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77
|
Title: | 〈自利利他〉的自由主義:高一涵政治思想研究 |
Authors: | 趙席敻 |
Contributors: | 黃克武 趙席敻 |
Keywords: | 高一涵 自由主義 現代化 自利利他 中國式自由主義 |
Date: | 2007 |
Issue Date: | 2009-09-14 12:04:11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藉探討一位清末民初時代下,少數政治學專科出身,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高一涵的政治思想,探求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自由主義的思想在中國上世紀的重要主張,與中國現代化的連動關係。在五四運動前這是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追求,尤其「民權」與「個人」曾凌駕於國家之上,冀圖解放傳統束縛下的中國人,成為像西方先進國家的「人」。第二、五四之後,隨著國際局勢與國內狀況惡化,「群」與「己」比重的分歧日甚,激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漸漸躍升為主流,革命與改革主張的衝突也日益擴大,信仰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又如何因應?第三、自由主義在中國上世紀「現代化」的過程中,似已完全失敗,檢討這段經驗與歷程時,是否有足以再省思的地方?
高一涵政治思想的特點,反映當時許多自由派學者的共通處,但他也有自己較特出的提倡「自利利他」的自由主義。他不止引介西方政治思想與理論,發表在新思潮刊物上,他也親身參與重大論爭,像「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聯省自治」(聯邦論)的爭議等。即使身歷五四運動的衝擊,他也只是略作修正,並沒有像陳獨秀、李大釗等人轉向激進共產主義路線。政治問題上,他仍是以英美式民主自由政治為理想。經濟問題,他則一貫主張溫和社會主義路線的平均思想,希望做到富與均的平衡,而非是純粹英美式資本主義。毫無疑義他的思想是趨近調適路線而非激進轉化型,是屬「中國式」自由主義的一員。高一涵政治思想的演變與最後去留抉擇,都反映那時期的知識分子,在面對改革與革命兩種思維上的衝突與矛盾,也正呼應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終極差異。
關鍵詞:高一涵、自由主義、現代化、自利利他、中國式自由主義 |
Reference: | (一)史料 A. 工具書 1. 李鵬、張嘉編,《安徽歷代名人》,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1987。 2. 樊蔭南編,《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香港:波文書局,1978。 B. 民國期刊 1. 《人民日報》,1957/5/19。 2. 《大公報》,漢口版,第三版,1938/3/16。 3. 《甲寅日刊》,北京 :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 1992。 4. 《甲寅雜誌》,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5。 5. 《民彝》,北京大學館藏,1916。 6. 《安徽俗話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 William, Dunning A..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ies: Ancient and Mediaeval, New York: Macmillan, 1955。 (三)論文 1. 王汎森,〈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頁241-255。 2. 文衛勇、舒琪琳,〈“五四”前後高一涵的人權思想〉,《中共市委南昌黨校學報》,2.02(2004/04),頁12-17。 3. 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6期(1991.08),頁15-25。 4. 沈松僑,〈五四時期章士釗的保守思想〉,《近代史研究集刊》,紀念郭廷以先生逝世十週年論文集,15(1986.12),頁163-250。 5. 吳淑鳳,〈走不出的「第三條道路」——以《觀察》周刊撰稿人對戰後中國出路的探索為例〉,收於《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印行,2000,頁191-210。 6. 林毓生,〈五四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危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頁121-138。 7. 吳漢全,〈《努力週報》時期高一涵的政治思想研究〉,《安徽史學》,2003.02(2003/03),頁24-29。 8. 吳漢全,〈《每週評論》時期高一涵政治思想研究〉,《安徽史學》,2005.3(2005/05),頁60-65。 7. 《努力週報》,湖南:岳麓書社,1999。 9. 金觀濤、劉青峰,〈五四《新青年》群體為何放棄「自由主義」?──重大事件與觀念變遷互動之研究〉,《二十一世紀》82(2004.4),頁24-35。 10. 孫自盛,〈高一涵早期政治思想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11. 殷海光,〈知識分子的責任〉,收錄於周陽山等編,《知識分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頁121-160。 12. 梁展,〈崇尚英美民主的《現代評論》〉,《棗莊學院學報》,1996.02(1996/02),45-51。 13. 黃艾仁,〈《新青年》引出的一段舊事——毛澤東和胡適〉,收入于俊道、李捷編《毛澤東交往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頁249-255。 14. 黃自進,〈抗戰結束前後蔣介石的對日態度:「以德報怨」真相的探討〉,《近代史研究集刊》,45(2007.09),頁143-194。 15. 張朋園,〈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近代史研究集刊》,紀念郭廷以先生逝世十週年論文集,15(1986.12),頁81-108。 16. 張春麗,〈“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高一涵啟蒙思想初探〉,《中共黨史研究》,1999.03(1999/05),頁39-44。 17. 張春麗,〈高一涵與五四愛國運動〉,《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04(2001/11),頁25-27。 18. 張春麗,〈淺析高一涵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權思想〉,《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04(2002/10),頁33-35。 8. 《每週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 19. 張春麗,〈李大釗與高一涵〉,《北京黨史》,2004.06(2004/06),頁15-18。 20. 張耀杰,〈高一涵的誤寫歷史:「五四」記憶的塑造〉,《傳記文學》88.03(2006/03),頁69-84。 21.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4,頁105-138。 22. 張灝,〈中國近代時期轉型的民主觀念〉,收錄《張灝自選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頁281-291。 23. 詹景雯,〈章士釗政治思想中的「民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年。 24. 楊貞德,〈自由與自治:梁啟超政治思想中的「個人」〉,收錄於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銀毓收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2005,頁283-306。 25. 萬麗鵑,〈從胡適論社會主義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收錄呂芳上、張哲郎主編,《五四運動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9,頁423-452。 26. 董寶瑞,〈李大釗的文壇好友高一涵〉,《黨史縱橫》,2003.04,頁15-18,41。 27. 鄭大華、薛華合著,〈“五四”時期高一涵的社會政治思想〉收入正鄭大華編,《民國思想家論》,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285-319。 28. 墨子刻,〈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自覺問題〉,收錄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頁83-138。 9. 《東方雜誌》,上海;商務印書社,1904-1948。 29. 