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53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4/144300 (79%)
Visitors : 51118769      Online Users : 103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32


    Title: 中國運用非軍事手段(破壞重大設施)對我國安全影響之研究
    Authors: 張禮範
    chang, li-fan
    Contributors: 郭武平
    張禮範
    chang, li-fan
    Keywords: 國家安全
    非軍事手段
    重大設施
    National security
    non-military means
    major facilities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4 10:44:15 (UTC+8)
    Abstract: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威脅一直是我國「國家安全」意涵中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焦點,因此可以說「國家安全」意涵是與軍事安全概念一致的。國家安全的威脅,不僅是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還包括了來自內部的天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威脅,殆無疑義。921大地震、桃芝颱風造成嚴重傷亡與財產損失,就是例證。國內的安全維護,顯然必須兼顧非軍事面的安全戰略研究、設計、宣傳與執行,才能達成全面性的安全保障。因此,建立全面綜合性安全觀念,乃是不論政府與民間,必須確立的基本共識與觀念,亦是我國邁入21世紀所必須積極著手的準備。然而,當前對我國安全深具威脅的因素中,反而非軍事性因素居多,值得深究。
    因此本論文研究側重於中國運用非軍事手段之方式,破壞我國重大設施之國家安全面向為主要探討範圍。並將進一步探討:中國對我可能採取之戰爭型態、影響國家安全之重大設施現況、中共利用政府採購管道進行超限作戰、國內重大設施應有之防護作為等問題,探討的重大設施著重在與民生關係緊密的公共設施,包含(電力、自來水、交通、電信、科學園區、機場、港口、公路、鐵路)等,中國對我使用非軍事手段方面除經濟貿易、環境、能源、族群衝突、民主化發展、毒品與犯罪、恐怖主義、以及疾病傳染等等外,最可能從介入此類重大公共工程設施之防護以進行秘密活動,伺機安裝引爆裝置,並使全台各重要據點所預置之破壞因子同時發作,致使國內救災體系整個癱瘓、民生丕變、金融交易停滯、高科技產業停擺、並形成一陣社會恐慌、社會失序、終致形成無政府狀態;值此同時,中國即以維護國內秩序之名義接收政權,國際團體及友邦無法介入支援或救助。對內完成統一大業,對外宣示一個中國,順理成章地以達到以非軍事手段替代軍事行動所產生之最低成本換取最高效益。
    Since the past half century, the threat of China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potlight in "national security". Therefore, it is the same concept with both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 safety. The threat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is including not only the various challenges that come from the exterior but also the natural factor of the inner part and the threat of the artificial factors. It is doubtless that the 921 heavy earthquakes and the Typhoon Torajis cause serious dead, injured and properties lost, are a series of illustration. The domestic security safeguards must look after both sides of the safe strategy research, design and publicize and carry out obviously in the parts of non- military. So we can reach the comprehensive security guarantee eventually. Therefore, establish overall synthesizes safety concepts are our goal to exceed into 21 centuries must begin actively of preparation; in spite of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ian.
    This thesis research lays emphasis on making use of the non-military means breaking our country’s public facilities by China. Also I will further inquire into: What kind of war type will be adopted by China? How about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domestic public facilities? China probably makes use of the governmental procurement to carry on super limit`s battling. What kinds of protection we should take in action on regarding public facilities. The major public facilities which I focus on are people`s livelihood. It will contain(electric power, the resource of water, transportation,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 airport, port, highway, railroad) etc., In addition to economy trading, environment, energy, ethnicity conflict, democratization development, drug and crime, terrorism, and diseases infecting the etc., the most possible of China is using the non-military means to get involved in breaking major public facilities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secret activity, wait for an opportunity to install an exploding device, and make each important spot prepare to place of the breakage factor goes into action meanwhile. So that It would cause domestic disaster response system whole paralyze, people`s livelihood largely change, the finance trade stagnate, high-tech industry lockout, become a social dismay and lose the preface, eventually with the result that formation anarchy appearance; meanwhile, China namely with safeguard the name of the domestic order to receive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then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and allied countries can`t get involved the support or salvages. China will claims to have completed to unify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inner part and claims to have one China to all foreign country. At last, China will reach to act for the military action with the non- military means to exchange the highest benefit the lowest cost of creation.