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64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244945      線上人數 : 8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1643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43


    題名: 論電信監察與談話監聽-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
    作者: 曹珮怡
    貢獻者: 何賴傑
    曹珮怡
    關鍵詞: 監聽
    電信通訊監察
    談話監聽
    私人生活核心領域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4 11:11:54 (UTC+8)
    摘要: 本文介紹德國刑事訴訟法中電信通訊監察與談話監聽(包括住宅內談話監聽)措施的規定,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基於人權保障對住宅內談話監聽所設立的要求,並藉由德國法規與判決所設立相關標準,進一步來審視我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有關規定是否妥適。
    德國基於犯罪偵查目的之電信監察與談話監聽,主要規定在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00條a以下,對電信監察與談話監聽措施成立的要件作有詳細的規定,並作為本論文研究德國規定的主要架構。
    其次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在2004年3月3日對住宅內談話監聽做出重要判決,判決認為私人生活核心領域 (Kernbereich privater Lebensgestaltung) 的保護屬於不可侵犯的人性尊嚴(Unantastbarkeit der Menschenwürde)。若涉及私人生活核心領域,則不允許基於刑事訴追目的進行住宅內談話監聽。並認為刑事訴訟法有關住宅監聽的部分規定未符合憲法上的要求,進而要求立法者修正相關規定。本文將介紹該判決所揭示的監聽基本原則,以及循該判決所揭示的原則,德國刑事訴訟法於2005年針對住宅內談話監聽措施所作的修正。此後,聯邦憲法法院上開判決所揭示的原則,並進一步導致2008年德國刑事訴訟法中電信通訊監察措施以及隱密性質偵查措施規定的大幅修正,本文亦將作一簡略介紹。
    最後藉由德國刑事訴訟法中針對電信偵查措施與談話監聽的規定及其中所揭示的法律原則,反思我國現行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規定有何進步的空間,以及我國現今是否應採行住宅內談話監聽的偵查措施。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1
    貳、論文架構與研究方法 2
    第一章 監聽的意義與性質 3
    第一節 監聽的意義 3
    第二節 監聽的性質 3
    第一項 強制處分 4
    第二項 隱密偵查 4
    第二章 基本權之干預與干預的限制 5
    第一節 干預之基本權 5
    第一項 秘密通訊自由 5
    第二項 居住自由 9
    第三項 隱私權 13
    第二節 干預的限制 16
    第一項 法律保留原則 16
    第二項 比例原則 17
    第三項 正當法律程序 17
    第三章 德國電信通訊監察與談話監聽 19
    第一節 規範體系概觀 19
    第二節 電信通訊監察相關規定 19
    第一項 電信通訊監察 20
    第二項 通聯紀錄的詢問 28
    第三項 IMSI-Catchers 31
    第三節 談話監聽 34
    第一項 談話監聽的基本概念 34
    第二項 住宅外非公開談話 35
    第三項 住宅內非公開談話 37
    第四章 德國住宅內非公開談話之監聽 39
    第一節 住宅監聽的立法背景 39
    第二節 住宅監聽的意義 39
    第一項 住宅的意義 39
    第二項 監聽的方式 40
    第三節 住宅監聽憲法的基礎 41
    第一項 基於危害預防目的 41
    第二項 基於人身保護目的 41
    第三項 基於犯罪偵查目的 42
    第四節 聯邦憲法法院對住宅監聽的立場 43
    第一項 住宅監聽的合憲性 43
    第二項 住宅監聽的禁止--私人生活核心領域的保護 44
    第五節 德國刑事訴訟法回應憲法法院判決所做的修正 49
    第一項 對於私人生活核心領域的保護 49
    第二項 未涉及私人生活核心領域的住宅監聽要件 52
    第三項 住宅監聽的通知義務 63
    第四項 第三人事後權利救濟 66
    第五項 住宅監聽資訊作為其他目的使用 67
    第六項 資訊標示義務 69
    第五章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的後續影響 70
    第一節 電信通訊與隱密偵查措施的修法 70
    第一項 修正背景 70
    第二項 修正內容 70
    第二節 憲法法院見解導致修法的內容 70
    第一項 對於電信通訊監察的修正 70
    第二項 統一適用於隱密偵查之新規定 72
    第三節 私人生活核心領域之絕對保護並未完全貫徹 75
    第六章 從德國法反思我國相關規定 77
    第一節 我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簡介 77
    第一項 立法背景與立法目的 77
    第二項 監聽的要件 77
    第三項 住宅監聽的禁止 82
    第二節 德國法中值得我國借鏡之處 85
    第一項 私人生活核心領域的保護 85
    第二項 通知義務 86
    第三項 事後救濟 87
    第四項 監聽所獲資料處理 88
    第七章 結論 89
    【中文文獻】 91
    【德文文獻】 97
    附錄一 2008年修正後德國刑事訴訟法 101
    附錄二 2005年修正後德國刑事訴訟法 125
    附錄三 2005年修正前德國刑事訴訟法 147
