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文獻 中國時報,〈荷蘭也否決!歐憲玩完了?〉,2005年6月3日,A12版。 中國時報,〈薩科奇掌內政,德維爾潘組閣,法內閣,緊張的平衡〉,2005年6月4日,A11版。 內政部編印,《公民投票法研訂實錄》,2004年。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92卷,第54期(上),2003年12月6日出版。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93卷,第37期(上),2004年9月13日出版。 立法院,〈立法院第2屆第3會期第3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74號,委員提案第753、653、764、881號之2,1994年6月18日印發。 立法院,〈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74號,委員提案第3889號,2002年4月20日印發。 立法院,〈立法院第5屆第1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612號,政府提案第8527號,2002年4月20日印發。 立法院,〈立法院第6屆第2會期第1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445號,政府提案第10390號,2006年1月11日印發。 司法院,〈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結論具體措施時間表〉,http://www.judicial.gov.tw/aboutus/aboutus05/aboutus05-05.asp (查訪日期:2006年5月31日)。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自版,2004年。 吳庚發言,〈「防禦性公投對臺灣民主憲政的影響」座談會題綱二〉,《聯合報》,2004年2月12日,A13版。 吳棟傑,《公民投票法制之憲法許容性暨法政策分析-以全國性公民投票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林三欽,〈「任務型國民大會代表」相關問題之淺見〉,發表於公法與公共政策論壇「國大二法評析」學術研討會,2005年1月26日,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會主辦。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憲法-權力分立》,台北:學林,2003年。 林子儀,〈司法護憲功能之檢討與改進-如何健全違憲審查制度〉,收於氏著《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台北:月旦,1993年,頁3-80。 林子儀,〈憲政體制與機關爭議之釋憲方法之應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審理權力分立案件之解釋方法〉,《憲政時代》,第27卷第4期,2002年4月,頁32-65。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台北:三民,1993年。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台北:三民,1993年。 林昱奇,《公民投票:社會選擇理論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蔡宗珍,〈從憲法層面看公民投票之爭議〉,《全國律師》,2003年11月號,頁73-78。 法治斌,《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憲法專論(三)》,台北:正典,2003年。 法治斌,〈直接民主vs.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憲法專論(三)》,台北:正典,2003年,頁107-21。 法治斌,〈違憲司法審查之效力、拘束力、「表面張力」或「不自量力」?-美國法制之應然與實然〉,收於氏著《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憲法專論(三)》,台北:正典,2003年,頁135-62。 法治斌,〈司法行政與司法審判之分與合-評司法院釋字第530號之功與過〉,收於氏著《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憲法專論(三)》,台北:正典,2003年,頁73-96。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董保城出版,2004年。 法律小組編,《公民投票法立法資料彙編》,台北:五南,2004年。 周志宏,〈公民投票法與憲法的相關問題〉,《全國律師》,2004年1月號,頁15-28。 施啟揚等,〈不領票或投廢票,就是公民對違憲違法公投說不的投票〉,《聯合報》,2004年2月27日,A16版。 徐正戎、呂炳寬,〈法國公民投票否決歐憲條約的憲政啟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2期,2005年7月,頁1-5。 徐永明,〈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台灣經驗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25。 蔡宗珍,〈國民主權於憲政國家之理論結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0期,1997年1月,頁30-39。 翁岳生,〈論法官之法規審查權〉,《臺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2期,1995年6月,頁87-109。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自版,2004年。 陳新民,〈憲法委託之理論〉,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自版,1991年,頁37-93。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自版,1997年。 陳淳文,〈法國公民投票制度簡介〉,《憲政時代》,第21卷第4期,1996年4月,頁85-109。 陳淳文,〈憲法與主權:由修憲觀點淺談兩個公法學上的基本概念〉,收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頁155-204。 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1999年。 陳愛娥,〈代議民主體制是民主原則的不完美形式?─加強、補充代議民主體制的可能途徑〉,《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4期,1999年3月,頁17-47。 陳愛娥,〈立法怠惰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第26卷第3期,2001年1月,頁44-53。 陳愛娥,〈立法怠惰與憲法條文之直接適用〉,《全國律師》,2003年11月號,頁50-54。 蔡佳泓,〈試析公民投票對政治與政黨體系之影響〉,《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2004年6月,頁27-41。 陳志瑋,〈三二O公投與台灣政治發展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2004年6月,頁43-72。 陳英鈐,〈公民投票法的制度設計〉,《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2004年6月,頁73-93。 許介鱗譯,《日本住民投票》,內政部印,2002年。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1999年。 許宗力,〈憲法與公民投票-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投法的建制〉,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1999年,頁53-85。 許宗力,〈普通法院各級法官及行政法院評事應否具有違憲審查權?〉,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1999年,頁131-51。 