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72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0975007      線上人數 : 88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72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26


    題名: 郭象《莊子注》的詮釋理路--以〈逍遙遊〉和〈齊物論〉為核心
    作者: 鍾芳姿
    貢獻者: 曾春海
    鍾芳姿
    關鍵詞: 莊子
    郭象
    小大之辯
    逍遙遊
    齊物論

    道通為一
    无己
    內外相冥
    遊外冥內
    內聖外王
    寄言出意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4 11:56:51 (UTC+8)
    摘要: 本論文探討郭象的詮釋理路,為了了解郭象的詮釋理路,筆者對比莊子和郭象的哲學,企圖在對比莊子和郭象的哲學中去釐清《莊子注》的詮釋理路。由於每一個哲學家皆有其自身終極關懷的問題,正因為生命有了困頓和問題,生命中有了終極的關懷,使得哲學家有所找尋,為了找到此終極關懷問題的答案,哲學家在生命中不停地提問,也因為有了問題的提出,才使得哲學家進一步加以求索和給予解答,這正是思想家和哲學家終其一生所追尋的,這也正是思想家和哲學家們提出自己的哲學和思想的緣故。那麼,莊子的終極關懷為何?什麼是莊子哲學的中心?莊子如何給予他生命中終極關懷的問題解答?而郭象《莊子注》又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他所關懷的問題是什麼?他如何給予他關懷的問題答案?因為只有掌握了莊子和郭象兩人的終極關懷之所在,我們才能更準確地了解和掌握住兩人哲學的不同。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為了給予生命中終極關懷予以解答的。
    其次,從詮釋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只要其所存活的時空背景不一,理解型態亦將有所別異,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再怎麼詮釋,其思想應不致於背離原著太遠。然而郭象的《莊子注》不僅超出莊子的原意甚多,甚至有許多是顛倒了莊子的哲學思想之處,何以郭象會得出完全顛倒了的答案,提出不同於莊子思想的哲學命題和概念呢?我們可以明白地說,在《莊子注》中郭象給予了新的視野和新的哲學體系,郭象是借《莊子》提出他自己的哲學。郭象之所以能在莊子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哲學,筆者認為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莊子的行文風格,由於莊子之學向來以難治著稱,《莊子》一書以其思想義趣太高難以掌握,讀者很難進入莊子的深閎高遠的意境中,另一方面更由於莊子之用詞洸洋怪誕,充滿了藝術的情調,詩味太濃烈,以致加深了讀者解讀時的困難,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亦打算探討莊子的行文風格,《莊子》文本是以什麼樣的語言風格來論述的?以致使得郭象可以大膽地不論原著者說些什麼,進而顛倒了莊子的原意,給予創造性的詮釋,並進而提出自己的新概念、新命題和新哲學?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於莊子寫作的語言風格所致,由於莊子語言風格之特性使得郭象可以撇開莊子的原意而用自己的想法去注《莊子》;除了莊子自身的語言風格影響了郭象的注解之外,另一個原因則是郭象在莊子「得意忘言」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詮釋方法,郭象的詮釋方法讓郭象可以在《莊子》的基礎上提出他自己的哲學思想,給予《莊子》創造性的詮釋,並給予了他扭曲莊子原意一個自圓其說的理由,因此他的詮釋方法在注《莊子》一書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對《莊子》給予創造性的詮釋,郭象必有一套特別的詮釋方法,那麼郭象的哲學詮釋方法為何?本文亦將在內容中加以探討。
    《莊子》一書中,「小大之辯」和「齊物」是莊子思想中二個十分重要的觀念,然而在《莊子》的文本中最大的爭論之處也就在於對〈逍遙遊〉所謂的「小大之辯」和〈齊物論〉中「齊物」的觀點是否產生矛盾的問題上。《莊子》首篇〈逍遙遊〉中,一開始就藉由寓言的方式描寫鯤化為鵬,鵬一飛衝天的故事作為開場,並將之和翱翔於蓬蒿之間的蜩與學鳩作一對比,這兩種生命形態是否有大小的差別?又這種「小大之辯」是否有層次上的不同?兩者是否皆是不得逍遙?還是兩者皆是逍遙的呢?還是說莊子的說法是另有所指呢?之所以有如此的問題產生,那是因為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齊物的看法,我們參看「齊物」的觀點和「小大之辯」的看法,由於莊子於書中處處闡明「萬物一齊」的觀點,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萬物一齊,孰短孰長?」﹙〈秋水〉﹚「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乍看之下,所謂的「小大之辯」和「齊物」的觀點似乎是產生了矛盾,但這是否是莊子思想自身的矛盾?筆者認為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麼莊子的真意究竟為何呢?莊子認為他的真意實是難解,所謂「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齊物論〉﹚莊子清楚地認識到他的思想是如此地難解,他所說的話是如此地弔詭,因此莊子只能感嘆他的思想只有萬世之後的大聖才能理解。所以「小大之辯」和「齊物」的思想並不是真正的矛盾,只有有慧解的大聖才能清楚地了解他的思想。那麼莊子所謂的「小大之辯」是什麼意思?是否如郭象所說的「小大齊平」?還是另有深意?而「小大之辯」在〈逍遙遊〉中所要表達的思想為何?什麼是莊子〈逍遙遊〉的主旨?這是本文所卻探討的。其次,郭象思想體系的建立就在於對《莊子》的思想以「平齊大小」的觀點來看待,莊子的小大之辯在郭象的詮釋下成了「小大同一」,郭象如此的看法如此的詮釋是否是莊子的原意?而郭象所謂的:「苟足於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而榮願有餘矣。故小大雖殊,逍遙一也。」﹙〈逍遙遊〉注﹚郭象以「適性」來詮釋莊子的「逍遙」,郭象並以大小同一來解釋莊子所謂的「小大之辯」,郭象的「小大同一」的詮釋是否符合莊子的原意?郭象的「逍遙義」是否合於莊子之「逍遙義」?郭象的「逍遙義」和莊子所謂的「逍遙」有何異同?這也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
