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31
|
Title: | 民國初年「契約自由」概念的誕生—以大理院的言說實踐為中心 |
Authors: | 周伯峰 Chou, Po-Feng |
Contributors: | 黃源盛 周伯峰 Chou, Po-Feng |
Keywords: | 大理院 契約自由 買空賣空 法律制度 功能結構 授權模式 治理模式 生活世界觀 啟蒙式世界觀 天理式世界觀 法律繼受 法律文化的衝突變遷 |
Date: | 2003 |
Issue Date: | 2009-09-14 11:10:39 (UTC+8) |
Abstract: | 本文第一個寫作目的,是試圖透過現代法學理論對大理院判決言說中關於「契約自由」概念運作,作一分析討論,從而檢視「契約自由」的概念,是否透過大理院的言說實踐,出現在民國初年的社會時空中之上?而經過本文第二章就大理院時期「契約自由」的意義與限制為何進行探討,及第三章選定「買空買空」這種具體的交易行為為進一步分析後,本文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大理院所進行的法律言說,其實與現代民事法學對「契約自由」概念的觀點所差無幾,故可以確實的描繪出這樣一幅圖像,即透過大理院的判決言說,「契約自由」概念已成為解決民事紛爭時所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換言之,「契約自由」概念已漸漸的落實在民國初年的法律系統之內,縱使當時並沒有一部成文的民事法典,讓「契約自由」的概念可以藉此具體展現,但透過大理院的言說實踐,其還是顯示出其生命力。雖然,透過上面的分析討論,可以初步確認大理院的確是運用「契約自由」的概念來解決民事糾紛,但在進行討論時,本文漸漸看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即相對於使用「契約自由」概念來解決糾紛,其實仍是可能存在著別種的解決方案,而且說不定對於生活在民國初年的人來講,大理院所運用的「契約自由」概念反而更可能是當時人們所不熟悉的觀點,既然如此,為何當時大理院要以「契約自由」概念來作為其判決言說的基礎?故接續第二、三章的討論,本文第四章及第五章的目標即在,討論「契約自由」概念透過大理院的言說實踐誕生於民國初年的社會時空,所代表的深刻意義為何。
在第四章中,本文先討論大理院所運用的「契約自由」概念,其究竟代表了怎樣的一種法律制度模式,而本文認為其重點在於授權於主體為一定行動之空間,故以「授權模式」稱之,而其所欲達到的功能目標,或說秩序形式,是希望透過一種「條件程式」的法律系統,以「非模式化分配」的方式,來協調主體間對生活資源的分配、交換問題,而「授權模式」既然是「法律繼受」後所引進的模式,則要知悉「法律繼受」的過程究竟改變或沒有改變什麼,自然需瞭解在進行「法律繼受」前,傳統社會究竟是以怎樣的制度模式來解決生活資源分配及交換的問題,如此才能得知大理院以其言說實踐了「契約自由」概念究竟意味著怎樣的意義,而本文認為傳統社會其法律制度模式的重點在於依照一定的標準最佳的分配每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與其應得的生活資源,而求得整體的和諧,故本文以「治理模式」稱之,而其所預設的功能目標、秩序形式,則是透過一種「目的程式」的法律系統,以「模式分配」的方式來處裡生活資源的分配、交換問題,故本文得出「契約自由」概念的誕生,即代表著作為社會制度之一的法律制度其結構在進行轉換此一命題。
在第五章裡,本文進一步分析,這「授權模式」是基於怎樣的「生活世界觀」上被設想出來,而傳統社會的「治理模式」又是被怎樣的「生活世界觀」所型塑。而本文認為以「契約自由」為代表的「授權模式」是以自由、理性、法治等「啟蒙式的世界觀」觀點看待生活世界時,所產生的一種法律制度模式,傳統社會的「治理模式」則是以天理循環、至公無私、沉冤得雪等「天理式的世界觀」作為基礎。所謂「法律繼受」既然是以「授權模式」來取代「治理模式」,則其同時也意味著必須接受「啟蒙式的世界觀」而放棄「天理式的世界觀」,而這也是「契約自由」概念於民國初年誕生所代表的法律文化意義。但「世界觀」其實是一種最基本的信念,對事物進行合理化的最終基礎,即一切「意義」的來源,而放棄原本自己所有的世界觀,某種程度等於是要去承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是「無意義」,這一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痛苦、掙扎,尤其在非自發性轉變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在面對這些困境之時,以如何的態度來面對,即成為「法律繼受」是否可能的關鍵所在,而本文認為大理院是以「冷靜接受」的態度面對時代命運嚴峻的挑戰,但大多數的選擇是以「焦慮」、「妒恨」、「自欺欺人」的態度來自處,而這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法律繼受」其實是不成功的,自然,「法律繼受」的終極目標,建立法治國,似乎尚有一段路程要走。而「契約自由」概念於民國初年的誕生,就某方面來看,其實也許注定是一場不被祝福的悲劇。 "第一章 引言:一段空白的「過去」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2
第一項 民事判決為主要分析對象 2
第二項「契約自由」的概念為主要討論範圍 5
第三項 探求大理院法律言說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
第一項 民初法律史:重現荒煙蔓草中的風華 8
第二項 民事法學:尋找現代民法的基因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一項 史料的整理 14
第二項 理論的進路 16
第三項 本文章節的安排 21
第二章 大理院時期「契約自由」的意義與界限 25
第一節 大理院對契約自由意義的操作 25
第一項 方式自由原則 27
第二項 內容自由原則 34
第三項 契約原則 40
第二節 契約自由的界限 45
第一項 強行法規的概念 47
第二項 公序公益的概念 55
第三節 傳達的寓意 60
第一項 結構下的隱喻 60
第二項 更具體的觀察 62
第三章 以買空賣空行為檢視大理院對「契約自由」概念之運用 63
第一節 買空賣空行為的意義 64
第一項 定性 64
第二項 構成要件 71
第三項 效力 80
第二節 法學觀點的分析 87
第一項 定性的合理性:以期貨交易為對比 87
第二項 要件認定的方法:契約解釋的方法論 93
第三節 大理院言說背後的意義 96
第一項 大理院言說的模式 97
第二項 另一種處理方案 100
第三項 新的起點 102
第四章 「契約自由」概念誕生的社會制度意義:法律系統的結構轉換 107
第一節「契約自由」概念背後架構的模式結構 109
第一項 授權模式 110
第二項 授權模式的結構功能 120
第二節 傳統社會處理生活資源分配與交換糾紛的模式 124
第一項 治理模式 125
第二項 治理模式的結構功能 136
第三節 法律系統的結構轉換:「契約自由」概念誕生的社會制度意義 138
第五章 「契約自由」概念誕生的法律文化意義:兩種生活世界觀的競逐 143