    "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專論、教科書
    1. Roxin, Claus 著,吳麗琪 譯,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出版,民國87年。
    2.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三民出版,民國92。
    3. 何賴傑、林鈺雄、陳運財、黃朝義 合著 ,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學林文化出版,民國89年。
    4. 李昌珂 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民國84年。
    5.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出版,民國88年。
    6. 法治斌、董保城 合著,憲法新論,董保城出版,元照總經銷,民國93年。
    7.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林山田發行,臺大法學院圖書部經銷,民國94年。
    8.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下),林鈺雄出版,學林文化總經銷,民國92年。
    9. 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學林文化出版,民國90年。
    6.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3)--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 -下-1-,臺灣本土法學雜誌,民國96年10月, 頁47-66
    7. 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月旦法學,第93期,民國92年02 月,頁166-182。
    8. 王士帆/李瑞敏,監聽陷阱案之相關法律問題(上)--從我國最高法院九三年度臺上字二九四九號判決談起,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0期 民國94年05月,頁25-36。
    9. 王士帆/李瑞敏,監聽陷阱案之相關法律問題(下)--從我國最高法院九三年度臺上字二九四九號判決談起,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1期,民國94年06月,頁1-20 。
    10. 王士帆,隱密探話的發展--從德國法院到歐洲人權法院,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9期民國94年04月,頁131-159。
    11. 江舜明,論監聽處所限制與手段之正當性 ,月旦法學,第127期,頁149-164,民國94年12月。
    12. 江舜明,監聽在刑事程序法上之理論與實務,法學叢刊,第168期,頁99-123。
    13. 江舜明,監聽界限與證據排除,法學叢刊,第172期,頁94-110,民國87年10月。
    14. 江舜明,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之研究與建議,刑事法雜誌第46卷第6期,頁75-96。
    15. 江舜明,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三條之立法妥當性,法學叢刊,第199期,民國94年07月,頁101-125。
    11. Gerd Pfeiffer,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 und zum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 mit Einführungsgesetz, 5. Aufl., 2003.
    16.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錄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頁55-101,民國88年7月。
    17. 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法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法學第131期 ,頁5-20,民國95年04月。
    18. 李瑞敏,論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以電話通訊一方同意之監察為主,刑事法雜誌,第47 卷1 期,頁41-73,民國92年02 月。
    19. 林東茂,徘徊於有效性與法治國之間的犯罪控制,收錄於〈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頁443-457,民國88年。
    20. 林三欽、陳愛娥、郭介恆,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學術研討會,憲政時代,第23 卷2期,民國86年10月。
    21. 林鈺雄,干預保留與門檻理論--司法警察 (官) 一般調查權限之理論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127期,民國96年04月,頁189-231。
    22. 林鈺雄,線民之干預與授權問題--以線民之偵查活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民國95年02 月,頁275-324。
    23. 吳俊毅,辯護人與被告交流權之探討--透過接見以及使用書信方式的情形,月旦法學,第137期 ,民國95年,頁133-151。
    24. 孫啟強、邵勇維,通知義務以及銷燬所儲存資料的義務,萬國法律,第140期,頁7-17,民國94年04月。
    25.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之限制,收錄於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民國88年。