劉德美,〈《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收錄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第六輯,頁485-494。 30. 薛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高一涵的社會政治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31. 羅志田,〈士變──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讀書人的革命情懷〉,《新史學》,18.4(台北:2007.12),頁189-233。 (四)電子網站資料 1. 〈高一涵略傳〉。網址:http://www.layz.net/xxjj/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取得日期:9/15/2007。 2. 安徽高等學堂前身是安徽求是學堂(1897),1901年改稱安徽大學堂,1902改稱安徽高等學堂。網址:http://www.aqyz.net/aqyz1/xq100/read.php?wid=98:取得日期:9/15/2007。 3. 六安一中百年校史大事記,網址:http://www.layz.net/xxjj/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取得日期:9/15/2007。 4. 〈血鑄中華〉,網址:http://cyc69.cycnet.com:8090/xuezhu/100event/content.jsp?n_id=3552。取得日期:2008/2/7。 5. 《人民日報》,1951/3/25。網址:http://pnews.ascc.sinica.edu.tw:918/WEB/index2.html,取得日期:2007/11/7。 6. 《人民日報》,1964/12/14。網址:http://pnews.ascc.sinica.edu.tw:918/WEB/index2.html,取得日期:2007/11/7。另參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網站:http://www.cppcc.gov.cn/htm/minglu/4jie.htm。 10. 《晨鐘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9/16/1916 7. 高一涵,〈幾千年水害變成水利〉,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3/content_2084868_1.htm,取得日期:2007/11/7。 8. 黃山旅遊服務網,網址:http://www.0559u.com/article/002/00557.html,取得日期:2008/5/21。 9. 〈高語罕〉,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76864.htm,取得日期:2008/4/10。 10. 中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第四屆代表之一,屬特邀人士一組,隸屬無特定政黨與派系。網址:http://www.cppcc.gov.cn/htm/minglu/4jie.htm,取得日期:11/3/2007。 11. 中國民主同盟安徽省支部籌備與第一屆主任委員,於1955年過世。網址:http://www.ahmm.gov.cn/Class/oldleader/,取得日期:11/3/2007。 11. 《晨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 12. 《現代評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1924-1928。 13. 《評論之評論》,上海:泰東圖書局,1920-1921。 14. 《新中國》,北京大學館藏,1919。 15. 《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館藏,1915-1926。 C. 時人著作 1.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2. 六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六安縣志》,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1993。 3. 六安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六安地區志》,收入《安徽省地方志叢書》,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1997。 4. 中華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中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3。 5. 任建樹、張統模等編,《陳獨秀著作選》,第一卷,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 吳稚暉,《吳稚暉先生文粹》,台北:華文書局,1968。 7.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志》,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8. 胡適,《四十自述》,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0二版,頁19。 9. 胡適,〈再版自序〉,《中國古代哲學史》收錄於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第5卷,頁194。 10. 胡頌平編著,《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第二冊,1984。 11. 高一涵,〈從五四運動中看究竟誰領導革命?〉,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頁335-338。 12. 高一涵〈回憶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同志〉,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頁339-342。 13. 高一涵〈辛亥革命前後安徽青年學生思想轉變的概況〉,收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二集,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 14. 高一涵,〈李大釗同志略傳〉,《中央副刊》第六十號,1927/5/23。 15. 高一涵,〈長沙大火內幕〉,收入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暨南京市委員會編,《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五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頁43-46。 16. 高一涵,《歐洲政治思想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 17. 高一涵編,《政治學綱要》,上海:神州國光社刊,1930。 18. 高一涵譯,《經濟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新知書社,1921。 19. 高一涵,《金城集》,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共5卷,編入路志宵主編,《西北文學文獻》,蘭州:蘭州古籍書店,1990,第十七卷,收入《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六輯》。 20. 章士釗,〈與黃克強相交始末〉,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1,第二集,頁138-149。 21. 章士釗,《甲寅雜誌存稿》,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77。 22. 章含之、白吉庵主編,《章士釗全集》,4,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23. 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4. 耿雲志,《胡適年譜》,香港,中華書局,1986。 25. 耿雲志,《胡適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6. 唐寶林、林茂生,《陳獨秀年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 28. 梁啟超,《新民說》,收錄於《飲冰室專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8。 29. 梁啟超,《歐遊心影錄節錄》,《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89影印。 30. 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收入《梁啟超全集》,第四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1.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六卷,北京 : 北京出版社, 1999。 