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82277      Online Users : 70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77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73


    Title: 南宋地方社會勢力的研究─以福建路佛教與地方菁英為中心
    Authors: 曾小瓔
    Contributors: 沈宗憲
    曾小瓔
    Keywords: 南宋佛教
    南宋福建路
    南宋地方社會
    南宋地方菁英
    南宋慈善事業
    南宋公共事業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2:03:37 (UTC+8)
    Abstract: 南宋是一個偏安的朝廷,資源運用上不如北宋政府充裕,而且立國艱辛,因此在政權成立時必須與既有勢力妥協,其中維護地主權益、繼續實行科舉考試等方式,就是穩定政權的方法。除此之外,國家欠缺的資金缺口,以南宋當時的情勢而言,佛教團體的經濟力量就成為國家可以使用的力量,而國家付出的成本也最低,因此筆者以福建路地區的佛教與地方菁英的關係作為探討重心,研究此地社會團體彼此勢力的消長,其中有交融也有衝突。就整體而言,佛教資產由私轉公,補充國家財政之不足,另一方面,也提供地方社會穩定的力量。同樣的,地方菁英也是穩定地方社會的力量,其中仍以地方官員的主導力較強,其餘的地方士人是輔佐的力量。佛教除了負擔國家財政外,還必須支付地方社會建設資金,再加上住持選舉制度的干擾,導致佛教逐漸弱化與腐化。另一方面,地方菁英透過科舉與政權結合,獲得自身保障與力量,除了可以推廣自身信念外,也可以避免自身資產被國家侵奪,甚至有功名的道學家還可以藉此攻擊佛教。在地方社會中,地方菁英的勢力上升,而佛教卻是走向弱化,最後地方菁英取得主導優勢,為往後仕紳社會預留伏筆。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典籍政書
    不著撰人,《名公書判清明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不著撰人,《皇朝中興兩朝聖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不著撰人,《慶元條法事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李心傳(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
    李心傳(宋),《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收入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徐松(清)輯,《宋會要輯稿》,北平:北平圖書館,1936。
    脫脫(元),《宋史》,收入《四部備要史部二十》,臺北:中華書局,1965。
    二、地方志
    何喬遠(明),《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9。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5。
    趙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
    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5。
    劉海峰、莊明水編,《福建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及排佛論之演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蘇金源、李春圃編,《宋代三次農民起義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
    顧宏義,《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田頊(明)纂、李文袞(明)修,《尤溪縣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五、期刋論文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王衛平,〈唐宋時期慈善事業概說〉,《史學月刊》(江蘇:蘇州,2000),第3期,頁98。
    王曉,〈宋代漏澤園淺議〉,《中原文物》(河南:鄭州,2002),第6期,頁72-75。
    吳松弟,〈南宋人口的發展過程〉,《中國史研究》(2001.04),頁107-124。
    李錫全,《南宋福建路的經濟活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李潔華,《唐宋禪宗之地理分佈》,香港: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林文勛,〈宋代富民與災荒救濟〉,《思想戰線》(雲南:昆明,2004),卷30,第6期,頁96-102。
    徐東昇,〈宋代農民流動與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01),頁8-14。
    高聰明,〈論南宋財政歲入及其與北宋歲入之差異〉,《宋史研究論叢第三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頁214-225。
    林有年(明)纂,汪瑀(明)修,《安溪縣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梁庚堯,〈南宋農村戶口概況〉,《宋史研究集第十二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頁247-296。
    梁庚堯,〈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宋史研究集第十一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頁147-194。
    梁庚堯,〈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冊下,頁474-536。
    梁庚堯〈南宋的社倉〉,《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冊下,頁427-473。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冊下,頁322-426。
    郭文佳,〈宋代官辦救助機構述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河南:商丘,2003.04),卷23,第2期。頁118-121。
    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機構簡論〉,《廣西社會科學》(廣西:南寧,2003.06),頁159-161。
    陳培坤,〈論宋代的重教興學和福建教育的發展〉,《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福建:福州,2002),第2期,頁62-66。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由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程光裕,〈宋元時代泉州之橋樑研究〉,《宋史研究集第六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頁311-334。
    林魁(明)等纂,劉天壽(明)修,《龍溪縣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黃云,〈宋代福建佛寺的發展〉,《福州師專學報》(福建:福州,2001.02),卷21,第1期,頁79-85。
    甯慧如,〈朱熹論科舉〉,《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一集》(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頁125-165。
    楊文新,〈宋代僧侶對福建橋樑建造的貢獻〉,《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福建:福州,2004),第1期,頁23-27。
    楊宇勛,《取民與養民——南宋的財政收支與官民互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03。
    劉靜貞,〈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八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212-213。
    劉子健,〈宋代考場的弊端――兼論士風問題〉,《宋史研究集第五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70),頁237-256。
    蔡惠如,《南宋的家族與賑濟:以建寧地區為中心的考察》,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謝康倫著,何冠環譯,〈論偽學之禁〉,《宋史論文選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頁159-200。
    譚元敏〈宋代福利救濟制度悉論〉,收入《邊疆經濟與文化》(湖北:武漢,2004),第10期,頁100-103。
    六、日文
    邵有道(明)總裁,楊太古(明)、劉海(明)校正,何雲(明)、伍彥(明)編輯,《汀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9-4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寺田剛,《宋代教育史概說》,東京都:博文社,1965。
    河原由郎,《宋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都:勁草書房,1980。
    周藤吉之,《宋代經濟史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62。
    夏玉麟(明)、汪佃(明)等修纂,《建寧府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張岳(明)纂,莫尚簡(明)修,《惠安縣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梁克家(宋),《淳熙三山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陳讓(明)編次、邢址(明)訂正,《邵武府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閔文振(明)纂修,《寧德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1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馮繼科(明)修纂,韋應詔(明)補遺,胡子器(明)編次,《建陽縣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黃巖孫(宋)編,黃真仲(元)重訂,《仙溪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福建通志局編纂,《福建通志》,臺北:大通影印本,1968。