許宗力,〈權力分立與機關忠誠-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7卷第4期,2002年4月,頁3-32。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0年。 許家馨、黃丞儀,〈三二○公投是否違法?〉,《中國時報》,2004年3月4日,A15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一冊亞洲國家)》,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96年。 蔡季廷,《論台灣公民投票之法制化問題-以Robert Dahl民主程序標準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二冊歐洲非洲國家)》,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96年。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三冊美洲澳洲國家)》,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96年。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四冊)》,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97年。 曹金增,《解析公民投票》,台北:五南,2004年。 曹金增,《我國公民投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文貞,〈公民複決修憲在當代憲政主義上的意涵〉,《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期,2006年6月,頁87-118。 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宇宙雜誌社,1984年。 黃昭元,〈司法違憲審查的制度選擇與司法院定位〉,《臺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5期,2003年9月,頁55-117。 黃昭元,〈司法違憲審查的正當性爭議-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的初步檢討〉,《臺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03-51。 黃偉峰,〈由國際經驗看公民投票〉,收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1999年,頁27-58。 鍾國允,〈論法國第五共和公民投票制度與經驗〉,《憲政時代》,第31卷第1期,2005年7月,頁61-103。 黃錦堂,〈機關爭議問題釋憲方法之應用〉,《憲政時代》,第27卷第4期,2002年4月,頁65-106。 黃錦堂,〈我國憲法修憲規定與立法者之裁量-國會改革之憲法修正案之複決所引發的法制爭議〉,發表於公法與公共政策論壇「國大二法評析」學術研討會,2005年1月26日,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會主辦。 黃勝興,《從『國民主權』原理論公民投票制度》,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彭堅汶,〈公民投票與台灣地區的憲政發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2000年6月,頁1-34。 湯紹成,〈德國公民投票制度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1999年3月,頁33-43。 湯紹成,〈從直接與間接民權的角度檢視瑞士與法國的公民投票制度〉,《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2000年2月,頁67-78。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2000年。 湯德宗,〈大法官有關「權力分立原則」解釋案之研析〉,收於氏著《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2000年。 湯德宗,〈抽象釋憲權之商榷〉,收於氏著《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2000年。 湯德宗,〈論直接民主的制度設計-行政院版「創制複決法」草案評析〉,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2002年,頁457-514。 鍾瑞楷,《從美、德法制論我國緊急體制的現代化─以權力制衡觀點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葉俊榮,《珍惜憲法時刻》,台北:元照,2000年。 顏厥安,〈國民主權與憲政國家〉,《政大法學評論》,第63期,2000年9月,頁47-80。 廖元豪,〈鎮壓或解放?-建構挑戰與顛覆的公投制度芻議〉,《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445-82。 廖元豪,〈「畫虎不成」加「歪打正著」-從美國經驗評真調會與釋字第五八五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2005年6月,頁33-50。 廖元豪,〈誰的憲法?誰的民主?-從公民思辯簡析修憲程序二法〉,發表於公法與公共政策論壇「國大二法評析」學術研討會,2005年1月26日,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會主辦。 廖揆祥,〈公民投票在德國各級政治體系的發展〉,《台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51-120。 董保城,〈創制複決法草案與公民投票之探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2001年10月,頁93-99。 劉文仕、林昱奇,〈我國公民投票制度之立法取向-以民國九十年行政院版「創制複決法」草案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2001年10月,頁75-93。 蔡宗珍,《憲法與國家(一)》,自版,2004年。 鍾凱勳,《從權力分立原則論公民投票法制之建構》,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謝復生(主持)、張台麟、韋洪武,《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7年。 蘇永欽,《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月旦,1994年。 蘇永欽,〈法官是否應有法律違憲審查權〉,收於氏著《合憲性控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月旦,1994年,頁179-98。 行政院編印,《民主寫歷史,公投護台灣》,2004年。 蘇永欽,《走向憲政主義》,台北:聯經,1994年。 蘇永欽,《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台北:月旦,1998年。 蘇永欽,〈司法院重新定位〉,收於氏著《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台北:月旦,1998年,頁207-303。 蘇永欽,《違憲審查》,台北:學林,1999年。 蘇永欽,《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台北:元照,2002年 蘇永欽,〈憲法解釋方法上的錯誤示範-輕描淡寫改變了整個司法體制的第530號解釋〉,收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台北:元照,2002年,頁369-400。 蘇永欽,〈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收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台北:元照,2002年,頁91-130。 蘇永欽,〈公民投票的跨國考察〉,《全國律師》,2003年11月號,頁29-43。 蘇永欽,〈分裂國家的主權和公投問題〉,《法令月刊》,第55卷第1期,2004年1月,頁4-15。 蘇永欽,〈喬太守式的分權,灑狗血般的人權-簡評政治壓力鍋煮出來的五八五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2005年5月,頁38-57。 