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54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37205      Online Users : 99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48


    Title: 中國軍力發展對東北亞軍事安全之影響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military force development on the military security of Northeast Asia
    Authors: 謝芳慶
    Hsieh,Fang Ching
    Contributors: 郭武平
    謝芳慶
    Hsieh,Fang Ching
    Keywords: 中國
    東北亞
    軍力發展
    軍事安全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4 10:45:44 (UTC+8)
    Abstract: 對於中國來講,東北亞毫無疑問地是具有巨大的安保和經濟利益的區域,其戰略意義並不亞於東南亞地區。然而,世界性的冷戰結束之後,東北亞區域因歷史矛盾與互不信任,迄今仍無法擺脫冷戰對抗思維,儘管因地區經濟發展,對立的色彩已大幅減弱,但試圖實現各自國家利益的牽制結構卻取代了冷戰時期的極端對立架構。雖然,當前中國之國防建設與軍力發展尚不致對東北亞地區戰略形勢產生全面性的結構改變,但不可否認的,中國現代化軍力與科技的持續提昇與強化,對東北亞各國確實產生一定程度的威脅與影響。亞太諸國憂心中國意圖由經濟大國轉變為軍事大國,使其在領土的爭議上,台灣問題的解決上,海上資源的爭奪及海上交通線的控制上,佔有優勢支配的地位;其次,由於東北亞各國對其軍力透明度及意圖始終存有疑慮與不安,加以中國迄今未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及南中國海領土爭執問題,促使美國積極調整亞太戰略部署,並強化與日本、南韓等國軍事同盟關係,以防堵因中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所可能引發的區域軍力失衡與衝突,進而影響區域的穩定與和平。
    在有關對區域安全之議題研究中,「安全困境」、「權力平衡」是一個常用的概念。在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下,由於行為體彼此意圖的不確定性,主權國家行為體互不信任而彼此猜疑,出於安全目的而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尤指軍事實力)的國家行為,並為維持安全現況,最終導致國際關係中權力競逐的產生。本文擬由上述論點角度出發,藉由分析東北亞軍事安全情勢、中國軍事戰略發展現況與地區潛存的危安因素等,探討中共軍力發展對東北亞軍事安全可能帶來的影響。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 方柏華。《國際關係格局─理論與現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2. 王昆義。,〈中共當前外交戰略思維研析〉。收錄《韜略談兵第二輯—現代戰爭及安全情勢報告》,台北:青年日報社編印,2007年。
    3. 《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譯印,2006年。
    4.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2006年。
    5.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2008年。
    6. 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史叢書《海軍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7. 日本防衛廳。《日本的安全保障與防衛力量應有的態勢—邁向廿一世紀的展望》,東京:大藏省,1994 年。
    8. 日本防衛廳。《防衛白皮書》,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96年。
    9. 日本外務省編。《日本的防衛—防衛白皮書》,2005年。
    44. Edmond Rice著。〈中國潛艦發展及其影響〉。袁治中譯,收錄《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譯印,2006年11月,頁83~85。
    (三)論文
    1. 吳子敬。《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 王宏平。〈後冷戰時期中共國防改革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3. 王俊傑。〈普丁時代俄羅斯對中共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 劉遠忠。〈中共軍力發展對我國之影響與因應對策〉。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年。
    (三)研討會論文
    李明,〈朝鮮半島危機與CBM〉,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信心建立措施與國防研討會,1999年6月,頁3~9。
    (四)報刊文章
    1. 亓樂義,〈美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中2010年能摧毀美軍事衛星〉,《中國時報》,96年5月26日,版A14。
    10. 石明楷(Mark A. Stokes)著,高一中譯。《中共戰略現代化》(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2. 〈中共快速提昇潛艦戰力眼發國際關注 凸顯其威脅已嚴重衝擊區域穩定〉,《青年日報》,96年11月20日,版2。
    3. 〈中共擴軍嚴重威脅區域安全〉,《青年日報》96年3月5日,版4。
    4. 〈中國軍費增長2成 鄰國憂慮〉,《自由時報》,96年3月5日,版6
    5. 〈中共軍事擴張威脅亞太秩序〉,《青年日報》,96年5月20日,版2。
    6. 〈日中開發東海 中共指臨時性安排〉,《青年日報》,97年6月25日,版5。
    7. 〈正視中共國防科技發展加劇兩岸軍力失衡之威脅〉,《青年日報》,95年6月13日,版2。
    8. 〈美國調整日韓駐軍的戰略意涵〉,《青年日報》,94年8月28日,版3。
    9. 〈美日強化軍事同盟的深層意義〉,《青年日報》社論,94年3月27日。
    10. 李明,〈從布希行看朝鮮半島局勢〉,《中央日報》,91年3月4日,版11。
    11. 〈我居戰略要衝 扮演區域安全要角〉,《青年日報》,96年4月1日,版5。
    11. 石明楷。《中共戰略現代化》,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0年。
    12. 林佳玲,〈上合軍演釋放多重訊息 深具指標意義〉,《青年日報》,96年8月20日,版4。
    13. 莫大華,〈上合軍演 中共遂行國際輿論戰〉,《青年日報》,95年8月24日,版4。