    12. Adolf Schönke/ Horst 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 Kommentar, 27. Aufl., 2006.
    26. 陳仟萬,論監聽與錄音,法令月刊,第49卷3期,頁6-13,民國87年03月。
    27. 陳運財,監聽之性質及其法律規範--兼評「通訊監察法草案」之爭議,東海法學研究,第13 期 ,頁137-161,民國87年12月。
    28. 陳靜隆,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之研究與建議,刑事法雜誌,第46 卷6 期,頁75-96 , 民國91年12月。
    29. 陳清秀,德國之租稅罰則 (上),植根雜誌第7卷第12期,頁4-26。
    30. 黃翰義,簡析通訊監察之制度化,全國律師,第10 卷6 期,頁57-71,民國95年06月
    31. 黃翰義,論通訊監察制度--以檢討我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49卷 1期, 頁37-82,民國94年02月。
    32. 湯德宗,論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收錄於行政程序法論,元照出版,民89。
    33. 楊雲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實施前電話監聽合法性及證據評價的探討--評最高法院九○年臺上字第八四八號、九一年臺上字第二九○五號及八七年臺上字第四○二五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7 期頁37-54,民國93年04月。
    34. 楊雲驊,保障「私人生活不可侵犯之核心領域-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對於「住宅內監聽」(大監聽)違憲審查判決簡評 -,司改雜誌第062期,民國94年06月,頁32-35。
    35. 楊雲驊,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案為例,東吳法律學報,第13卷第2 期,民國91年02 月,頁61-102。
    13. Christian Starck, Das Bonner Grundgesetz : Kommentar, 4. Aufl., 1999 Bd. 1.
    36. 新修正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評析--以「法官保留」及「證據禁止」為中心,檢察新論,第3期,民國97年01月,頁161-176。
    37. 葛祥林(Gesk, Georg),德國刑事訴訟法變遷及其在整體刑法之定位,玄奘法律學報第3期民國94年06 月,頁1-51。
    38. 蔡墩銘,通訊監聽與證據排除,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1期,頁1-11。
    39. 蔡墩銘,論通訊監察制度—以檢討我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為中心,刑事法雜誌第49卷第1期,頁37-83。
    40. 鄭渼蓁,得否對享有拒絕證言權之人實施通訊監察,萬國法律,第140 期, 頁2-6,民國94年04月。
    41. 劉嘉裕,命令刑事訴訟通訊監察的形式要件,萬國法律,第140 期, 頁18-29,民國94年04月。
    42. 劉靜怡,國家監聽與隱私權的拔河戰-從通訊隱私的程序保障到資訊自主控制的落實-,司改雜誌第062期,民國94年06月。
    43. 鄧湘全,通訊監察之合憲性探討,月旦法學,第40 期,頁102-113,民國87年09。
    44. 蘇友辰,從「國際人權公約」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檢討對律師「監聽」及「監視」的禁制,全國律師,4:2 頁46-48,民國89年02月。
    45. 李建良編著,陳新民評釋,竊聽案—通訊自由的限制,收錄於,基本人權與憲法裁判,頁141-162。
    14. Klaus Stern, Das Staats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 Aufl., Bd.4/1.
    46. 詹鎮榮,秘密通訊自由,法學講座,第21期,民國92年9月,頁1-15。
    47. 詹鎮榮,居住自由,法學講座,第30期,民國93年11月,頁13-29。
    48. 蘇卓寧,廣電自由與人性尊嚴及隱私權的衝突--以實境節目為例,律師雜誌,民國96年05月,頁33-45。
    【德文文獻】
    一 專論、教科書
    1.Werner Beulke, Strafprozessrecht, 7. Aufl., 2004.
    2.Schmitt Glaeser, Schutz der Privatspäher, in : Josef Isensee/Paul 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 6. S.41-107.
    3.Hans D. Jarass/ Bodo Pieroth,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 Kommentar, 7. Aufl., 2004.
    4.Jörg Kinzig, Die rechtliche Bewältigung von Erscheinungsformen organisierter Kriminalität, 2004.
    5.Karl Lackner/Kristian Kühl, Strafgesetzbuch : Kommentar, 26. Aufl., 2007.
    二、判決
    6. Lutz Meyer-Gossner, Strafprozessordnung :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Nebengesetze und ergänzende Bestimmungen, 48. Aufl., 2005.
    7. Ingo von Münch /Philip Kunig / Brun-Otto Bryde, Grundgesetz-Kommentar, 5. Aufl., 2000 Bd. 1.
    8. Theodor Maunz/ Günter Dürig , Grundgesetz : Kommentar, 2006 Bd. 2.
    9. Löwe- Rosenberg, Die Strafprozeßordnung und das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 Grosskommentar, 25. Aufl., 2004.
