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及文件 (一)中華民國 《2002年美國國防報告書》(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2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張台航、洪淑貞、陳嘉生譯。龍潭,國防大學,2003年8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兩岸關係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報告》。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2004年。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7月。 歐錫富。〈和平崛起的理論與戰略〉。《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2004年7月14日。 蔡宏明。〈台灣開展全球策略聯盟佈局的挑戰與對策〉。《行政院經濟委員會之研究計畫》。1994年10月。 鄭偉靜摘譯。〈中共「新外交」的內部阻礙〉。《大陸工作簡報》。台北:行政院陸委會,2004 年10月13日。 (二)中共 《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中國國務院,2002年。 李慶四。〈「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與國際戰略」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中國外交》,5期。2004年5月。 肖宏宇。〈鄧小平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新思路的方法論意義〉。《特區理論與實踐》。2001年3月。 周世雄。〈中俄聯合軍演之戰略安全評析〉。《戰略安全研析》,5期。2005年9月。 周祉元。〈析溫家寶訪問印、巴、孟、斯四國之行〉。《展望與探索〉,3卷9期。2005年9月。 周茂林。〈美國國務卿萊斯「轉型外交」的政策與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11期。2006年3月。 周勤,〈基於能源供給安全的國家之間能源政策的博奕-兼評中日俄間的「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中國工業經濟》,總189期。2003年12月。 林利民。〈中國:大時代大外交〉。《中國外交》。2005年9月。 林麗香。〈中共睦鄰友好政策之探討〉。《國防雜誌〉,17卷6期。2001年12月。 邱坤玄、翁明賢。〈胡錦濤訪美後對美中台三邊關係影響—對胡錦濤訪美之觀察〉。《中共研究》,40卷5期。2006年5月。 邱坤玄。〈2004年國際情勢觀察〉。《歐亞研究通訊》,7卷1期。2004年。 二、專書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研究》,26卷11期。2000年11月。 邱坤玄。〈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5卷12期。1999年12月。 邱坤玄。〈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美「中」互動〉。《展望與探索》,3卷11期。2005年11月。 邱延正。〈中國制訂「反分裂國家法」週年回顧〉。《戰略安全研析》,11期。2006年3月。 金正昆。〈中國夥伴外交戰略初探〉。《中國外交》,2000年4期。2000年4月。 施大千。〈中共「和平崛起」的國際反應與台海安全〉。《國防雜誌》,20卷11期。2005年11月。 胡志強。〈中共「大國外交」及我國因應之道〉。《政策月刊》,50期。1999年9月。 唐志超。〈911後能源外交發展態勢〉。《現代國際關係》,1期。2006年。 唐紹邦。〈如何建構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的提出具有繼承性和囊括性〉。《中國評論》。2006 年3月。 徐小杰。〈從「管線」與「拍賣」風波看中俄油氣合作的現狀、問題與前景〉。《國際石油經濟》,11卷3期。2003年3月。 《中國外交/1998年版》。北京:世界知識,1999年。 徐遵慈。〈中國經濟崛起對全球之影響與啟示〉。《兩岸經貿月刊》。2006年5月。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25卷3期。1999年3月。 班樂義(Rommel C. Banlaoi)。〈從東南亞觀點看中共的崛起:911 事件後之區域安全〉(Southeast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Rise of China: Regional Security after 9/11)。《國防譯粹》,31卷9期,胡元傑譯。2004年9月。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關係」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5 卷9 期。1999年9月。 郝望。〈中國和平崛起與台灣問題〉。《台灣研究》,1期。2005年2月。 高景成。〈對中共開展「經濟外交」之探析〉。《中共研究》,39卷11期。2005年11月。 崔海智。〈中國和平崛起的外部挑戰與外交新任務〉。《中國評論》。2005年12月。 康紹邦。〈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思考〉。《中國評論》。2004年3月。 張文木。〈亞太地緣政治格局與台灣問題〉。《中國改革》,12期。2003 年12 月。 張光球。〈21世紀初中共對拉丁美洲的外交〉。《專題研究》,3卷2期(2005年2月),頁30。 《努力建立中美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京:世界知識,1998 年。 張沛。〈中共和平崛起戰略:理論與內涵學術研討會述要〉。《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4期。2004年。 張沱生。〈探討中的中國和平崛起理論〉。《中國評論》。2004年9月。 張雨寧。〈中共倡提「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國防雜誌》,20卷5期。2005年5月。 張雪忠。〈防止台灣問題出現最壞局面的對策思考〉。《戰略與管理》,3期。2004 年6月。 張貴洪。〈印度對中國崛起的看法與反應〉。《中國外交》。2005年10月。 張誠恩。〈2004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9卷2期。2005年。 張睿壯。〈中國應選擇什麼樣的外交哲學? 〉。《戰略與管理》,1999年1期。 1999年1月。 梁明、周柏林。〈日本重返軍事大國舞台〉。《國際政治》,5期。2000年5月。 梁正邦。〈當前中共外交政策走向〉。《國防雜誌》,19卷6期。