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66
|
Title: | 佛道經典中的行香文化 Burning Incense in Buddhist and Taoist scriptures |
Authors: | 張梅雅 chang, mei-ya |
Contributors: | 蒲慕州 張梅雅 chang, mei-ya |
Keywords: | 行香 齋會 靜室 |
Date: | 2002 |
Issue Date: | 2009-09-14 12:02:32 (UTC+8) |
Abstract: | 一般人的感官主要可以產生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及觸覺等五種作用,而這五種感官的對象有所不同,但卻構成我們對自然界建立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們感知這世界運作的窗戶,可見這些感官的存在對我們而言,有相當的重要性。在宗教儀式的進行中,藉由香這種物質的燃燒,可以刺激宗教信仰者的視覺及嗅覺兩方面功能——在視覺上,藉由香煙飄飄向上,以及凝聚成各種不特定形狀的景象,激發信仰者心嚮神仙世界的願望;加上在腦海中存想充滿雲煙霧氣世界的存在,更進一步在身體感官經驗的幫助下,確認了在信仰者心中神仙世界的存在,顯現了美麗的宗教世界。這種藉由香料在嗅覺上所引發的刺激作用,引發信仰者在宗教知識的基礎上產生之聯想與記憶,也可以是因為煙氣而產生相同之效果。目前對人類嗅覺作用的研究,傾向於認為氣味是可以被人記憶的,而且這樣的記憶可能會是人類許多反應的根源。所以有可能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氣味卻左右了我們的反應。雖然目前對人類嗅覺作用的研究尚未達到可以完全解釋嗅覺、知覺與記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但是這種簡單的聯想卻是被承認的。
香料在人類的信仰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科學證據來說,這些燃燒的香料會在高溫下產生某些可以揮發的化學分子,給予儀式進行場域周圍之人的鼻子刺激,使這些人聞到與平時不同之氣味,感受到令人娛樂的香氣;在此同時,燒香同時也會產生細微的粒子懸浮在空氣中,造成視覺上煙氣瀰漫的感受,使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一種迥異於平時的感受。在這兩種雙重的感官作用下,兼以不同宗教教義與社會文化的灌輸與教導,營造出一種特別的宗教情緒,進而展現對香及其作用的認知,形塑出香在宗教儀式中的作用。
佛道經典及中國史書上出現過的香料種類相當繁多,這些香料的主要的功能有四項:一是做為潔淨宗教修行者的工具,包括外在形式的清淨與內在層次的神聖化;二是作為醫療之用,廣義地說,透過在宗教儀式中焚燒各種香,可以醫療人身上的不同病痛,甚至可以赦除人的罪過;三是被視為供養神佛的物件,藉由焚香的動作,以香的芬芳氣息來取悅神佛,使其降福,甚至有香可以作為神佛的食物等觀念的存在;四是作為神聖與人的中介物質,或是可以讓人更接近神聖的物質:透過香,人可以接觸到「神聖」,不論直接或間接。 |
Reference: | 徵引書目 一、工具書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88。 Fahlbusch,Erwi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vol2 ,Grand Rapids, Mich. : Wm. B. Eerdmans Pub. ; Leiden : E.J. Brill, 1998. Hughes, Thomas Patrick,A dictionary of Islam : being a cyclopaedia of the doctrines, rites, ceremonies, and customs, together with the technical and theological terms of the Muhammadan religion, Anarkali, Lahore : Premier Book House, 1965. James Hastings ed.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New York : C. Scribner`s sons ; Edinburgh : T. & T. Clark, 1924-27。 Eliade,Mircea,ed.,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 Macmillan ; London :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7. 小口偉一、堀一郎監修,《宗教學辭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73。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朱越利,《道經總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諸經要集》,《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 《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大正新脩大藏經》,23冊。 《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勸發菩提心集》《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 《蘇悉地羯囉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釋氏要覽》,《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 《辯正論》,《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顯識論》《大正新脩大藏經》,31冊。 《觀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蓮華部念誦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屋書,1987。 以上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世樺出版社,1998。 《三天內解經》,《正統道藏》,48冊。 《三洞法服科戒文》,《正統道藏》,30冊。 《三洞珠囊》,《正統道藏》,42冊。 《上清大洞真經》,《正統道藏》,1冊。 《上清靈寶大法》,《正統道藏》,51冊。 《太上三天正一盟威籙》,《正統道藏》,48冊。 《太上正一法文經》,《正統道藏》,48冊。 《太上玄司滅罪紫府消災法懺》,《正統道藏》,16冊。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正統道藏》,1冊。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01。 