朱武獻,〈義大利憲法法院之研究〉,收於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公法專題研究(一)》,台北:自版,1991年,頁199-233。 蘇永欽,〈大法官解釋政府體制的方法〉,收於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頁293-330。 蘇永欽,〈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的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2006年5月,頁89-116。 蘇永欽,〈「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釋憲案補充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2006年5月,頁137-47。 BUTLER, DAVID AND AUSTIN RANNEY編著,吳宜容譯,《公民投票的實踐與理論》,台北:韋伯文化,2001年。 LARENZ, KARL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1996年。 LIJPHART, AREND著,高德源譯,《民主類型:三十六個現代民主國家的政府類型與表現》,台北:桂冠,2001年。 SETÄLÄ, MAIJA著,廖揆祥、陳永芳、鄧若玲譯,《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二、外文文獻 ALLSWANG, JOHN M., THE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IN CALIFORNIA, 1898-1998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AUER, ANDREAS AND MICHAEL BUTZER (ED.), DIRECT DEMOCRACY: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AN EXPERIENCE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1). 曲兆祥,《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BARBER, BENJAMIN R.,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Bogdanor, Vernon, Western Europe,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24-97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94). BOWLER, SHAUN, TODD DONOVAN AND CAROLINE J. TOLBERT (ED.), CITIZENS AS LEGISLATORS: DIREC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 Brandy, Henry E. and Cynthia S. Kapla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174-217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94). BUDGE, IAN, THE NEW CHALLENGE OF DIRECT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6). BUTLER, DAVID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78). BUTLER, DAVID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94). CRONIN, THOMAS E., DIRECT DEMOCRACY: THE POLITICS OF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DAHL, ROBERT A.,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Eule, Julian N., Judicial Review of Direct Democracy, 99 YALE L. J. 1503 (1990). 李念祖,〈從現行憲法規定論創制、複決之種類及其憲法基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2001年10月,頁3-21。 GALLAGHER, MICHAEL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London: Macmillan, 1996). Gerber, Elisabeth R., Pressuring Legislatures through the Use of Initiatives: Two Forms of Indirect Influence, in SHAUN BOWLER, TODD DONOVAN AND CAROLINE J. TOLBERT (ED.), CITIZENS AS LEGISLATORS: DIREC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208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8). Gordon Ⅲ, James D. & David B. Magleby, Pre-election Judicial Review of Initiatives and Referendums, 64 NOTRE DAME L. REV. 298 (1989). HASKELL, JOHN, DIRECT DEMOCRACY OR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 DISPELLING THE POPULIST MYTH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1). HELD, DAVID, MODELS OF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7).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HUG, SIMON, VOICE OF EUROPE: CITIZENS, REFERENDUM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2). Hughes, Colin 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154-73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94). KAUFMANN, BRUNO AND M. DANE WATERS (ED.), DIRECT DEMOCRACY IN EUROPE: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GUIDE TO THE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PROCESS IN EUROPE (Durham,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4). KOBACH, KRIS W., THE REFERENDUM: DIRECT DEMOCRACY IN SWITZERLAND (England: Dartmouth, 1993). 李俊增,〈公民投票之理論與實踐〉,《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1997年7月,頁35-52。 