    再者,莊子所謂的「齊物」和郭象所詮釋的「齊物」,是否具有相同的意義?兩者的差異為何?莊子是如何說明他所謂的「齊物」的?而郭象對莊子的「齊物」所提出的新的命題和哲學觀念為何?而莊子於〈齊物論〉中又提出了什麼命題?這些命題所欲表達的思想內涵為何?而郭象又是如何在他的哲學體系下給予〈齊物論〉新的概念新的命題和新的思想?兩者的差異處何在?這些皆是筆者在本文裡所要探討的。
    事實上,郭象藉由《莊子》提出新的哲學體系的企圖是成功了,他透過了《莊子注》解決了他面對他所處時代所提出的哲學課題,並因此將魏晉玄學推向了高峰。郭象《莊子注》的成功代表了他思想體系的成功,但是也正是如此,莊子的原意在郭象如此有影響力的詮釋下被過度詮釋了。
    莊子和郭象,兩人的終極關懷有天壤之別,莊子關懷的是個人的心靈和精神的提升和成長,因此重視工夫的修證;而郭象關懷的是自然和名教的問題如何解決,重視的則是如何透過政治上的設計使得聖王在位,以實踐「內聖外王」之道。莊子著重於個人精神的層次,重視心的工夫修養,而郭象著重的是如何能自盡其性,重視聖王的在位而使得萬物各適其性各得其所。莊子的「小大之辯」在於如何自我提升,如何由小境界向大境界成長,而郭象的「小大之辯」在於「小大同一」,「適性逍遙」。莊子認為只有提升至最高的境界人才有逍遙的可能,而郭象卻認為人人皆可以逍遙,只要有一個理想的君主在位即可實現。莊子的逍遙境界是要經過「無己」、「喪我」的工夫才能達到無待的道的境界,回復真我,在莊子只有一種逍遙即「無待的逍遙」;而郭象的逍遙境界則有適性逍遙,只要透過聖人無待的逍遙就可以使一般人有待的逍遙實現。莊子認為「成心」和「是非」是必須去除的,是障礙一個人的心靈使之不能見道的問題所在;而郭象則認為「成心」是日用之心,是不能去除的,而人的是非偏見更是人性分的呈現,因此不用去除也不需去除,只是各人性分使然,所以就此層面而言,也可以說原本就無所謂的是非之別,不過是人的惑心使然,以為有是非之別。莊子強調「道通為一」的重要性,而郭象不重視「道」,而以「性分之說」來取代道的重要性,並認為性不可易。莊子的「莫若以明」的工夫,重視的是站在道的視野下看待萬物和是非,超越是非兩端,用「天道」之「明」來破除成心之執,以智慧處理人生的是非執著,即是莊子所謂的「莫若以明」;而郭象則將之詮釋為「反覆相明」或「反覆相喻」。透過聖人對爭執的雙方「兩順之」,因之,不勉強去分辨誰是誰非,而使其自證「無是無非」。莊子的「物化」指出最大的真相就是變化,因此無自我的存在,故不應執著於自我,只有破自我人才能與道合一。而郭象則只看到物化的日新變化義和生死義。
      郭象和莊子的論述可以說是相差甚遠,一個主要在於政治哲學的處理,一個則是主要在於生命哲學的建構,郭象之所以會有完全不同於莊子的論述,一方面就在於莊子的哲學論述太詩意,太難掌握了,因為莊子的文章在結構上雖是散文,然而在內容上却充滿了濃濃的詩意,莊子的文章也不僅僅只是詩意的,更重要的是莊子是哲理的。因為莊子所要說的是無法用語言來說的「道」,爲了說出那無法被說出來的真理,莊子只能用迂迴的方式來說,而詩意的陳述就是莊子所採取的迂迴方式。莊子透過詩意的陳述引導我們向真理深處去探尋,在形象與想像背後,莊子所要表達和寄寓的是他對生命的澈悟所得到的深邃遼遠的道的境界。莊子很清楚地了解:他的見解很難得到一般人的理解,因此莊子退而著書,透過他天才的神筆,奇麗的想像,將他的真情灌注到文字的世界裡,他以一種詩意般的論述,充滿浪漫藝術情懷的筆觸,以期能讓讀者興起求道澈悟的心靈轉化,但是莊子的境界太高,不能只是哲理式的論述,而必須透過詩意般的論述和藝術的呈現,才能讓讀者不至於走入知識性的追求,而走向一條真正的求道之路。然而也正是因為莊子的意境太高,而他所要傳達的「道」又是不能用語言來言說的,但是又不能不說,因此使得莊子的文字充滿了靈動,富於形象,內容深奧,難以一眼看穿,必須有生命的體悟才能穿透層層的文字而領會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哲學境界。一方面,由於莊子所要傳達的道因為超言絕象,非語言文字所可表達,另一方面,由於一般人的心中總是帶著成見,以成心來「解釋」說話者之意,語言之「意義」反而是由聽者所給予,而這些「意」都不是傳道者所欲傳的「真意」,這些由成心所得來的「意」是不會使聽者得「道」的,反而更加強聽者的「自我」,傳道者的真意被湮沒,使得聽者反而離「道」更遠。因此莊子致力於找到一種說不可說的「大言」,這即是莊子的「寓言」、「重言」和「卮言」,這三言多採用比喻和象徵的形式來暗示,目的即是為了啟發我們,由於莊子所要傳達的「道」不是俗言所可言說認知的,因此莊子刻意避開理論式的言說,因為理論式的言說具有有限性,這有限的言說無法傳達無限的「道」,因此使得《莊子》一書呈現出濃濃的「詩意」般的語言。正因為莊子的文字富有詩意,充滿了暗示,這些暗示又無法用理智來理解,只有去親身體驗才能了解。因此,《莊子》一書若沒有生命深層的體悟,是無從掌握莊子的思想的。也正因為莊子的哲學太難領悟,以致使得郭象得以用他「寄言出意」的詮釋方法改造莊子的思想。
    郭象改造莊子之意,最主要的原因應該在於兩人的終極關懷本不相同,因為郭象的目的本就在於如何去處理時代的問題,如何在自然與名教之間取得平衡點 ,以致郭象的《莊子注》只能得出他眼中的《莊子》。假設莊子還活著,那麼從莊子的眼光來看,郭象應是一個執著於自我成心的人,無法對於聽聞到的內容按說者的「意」來理解,說者的「意」總是被他扭曲、變形、想像和截取,因此說者的「意」是無法傳達的,因為他只想要聽他所想要聽的,只想要看他所想要看的,以心中先入為主的觀念,作為他判斷的依據,自然從莊子的角度看來,郭象無法了解莊子文字背後所要傳達的深意,當然也就無法了解莊子所要傳達的「道」了。而從郭象的角度看來,「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莊生雖未體之,言則至矣。」﹙〈莊子序〉﹚對郭象而言,莊子是未達最高境界之人,蓋因郭象心目中最高的境界絕非只是道家式所追求的方外之士,而應是能遊於外又能冥於內,能內外相冥的聖王,而莊子只追求方外的個人精神解脫自是不能合乎郭象的最高境界。對郭象而言,莊子其人雖未能是他心目真正達到聖人境界之人,但是郭象卻認為莊子是「知本」之人,因為莊子的《莊子》一書寫出了郭象心目中所認為的最高境界,所謂的「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聖外王之道,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莊子序〉﹚這是郭象所真正關懷的問題,即內聖外王之道的實現。
    郭象的哲學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提出君王的內聖外王之道,正是莊子哲學中未能充分發展的,可以說郭象的哲學補足了莊子在〈應帝王〉中所提出的政治哲學的內容。莊子雖然也有其政治哲學,但是莊子的政治哲學論述未及他對人生哲學的重視。莊子透過工夫的修證,以得道為目標,希望個人能在對道的追求上去面對生命的問題,以此來安頓天下人的生命。然而郭象則將人生的希望在政治哲學上,企圖透過對理想的君主的探討來安頓天下蒼生。事實上,莊子和郭象皆是為了安頓天下人的生命而提出自己的哲學,不過兩人的進路不同,莊子是透過人生哲學的論述,而郭象則是透過政治哲學的理論建構。因此可以說,莊子用人生哲學來安頓天下人,而郭象則是用政治哲學來安頓天下人,方法雖不同,對天下蒼生的關懷則是相同的。
    參考文獻: 一、 書籍類