2004年。 莫大華。〈胡錦濤訪美後對美中台三邊關係影響—對胡錦濤訪美之觀察〉。《中共研究》,40卷5期。2006年5月。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 許志嘉。〈胡錦濤歐亞四國元首外交的幾點觀察〉。《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7卷7期。2004年。 郭震遠。〈和諧世界:中國和平發展的外交總綱〉。《中國評論》。2006 年2月。 陳文賢。〈中共在南亞之睦鄰政策〉。《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2003年9月。 陳全生,劉靖華。〈全球化的中國與世界〉。《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98-99年度國際形勢分析報告》。1999年。 傅瑩。〈亞洲形勢與中國周邊外交〉。《時事報告》,11期。2003年。 曾明君。〈睦鄰、安鄰、富鄰是對我國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豐富和發展〉。《柳州師專學報》,19卷2期。2004年6月。 童力。〈大國關係與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1998年1期。1998年1月20日。 馮玉軍。〈國際石油戰略格局與中俄能源合作前景〉。《現代國際關係》,5期。2004年。 黃仁偉。〈試論中國在世紀之交國際矛盾中的深層次矛盾〉。《上海社會科學院季刊》,1期。1997年。 楊中旭、馮亦斐。〈「和平崛起」指引中國未來〉。《新聞週刊》,178期。2004年5月。 丁詩傳。〈走各新世紀的大國關係〉,集於魯毅等編,《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 時事出版,1999年。 楊開煌。〈胡出訪歐亞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海峽評論〉,1511期。2003年7月1日。 楊福昌、張清敏。〈國際關係格局變化中發展中國家的地位與作用及對中國政策的思考〉。《國際問題研究》,1期。2004年。 楊福昌。〈發展中國家及其與中國的關係〉。《中國外交》。2005年11月。 葉自成、馮茵。〈中美關係十論:紀念中美1972 年上海聯合公報發表30 周年〉。《世界經濟與政治》,5期。2002年。 董立文。〈論中共的「大國」意義及其問題〉。《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卷2期。1998 年12月。 廖書賢。〈論日本反恐機制與台日安全合作〉。《國防政策評論》,3卷1期。2002年秋季號。 熊玠。〈胡錦濤北美之行與其「元首外交」的成就〉。《中國評論》。2005年10月。 劉中民、趙成國。〈關於中國海權發展戰略問題的若干思考〉。《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期。2004年。 劉佳雁。〈兩岸政治關係中一個中國問題的省思〉。《臺灣研究》,4期。1998年。 蔡明彥。〈中共對中亞能源外交〉。《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8卷12期。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2002年。 蔡瑋。〈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6卷2期。2000年2月。 蔡增家。〈美日2+2安保諮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3卷3期。2005年3月。 鄧中堅。〈中共近期在中南美洲之外交佈局〉。《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8卷4期。2005年。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政策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5卷12期。1999年12 月。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30卷3期。1996年3月。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22期。2004年12月。 閻學通。〈和平崛起的分歧、意義及策略〉。《中國社會科學》,5期。2004年。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中國外交》,7期。2004年7月。 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中國外交》,2000年4期。2000年4月。 龍永圖。〈中國「入世」重大意義和影響等同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經濟導報週刊》,第47期。1999年。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編。《SIPRI年鑑:2003 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SIPRI Year Book 2003: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北京:世界知識,2004年4月。 四、研討會論文 王信賢。〈「十七大」後社會政策規劃與中國大陸社會穩定-第二場引言稿〉,「從十七大觀察中國未來政經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主辦,2006年11月27日。 朱松柏。〈後冷戰時期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之探討〉,收錄《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張啟雄主編。台北:中研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12月。 李偉建。〈波灣石油與中國的能源安全〉,第二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私立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與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1998年12月11日。 沈海濤。〈東北亞國際格局的演變趨勢及其制約因素〉,收錄《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胡春惠、宋成有主編。台北:正中,2003年5月。 邱坤玄。〈「十七大」前後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第一場引言稿〉,「從十七大觀察中國未來政經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主辦,2006年11月27日。 