    14. 孫國祥,〈從台海新局看美日亞太安全佈局〉,《青年日報》97年6月10日,版7。
    15. 商德城,〈中共威脅論陰影 亞太持續發酵〉,《青年日報》,96年5月6日,版4。
    16. 單永立,〈原地踏步沒出息的海軍〉,《蘋果日報》,97年6月23日,版13。
    17. 〈強化國防因應區域潛存危機〉,《青年日報》,95年8月4日,版2。
    18. 劉德海,〈兩韓關係交惡 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升高〉,《青年日報》,97年4月15日,版8。
    19. 謝奕旭,〈中共軍事戰略布局—東突西進、南聯北合〉,《青年日報》,96年8月20日,版4。
    (五)網際網路
    1. 丁樹範,〈從美國2007中國軍力報告談兩岸關係走勢〉http://blog.sina.com.tw/cnear/article.php?pbgid=33723&entryid=567129
    12. 朱雲鵬、翟大文等著。《金磚四國關鍵報告》(The BRICs Report),台北:商智文化公司,2005年。
    2. 中國評論新聞網,〈韓國軍火出口大幅增長 國防開支穩步攀升〉,參閱http://www.tourtw.com/doc/1004/7/3/2/100473221.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73221
    3. 中國網,〈美日軍事同盟:歷史怪胎未來向「地區干預」轉型〉,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8-01/28/content_9600051.htm。
    4. 朱松柏,《六方會談與朝核危機》, http://iir.nccu.edu.tw/index.php?include=article&id=2028
    5. 朱傳枝,〈中共軍事發展之研究〉,參閱http://210.71.44.156/military_study/05-01/05-01-07.htm
    6. 安秉俊(Byung-Joon Ahn),〈朝鮮半島與亞太安全〉(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Asia-Pacific Security),收錄《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民國85年12月)參閱: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11_2.pdf
    7. 李海元,〈日本通過竹島之日案 韓日關係陷於危機〉,中國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3247890.html
    8. 李華球,《北韓核武危機與美中關係未來走向》,2003年4月http://www.npf.org.tw/PUBLICTION/NS/092/ns-B-092-004.htm。
    9. 李明,〈北韓核武發展與東北亞國際政治變局〉http://www3.nccu.edu.tw/~minglee/northkorea_intpolitics.doc
    10. 邱震海,從朝核危機到東北亞安全機制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7/14/WW0707140006.htm
    11. 〈美國情報官員眼中的朝鮮軍事戰略〉,參閱http://jczs.news.sina.com.cn/2005-04-25/0829283438.html
    13. 朱聽昌。《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12. 〈東北亞安全問題〉,美國研究中心國際研討會資料(2004年7月)。參閱 http://www.cas.fudan.edu.cn/show.php?articleid=237。
    13. 徐琳,〈美日安保增溫,日本追求“集體防禦”〉,《華盛頓觀察週刊》,2007年第16期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howtemp.cfm?showtempid=1744&charid=2&uid=1
    14. 陳舒棠,〈中共告訴美、日不要干涉兩岸事務〉,《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15. 翁寒松,〈北方四島之爭與俄日關係走向〉,http://www.defence.org.cn/class-14-1838.html
    16. 新浪網,〈韓美「乙支-焦點透鏡」聯合軍事演習簡介〉,〈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3-23/1448275303.html〉。
    17. 新浪網,〈韓美「阿爾索伊」聯合軍事演習簡介〉,〈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3-23/1446275301.html〉。
    18. 新華網,〈中國俄羅斯和平解決所有邊界問題〉〈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2/content_3037796.htm〉。
    19. 葉金成、陳美惠、盧斯駿,《中共軍力發展過程之回顧與未來估測》,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Tmd/news/88030301.htm
    20. 蔡增家,〈擺盪在國際與國內勢力之間:911之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cholar-33.asp。
    21. 蔡增家,〈南韓新任總統之東亞政策評析〉,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2591。
    14. 伊凡諾夫,《俄羅斯新外交》,陳鳳翔等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22. 廖文中,〈中共軍力現代化對亞太地區之影響〉,參閱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5&webitem_no=823
    23. 聯合新聞網,〈李登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內容說明〉,參閱:http://issue.udn.com/FOCUSNEWS/TWOSTATES/indexa.htm。
    24. BBC中文網,〈美國將把韓軍指揮權完全交回韓方〉,參閱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390000/newsid_6392000/6392011.stm
    25. BBC中文網,〈亞洲「北約」澳日將簽安全協議〉,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low/newsid_6440000/newsid_6441000/6441099.stm
    二、英文部份
    (一)專書
    1. Butterfield, Herbert “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 London Collins 1951.
