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56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581797      線上人數 : 101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67


    題名: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研究〈1996-2004年〉
    作者: 傅國良
    貢獻者: 郭武平
    王高成
    朱新民




    傅國良
    關鍵詞: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09-09-14 10:47:38 (UTC+8)
    摘要: 後冷戰時期,國際局勢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各國在不同領域合縱連橫,意識形態不再是決定國際關係的因素,取而代之是追求區域的經濟整合互利和安全上的合作與保障。與此同時,歐洲政經整合進程持續深化,亞洲經濟持續快速成長,而中國和俄羅斯是東北亞區域變動最爲激烈的兩個大國。
    美國在歐洲所主導的北約東擴,在地緣上壓縮俄羅斯戰略版圖,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同時又對中國採行「既交往又圍堵」的策略,1997年年底與日本於發表「美日新防衛合作指針」(The U.S.-Japan Guidelines for Defense Cooperation of 1997),期藉日本分擔亞太地區安全維護的責任及美國駐軍的軍費負擔,並設法削弱中國在國際政經體系的地位與影響力。
    從權力平衡的角度而言,中俄兩國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期望在週邊建立「睦鄰地帶」並積極改善與週邊國家的關係,主張在國際關係中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反對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希望能有個穩定的內外環境,俾能便於全面發展經濟;在國際事務中,兩國在1997年簽署《中俄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設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維護推動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方向,建立穩定的國際關係體系,並就當前國際的形勢評估與對策做一比較。
    其次,就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原因、進程與限制因素,以及探討「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全球局勢、亞太地區與台灣安全的影響;而我國在面對俄國對中國軍售,所應採取對策與相關作為。此外,中俄兩國在區域、雙邊和國際領域存在著共同利益,維護兩國邊界和周邊地區的安全環境,需要相互倚重,兩國在經濟須相互協調合作;同時主張多極化的國際格局,綜合來看兩國關係的發展,大體上抱持著審慎樂觀的態度,即雙邊關係應該會循著目前的軌道繼續邁進,儘管存在著局部干擾,但均不足以影響大方向的發展。此外,中共在推動「大國外交」與「和平發展」的同時,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上都希望成為區域內具有影響力的一極,在對台政策上也以「阻獨促統」和「和戰兩手」為原則,在美國對中俄兩國「軟圍堵」與各大國仍對兩國戰略匯合抱著存疑態度,台灣要掌握契機,強化二軌外交與美中台三邊的關係。在政治上要繼續堅持民主,並積極尋找跨越西方各民主國家之間的共通點,大力發揮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的價值體系,在經濟上要保持持續的成長,方能受到美國、歐盟等西方國家的重視。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1.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3月。
    2.王奇。《冷戰後中蘇關係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3.王定士。《俄羅斯對中國政策之內外在動因及其侷限1992-2002》。桃園:明耀圖書,2002年。
    4.王樹春。《冷戰後的中俄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5.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編。《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外交年鑑》。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國89年6月。
    6.宋魁。《跨世紀中俄資源合作》。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0年6月。
    7.李登科等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8.李丹慧。《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到對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9.李京文主編。《二十一世紀俄羅斯經濟發展戰略》。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
    30.李勇慧。「普欽執政以來的俄日關係」,《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3期,頁63-64。
    31.李淑云,「中亞未來誰主浮沉」,《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6期,頁60
    32.周柏林。「俄羅斯的反擊─ 俄調整國家安全戰略的袖□乾坤」,《瞭望週刊》,2000年,頁55-57。
    33.周軍。「俄羅斯遏制北約東擴的戰略對策及前景」,《和平與發展》,1995年,頁42-45。
    34.俞邃。「北約東擴以來的俄羅斯外交」,《國際問題研究》,1998年,頁1-2。
    35.紅帆。「俄羅斯人事變動拉開序幕」,《國際展望》,2001年4月,頁40-43。
    36.胡仁霞。「從俄羅斯經濟的對外依賴性看其未來走勢」,《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2年,頁33-35。
    37.姜毅。「俄羅斯與歐盟—新的合作夥伴」,《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2月,第1期,頁53。
    38.范偉國。「有鮮明普欽時代特徵的俄新政府」,《瞭望》,2000年,頁60-61。
    39.許志新。「911事件後普欽對重大變化」,《歐洲月刊》,2000年第2期,頁12-13。
    10.李慎明、王逸舟。《國際形勢黃皮書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中文天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03年2月。
    40.許志新。「普欽時期俄羅斯對外戰略解析」,《國際政治月刊》,2004年11月,頁50-54。
    41.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3期,民89年3、4月,頁6-9。
    42.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民91年3、4月,頁33-49。
    43. 張祖謙。「關於歐美關係的幾點看法」,《第八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2004年12月13日),頁7-9。
    44. 陳德門。「2005-2010年中共海軍對我實施封鎖能力評估與我因應之道」,《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1期,2003年秋季號,頁114-117。
    45. 陳文賢。「後冷戰時期美日關係與東北亞政局」,《政治科學叢論》,第五期(民83年4月),頁6-8。
