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91
|
Title: | 人權教育與校規演變--以兩所國民中學為焦點之比較研究 |
Authors: | 何文馨 HO, WEH-HSIN |
Contributors: | 馮朝霖 何文馨 HO, WEH-HSIN |
Keywords: | 人權教育 校規 正當程序 human rights education school regulations due process |
Date: | 2005 |
Issue Date: | 2009-09-14 11:18:25 (UTC+8) |
Abstract: | 台灣教育體系的發展在傳統倫理觀念、集體管理主義、升學與粗廉主義等歷史因素交相影響下,始終無法脫離僵化的惡性循環,校園中充滿大量的管制規範與獎懲制度,不僅有礙於人權教育的推展,更為管制文化的生根提供茁壯的土壤。
本研究從校園制度層面著手,結合校規演變與人權教育進行探討,首先透過歷史溯源,探詢相關校園規範之教育法令與校規的演變,探析演變的因素與過程,以及在演變的過程中,學校教育、教師圖像與學生主體的關係呈現何種變化?期望藉此研究重新反省教育人員的定位,並企圖探索教育人員能否從中檢討自身所處社會的、文化的與實際的環境,並能批判並澄清其在合法化政治、經濟、社會、利益上的角色。
其次,透過文件分析與比較分析,探析城鄉兩所不同學校校園規範與校園生態之實際情形,探究在相同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兩校所呈現出的校園規範與校園文化是否有所不同。研究結果發現,面對校園民主化的到來,兩校於制度層面均能順應社會期待,但在心態上,是否有所積極與消極做為則觀乎其對於學校教育、教師專業倫理與學生本質之不同預設而有不同。
整體而言,我國校園規範之發展,係由國家教育權與義務本位觀,逐漸朝向國民為教育權之主體以及權利義務觀的方向發展。校園的民主化與整體教育法制及文化政治相互影響,校園規範的演變促動了校園文化的改變,在民主化的進程中,受到人權思潮的影響,顯現出「人」的自覺與反省與大環境的相互辯證關係。
校園規範牽涉到權威、正義、隱私、責任等相關人權教育的價值,因此,民主的開放性不僅給于學校有自主的可能,同時也是希望教師有創造、轉化的可能,在體會到「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後,學校方才能轉化其教育環境,改變其教育心態與行動,彰顯其目的性與任務性。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could not break away from the rigid vicious circle under the influence factor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ethics idea, collective managerialism, proportion of students entering schools of a higher grade and thick inexpensive principle. There are lots of obstru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but also offer a field for the growing of culture of control.
The argument in this study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regulations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at probe into the legal system of education. First, the research start analyzing through history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regulations and the education in campus the probe into the legal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what kind of change of the relation happened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picture, student’s subject appear? Expect through this study to introspect educator’s location and examin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ttempt to explore whether a teacher can criticize one’s own role in legalizing the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interests.
Secondly, through tex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ze the school regulation and reality of two different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hool regulation and culture of the two schools in the sam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discovered two schools can both comply with the society’s expect on the system aspect facing the arrival of democratization. But on the change of mindset, it’s should depend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udent essence.