金田秀昭。〈中共從陸地到海上的全球擴張〉,國防大學95年下半年國際學者邀訪講座。2006年10月19日。 姜家雄。〈中共與歐盟政經關係:二十五週年回顧〉,刊於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0年6月14日。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我國外交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危機與轉機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10月3日。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2003年11月3日。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1996-1997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對外關係報告》。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1997年3月。 五、雜誌、報紙專文 〈中印和平解決邊境問題〉,《聯合報》,2006年11月22日,版13 〈中國和平崛起,不排除武力統一〉,《聯合報》,2004年9月1 日,版13。 〈中國和平崛起,美台是大坎〉,《中國時報》,2004年9月1日,版13。 〈中國東協自貿區2010年建成〉,《聯合報》,2006年10月31日,版14。 〈北京學者:中對台政策不變〉,《台灣日報》,民國93 年5 月19 日。 〈台灣必須作出四點回應〉,《大公報》,1996年12月5日,版2。 〈台灣問題中美激烈交鋒〉,《聯合報》,2005年11月15日,版13。 〈印度首度承認西藏為大陸領土〉,《中國時報》2003年6月24日,版13。 〈美:中國有條石油珍珠鏈〉,《香港商報》,2005年1月23日,版7。 中國聯合國協會。《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有關會議發言彙編》。北京:世界知識,2000年。 〈美日同盟出現戰略錯位〉,《環球時報》,2005年11月25日,版11。 〈胡江權鬥,「和平崛起」路崎嶇〉,《聯合報》,2004年9月13日,版13。 〈泰國博奕克拉地峽:新的『石油路線圖』〉,《人民日報》,2004年8月11日,版3。 〈敦親睦鄰,中共今年外交首務〉,《中國時報》,2004年1月29日,版13。 〈簽署三條約,中共東協空前密切〉,《中國時報》,2003年10月9日,版13。 王綽中、亓樂義、王銘義,〈胡錦濤提出對台工作四點意見、三個凡是〉,《中國時報》,2003年3月12日,版11。 石之瑜,〈兩岸都在擁抱中國威脅論〉,《聯合報》,2004年9月6日,版15。 石開明,〈中共加強宣傳對台立場,外交部新設公眾外交處,改善形象〉,《聯合報》,2004年5月10日,版13。 林淑玲,〈南亞賑災加碼十倍,我捐5000 萬美元〉,《中國時報》,2005年1月3日,版3。 俞雨霖,〈區隔和平崛起與武力統一〉,《中國時報》,2004年9月1日,版13。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中國:新霸權》,李威儀譯。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6月。 徐尚禮,〈中共十月簽訂東南亞合作條約〉,《中國時報》,2003年6月29日,版13。 董更生編譯,〈中共與東協簽自貿協定〉,《聯合報》,2004年11月30日,版1。 趙建民,〈中共十六大的困境與挑戰〉,《中國時報》, 2002年11月9日,版15。 鄭漢良,〈北京政策轉向,睦鄰國以制台獨〉,《中國時報》,2004年10月8日,版10。 蕭瑋寬,〈綜合:大陸學者分析517 聲明〉,《中華日報》,民國93 年5 月19 日。 六、網路專文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新華網》,2005年12月22日,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22/content_3954937.htm 〈05年中國睦鄰外交譜新篇〉,《中華網》,http://big5.china.com/gate/big5/news.china.com/zh_cn/news100/11038989/20051207/12923592.html 〈2005中國的十二字外交〉,《人民網》,2005年12月28日, http://www.people.com.cn/BIG5/32306/33232/4004490.html 〈2006中國軍事外交開創新局面 充分展示大國形象〉,《中新網》,2006年12月27日,http://www.henannews.com.cn/newcnsnews/83/2006-12-27/news-83-21129.shtml。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1994年。 〈上合組織峰會隆重舉行 胡錦濤主持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06年6月15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15/content_4703913. htm 〈大陸情勢雙週報〉,《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 Periodical/MainLand/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 胡錦濤作重要講話〉,《新華網》,2006年8月23日,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content_4999294.htm 〈中共十六大報告回顧〉,《新華網》,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08/content_623842.htm 〈中烏兩國關於兩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新華網》,2004年4月2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6/15/content_1527617.htm 〈中國/韓國雙邊關係〉,《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6-10/04/content_7214708.htm 〈中國—安第斯共同體第二次磋商聯合新聞公報〉,《南方網》,2004年9月6日,http://big5.southcn.com/gate/big5/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09060637.htm 〈中國和平崛起論的由來〉,《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MATERIAL/540646.htm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外交政策〉,《馬克思主義研究網》,2006年1月12日, http://myy.cass.cn/file/2006011220429.html 〈中國的發展 亞洲的機遇〉,《人民網》,2004年4月24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qiche/2466687.html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年2月。 