《太上黃籙齋儀》,《正統道藏》,10冊。 《太上經戒》,《正統道藏》,30冊。 《太上靈寶五符序》,《正統道藏》,15冊。 《太清道德顯化儀》,《正統道藏》,30冊。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正統道藏》,30冊。 《正一威儀經》,《正統道藏》,30冊。 《正一法文經章官品》,《正統道藏》,48冊。 《正一法文法籙部儀》,《正統道藏》,54冊。 《正一修真略儀》,《正統道藏》,54冊。 《玉音法事》,《正統道藏》,18冊。 二、中文資料 《老君音誦戒經》,《正統道藏》,30冊。 《赤松子章曆》,《正統道藏》,18冊。 《洞玄靈寶五感文》,《正統道藏》,32冊。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注》,《正統道藏》,11冊。 《真誥》,《正統道藏》,34冊。 《陸先生道門科略》,《正統道藏》,41冊。 《無上秘要》,《正統道藏》,42冊。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正統道藏》,16冊。 《猶龍傳》,《正統道藏》,30冊。 《登真隱訣》,《正統道藏》,11冊。 (一)、書籍 《雲山集》,《正統道藏》,42冊。 《道法會元》,《正統道藏》,47冊。 《道門定制》,《正統道藏》,52冊。 《道門通教必用集》,《正統道藏》,54冊。 《道書援神契》,《正統道藏》,53冊。 《漢武帝內傳》,《正統道藏》,8冊。 《齋戒錄》,《正統道藏》,11冊。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正統道藏》,41冊。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正統道藏》,1冊。 《黃庭內景玉經訣》,《正統道藏》,11冊。 陳夢雷原編,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香部〉,台北:鼎文書局,1977。 以上收於《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莊陳登雲守傳,Saso,M編輯,《莊林續道藏》,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王燾著,《外臺秘要》,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85。 王謨輯,《西京雜記》,台北:大化書局。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捷幼出版社編,《神仙傳記文獻初編》,台北:捷幼出版社,1992。 列禦寇,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 吳則虞撰,《晏子春秋集釋》,台北:鼎文書局,1977。 李昉編,《太平御覽》〈香部〉,石家庄市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吳曾撰,《能改齋漫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聚珍版叢書排版,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沈括撰,《夢溪筆談校證》,台北:世界書局,1961。收入楊家駱主編《<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第一冊》。 姚寬撰,《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3。 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天工書局,1989。 孫思邈著,《千金翼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74。 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1990。 荀況撰,李滌生著,《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1。 高濂撰,王大淳校點,《遵生八箋》,成都:巴蜀書社,1988。 周嘉冑,《香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 張君房輯纂,蔣立生等校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莊周撰,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陳師文等奉敕編、劉景源點校,《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賈思勰撰,《齊民要術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魯迅,《古小說鉤沈》,台北:盤庚出版社,1978。 劉安等輯撰、張廣保編著,《淮南子•原道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陳敬,《陳氏香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 薩都剌,《永和本薩天錫逸詩》,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 藝文印書館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方光華,《俎豆馨香:中國祭祀禮俗探索》,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昆吾,任半塘編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 王重民編,《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 : 中華書局,1984。 全佛編輯部編,《佛教的法器》,台北:全佛文化,2000。 全佛編輯部編,《佛教的香與香器》,台北:全佛文化,2001。 白化文,《寺院與僧人》,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洪芻,《香譜》,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44冊。 冷鵬飛,《中國古代社會商品經濟型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成都:巴蜀書社,2002。 李登財,劉還月著,《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台北:常民文化,2000) 李豐楙,謝聰輝合著,《濟度大事 : 臺灣齋醮》台北:傳藝中心籌備處,2001)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隨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貝克著,《超自然經驗與靈魂不死》,台北:東大發行,1997。 