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77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02330      Online Users : 4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76


    Title: 李達思想中的中國共產革命(1919-1928)
    Authors: 施純純
    Contributors: 王遠義
    施純純
    Keywords: 李達
    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革命
    資本主義
    國家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4 12:04:03 (UTC+8)
    Abstract: 本文試圖以一個在五四時期轉向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李達(1890-1966)──的角度,觀察他自五四運動以來至1930年代以前,正值中國共產革命開始接受蘇聯直接指導並展開一連串政治活動時,如何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並解答在這段時間中的不同政治議題,析理出其思想與現實政治議題互動的情況,以及其思想本身的連續性和變化。另一方面,本文將李達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對於中國共產革命的看法,與當時中共官方的主流解釋作一對照,呈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共產革命過程中,被重新理解和運用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基於李達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關注,「以政治革命掃除經濟障礙並發展生產力」成為李達思想不變的主軸;而李達思想在1919-1928年之間的轉變,從強調「階級自覺」,轉變為強調服從客觀歷史規律以制定革命目標――建立一個獨立、強大、能夠掌握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民主國家」帶領中國和平地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基本上,李達在1919-1928年間的思想特色和轉變,不僅在不同議題上與中共官方主流說法呈現理論或策略方面不同程度的差異,並且在1920年代後期相當不同於中共官方越來越激進的策略和理論傾向,呈現在「以馬克思主義救中國」的同樣政治立場中,理論理解和策略設定的不同可能性。
    Reference: 一、史料
    1.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1-1925)》(第一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2.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6)》(第二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3.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7)》(第三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8)》(第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1919-1928)》(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6. 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選編編委會(編選),《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7. 扥洛斯基(Leon Trotsky),林驤華、伊陽明、范毓民(譯),《不斷革命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
    8. 列寧(Lenin),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列寧、斯大林(Lenin, Stalin),解放社編輯部(編),《列寧斯大林論中國》,北京:解放社,1950。
    10.李達,《現代社會學》,上海:崑崙書店,1928。
    11.李達,〈李達自傳(節錄)〉,收入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編),《黨史研究資料》(第二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12。
    12.李達,〈中國所需要的革命〉,《現代中國》,2.1(上海,1928.07): 1-6。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網站:http://www.cadal.zju.edu.cn/Index.action
    13.李平凡(李達),〈完成民主革命〉,《現代中國》,2.3(上海,1928.09): 1-8。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網站:http://www.cadal.zju.edu.cn/Index.action
    14.李達,〈現代中國之解剖〉,《現代中國》,2.4(上海,1928.10): 1-13。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畫網站:http://www.cadal.zju.edu.cn/Index.action
    15.李達文集編輯組(編),《李達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6.李達文集編輯組(編),《李達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7.《新青年》,政治大學圖書館藏上海書店影印本,1920-1922年。
    18.《共產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影印本。
    19.《新時代》,湖南自修大學出版,1923。人民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
    二、專書
    (一)中文部份
    1. 丁曉強、李立志,《李達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 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中共湖南省冷水攤市委、湖南大學、湖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湖南省哲學學會、湖南省黨史人物研究會(合編),《紀念李達誕辰一百周年──中國現代哲學與文化思潮(續集)》,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4. 王炯華,《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8。
    5. 王炯華等,《李達評傳》,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本社(編),《為真理而鬥爭的李達同志》,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
    7. 皮明麻,《近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潮覓蹤》,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8.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9. 宋鏡明,《李達》,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0.宋鏡明,《李達傳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11.肖芳林,《中國共產黨黨章歷史發展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12.李其駒、王炯華、張耀先(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林毓生,《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14.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15.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蘇聯興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6.唐春元,《毛澤東與李達──肝膽相照四十年》,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17.曹世鉉,《清末民初無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8.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19.楊奎松、董士偉,《海市蜃樓與大漠綠洲──中國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0.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21.楊奎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2.溫樂群、黃東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23.蔡國裕,《瞿秋白政治思想研究》,臺北:法務部調查局,1984。
    24.蔡國裕,《一九二○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25.閻明,《一門學科與一個時代――社會學在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6.鄭學稼,《第三國際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27.蘇志宏,《李達思想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二)英文部份
    1. Chou,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中譯本:周子平等(譯),《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2. Dirlik, Arif.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 L.A.,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中譯本: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4. Dirlik, Arif.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中譯本: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 Meisner, Maurice.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6. Meisner, Maurice.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 Eight Essays.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2. 中譯本:張寧、陳明康等(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扥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 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 Free Press, c1999. 中譯本: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8. Kolakowski, Leszek.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v.1-v.3). Oxfor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8. 中譯本:馬元德(譯),《馬克思主義的主流(第一卷)》,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9. Knight, Nick. Li Da and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Colorado and Oxford: Westview Press, 1996.