32. 梁啟超,《梁任公近著》,台北縣:文海出版社,第一輯,上冊,1978。 33. 傅斯年,〈羅斯福與新自由主義〉,收錄《傅斯年全集》,第五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頁389-396。 34. 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冊2,頁111-115。 35.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公司,1998。 36. 瞿超,〈新文化院動的先驅者──高一涵傳略〉,收入安徽省政協《安徽著名歷史人物叢書》編委會編,《統戰群英》,第七分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頁272-282。 37. 嚴復譯,《群己權界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38. 顧維鈞著,中華社會科學院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二)專書 A. 中文部份 1. 丁仕原,《章士釗與近代名人》,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2. 王曾才,《世界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2002,修訂二版五刷。 3. 白吉庵,《章士釗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4.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詚圖書公司,2004。 5.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增訂二版。 6.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7.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6。 8. 孫宏云著,《中國現代政治學的開展:清華政治學系的早期發展(1926-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5。 9.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下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 10.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一場遊行 一份雜誌 一本詩集》,台北:二魚文化有限公司,2003。 11. 陳夏紅,《百年中國法律人剪影》,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12. 陳萬雄,《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1879-191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 13. 陳靜瑜,《美國史》,台北:三民書局,2007。 14. 章清,《“胡適派學人群”與現代中國自由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 章詒和,《最後的貴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16. 張玉法,《歷史演講集》,台北:東大出版公司,1991。 17.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9。 18.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 19.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0.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8。 21. 鄒小站,《章士釗社會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2. 楊絳,《我們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 23. 楊絳,《楊絳作品精選》,散文(II),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4. 蔣夢麟,《西潮》,台北:中華日報社,1960。 25. 鄭學稼,《陳獨秀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9。 26. 羅銀勝,《楊絳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B. 英文部份 1. Angle, C. Stephen. Human Rights & Chinese Thought A Cross-Cultural Inqui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 Chang, Hao. 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中譯本: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3. Chou,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中譯本: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4. Fairbank, John King.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2, The Republic China, 1912-1949. Taipei : Caves Books, 1987. 中譯本:劉敬坤、潘君拯(主譯),張玉法總校訂,《劍橋中國史》,台北:南天書局,1999。 5. Grieder, Jerome B.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中譯本:魯奇(譯),《胡適與中國文藝復興 中國革命中的自由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6. Gunnell, John G... Political Theory: Trad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Publisher, 1979. 中譯本:王小山(譯),〈第一章 政治理論史研究領域回顧〉,《政治理論:傳統與闡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Madison, James, Alexander Hamilton, and John Jay. The Federalist Papers. New York :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64. 中譯本:謝淑斐(譯)、蔡東杰審定,《聯邦論》,台北縣:左岸文化事業公司,2006。 8. Mill, John Stuart. On Liberty. Edited by Gertrude Himmelfarb.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4. 中譯本:程崇華譯《論自由》,台北:唐山出版社,1986。 9. Rousseau, Jean-Jacques. The Social Contract. Translated by Maurie Cramsto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8. 中譯本:何兆武(譯),《社會契約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 10. 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u and the West.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中譯本:葉鳳美(譯),《尋求富強 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11. Schwarcz, Vera.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and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中譯本:劉京建(譯)、丘為君校訂,《中國啟蒙運動 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12. Watkins, Frederick.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beral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中譯本: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3153013 96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301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524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