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875/143841 (78%)
Visitors : 49972632      Online Users : 3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41


    Title: 「九一一」後中共的中亞政策之研究
    Authors: 張學儉
    Contributors: 姜家雄
    張學儉
    Keywords: 中亞
    戰略
    九一一
    中共政策
    Date: 2007
    Issue Date: 2009-09-14 10:45:05 (UTC+8)
    Abstract: 蘇聯解體後,在中亞地區,產生新興五國獨立國家,計有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吉爾吉斯等五國,先後獲得國際社會外交的承認與支持。中亞國家獨立初期,即面臨內部和外部多重嚴峻的考驗,在內部問題上,無論政治、經濟等各項政策均未能步入正軌,造成各國在政治上的動盪不安,經濟上的嚴重斷層,社會上的犯罪走私,以及民族性的複雜和宗教上的極端等,都為中亞國家帶來不易解決的難題。在外部問題上,前蘇聯曾經維持中亞區域上百年的安全機制頓時瞬間消失後,加上繼承者俄羅斯綜合國力的式微,使得中亞地區成為權力真空地帶,引起世界強權覬覦和介入。
    中亞國家基於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是連接歐亞大陸的走廊,亦是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以及豐富的油氣資源,吸引全球的目光聚焦於此區,並成為世界強權競相角逐的舞台。身為中亞鄰國的中共,基於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的考量,也參與競逐,然而「九一一事件」後,美國藉反恐戰爭,將軍隊名正言順地進駐中亞地區,再次彰顯出中亞國家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對中共而言,不但直接影響了中共西北邊界安全,壓縮了中共在西部的戰略空間,同時形成海路兩面對中共的封鎖,更重要的是衝擊中共在中亞地區的原有戰略及利益,隨著,美國勢力在中亞的持續擴大以及主要強權積極的介入,使得中亞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化,相對的,影響了中共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促使中共積極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一系列具體措施的運作,除爭取國家最大利益外,並運用多邊關係制約美國在中亞地區的總體發展,進而提昇在國際的地位。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 。《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編。《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北京:時事,2004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托卡耶夫。《中亞之鷹的外交戰略》。那雷索夫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1998年。
    邢廣程。《崛起的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邢廣程。《中國和新獨立的中亞國家關係》。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慎明、王逸舟。《2002年:全球政治與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2002年。
    Alin Jone.The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s and Resource: Transport Corridors, Paper Present at India-Central Asia Seminar in New Delhi, September 11-12,2000.
    Bacevich, Andrew J, “Bases of Debate: America in Central Asia.”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2002, 39-53.
    Blank, Stephen. “India and Central Asia: The Return of Strategy. ”Central Asia –Caucasus Analyst(September 11,2002):5-6.
    Cornell, Svante E.“The United States and Central Asia: In the Steps to Stay? ”Cambra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7 (July 2004): 239-254.
    Denison,Michael. “Identity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Asian Affairs 34(March 2003): 58-64.
    Karim Kyzy, Gulzina. “Central Asian Border Tensions: The Worsening Kyrgyz-Uzbek Relations. ” Central Asian-Caucasus Andlyst August 13, 2003, 9-10.
    Kaiser, Karl, “ Strategischer Partner China ”Intenationale Politik, 2002,17-24.
    Klimenko, Anatoly.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a ”Military Policy and Military Strategy. ”Far Ear Eastern Affairs 32(2004):30-42.
    Oresman,Matthew. “Central Asia im Play: The Russian Deployment At Kant Airbase. ”Central Asia –Caucasus Analyst (January 15,2003):5-6.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2000)》。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
    Oiufu, Gao. “Terrorist Forces Resurge In Central Asia. ”Beijing Review,2002,7-9.
    Trenin, Dmitri. “Southern Watch: Russias Policy in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56(Spring 2003): 119-131.
    Wishnick, Elizabeth. “Sino-Russian Relation in a Changed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China Perspectives (October 9,2002): 4-16.
    Wishnick, Elizabeth. “Growing U. S. Security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 S. Army War College(January 15,2003): 4.
