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5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161967      在线人数 : 7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61


    题名: 21世紀中印戰略關係之研究
    作者: 傅淑花
    Fu, Su-Hua
    贡献者: 邱坤玄
    傅淑花
    Fu, Su-Hua
    关键词: 戰略關係
    競合關係
    地緣關係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09-09-14 10:47:03 (UTC+8)
    摘要: 中、印兩國隔著喜馬拉雅山毗鄰而居的古文明大國,雖有共同的利益訴求與廣泛的合作基礎,但兩國要提升國家關係層次,實現政治經濟互動仍需跨越許多障礙。相互在戰略層次上受到大國戰略取向和政治博弈的嚴重牽制。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中,印度被視為在南亞地區牽制中國的重要力量,也是美國擴展經濟合作謀取利益的時機。印度方面因根深蒂固的獨立自主意識和大國思想,對國家利益和長期戰略的體認與運作,積亟促進經濟增長,加強軍備建設,特別是加強海、空軍力量,在印度洋上設立新海軍艦隊,立足印度洋,走向世界已成為印度國家戰略的重心。如上述顯示,中、印兩國的國家戰略和國際地位極為相似,這種相似性無疑是兩國基於自身的根本利益,將國家關係提升至戰略層次並推向新階段的前提。同時印度要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實現其地區和世界政治大國的夙願,中國的鼎立支持也不可或缺。
    中、印兩國擁有大國崛起的充分潛質,從幅員、資源、人口、地緣、文明質素而言,均擁有崛起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大國的先決條件。尤其是印度已具控制印度洋及其海上咽喉要道的地緣優勢,這將成為崛起的戰略依托。分析中、印戰略關係發展上,其中有持中印「對手論」者,認為中、印將因為戰略上的競爭而無可避免成為對手;亦有持中印「合作論」者,認為中、印在經濟利益的趨使下,將成為合作夥伴;更有剖析兩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為兩國的交往及未來的發展,將是有「合作」更有「競爭」,也就是中、印競合論的觀點,個人的觀點較傾向後者。
    邁進21世紀,最為全球矚目的是中、印兩國經濟的崛起,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兩國在軍事、經濟、外交、國防安全等戰略的競合論述與發展動向。中、印對外戰略都著眼於營造安全穩定、友善共贏的周邊環境;兩者目標均著眼於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外部環境,以經濟社會發展為核心的國家戰略;就國際層面而言,作為超級強國的美國是影響印度國家發展的關鍵力量;就區域層面而言,中國是印度周邊最主要的大國,也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脅;究竟是競爭大於合作,或是合作大於競爭,將是影響中、印關係未來發展的關鍵變數,同時將影響亞太地區安全,殊值關注與探討。
    China and India are two powerful countries of rich ancient civilizations separated by the Himalayas. Although there are seemingly more interaction and corpo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or a wide range of mutual interests, many obstacles are yet to be overcome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gard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lays a strongly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already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trategically, America sees India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ntrolling China’s power expansion into the South Asia. Economically, America is competing with China for the vast market in India. India is a fast rising country with strong national pride and powerful military forces, seeking to strengthen its dominating power in the India Ocean. Similarly, China is another nation, which is aiming to become the next world superpower. Moreover, as India is trying to become the UN Permanent member, a good relation with China is advantageous since the support from China would be essential in this case.
    Considering natural resources, culture, population and strategic location, China and India both demonstrate the great potential in becoming the leading powers in Asia and even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s especially delicate. China and India can be competitors or partners. Strategicall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s unavoidable while economically, the two n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team up as partners.
