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52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56703      在线人数 : 9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26


    题名: 「九一一」後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
    作者: 羅福貞
    贡献者: 邱坤玄 博士
    羅福貞
    关键词: 中共
    中亞
    911
    外交政策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4 10:43:43 (UTC+8)
    摘要: 中亞地區國家,在前蘇聯解體後紛紛獨立,積極對原有的政治體制及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以圖融入國際體系,確保其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中亞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戰略位置重要,是連接歐亞大陸的走廊,被喻為「第二個中東」和「本世紀的能源基地」。

    獨立後的中亞國家變為國與國間的關係,互相簽訂了友好條約及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協定。五國亦分別與歐美西方大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給它們帶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中亞五國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雖然各國的外交重點並不完全一樣,但保持與世界各國友好關係的基本方向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對中共而言,此地區更形重要,就地緣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能源戰略與經濟戰略的角度看,都具有正面的意義。然而隨著911事件,美國以反恐怖戰爭為名,將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地區,無異是在中共的後院部署了軍事力量,甚至對「上海合作組織」形成挑戰。不僅如此,世界各強權國家亦因中亞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爭相介入中亞地區事務及經濟援助,期能獲得利益,因而對中共的中亞政策形成衝擊。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在911後,因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國家,另外世界和主要大國將勢力也伸入中亞地區,對中共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在此一挑戰下,中共採取對中亞國家的外交政策為何?
    The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region became independent one by one after Soviet Union crumbled. They tried hard to reform their origi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seeking to integrate into international systems to ensure their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ests. Central Asia region is an area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for connecting Euro-Asian continents, which has been so called as " the second Middle East: and Energy Base of the Century".
    As independent states, the five Central Asian nations signed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economic and culture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each other. They also established friendly foreign relationship with Western leading powers, bidding to bring about tremendou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or their own countries. In addition, they all pursued comprehensive foreign policy. Although the keynotes of their foregin policy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maintaining amicable relationship with global nations is their common goal.
    This region is vital for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in view of its geographical, energy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Nevertheless, in the aftermath of 911, the U.S. stepped in Central Asia region with its military force via initiating war against terrorism. China regarded America`s act as deploying troops in its backyard, which even caused a threat to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Moreover, the other big powers all over the world strived to intervene in Central Asian region affairs and offer their economic aids to gain profits from abundant petroleum resources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ese situations affected China`s policy toward Central Asian.
    This thesis aims at discuss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Central Asian nations after 911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made by Americans military force and other big power`s intervention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王生榮主編,金黃與蔚然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民89年2月。
    方永剛、唐復全,大國逐鹿 新地緣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民國90年7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書局出版社,1995年。
    ---,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3年2月。
    田弘茂主編,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朱宏煦,外交自存與霸權干涉—國際關係干涉概念理論之探討。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民國82年7月初版三刷。
    許志嘉,「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4期(民國86年4月),頁45-47。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6月)。頁79-102。
    陳明山、何希泉,「謀求地區安全 維護戰略穩定──評『上海五國』合作機制」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8期),頁1-5。
    陳淮,「能源安全對策:中國憑實施走出門的石油戰略」。中國評論(2003年1月),9-11。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國際論壇,第3卷第1期,(2004年7月),頁1-20。
    張文木,「中國國家安全哲學」,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一期,2000年2月,頁24。
    張如倫,「車臣──獨立、戰爭、恐怖主義」。國防雜誌,第18卷第8期,(民國92年2月)。頁19-31。
    張亞中,「中共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頁1-41。
    張錫模,「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情勢」,國際事務季刊第二期,頁87。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民92年3、4月)。頁1-26。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91年8月。
    虞子深蘭,「中國周邊安全變局」,軍事文摘,2002年5月,頁4-6。
    潘志平,「中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的思考」,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3期,頁36-41。
    潘進章,「論中共十六大後政治發展及對我安全之影響」。國防雜誌,第18卷,第8期(民國92年2月),頁3-18。