    2. Butterfield,H. “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s”London,Collins ,1951.
    3. Collins, Alan “The Security Dilemma of Southeast Asia”, Macmillan Press 2000.
    4. Green, Michael J. "Defense or Security? The U.S.-Japan Defense Guidelines and China.", In David Lampton, ed. Major Power Rel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2001)
    15.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失控的世界》,2001年。
    5. Herz, John H.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Atomic 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6. Sutter, Robert G. Chapter 3:“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Chapter 6:“Relations with the Korean Peninsula”China’s Rise in Asia:Promise and Perils, New York: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5.
    7. The Bipartian Commission on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America’s National Interests, July 1996.
    8. U.S Department of Defence ,,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February 1995.
    9. Zhao, Quanshe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and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二)期刊論文
    1. Dittmer, Lowell.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Vol.33, No. 4(1981), pp.485~516.
    2. Downs, Erica Strecker.; Saunders, Phillip C. “Legitimacy a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 China and the Diaoyu Isl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3 (Winter,1998), pp.126-127.
    3. Ennis, Peter. “The Nye Initiative:Can It Save the U.S.-Japan Alliance?”, Tokyo Business Today (June 1995), pp.38-41.
    4. Hagstrom, Linus. “Quiet power-Japan`s china policy in regard to the Pinnacle Islands”,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8, No. 2 (June 2005), p.160.
    16. 李殿仁主編。《2005-2006世界軍事形勢分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5. Herz,John H.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Atomic Ag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P.231.
    6. Interviews, 1998. See also Wu Chunsi, “Tactic Missile Defense, Sino-U.S.-Japanese Relationship,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 Inesap Information Bulletin, No.16(November 1998), pp20~23.
    7. Kenichiro, Sasae. “Rethinking Japan-U.S. Relation.”, Adelphi Paper, No. 202,( Dec. 1994), pp,33-34.
    8. Kirkpatrick, Jean J.“Beyond the Cold War,”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 Nov/Dec. 1990, p.1.
    9. Lowell Dittme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n Elementary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Vol.33, No.4(1981),pp.485~516.
    10. Lee, Lai To “East Asian Assessments of China’s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 pp.255-256.
    11. McVadon, Eric A. “China’s Maturing Nav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pring/2006.
    12. Pollack , Jonathan D. “The Changing Political-Military Environment: China”, Asian Survey, Vol. 33, No. 11 (Nov., 1993), p.155.
    13. Richard, Solomon. “U.S. Relations with East Asia and Pacific: A New Era,” Dispatch, Vol. 3.
    14. Roy,Denny ."Hegemon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No1 (Summer 1994),pp149-168。
    17. 李際均著。《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 年。
    15. Swaine, Michael D. & Tellis,Ashley J.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U.S.:RAND, 2000), P.112~113.