    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concerning military activity, economy, diploma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are also the hot topics to media and researchers’ studies. It seems that both nations are inclined to develop a good relation to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e economical sense while a tight national security cannot be sacrificed. Internationally, America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country in affecting India’s development; however, locally, China can be a major threat to India,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Overall, China and India see each other more as competitors than partners. The development of Asia Pacific region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and decisions made by China and India; therefore, the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on China-India relation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良能,《印巴關係與南亞安全-中共的觀點》。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11月。
    丹尼斯.匹茲奇維克斯(Dennis Piszkiewicz),《恐怖主義與美國的角力》。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譯印,2007年1月。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頁61。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民國91年10月2版3刷。
    吳曉波,《中國.崛起》。遠流出版社,2007年初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揚智出版社,2004年。
    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雙葉書朗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2刷。
    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Perspectives of Mainland China》。2003年7月。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青年報:http://gb.cri.cn/27824/2009/04/28/3245s2496890.htm。
    中國軍事文摘:http://www.mac.gov.tw/big5/rpir/sumain.htm。
    中廣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050418/4/1prir.html。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eurasian.org.tw/netmap/web.htm。
    台海軍情:http://www.mac.gov.tw/big5/rpir/sumain.htm。
    民視新聞網: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07/11/1fnez.html。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www.ncl.edu.tw/theabs/00/。
    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an/6 /today-int2.html。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http://iir.nccu.edu.tw/。
    張亞中主編,收錄《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文化,2004年7月。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新華社網站:http://www.xinhuanet.com/。
    解放軍報:http://www.pladaily.com.cn/。
    遠景基金會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
    鉅亨網:news.cnyes.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磐石軍事信息網,http://www.panshi1949.cn。
    瞭望東方周刊,www.lwdf.cn/。
    朱明忠,〈印度的中亞外交戰略與實踐〉,《2003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http://www.cass.net.cn/chinese/s28_ytsnew/xueshuwz/showcontent.asp?id=292
    安德魯‧溫勒(Andrew C. Winner)、吉原俊井(Toshi Yoshihara),《南亞核子穩定》(Nuclear Stability in South Asia)。陳鴻達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7月。
    江亦麗,〈印巴核戰略及其對中國的安全環境的影響〉,http://www.cass.net.cn/ chinese /s28_yts/wordch-en/ch-lps200202 /ch- 200202jyl.html。
    李明峻,〈能源戰略影響外交,印度不惜背叛反恐〉,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 =487&bulletined =22454
    商業周刊編輯部,《金磚四國關鍵報告》。台北:商智文化,2005年4月。
    英文部份:
    (一)專書
    Oxford School Atlas, Published in India by University Press, 31st edition 2006
    Abraham Itty, “The Making of Indian Atomic Bomb: Science,” Secrecy and the Postcolonial State, (New York, Zed Books: 1998).
    Collins John M, Military Strategy: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Brassey`s, ( 2002).
    Goldstein Joshua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rd ed. (New York, Longman: 1999).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1950,2).
    江亦麗,「印巴關係與南亞地區的局勢」、「印度的崛起及其對外戰略」,收錄《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張蘊嶺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Lum Thomas, “US Foreign Aid to East and South Asia: Selected Recipient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for Congress,( 2002), p10.
    (二)期刊論文
    Albright David,“The Shots Heard Round the World,” Strategic Digest, 23,7(1998), pp. 116-8.
    Ahmed Samina, “Pakistan`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Turning Points and Nuclear Choic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4(Spring 1999), pp. 192-7.
    Blank Stephen, “Russia as Rogue Proliferator,” Orbis, 44,1(Winter 2000).
    Hathaway Robert M., “Confrontation and Retreat: The U.S. Congress and the South Asian Nuclear Tests,” Arms Control Today, 30,1(January/February 2000), pp.7- 8.
    India`s Nuclear Bomb: The Impact on Global Proliferation,p.8.
    Jones Rodney W. & Ganguly Sumit, “Debating New Delhi`s Nuclear Decis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4,4(Spring 2000), p 186.
    Mahapatra Chintamani, “India and the US: Evolving Economic Ties,” Strategic Analysis, vol, 21 (March 1998), p175.
