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521
|
Title: | 冷戰後中共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研究 |
Authors: | 許乃權 Hseu, Nai-Chyuan |
Contributors: | 邱坤玄 許乃權 Hseu, Nai-Chyuan |
Keywords: | 新安全觀 多邊外交 和平崛起 上海合作組織 東南亞國協 |
Date: | 2004 |
Issue Date: | 2009-09-14 10:42:44 (UTC+8) |
Abstract: | 冷戰後國際局勢變化至鉅,兩極體系瓦解、共產主義沒落、區域經濟整合加速、種族衝突增加、國際組織日趨活躍、跨國犯罪日漸猖獗等情勢發展,影響國際勢力平衡及各國國家安全政策。而安全議題不僅跨越國界,亦由國家層次提升至區域次級體系或全球體系;從另一方面來看向下延伸至社會、群體和個人層次。所涉範疇又從軍事領域擴展至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衛生、及人權等。
近年來中共積極參與多邊機制的運作,其中「上海合作組織」與「東南亞國協」被中共視為是新安全觀的具體成功實踐,在「十六大」召開之前提出系統的說明,並且明列於「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之中,顯然新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中共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
911事件後,中共旋即表態支持美國的反恐行動,並在反恐旗幟下,進行一系列的舉措。首先中共亟思利用當前國際反恐氛圍,企圖將境內「東突」組織與國際恐怖組織的關係連結在一起,藉以合理化其鎮壓疆獨的正當性。其次,中共冀望經由國際間之雙邊、多邊反恐合作,強調聯合國在反恐的主導地位,藉以提升其在亞太區域的霸權地位;另近來以「胡溫體制」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人,重視多邊外交,表明中國「要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顯然新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中共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此均勢將影響與美國超強的關係。
而中共「十六大」後,權位雖已交接,但政策的傳承性將大於變革,對「穩定壓倒一切」的需求將更為迫切,因此,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以利其國內的經濟發展,也將成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對中共而言,911事件是屬於國際環境中的新變數,其中關鍵在於美國的中國政策調整及中美反恐政策之競合。因此,在國內與國際環境雙雙出現變數的情況下,中共反恐政策走向將往何方向發展?對美外交一向是中共外交的重中之重,美國的戰略重點是構成中共制訂外交策略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本論文研究重心,主在探討冷戰後,中共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的關係,包括:美國反恐戰爭對國際格局與世界安全情勢的影響;中共多邊外交、新安全觀與和平崛起等論述與中共反恐戰略的因果關係;及中共在國際(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協)反恐運作機制與戰略利益、及中美在反恐戰略之競合等。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研究中心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政策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理論探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2-2003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3-2004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03年。北京:知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中國外交-2004年。北京:知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中國政治學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政治學年鑑-2002年。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 賴岳謙,「現階段中共的軍事戰略」,二十一世紀的解放軍:是黔驢還是老虎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4年。 蔡東杰,「美國霸權變遷兩岸關係發展」,收錄於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3年。 (三)期刊 于有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台北: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105-124。 ───,「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選擇」,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頁57-76。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台北: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7年1月,頁23-35。 王德華,「試論國際恐怖主義概念、特徵和根源」,台北:世界經濟研究,2001年第6期,頁25。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佈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2002年第2期,頁137-184。 王崑義,「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臺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 何思慎、趙建民,「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安全架構」,台北: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83-104。 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編,世界發展狀況-2004年。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6月。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2003年,頁75-108。 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南亞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7期,2003年8月。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台北: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7月,頁23-38。 ───,「布溫高峰會後的中美台的三角關係」,台北:展望與探索,2004年第1期,頁1-4。 ───,「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台北: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 林文程,「亞太安全體系與台灣的國家安全」,台北:理論與政策,1995年冬季號,頁26-37。 ───,「恐怖主義的特質與反恐怖主義的困境」,台北: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0期,2001年1月,頁36。 ───,「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月,頁1-18。 林碧炤,「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台北:美歐月刊,第10卷第5期,1995年5月,頁6。 ───,「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1996年3月,頁1-28。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著,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台灣的綜合安全」,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 李孟勳,「911後中共反恐作為之研析」,台北:展望與探索,2003年第9期,頁55-68。 明居正,「國際格局之變遷及其對中國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6期,民國85年6月15日。 吳景芳,「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制定背景與條文翻譯」,台北:法令月刊,第52卷第4期,頁52-232。 高哲瀚、黃秋龍,「兩岸關係中的國際反恐佈主義因素」,台北:展望與探索,2003年第12期,頁17-37。 高銘暄、王秀梅,「國際刑法的歷史發展與基本問題研究」,台北:中國刑事法雜誌,第1期,2001年,頁16。 許志嘉,「911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台北: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79-102。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台北: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 黃榮嶽,「恐怖主義與反恐怖的辯證關係--談中共反恐怖鬥爭作為」,台北:中共研究,第37卷11期,2003年11月,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台北:遠景季刊,2002年第2期,頁1-42。 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中亞情勢與上海合作組織(政策報告No.920005)。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7月22日。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2。 ───,「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警政學報,第22期,1993年,頁355。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高雄: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刋,中山大學陸研所,第1卷第1期,2004年1月。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月,頁64。 ───,「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45。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台灣安全的衝擊」,台北: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5。 楊致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9期,1996年5月,頁2-5。 褚漢生,「從國家安全觀點探討影響中華民國國家安全變數」,海軍學術月刊,第31卷第6期,1997年6月,頁7-18。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2。 ───,「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3期,1997年9月,頁2。 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四年期程國家安全情勢評估。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5月,頁2-5。 (四)報紙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公報(香港)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國青年報 台灣新聞報 王杰主編,國際機制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自由時報 法制日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蘋果日報 二、英文部分 (一)Government Publications: Bock, Joseph G. The White House. Staff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t. N. Y.: Greenwood press, 1978. Bush, George W.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17, 2002.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Homeland Security Office: Issues and Options. Washington, D.C., May 2002.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Washington, D.C., May 2001. 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 White House, National Strategy for Homeland Security. July 2002. 6. The White House.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Washington, D.C., June 2002. (二)Books: Aaron, Henry J. and Robert Reischauer, eds. Setting National Prioriti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 :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Hartfon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Books Ltd., 1991. Carter, Asgton B. and William J. Perry, Preventive Defense :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1999. Chao, Linda and Ramon H. Myers, 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5.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Etzioni, Amital. Political Unification : On Building Supranational Communities.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 2001. Halperin, Morton H.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 Analyses, Cases, and Proposal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1975.) Mansbach, Richard W. The GLOBAL Puzzle: Issues and Actors in World Ploitic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Ross, Robert S. eds.,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uion: Tripolarity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Cold War.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 Segal, Gerald.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Tanter, Raymond. Rogue Regimes: Terrorism and Prolifera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三)Articles: Berkowitz, Bruce. “The New Protracted Conflict : Intelligence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Orbis, Vol.46, No.2, Spring 2002, pp.289-300. Bush, George W. “President Bush’s Address on Terrorism Before a Joint Meeting of Congress.” Carter, Ashton B. “The Architecture of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3, Winter 2001-02, pp.5-23. 王逸舟著,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Chalk, Peter. “The U.S. agricultural sector: a new target for terrorism?”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February 2001,pp. 12-13. Dewitt, David B. “Concepts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 Bunn Nagara and K.S. Balakrishnan, eds. The Making of Security Community in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Malaysia: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4, pp26-53. Etzioni, Amitai. “Implications of the American Anti-Terrorism Coalition for Global Architec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 I(I), 2002, pp.9-30. Hoffman, Bruce. “Changee and Continuity in Terrorism.”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Vol. 24, 2001, pp. 417-428. Holsti, Ole R. “Limitations of Cognitive Ability in the face of Crisis.” 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Vol9 No.2 1978, pp.39-55.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US Decline or Renewal?” Foreign Affairs, Vol.67, No.2, Winter 1988-89, pp.76-96.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Trans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27, No.1, 1974, pp.39-62. Minihan, Kenneth A.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National Security Law Repcrt, Vol.19, No.1, Winter 1997, pp.1-9. Odora, Alex Obote. “Defin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E Law-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Vol.6, No.1, March 1999, p.35. Posen, Barry R. “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ism : Grand Strategy, and Tac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3, Winter 2001/02, pp.39-55. 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Swaine, Michael. “Arms Races and Threa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enter for Asia-Pacific Policy Studies, RAND, Oct. 1995, p67. Tipson, Frederick S.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Rold of Law, ” in John N. Morre, Frederick S. Tipson, and Robert F. Turner (eds.), National Security Law. Durham, N. 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1990, pp.58-96. Ulman, Richard. “Redi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8, No. 1, 1983, pp.129-153. Wilkinson, Paul. “Terrorist Target and Tactics: New Risks to World Order.” Conflict Studies, December 1990, pp.25-39. 三、網路資料 http://www.kmt.org.tw/ http://www.un.org/law/terrorism/english/ http://www.un.org/chinese/terrorism/sc/resolu.htm http://www.cfrterrorism.org/sponsors http://www.ict.org.il/articles 布朗(Michael E. Brown)等編,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2001年。 http://www.ict.org.il/articles/define.htm http://usinfo.state.gov/topical/pol/terror/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ngck/undoc.htm 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ngck/webterror.htm http://www.state.gov/g/inl/rls/nrcrpt/2002/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3 http://www.whitehouse.gov/homeland/ http://www.fbi.gov/terrorinfo/terrorism.htm WORLD ANTI-TERRORISM LAWS http://jurist.law.pitt.edu/terrorism.htm US Code : http://uscode.house.gov/ 皮爾斯伯瑞著(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US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 http://www.fourmilab.ch/uscode/8usc/.html The USA Patriot Act of 2001: http://www.epic.org/privacy/terrorism/hr3162.html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ti-Terrorism Measures” Regulations 2001: http://www.dfat.gov.au/icat/persons_entities/ charter_of_the_un_antiterrorism_regulations_2001.pdf 9. UK Anti-Terrorism, Crime, and Security Bill : http://www.cspan.org/terrorism/UKBill49.pdf UK Terrorism Act: http://www.hmso.gov.uk/acts/acts2000/20000011.htm Canada Anti-Terrorism Bill: 史密斯(James M. Smith)主編,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核生化威脅中尋求國家安全(Search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 in an NBC World)。