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丁樹範(1996)。《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一鳴譯,Colonel John R. Martin原著(2003),《擊潰恐怖主義:戰略分析》。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王萬里(2002),《台灣與歐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萬里(2002),《台灣與歐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平可夫(1996),《外向型的中國軍隊》。台北:時報文化。
    田定忠(1999),《國軍開創電子戰有利戰略態勢之研究》。國軍軍事著作銅像獎。
    危芷芬譯,Francis T. McAndrew原著(2001),《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延智(2000)。《危機處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澤民(2001),《論”3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38.htm
    中國時報(1999.2.27)。<1999年美國國防部提報國會之台灣海峽安全情勢報告>,版4。
    中國時報(1999.8.11)。<成立專責機構對抗點穴戰>
    http://ip-148-027.shu.edu.tw/news/990811/99081116.htm
    中國時報(1999.9.15)。<無硝煙戰爭-兩岸資訊戰悄悄開打>,版14。
    中國時報(1999.10.31)。<加速國防現代化 迫台就範>,
    http://www.ccit.edu.tw/~g880401/news/9910/1030.htm
    中國時報(2000.2.18)。<中共發動信息戰如何反制>,版11。
    中國時報(2000.9.13)。<中共資訊戰力增強,威脅台海均勢>,版15。
    李育慈、黃俊彥譯,Michael E. Brown等原著(2002),《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孟樵(2000)。<從神舟號升空看中共太空戰(天戰)戰力的發展>。《中共研究》,第34卷第3期,頁98~107。
    中國時報(1999.11.4)。<籌謀太空保衛戰,美錢力已赴>,版10。
    中國時報(1999.12.17)。<中共會怎麼打?台灣要怎麼防>,版15。
    中國時報(2000)。<「電腦防毒,共軍嚴陣以待>,版15。
    中國時報(2001.3.12)。<國家安全繫於太空發展策略>,版11。
    中國時報(2001.5.2)。<中美網戰激烈、白宮史網飄5星旗>,版11。
    中國時報(2001.5.3)。<中美網路戰,多國駭客加入攪局>,版10。
    中國通訊社(1999.8.19)。<中國軍隊提高電子信息戰能力>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6
    自由時報(1999.5.6)。<對中共發展電子資訊戰力應提高警覺>,版3。
    自由時報(1999.8.10)。<全民均應警惕資訊戰爭的來臨>,版3。
    文匯報(2001.4.26)。<學者預判中共犯台將會以信息戰為主導>。
    林麗香(2000)。<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4期,頁73~84。
    李育慈譯’Bruce Berkowitz原著(2003),《戰爭新風貌21世紀作戰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ewb@4:25662:3:1:26
    文匯報(1999.6.12)。<信息戰與國家安全」>
    http://l1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6
    中共新華社(1999.11.17)。<「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按未來戰爭需要培養信息人才>。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0
    中共新華社(2000.1.7)。<中共國防實力顯著增強>。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13
    中華網-軍事頻道(2001.1.7)。<國外載人航天軍事力量發展>
    http://military.china.com/zh_tw/critical/25/20010110/83877.htm
    季朴枚(1999)。<現代通信技術與信息戰>。《國防》。第9期,頁41~42。
    台灣時報(1999.8.17)。<中共展開資訊戰威脅我安全>,版1。
    李育慈譯Andrew Scobell & Larry M. Wortzel等原著(2004),《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台灣日報(1999.11.1)。<中共資訊戰5年後威脅台灣>,版2。
    自由時報(1999.11.18)。<網路備戰 中美擺開架式」>,版6。
    民眾日報(2000.1.19)。<中國空飄物謎團重重>,版1。
    星島日報(2000.3.13)。<「軍隊促訂國防信息安全法>。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53
    國家通訊社(2000.3.6)。<國安局官員籲大選前注意中共對我網路的破壞>。
    聊望新聞周刊(2000.2.28)。<美國熱衷信息戰>。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80
    施子中(2000)。<中共建構『抗美打(奪)台』戰略之理論與實際>。《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4期,頁15~70。
    解放軍報(2000.1.5)。<21世紀軍事熱點展望>。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23
    李昌平(2001),「3農問題與對策」。《世紀中國》網頁
    解放軍報(2000.1.26)。<解析20世紀的作戰理論>。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3
    解放軍報(2000.3.12)。<我們怎樣面對不見硝煙的戰爭>。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51
    解放軍報(2000.4.26)。<創新戰役戰法>。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1
    解放軍報(2000.5.16)。<網路戰帶來的思考>。
    姚海曦(2001)。<對中共『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應有的認識與作為>。《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頁50~60。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70
    聯合報(1999.5.27)。<共軍一顆電磁脈衝導彈,我軍全面防衛瞬間癱瘓>版15。
    聯合報(2000.4.14)。<中共攻台戰略4大支柱>。
    李啟明(1989)。《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4/2000041411.html