    ﹙一﹚、古典文獻、資料彙編、今人注疏
    ﹙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清﹚王先謙,﹙民國﹚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台北﹚漢京文化,1988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上海書店,1986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3版。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自序〉,上海商務印書館。
    方勇、陳永品,《莊子詮評》,巴蜀書社,1998年9月 第1版。
    ﹙清﹚吳汝綸,《莊子點勘》,《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26,﹙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司馬遷,《廣注四史菁華錄上册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台南北一出版社,1974年10月初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9月。
    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岳麓書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刷。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初版。
    錢基博,《讀莊子天下篇疏記》,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2版第1刷。
    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刷。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華正書局,2005年1月2刷。
    顏崑陽,《人生是無題的寓言――莊子的寓言世界》,躍昇文化事業,1994年2月初版。
    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2刷。
    2.2郭象部分
    王曉毅,《郭象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1刷。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房喬等撰,《晉書一百三十卷》,鼎文書局,1976年。
    湯一介,《郭象》,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1月初版。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谷風出版社。
    莊耀郎,《郭象玄學》,里仁書局,2002年8月,第1次修訂2刷。
    盧國龍,《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刷。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初版。
    2.3老莊道家部分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1987年11月第3版。
    方穎嫻,《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1月初版。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5月第1刷。
    ﹙宋﹚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第1刷。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聯經出版, 52003年5月初版第5刷。
    王新春,《自然視野下的人生觀照――道家的社會哲學》,泰山出版社,1998年8月,第1刷。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刷。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第1刷。
    吳康,《老莊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1月第10刷。
    那薇,《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第1刷。
    陳鼓應,《老莊新論》,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1月2版1刷。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二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0月第1刷。
    許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刷。
    ﹙清﹚林紓,《莊子淺說》,﹙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刷。
    錢穆,《莊老通辨》,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2.4魏晉部分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8刷。
    王葆玹,《玄學通論》,五南圖書出版,1996年4月初版。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9月第1刷。
    王曉毅,《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王曉毅,《中國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北京:中國社科,1991年3月第1刷。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刷。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4月修訂7版。
    ﹙清﹚宣穎《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32,藝文印書館,1974年。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卷﹚,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2刷。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6月第4刷。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文津出版社,2004年4月。