第一節 自由、理性、法治:啟蒙式的世界觀 144
第二節 天理循環、至公無私、沉冤得雪:天理式的世界觀 152
第三節 「契約自由」概念誕生的法律文化意義:「法律繼受」是兩種世界觀的競逐 162
第一項 進行繼受需付出的「代價」:進行一場「競逐」 163
第二項 付出了多少「代價」:戰果如何? 172
第六章 結語與反思 185
附錄:論文參考書目 201
" |
Reference: | 史料 黃源盛編纂 2002 《大理院民事判例全文彙編點校本》第一至四冊。 2000 《大理院民事判例全文彙編》第十三冊。 2000 《大理院刑事判例全文彙編》第十冊。 郭衛編纂 1972 《大理院解釋例全文》,臺北:成文出版社。 《大理院判決例全書》,臺北:成文出版社。 《最高法院民事判例匯刊》第六期。 司法院編纂 1986 《最高法院判例要旨-民事判例》,臺北:司法院。 例〉,收於《中國法制現代化之回顧與前瞻》,臺北:台灣大學法 學院。 陳聰富 2003 〈契約自由之限制:國家政策或契約正義?〉,收於《臺大法學論 叢》32卷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陳錦旋 1998 《我國期貨法制之建立暨管轄權歸屬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法 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鵬生等編 1987 《大清律例會通新纂》,臺北:文海出版社。 中國法制史學會。 1999 《中國法制通史第四卷 隋唐》,北京:法律出版社。 湯志傑 2000 〈從食貨到經濟—歷史語意上的二階觀察〉,收於《當代雜誌》155 期,台北:合志文化。 曾建元 2003 〈跨越東與西:吳經熊的人與法律思想素描〉,收於《臺大法學論 叢》32卷3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楊鴻烈 1993 《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商務。 詹森林 2002 〈清末《安徽省習慣調查報告錄》讀後〉,收於中國法制史學會編 薛允升著•黃靜嘉點校 1998 〈私法自治原則之理論與實務—台灣法制發展情形〉,收於氏著 《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臺北:自版。 詹庭禎 1999 《期貨市場—理論與實務》,與劉坤糖╱陳錫祺合著,台北:五 南。 2003 〈期貨避險法制之探討〉,收於《月旦法學雜誌》92期,臺北:元照 出版公司。 蔡明誠 2000 〈物上擔保與保證之責任優先問題〉,收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法制史研究》第三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 第16期,臺北:學林出版公司。 1970 《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 趙剛 1996 〈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期。 1998 〈跳出妒恨的認同政治,進入解放的培力政治〉,收於《台灣社會 研究季刊》30期。 歐陽正 1995 〈民國初年(1912-1927)法制史研究芻論—中國法制研究的一個新 方向〉,收於《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三期,臺北:國立 空中大學。 黃立 2000 〈民國初年的法制改革與司法獨立〉,收於《法制史研究》創刊 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 中華書局編 盧靜儀 2000 〈近四十年來(1960-2000)有關「法律繼受」研究概論著述〉,收 於中國法制史學會主編之《法制史研究》創刊號,台北:中國法制 史學會 顏厥安 1994 《法學入門》,與王海南、李正太、法治斌、陳連順合著,臺北: 月旦出版社。 2000 《民法債編總論》,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1998 〈法、理性與論證〉,收於氏著《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 〈法與道德〉,收於氏著《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 〈中國法制史與其他法學課程的關係〉,收於氏著《法與實踐理 1976 《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性》,台北:允晨。 1999 《與ROAS歡樂起舞》,臺北:新新聞。 2000 〈法律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收於《台灣法律史的研究方法》, 台北:學林出版公司。 〈以一個理論問題懷念張忠棟老師〉,收於《當代》157期,台北: 合志文化。 2001 《民法總則》,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規範、制度與行動〉,收於林繼文編《政治制度》,台北:中央 研究院。 2001 〈溝通、制度、民主文化〉,收於《臺大法學論叢》30卷3期,臺 北:國立台灣大學。 修訂法律館編 〈命運與倫理:由青年黑格爾的悲劇概念反思幾個實踐哲學問 題〉,發表於中研院「公民與國家學術研討會」。 2002〈規則、理性、法治〉,收於《台大法學論叢》31卷2期,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 2003 〈自由主義與憲政體制之建立〉,收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 黃丞儀 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自然法與實證法〉,收於《法令月刊》第54卷第9期,台北:法令 月刊社。 戴炎輝 1965《唐律通論》,臺北:正中。 1972 《法律草案彙編(一)》,台北:成文出版社。 蘇力 2001 〈變法,法治及本土資源〉,收於氏著《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北 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蘇永欽 2001 〈「金水嬸」的處分權主義—法律的文化研究初探〉,發表於「第 1988 〈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的法律行為—從德國民法一三四條的理論與 實務操作看我國民法第七十一條〉,收於氏著《民法經濟法論文集 (一)》,台北:五南。 2002 〈私法自治中的國家強制—從功能法的角度看民事規範的類型與立 法釋法方向〉,收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臺北,元照 出版公司。 