〈中國政府緩解和消除貧困的政策聲明〉,《新華網》,2004年5月27日,http://www.chinagate.com.cn/chinese/chx/20373.htm 〈中國將強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外交工作〉,《新華網》,2004年9月2日,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chinaembassy.se/chn/xwdt/t155535.htm 〈中國與八國峰會良性互動〉,《新華網》,2006年7月1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7/13/content_4824354.htm 〈中韓全面合作夥伴關係記錄〉,《中國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anyt/2006-02/14/content_4177707.htm 〈孔泉:不結盟運動將促進發展中國家相互了解合作〉,《新華網》,2003年2月27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2/27/content_749510.htm 〈巴基斯坦通道:破解中國南線『石油困局』〉,2004年12月29日,http://business.sohu.com/20041229/n223705537.shtml 〈北京舉辦中阿論壇 掀開中阿關係新頁〉,《中國評論新聞網》,2006年6月12日,http://web01.chinareviewnews.com/doc/1001/5/6/8/100156830.html?coluid=37&kindid=711&docid=100156830 〈平等互信合作共贏老撾之行的成果〉,《人民網》,2004年11月30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14549/3024970.html 〈弘揚友誼,深化合作,全面推動中非關係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博茨瓦納共和國大使館》,2006年6月14日,http://bw.china-embassy.org/chn/xwdt/t257865.htm 〈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003zgjk/372319.htm 亓成章、何中順著。《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1998年12月。 〈各國議會聯盟第114屆大會在肯尼亞開幕〉,《新浪網》,2006年5月8日,http://news.sina.com.hk/cgi-bin/news/show_news.cgi?date=2006-05-08&type=global&ct=global&id=1952062 〈吳邦國在讚比亞國民議會發表演講〉,《新華網》,2004年11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1/06/content_2183470.htm 〈把目光投向中國〉,《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1/2241298.html L/540646.htm 〈東亞-拉美合作論壇第二次外長會議成果顯著〉,《新華網》,2004年2月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7/03/content_1296885.htm 〈法華媒體認為胡錦濤初次出訪凸顯中國外交新思維〉,2003年5月31日,http://news.sohu.com 〈美關島大演習提前舉行〉,《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junshi/1248462.htm 〈胡強調不許台獨 布強調和平解決〉,《聯合新聞網》,http://www.udn.com/2006/4/22/NEWS/WORLD/WORS1/3275440.shtml 〈胡錦濤:經濟將「翻兩番」〉,《BBC中文網》,2004年4月24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3650000/newsid_3655400/3655431.stm 〈胡錦濤在十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03年3月18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10307/10308/20030318/946229.html 〈胡錦濤在巴西國會發表重要演講〉,《中共外交部網站》,2004年11月19日,http://www.china-embassy.or.jp/chn/xwdt/t170819.htm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4月。 〈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演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05年11月18日,http://www.fmprc.gov.cn/chn/wjdt/zyjh/t221998.htm 〈胡錦濤在阿根廷參眾兩院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網》,2004年11月18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1/18/content_2232949.htm 〈胡錦濤訪阿盟總部倡四方面合作〉,《大公網》, 2004年1月31日,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4-1-31/ZM-223537.htm 〈胡錦濤訪問印度 簽署合作備忘錄〉,《聯合新聞網》,2006年11月21日,http://udn.com/NEWS/WORLD/WOR3/3614125.shtml 〈胡錦濤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新華網》,2005年4月2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24/content_2869914.htm 〈胡錦濤稱中美是「利益攸關方」〉,《聯合新聞網》,2006年11月19日,http://udn.com/NEWS/WORLD/WORS1/3611010.shtml 