    張立文主編、向世陵著,《中國學術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北京大學出版,2000年8月第1刷。
    許杭生 等,《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文津出版社,1990年3月。
    湯一介,《魏晉玄學論講義》,鷺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刷。
    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 月第1版。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4刷。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1月初版。
    曾春海,《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1992年12月第1刷。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聯鳴文化,1981年3 月再版。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3月。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文津出版社,2000年6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2.5哲學通論部分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1987年7月,第5版。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第二冊,卷211,〈子部‧經籍三十八〉,新興書局,1963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上﹚,成均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再版2刷。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立緒文化事業,1999年6月初版。
    尤信雄、黃錦鋐,《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六﹚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8月3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第2刷。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刷。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第2刷。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全集校訂版。
    張湛,《列子》,上海書店,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全集校訂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10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月第10刷。
    常森,《先秦文學專題講義》,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刷。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12月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12月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12月初版。
    馮鐵流,《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重慶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張默生﹙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齊魯書社,1996年7月第2刷。
    馮鐵流,《先秦諸子學派源流考――對先秦諸子學術活動的新認識》,重慶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刷。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1987年9月增訂三版。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科,1990年7月第1刷。
    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譯書籍:
    ﹙美﹚愛蓮心,《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刷。
    ﹙英﹚葛瑞漢,《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刷。
    〔日〕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郭象,《莊子注》,《四部備要》本。
    〔美〕本杰明•史華茲著,程鋼譯,劉東校,《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5月初版1刷。
    〔法〕保羅‧利科,汪堂家譯,《活的隱喻》,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6月第3刷。
    ﹙法﹚弗朗索瓦‧于連著,杜小真譯,《迂回與進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8年2月第1刷。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合志文化事業,1990年5月增訂初版。
    奧修著,謙達那譯,《放輕鬆些!》第一卷,奧修出版社,2001年10月3刷。
    奧修著,刁新哲譯,《隱藏中的道途》,活禪文化,2004年3月初版。
    奧修,《道》,生命潛能文化,2003年6月初版。
    海德格著,彭富春譯,《詩‧語言‧思》,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11月3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刷。