陳全倫╱華可娟╱呂曉東主編 羅志淵 1976 《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鐘芳樺 四屆基礎法學復活節」 1997 《法律作為系統:試論盧曼(NLuhmann)的法律社會學》,臺北: 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著作 Arthur Kaufmann 1999 《類推與事物本質》,吳從周譯,臺北:學林出版公司。 Benedicr Anderson 1999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播》,吳叡仁譯,臺北:時 2001 《徐公讞詞—清代名吏徐士林判案手記》,濟南:齊魯書社。 報。 Claus-Wilhelm Canaris 2002 《台灣近代行政法的生成—以「替現」與「揭露」的書寫策略為核 1983 Systemdenk und Systembegriff in der Jurisprudenz , Berlin : Duncker und Humblot 2000 〈民事法的發展立法—德國契約法的基本理念及發展〉,林美惠 譯,收於《台大法學論叢》28卷3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2001 〈債務合同法的變化—債務合同法的具體化趨勢〉,張雙根譯,收 於《中外法學》13卷1期,北京:北京大學。 2000 〈民事法的發展立法—德國契約法的基本理念及發展〉,林美惠 譯,收於《台大法學論叢》28卷3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中文著作 2001 〈債務合同法的變化—債務合同法的具體化趨勢〉,張雙根譯,收 司法行政部編纂 於《中外法學》13卷1期,北京:北京大學。 d’Entrèves 2000 《自然法》,李日章譯,臺北:聯經出版社。 D.Medicus 2001 《德國民法總論》,邵東健譯,北京:法律出版社。 David D.Friedman 2002 《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徐源豐譯,臺北:先覺出版社。 Ernst Cassirer 1984 《啟蒙運動的哲學》,李日章譯,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伯琦 心,1885-1901》,臺北: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Friedrich Nietzsche 2001 《查拉圖司特拉如是說》,余鴻榮譯,臺北:志文。 Georg Kneer/Armin Nassehi 1998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魯貴顯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H.L.A.Hart 1994 The Concept of La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 2000 《法律的概念》,許家馨•李冠宜譯,臺北:商週出版社。 Immanuel Kant 1988 〈答何謂啟蒙〉,李明輝譯,收於《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Jules Colmeman 黃宗智 1993 《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臺北:法務通訊出版社。 2001 Incoporationism , Conventionality , and the Practical Difference Thesis , in Jules Colmeman ed. ,HART’S POSTSCRIPT: Essays on the Postscript to the Concept of Law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ürgen Habermas 1996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 trans. by William Rehg , Polity Press . 2003 《在事實與規範之間:關於法律與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董世 2001 《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 駿譯,北京:三聯書局 王泰升 Keith Jenkins 1999 《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臺北:麥田出版。 Max Weber 2000〈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羅久蓉等譯,收於錢永詳編《學術與政治: 韋伯選集(Ⅰ)》,臺北:遠流。 2004 《法律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臺北:遠流。 Michel Foucault 1988〈論何謂啟蒙〉,薛興國譯,收於《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店出版社。 Montesquieu 1998 《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7 《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三民。 Neil MacCormick and Qta Weinberger 1986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Law : New Approaches to Legal Positivism ,Dordrecht etc ,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Nikals Luhmann 1989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 , John Bedmarz Jr trans.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1995 Social Systems, trans by John Bednarz , Jr. with Dirk 黃茂榮 Baecker , Stamford: Stamford University Press 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 , Frankfurt: Suhrkamp 2002《生態溝通》,湯志傑╱魯貴顯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002 〈變遷中的台灣人民法律觀〉,收於氏著《台灣法的斷裂與連 Nigel Warburton 2000 《經典哲學》李培元譯,台北:韋伯文化。 