〈英報: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典範〉,《海外中文網站大全》,2004年5月14日,http://www.9999cn.com/content.php?fid=JSHT&id=2434042 〈能源外交抬頭 須訂長遠策略〉,《雅虎新聞網》,http://hk.news.yahoo.com/060429/12/1nept.html 〈第六屆亞歐首腦會議在赫爾辛基開幕〉,《人民網》,2006年9月12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4/4799631.html 〈溫家寶:中俄的能源合作是平等互利的〉,《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41501.html 皮爾森(Frederic S. Pearson)、羅徹斯特(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Original: InternationalRelations),第三版,胡祖慶譯。台北:五南,2002年10月。 〈溫家寶哈佛演講 提出廣泛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新華網》,2003年12月1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2/11/content_1224824.htm 〈溫家寶提出進一步推進中日關係的三點意見〉,《東方網》,2006年3月14日,http://61.129.65.8:82/gate/big5/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1762/node123835/userobject1ai1913914.html 〈溫家寶闡述中國和平崛起五要義重申中國永遠不會稱霸〉,《中國網》,2004年3月15日,http:// big5.china.com.cn/chinese/2004/Mar/516570.htm 〈跳躍外交思維:訪復旦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孫哲〉,2003年6月1日,http://finance-sina-com.cn 〈對外工作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國際環境〉,《人民日報》,2002 年11 月13 日,http://www.gog.com.cn/jqzt/zt0201/ca290402.htm 〈聚焦台海安全 華府會商「共同戰略目標」〉,《世界日報》,2005年2月19日,http://www.worldjournal.com 〈戰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與經濟〉,《中國教育線上》,2004年9月22日, http://www.eol.cn/article/20040922/3116475.shtml 〈錢尼訪問中國將重申美國對兩岸政策不變〉,《大紀元》,2004年4月10日,http://www.epochtimes.com/gb/4/4/10/n506621.htm 〈聯合國制裁北韓 中國再促重啟六方會談〉,《大紀元》,2006年10月15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6/10/15/n1488176.htm 〈觀察:中國雄心勃勃要做和平大國〉,《BBC中文網》,2006年9月18日,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5350000/newsid_5357800/5357852.stm。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努力建設和諧世界」,《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0/49152/3756998.html 「和諧世界」,《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8/24/content_5000866.htm 「建設和諧世界:中國外交思想的新發展」,《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3/content_4993067_4.htm 「胡錦濤的歐亞之旅」,《中國煤炭市場網》,http://www.cctd.com.cn/detail/03/07/02/00001848/content.html?1157699322252&type=A001008004 丁松泉,〈WTO與中國外交新思維〉,http://www.zaobao.com/special/wto/pages/wto151101c.html 于有慧,〈二00二年中國外交演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http://iir.nccu.edu.tw/2002report/prcdiplomacy.htm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2004 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新華網》,2004 年12 月27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il/2004-12/27/content_2384551.htm 王明進,〈中國對多邊外交的認識及參與〉,《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http://myy.cass.cn/file/2006011020430.html 王義桅,〈經濟外交展現魅力 中國聲音越來越響亮〉,《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0/3034453.html 石廣生,〈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中國宏觀經濟資訊網》,2002年5月31日,http://www.macrochina.com.cn/info.shtml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2002年。 江舟,〈東亞地區的中美日戰略格局與中日關係〉,http://guancha.gmw.cn/2003-08/030806/030806-01.htm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02 年11 月8 日,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39.htm 吳妙發,〈中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增至1000人 國際社會肯定〉,《央視國際》,2006年10月9日,http://news.cctv.com/china/20061009/101681.shtml。 