    16. Solodovnik , Sergei. “Yabloko Favors Pragmatism in Foreign Policy” , Moscow News , No .47(December 1~7 , 1995):3.
    17. Shinn, James. “Testing the State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Current History, December(1997), pp.425-430.
    18. Solomon Richard, “U.S. Relations with East Asia and Pacific: A New Era,” Dispatch, Vol. 3, No.3(Jan. 20, 1992),p44.
    19. Waltz, Kenneth N. “The Emer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2 (Fall 1993), pp.66-69.
    20. Wu, Xinbo “The Security Dimens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arily Watching One Another”, Asian Survey, Vol. 40, No. 2 (Mar., 2000), p.305.
    21. Zhao,Quansheng. 1992.“Domestic Factor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orm Vertical to Horizonal Authoritarianism ”pp. 238.
    (三)其它
    1. Article V, 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Japan, 1960.
    2. Article VI, 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Japan, 1960. No.3(Jan. 20, 1992)
    18.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3. Ennis ,Peter. “The Nye Initiative:Can It Save the U.S.-Japan Alliance?” Tokyo Business Today(June 1995), p38-41.
    (四)網際網路
    1.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99 Appropriations Bill,“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http://www.dsis.rog.tw/datagase/sino-us/us
    2. Tim Kane, Global U.S. Troop Deployment, 1950-2003,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National Security/troopsdb.cfm.
    3.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2002 " ,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l.html.
    19. 李坤海譯。《中共軍事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
    20. 沈大偉著(David Shambaugh)。《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年。
    21.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22.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
    23. 金德基(Duk–Ki Kim)。《東北亞海軍戰略》(Naval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吳奇達、張台航譯,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24.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25. 吳福生、高一中譯。《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
    26. 吳奇達譯。《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27. 柯玉枝。〈日本安保政策與日美同盟〉。朱松柏編,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28.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編。《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29.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30. 高連福主編。《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31. 高一中譯。《美日聯盟的新挑戰》(The U.S-Japan Alliance: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Centur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2002年。
    32. 高一中譯。《中國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33. 威廉.陶(William T.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34.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况》,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5. 雪勒‧史密斯(Sheila A. Smith) ,。〈美日聯盟的軍事合作演變〉,楊紫韓、謝豐安譯,收錄《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頁103,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36. 郭力。《俄羅斯東北亞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7. 麥克.布朗(Michael E. Brown)、歐文.寇特(Owen R. Cote)、席安.林恩-瓊斯(Sean M Lynn-Jones)、史蒂文.米勒(Steven E. Miller)等編。《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余忠勇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38. 梁月槐。《外國國家安全戰略與軍事戰略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39. 凱洛琳.龐芙瑞。《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40. 強納生航特。〈創造東北亞的戰略機動〉(Creating Strategic Agility in Northeast Asia),收錄《東亞安全挑戰與美軍聯戰新思維》。桃園:國防大學譯印,2004年。
    41. 張明睿著。《解放軍事戰略决策的辯証》,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2. 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 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桃園龍潭:國防大學,2007年。
    43. 趙傳君。《東北亞三大關係研究》,北京:社會科學研究出版社,2006年。
    44. 劉德海。《南韓對外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7年。
    45. 劉清材、高科等著。《東北亞地緣政治與中國地緣戰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 劉宋斌。《國家統一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47.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48.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49. 鄧小平。《社會主義中國誰也動不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50. 《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51. 羅伯特‧馬林 (Robert A. manning) 。〈等待果陀:東北亞的未來衝擊及美日聯盟〉,收錄《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頁123,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