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嚴可均編,楊家駱主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61。 林富士,《疾病的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1999。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台北:文津,1996。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姜生,《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倫理論稿》,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卿希泰主編,《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尚書》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高承,《事物紀原》,台北:台灣商務,1971。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張智光,《生死輪迴》,台北:新視野,1996。 張運華,《中國傳統佛教儀軌》,台北:立緒,1998.02。 張澤洪,《道教齋醮符咒儀式》,成都:巴蜀書社,1999。, 陳良偉,《絲綢之路河南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毛詩正義》 陳擎光,《故宮歷代香具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館,1994。 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1997。 湯錫予等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 閔志亭,《道教全真科儀》,台北:文津,1998。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儀式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黃懺華,《中國佛教總論》〈中國佛教史略〉,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聖凱,《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詹(郬-青+堇)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詹石窗,《易學與道教符號揭密》,北京:中國書店,2001。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馮佐哲等譯,《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冊。 《周禮注疏》 蒲慕州師,《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2002。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1983)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北京:商務,1996。 劉還月著,《台灣人的祀神與祭禮》(台北:常民文化,2000) 劉瞱原等著,《中國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樓宇烈、張志剛編,《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台灣商務,2002.03。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蕭兵,《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禮記注疏》 蕭登福,《周秦兩漢早期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06。 蕭登福,《道教星斗福印與佛教密宗》,台北:新文豐,1993。 蕭登福,《道教術儀與密教典籍》,台北:新文豐,1993。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1995。 蕭登福,《道教與密宗》,台北:新文豐,1993。 顏進雄,《唐代遊仙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羅問,《神啊!請多給我一點保佑!:拜對神明燒對香完全手冊》,台北:法蘭克福工作室,2001。 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以上收於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小野澤精一等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山田慶兒,《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05。 吉元昭治著,楊字譯,《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09。 窪德忠,著,蕭昆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布萊恩•魏斯(Brian L. Weiss)著,譚智華譯,《前世今生》,台北:張老師,1992。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1993。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 ; 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1999〉 巴特萊特(F.C. Bartlett)著,李維譯,《記憶 : 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桂冠,1998。 James ,William 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 《史記》 Jean Piaget著,黃道譯,《心理學與認識論:一種有關知識的理論》,台北:結溝群,1990。 Jung,C.G.著,吳康等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1999。下冊。 榮格著,鴻鈞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1990。 理查•戴文波特-海恩斯(Richard Devenport-Hines)著,韓文正譯,《毒品》,台北:時報出版社, 2003。 保羅•薩特著,李一鳴譯,《想像心理學》,台北:結構群,1990。 