    楊中強、蔡娟,「中國與中亞的油氣合作」。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2年第2期)頁26-30。
    雷霆,「新疆積極開拓中亞市場的戰略思考」。實事求是,(2002年第1期),頁38-40。
    趙常慶,「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關聯」。東歐中亞市場,(2002年第1期)頁24-31。
    ---,「中亞五國獨立10年:成就與問題」。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1期),頁71-76。
    ---,「中國西部開發與發展」。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2年11期),頁3-5。
    趙龍庚,「『911』後中亞地緣政治新格局」。和平與發展,(2002年第2期),頁25-27。
    ---,「試析美國駐軍中亞後的戰略態勢及其對我國安全利益的影響」,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2期,頁68。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6月。
    劉學成,「中亞地緣戰略地位的演變與美國的政策」。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頁46-49。
    劉新華、秦儀,「中國的石油安全及其戰略選擇」。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2期),頁35-39。
    蔡裕明,「後911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民91年10月,頁52-60。
    龍舒甲,「論□海能源與外高加索地區安全之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民國92年3、4月)。頁95-114。
    ---,「從石油利期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周邊情勢」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民國91年11、12月),頁109-124。
    ---,「外高加索地區新情勢:兼論俄羅斯對該地區政策之轉變」。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民國90年5、6月)。頁49-68。
    ---,「『歐安組織』召開伊斯坦堡高峰會之意義」,歐美季刊,第14卷第1期,(民國89年春季號),頁125-126。
    蘇暢,「九一一事件後中亞宗教極端勢力的重組」,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第2期,頁80-85。
    顧立民,「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民國92年5、6月),頁57-78。
    三、博碩士論文
    李玉、陸庭恩主編,中國與周邊及『911』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李玉珍,蘇聯少數民族問題—中亞地區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3年6月。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余莓莓,911震盪對中國中亞戰略的衝擊。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林典龍,「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6月。
    胡敏遠,中共在中亞地區能源開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姜禮文,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秦俊,冷戰後中共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曹文忠,後911全球反恐時代美國對華政策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陳可乾,霸權爭奪石油與國際衝突(1973-2003年)。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曾佑輝,強權競逐下的中共對中亞政策。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李而炳,21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8月。
    陳舜莉,中共與中亞國家間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張惠卿,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葉世文,中共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利益與角色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民國92年6月。
    楊茂恭,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戰略關係—2001年9月-2003年。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劉世維,哈薩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研究(1991-2001年)。私立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劉守仁,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鄧玲祈,人質危機處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闕旭淇,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關係(1991-2001)。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四、中文報紙
    李登科、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堅等著,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民國85年8月。
    《人民日報》
    《中央日報》
    《中時晚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青年日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五、網際網路文獻
    《人民網》http://www.peopledaily.com.cn/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大紀元》http://www.epochtaiwan.com/
    《大洋網》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5-01/06/content_1885028.htm
    《上海合作組織官方網》http://www.sectsco.org/
    《工商時報網》http://finance.sina.com.cn/
    《中華網》http://www.dayoo.com/
    《北京環球時報》http://big5.ce.cn/xwzx/gjss/
    《多維新聞網》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
    《東方網》http://www.eastday.com/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
    《遠景基金會》http://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宋國誠,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2002年。
    《中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國社科院上海合作組織學術研究網站》http://www.cass.net.cn/
    《中華歐亞基金會學術研討會論文》,見http://www.cyu.edu.tw/twasia/study.htm
    《國際先驅報導》http://www.sina.com.cn
    http://www.casnet.cn/
    http://wmdzj.xilocom/
    http://szw.snnu.edu.cn/
    http://www.hebeidaily.com.cn/
    中共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大會政治報告》。1992年10月,見http://szw.snnu.edu.cn/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大會政治報告》。見http://www.hebeiaily.com.cn/
    沈偉烈、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大會政治報告》。2002年10月。見http://www.hebeiaily.com.cn/
    王海燕,《中亞五國的經濟形熱及其與中國新疆的經貿合作前景》,見:http://report.drc.gov.cn/drcnet/corpus.nsf/0/3180965ab570578d48256f7f000fe770?OpenDocument
    伏波,《中國外交戰略的思考》。見http://wmdzj.xiloo.com/
    范代志,中《國大陸的中亞戰略與發展》。見http://www.cyu.edu.tw/twasia/sub/
    孫壯志,《中亞五國對外更趨活絡》,見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4042013835.html
    許濤,《恐怖主義走出蜇伏 攪亂中亞政局激化大國競爭》,見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4/Aug/625982.htm
    趙常慶,《哈薩克斯坦油氣開發與中哈能源合作》,見http://www.cass.net.cn/webnew/file/2004042013833.html
    張文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國家利益》。見http://wmdzj.xiloo.com/
    郭博堯,《中國大陸石油安全戰略的轉折》。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3/SD-R-093-002.htm.
