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53629      Online Users : 8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68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81


    Title: 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正義問題之研究--以基本學力測驗為分析主軸
    Authors: 江俊儀
    Contributors: 秦夢群
    江俊儀
    Keywords: 多元入學方案、基本學力測驗、正義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4 11:17:31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我國升高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與學生社經背景之關關係,並了解學生是否因為家長背景、家長期待與文化資本之不同而造成基測分數之差異。

    調查研究以臺北縣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為母群體,抽取1008位學生為樣本,並以自編問卷進行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spss 10.0與LISREL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透過描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與潛在變項模式分析等統計方樣加以分析解釋,所獲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生社經背景、升學期待、文化資本與學測成績具有相關
    學生社經地位與學測成績具有正相關,學生社經地位與所受升學期待
    具有正相關,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擁有之文化資本具有正相關。顯示
    學生之學測成績與社經背景有正相關。
    二、學生努力程度與所受升學期待、學測成績具有相關
    學生努力程度與學力測驗成績具有相關,學生努力程度顯著影響學生
    受之升學期待,學生所受之升學期待顯著影響學生之考試表現。顯示
    若家長對學生的期待愈高,學生的基測分數亦會相對較高。

    三、學生擁有文化資本之多寡對學生學測成績並無顯著影響
    本研究以「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作為自變項,發現學生學測
    成績並未受到文化資本之影響,與國外文化資本理論所提出之主張不
    同。

    四、就學測成績之影響力,學生努力程度稍高於學生社經地位
    雖然學生會因「社經背景」與「努力程度」之不同而在基測分數上有
    顯著差異,但經潛在變項模式分析後,發現學生「努力程度」對基測
    分數之貢獻度高於「社經背景」,顯示只要學生願意努力,仍可擺脫
    社經背景所造成的困境。

    另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我國與世界主要國家之入學制度之設計之比較…………………9
    第二節 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31
    第三節 平等與卓越的調和—Rawls「正義論」的主張…………………52
    第四節 符合正義原則的選才制度……………………………………… 8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9
    第二節 研究對象…………………………………………………………101
    第三節 實施程序…………………………………………………………10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02
    第五節 問卷修訂…………………………………………………………10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7
    第一節 學生社經地位與學測成績之關係………………………………107
    第二節 學生社經地位與升學期待之關係………………………………116
    第三節 學生社經地位與文化資本之關係………………………………121
    第四節 學生努力程度與學測成績之關係………………………………126
    第五節 學生努力程度與升學期待之關係………………………………129
    第六節 學生所受升學期待與學測成績之關係…………………………131
    第七節 學生文化資源與學測成績之關係………………………………134
    第八節 社經背景、努力程度、升學期待、文化資本與
    學測成績之結構…………………………………………………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7
    第一節 結論………………………………………………………………157
    第二節 建議………………………………………………………………163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田心喻譯(1991)。文化霸權。臺北:遠流。
    石元康(1989)。洛爾斯。臺北:東大。
    石元康(1995),社群與個體: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論辯,<<當代>>,114期,頁94-104。
    石元康(1998),自由主義式的平等—德我肯論權利,<<聯經>>,頁27-57。
    石元康(1998)。當代自由主義理論。臺北:聯經。
    江宜樺(1995)。麥可.瓦瑟論多元族群社會與國家認同。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之<多元主義>。中研院中山所。
    江誼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
    吳曲輝譯(1993)。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臺北:桂冠。
    李奉儒(2002)。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臺北:濤石。
    李英明(2003)。社會衝突論。臺北:揚智。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正中。
    林文瑛、王震武(1993)。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
    林火旺(1998)。公民身份:認同與差異。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之<多元主義>。中研院中山所。
    林火旺(1998)。自由主義是否可能成為一種政治社群?。收錄於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之<多元主義>。臺北:中研院中山所。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林火旺(2001)。倫理學。臺北:五南。
    林本炫編(1997)。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臺北:業強。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臺北:高點。
    施正鋒(編)(1994)。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
    翁福元(1997)。準後福特義社會中教育機會均等理想之實現—解嚴後臺灣教育改革的反省。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機教育機均等(第73-108頁)。臺北:揚智。
    馬信行(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桂冠。
    馬康莊、陳信木譯(1995)。社會學理論。臺北:巨流。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臺北:生智。
    張鐸嚴(1994)。功績主義教育選擇之評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莊勝義(1997)。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研究與實踐—回顧與展望。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機教育機均等(第403-454頁)。臺北:揚智。
    陳秀容(1995)。社群的互動與人權:關於社群權利的另一種思考。收錄於陳秀容、江誼樺主編之<政治社群>。中研院中山所。
    章玉琴(1998)。多元文化論公嚴觀及其公民教育觀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如婉(1997)。從當代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思偉(1999)。可本教育。臺北:商鼎。
    趙敦華(1998)。勞斯的<<正義論>>解說。                   香港:三聯書店。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之<多元主義>。中研院中山所。
    錢永祥(1995)。社群關係與自我之構成: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收錄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之<政治社群>。中研院中山所。 
    簡守邦譯(2000)。社會學理論思想的演變。臺北:韋伯。
    簡茂發、李琪明編(2000)。當代教育指標。臺北:學富。
    譚光鼎(1992)。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顧忠華(1993)。德國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制度—以分流教育為例。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
    二、西文部分
    Cuff ,Sharrock & Francis(1998)。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Washington:Routledge
    Bank, O. (1976).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 T. : Schocken Books.
    Bloom, A. M. (1969). Successful programs and practices for counseling thecollege-bound student.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Inc., p1.
    Burnett, Gary, (1995). Alternatives to bility grouping: Still unanswered quest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390947)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2).  School choice: A special report. Princeton. NJ: Carnegie Foundation.
    Farkas, S. (1992). Educational reform: The players and the politic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370234)
    Fredrickson, R. H. & Fonda, L. T. (1971). College admissions,  assistance by secondary school counselor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9(5),186-203.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Hopper, E. (1971). A typolog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s. In Hopper, E. (Ed.),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Hutchinson.
    Margolin, G., Christensen, A., & John, R. S.(1996). The continuance and spillover of everyday tension in distressed and nondistresses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 304-321.
    Paulson, S. E., & Sputa, C. L. (1996).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 369-381.
    Repetti, R. L.(1992). Social withreawal as a short-term coping response to daliy stress. In H. S. Friedman(Ed.), Hostility, coping, and health(p.151-165).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epetti, R. L.(1994).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recesses liking job stressors to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Social Development , 3, 1-15.
    Lamborn, S., Mounts, N.,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 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 familities. Child Development, 62, 1049-1065.
    Kendall-Tackett, K. A., & Eckenrode, J. (1996). The effects of neglect on academic achie-
    vement and disciplinary problem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Child Abuse & Neglect, 20, 161-169.
    Fauber, R.; Forehand, R.; Mccombs Thomas, A .& Wierson, M.(1990). A mediational model of the impact of marital conflict on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intact and divorced families: The role of disrupted parenting. Child Development, 61, 1112-1123.
    Charles Tayor (1985),Philoso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Philosophical Papers 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rles Taylor(1993),Reconcilling the Soltudes:Essays on Canadian Federalism and Nationalism. Montreal&Kinston: McGill-Green"s University Press.
    Daniel Bell (2000).Communitarianism and the Critcs. Oxford press,Hong Kong.
    Sandel, Michael J(1982).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 Rawls(1972)、A Theory of Justice. Oxford press.
    Marion Young(2001)Diversity and Ditrust. Harvard uni.press。
    Description: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89152032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2032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