Schafer,Edward H.,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 Califor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中譯本,(美)謝弗 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布爾努瓦著、耿昇譯,《絲綢之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二刷。 阿里.瑪扎海里(Aly mazaheri)著,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11。 約翰.希克(John Hick)著,王志成譯,《宗教之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成都:四川人民,1998.09。 魯道夫.奧托(Rudolf Otto)著,成窮等譯,《論「神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漢書》 Mandy Aftel著,邱維珍譯,《香水的感官之旅:鑑賞與深度運用》,台北:商周,2002。 瑪麗.喬.梅多,理查德.德.卡霍(Mary Jo Meadow & Richard D. Kahoe),《宗教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06。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 馬赫著,洪謙等譯,《感覺的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華森(J. B. Watson)著,李維譯,《行為主義》,台北:桂冠,1998。 大衛•科特萊特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2002。 羅素•蕭圖著,易之新譯,《聖徒與瘋子:打破心理治療與靈性的藩籬》,台北:張老師文化,2001。 塞莫•薩基著,《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台北:商周,2001。 派特•瓦潤等著,洪慧娟譯,《嗅覺符碼:記憶和慾望的語言》,台北:商周,2001。 《福德正神金經》,出版項不詳。 《後漢書》 《天道的尊貴》,台北:正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皇母家書》,台中:巒友雜誌社,1989。 (二)、期刊論文 尹立,〈意識、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分析心理學心理結構〉《社會科學研究》,2,2002。 王吉林,〈古代方士與道教形成〉《華岡文科學報》,12期。 王志浩等著,〈漢代青銅薰爐及其醫療保健價值的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1,1994。 王育成,〈東漢天帝使者類道人與道教起源〉,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9。16輯。 王承文,〈早期靈寶經與漢魏天師道〉,《敦煌研究》,61期,1999。 王健,〈楚王劉英之獄探析〉《中國史研究》,2,1999。 王凱旋,〈東漢「市」考略〉《史學集刊》,2,1998。 《三國志》 冉萬里,〈遼代香爐的初步研究〉《文博》,4,2002。 印再深〈佛教“梵唄”音樂在我國之緣起與發展〉《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1998。 吉川忠夫,〈靜室考〉,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09。 塚本善隆,〈魏晉佛教的展開〉,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七》,北京:中華書局,1993.09。 朱越利,〈原始道教寺院種類考〉《江西社會科學》,12,1995。 西陵,〈“八關齋”釋義及年代溯考〉《四川大學學報》,3,1993。 何萍,〈中外文化交流與隋唐音樂舞蹈的興盛〉《貴州文史叢刊》,4,2000。 何煒,〈香草:一種意指解讀〉《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3,2000。 余佩瑾,〈內蒙古元代窖藏出土的鈞窯香爐〉《故宮文物月刊》,212,2000.11。 吳焯,〈漢代人焚香為佛家禮儀說:兼論佛教在中國南方的早期傳播〉《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3,1999。 《魏書》 吳焯,〈關中早期佛教傳播史料鉤稽〉《中國史研究》,4,1994。 呂菊,〈屈原的香草之戀〉《西江大學學報》,4,2000。討論屈原詩歌中香草意象。 呂麗華,〈略探Gandhakutii(香室)--佛陀的專有住處〉,發表於第十二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未刊稿,2001.09。 宋廣偉,〈南陽與山東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5。 李倩,〈人神合一的文化表徵:楚辭和漢賦中的巫風〉《江漢論壇》,4,1994。 李錦山,〈燎祭起源於東部沿海地區〉《中國文化研究》,7,1995。 李鷺、寧國良著,〈古代中國寺院的俗講〉《華夏文化》,2,1997。 阮艷萍,〈“香草”意象在屈原悲劇意識表現中的置換變形〉《雲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002。 周俐,〈鶴﹕羽化升仙的中介──試論仙話小說中的鶴〉《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994。 周建忠,〈猗猗九畹易消歇,奕奕百畝多淹些…蘭花栽種歷史考述兼《楚辭》之“蘭”〉《東南文化》,9,2000。 《晉書》 林天蔚,〈山田憲太郎著「東亞香料史研究」評介〉《食貨月刊》,7,1997.10。 林培安,〈佛教梵唄傳入東土後的華化和演變〉《音樂藝術》,5,1998。 為稼,〈焚香的民俗淵源與歷史演變軌跡〉《中國民間文化》,18:1995.2。 紀宗安,〈澳門歷史上的香料貿易〉《文化雜誌》,19,1994。 高梅鍾、龍世俊,〈香客在寺廟中懸浮微粒曝露濃度之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2,2000.04。 常霞青,〈吐蕃王國與麝香之路〉《歷史月刊》,48,1992。 常霞青,〈第四條絲路的發現﹣﹣麝香之路〉《歷史月刊》,48,1992。 常霞青,〈第三條絲路﹣﹣絲綢南路〉《歷史月刊》,48,1992。 張珣,〈大甲媽祖進香儀式空間的階層性〉,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張珣,〈分香與進香:媽祖信仰與人權整合〉《思與言》,33:4,頁81-105。 《宋書》 張珣,〈交換的物質面與神聖面:以香為例〉,收於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未刊稿。 張珣,〈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 : 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收於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 張珣,〈交換的物質面與神聖面 : 以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2,未刊稿。 