    ﹙一﹚ 西文書
    TRUTH AND METHOD , Hangs-Georg Gadamer ,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書林出版社 1990年11月再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期刊論文
    ﹙一﹚、莊子部分:
    王中江,〈從價值重估到價值認同──郭象與莊子哲學的一個比較〉,《中州學刊﹙鄭州﹚》,1993年第6期。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2006年6月。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上﹚〉,《鵝湖月刊》,1977年12月。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下﹚〉,《鵝湖月刊》,1978年1月。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鵝湖月刊》,1982年1月。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11月。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月刊》,1991年7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22卷第九期,1996年9月。
    王邦雄,〈從其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21卷第6期,1995年12月。
    王志楣,〈《莊子》逍遙義辨析〉,《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
    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台北:1992年3月。
    王小滕,〈《莊子‧齊物論》「絕待」哲理之詮釋──以「天倪、天均、兩行、天府、葆光」的考察為主〉,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
    史向前,〈《逍遙遊》篇旨及其鵬、鷃對照〉,《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一﹚〉,《鵝湖月刊》第27卷第7期,2002年1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二﹚〉,《鵝湖月刊》第27卷第8期,2002年2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三﹚〉,《鵝湖月刊》第27卷第9期,2002年3月。
    陳伯君校注 ,《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1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四﹚〉,《鵝湖月刊》第27卷第10期,2002年4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五﹚〉,《鵝湖月刊》第27卷第11期,2002年5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六﹚﹙七﹚〉,《鵝湖月刊》第27卷第12期,2002年6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八﹚〉,《鵝湖月刊》第28卷第1期,2002年7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九﹚〉,《鵝湖月刊》第28卷第2期,2002年8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鵝湖月刊》第28卷第3期,2002年9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一﹚〉,《鵝湖月刊》第28卷第4期,2002年10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二﹚〉,《鵝湖月刊》第28卷第5期,2002年11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三﹚〉,《鵝湖月刊》第28卷第6期,2002年12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四﹚〉,《鵝湖月刊》第28卷第7期,2003年1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1999年。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月刊》第28卷第8期,2003年2月。
    余敦康,〈從《莊子》到《郭象》莊子注〉,《哲學與文化》21卷第8期,1994年8月。
    李幸玲,〈莊子〈逍遙遊〉論義──有待與無待〉,《清雲學報》第22卷第2期,2002年12月。
    李瑞全,〈言非吹也:論莊子之非分解的進路〉,《鵝湖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4年12月。
    林明照,〈莊學的樂論──《莊子》中的生命本真之樂、道樂及音樂批判〉,《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
    林順夫,〈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
    林聰舜,〈論莊子的「小大之辯」與「齊物」及其關係〉,《漢學研究》,第5卷第2期,1987年12月。
    林聰舜,〈《莊子》無為政治思想的幾層意義〉,《漢學研究》,11卷第1期,1993年6月。
    周雅清,〈〈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
    高柏園,〈莊子思想中的心靈治療體系〉,《鵝湖月刊》第26卷第4期,2000年10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6刷。
    高柏園,〈唐君毅先生對逍遙遊之詮釋〉,《鵝湖月刊》,1989年2月。
    高柏園,〈莊子齊物論析論〉,《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袁長瑞,〈莊子逍遙遊研究〉,《鵝湖月刊》第19卷第1期,1993年7月。
    袁長瑞,〈《莊子‧齊物論》研究〉,《哲學與文化》26卷第1期,1999年1月。
    袁保新,〈齊物論研究──莊子形上思惟的進路與形態〉,《鵝湖月刊》,1978年1月。
    徐聖心,〈真人不夢與莊周夢蝶──《莊子》「夢」的義蘊初探〉,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1991年5月。