Treating the wholeness as single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regulations in our country in the beginning are dominated by nationalism, then gradually democratized. In fact, democratization of campus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education are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regulations promote the change on campu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influenced by human rights, display people’s conscientious and introspection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school regulations of education value involves authority, justice,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human rights, etc. Therefore, The openness of democracy not merely gives independent possibility for the school, But make the teacher possible to create and transform at the same time. When school realize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It same will be able to change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Education attitude and action, and then reflect its purpose and task. |
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一、文獻史料 《台灣省政府公報》。〈奉教育部電令各校于月會外仍舉行週會等因轉希知照〉,37年春字10期,169。 《台灣省政府公報》。〈奉電抄發「台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及「台灣省戒嚴期間防止非法集會結社遊行請願罷課罷工罷市罷業實施辦法各一份電仰遵照」〉,38年夏67期,834-836。 《台灣省政府公報》。〈為月會舉行日期改定于每月第一週星期一上午舉行轉電遵照〉,36年冬字54期,1157 《台灣省政府公報》。〈為月會舉行日期改定于每月第一週星期一上午舉行轉電遵照〉,36年冬字54期,157。 《台灣省政府公報》。〈訂定本省各級學校訓導注意事項電希遵照辦理〉,38年秋字12期,174。 《台灣省政府公報》。〈訂頒台灣省各級學校舉行週會暫行辦法一種即希遵照〉,36年冬字22期,337。 《台灣省政府公報》。〈電頒各學校改進要點希遵照辦理〉,36年冬字22期,334-335。 《臺灣公立台中中學要覽》,大政六年。 《臺灣日日新報》。〈田川校長-就公立學校來談〉,第5333號,大正四年,4月26日。 湯梅英(2001a)。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4:4,1-20。 湯梅英(2001b)。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之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學生輔導,73,40-51。 湯梅英(2002)。融入或消失:談九年一貫課程中人權議題的課程與教學。師友,420,17-21。 馮朝霖(2001a)。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性-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216。 馮朝霖(2001b)。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雙月刊,73,94-103。 馮朝霖(2002)。「『希望的種籽』撒往何處?」。載於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序。台北: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3a)。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演與補充之嘗試。第一屆「社會理論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1-20。 馮朝霖(2003b)。教育與人生。教育哲學研究上課講義,未發表。 馮朝霖(2003c)。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高等教育。 馮朝霖(2004a)。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1,5-13。 台灣教育會編(1939)。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 馮朝霖(2005a)。曖昧•謙卑與參化-論新世紀世界觀教育。載於彰化師範大學主辦之「新世紀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馮朝霖(2005b)。學校與監獄的差別-校園環境評估與人權文化之開展。教育研究月刊,136,43-53。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 黃武雄(1991)。再見體罰。台北:民眾日報,1991/9/14,第六版。 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黃武雄(1997)。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桂興(1994)。淺論行政法上的人性尊嚴理念。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 黃國峰(2003)。教師權威與台灣人權教育實施之探究。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175-188。 黃源盛(1997)。從繼受法觀點論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轉折。收於: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法理學論叢,台北:月旦,一版,497-538。 臺灣省文獻會編(1980)。臺灣省通誌:卷五教育制度沿革篇。台北:眾文。 黃義良(民90)。談馬丁˙布伯的我汝哲學對師生關係與訓輔之啟示。國教天地,145,1-7。 楊巧玲(2000)。從批判教育學重新探索師生關係。教育研究月刊,86,44-56。 楊希震(1972)。訓育原理。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楊國樞(1979)。工業化過程中國人在性格及行為的矛盾現象。見楊國樞、葉啟政編: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遠流。 楊國樞等(1987)。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台北:東華書局。 楊國賜(2001)。強化人權教育培育一流國民。台灣教育,611,2-7。 楊懋春(1988)。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見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 董保城(2000)。行政法(上)。台北:翰蘆。 鼎茂編著(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鼎茂。 廖福特(2005)。人權教育的推動。載於:人本教育札記,196:10,51-52。 臺灣教育會編(1943)。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載於:臺灣學事法規。