張健,〈馨香盈滿史料‥中國古代的熏香習俗與戰國漢晉時期的香熏〉《典藏古美術》,95,2000.08。 張澤洪,〈論科教三師〉《宗教學研究》,4,1998。 張澤洪,〈論道教的靈寶齋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0,2000。 張澤洪,〈論道教齋醮焚香的象徵意義〉《中華文化論壇》,1,2001。 張澤洪,〈論道教齋醮儀禮的祭壇〉《中國道教》,2001. 4。 張澤瑩,〈淺談歷代玉雕飛天的分期與與特點〉《文物春秋》,6,2000。 張麗明,〈河南洛陽市龍門北市香行像窟的考察」《考古》,5,2002, 《北齊書》 陳尚文,〈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卷3,1999.11。 陳洪,〈漢化佛教首例講經儀軌考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1999.03。 陳維新,〈進香之界定:由象徵人類學的角度〉《人類與文化》,23,1987.5。 陳擎光,〈宋代的合香與香具〉《故宮文物月刊》,133,1994.04。 陳擎光,〈故宮歷代香具特展‥歷代香具概說〉《故宮文物月刊》,118,1993.01。 陸敬嚴,〈中國古代的被中香爐〉《科學月刊》,335,1997.11。 曾遂今,〈關於中國古代大眾音樂的音樂社會學思考〉《中國音樂學(季刊)》,4,2001。 游智淵,〈寄性靈於芬芳‥中國歷代用香文化的沿革〉《典藏古美術》,100,2001.01。 湯其領,〈東漢道士探析〉《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994。 黃典權,〈香火傳承考索〉《成大學報》,17,1991。 《南史》 黃柏權,〈嶺南佛教文化的特色及其傳播〉《江西大學學報》,2,1998。 黃美英,〈媽祖香火與神威的建構〉《歷史月刊》,63,1993.4。 楊小敏,〈古詩中雲意象探微〉《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2002。 楊萬發,〈寺廟祭拜與環境污染〉《厚生雜誌》,14,2001.08。 楊樹藩,〈一座明代香爐形制的探源〉《國魂》,571,1993.06。 陳尚文,〈大厝宅年節祭儀中的環境嗅覺經驗〉《環境與世界》,卷3,1999.11。 劉希為、王榮生,〈三至九世紀江南交通發展考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94。 劉承軍,〈簡析印第安文明中的思想因素及其研究的意義〉《拉丁美洲研究》,3,2002。 劉偉航〈寇謙之與陶弘景道教改革比較研究〉《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1997。 劉閩,〈舉世聞名的阿拉伯香料--香料貿易與伊斯蘭教的東傳〉《中國穆斯林》,1,1998。 《北史》 劉靜敏,〈幻化之境:漢魏晉南北朝博山爐的演變與象徵〉《歷史文物》,102,2002.01。 藍勇,〈中國古代辛辣用料的嬗變、流布與農業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2000。 羅二虎,〈漢晉時期的中國「西南絲綢之路」〉《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06,2000。 蘆建華,〈雲紋瓦當與秦漢建築思想〉《文博》,6,2001。 龔維英,〈屈原與神仙家思想的糾葛〉《荊州師專學報》,3,1997。 龔維英,〈從歷史發展考察婦女與不死藥的關係〉《民間文學論壇》,4,1996。 劉冬穎,〈《詩經》祭祀詩中的祭品〉《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4,2002。 林瑤棋,〈台灣漢人的香火傳承習俗〉《歷史文物》,卷8:2,1998.02。 陳學文,〈明清江南的香市〉《歷史月刊》,卷132,1999.01。 程竹青,〈香辛料的貿易與世界文明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卷5:2,1999.05。 《隋書》 羅保羅,〈燎祭考〉《輔大中研所學刊》,卷3,1994.06。 周聰俊,〈禋祀實柴槱燎考〉《國立編譯館館刊》,卷29:1,2000.06。 秦夢瀟,〈唱誦治病〉《香港佛教》,472,1999.9。 大千,〈氣味趣話〉《學科教育》,5,1995。 陳耀廷文,參見 網站: http://www.daoist.org/rit/cult_rit.htm。 《台灣日報》〈北部生活〉,32版,88/8/28。報導:「佛教儀式普渡不燒香,不燒冥紙法鼓山提倡[禮儀環保]喪葬儀式莊嚴隆重、哀而不傷」。 (三)、學位論文 王美雪,《漢帝國與西域文化交流之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07。 宋隆斐,《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12。 邱炫煜,《中國海洋史專題研究: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篇》,台大歷史所碩論,1993.03。 《宋史》 高玫鍾,《燃燒拜香產生反應性含氧物種之探討》,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清杉,《漢代的地方官與祭祀活動》,清大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4。 李添瑞,《巫及其與先秦文化之關係》,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06。 李瑜,《諸神的宕居:神聖空間的現象學研究》,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06。 金相哲,《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06。 許炳秀,《唐中葉以後史傳人物與神仙傳說》,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06。 陳妙華,《從山海經、楚辭看草木與文學的關係》,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兼論唐詩中佛教語彙意象》,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牟梨曼陀羅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9冊。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成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台大歷史學所碩士論文,1995。 