    46.童振源。「中共十六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民92年3、4 月,頁48-53。
    47.趙龍庚。「試析美國駐軍中亞的戰略態勢及對我國安全利益的影響」,《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04年第2期,頁71-72。
    48.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民87年6月。
    49. 劉建民。「評美國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現代軍事》,第1期,1999年,頁27-28。
    11.李慎明、王逸舟。《國際形勢黃皮書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中文天地文化藝術有限公司,2004年1月。
    50. 夏義善。「俄羅斯對外政策的新調整」,《國際政治》,2002年,頁75-78。
    51. 耿麗華。「普欽時代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頁56-57。
    52. 蘇武。「從北約東擴看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的發展」,《歷史月刊》,2000年5月,頁75-79。
    53. 蒙雪瑛,韓德林。「新疆交通發展戰略的完善與區域開發方略的調整」,《經濟地理》。第19卷第 6期,1999 年12月,頁l05-106。
    54. 羅志剛。「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對美政策」,《國際政治》,2002年4月,頁86-91。
    三、報紙
    1、大紀元時報(台北)
    2、大公報(香港)
    3、工商時報(台北)
    4、中國時報(台北)
    12.李慎明,王逸舟編。《國際形勢黃皮書2005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
    5、中央日報(台北)
    6、中央通訊社(台北)
    7、中國國防報(北京)
    8、文匯報(香港)
    9、人民日報(北京)
    10、中國新聞社(北京)
    11、解放軍報(北京)
    12、聯合報(台北)
    四、網站
    1、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com.cn
    13.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第六版》。台北:台灣商務,民國58年。
    2、人間網,http://www.ren-jian.com/
    3、中國機構http://www.people.com.cn/zixun/rmdh/center.htm
    4、新華網(新華社)http://www.xinhuanet.com/home.htm
    5、鳳凰網http://www.phoenixtv.com/
    6、解放軍報http://www.pladaily.com.cn/
    7、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8、中共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index.htm
    9、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http://www.zgg.org.cn/index.htm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index.html
    11、中國人大新聞http://zgrdxw.peopledaily.com.cn/
    14.李登輝。《台灣的主張》。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6月,三版。
    12、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
    13、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http://www.ch.zju.edu.cn/rbs/
    14、國國家圖書館http://www.nlc.gov.cn/main.htm
    15、中國情報局 http://searchina.ne.jp/
    16、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17、俄羅斯中歐東亞研究所http://www.cass.net.cn/chinese/
    18、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
    19、美國大西洋理事會」http://www.acus.org
    20、「亞洲基金會」(Asia Foundation)http://www.asiafoundation.org
    21、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http://www.asiafoundation.org
    15.沈玄池、洪德欽編。《歐洲聮盟:理論與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國87年4月。
    貳、西文部分
    一、英文書籍
    1.Adams, David John. “Global Environmentalism: International Treaties in World Society.”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1995.
    2.Anderson, Robert H., Tora K.Bikson, Sally Ann Law, and Bridger M.Mitchell. Universal Access to E-mail:Feasibility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5.
    3.Anouilh, Jean. The Lark.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Fry. London: Methuen, 1995.
    4.Baldwin, David A.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 Bandow, Doug, ed. U.S. Foreign Aid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A Free Market Agenda. Washington, DC: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1985.
    6. Berridge, G.R. Diplomacy: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London: Palgrave, 2002
    7. Chiang, C.Alex.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oward Interdepend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34th Annual Meet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capulco, Mexico. March 23-27, 1993.
    8. Groom, A.J.R., and Margot Light.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Guide to Theory. London: Pinter,1994.
    16.余祁湘、曹國憲主編。《國際新秩序構想評析》。成都:科學研究院,93年2月。
    9. K.J.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nork for Analysis,1983.
    10. Locke, Lawrence F., Waneen Wyrick Spirduso, and Stephen J.Silverman. Proposals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 2nd ed. Newbury Park, CA:1987.