李景治,〈中國如何實現和平崛起〉,2006年6月6日,http://www.zz6789.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825 沈國放,〈新形勢下看中國的多邊外交〉,《新華網》,2006年08月3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31/content_5029379.htm 周學佑,〈後冷戰時期美日同盟發展新趨勢〉,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500701&fileNo=001 林文程,〈中共對外關係的發展與前景〉,《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5月19日,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75 林曉光,〈中日關係與中美日三角關係的利益結構分析〉,《馬克思主義研究網》,http://myy.cass.cn/file/2006011020469.html 金山,〈中國領袖外交的新氣象〉,http://www.chubun.com/2003/06a/big5/07-01.htm 施君玉,〈中國再顯大國外交影響力〉,《中新網》,2006年11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cn/hr/hwbz/news/2006/11-03/814760.shtml。 艾佛利.高德斯坦(Avery Goldstein)。〈大希望:解讀中共之崛起〉。《中共崛起》(The Rise ofChina),李育慈、黃俊彥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 胡聲平,〈評「和平崛起與兩岸關係」〉,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4&webitem_no=846 宮秀川,〈海外媒體關注中國「和平崛起」〉,《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548670.htm 張朔,〈中國新元首的首次出訪〉,http://220.168.28.52:828/hn.rednet.com.cn/Articles/2003/05/420895.HTM 許行,〈世界金權第一王胡錦濤〉,《開放雜誌》,http://www.open.com.hk/2006_6p32.htm 陳向陽,〈構建和諧世界正當其時〉,《新華網》,http://news.tom.com/2006-08-26/000N/30602262.html 陸以正,〈元首外交、凱子外交與過境外交〉,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4/NS-C-094-193.htm 黃培昭,〈譜寫中阿合作新篇章〉,《人民網》,2004年9月16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guandian/35533/2787738.html 楊青,〈中國和平崛起與中國東盟之間的關係〉,《馬克思主義研究網》,http://myy.cass.cn/file/2006011020444.html 熊偉,〈多邊外交給中國更多機會〉,《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40604/3159520.html 趙青海,〈「和諧世界」新理念引領下的中國外交〉,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2/23/content_3959170.htm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1996年。 蔡增家,〈911之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cholar-33.asp 鄭永年,〈中國的經濟外交與和平崛起〉,http://www6.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4_2_9_19_48_3_130.html 鄭若麟,〈新民週刊:中國為何一反常態接受埃維昂之邀〉,2003年6月3日,http://news.sohu.com 鄭偉靜,〈大陸情勢2004.7-外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鄭偉靜,〈大陸情勢2005.7-外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鄭偉靜,〈大陸情勢2006.4-外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鄭偉靜,〈大陸情勢2006.7-外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龐中英,〈和諧世界:全球治理的中國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http://houston.china-consulate.org/chn/xwgd/t228679.htm 羅建波,〈中國的多邊外交〉,《學習時報》,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5-11/15/content_6030864.htm 龔雯,〈溫家寶: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外交上一個新水平〉,《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756839.html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2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貳、西文部分 一、專書 Carolyn W. Pumphrey,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2. Charles Wolf Jr. et al., Long –Term Economic and Military Trends, 1994-2015: The United State and Asia.Santa Monica, Calif.: Rand Corporation, 1995. John Gerald Ruggie.