    張尚德,〈從逍遙遊與齊物論看莊子生命哲學系統〉,《鵝湖月刊》,1976年9月。
    陳文章,〈莊子寓言之工夫型態與境界型態(上)──兼比較憨山、郭象、宣穎陳壽昌之注解〉,《鵝湖月刊》第22卷11期,1997年5月。
    陳文章,〈莊子寓言之工夫型態與境界型態(下)──兼比較憨山、郭象、宣穎陳壽昌之注解〉,《鵝湖月刊》第22卷12期,1997年6月。
    陳文章,〈大小之辯與生命的境界層次──莊子逍遙遊試探〉,《鵝湖月刊》,1978年8月。
    陳壽撰,《三國志六十五卷》,臺北市:鼎文書局,1976年2版。
    陳德和,〈莊子寓言中的逍遙遊〉,《鵝湖月刊》第27卷第4期,2001年10月。
    陳錫勇,〈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一節臆解〉,《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4年6月。
    曾瓊瑤,〈莊子〈逍遙遊〉中的生命轉化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35期,1999年10月。
    曾昭旭,〈論語言與生命的詭譎辯證〉,《鵝湖月刊》第28卷第5期,2002年11月。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思想〉,《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
    楊祖漢,〈齊物論的言說方式〉,《鵝湖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4年12月。
    葉朗,〈莊子的詩意〉,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四輯》,1998年7月第
    1刷。
    葉海煙,〈莊子齊物哲學的道物合一論〉,《哲學與文化》34卷第8期,2007年8 月。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29卷第8期,2002年8月。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2年。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與當代交談倫理〉,《哲學與文化》28卷第1期,2001年1月。
    葉海煙,〈齊物論與人間世──一場知識與權力的對話〉,《哲學與文化》23卷第11期,1996年11月。
    葉海煙,〈道家的環境素養論與休閒美學觀──以莊子的觀點為例〉,《哲學與文化》33卷第7期,2006年7月。
    葉海煙,〈老莊哲學的倫理向度〉,《哲學與文化》24卷第4期,1997年4月。
    葉海煙,〈莊子論惡與痛苦〉,《鵝湖月刊》24卷第9期,1999年3月。
    廖明活,〈莊子、郭象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鵝湖月刊》,1983年11月。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逍遙遊〉新探〉,《鵝湖月刊》27卷第3期,2001年9月。
    劉光義,〈釋莊子逍遙遊「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之義〉,《哲學與文化》第19卷第12期,1992年12月。
    劉志勇,〈天籟與獨化──莊子的「相對主義」考辨〉,《復旦學報》,2007年第4期。
    劉坤生,〈〈齊物論〉本旨論稿〉,《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8期,2002年8月。
    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劉秋固,〈莊子的神話思維及其自我超越的文化心心理與民俗信仰〉,《哲學與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7期,2006年7月。
    鄭吉雄,〈「逍遙遊」義蠡論〉,《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1991年5月。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1985年12月。
    黃錦鈜〈關於莊子向秀注與郭象注〉,《淡江學報》第9期,1970年11月。
    謝大寧,〈齊物論釋﹙一﹚〉,《鵝湖月刊》第20卷第1期,1994年7月。
    謝大寧,〈齊物論釋﹙二﹚〉,《鵝湖月刊》第20卷第2期,1994年8月。
    謝大寧,〈齊物論釋﹙三﹚〉,《鵝湖月刊》第20卷第4期,1994年10月。
    謝揚舉,〈逍遙與自由──以西方概念闡釋中國哲學的個案分析〉,《哲學研究》,2004年第2期。
    ﹙明﹚焦竑,《老子翼•莊子翼》,台北:新文豐,1978年。
    鍾雲鶯,〈《莊子》之「夢」探析〉,《鵝湖月刊》第23卷5期,1997年11月。
    魏元珪,〈莊子齊物思想之討探〉,《中國文化月刊》第30期,1982年4月。
    魏元珪,〈莊子逍遙遊篇的生命境界觀〉,《中國文化月刊》第83期,1986年9月。
    關永中,〈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與莊子懇談見道及其所引致的平齊物議〉,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5月。
    ﹙二﹚、郭象部分
    王曉毅,〈郭象聖人論與心性哲學〉,《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江建俊,〈郭象之形上思想〉,《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11期,1985年11月。
    唐端正,〈郭注〈齊物論〉糾謬――論天籟、真宰、道樞、環中、天鈞、兩行〉,《鵝湖月刊》第28卷第2期,2002年8月。
    唐端正〈齊物論郭注平議──修正稿〉,《鵝湖月刊》第92期,1983年2月。
    康中乾,〈郭象認識論辨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6年5月。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元燈會》下冊卷20〈資壽尼妙總禪師〉,北京中華書局。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5期,1997年5月。
    祁志祥,〈郭象美學:「任性」而「自得」〉,《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06年3月。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性分論〉,兩岸三地--「詮釋學與經典詮釋」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5日。
