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05816      Online Users : 9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89


    Title: 全民國防與中華民國學生軍訓教育之研究
    Authors: 張舜華
    Contributors: 姜家雄
    張舜華
    Keywords: 全民國防
    學生軍訓教育
    軍事防衛、全民防衛
    平民防衛、心理防衛
    青年服勤動員
    Date: 2004
    Issue Date: 2009-09-14 10:39:31 (UTC+8)
    Abstract: 「全民國防」是世界各國在現實主義的引導下,以國家安全為著眼,以軍事安全為前提,為有效預防及遏止敵人入侵所採取的一種作為;然而,伴隨資訊革命、科技的進步,國家安全的概念、內涵和國家安全威脅有了很複雜的變化,不能再從傳統安全觀的角度來看國家安全的發展。冷戰結束,一個全新的國際安全環境正逐漸形成。後冷戰時期的安全威脅,不是來自超級強權的軍事對抗或是軍事衝突而可能是來自天災人禍、環保、走私、販毒、疾病傳染,都應含括其中。就我國而言,長期以來中共的武力恫嚇有增無減,而近年來國內天災人禍頻仍,造成有形、無形的傷害損失,難以計數;顯示國家的安全威脅,並不僅是來自外部的軍事威脅,還包括了來自內部的天然與人為的威脅因素。因此,建立全面性的綜合性安全,乃是政府或民間都必須具有的基本共識與準備,那就是平時與戰時機制要能結合運用,因此「全民國防」將成為維護國家綜合安全最具效能的平戰結合概念。而我國「學生軍訓教育」,始終以建立愛國家、堅強心理防衛與達到全民國防為目標,正值2004年2月1日,全民國防教育法公布,又適逢軍訓制度改革之際,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調適其價值與功能,發現軍訓教育的核心目的,進而獲得社會認同與肯定。雖然教官的角色備受爭議,但教官終能不斷配合時代的需要而自我調適,由最初的軍事管理,轉變為傳授軍訓教學、輔導、服務學生生活以及教育服務役行政的管理者四種角色功能。這四種價值功能,已普遍獲得肯定。然而,為了使軍訓制度能永續發展,應適時檢討更改組織名稱、明訂教官角色功能、提高教官學術專業水準、協助教官取得教師資格等政策方向。本研究提出未來學生軍訓教育將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軍訓教育也將轉型成學校全民國防教育,成為推動「全民國防」最有效率的執行方式,而學校國防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能在戰時能夠動員青年學生服勤,支援軍事作戰;平時發揮人力資源,協助緊急救難、救災。為達到此一目標,未來學校全民國防教育應以青年服勤動員為軸心,建構整體架構,讓全民國防在學校教育中以青年服勤知能教育為主軸,以軍事防衛、全民防衛、平民防衛及心理防衛為骨幹,進而達到全民國防之目的。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國防法》。行政院,民國89年1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組織法》。行政院,民國89年1月。
    《中華民國憲法》
    《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行政院,民國90年11月。
    《全民防衛動員體系法規彙編》。行政院動員會報編。台北:行政院動員會報印,民92年。
    《全民國防教育法》。行政院,民國94年2月2日。
    國防部編。《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3年。
    國防部編。《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出版,民國81年。
    國防部編。《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出版,民國85年。
    劉振興。〈中共關於新軍事革命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中共研究》,32卷12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8年12月,頁83-91。
    鍾堅。〈我國民防機構之檢討—儘速成立中央專責機構,平戰結合以支前安後〉。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1999年12月,頁28-30。
    瞿立鶴。〈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師大學報,29期。1984年7月,頁27-52。
    四、碩博士畢業論文
    方東台。〈我國中等學校軍訓教育之定位與發展〉。政治大學中山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朱劍明。〈「九一一」事件對美國之衝擊及其強化國土安全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李宗藩。〈我國學生軍訓制度之變革與發展〉。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李昇全。〈軍訓教官專業職能及其發展需求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李泰翰。〈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7月。
    林世苹。〈高中職軍訓教官在校園角色與功能之分析-以台中女中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教育部。《教育部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軍訓處,民國94年。
    洪文華。〈我國軍訓教育之研究-兼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軍訓教育制度大〉。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陳詩武。〈從全民國防理念建構平戰合一的動員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黃坤山。〈社會變遷中的軍訓教官-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為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黃增齡。〈中共學生軍訓之戰略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趙家昱。〈我國軍訓工作與第三部門協力理論與實務之研究-以校園安全機制建構、學生生活輔導之工作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劉美華。〈人格特質、組織文化、工作特性、學校支持與高中職軍訓教官工績效之關係研究〉。中華大學科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劉崑泉。〈軍訓教官在高中(職)學校中之角色期望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蔡雲明。〈中共「兵員動員」體制之研究〉。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五、研討會論文