    宋德星,「南亞與中國安全」,收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朱聽昌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周茂林,「大象東進-後冷戰時期印度的戰略思想研究」,收錄《2004年戰略論壇文集》。吳自立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4年1月。
    尚會鵬,「中國對南亞政策及與南亞主要國家關係的演變」,收錄《中國與周邊及911後的國際局勢》。李玉、陸庭恩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武桂馥、郭新宇,《新世紀初亞太戰略縱橫》。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柯玉枝,「當前南亞地區恐怖主義之分析」,收錄《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邱稔壤主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3年7月。
    孫士海,《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911事件對南亞安全情勢的影響」,收錄《2002年亞太發展報告》。張蘊嶺、孫士海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張文木,「印度的大國戰略與南亞地緣格局」,收錄《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傅夢孜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4月。
    曹永勝、葉興,「印巴矛盾與南亞地區安全形勢」,收錄《國際戰略形勢分析:2003~2004》。楊毅、王國強主編,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曹永勝、羅健、王京地,《南亞大象:印度軍事戰略發展與現狀》。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2月。
    梅永紅、王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版。
    傅小強,「印巴衝突的歷史和地緣考察」,收錄《亞太戰略場─世界主要力量的發展與角逐》。傅夢孜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4月;「印度加速崛起與南亞安全形勢」,收錄《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陸忠偉主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3月。
    楊成緒、鄭瑞祥、宋以敏,《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7月。
    萬書,「南亞的戰略格局」,收錄《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李少軍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在核生化威脅中尋求國家安全》(Search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 an NBC World)。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年4月。
    趙可銘,《2001-2002 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蔣一國、楊會春、余秀清,《印度國防經濟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
    邁可‧克瑞朋(Michael Krepon)、克里斯‧甘涅(Chris Gagne)合編,《穩定與不穩定的矛盾:南亞的核武與邊緣策略》(The Stability- Instability Paradox: Nuclear Weapons and Brinksmanship in South Asia)。黃俊彥譯。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7月。
    二、期刊論文
    王逸舟,「面對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平衡(上、下)」,對外大傳播,2006年8-9月。
    王宏緯,〈1962年邊界戰爭及其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73期);〈南亞區域合作的現狀與前景〉,《當代亞太》,2004年第2期(總第110期);〈溫總理訪印與中印關係的新發展〉,《南亞研究》2005年第1期。
    王新龍,〈印度海洋戰略及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
    王麗華,〈印度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大國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
    尹錫南,〈論冷戰後印度的東向政策〉。《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2期。
    方天賜,〈印度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的外交走向〉。《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2001年7月。
    朱新民,〈中國崛起的省思:衝突或和諧〉,《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2007年1月。
    李小華,〈印度軍事戰略的演變及發展趨勢〉,《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李明,〈冷戰結束後中共與巴基斯坦軍事合作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民國87年12月。
    李家祥、歐玲湘,〈試析印度東向政策中的中國因素〉,《東南亞縱橫》,2003年3月。
    任佳,〈中印緬孟地區經濟合作的戰略意義〉,《南亞研究》,2003年第1期(總第74期)。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2004年7月;「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1卷第2期(2004年7月)。
    許志嘉,(中共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民國94年12月25日。
    章百家,「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樹立大國形象」,瞭望新聞周刊,2002年12月。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10期,民國88年10月
    錢文榮,「關於多邊主義,多邊外交的幾點理論和政策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0期。
    曲星,試論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后的中國對外政策,外交學院學報,1994年4月。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期。
    Jack Spencer 著,《彈道飛彈威脅手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
    冉杰,〈印度對外軍事合作的特點〉,《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