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ternational Form[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Jyotinder Nath Dixit, “Emerg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 Indian Perceptions with Focus on South Asian and Central Asian Predicaments”, in K. Santhanam and Ramakant Dwivedi eds., India and Central Asia: Advancing the Common Interest, New Delhi: Anamaya Publishers,2004. Robert D. Kaplan, Warrior Politics- Why leadership demands a pagan ethos, New York, First Vintage Books, 2003. Sujit Dutta, “China’s Emerging Power and Military Role: Implications for South Asia”, in Janathan D. Pollack and Richard H. Yang, eds. In China’s Shadow: Region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8. Swaine, Michael D. & Tellis, Ashley J.,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Rand, 2000. Swaine, Michael D., China :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Rand , 1995), p.2.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收錄《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台北:正中,2001年7月。 Voichi Funabashi, Michel Oksenberg, and Heinrich Weiss, An Emerging China in A World ofInterdependence.New York: The Trilater Commission, 1994. 二、期刊 “China Is Emerging as a Rival to U.S. for Oil in Canada,”New York Times, 23December 2004. Avery Goldstein. “Great Expectations: Interpreting China’s 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No. 3 (Winter 1997/98). John W. Garver, “The Chins-India-U. S. Triangle: Strategic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 NBR Analysis, Volume 13, Number 5, October 2002. Mengdi Gu,。China Wants More Pipelines for Improved Oil Import Security," Oil & Gas Journal, vol. 103, issue l (January 3,2005). Robert S. Ros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Securit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 Samuel Huntington, “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1. 17,No.4( Spring 1993). 三、網路專文 Juan Forero, “China`s Oil Diplomacy in Latin America,”The New York Times, 1 March 2005, http://taiwansecurity.org/NYT/2005/NYT-010305.htm. 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年12月。 Phar Kim Beng, “China Mulls On Pipelines in Nyanmar, Thailand, ”Asia Times Online, September 23,2004,http://atimes.com/atimes/China/FI23Ad09.html. "China`s Security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ttp://www,fmprc.gov.cn/eng/4494.html. "China Will Improve ties with India", January 14, 2001,http://www, indiaserver . com/the hindu /2110/01/14/stories/0214000a . htm. 帕斯特( Robert A.Pastor)。《二十世紀之旅》,董更生譯。台北:聯經,2000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1984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台北:聯經,1997年9月。 林佳龍。《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松村 昌廣。《動搖する米国霸權》。東京:神奈川現代圖書,2005年11月。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收錄《中國大陸研究》,張五岳主編。台北:新文京開發,2003年7月。 阿嘎瓦拉(Ramgopal Agarwala)。《中國的崛起:威脅還是機遇?》(The Rise of China: Threat orOpportunity?),陶治國等譯。太原:山西經濟,2004年1月)。 俞正梁、任曉等著。《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俞正梁。《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2000年。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1995年4月。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03年。 秦亞青。〈冷戰後中國的安全意識和戰略選擇〉。見劉山、薜君度主編,《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1995年。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 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北京:世界知識,1997年。 張凱勝。〈石油戰略:能源爭奪之地緣政治分析〉,收錄于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張雅君。