    11. Pinder, John. The Europesn Community and Eastern Europe. London: Pinter, 1991, 100. Quoted in Karen E. Smith, The Making of EU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 Eastern Europe, 22, n. 1. London: Macmillan, 1999.
    12. The Lottery. London: J. Watts, 1995.
    13.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Peace Corps: 10,000 Volunteers by the Year 2000: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05th Congress, 2nd session, 18 March 1998.
    二、英文期刊
    1. Aleksei Vokresenskii, Kitai vo Vneshne politicheskoi Strategii Rossii, Svobodnaya Mysl,, Moscow: No 1, 1996. pp.102-103.
    2. Daniel Yergin and Thane Gustafson, Russia 2010 (First Vintage Book Edition, 1995),pp.151-2.
    3. Eugene Bazhanov, Russian Policy toward China,”in Peter Shearman,ed .,Russian Foreign Policy since 1990 Boulder:Westview Press,1995,pp.161-2.
    4. Farer, Tom J.“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after 9/11:Legality and Legitimacy.”In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Ethical, Legel, and Political Dilemmas, ed. J.L. Holzgrefe and Robert O.Keohane, pp.53-8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7.季志業、王儮久、劉桂玲、蔣莉等編。《普欽振興俄羅斯戰略及其影響》。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12月。
    5. J.D.Armstrong,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Front Doctrine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pp.8-11.
    6. James N.Rosenau,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Foreign Policy(New York: Nicolas, 1980); Charles W.Kegley, Jr. and Eugene R.Wittkopf, American Forr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1), pp.25.
    7. Jin Dexiang, “Peace and Development: A Strenuous Task in 90’s,” Beijing Review 34,718(Feb/Mar 1991): pp.13-14.
    8.John P.Lovell, foreign Policy in Perspective: Stategy Adaptation Decision Making(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0), pp.133-156.
    9.John A. Vasquez ed. Manus I. Midlarsky,What Do You Know About War?(Marylan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2000) pp.331.
    10.Jennifer Anderson,The Limits of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enship, Adelphi Paper 315(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7),pp.14-5.
    11.Russia and China :Can a Bear Love a Dragon?,(London:Vol.8014 April,26.1997)pp.19-23
    12.Thomas W.Robinson, “Trends in the Post-Cold War Bala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in Nagara and Balakrishnan (eds.), The Making of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the Asia-Pacific (Kulau Lumpur: Institute of St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4), pp.98-99.
    13.Uli Schmetzer,“Russia, China find Common Foe in U.S.,”Chicago Tribune, 26 Apr 1996, pp.3-5.
    14.Work Under Way On Blue Stream", Pipeline & Gas Journal,(Houston:May issue, 2000). pp.33.
    18.彿藍納根(Stsphen J.Flanagan),馬提(Michael E.Marti)編著,方淑惠、余佳玲翻譯。《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月。
    15.Zbigniew Brzezinski,” Living With China,”The National Interest ,Spring 2000,p.9.
    19.周煦。《強權競爭下的阿富汗》。台北:漢苑,民國79年5月。
    20.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書局,89年6月。
    21.尚傳。《冷戰後俄羅斯軍事戰略思維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22.林祐聖等譯。《恐怖主義文化》。台北:弘智文化出版,2003年。
    23.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89年6月。
    24.林宗達。《戰區飛彈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25.祝壽臣、范偉國主編。《普京:克宮新主人》。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26.俞正梁等著。《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7.俞邃、許新、潘德禮。《普欽:能使俄羅斯振興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28.胡祖慶。《後冷戰時期的東歐》。台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29.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郭佳琪等譯。《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92年5月。
    30.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31.殷雄著。《劍與血—北約東擴的背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10月。
    32.翁明賢著。《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1月。
    33.高連福。《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34.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35.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歐亞基金會,民89年。
    36.張五岳。《1996年中共對台策略之演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7年2月。
    37.張五岳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公司,2003年7月。
    38.張五岳等著。《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出公司,2003年9月。