    五、網站: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tw/index_o.html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未來中國研究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http://www.taiwanncf.org.tw/
    勁懿(2000)。<『不對稱戰爭原則』原則對台灣軍事戰略發展之探討>。《全球防衛雜誌》,頁24~34。
    自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李登科(1986),林文程等主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網址為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國防部網站:http://www.mnd.gov.tw
    http://www.internet-directory.com/china/
    http://www.orinet.cn.net/
    http://www.geocities.com/CapitolHill/7288/index.html
    夏云峰、劉洪昌(2000)。<信息作戰應確立以攻為主的原則>。《國防大學學報》,第131期,頁91~94。
    http://www.china.or.cn/indexC.html
    http://www.chinesebooks.net/genhome.asp
    http://www.nfa.gov.tw/nfa_sys/nfa_sys1/nfa_sys1.htm
    http://www.fema.gov/
    http://www.pladaily.com.cn/big5/gfjy/2001/05/21/20010521017067_gfhbj.html
    李鳳、楊寶有,《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城市進攻戰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一、Books
    Adams , James(1998).<The Next World War>,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Campen , Alan D., Douglas. Dearth. and R. Thomas Goodden(1996), <CYBERWAR: Security,Strategy,and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Fairfax , Virginia :AFECA International Press.
    馬亞西(2000)。<信息戰爭:一種新的戰爭型態>。《現代軍事》。頁19~20。
    Department of Defense, Joint Chiefs of Staff(1996). <Information Warfare>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Dunningan, James, and F. Digital Soldiers(1996). <The Evolution of High-Tech Weaponary and Tommorrow’s Brave New Battlefield>, N.Y.: St. Martin’s Press.
    Johnson, Dana J., Scott Pace and C. Bryan Gabbard (1998) <Space: Emerging Options for National Power>,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Khalilzad, Zalmay M., and John P. White(1999).< Strategic Appraisal: The Changing Role of Information in Warfare >,Santa Monica, California:Rand Corporation.
    Ko Maruyama(1999).<DRC Annual Report >,Tokyo: Japan Defense Research Center.
    Ko Maruyama(2000). <DRC Annual Report >,Tokyo: Japan Defense Research Center.
    沈傳光(1997),《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Libick, Martin(1996).<What is Information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Sept.
    Libicki, Martin, and David J. Rothkopf(1998).<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Essays o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s.
    Libicki, Martin(1997).<Defending Cyberspace and Other Metaphors>,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ress.
    馬亞西(2000)。<21世紀遏制信息戰>。《現代軍事》。頁52~53。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hambaugh(1999).<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New York: M.E. Sharpe,Inc.
    Matthews, Loyd J(1998). <Challenging the United States Symmetrically and Asymmetrically:Can America Be Deffeated>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U.S. Army War College Strtegic Studies Institute Carlisle Barracks.
    O’hanlon,Michael(2000).<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Nature>,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Osborne,William(1996).<Information Operation:A New War-Fighting Capability>,Maxwell AFB, Alabama : Air University Press.
    Pillsbury, Michael(1997). <Chinese View of Future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illsbury, Michael(2000).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Puska, Susan M(2000).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林中斌,《中共軍事現代化及其對臺灣之意義》,選自(國防外交白皮書)。業強出版社。
    Ryan, Henry, and C. Edward(1998).<Peartree.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D.C.: 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turart, Schuwartzstein(1996).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高朗、林吉郎、林文程(1997)《我國民防制度之研究》。台北市:國防部委託研究。
    Stokes, Mark A(1999).<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Ubited States>,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Thrasher, Roger D(1996).<Information Warefare : Cyberterrorism :Protecting Your Personal Security in the Electronic Age> New York: Thunder’s Mouth Press.