    鄭慶雲(明)、辛紹佐(明),《延平府志》,收入樊深(明)等編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三、文集、筆記
    方大琮(宋),《鐵菴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方勺(宋),《泊宅編》(點校版),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圭(宋),《華陽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王柏(宋),《魯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蘋(宋),《王著作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史浩(宋),《鄮峯真隱漫錄》,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朱松(宋),《韋齋集》,收入《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朱熹(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臺北:大偉書局,1963。
    朱熹(宋)著,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朱繼芳(宋),《靜佳龍尋稿》,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5F中文線裝書。
    李呂(宋),《澹軒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周必大(宋),《文忠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周密(宋),《癸辛雜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
    周煇(宋),《清波雜志》(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4。
    岳珂(宋),《愧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林之奇(宋),《拙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林光朝(宋),《艾軒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林希逸(宋),《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林季仲(宋),《竹軒雜著》,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度正(宋),《性善堂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洪邁(宋),《夷堅志》(點校本),臺北:明文書局,1982。
    洪邁(宋),《容齋隨筆》,收入《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胡宏(宋),《五峯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胡寅(宋),《斐然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真德秀(宋),《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袁甫(宋),《蒙齋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袁說友(宋),《東塘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袁燮(宋),《絜齋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高斯得(宋),《恥堂存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張世南(宋),《游宦紀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張守(宋),《毘陵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張拭(宋),《張南軒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曹彥約(宋),《昌谷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莊綽(宋),《雞肋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
    許應龍(宋),《東澗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陳淳(宋),《北溪大全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陳淵(宋),《默堂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陳懋仁(明),《泉南雜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陳藻(宋),《樂軒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陸游(宋),《家世舊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游(宋),《渭南文集》,收入《陸放翁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
    游九言(宋),《默齋遺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程珌(宋),《洛水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黃公度(宋),《知稼翁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黃仲元(宋),《四如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十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黃幹(宋),《勉齋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黃震(宋),《黃氏日抄》,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葉紹翁(宋),《四朝聞見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
    葉適(宋),《水心集》,收入《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廖行之(宋),《省齋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廖剛(宋),《高峰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趙汝騰(宋),《庸齋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1970。
    趙彥衛(宋),《雲麓漫鈔》(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一止(宋),《苕溪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劉子翬(宋),《屏山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劉克莊(宋),《後村先生大全集》,收入《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劉爚(宋),《雲莊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樓鑰(宋),《攻瑰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蔡戡(宋),《定齋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別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鄭樵(宋),《夾漈遺稿》,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5F中文線裝書。
    鄧肅(宋),《栟櫚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黎靖德(宋)編,《朱子語類》,臺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0。
    薛季宣(宋),《浪語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七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韓元吉(宋),《南澗甲乙稿》,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魏了翁(宋),《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四、專書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
    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
    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社,1980。
    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2001。
    游彪,《宋代寺院經濟史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9153004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3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