台北: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瑪麗琳.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著,廖世德譯(1993)。寶瓶同謀。台北:方智。 趙祥麟(1995)。外國教育家評傳。台北,桂冠。 歐素瑛(2002)。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之學風與訓育(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2,210-244。 蔣興儀、燕珍宜(2001)。人權發展的張力與意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3,72-81。 蔣興儀、簡瑞容譯,Reardon Betty A.著(2002)。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台北:高等教育。 蔡英文(2002)。人權之議題-人之主體權利、國家之政治權利與文化差異性。載於瞿海源等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台北:桂冠,123-159。 蔡震榮(1993)。行政法理論與基本人權之保障。台北:五南。 蕭全政(1991)。掌握台灣的未來。台北:華視文化。 錢永祥(2001)。縱欲與虛無之上。台北:聯經。 薛化元、周志宏(1995)。百年來臺灣教育法制史的考查-以國家權力與教育內部事項為中心。載於:臺灣法學會主辦,「臺灣法制一百年」研討會論文集,460-490。 二、書籍期刊 簡成熙(2003)。人權教育漫談:兼論師資培育機構的人權教育重點。載於: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237-246。 藍博洲編著(1993)。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台北:時報文化。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Krishnamurti著,羅若蘋譯(1990)。學習與知識。台北:方智。 蘇永欽(1996)。台灣的社會變遷與法律學的發展。施茂林主編: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台北:法學叢刊雜誌,551-581。 三、學位論文 王昭惠(1995)。國中訓導人員執行學生常規管理之研究:一個國中訓導處之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甘可欣(2002)。從傅科的權利論述觀點檢視國內訓輔制度趨勢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朱珮琪(1999)。台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但昭偉(1983)。我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文崇一(1988)。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見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修如(1999)。大學生懲戒及權利保障之法理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師如(2003)。人權教育研究:教師人權素養與學生管理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與政策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維誠(2000)。解嚴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工程之結構性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策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洪鼎堯(2002)。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我國高中學生之申訴制度-以臺北市立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翁國彥(2004)。由法律文化觀點檢討台灣的法治教育。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台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文藻(2004)。台灣兒童人權保障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術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玉佩(2000)。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 陳奕文(2003)。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少年教育權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步威(1995)。中美兩國學生懲戒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心怡(2002)。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我賦權--以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學生為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馨儀(1999)。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文凱(1998)。隱私權之研究。台大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毓斌(2003)。高雄市立國小教師人權教育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月裡(2002)。黃武雄人本教育論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宏昇(2003)。威權轉型後的我國小學校園民主發展與困境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泰生(1997)。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著者發行,初版。 謅其信(2000)。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以中小學生為對象。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四、網路資料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到底多痛?只有小孩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年校園體罰問卷調查報告」。資料來源:http://hef.yam.org.tw/research/94/0616tfar/index1.htm(查詢時間2005/6/16))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向反人權校規開戰:這些校規依然存在,是在見證我們的恥辱。資料來源: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5372 (查詢時間2005/9/18) 王秀津(2003)。「高中人權教育種子教師研習」課程實踐之省思。資料來源: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new/articles/articles-20030304-01.doc(查詢時間:2005年11月16日)。 李國偉(1996)。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教改會第二十次委員會議委員報告。資料來源: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7-18/08.html (上網查詢時間:2005/9/10) 李章瑋(2000)。兒童人權教育的迷思。教育研究月刊,78,38-43。