《中國大趨勢:2003-2004「中國外交情勢-大國外交的走向與評估」》。台北:新新聞,2004年4月。 張萬坤。〈後冷戰時期中國的世界多極化戰略之行為模式:夥伴關係的邏輯〉。鄭宇碩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圖書,2001年。 張蘊岭。《夥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 莫大華、段復初。〈台灣在亞太安全的角色與作為〉,收錄《亞太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的角色與作為》。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3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2004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2003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 陳梓龍、柳金財、曾喜炤。《胡溫體制的治國理念與政策走向初探》。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12月。 陳潔華。《二十一世紀中國外交戰略》。北京:時事,2001年1月。 傅國良、曹炳陽。《懷柔的中國》。台北:海鴿文化,2004年9月。 斐堅章。《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1994年。 覃明貴、張甯、劉建國編。《外國元首的外交謀略》。北京:東方,2005年12月。 黃金祺。《外交外事知識和技能》。北京:世界知識,1999年。 葉宗奎、王杏芳主編。《國際組織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1999年。 劉宏煊。《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2001年。 鄭宇碩。《中國與亞洲》。香港:商務,1990年8月。 鄭宇碩。《胡錦濤的新時代》。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2卷》。北京:人民,1980年8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3卷》。北京:人民,1993年。 閻學通、王在邦等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1998年4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1996年5月。 謝益顯主編。《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79-1994》。河南:人民,1995年7月。 羅伯.卡普蘭(Robert D. Kaplan)。《戰之華:美國帝國主義大戰略》(Warrior Politics: WhyLeadership Demands a Pagan Ethos),杜默譯。台北:時報文化,2002 年4月。 譚若思(Ross Terrill)。《一中帝國大夢》(The New Chinese Empire),楊明暐等譯。台北:雅言文化,2004年。 蘇浩。〈90 年代中國外交中的「夥伴關係」〉,刊於楊福昌編,「中國外交輝煌50 年」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2000年4月。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1945-2003)》。北京:時事,2003年8月。 三、期刊 〈中共「和平崛起論」的始末〉。《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446 期。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2004年10月6日。 〈必須跳出馬六甲游戲圈中國新石油通道的兩難選擇〉。《中國新聞周刊》,總191期。2004年8月10日。 〈胡錦濤訪問俄法哈蒙的外交及政治意義〉。《大陸情勢雙週報》,1414期。2003年6月4日。 一民。〈中國外交展示大國風範〉。《時事報告》,3期。2003年。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1999年3月。 于有慧。〈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48卷3期。2005年。 王兆國。〈關於「反分裂國家法」草案的說明-2005年3月8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兩岸關係》,4期。2005年4月。 王同良、張遠東。〈世紀之初的世界油氣勘探形勢〉。《世界石油工業》,1-2期。2002年。 王和興。〈未來20年發展中國家的大趨勢及其戰略地位和作用〉。《國際問題研究》,1期。2004年。 王逸舟。〈國際格局的新趨勢與中國周邊的複雜挑戰〉。《外交學院學報》,總第78 期。2004年12月。 王毅。〈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外交政策〉。《中國外交》。2004年8月。 王體琨。〈和平崛起-中國發展的戰略抉擇〉。《決策探索》,4期。2005年4月。 田中均。〈日本論點2006-東アジア共同体を視野に日米同盟を活用し﹑バランスある能動的外交を〉。株式會社文藝春秋,2006年。 田春榮。〈2003年中國石油進出口狀況分析〉。《國際石油經濟》,12卷3期。2004年3月。 石之瑜。〈解讀「大國外交」:論兩岸的差異〉。《政治科學論叢》,13期。2000年12月。 石以信。〈中共對台海局勢的研判及新謀略〉。《展望與探索》,3卷8期。2005年8月。 石澤。〈試論全方位發展的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國際問題研究》,1期。2006年。 克立斯朵夫、傑.皮爾森。〈珍珠鍊:亞洲近海對中共崛起勢力的挑戰〉。《美國陸軍戰院》。2006年7月25日。 吳南。〈2003 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38卷2期。2004年2月。 宋林霖、鄭岩。〈試析21 世紀中國國際身份定位〉。《長春工程學院學報》,4卷2期。2003年。 李正男。〈中國多邊外交在東北亞和平構想中的地位及其局限性〉。《當代亞太》,6期。2005年。 李東燕。〈中國應該在國際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國際政治研究》。2003年1月。 李明(重慶)。〈台灣問題的戰略大視野〉。《南風窗/半月刊》,5下10期。2005年5月。 李蒲、李忠潔。〈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空軍學術月刊》,569 期。2004 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