    10. Gerd Pfeiffer, Strafprozeßordnung, 5. Auflage., 2007.
    1. BVerfGE 109, 279(=NJW 2004, 999)
    (全文下載網址http://www.bverfg.de/entscheidungen/rs20040303_1bvr237898.html)
    2. BverfG NJW 2003 ,1787.
    3. BGH NJW 2003 ,2034.
    4. BGH NStZ 2001 , 389.
    10.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林鈺雄出版,元照經銷,民國90年。
    5. BGH NStZ 1997 , 195.
    6. BGH NStZ 1997, 247.
    7. BGH NJW 1995 ,1974.
    8. BverwG StV, 1991, 290(=JZ 1991,511)(=NJW1991,581)
    9. BverfG NJW 1990 , 563.
    10. BverfGE 67,157(= NJW 1985, 121)
    11. BverfGE 65, 1(=NVwZ 1984, 167)
    12. BGH NStZ 1983, 517.
    三、期刊
    1. Jens Puschke/ Tobias Singelnstein, Telekommunikationsüberwachung, Vorratsdatenspeicherung und (sonstige) heimliche Ermittlungsmaßnahmen der StPO nach der Neuregelung zum 1. 1. 2008, NJW 2008 , 113.
    11.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學林文化出版,民國92年。
    2. Wolfgang Bär, Telekommunikationsüberwachung und andere verdeckte Ermittlungsmaßnahmen - Gesetzliche Neuregelungen zum 1.1.2008, MMR 2008, 215.
    3. Hinnerk Wißmann, Grundfälle zu Art. 13 GG, JuS 2007, 324.
    4. Jürgen Wolter, Alternativen zum Regierungs-Entwurf 2007 zur Neuregelung der Ermittlungsmaßnahmen - Heike Jung zum 65. Geburtstag. , GA 2007, 183.
    5. Michael Glaser/Bertolt Gedeon, Dissonante Harmonie: Zu einem zukünftigen "System" strafprozessualer verdeckter Ermittlungsmaßnahmen, GA 2007, 415.
    6. Michael Lindemann, Wohnraumüberwachung Menschenwürde, JR 2006, 191.
    7. Bettina Weißer, Zeugnisverweigerungsrechte und Menschenwürde als Schutzschild gegen heimliche strafprozessuale Zugriffe auf Kommunikationsinhalte?, GA 2006, 148.
    8. Alexander Kolz, Wohnung Verletzlichkeit Wohnraumüberwachung Selbstgespräch , NJW 2005, 3248.
    9. Martin Kutscha ,Verfassungsrechtlicher Schutz des Kernbereichs privater Lebensgestaltung - nichts Neues aus Karlsruhe? ,NJW 2005, 20.
    10. Klaus Leipold, Großer Lauschangriff Reformfragen , NJW-Spezial 2005, 135.
    11. Oliver Lepsius, Studium Großer Lauschangriff, Jura 2005, 433.
    12.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吳庚出版,三民總經銷,民國92年。
    12. 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 Großer Lauschangriff Reformfragen, ZRP 2005, 1.
    13. Markus Löffelmann, Die Neuregelung der akustischen Wohnraumüberwachung, NJW 2005, 2033.
    14. Hannes Meyer-Wieck, Der große Lauschangriff - Anmerkungen aus empirischer Sicht , NJW 2005, 2037.
    15. Christoph Gusy, Lauschangriff und Grundgesetz, JuS 2004, 457.
    16. Günter Haas, Ermittlungsverfahren Großer Lauschangriff Beweiserhebungsverbot , NJW 2004, 3082.
    17. Erhard Denninger, Wohnung Lauschangriff Überwachung, ZRP 2004, 101.
    18. Christian Wefelmeier, Wohnungsgrundrecht Großer Lauschangriff, NdsVBl 2004, 289.
    19. Josef Ruthig,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heimlichen Datenerhebung aus Wohnungen., GA 2004, 587.
    20. Gerhard Fezer, Überwachung der Telekommunikation und Verwertung eines „Raumgesprächs“, NStZ 2003 , 625.
    21. Dieter Kugelmann, Die Vertraulichkeit journalistischer Kommunikation und das BverfG, NJW 2003,1777.
    13. 法務部編,通訊監察法草案研究制定資料彙編,法務部出版,民國81年。
    22. Hans Kudlich, Mitteilung der Bewegungsdaten eines Mobiltelefons als Überwachung der Telekommunikation – BGH ,NJW 2001, 1587, JuS 2001 , 1165.