Peter Burke 2002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江政寬譯,臺北:麥田出版。 R.Dworkin 1977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自版。 1986 Law"s Empir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8《認真對待權利》,信春鷹╱吳玉章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社。 2002《法律的帝國》,李冠宜譯,台北:時英。 續》,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R.Jhrig 1996《為權利而抗爭》,林文雄譯,台北:協志出版社。 R. M. Unger 2000《現代社會的法律》,臺北:商週出版社。 Thomas S.Kuhn 黃源盛 2002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詳譯,臺 北:遠流出版公司。 滋賀秀三 1998 〈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範愉 譯,收於《明清時期的民是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 王照宇 社。 〈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為法源的習慣〉,王亞新 譯,收於《明清時期的民是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 社,1998。 1998 〈晚清法制近代化的動因及其開展〉收於氏著《中國法律的傳統與 寺田浩明 1998 〈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與對「法」的理解〉,王亞新譯,收於 《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明清時期法秩序中「約」的性質〉,王亞新譯,收於《明清時期 的民是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的民事法秩序〉,王亞新譯,收於 1999 《理性論證與詮釋權力》,台北: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 《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夫馬進 1998 〈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范愉╱王亞新譯,收於《明清時 蛻變》,臺北:五南出版社。 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金子榮一 1992 《韋伯的比較社會學》,李永熾譯,台北:水牛。 王澤鑑 1994 〈賭債與不法原因之給付〉,收入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第二冊,臺北,自版。 〈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收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第 四冊》,台北:自版。 〈再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收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 例研究 第四冊》,台北:自版。 〈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收於氏著《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蛻變》, 〈二重買賣〉,收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 第四冊》,台北: 自版。 〈三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收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 例研究 第五冊》,台北:自版。 〈民法五十年〉,收於氏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臺 北:自版。 1999 《債法原理》第一冊,臺北:自版。 《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臺北:自版。 2000 《民法總則》,臺北:自版。 王璦玲 1976 《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民法研究修正委員會編譯叢書之 2001 〈洗冤補恨:清初公案劇之藝術特質與其文化意涵〉,收於熊秉真 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文化。 毛澤東 1977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收於《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 出版社。 史尚寬 2000 《民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江宜樺 2001〈當代兩種自由主義之爭〉,收於氏著《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祥 1989 〈中國期貨交易史〉,收於《財訊週刊》87期,臺北。 李清潭 1997 《資本主義下現代契約法的變遷—法社會學對於契約自由的辯 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余英時 1982 《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 林淑閔 1999 《期貨交易法解讀》,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林毓生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蛻變〉,收於氏著《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蛻 2001《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林端 1994 〈中西不同法律觀的頡頏—繼受過程中的台灣法治(1992)〉,收 於氏著《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法律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許家馨 2000 〈評王伯琦先生著《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收於中國 法制史學會主編《法制史研究》創刊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 康樂 2000 〈導言:韋伯與《中國的宗教》〉,收於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 變》,臺北:五南出版社。 