    U.S. Command(1997).<Joint War Fighting Center, Concept of Future joint Operations: Expending joint Vision 2010 > Washington D.C. :Monroe press,.
    van, Lavi(1998).<Technology and War:From 2000B.C to the Prws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are, Willis H (1998). <Policy Consideration for Data Networks>,Santa Monica, California:RAND Corporation.
    Wortzel, Larry M(1999).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rlisle, Barracks, Pennsylvania :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Zheng, Yongnian (1999). <Political Incrementalism: Political Lessons from China`s Twenty Years of Refor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C Reforms at Twent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s," Taipei, Taiwan,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Hall, The Grand Hotel, Apr. 8-9, 1999.
    Liu Yawei(2002).<Carter Center’s Report to the US Congress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on China, Roundtable Discussion on Village Election on China>.
    林中斌(1999),《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David S. Rapp and David S. Albert(2000).<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etting the Stage>, in David S. Albert and Daniel S. Papp (eds.) Information Age Anthology: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Age(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p.6.
    朱延智(2000)。《台灣安全》。台北:幼獅出版社。
    2. Periodicals
    Cheng-Yi Lin(2000).“The Security of Taiwan in the Year 2000:A Taiwanese Perspective”, Taiwan Security in the year 2000, organized by the Division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aiwan Research Institute,Taipei, pp.1-1~1-19。
    Cohen,Eliot A(1996).“A Revolution in Warfare”,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2. Mar.-Apr., pp.45~60.
    Feigenbaum, Evan A(). Who’s Behide China’s High Technology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4, No 1, pp.95~126.
    Hayes, Richard E., David S. Alberts.()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Deterrence-Appendix B.
    The Realm of Information Dominance: Beyond Information War, ” in
    http://www.fas.org/irp/threat/cyber/Docs/iwd/appb.html
    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1993). “Cyberwar is Coming,”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2, pp.141~165.
    Bowdish ,Randall G()., ”Information-Age Psychological Operation”。 Brohm , Gerard P. ,”C4ISR:The Enabler of Information Dominance”。
    林長盛編(1993)。《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出版社。
    徐斯儉(2001),<中國大陸90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頁1-30。
    FitzSimonds , James R(). ”The Cultural Challe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ster , Anthony,”On Hackers, Crackers and Phreakers”。
    Garrett , Anthony R.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and the Future of Mission Orders”。
    Hawkins , William R., ”Imposing Peace :Total vs. Limited Wars, and the Need to Put Boots on the Ground”。
    Henry , Ryan C. and Edward Peartree , ”Military Theory and Information Warfare”。
    Jone , Craig S. ,”The Perception Management Process”。
    McConnell , J. M. and Edward J. Giorgio,” Build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layer by Layer”。
    Nobel , Johan J Ingles-le. ”Cyberterrorism Hybe”。
    Podlesny , Robert E, ”Infrastructure Networks Are Key Vulnerabilities”。
    Sengupta , Prasun K, ”C3I Networks for the Digitised Battlefield”。
    孫強銀(2000)。<信息攻擊手段面面觀>。《現代軍事》。頁30~31。
    林宗達(2000)。《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
    West , Leslie,”Network-Centric Warfare Realizes its Promise”。
    FM100-5, Operation. (1993). U.S. Army.
    Kerr,Thomas J.(1983) Civil Defense in the U.S.: Bandaid for a Holocaust?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Round ,W. Oscar and Roudolph , Earle L.,Jr.(1995). "Defining Civil Defens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trategic Forum, No.46.
    Michael Mazarr, Jeffrey Shaffer and Benjamin Ederington(1997).The Military Technical Revolution: A Structural Frame Work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eies,1993);Benjamin S. Lambeth, “The Technology Revolution in Air Warfare,” Survival, Vol.39, No.1, p.74;
    William F. Perry(Novermber/December,1996). Defense in an Age of Hope,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6. p.1.
    3.Internet
    Binnendijk, Hans, & Ronald N. Montaperto, eds.,(1998).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http://www.ndu.edu/ndu/fnss/books/china/chinacont.html session 2, Harding’s point.
    Jacob W. Kipp(June 1995). The Russian Military and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 Case of The Oracle of Delphi or Cassandra,
    莫大華。<當前『軍事事務革命』的探討與省思>。《共黨問題研究》,頁69~81。
    http://leav-www.army.mil/finso/Geo/ pubs/mors.htm Jake W.