資料來源:http://hcpu.e-parents.org.tw/ttpa/paper/docum ent.2005-04-13.0782493142(查詢時間:2004/4/10) 林佳範(2004b)。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台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校規」的比較研究。資料來源:www.dpes.tyc.edu.tw/studentrights.pdf (查詢時間:2005/10/17) 林佳範(2005b)。從髮禁爭議談法治教育。資料來源:www.tcivs.tc.edu.tw/admi/v3000/94人權法法文件/ 從髮禁的爭議談法治教育.doc - 補充資料 -(查詢時間:2005/12/1) 林孟皇(2000)。學校為達成教育目的之內部行為的程序保障。研習資訊,17:4。資料來源: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7n4/60.htm 王震武(1995)。體檢教育行政組織。教改通訊,11,23-78。 林孟皇(2005)。校園「髮禁」法律問題之解析。資料來源: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第十七期,(查詢時間:2005/4/30)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17/topic2_5_1.htm 林惠真(2003)。欣見人權教育將在我國中小學落實生根。資料來源: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new/articles/articles.htm(查詢時間:2005年11月16日)。 張澤平(2004)。老師可以怎麼作-從權威、隱私、責任、正義談輔導管教。資料來源: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第五期。 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05/topic4-5.htm(查詢時間:2005/9/28) 教育部(2002)。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台北市:教育部。資料來源:www.ltes.ilc.edu.tw/upload/cu403c121c6b4fc.pdf - 補充資料 -(查詢日期:2005/12/2) 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2003)。國民中小學人權教育教學策略研究。資料來源:http://www.hre.edu.tw/report/4-1/2003-1121-02/2-03.doc(查詢時間:2005/10/25) 馮朝霖(1999)。啟蒙、團結與責任-論教師組織的實踐理性。資料來源:http://www.nta.org.tw/w133/nta2/epaper/1/1-15.htm(查詢時間:2006/3/22) 馮朝霖(2004b):教育部委託「各級學校人權評估項目之建立與研究」計畫案成果報告。資料來源: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4-1.htm (查詢時間:2005年11月16日) 馮朝霖(2006)。謙卑、敢行與參化-教育美學在全人另類學校的開顯。資料來源:http://www.wretch.cc/blog/im8008&article_id=2610873 (查詢時間:20063/23) 黃國峰(2005)。人權與責任。資料來源:人權教育資訊電子報第23期 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23/topic1_4.htm (查詢時間:2006/3/5) 黃藿(2003)。教育學程開設「人權教育」課程應含蓋之內容。資料來源:人權教育資訊網http://www.hre.edu.tw/REPORT/4-1-main.htm(查詢時間:2005/11/14) 四一0教改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台北:時報文化。 廖元豪(2005)。誰來決定學生的頭髮?—檢討髮禁爭議中的憲法人權問題。資料來源:http://blog.yam.com/hsra/archives/452181.html(查詢時間:2005/11/17) 劉玉燕(1996)。落實小班小校的困境與突破。台北:教改會。資料來源: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13/22.html (查詢時間:2005/11/1) 顏厥安(1998)。當前教育法制改革的幾個重點─ 一個初步的反省。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3_a2- html (查詢時間:2005/02/10) 顧忠華(2004)。當友善代替恐懼學校才使人真正自由。取自:http://www.community-univ.org.tw/bboard/HTML/17/06.htm(查詢時間:2005/11/27) 貳、西文書目 Almond, Gabriel A and Verba , Sidney (1963).The Civic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etham, David(1999).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as, M. J. (1993).The three R’s of Education: Emile Durkheim Revisted. The Education Forum, Vol,57, Winter 1993,pp.180-185. Crawford, D. K. & Others(1993). The School For Quality Learning;Manging the School and Classroom the Deming Way.ERIC ED381901. Curwin, R.L., Mendler, A.L.(1980). The Discipline Book: A Complete Guid to School & Classroom Management. 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Reston, Virginia. P.10. 石元康(1998)。市民社會與重本抑末。收於氏著: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初版,173-197。 Curzon-Hobson, A.(2002).A Pedagogy of trus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Vol.7(3).265-276. Durkheim, E.(1961). Moral Education: A Study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einberg, Joel, (1994) ‘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Punishment,’ in A Reader on Punishment edited by Anthony Duff & David Garland, Oxford: Oxford U. P.ress. Fellmy, W. (1983). Keys to Effective Discipline:Making Rules Simple,Clear, Visible. NASSP-Bulletin: v67 n462 pp.68-70, Apr 1983. Fletcher, S.(2000).Education and emancipation. New York & Lond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reire, p.(1998).Pedagogy of Freedom-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Gathercoal, F.(1987). Judicious Discipline . ERIC ED306652. Giroux, H.A.(1997).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Oxford: Westview Press. Habermas, J.(1987).