台大法學院圖書部,1997。 21.林咏榮,《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台北:國立編譯館,1982。 22.彼得•柏克 (Peter Burke) 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2。 23.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東衛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 24.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簡惠美(譯)《支配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25.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2001。 26.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 27.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册,台北:巨流,1993。 28.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1997。 29.陳鵬生(主編),《中國古代法律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0.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 31.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32.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五南圖書,1998。 33.黃宗智,《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34.黃寬重,《宋史論叢》,台北:新文豐,1995。 35.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台北:中友文化,1976。 36.廖育群,《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台北:東大圖書,2003。 37.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38.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 39.錢存訓,《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北京書館出版社,2002。 40.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三民書局,1965。 41.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7。 42.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 43.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 44.仁井田陞,《補訂中國法制史研究——法と慣習•法と道德》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社,1981。 (二) 中日文期刊論文 1. 王德權,<唐律「十惡」規定的研究>,《史原》第15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85),頁203-215。 2. 王健文,〈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漢律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3:3,頁1-35。 3. 小野和子,<東林黨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欒成顯(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六卷 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66-303。 4.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 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0-18。 5. 甘懷真,<從唐律反逆罪看君臣關係的法制化>,《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頁299-346。 6. 甘懷真,<魏晉時期的安靜觀念:兼論古代威儀觀之發展>,《臺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6),頁407-464。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9153022 9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3022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579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