    林宗達(1997)。《解放軍演習報告書》。台北:軍事迷文化出版社。吳建德(1997),《後冷戰時期中共武力犯臺問題之研究》。時英出版社。
    Randall Whitaker(November 1995).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http://www.informatik.umu.se/- Rwhit/RMA. htm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1997(Section VII- Transforming),
    http : //WWW.fas.org/mans/ docs/qdr/sec7htm .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1997(Section III- Defense Stratege), http : //WWW.defenlink mil/pubs/qdr/sec3.html .
    Alvin and Heidi Toffler, War and Anti-War: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21st Century(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3),pp.64-80. http://www.huaxia.com/HuaxiaZhou Kan/Yi/GBK/70523.html
    Lewis,BrianC.,“Information Warfare,”in
    <http://www.fas.org/irp/eprint/snyder/infowarfare.htm.>
    張大順(2000)。<資訊作戰之研析>。《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論文集》,頁123~180。
    Libicki, Martin,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in
    <http://www.fas.org/irp/threat/cyber/docs/infosec.htm>
    吳建德(1996)。《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易君博(1999)。《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孟樵(2000)。《探索中共21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台北:全
    防衛雜誌社。
    胡鞍鋼編,《中國走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高一中譯,William T. Tow原著(2003),《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孫一之譯述(1998)。《武經7書》。台北:星光出版社,民國87年。
    孫敏華、許如亨著(2001),《軍事心理學》。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伊寧(2000)。<中國現代軍事思想及其發展>。《國防大學學報》,第134期,頁20~24。
    鈕先鍾譯 薄富爾著(1996)。《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編著(1976)。《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台北:燕京文化出版公司。
    鈕先鍾編著(1977)。《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台北:燕京文化出版公司。
    紐先鍾譯,克勞塞維茨著(1996),《戰爭論精華》。麥田出版社。
    紐先鍾著(1996)。《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鈕先鍾著(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
    翁明賢執行編輯(1998),《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
    張林宏等譯,Kim R. Holmes and James J. Przystup主編(1998),《外交與威懾:美國對華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
    張亞中(2001),《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俊勇、劉恩亮、康永升(1999)。<戰鬥新空間:國際互連網-從科索沃戰爭看國際互連網對未來作戰的影響>。《現代軍事》。頁28~30。
    張亞中、李英明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建邦(1998),《2010中共軍力評估》。臺北:麥田出版社。
    陳舟(1997),《現代局部戰爭理論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陳東龍(1999)。《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
    陳培雄(1996)。《毛澤東戰爭藝術》。台北:新高地出版社。
    陳福成(2003),《孫子實戰研究經驗》。台北:黎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瑞貴、林志鴻著(1999),《未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陳儔美(2000),《新世紀的中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章柱譯(1995),《美國特戰奇兵秘辛》。麥田出版社。
    許如亨(2001),《解構另類戰爭:心理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下)》。麥田出版公司。
    張興業(2000)。<創新與發展我軍戰役理論>。《國防大學學報》,第131期,頁37~43
    喬良、王湘穗(1999),《超限戰—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曾錦城(1999)。《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
    黃俊彥、楊永生譯,James M. Smith原著(2002),《在核生化威脅中尋求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黃營衫(1983)。《中國兵家之管理思想-五經七書之策略觀分析》。彰化:專心企業公司。
    楊日青等譯,Andrew Heywood著(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楊永生譯Dr. David S. Alberts & John J. Garstka & Richard E. Hayes & David A.Signori等原著(2003),《理解資訊時代的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楊紫韓、李育慈譯Sam J. Tangredi原著(2002),《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廖文中(1997),《共軍發展高科技軍備對臺海戰爭之影響》。中華民國高等科技政策研究協會研究報告。
    廖淑馨(2001),《美、中、台新世代與兩岸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蔡明訓《波灣戰爭聯軍制空作戰之研究》。空軍學術月刊。16曉兵、青波著(1995),《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台北:周知文化。