    10.Kwok, D. W.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1950. New York: Biblo and Tannen, 1971. 中譯本: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11.Schwarcz, Benjamin I.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 中譯本:陳瑋(譯),《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2.Schwarcz, Vera.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and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中譯本: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13. Shaw, William H..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中譯本:陳中人(譯),《馬克思的歷史理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14.Walicki, Andrzej. The Controversy over Capitalism: studies in the social philosophy of the Russian populist.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9.
    (三)日文部份
    1.石川禎浩,袁廣泉(譯),《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三、論文
    1. 卜正民(Timothy Brooky),李榮泰(譯),〈資本主義與中國的近(現)代歷史書寫〉,收入於《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147-217。
    2. 王汎森,〈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當代》,13(臺北,1987.05): 44-57。
    3. 王遠義,〈李大釗到馬克思主義之路〉,《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臺北,2001.12): 477-513。
    4. 王遠義,〈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臺大歷史學報》,28(臺北,2001.12): 249-274。
    5. 王遠義,〈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臺大歷史學報》,33(臺北,2004.06): 399-425。
    6. 王遠義,〈現代中國思想變遷中的歷史主義〉,收入: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主編,《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5.11): 375-416。
    7. 宋鏡明、熊崇善,〈李達〉,收入於《黨史研究資料》(第二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75。
    8.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扥邦主義〉,《新史學》,6.3(臺北,1995.09): 95-151。
    9. 張灝,〈五四運動的批判與肯定〉,《當代》,1(臺北,1986.05): 48-60。
    10.張灝,〈中國近百年來的革命思想道路〉,《歷史月刊》,109(臺北,1997.02): 82-91。
    11.張灝,〈轉型時代中國烏扥邦主義的興起〉,《新史學》,14.2(臺北,2003.06): 1-41。
    12.曾桂林,〈李達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4(長沙,2002.01): 80-82。
    13.楊奎松,〈瞿秋白與共產國際〉,《近代史研究》,6(北京,1995.11): 82-103。
    14.楊奎松,〈陳獨秀與共產國際──兼談陳獨秀的右傾問題〉,《近代史研究》,2(北京,1999.03): 69-135。
    15.楊奎松,〈孫中山與共產黨──基於俄國因素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3(北京,2001.05): 1-72。
    16.楊奎松,〈「容共」還是「分共」?──1925年國民黨因「容共」而分裂之緣起與經過〉,《近代史研究》,4(北京,2002.07): 18-75。
    17.楊貞德,〈歷史、論述與「語言」分析──波卡克(Pocock, Johm G.A.)之政治思想研究方法述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臺北,1997.12): 157-179。
    18.楊貞德,〈到共產主義之路──陳獨秀愛國主義中的歷史與個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臺北,2000.03): 263-338。
    19.潘光哲,〈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省思與回顧──以中、英文資料為主(上)〉,《大陸雜誌》,94.2(臺北,1997.02): 14-41。
    20.潘光哲,〈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省思與回顧──以中、英文資料為主(下)〉,《大陸雜誌》,94.3(臺北,1997.03): 3-18。
    21.簡金生,〈瞿秋白與中國馬克思主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3153008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3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1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