    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1985年12月。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六期,2005年3月。
    暴慶剛,〈自由‧自然‧名教──郭象自由思想之論證邏輯探析〉,《安徽大學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5年11月。
    ﹙三﹚、其它
    朱喆,〈道言論──先秦道家語言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28卷第1期,2001年1月。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構建──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鵝湖月刊》第26卷第6期,2000年12月。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
    ﹙唐﹚陸德明撰,黃焯斷句,《經典釋文‧莊子音義》,中華書局,1983年版。
    湯一介〈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曾春海,〈從規範倫理與德性倫理省察魏晉名教危機〉,《哲學與文化》36卷第4期,2009年4月。
    曾春海,〈王弼聖人有情無情論初探〉,《哲學與文化》16卷第9期,1989年9月。
    曾春海,〈探嵇康的〈養生論〉及其人生價值觀〉,《哲學與文化》18卷第1期,1991年1月。
    曾春海,〈嵇康社會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期,1994年5月。
    葉海煙,〈玄學人性論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26卷第7期,1999年7月。
    劉澤華,〈王弼名教出自然的政治哲學和溫和的君主專制思想〉,《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3年7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博碩士論文
    王靜芝,《莊子內七篇郭象注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5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三民書局,2003年2月初版18刷。
    王素娟,《魏晉儒道會通思想研究——以向郭跡冥論為中心而展開》,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玉柱,《莊子齊物論思想之詮釋與建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1987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茂波,《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2003年1月。
    吳淑媛,《莊子齊物論郭註商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6月。
    姜允明,《從郭象、成玄英的思想探究玄學、重玄學思想的轉折與演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2006年1月。
    徐哲萍,《齊物論抉微》,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3年4月。
    張碧芬,《《莊子》與郭象《莊子注》人生哲學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煥鍾,《郭象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蔣淑珍,《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2001年6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臺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9月初版。
    鍾竹連,《莊子與郭象思想之比較研究──以逍遙義為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鍾芳姿,《郭象的性論及人生、政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996年6月。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楊柳橋,《莊子譯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4刷。
    劉 劭,《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6年初版。
    載明揚,《嵇康集校注》,河洛出版社,1978年初版。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刷。
    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二十五章》《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1992年12月初版。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1993年第1刷。
    ﹙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新文豐,1973年。
    ﹙清﹚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今人研究書目
    2.1莊子部分
    刁生虎,《莊子的生存哲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刷。
    止庵,《樗下讀莊》,東方出版社,1999年1月第1刷。
    王叔岷,《莊學管窺》,中華書局,2007年8月第一刷。
    王邦雄,《莊子道》,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97年3月初版第4刷。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初版第1刷。
    王凱,《逍遙游――莊子美學的現代闡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2刷。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刷。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刷。