    張錫模(2001)。<全民防衛機制平戰時功能探討>,《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台南師管區司令部。
    謝豐安、吳福生譯,James M. Smith & William C. Thomas等原著(2002),《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譚傳毅,《戰爭與國防》。臺北:時英出版社。
    譚傳毅(1999)。《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攻與防》。台北:時英出版社。
    騰祈雲譯John Newhouse原著(2003),《評估威脅》。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香港軍事文誼出版社。
    國防部資訊優勢及資訊時代的聯合作戰(1996),《未來聯合作戰構想》。作戰參謀次長室譯。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美國4年期國防總檢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1997)。台北:史政編譯局。
    國家安全叢書(2003),《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台北:國家安全局。
    淡江大學(1998)。2010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城邦出版社,。
    淡江大學(1998)。《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城邦出版社。
    張寶軍(2000)。<從”愛蟲”侵襲透視”網絡恐怖主義”>。《國防大學學報》,第134期,頁97~98。
    二、 期刊論文:
    丁樹範(2000)。<中國大陸國防工業及其軍事力量的意涵>。《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1~17。
    文光(1999)。<對中共未來國防高科技發展戰略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3卷11期,頁57~68。
    王保華、李雄(1999)。<美軍陸軍數字化部隊的C4ISR系統>。《現代軍事》。頁36~38。
    王厚輝、張建昌、于軍(2000)。<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對軍事通信的影響>。《國防大學學報》,第130期,頁88~89。
    丘昌泰(2000)。《災難管理學:地震篇》。台北市:元照出版社。
    艾以理(2000)。<1999年的中共軍事>。《中共研究》,第34卷第2期,頁57~71。
    沈明室(2000)。<評中共『超限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頁52~61。
    宋學文,吳英明、林德昌編(2000)。<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對國際關係的影響>,《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頁67-91。
    李黎明(2000)。<美國對新世紀中共戰爭思維之假設:『不對稱戰爭』概念之發韌>。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頁18~26。
    張豐琦,<從嚇阻戰略探討兩岸關係>,私立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
    冷眸(2000)。<中國提昇全民信息戰戰力>。《廣角鏡月刊》。頁30~34。
    林文軒(2000)。<淺析中共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問題>。《中共研究》,第34卷第4期,頁87~96。
    林文程(2001)。<全民國防的要義及其落實>,《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台南師管區司令部。
    林吉郎(2001)。<我國環境管理中的應變政策與機制:以『阿瑪斯』號漏油事件為例的分析>,《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大林: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頁225-29。
    林宗達(2000)。<中共與北韓對亞太地區飛彈威脅述評>。《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期,頁51~79。
    林勤經(2000)。<中共發展信息作戰軍事運用之探討>。《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頁3-1~3-11。
    林勤經。<資訊發展與國軍應有作為>。《國防資訊季刊》。第11期,頁1~7。
    林勤經。(2000)<中共發展資訊作戰的軍事運用>。《中共研究》,第34卷第11期,頁109~114。
    林勤經(2000)。<兩岸資訊戰戰力之比較>。《全球防衛雜誌》,第187期,頁68~73。
    孟飛(1999)。<中共『新軍事革命』的意涵與形成背景>。《中共研究》,第33卷第11期,頁84~99。
    吳敬璉著(2001年),《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北京:3聯書店。
    游豐吉(1999)。<對大陸電信事業發展與改革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3卷第7期,頁26~39。
    陳水扁(1999)。《台灣之子》。台中市:晨星出版公司。
    張中勇(1999)。<中共軍事事務革命與台海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頁115~162。
    蘇雨生(2001)。<信息戰手段的研究及其啟示>。《國防大學學報》,第141期,頁26~28。
    馮杰(2000)。<網絡中心戰與新軍事革命>。《現代軍事》。頁25~28。
    黃芝溪(1999)。<論中共不承諾放棄武力犯台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頁6。
    黃季敏、張建興(2000)。<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探討>,《第一屆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長榮管理學院。
    黃季敏、張建興,<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探討>,《第一屆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秉訓(2000)。由<『網路國防』概念譚中共資訊戰之因應對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00~103。
    陳遠方、楊倩(2000)。<防範電腦病毒>。《紫荊雜誌》,頁62~64。
    宋國誠(2002),《21世紀中國卷2 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曾章瑞(1999)。<數位國防-跨世紀數位國防新思維(New Paradigm)>。《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91。