    52. 薛珣譯。《競爭的極限》,里斯本集團(The Group of Lisbon),2001年。
    53. Anthony Giddens著,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54. David Held等著,沈宗瑞等譯。《全球化大轉變:對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7年。
    (二)期刊論文
    1. 石源華。〈六方會談面臨的新挑戰與東北亞安全合作〉。《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8期,頁8~13。
    2. 朱松柏著。〈中國與南北韓關係的現况與展望〉。《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3期,民國86年3月,頁31~32。
    3. 朱松柏。〈北韓問題與六方會談〉。《韓國學報》第18期,2004年6月,頁127。
    4.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9期,2003 年9月,頁4~7。
    5. 朱松伯。〈東北亞戰略均勢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頁20~22。
    6. 李明。〈現階段中共與北韓關係及其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韓國學報》第18期,2004年6月,頁224。
    7. 李明。〈後冷戰時期北韓政經動向和亞太地區安全〉。《國際關係學報》第8期。1993年,頁78。
    8. 李俊融。〈中共對臺策略演變的影響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9 期。2000年9 月,頁71。
    9. 李坤海譯。〈中共軍事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1994年2月初版,頁51
    10. 冷溶。〈新世紀理論武裝的新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 1月,頁2。
    11. 余邃。〈認識國際形勢的方法論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6月,頁12。
    12. 沈宗瑞譯(David Held著)。〈全球化大轉變:對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衝擊〉,頁62。
    13. 周煦。〈後冷戰時期中共與美國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政大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民國87年,頁20。
    14. 於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 71。
    15. 吳建民。〈中共的國家『新安全觀』對亞太區域秩序之影響〉。《空軍學術月刊》,第578期,頁24。
    16. 吳建德。〈中共亞太軍事戰略之目標〉。《空軍學術雙月刊》,第593期,2006年8月,頁9。
    17. 胡敏遠。〈論北韓在『美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的戰略思維〉。《展望與探索》第1卷2期,2003 年6 月,頁26-27。
    18. 馬起華。〈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中華會刊》,1992年,頁214。
    19. 馬振坤。〈中共軍力擴張與限制〉。《國防雜誌》,第21卷第6期,頁157~168。
    20. 孫健。〈印俄關係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3期(2000年),頁32~33。
    21. 高木誠一郎。〈冷戰後的日美同盟與東北亞〉。《國際問題月刊》(東京),1999年,頁10。
    22. 姚中原。〈歐盟擬解除中共武器禁運之探討—析論解禁對台海安全的衝擊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 卷第4 期,2005年4月,頁100。
    23. 徐憲忠。〈世紀之交的朝鮮半島形勢〉。《國際戰略研究》,2000年第1期,頁9。
    24. 陳鴻猷。〈中國防空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防空戰略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出版,1986年7月,第 64頁。
    25. 陳永康、翟文中。〈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7期,1999年,頁1~20。
    26.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10月,頁1。
    27. 張農科。〈中國空軍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紫荊雜誌》,1999年 11月,頁3~39。
    28. 張雅君。〈世紀之交中共的軍事政策與亞太安全:防禦取向的模糊性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頁25~43。
    29. 張雅君。〈世紀之交中共的軍事政策與亞太安全:防禦取向的模糊性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頁41。
    30. 張臻軒。〈影響中國對台軍事决策之內部因素分析—以一九九五、九六年台海危機爲例〉。《復興崗學報》,第70期,2000年9月,頁180~181。
    31. 張隆義。〈後冷戰時期的美日關係〉。《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7期,民國81年7月,頁19。
    32. 董立民。〈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 ,1996年9月,頁35。
    33. 楊志恒。〈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收錄《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2期,2000年4月,頁9。
    34.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1998年6月,頁278~294。
    35.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臺灣安全的衝擊〉。《遠景季刊》,第1卷第9期,民國87年,頁8~13。
    36. 〈解放軍研究論壇〉(2006年上半年刊)。《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95年7月版,頁159~160。
    37. 蔡增家。〈中國崛起下中日衝突的結構分析〉。《政大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 ,2006年1月,頁49~65。
    38. 劉建宏。〈中國軍力成長與其意涵〉。《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3期,2005年,頁68。
    39. 劉達才。〈倡導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民國82年3月,頁38。
    40. 劉清才。〈中俄美大國戰略關係與中國外交選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 6 期,2001年10月,頁106~107。
    41. 劉德海。〈冷戰後時代北韓的外交及其對東北亞影響〉。《亞洲研究》,第40期。2001年,頁185~217。
    42.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1999年12月,頁65。
    43. 戴萬欽。〈俄羅斯一九九六年對中國政策的預測〉。《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2期,1996年2月,頁6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4981023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8102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Program in NAtional Security and Mainland Chin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