    周榮耀。《九一一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陳啟懋。《跨世紀的世界格局大轉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編。《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國家安全局。《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3)》。台北:國家安全局出版,2004年。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年。
    傅仁坤。《中亞: 政治、經濟、文化》。桃園:清雲技術學院歐亞研究中心,2002 年。
    傅仁坤。《中亞-神秘豐富的國度》。台北:三文印書館,2002 年。
    趙常慶。《中亞五國對外關係現狀與發展趨勢》。北京:東歐中亞研究所,1996年。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楊恕。《轉型的中亞和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國。《中國新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3年。
    潘志平。《中亞的民族關係歷史現狀與前景》。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潘志平。《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潘志平。《中亞政局走勢微妙》。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東野、鄭端耀編。《九一一與國際反恐怖主義》。台北:遠景基金會出版,民國92年。
    馬大正、馮錫時編。《中亞五國史綱》。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年。
    陸庭恩、李玉編。《中國與周邊及九一一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
    薛君度、邢廣程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蘇進強。《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
    (二)期刊論文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2期,頁32-39。
    王承宗。〈中亞經濟發展與商機〉。《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6期,2003年,11、12月,頁113-125。
    邢廣程。〈中國和中亞各國:新的關係〉。《中國外交》,1997年2月,頁30-37。
    余莓莓。〈911後中共在中亞的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8期,(民國92年8月),頁14-27。
    李孟勳。〈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民國92年9月)頁55-68。
    李玉珍。〈中國與中亞各國關係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7期,1997 年7月,頁18-30。
    施子中。〈九一一事件牽動中國大陸的戰略安全〉。《台灣綜合展望》,2002年,頁122-140。
    范錦明。〈九一一事件後國際經濟情勢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 2002年1月,頁80-106。
    袁鵬。〈911事件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19-23。
    秦俊。〈中亞在中國石油戰略中之地位〉。《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2000年5月,頁35-41。
    夏義善。〈發展中的『上海五國』機制〉。《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3月,頁34-35。
    夏義善。〈充滿生機的“上海五國”〉。《中國外交》,2001年8月,頁7-8。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 卷第3 期,2003年5、6月,頁79-102。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中的中亞五國〉。《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4期,頁64-65 。
    孫壯志。〈中亞五國的地緣戰略地位〉。《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4期,頁61-67。
    孫壯志。〈中亞地區的安全環境〉。《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1年第12期,頁37-39。
    孫壯志。〈中亞地區:美國難主導〉。《瞭望新聞週刊》,2002年4月,頁58-60。
    孫壯志。〈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頁33-34。
    黃虹堯。〈911後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4期,(民國92年4月),頁40-55。
    趙常慶。〈中亞國家: 國際戰略、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3期,頁48-54。
    趙常慶。〈中亞五國獨立十年:成就與問題〉。《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1期,頁71-76。
    趙華勝。〈中美俄在中亞能否合作〉。《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2期,頁1-15。
    張錫模。〈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情勢〉。《國際事務季刊》,2002年春季刊,第2期,頁82-102。
    張錫模。〈中俄關係:管理俄羅斯的霸權衰退〉。《中國事務季刊》,2002年第7期,頁22-34。
    鄧浩。〈中亞無核區問題探略〉。《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1期,頁47-50。
    鄧浩。〈美俄中亞爭奪的新態勢〉。《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頁53-55。
    鄧浩。〈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回眸與前瞻〉。《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3期,頁8-12。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周邊情勢〉。《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2002年11、12月,頁109-123。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1999年夏季,第30卷第3期,頁97-110。
    顧關福。〈獨立後的中亞國家形勢及其問題和前景〉。《和平與發展季刊》,2001年第1期,頁35-36。
    (三)學位論文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余莓莓。〈911震盪對中國中亞戰略的衝擊〉。私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呂筱雲。〈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中亞外交政策之轉變:由地緣政治角度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姜禮文。〈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曾佑輝。〈強權競逐下的中共對中亞政策-1991至2003〉。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陳舜莉。〈中共與中亞國家間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張學信。〈對中國石油安全戰略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事務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張惠卿。〈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張漢平。〈冷戰後結束後中共地緣政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葉世文。〈中共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利益與角色〉。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蔡忠誠。〈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俄在中亞的競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2月。
    鄭昇揚。〈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劉守仁。〈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羅福貞。〈九一一後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事務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2月。
    闕旭淇。〈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關係(1991-2001)〉。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四)網際網路
    《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n.cn/
    《大紀元網網站》。http://www.dajiyuan.con/gb/5/2/18/n816204.htm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 :// www.fmprc.gov.cn/chn/
    《中國新聞網網站》。http://www.chinanews.con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 ://www.fics.org.tw/
    《中國社科院網站》。http://www.cass.net.cn/
    《美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pentagon/
    《新華網網站》。http://www.xinhua.org/mil/
    《龍虎網網站》。http ://www.longhoo.net/gb/longhoo/index.html
    貳、外文部分
    (一)專書
    Allison, Roy and Lena Jonson.Central Asian Security-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1.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Choice: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 Basic Books, 2004.
    Larrabee, F. Stepen and Ian O. Lesser, Turkish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California: RAND,2003.
    Rashid, Ahmed, Jihad: The Rise of Militant Islam in Central Asia.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二)期刊論文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3981028
    9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8102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5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