    王崑義。〈軍事事務革命與全民防衛機制的建構〉,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學術研討會。台南師管區司令部主辦,民國90年3月21日。
    教育部。《教育部軍訓制度改進方案》(草案)。台北:教育部軍訓處,民國94年。
    林文程。〈全民國防的意義與落實〉,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研討會。台南師管部主辦,民國90年3月21日。
    林文程。〈我國在落實全民國防上的挑戰與突破〉,全民國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機制學術研討會。台中師管區司令部主辦,民國90年7月20日。
    施正峰。〈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台北,民國90年9月13日。
    施正權。〈我國全民國防的困局與挑戰:戰略觀點的分析〉,全民總動員邁向新紀元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民國88年4月27日。
    洪陸訓、洪松輝、李文師。〈全民國防戰略中的軍訓教育〉,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研討會。台北,民國90年9月13日。
    翁明賢,<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發展與軍訓教育的重構--一個「立體安全」的思考架構>;「中華民國軍訓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學校主辦,民國87年10月17日。
    張洋培。〈群眾性公民防衛對台灣安全的衝擊與啟示〉,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研討會。台北,民國90年9月13日。
    張錫模。〈全民防衛機制平時戰時功能探討〉,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研討會。台南師管部主辦,民國90年3月21日。
    莫大華。〈平防衛與台彭作戰防衛:台灣主戰場的經營〉,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研討會,台北,民國90年9月13日。
    楊志恆。〈全民防衛動員在兩岸交流中角色之探討〉,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民國90年5月23日。
    教育部。《教育部後期中等教育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軍訓處,民國94年。
    廖德智。〈群眾性公民防衛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兼論戰爭未來之思考與準備〉,《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研討會論文》。台北,民國90年5月23日。
    歐錫富。〈具備國際觀的全民國防〉,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民國90年5月23日。
    鍾堅。〈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增進全民經濟國防之探討〉,新世紀展望全民防衛學術研討會。台南師管區司令部主辦,民國90年3月21日。
    韓毓傑。〈從法的觀點論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之關係-兼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草案〉,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民國90年5月23日。
    六、報紙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文匯報》
    《自由時報》
    《新華社》
    教育部。《教育部國民中、小學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軍訓處,民國94年。
    《軍訓通訊》
    《青年日報》
    《解放軍報》
    《聯合報》
    七、網路資料
    (一) 專文
    〈全民國防教育〉(浙江國防教育網,2005年11月24日) http://www.zjgf.cn/shownews.asp?id=89
    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全民國防教育網,〈美國的國防教育及給予我們的啟示〉http://www.gf81.com.cn/60/60_10.htm
    中央日報電子報,焦點透視,〈五角大廈公布中共軍力報告〉,2005年7月21日http://www.cdn.com.tw/daily/2005/07/21/text/940721c1.htm
    中國國防報網路版,〈外國的「國防節日」〉http://www.pladaily.com.cn/big5/defence/2001/09/11/20010911017359_zhxw.html
    教育部。《94年-95年度學校青年服勤動員準備計畫》。台北:教育部軍訓處,民國94年。
    中國國防報網路版,〈外國國防教育發展趨勢〉 http://www.pladaily.com.cn/big5/defence/2003/12/22/20031222017050_gfgj.html
    何磊,〈瑞士民防〉,(新華網,中國青年報, 2001年1月14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202.84.17.73/mil/htm/20010114/315822.htm
    李效儒,(全民國防教育法三讀),《中央日報》,民國94年1月12日,文教版。www.cdn.com.tw/live/2005/01/12/text/940112e5.htm
    杜正勝,〈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民國94年6月。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5_2008/c940711.htm
    東森新聞報,〈莒光日美國版〉http://tw.news.yahoo.com/051013/195/2em9n.html
