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72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657836      線上人數 : 56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721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21


    題名: 高攀龍易學思想研究
    作者: 蔡龍九
    貢獻者: 曾春海
    蔡龍九
    關鍵詞: 王學
    四句教
    易學
    心性論
    即體即用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09-09-14 11:56:19 (UTC+8)
    摘要: 本文欲探究晚明心學中,經過四句教與四無說以及三教合流思想等衝擊之下,心學所產生的問題、及心學如何被救正的問題。
    高攀龍以「易」為體為用,貫串並建立他的思想體系,並運用「易」的種種含義,來建構他的心性論及工夫論。於此論文中,分別探討他的思想淵源、思想核心、實踐精神與事蹟、注《易》的內容概略;並突顯他救正心學之「虛」的過程與回歸心學本質的用心。
    此外,本文欲突顯高攀龍以「即體即用的易學」、「易體心學」等思想架構,來說明三個重點:一是高攀龍的思想核心並非一般所言的繼承程朱為主,而是以陽明之心學為體,援程朱工夫為用。二是他的「易體心學」是他的思想特色,徹底的使用「即體即用」的易學,來救正心學。三是強調他的實踐精神與作為;高攀龍除了繼承程朱工夫論而採「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外,更把儒者的使命感實際的運用在他的每項作為上,乃一真正的「實踐之儒」。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原典原著
    [明]高攀龍:《周易易簡說》,台北: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台北: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六,別集類五,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高攀龍:《春秋孔義》,台北: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
    [明]高攀龍:《高子未刻稿》,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明]高攀龍:《釋正蒙》,台北:廣文書局印行。
    [明]高攀龍:《周易孔義》。
    [宋]程顥程頤合著:《二程全書》,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6年
    [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廣學社,民國64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7年。
    [宋]張載:《正蒙》,上海:商務出版社,民國28年。
    [明]王陽明:《陽明全書》,台北:中華書局,民國55年。
    [明]王龍溪:《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民國59。
    [明]王龍溪:《龍溪王先生語錄》,台北:廣文書局,民國49年。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正中書局,民國43年。
    [明]華允誠編:《高忠憲公年譜•清光緒二年刻本》一卷,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清]高世寧編、高世泰訂:《高忠憲公年譜•清康熙間刻本》一卷,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清]陳鼎:《東林列傳》台北: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清]高廷珍:《東林書院志》,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岡田武彥主編,廣文編譯所譯:《周張全書》,台北:廣文書局印行。
    陳俊民編:《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民國八十九年。
    二、專書論文
    (一)學位論文
    金鶴忠:《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研究》(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民79年6月)。
    蔡淑閔:《王陽明四句教之開展與衍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林惠勝:《王陽明與禪佛教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
    陳明彪:《王龍溪心學易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一月)。
    林啟聰:《王龍溪哲學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邱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劉桂光:《王龍溪與聶雙江、羅念菴論辯之研究:以陽明學為判準》(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國84年)。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朱湘鈺:《高攀龍心性論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陳美吟:《高攀龍理學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二)專書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九月初版。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九十二年版。
    朱伯崑:《易經哲學史》,台北市:藍燈出版社,民八十年版。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九年版。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釋註》,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初版二刷。
    鄢良:《三才大觀》,台北,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版。
    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史綱》,台北,五南出版,民國八十二年。
    宇野哲人著,馬福辰譯:《中國近世儒學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民國七十一年。
    步近智、張安奇合著:《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紅葉文化,民國八十二年。
    傅武光:《中國歷代思想家(35)高攀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八月三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版。
    段昌國、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版。
    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張子正蒙注》(上)(下)(台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再版)。
    施湘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一月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增訂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八年二月增訂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八版。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出版,2002年九月。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出版,民國七十六年九月版。
    三、期刊論文
    唐經欽:〈儒學是否有神秘主義傾向—評馮友蘭、陳來兩先生對孟子及陽明之看法〉《鵝湖》,第二十六卷第三期,民國89年9月。
    陳滿銘:〈朱、王格致說新辨〉《孔孟學報》,第八十卷,民國91年9月。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卷,民國86年9月。
    方祖猷:〈王畿的心體論及其佛老思想淵源〉《鵝湖學誌》第十六卷,民國85年6月。
    楊國榮:〈心性之辯:從孟子到王陽明—兼論王陽明重建心體的理論意蘊〉《孔孟學報》,第七十二卷,民國85年9月。
    諸煥燦:〈「王陽明年譜」訂誤〉《鵝湖》,第二十卷第八期,民國84年2月。
    高瑋謙:〈「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中錢緒山與王龍溪思想之述評〉《鵝湖學誌》,第二十七卷,民國90年12月。
    陳立勝:〈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臺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九卷,民國91年6月。
    呂妙芬:〈晚明江右陽明學者的地域認同與講學風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六卷,民國91年5月。
    方祖猷:〈王畿的心體論及其佛老思想淵源〉《鵝湖學誌》,第十六卷,民國85年6月。
    彭國翔:〈王龍溪的「中鑒錄」及其思想史意義:有關明代儒學思想基調的轉換〉《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民國90年12月。
    陳劍鍠:〈高攀龍對「靜」的體認--兼及對朱熹未發、已發說的修正〉《鵝湖學誌》,第二十八卷,民國91年6月。
    曾春海:〈顧憲成、高攀龍的心性論及其教育理念〉《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十期,2003年十月。
    羅光:〈儒家理論生命哲學的生生(上)〉《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四期,1995年4月。
    羅光:〈儒家理論生命哲學的生生(下)〉《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五期,1995年5月。
    恆毓:〈周易的聖人觀與儒家的內聖外王〉《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0年12月。
    蔡璧名:〈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工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1997年12月。
    劉述先:〈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心儒學的詮釋〉《中國文哲所集刊》,第十期,1997年3月。
    古清美:〈清初經世之學與東林學派的關係〉《孔孟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
    古清美:〈東林講學與節義之風〉《孔孟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何俊:〈論東林對陽明學的糾彈〉《浙江大學學報》,第三十卷第四期,2000年8月。
    劉澤森:〈試論東林黨人在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江漢大學學報》,第一期,1994年。
    何孝榮:〈論高攀龍的理學思想〉《江海學刊》,第六期,1994年。
    何孝榮:〈論高攀龍的用人思想及實踐〉《史學集刊》,第二期,1999年。
    樊樹志:〈東林非黨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1年。
    吳秀玉:〈從高景逸的學術思想探討明末學風的流變〉《宜蘭技術學報》,第七期,2001年。
    步近智:〈明末東林學派的思想特徵〉《學術月刊》,1985年3月。
    步近智:〈晚明時期儒學的演變與影響〉《中國史研究》,1987年3月。
    步近智:〈高攀龍的理學思想和務實致用學說〉《學術月刊》,1986年9月。
    李焯然:〈大學與儒家的君主教育—論《大學衍義》及《大學衍義補》對《大學》的闡釋與發揮〉《漢學研究》,第七卷第一期,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唐君毅:〈顧憲成與高攀龍〉《原泉》,第九卷第十期,1956年。
    錢穆:〈顧涇陽、高景逸學術〉《東方雜誌》,復刊八卷十一、十二期合刊。
    葛榮晉:〈東林學派漢晚明朱學的復興〉《書目季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1989年3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015400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400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73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