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Hampsher-Monk, Iain(1992), A History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Major Political Thinkers from Hobbes to Marx,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Blackwell. 江宜樺(2004)。民粹公投再挫憲政發展,中國時報,2月20日,A15版。 Howard, E. R.(1978).School Discipline Desk Book. Parker. West Nuack, New York. P.48. Lawson, Edward(1991).Encyclopedia of Human Rights,(ppxxx-xxxi,411-427,711-713).Taylor.& Francis Inc. New York ,P.IX. Lordon, J.F. (1983).Establishing a Climate for School Discipline: The Total Perspective. NASSP-BulletinL;v67 n462, pp.58-60, Apr 1983 Louise, L. M. (1990).An Analysis of Reported State and Federal Appellate Court Cases Occuring from 1960 to 1988 . ERIC ACC 9024489. Lufler, H. S.Jr.(1988). Courts and School Discipline Policies. In Moles, O. C. (ed.). Strategies to Reduce Student. Visbehavior. ERIC ED311608. Lynch, J.(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pp67-103).London. New York.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McEwan, B. (1990). Judicious Discipline : Citizenship Values as a Frame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ERIC ED 338524. Mill, John Stuart (1978). On Liberty.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Mill, John Stuart(1998). On Liberty and Other Essays, edited by John Gra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cuui, L.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Moral Development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86-92. 羊憶蓉(1998)。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Osler, A. &Starkey, H.(1996).Teacher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London: david Fulton. Potter, David, Goldblatt, David, Kiloh, Margaret and Lewis, Paul(1997).Democratization. Cambridge: The Open University. Reardom, B.A.(1996).Educating for Human Dignity-Learning About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Philan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Rosen, L. (1992). School Discipline Pracrices . ERIC ED 357440. Shafer, S.(1987).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N.Bernstein-Tarrow(ed.)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Oxford:Pergoman. Shor, I. & Freire, P. (1987). A Pedagogy for Liberation: Dialogues on Transforming Education. Massachusetts: Bergin & Garvey. Sorensen, Georg(1993).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e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 Oxford: Westview Press. Starkey (1991).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Great Britain: Cassell Education Limited Villiers House. Tarrow,N.B.(1987).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Great Britain :The Whitefriars Press Ltd. Tien, Hung-Mao(1992)"Taiwan`s Evolution Toward Democrac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Denis Fred Simon and Michael Y. M. Kau, Taiwan: Beyond the Economic Miracle. M. E. Sharpe, Inc.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人權立國與人權保障的基礎建設-2002年國家人權政策白皮書。台北:作者。 West, J., Schamel, W. B. (1991). Due Process and Student Rights: Syllabus of the Goss v.Lopez Decision. Social Education, pp.161, March 199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報告書。台北市。 佛雷勒(Freire)著,方永泉譯(2002)。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何琦瑜、鄭一青等(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著,張南星譯(1995)。人生˙教育˙學習。台北:方智。 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著,廖世德譯(2004)。全然的自由。台北,先驗文化。 克勞德 (Claude, Richard Pierre)(2002)。全民人權教育。台北:巨流。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台北市:著者自刊。 吳庚(200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元照。 吳國珍(1995)。中西人文主義差異對教育觀的影響。中國文化月刊,190,43-64。 李天健(2004)。教改十年 管理主義仍在。2004/4/10,中國時報。 李酉潭(1988)。約翰彌勒與中山先生自由觀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8,41-52。 李酉潭(1995)。約翰彌勒自由觀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1,35-67。 李酉潭(1999)。邁向先進的民主:二十一世紀台灣民主化的展望。載於:跨世紀的政治願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65。 李酉潭(2003)。從民主鞏固到民主深化:台灣民主文化的培養。載於:2003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台北:私立東吳大學,1-17。 