    林玲,〈歷年來臺閩地區天然災害統計分析〉,www.moi.gov.tw/stat/topic/topic148.doc
    河北日報,〈美國舉辦「公共服務賞識周」〉http://www.hebeidaily.com.cn/20050308/ca485972.htm
    袁峰,〈瑞士民防:不帶槍的國防〉,(解放軍報電子版,2000年11月01日)第12版 http://www.pladaily.com.cn
    郭建,〈全面徵兵制〉,《香港文匯》,(2005年10月22日) http://slave.wwpnews.net/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北京,1997年3月14日。
    陳國雄,〈台海軍事評估與安全展望〉《國策雙周刊》,(國策研究院:台北173期,1997年9月) http://www.inpr.org.tw:9998/inprc/pub/jounals/170-5/m173_3.htm
    陳慶霖,〈軍訓制度改革與全民國防教育的發展(上)〉,http://www.youth.com.tw/una/Military/M94.08.12-A.htm
    陳櫻琴,〈電腦科技已成為新興的戰爭方式?〉《新浪雜誌》(Vol.335,2002年8月22日)。http://magazines.sina.com.tw/newtaiwan/contents/335/335-008_1.html
    葉鵬飛,〈動員總體戰〉,《聯合早報網》(新加坡,2004年3月13日) http://www.zaobao.com/cgi-bin/asianet/gb2big5/g2b.pl?/special/china/taiwan/pages6/taiwan130304a.html
    廖一儒,〈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9/30-31.htm
    潘龍合,〈中國武術的起源〉,http://wshnt.kuas.edu.tw/wshlab_home/ std881b/WWW/ S42151/new_page_2.htm
    蔡明彥,〈從「中國軍力報告」看美中安全關係〉,和平論壇(peace forum),http://www.peaceforum.org.tw/
    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慈濟文化,http://www2.tzuchi.org.tw/tc-charity/html/ch-concept.htm
    (二) 資源
    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網頁,〈以色列國情簡介〉,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66&ctnode=423
    二、專書
    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網頁,〈美國國情簡介〉,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08&ctnode=276#
    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網頁,〈瑞士國情簡介〉,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66&ctnode=276
    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通報〉(2005年4月16日),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416.doc
    浙江國防教育網,〈世界若干國家國防教育的戰略啟示〉,http://www.zjgf.cn/shownews.asp?id=53。
    教育部軍訓處網頁,〈我國軍訓教育的沿革〉,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ILITARY/EDU5995001/history.html
    教育部網頁,〈教育大事年表〉,http://history.moe.gov.tw/milestone.asp
    教育部網頁,〈教育部施政主軸行動方案(修正版94.6)〉,民國94年8月16日。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5_2008/a940816.doc
    瑞士歐亞國際交流培訓中心網頁,〈瑞士人防類培訓考察〉,2005年07月12日。 http://eurasi.chinajob.com/predominance/content.php?id=12742007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新聞稿,(2005年9月24日),http://www.cdc.gov.tw/index1024.htm
    有關新加坡總體防衛及介紹是引自新加坡國防部總體防衛的網站
    丁維新。《民防理論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官學校出版,民國74年。
    http://www.mindef.gov.sg/td/aspects/0-sidebar.htm
    八、其他
    杜正勝。〈全民國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部軍訓教官班第70期部長專題講話稿,民國94年7月21日。
    林正義、鍾堅、張中勇。〈如何落實全民國防〉,國防部八十八年委託研究報告。國防部,民國88年5月。
    翁明賢、黃增齡、李退之、張建焄、蘇紫雲、陳文政。〈從世界各國動員制度探討我國國家總動員制度未來之發展方向〉,國防部總動員綜合作業室專案研究計畫。國防部,民國86年2月。
    高朗、林吉郎、林文程。〈我國民防制度之研究〉,國防部八十五年委託研究計畫。國防部,民國86年3月。
    陳月光。〈我國民防工作之研究〉,國軍第26屆軍事著作作品。國防部主辦,民國87年10月。
    貳、英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Homeland Security Office:Issues and Options, 20 May 2002。
    三軍大學戰爭學院編。《我國民防體制構想》。台北:三軍大學出版,民國63年。
    Ministry of Defence. Singapore. Defence of Singapore 1994-95. 1994.
    Spokesman´s Office, Information Branch, Israel Defence Forces. Protective Kit Distribution Centers. http://www.idf.il/English/Units/homefrnt/magen-main.htm
    Swiss Federal Office of Civil Defence. Civil Defence: Figures, Facts, Data-83/84. 1983.