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http://www.dfaitmaeci.gc.ca/london/pdf/vo19no20.pdf Canada Citizenship Act: http://www.justice.gc.ca/en/C-29/ Norway Provisional Ordinance: http://odin.dep.no/ud/engelsk/publ/rapporter/ 朱宏源主編,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伍爾澤(Andrew Scobell),施道安(Larry M. Wortzel)著,中共軍力成長(China Growing Military Power: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 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年。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21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 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江西元,大國戰略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西原正編,美日聯盟的新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1年。 行政院陸委會編,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上、下冊)。台北:陸委會,2002年。 李五一等著,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國際形式黃皮書-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國際形式黃皮書-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玉、陸庭恩等著,中國與周邊及「九一一」後的國際局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登科著,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何新著,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金鑫、辛偉主編,世界熱點問題報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吳東野、鄭瑞耀著,「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釋。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書局,1990年再版。 約瀚•馬丁(John R. Martin)編,擊潰恐佈主義:戰略分析(Defeating Terrorism:Strategic Issue Analyses),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3年。 威廉•陶(William T. Tow)著,亞大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nvergent Security),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3年。 高哲翰、邱伯浩、蔡衡等著,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大解構。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連玉明主編,中國資政報告-2004年。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年。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編,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2-2003。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 徐亞清著,中亞五國轉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洪停杓、張植榮著,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 倪健民、陳子舜著,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儔美主編,轉換期的東亞與台日中關係-三十年的分析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陳啟懋編,中國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0年。 陳忠偉主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向陽著,中國睦鄰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東龍著,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1999年。 陳明,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1年。 許嘉主編,冷戰後中國週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許志嘉著,當代中共外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2004年。 張五岳主編,張士賢、邱坤玄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3年。 張薀岒、孫士海主編,亞大地區發展報告-2003年:發展趨勢預測與熱點問題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張蘊岭主編,未來10-15年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登及著,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楊潔勉等著,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潔勉、趙念渝,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楚樹龍、耿秦主編,世界、美國和中國: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戰略理論探索。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熊光楷著,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蔡文中、陳文劍主編,「911」後的國際形勢。北京:華藝出版社,2003年。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劉慶元著,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劉杰著,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的戰略抉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調查局編,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年。 默漢•馬力克(Mohan Malik)著,龍困險灘:911之後中共的戰術收獲與戰略損失(Dragon on Terrorism:Assessing China’s Tactical Gains and Strategic Losses Post-September 1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年。 戴鳳秀著,防恐佈戰略與對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3年。 凱洛林•龐芺瑞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年。 葉自成著,中國大戰略: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問題及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鄭宇碩、孔秉德,1997-1998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 董立文,911事件對美國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影響。收錄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 潘進章,911事件對美國戰略思維影響之研析-兼論對我之啟示,對美國911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魏鏞主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可能演變及政策因應分析。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2002年。 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同床異夢(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二)論文 王元綱,「樂觀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守勢現實主義之評析」,收錄於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3年。 王崑義,「和平崛起:轉型中的中國國際戰略與對台政策」,收錄於第二屆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2004年。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2年。 ───,「柯江高峰會與中(共)「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共研究,1998年第7期,頁7-10。 ───,「美伊戰爭後的中共與美國關係」,伊拉克戰爭後之國際關係兩岸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國際學院,2004年6月12日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收錄於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和平論壇,2001年。 林正義,「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收錄「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和平研究所,民國2001年2月。 吳志中,「地緣政治理論與兩岸關係」,收錄於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2003年。 吳巨盟,「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姜家雄,「從文明衝突到宗教對話」,收錄於全球化與兩岸宗教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3年。 張中勇,「論各國反恐怖主義活動之對策與經驗對我國國境安全維護的啟示」,中央警官學校國境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官學校,1993年。 許志嘉,「中共軍事外交及對台軍事孤立策略」,二十一世紀的解放軍:是黔驢還是老虎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2004年。 許志嘉,「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發展」,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國史館 ,2001年。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29220181 9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2018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38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