盧韋丞,《漢代經營西域之研究:兼論對匈奴策略之運用》,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 賴麗美,《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二、英文資料 (一)、書籍 Bedini,Silvio A., The Trail of Time:Time measurement with incense in East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Cole, Michae , Cultural psychology : a once and future discipline,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Eliade, Mircea,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 Trask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 ,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1959. Feuchtwang, Stephan,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 the imperial metaphor , 《入布薩堂說偈文等》,《大正新脩大藏經》,85冊。 Fischre-Rizzi,Susanne, The Complete Incense Book,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Co. Inc.,1998. Fuller, R. C., Stairways To Heaven: Drugs in American Religious Histor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2000. Furst, P. T., Hallucinogens and Culture, Chandler & Sharp Publishers,Inc.,1976. Hall,Dudley, Incense & Thunder:Experience Intimacy and Power with God through Prayer,Oregon:Multnomah Publishers,1999. Harner,M.J. ed., Hallucinogens and Shamanism, London,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Lagerwey,John, 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7. Naquin,Susan and Yü,Chün-fang ed.,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2. Needham, Joseph,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 5:2,Cambridge, U.K. ; New York : University Press, 1954-<1988 >. Ripinsky-Naxon,Michael, The Nature of Shamanism: Substance and Function of a Religious Metaphor,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Desjarlais,Robert R., Body and emotion : 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and heal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s,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2.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Saso,M. R., The Teachings of Taoist Master Chang,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Saso,M. R.,Taoism and Rite Cosmic Renewal, Washington: Washington State Un. Press,1972. Schipper, Kristofer ; translated by Karen C. Duval, The Taoist bod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二)、期刊論文 Wetter, Albert, “Buddhist Ritual and State”, i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 Peter N. Gregory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K. S. Ch’en,“Justification for Buddhist Incense-offering Rites”, i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 Peter N. Gregory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 Kroll, Paul W.,“Li Po’s Purple Haze”,in Taoism Reasource,7.2(1997) Schafer,E.H.,“The Cranes of Mao Shan”,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Vol2. 三、日文資料 (一)、書籍 《大方等大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3冊。 三枝充□,《佛教小年表》,東京:厚德社,1974再版。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 山田憲太郎,《東亞香料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6。 有賀要延,《香と佛教》,東京:國書刊行館,平成2年11月(1991)。 土反出祥伸,《中國古代の占法:技術と咒術の周邊》,東京:研文,1991。 大淵忍爾編,《中國人の宗教儀禮: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京:福武書店,昭和58[1983]。 大淵忍爾,《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昭和39(1965)。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64。 福永光司等著,《中國宗教思想•一》,東京:岩波書店,1990。 福井文雅,《增補修訂道教の歷史と構造》,東京:五曜書房,2000。 《大方等陀羅尼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史》,京都:法藏館,昭和41年四版(1967)。 