    ---,《中國石油戰略的發展》。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3/SD-R-093-002.htm
    吳雲貴,當代伊斯蘭教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3月。
    傅仁坤,《當前中亞五國政經現況與展望》。見http://www.cyu.edu.tw/twasia/country.htm
    《中亞合作組織成員國在阿拉木圖舉行外長會議》,見http://zy.gov.cn/news.asp?newsid=15080
    《中石油146億建絲綢之路輸油管線長4000公里》。http://caijing.fooren.com/
    《中國放棄中亞能源戰略,地緣政治還是經濟考慮?》,21世紀環球報導,見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fci20021127-2.htm
    《中俄在一些領域的分歧加大》,見中亞合作組織成員國在阿拉木圖舉行外長會議。見http://zy.gov.cn/news.asp?newsid=15080
    《中國當局對新疆宗教人士進行政治培訓》。見http://www.epochtimes.com/gb/2/1/5/n161866.htm
    《日媒體稱在俄油管問題上已勝 中國支線將談》,環球時報。見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5-01/06/content_1885028.htm
    《共築絲綢之路 中國構建新能源戰略和外交走廊》。見http://61.144.25.119/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11040619.htm
    《加強聯合反恐 五國演兵中亞》。見http://search.sohu.com/websnapshot.do?docld=0x4158fe9e&query=%D6%D0%D1%C7
    《東北亞石油管道之變》,見http://finance.beelink.com.cn/20040708/1623984.shtml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86年4月二版一刷。
    《美俄戰機逼近中國西北 三國中亞博弈悄然展開。》見http://news.sina.com.cn/w/2003-11-04/12082067695.shtm
    《美國全球軍力佈局之謀略及影響:兼論歐洲安全格局與美俄關係》。見:http://www.irchina.org/news/view.asp?id=777
    《俄吉關係加強 俄恢復在中亞的影響》,見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12-16/26/253963.html
    《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軍事首腦會晤討論反恐鬥爭》。見http://search.sohu.com/websnapshot.do?docId=0xe4bff692&query=%D6%D0%D1%C7
    《恐怖勢力籠罩中亞 中國快反部隊增兵西疆》,見 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4/04/08/000764664.shtm
    《從石油生意到政治 中美俄日四國博弈石油的背後》,見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ilitary_best&MsgID=817
    《温家寶與吉爾吉斯總理簽署三重要文件》。見http://www.epochtimes.com/gb/4/9/22/n668112.htm
    《溫家寶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三次會議》,人民網,http://www.people.cm.cn/GB/shizhen/1024/2805458.html
    《普欽責令加速建泰納線 通往中國支線明年初動工》,見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42773/3818049.html
    《歐盟東擴的影響》。見http://investintaiwan.nat.gov.tw/zh-tw/news/200406/2004062103.html
    Zbigniew Brzeninski 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力緒文化事業,民93年1月初版6刷。
    《關於中國在中亞利益的論述》。見http://blog.sina.com.tw/archive.php?blog_id=346&md=entry&id=7394
    《霍爾果斯口岸迎接大發展》,詳見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網,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Article.jsp?a_no=13191&col_no=54
    《顏色革命是如何發生的》,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5/17/content_2964674.htm
    貳、外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Ahrari, M. E. The New Great Game in Mulim Central Asia .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6.
    Allison, Roy and Lena Jonson, , Central Asian Security—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1.
    Banuazuazu, Ali and Myron, Weiner , The New 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and Its Borderlands. London: I. B.Tauris & Co Ltd, 1994.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Books, 1997.
    Burles, Mark and Monica, Santa, Chinese Policy Toward Russia and a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CA:Rand, 1999.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Christoffersen, Gaye, China’s Intentions For Russian And Central Asian Oil and Gas, Vo1. 9, No.2. wa:NBR, 1997.
    Erest, Nagel,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New York : Brace and World, 1961 .
    Gleason, Gregory,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 Discovering Independence . Oxford:Westview Press, 1997 .
    Glenn, John, The Soviet Legacy in Central Asi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Khropunov, Igor, Russia And Global Security: Approaches to Nuclear Arms ControlAnd Nonproliferatio. Washington D.C.:NBR, 2001.
    Lampton, David M. and Ewing, Richard Daniel, U.S.-Ahina Relations in a Post—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Nixon Center, 2002 .
    Larrabee, F. Stephen and Lesser,Ian O. Turkish Foreign Polic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California:RAND, 2003.
    Nagel Erest,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New York:Brace and World, 1961.
    Rashid, Ahmed, Jihad: The Rise of Militant Islam in Central Asia.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Romm, Joseph 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 The Nonmilitary Aspect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3):5-6.
    ---,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9月。
    V. P. Dutt, India’s Foreign Polisy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Delhi, 1999.
    Zbigniew Brzezinski,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Books, 1997.
    二、英文期刊論文
    A. Elizabeth Jones, “U.S.-Central Asia Cooperation,” Testimony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Committee, Subcommittee o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Washington, DC, December 13, 2001.