    伍福佐,〈試析反恐對印美關係的建構〉,《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3期;〈試析布希政府對印巴危機的處理〉,《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更加務實的雙邊關係-析伊拉克戰後的印美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
    向雪松,〈由柯林頓南亞之行看美印關係〉,《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2期。
    朱頎,〈南亞區域合作的發展新動向及其原因〉,《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
    江亦麗,〈美印關系為何驟然升溫—從印度支持NMD看美印關系的發展〉,《當代亞太》,2001年第7期。
    吳永年,〈印度外交戰略調整評析〉。《國際觀察》,2003年第3期;〈論21世紀初印度外交戰略的調整〉。《南亞研究》,2004年第2期。
    杜健,〈南亞核風暴及其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7期。
    邱永輝,〈911事件後印度的考量〉,《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4期;〈美國的南亞政策試析〉,《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第2期。
    紀祖文,〈印巴核試驗的背景和意圖及其影響〉,《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S1(增刊)。
    胡慶亮,〈能源三角地區與中印能源競爭和合作〉,《國際論壇》,2005年9月第7卷第5期。
    原狄,〈中國對南亞安全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以印巴卡吉爾衝突為實例〉,《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3期;〈國際反恐怖主義戰略:美國、巴基斯坦與印度〉,《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4期。
    孫建波,〈印度東向政策分析〉,《東南亞》,2001年第2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歷史與未來〉,《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1期。
    孫晉忠,〈透視中印關係糾葛〉,《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
    殷方,〈從地緣政治理論看新世紀的印度海洋戰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1年9月。
    袁宗建,〈淺析印度的崛起對中印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
    馬纓,〈冷戰後美國與印度關係的發展〉,《國際觀察》,2003年2期;《90年代印度與東南亞的關係》,《當代亞太》,2002年第6期。
    張祥山,「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台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2008年3月。
    張力、彭景,〈孟中印緬地區合作機制:推動因素與制約因素〉,《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
    張力,〈911事件後的印巴關係與南亞地區安全〉,《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印美安全關系的形成及其發展走向〉,《南亞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印度邁出南亞-印度東向政策新階段及與中國的利益關聯〉,《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4期;〈美國與印度:戰略新格局中的軍事合作與互動〉,《南亞研究季刊》,2003年第3期;〈印度的能源外交及其地緣政治考量〉,《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1期;〈世界霸權與印度洋-關於大國世界地緣戰略的歷史分析〉,《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4期。
    張貴洪,〈美印戰略夥伴:進展、問題和前景〉,《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4期;〈印度對中國崛起的看法和反應〉,《南亞研究》2005年1期。
    張曉玉、張長軍,〈美國新南亞政策及其對南亞地區安全形勢的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2年5月。
    張繼業,〈美國調整對印巴軍售政策的影響〉,《現代國際關系》,2005年第4期。
    陳信宏,〈新興市場中的明珠-印度的經濟發展〉,《經濟前瞻》,2005年1月5日。
    陳曦,〈從非暴力走向核威懾的印度國防政策〉,《安康師專學報》,第14卷第2期,2002年6月。
    陳繼東,〈中印緬孟區域經濟合作的構想與地區範圍問題〉,《南亞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印巴核對抗及其雙邊關係的發展態勢〉,《國際觀察》,2002年第3期。
    康鳳,「臺海安全形勢與中共國防戰略」,收錄丁渝洲主編,《臺海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5月)。
    趙伯樂、時宏遠,〈911後印度反恐策略中的巴基斯坦因素〉,《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中印關係一種新型的大國關係〉,《當代亞太》,2005年第8期。
    劉德海,《國際事務研究(創刊號)》。國立政治大國際事務學院WTO研究中心,2007年。
    趙東升,〈美國南亞新政策下的美印關係解構〉,《國際論壇》,第7卷第1期,2005年1月。
    羅援,「2008年國際軍事安全形勢中的危機點」,《現代國際關系》,2007年第12期。
    藍建學,〈印度大國夢中的中國情結〉,《當代亞太》,2004年第12期(總第120期)。
    三、報章雜誌
    中國時報。民國92年6月24日,版A13。
    香港文匯報,1996年4月27日,A2版。
    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9月29日,版4。
    第一財經日報。2005年8月25日,版A03。
    華夏時報。2004年6月21日,版A15。
    聯合報。民國87年3月20日,版10。
    四、網際網路
    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 2620000/newsid_2628300/2628379.stm。
    人民網:http://army.news.tom.com。
    大紀元時報: http://www.epochtw.com/5/7/8/6045.htm。
    大公網訊:http://www.takungpao. com.hk/news/2005-7-28/YM-433977.htm
    中評社: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
    中國發展門戶網:www.chinagate.com.cn
    中央通訊社網站:http://www.cna.com.tw/。
    中國網:http://big5.china. com.cn/chinese/HIAW/985180.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6981009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8100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84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