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 邱澎生 2001 〈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收於熊秉真編《讓證據說 話中國篇》,臺北:麥田文化。 2002 〈祥刑與法天:十七世紀中國法學知識的「信念」問題〉,發表於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研討會。 梁治平 1991 《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96 《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唐律中的禮教法律思想〉,收於《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 梁懷信 1998 《我國期貨交易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臺北:輔仁大學法研所碩 士論文。 俞江 2001 〈是「身分到契約」還是「身分契約」—兼評《填藏契約文書粹 編》〉,收於中國法制史學會主編《法制史研究》第二期,臺北, 北:五南,收於氏著《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蛻變》,臺北:五南出版 社。 〈民初暫行新刑律的歷史與理論〉,收於氏著《中國法律的傳統與 蛻變》,臺北:五南出版社。 〈大清新刑律的禮法爭議〉,收於氏著《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蛻 變》,臺北:五南出版社。 二,臺北:司法行政部。 〈從法繼受的觀點比較晚清與日本刑事立法的近代化〉,收於氏著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蛻變》,臺北:五南出版社。 2000 〈民初大理院(1912-1928)〉,收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 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 〈大理院司法檔案的典藏整理與研究〉,收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 與裁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 〈大理院民事審判與民事習慣〉,收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 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 〈大理院關於誠信原則的法理及其運用〉,收於氏著《民初法律變 遷與裁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 潘維和 〈民國四年《刑法修正草案》摭遺〉,收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與 裁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 2002〈帝制中國最後一部傳統刑法典〉,收於甘添貴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 《刑事法學之理想與探索 第四卷》,台北:學林出版公司。 2003 〈法律繼受〉,發表於「公民社會基本政治社會觀念研究 Workshop」。 張生 2001 《民國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以固有法與繼受法的整合為中心》,北 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張文昌 1982 《中國歷次民律草案校釋》,臺北:漢林出版社。 1999 〈《唐律疏議》與『三禮』〉,收於《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 北:五南出版社。 張明智 2002 《方式規定之突破—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法 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晉藩 1997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茂霖╱曾建元 2002 〈尋找荒煙蔓草中的民初司法傳奇—讀黃源盛著《民初法律變遷與 裁判(1912-1928)》〉,收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7期,臺 劉志琴主編 北:學林出版公司。 徐忠明 2001 〈從西方民法視角看中國固有「民法」問題—對一種主流觀點的評 論〉,收于何勤華編《法的移植語法的本土化》,北京:法律出版 社。 徐道鄰 1966 《唐律通論》,臺北:中華書局。 莊世同 2000 〈Ronald Dworkin與柔性法實證主義〉,收於《月旦法學》64期, 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1993 《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陳自強 2002 〈法律行為、法律性質與民法債編修正〉,收於《民法研究》 (四),臺北,學林出版公司。 《契約之成立與生效》,臺北:學林出版公司。 陳惠馨 2002 〈有關法制史研究的一點想向與思考〉,收於《月旦法學雜誌》88 期,台北。 2003 〈法史學的研究方法—從戴炎輝先生的相關研究談起〉,收於中國 法制史學會編《法制史研究》第四期,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 陳添輝 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 1993 〈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中國法制的變化—以民法之制定及施行為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89651055 9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651055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36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