    Abazov, Rafis,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Search For a ‘Model of Development’,” Central Asia in Transition 61. Japan: the Slavic Research Center, Hokkaido University.
    Alim Jone, The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s and Resource: Transport Corridors , Paper Present at India-Central Asia Seminar in New Delhi, Sep 11-12, 2000.
    Alim Jone, The Energy Security Challenges and Resource: Transport Corridors , Paper Present at India-Central Asia Seminar in New Delhi, Sep 11-12, 2000.
    Arnold Wolfers,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67, No. 4 (December 1952), p.480-481.
    Bacevich, Andrew J. “Bases of Debate: America in Central Asia.”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2002, pp.39-53.
    ---,中亞五國對外關係。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4月。
    BP,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3.
    Brauer, Birgit,”China Loses Out in Central Asia.” Internationale Politik, Summer 2002, pp.83-86.
    Chang, Felix K. “China’s Central Asian Power and Problems.” Orbis, Summer 1997, pp401-425.
    Conell, Svante E. and Spector, Regine A. “Central Asia More than Islamic Extremist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1.12, No.4, October 2001, pp49-56.
    Erica Strecker Downs,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Santa Monica:RAND 2000), p21-23.
    Fact Sheet, “U.S. Engagement in Central Asia: Successe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November 12, 2002, p. 1-2,
    Fiona Hill,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in Central Asia: Uzbekistan, Tajikistan, Afghanistan, Pakistan, and Iran”, 2002.08.15,
    Guangcheng Xing, “China and Central Asia” in Royal Allison and Lena Jonson, eds., Central Asian Security: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 Royal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1), p.159-161.
    Gurgen, Emine “Central Asia: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Finance & Development, 137, 3
    Harris, Lillian Craig, “Xinjiang, Central Asi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Policy in the Islamic World,” China Quarterly, No.133, MARCH 1993.
    許小杰,新世界的油氣地緣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Jaffe, Amy Myers and Steven W. Lewis, “Beijing’s Oil Diplomacy,” Survival, Vol. 44, No. 1 (Spring 2002), p.117.
    Jiaxuan, Tag, “China in A Changing World.” World Affairs, Vo1.4, No.3, Jul-Sep 2000, pp.14-30.
    Joseph Romm, 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 The Nonmilitary Aspect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3):5-6.
    Johannes Linn (2002), “Central Asia: Ten Years of Transition”, Talking Points for Central Asia Donors’ Consultation Meeting, Berlin, Germany
    John McCarthy,”The Geo-Politics of Caspian Oil,”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2000.7, p.23.
    Kent E. Calder, “Japan’s Energy Angst and the Caspian Great Game”, NBR ANALYSIS, Vol. 12 No. 1, 2001.03, pp.5-7.
    Kaiser, Karl, “Strategischer Partner China.” Internationale Politik, 2002.02, pp. 17-24.
    Lampton, David,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The National Interest, Winter 2001/02.
    Lampton, Robert, “China and America after9/11.” The National Interest, Winter 2001/01, pp.106-113.
    “U.S. Interests in 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sia and Fif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February 12, 1998.
    許嘉,冷戰後中國週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World Press Review Background Documents:Testimony by John J. Maresca, Vice Presid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nocal Corporation to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ubcommittee on Asia and the Pacific, February 12, 1998, Washington, D.C.