    23. Frank Braun, Der so genannte “Lauschangriff” im präventivpolizeilichen Bereich - Die Neuregelung in Art. 13 IV-VI GG, NVwZ 2000, 375
    24. Jost Benfer, “Großer Lauschangriff“ - einmal ganz anders gesehen, NVwZ 1999, 237.
    25. Otto Schily, Nachbesserungsbedarf bei der Wohnraumüberwachung? ZRP 1999, 129.
    26. Volker Krey, Rechtsprobleme beim Einsatz Verdeckter Ermittler einschließlich der elektronischen Überwachung (Lauschangriff) zu ihrem Schutz und als Instrument der Strafverfolgung in Deutschland, JR 1998, 1.
    27. Erhard Denninger, Lauschangriff Neuregelung, StV 1998, 401.
    28. Joachim Dittrich, Der “Große Lauschangriff”- diesseits und jenseits der Verfassung, NStZ 1998, 336.
    29. Hans Kudlich, Der heimliche Zugriff auf Daten in einer Mailbox: Ein Fall der Überwachung des Fernmeldeverkehrs? JuS 1998, 209.
    30. Carsten Momsen, Der "große Lauschangriff", ZRP 1998, 459.
    31. Alfred Stümper, Rechtspolitische Nachlese zum "Großen Lauschangriff", ZRP 1998, 463.
    14. 政大傳研中心,監聽法VS.隱私權 : 全民公敵,政大傳硏中心、理律法律事務所發行,三民總經銷,民國89年。
    32. Joachim Kretschmer, Der große Lauschangriff auf die Wohnung als strafprozessuale Ermittlungsmaßnahme., Jura 1997, 581.
    33. Franz Palm/Rudolf Roy, Mailboxen: Staatliche Eingriffe und andere rechtliche Aspekte, NJW 1996, 1791.
    34. Ulrich Eisenberg, Straf(verfahrens-) rechtliche Maßnahmen gegenüber „Organisiertem Verbrechen", NJW 1993 , 1033.
    35. Knut Amelung, Grundfragen der Verwertungsverbote bei beweissichernden Haussuchungen im Strafverfahren, NJW 1991 , 2533.
    36. Christoph Gusy, Das Grundrecht des Post- und Fernmeldegeheimnisses, Jus 1986,89
    37. Hans-Heiner Kühn, Die Definition des Verdachts als Voraussetzung strafprozessualer Zwangsmaßnahmen, NJW 1979,617.
    15.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出版,民國92年。
    16.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陳樸生發行,民國84年。
    17.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陳新民發行,三民總經銷,民國90年。
    18. 陳新民,憲法學導論,陳新民發行,三民總經銷,民國88年。
    19. 陳慈陽,憲法學,陳慈陽出版,元照總經銷,民國93年。
    20. 陳新民 評議,李建良 編著,基本人權與憲法裁判,永然文化出版,民國81年。
    21. 葉賽鶯等考察,考察「德國、英國通訊監察制度」報告,出版者不詳,民國81年。
    22. 蔡墩銘,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出版,民國82年。
    23. 臺北地方法院檢查署編,監聽制度之研究,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出版,民國82年。
    24.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總則,三民出版,民國96年。
    二、博碩士論文
    1. 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2. 王瀅雅,監聽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3. 江舜明,刑事偵查監聽容許界限之硏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硏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4年 。
    4. 林富郎,通訊監察法制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5. 郭德進,通訊監察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6.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
    7. 蔡新合,監聽在犯罪偵查之規範與運用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8. 鍾若喬,從美國之立法例省思我國通訊監察之法制 : 以犯罪偵查為中心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硏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
    9.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10. 朱敏信,論我國監聽制度設計之源起、演化及未來─以電話監聽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11. 江如蓉,對抗組織犯罪之法規範,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三、期刊、論文
    1. 立法院公報,83卷62期 委員會審查,頁166-201。
    2. 立法院公報,84卷5期 院會記錄,頁 104-159。
    3. 立法院公報,88卷37期 院會記錄,頁3-12。
    4.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3)--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 -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民國96年07月,頁21-44。
    5.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3)--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 -中-,臺灣本土法學雜誌,民國96年08月,頁27-5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1651026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651026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47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