    王德有,《莊子神遊》,﹙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7月初版。
    王博,《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華夏出版社,2007年4月第1刷。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3刷。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2刷。
    白本松,王利鎖,《逍遙之祖――《莊子》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第2刷。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書林出版,1999年4月第1版。
    朱任飛,《《莊子》神話的破譯與解析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1刷。
    吳光明,《莊子》,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9月再版。
    吳怡,《逍遙的莊子》,三民書局,2004年1月第2版第1刷。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11月初版。
    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麗文文化公司,2000年9月初版1刷。
    李牧恒、郭道榮,《自事其心――重讀莊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刷。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1月初版1刷。
    沈善增,《還吾莊子》,﹙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3 刷。
    胡道靜﹙主編﹚,《十家論莊》,上海人民出版社,2994年10月第1刷。
    南懷瑾,《莊子諵譁﹙上﹚》,老古文化事業,2007年1月初版3刷。
    南懷瑾,《莊子諵譁﹙下﹚》,老古文化事業,2007年1月初版3刷。
    封思毅,《莊子詮言》,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5月二版第1刷。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中華書局,2006年3月第2刷。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第2刷。
    時曉麗,《莊子審美生存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第1刷。
    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刷。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1刷。
    陳引馳,《莊子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刷。
    陳品卿,《莊學新探》,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增訂再版第2刷。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修訂版第4刷。
    陳鼓應,《莊子哲學探究》,陳鼓應,1975年10月初版。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張希烽,《莊子的智慧》,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95年10月初版第2刷。
    張松輝,《莊子考辨》,岳麓書社,1997年5月第1刷。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中華書局,2007年4月第1刷。
    張涅,《莊子解讀――流變開放的思想形式》,齊魯書社,2003年9月第1刷。
    崔大華,《莊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3刷。
    崔宜明,《生存與智慧――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2刷。
    陶東風,《從超邁到隨俗――莊子與中國美學》,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刷。
    強昱,《知止與照曠【莊學通幽】》,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刷。
    黃正雨,《自然的簫聲――《莊子》》,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刷。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9月再版。
    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1月初版1刷。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刷。
    莊萬壽,《莊子史論――莊學之新方向:源流‧生態‧批判‧語言》,萬卷樓圖書,2000年8月初版。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6月初版第2刷。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第1刷。
    劉生良,《鵬翔無疆――《莊子》文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刷。
    劉坤生,《莊子哲學本旨論稿》,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1刷。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劉笑敢,《兩種自由的追求──莊子與沙特》,正中書局,1998年12月初版第3刷。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89154505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4505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83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