Kobach, Kris W., Switzerland,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98-153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94). Lowenstein, Daniel H., California Initiatives and the Single-subject Rule, 30 UCLA L. REV. 936 (1983). Magleby, David B., Direct Legislation in the American States,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 218-57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94). MARSH, DAVID AND GERRY STOKER,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1995). MCLEAN, IAIN, DEMOCRACY AND NEW TECHNOLOGY (Oxford: Polity Press, 1989). MENDELSOHN, MATTHEW AND ANDREW PARKIN (ED.), REFERENDUM DEMOCRACY: CITIZENS, ELITES AND DELIBERATION IN REFERENDUM CAMPAIGNS (New York: Palgrave, 2001). Morel, Laurence, France: towards a less controversial use of the referendum? , in MICHAEL GALLAGHER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66-85 (London: Macmillan, 1996). Morel, Laurence, The Rise of Government-Initiated Referendums in Consolidated Democracies, in MATTHEW MENDELSOHN AND ANDREW PARKIN (ED.), REFERENDUM DEMOCRACY: CITIZENS, ELITES AND DELIBERATION IN REFERENDUM CAMPAIGNS 47-64 (New York: Palgrave, 2001). PIANO, AILI AND ARCH PUDDINGTON (ED.), FREEDOM IN THE WORLD 2004: THE ANNUAL SURVEY OF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New York: Freedom House, 2004). Rhodes, R. A. W., 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 in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 (ED.),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42-6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1995).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01年。 SETÄLÄ, MAIJA, REFERENDUMS AND DEMOCRATIC GOVERNMENT: NORMATIVE THEORY AND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Saint Martin’s Press, 1999). Smith, Gordon,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Referendum, 4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3 (1976). SUKSI, MARKKU, BRINGING IN THE PEOPLE: A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PRACTICES OF THE REFERENDUM (Dordrecht,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3). Tolbert, Caroline J., Daniel H. Lowenstein, and Todd Donovan, Election Law and Rules for Using Initiatives, in SHAUN BOWLER, TODD DONOVAN AND CAROLINE J. TOLBERT (ED.), CITIZENS AS LEGISLATORS: DIREC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27-54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 Trechsel, Alexander H. and Hanspeter Kriesi, Switzerland: the referendum and initiative as centerpiece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MICHAEL GALLAGHER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185-208 (London: Macmillan, 1996). Uelmen, Gerald F., Handling Hot Potatoes: Judicial Review of California Initiatives After Senate v. Jones, 41 SANTA CLARA L. REV. 999 (2001). Uleri, Pier Vincenzo, Italy: referendums and initiatives from the origins to crisis of a democratic regime, in MICHAEL GALLAGHER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106-25 (London: Macmillan, 1996). WATERS, M. DANE,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ALMANAC (Durham,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3). Wright, Vincent, France,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 REFEREND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39-67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1978). ZIMMERMAN, JOSEPH F., THE INITIATIVE: CITIZEN LAW-MAKING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1999). 李惠宗,〈對立法權制衡機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頁89-99。 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台北:學林,2004年,頁1-71。 李鴻禧,〈呼喊公投違法、唱出法律人的輓歌〉,《自由時報》,2004年3月15日,A11版。 吳志光譯,《德、奧二國創制複決相關法規彙編》,內政部印,1997年。 吳志光,《比較違憲審查制度》,台北:神州,2003年。 吳志光,〈違憲審查制度與司法一元化-兼論比較法上的觀察〉,收於氏著《比較違憲審查制度》,台北:神州,2003年,頁38-64。 吳志光,〈公民投票與司法審查-以德國法為借鏡〉,收於氏著《比較違憲審查制度》,台北:神州,2003年,頁155-181。 吳志光,〈論公民投票訴訟之基本問題-以行政爭訟程序為核心〉,收於氏著《比較違憲審查制度》,台北:神州,2003年,頁183-214。 吳志光,〈諮詢性公投與地方政府之配合義務?〉,《全國律師》,2003年11月號,頁59-63。 吳志光,〈不服公民投票主管機關駁回公民投票提案之行政爭訟途徑〉,《法學講座》,第27期,2004年5月,頁105-14。 吳志光,〈公民投票與權力分立原則-由公民投票的事項限制談起〉,《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483-514。 吳定,《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2003年。 吳庚,《行政爭訟法論》,台北:自版,19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