    曾章瑞(2000)。<中共研究信息戰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之道>。《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頁4-1~4-14。
    彭慧鸞(2000)。<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頁1~15。
    詹中原(1990)。<美國政府之危機管理:組織發展與政策架構>,《美國月刊》,第5卷第5期,頁96-105。
    萬瑩(2000)。<從核威懾到信息威懾>。《國防大學學報》,第131期,頁35~36。
    賈鳳山(2000)。<話說點穴戰>。《現代軍事》。頁61~62。
    楊旭華(2000)。<發展人民戰爭優勢努力掌握網絡戰主動權>。《國防大學學報》,第128期,頁57~59。
    楊念祖(1999)。<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頁83~92。
    楊念祖(2000)。<中共對信息戰理論之介紹與分析>。《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頁1-1~1-8。
    楊念祖(2000)。<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第34卷第5期,頁70~98。
    宋學文(2000),《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廖宏祥、張國城(2000)。<共軍對資訊戰硬體建設的準備>。《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頁2-1~2-26。
    廖宏祥(2000)。<台海資訊戰爭的評估與展望>。《全球防衛雜誌》,第189期,頁58~65。
    蔡志昇(2000)。<中共快速部隊研究>。《中共研究》,第34卷第4期,頁98~112。
    滕昕雲(2000)。<論超限戰對超越一切限制和界線之戰爭>的評論。《尖端科技》,頁98~107。
    劉承宗、李正屏(2000)。<當前東亞情勢下中共犯台的軍事戰略-一個理性分析的觀點>。《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2期,頁67~77。
    劉興祥(2001)。<中共對『高技術戰爭』的認知界定與理論發展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5期,頁89~103。
    歐錫富(1999)。<中俄軍工改革與軍事合作>。《尖端科技》,頁44~53。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頁59~71。
    蕭真美(2000)。<十年來兩岸的科技交流>。《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期,
    頁47~60。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朝琴(1999)。<中共發展高技術『信息戰爭』對台安全之威脅>。《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6期,頁56~62。
    蕭朝琴(1999)。<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對亞太安全之威脅>。《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7期(民國88年7月),頁67~72。
    謝和興、張克章、陳政鎔(2000)。<安全電子郵件反制攔截機制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頁31~40。
    戴政龍(1999),<寓兵於民>《美國國民兵體制之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翟文中(1996),<中共對台封鎖可能作法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
    魏澤民(2000)。「山雨欲來風滿網: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析論」。《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頁44~60。
    譚傳毅(2000)。<不對稱戰略的思考:間接施放病毒理論>。《不對稱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頁1~21。
    蘇恆宗(2000)。<評析共軍『軍事事務革命』發展概況與能力>。《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2期,頁56~66。
    蘇□宗(1999)。<析論共軍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之『大心理戰』>。《中共研究》,第33卷第12期,頁94~102
    蘇紫雲(2001)。<行政革新─法制面 危機管理先搶救權責混淆的法令>,《聯合報,民意論壇》。
    李英明(2002),《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譯(1996)。《美軍民事作戰準則》(Civil Affairs Operation)。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
    中共年報(1997),《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研究雜誌社(1989)《中共研究》,第23卷第7期。
    中共研究雜誌社(1994)《中共研究》,第28卷第2期。
    中華戰略學會(1995),中華戰略學會刊。
    國防譯粹,第16卷第3期,國防譯粹月刊社。
    三、文件:(政府公報、政府採購協定等)
    四、報紙:
    大公報(2000.2.14)。<中國軍隊加快信息戰的準備>。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4:25662:3:1:37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大公報(2000.4.26)。<台軍演習『決戰境外構想』>。
    http://lib.mac.gov.tw/ttscgi/ttsweb@39074
    中央日報(1999.8.9)。<國軍資訊戰操演 深具信心>,版3。
    中央日報(1999.11.15)。<東南亞-動亂的季節>,版13。
    中央日報(1999.11.22)。<中共黷武擴軍 美須部署圍堵>,版10。
    中央日報(1999.12.13)。<亞洲戰略地理的再定義>,版13。
    中央日報(2000.6.12)。<亞太戰略結構變遷的先兆>,13版。
    中央日報(2000.2.20)。<中共正在發展點穴戰瞄準台灣>,版2。
    中央日報(2000.11.22)。<美國會報告中共黷武發展資訊戰力>,版5。
    中央日報(2000.12.27)。<中共犯台可能採取的步驟與手段>,版5。
    李酉潭等譯Georg Sørensen著,(2000),《民主與民主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中國時報(1999.1.3)。<美國防部調查報告 中共軍力與戰略展望>,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2981023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8102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Program in NAtional Security and Mainland Chin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