李酉潭、張孝評(2002)。台灣的民主化分析-以Rustow與Huntington模式的檢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0:2,45-87。 李茂生(1992)。法律與生活。台北:正中。 李茂生(2000)。少年犯罪的預防與矯治制度的批判-一個系統論的考察。載於:台大法學論叢,29:2,29-30。 李國偉(1996)。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教改通訊,17/18,8-11。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教育部。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周志宏(1996)。「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周志宏(1997)。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稻香。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3b)。不友善的校園與不平和的社會。自由時報,93/4/13,15版。 周志宏(2004)。臺灣教育民主化的歷程-以戰後臺灣教育法制之發展為中心。載於: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181-1230。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裡學報,1,53-77。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裡學研究,3,2-92。 林佳範(2001)。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起。載於洪九賢、湯梅應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台北:師大,130-150。 林佳範(2004)。校園民主的深化?淺談「校園公投」的法律觀點,師友,441,1-3。 林佳範(2005)。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朝向法治國行政的校規制訂與運作。載於:94年友善校園示範學校第一階段研討會活動手冊,53-61。 林紀東(1984)。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台北:三民。 林紀東(1990)。行政法(修訂六版)。台北:三民。 林清江(1995)。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毓生(2001)。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社會思想論叢。台北:聯經。 林端(1994)。中西不同法律觀的頡頏:繼受過程中的台灣法治。收於氏著: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台北:著者發行,一版,197-252。 林寶山(1980)。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金耀基(1980)。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 城仲模(1994a)。四十年來之行政法。載於氏著: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城仲模(1994b)。分權思想與法治主義。載於氏著:行政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約瑟夫薛賓著,孟祥森譯(2003)。紀伯倫的智慧(The Wisdom of GIBRAN)。台北:圓神。 徐宗林(1985)。人文主義與教育思想之研究。台灣師大學報,30。 徐南號(1993)。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7b)。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翁岳生(1997)。論特別權力關係之新趨勢,載於: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北:元照。 翁岳生(2000)。行政法。台北:翰蘆。 高強華(1999)。校園文化與校園倫理的重建。訓育研究,38:4。 張光正(2001)。「教授治校」迷思與「理念治校」思維。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等著: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169-196。 張佛泉(1974)。人權與所謂公民權利。載於:無法出讓的權利。台北:大林。 張佛泉(1995)。自由與人權。台北:臺灣商務。 張則周編著(2002)。打造公民社會必須從教育做起:從做自己及國家的主人爭取教育權談起。臺南市,翰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頁。 張家洋(2002)。行政法(增訂三版)。台北:三民。 張素真(1998)。尊重人權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人權教育的內涵。新世紀智庫論壇,4,51-61。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台北:巨流。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中小學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年鑑編纂委員會(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初版。 許宗力(1993)。論法律保留原則。載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台北:月旦。 許宗力(1999)。教育行政體制法治化之研究。輯於著者主編: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 許慶雄(1991)。社會權論。台北:眾文。 許籐繼(2001)。民主化浪潮下的新校園倫理。臺灣教育,612,28-36。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縣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陳新民(1992)。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三民。 陳新民(1997)。基本人權與憲法裁判。台北:永然文化。 陳新轉(1998)。從校規之內涵與實務評析國中管教懲罰辦法。教育研究資訊,6:4,48-68。 傅木龍(2001)。啟航與前瞻: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73,7-19。 彭國能(1994)。法治國之基本理念。載於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台北:三民。 彭堅汶(1996)。威權政體轉型中國小民主教育環境之探討-台南地區之個案,載於: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中山大學政研所,95-141。 彭達山著(2000)。教育哲學。台北:高點。 曾慧佳、徐筱菁(2004)。世界各國推動學校人權教育之比較研究報告。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教師增能與性別教育的推展:一個行動研究。中等教育雙月刊,52:3,42-57。 湯梅英(2000)。許孩子一個未來-教育基本法對學生學習權與受教育權的保障。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舉辦「教育基本法與教育革新研討會」。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2152004 9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2004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2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