    三、英文網站
    《北約網站》http://www.nato.int/
    《世界日報報導》http://www.worldjournal.com/
    《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 http://www.cia.gov/
    《美國能源資訊署》http://www.eia.doe.gov/
    《美國白宮網站》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之音》http://latelinesnews.com/
    http://upload.wikimedia.org/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驗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4月。
    張蘊嶺主編,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Lentner, Howard H. 著,淦克超譯,外交政策分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68年3月。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2月。
    MARTIN,JOHN R.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擊潰恐怖主義戰略分析。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92年12月。
    Bruce Berkowitz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戰爭新風貌:廿一世紀作戰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2年10月。
    國防大學編,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究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台灣桃園:國防大學編,民國91年11月。
    -----,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灣桃園:國防大學編,民國91年10月。
    Brown, Michael E. 等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1年10月。
    Cerami Joseph R.、Holcomb, James F. Jr. 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9月。
    Nolan, Janne E.,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全球接觸—二十一世紀的合作與安全(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11月。
    Kagan, Robert、Kristol, Willian編,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2月。
    國家安全局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2),台北:國家安全局出版,民國93年2月。
    ------,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2003),台北:國家安全局出版,民國93年2月。
    陳勁,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國91年6月。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1990年1月。
    遠景基金會編,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92年11月。
    趙公卿、汪同三、魏建國等編,中國經濟西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3月。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0年。
    趙常慶,中亞五國對外關係現狀與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1996年9月。
    ---,中亞五國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1983年3月。
    Brahm, Laurence J. 編著,劉世平譯,中國的世紀:全球景氣與和平的最後倚仗。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7月。
    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1月。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中文期刊論文
    丁永康,「21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民92年3、4月),頁81-97。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民90年7月),頁31-51。
    丁建偉、張興中,「中亞五國政治經濟地位及中國再該地區的戰略利益」。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頁33-34。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民88年3月),45-61。
    王承宗。「中亞經濟發展與商機」,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民國92年11、12月),頁113-128。
    王崇杰,「中間地帶──中亞地區戰略態勢分析」。國際貿易,(2001年第1期),頁25-27。
    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頁160-170。
    王新謙、吳鋒,「阿富汗戰爭後的里海能源與中亞地區國際關係」。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5月第5期),頁20-24。
    王緝思,「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外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2月),頁83-93。
    王緯,「能源安全對策:中國如何解決石油問題」。工業加熱,(2002年。第2期),頁15-17。
    --,「中國如何解決石油問題」,中國評論,2003年1月號,頁15-16。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2期),頁31-39。
    王曉輝,「中亞,美國的戰略,突破與未來」,兵器知識(2002年12期),頁12。
    王璋寶,「我國能源(石油)供應的安全問題」,工業加熱(2002年第2期),頁5-6。
    石之瑜,「互賴的獨立自主──中共新現實主義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理論與政策,第5卷,第2期(民80年1月),頁72-82。
    李淑云,「中亞未來:誰主沈浮」,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6期),頁60。
    沈偉烈,「中國未來的地緣戰略考量」,中國外交,(2001年12月),頁16。
    朱培雷,「全球化與中國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民國92年11、12月),頁75-108。
    朱新光,「中亞安全合作機制評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2期),頁64-66。
    成寧,「美國在東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究,(2003年第3期),頁44-47。
    呂芳誠,「論地理條件與國家安全」。國防雜誌,第18卷,第8期(民國92年2月),頁32-42。
    阮宗澤,「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理論探討【1】」。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第4期)頁28-33。
    邢廣程,「中國和中亞各國:新的關係」,中國外交。(1997年2月)。
    沈赫周,「中共對西藏獨立態度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民國92年11、12月),頁163-184。
    李慶四、肖顯,「美國對中亞的爭奪及其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影響」。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10期),頁34-40。
    李鋼,「『上海五國 』- -建立跨歐經濟合作區構想」。國際貿易,(2001年第10期),頁10-14。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頁39-43。
    林麗香,「中亞地區:中共、美國的新勢力範圍」,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91年1月),頁19-21。
    吳宏偉,「中亞地區宗教的復興與發展」。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1期)
    吳東野,「近年來歐盟在中亞地區之戰略作為研析」。(民國89年4月)
    吳德美、曾聖文,「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東協國家經濟發展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 期,頁58-59。
    佟鋼,「俄美在中亞的戰略爭奪及中國的參與」。國際貿易,(2001年第1期),頁28-30。
    周大地,「能源安全對策:中國的石油安全保障」。中國評論,(2003年1月號),頁6-8。
    周耿生,「上海合作組織」現況與展望,第四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頁197。
    邱坤玄,「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美伊戰後的大國中亞外交政策,中華歐亞基金會學術研討會論文。
    ---,「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姚大學,「全球化與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5年第1期),頁26-28。
    洪正,「中共石油政治與戰略管理」,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7期(94年7月),頁57。頁61-62。
    施子忠,「911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對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3期,(2002年7月),頁1-42。
    ---,「911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28-175。
    范春強,「能源安全對策:國際能源環境及中國的能源戰略」。中國評論,(2003年1月),頁12-24。
    胡敏遠。「中國邊界問題研究」。國防雜誌(民國92年8月)。第18卷,第14期,頁90-103。
    唐仁俊,「從地緣戰略觀點看中共在中亞地區之戰略思維」,中華戰略學刊,7月號,民92,頁111-135。
    唐世平,「2010-2015年的中國週邊安全環境─決定性因素與趨勢展望」。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5期),頁34-45。
    高哲翰、邱伯浩。「中共國家安全觀之型塑分析」。警學叢刊,第35卷,第1期,(民國93年7月),頁1-26。
    高祖貴,「美國與中亞的關係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第2期,頁76-79。
    秦俊,「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之地位」,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36-38。
    黃虹堯,「九一一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卷4期(民國92年4月),頁51-5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2981006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81006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45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