    39.張森主編。《1999年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國家年鑒》,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40.陸忠傳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2月。
    41.姜毅,許志新,吳偉,李勇慧著。《重振大國雄風——普京的外交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4月。
    42.斯奈德等著。徐緯地等譯。《當代安全與戰略》。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43.腓特烈(Howard Frederick)。胡祖慶譯。《全球傳播與國際關係(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台北:揚智文化,民國88年。
    44.馮玉軍著。《俄羅斯外交決策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45.馮紹雷。《普京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46.黃一勤譯。《俄羅斯和蘇聯科學簡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47.黃立、李貴英、林彩瑜編。《國際貿易法論》。台北:元照,民國89年。
    48.楊育才。《歐亞雙頭鷹—俄羅斯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
    49.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東華,民國67年。
    50.葉自成著。李炳南主編。《俄羅斯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8月。
    51.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52.聞一。《走進俄羅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5月。
    53.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局編譯,92年5月。
    54.潘德禮,許志新編。《俄羅斯十年政治經濟外交》。(上、下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
    55.鄭羽。《從對抗到對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9月。
    56.鄭羽主編。《獨聯體十年:現狀,問題,前景》(下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57.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7年。
    58.劉德喜、孫岩、劉宋斌著。《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59.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60.盧曉衡。《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5月。
    61.穆欽著。高增訓等譯。《普欽與幕僚》。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10月。
    62.龍冠海、張承漢。《社會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8年。
    63. 薛君度。《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6月。
    64. 五百旗頭真編。《戰後日本外交史》。東京:有斐閣,1995年。
    二、論文
    1.王騰芳。(日本援外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2.姜家雄。(冷戰後中共與伊朗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冷戰後中共對外軍事合作關係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民國87年6月18日。
    3.萬雪飛。(合作安全:冷戰後亞太地區安全模式的理性選擇以東盟地區論壇為例)。華中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5月。
    三、期刊
    1.丁永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構國際新秩序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6期,1999年,頁57。
    2.丁永康。「美國的新國際秩序」,《國際關係學報》,第七期,民81年6月,頁31-48。
    3.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民90年7月,頁50-51。
    4.于有慧。「中共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88年3月,頁59。
    5.王正泉。「俄羅斯多黨政治發展的三個階段」,《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年,頁31-36。
    6.王正泉。「俄羅斯政黨格局的新變化」,《國際政治》,2001年,頁121-126。
    7.王立新。「普欽削藩」,《當代世界》,第8期,2000年,頁16-17。
    8.王在斌譯。「全球戰略性核武兵力的發展」 (Christian Maire, L’evolution des forces nucleairesstrategiques dans le monde)),《國防譯粹月刊》,2000年,頁 56-57。
    9.王定士。「1999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研究」,《俄語學報》,2000年,頁288-316。
    10.王定士。「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研究」,《俄羅斯學報》,第一期,2001年,頁128。
    11.王定士。「俄羅斯軍售中國之研析—200-2003年:對亞太及台海安全衝擊」,《俄羅斯學報》,第三期,2003年,頁160。
    12.王定士。「羅斯千禧年總統選舉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2000年,頁35-62。
    13.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外交競爭」,《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民86年12月,頁35-35。
    14.王酈久。「俄羅斯在成就和考驗中迎來新年」,《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頁26-27。
    15.王酈久。「普欽:我怎樣善待俄羅斯」,《世界知識》,2002年,頁6-9。
    16.巴•拉林。「20世紀初期和末期俄羅斯遠東政策中的『黃禍』綜合症」,《東歐中亞研究》,1996年第1期,頁42-43。
    17.白嗣宏。「俄羅斯朝野懼中國崛起」,《亞洲週刊》,2003年,頁32-33。
    18.石之瑜。「中共第三世界外交原則之評述」,《問題與研究》,32卷7期,民國82年7月,頁69-80。
    19.石澤。「論新時代中俄關係」,《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1995年,頁2。
    20.朱峰。「TMD與當前東北亞導彈危機」,《當代亞太》,第5期,1999年,頁3-10 。
    21.吳永杰。「普欽調整俄羅斯軍事政策」,《瞭望週刊》,2000年,頁24-25。
    22.吳東野。「北約的全球化戰略走向對台海情勢發展之意義及影響」,《遠景季刊》,第1卷,第4期,2000年 10月,頁25。
    23.宋以敏。「俄羅斯內外政策新走向震動西方世界」,《國際問題研究》,1994年,頁11-16。
    24.李登科。「北京的大國外交策略之分析」,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
    25.李登科。「中共與國際新秩序」,《國際關係學報》,第7期,1992年,頁123-137。
    26.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10期,1999,頁44-67。
    27.李中海。「俄羅斯外債:經濟增長背景下的隱憂」,《東歐中亞研究》,第4期。2002年,頁22-25。
    28.李慶四。「美國共和黨外交理念當權」,《國際政治》,2001年,頁57-60。
    29.李璠。「喜中有憂的俄羅斯經濟」,《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頁28-3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2981017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81017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61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