吉川忠夫,《中國の人宗教意識》,東京:創文社,1998。 三浦國雄等編,《道教の生命觀と身體論》,東京:雄山閣,平成12(2000)。 劉枝萬,《台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風響社,,1994。 (二)、期刊論文 Stein,R.A.,〈紀元二世紀の政治=宗教的道教運動にいて〉 收於 ミシュル・スワミエ 著,吉岡義豐譯,《道教研究》,第二冊,東京:昭森社,1967。 田中文雄,〈儀式の空間〉,收於 氏者編,《道教の教團と儀禮》,東京:雄山閣,2000。 林巳奈夫,〈漢代鬼神の世界〉《東方學報》,46,1974。 深見純生,〈流通と生產の中心としてのシセク--諸番志の輸出入品にみる〉《東洋學報》,3,1997。 福井文雅,〈「香讚」の初出資料について〉《印度學佛學研究》,42:1,1994。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0冊。 澤口剛雄,〈漢の樂府における神仙道家の思想〉《東方宗教》,27,1996。 《大比丘三千威儀》,《大正新脩大藏經》,24冊。 《大吉義神咒經卷》,《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大宋僧史略》,《大正新脩大藏經》,54冊。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2冊。 《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25冊。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 《中觀論疏》,《大正新脩大藏經》,42冊。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大正新脩大藏經》,40冊。 《正法念處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7冊。 《宗鏡錄》,《大正新脩大藏經》,48冊。 《成唯識論述記》,《大正新脩大藏經》,43冊。 《牟梨曼陀羅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9冊。 《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八關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冊。 《佛說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安宅神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孝子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戒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佛說戒德香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佛說盂蘭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盂蘭盆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佛說浴像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莊嚴王陀羅尼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佛說報恩奉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佛說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佛說灌頂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9冊。 《沙彌尼離戒文》,《大正新脩大藏經》,24冊。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 《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正新脩大藏經》,47冊。 《法苑珠林》,《大正新脩大藏經》,53冊。 《法華傳記》,《大正新脩大藏經》,51冊。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冊。 《陀羅尼集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陀羅尼雜集卷》,《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4冊。 《律相感通傳》,《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 《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浴佛功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6冊。 《破邪論》,《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50冊。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大正新脩大藏經》,45冊。 《略述金剛頂瑜伽分別聖位修證法門》,《大正新脩大藏經》,18冊。 《華嚴經探玄記》,《大正新脩大藏經》,35冊。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1冊。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須摩提女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慈氏菩薩略修瑜伽念誦法》,《大正新脩大藏經》,20冊。 《維摩經抄》,《大正新脩大藏經》,85冊。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大正新脩大藏經》,38冊。 《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14冊。 《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 《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52冊。 《請觀音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39冊。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89156008 9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6008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98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