    Public Affairs: Singapore. “Total Defense.” Fact Sheet, August 1995.
    二、專書
    Alagappa, Muthiah. Asian Practice of Security: Key Features and Explanation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Binger, Waler D. and Hilton H. Railey. What the Citizen Should Know about Civilian Defens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1942.
    Clausewitz, Carl Von. On War.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Creveld, Martin van. Technology and War: from2000B. C. to the Present.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89.
    Eyring, Henry. Civil Defens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66.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82年。
    Vale, Lawrence J. The Limits of Civil Defence in the USA, Switzerland, Britain and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1987.
    Leitzel, Jim. Economics and National Security,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93.
    Metz, Steven and James Kievit.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Conflict Short of War . Carlisle Barracks: U.S. Army War College, June 25, 1994.
    Mitchell, Donald W. Civil Defense: Planning for Survival and Recovery. Washington D. C. :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 1963.
    Morgenthau , Hans and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5.
    Papp, Daniel 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Rothschild, Emma. What is Security? Daedalus,Vol,124,no.3 1995.
    Sharp, Gene. National Security Through Civilian-Based Defense. Omaha, Nebraska: Association for Tran Armament Studies, 1985.
    Snow, Donald M. National Security: Enduring problems in a Changing Defense Environ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1.
    三、期刊論文
    元達。《我們的國防安全嗎?》。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92年。
    “The Swedish Total Defence, ”: 10-20.
    “Total Defence for Singapore,”The Pointer, (April-June1984): 4-8.
    Hilliard, Lexa. “The Modern Review-Local Government, Civil Defence and Emergency Planning: Head for Disaster. ” 49 (July 1986):457- 478.
    John, Chipm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Military Balance.” London: Oxford Press (2000): 121-134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Review 62, (Fall 1992):78-86
    Nye, Joseph S.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Pacific." Survival 39 (Winter 1997-98): 65-79.
    Owens, William A. “The Emerging VS. System-of-systems.” Strategic Forum 63 ( February 1996): 22-33.
    Rothschild, Emma. “What is Security?”Daedalus 124 (1995): 55-72.
    Roy, Denn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Asian Survey,” 36 (August 1996): 758-771.
    Stanley, Elizabeth A. “Evolutionary Technology in the current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The Army, Tactic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 March 25, 1998): 10-11.
    內政部警政署編。《加強民防體制之研究》。台北,民國72年。
    四、網路資料
    CIA.“The world factbook-china” http://www.odci.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ch.html
    Constitution Society. “THE SWISS REPORT: A special study for Western Goals Foundation.” March 1983 http://www.constitution.org/mil/swiss_report.htm
    Eberhart, Dave. NewsMax.com “While Swiss Have Shelters, Israel Preps for Nuke Attack Much Like U.S.” Saturday, June22, 2002http://www.newsmax.com/archives/articles/2002/6/21/173758.shtml
    Doctors for Disaster Preparedness “Civil Defense in Israel During the Persian Gulf War: One Year Later by Major General Ya`acov Lapidot Director General, Ministry of Police.” http://oism.org/ddp/lapidot.htm
    http://usinfo.americancorner.org.tw/archive03/0909bush.htm
    http://www.infoplease.com/t/hist/state-of-the-union/173.htm
    http://www.zivilschutz.admin.ch/zs-ch/211-entsteh-e.htm
    巴哥尼斯 ( William G. Pagonis)。《移動山岳》(Moving Mountains)。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台北:國防部,民國82年。
    王寧、薛曉源。《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社,1998年。
    卡特( Ashton B. Carter) 、裴利( William J . Perry)。《預防性防衛》(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9年。
    四川省軍區編。《兵員動員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田弘茂。《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6年。
    任連奎。《國防教育教程》。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1年。
    吉爾平(Robert Gilpin) 。《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楊宇光、楊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托佛勒等( Alvin Toffler and Heidi Toffler)著。《新戰爭論》。傅凌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3年。
    朱延智。《搶救台灣:小國危機處理》。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國88年。
    朱延智。《台灣安全》。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89年。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9年。
    朱鋒。《人權與國際關係》。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
    江蓋世。《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90年。
    貝文(Alexander Bevin)。《未來戰爭》,許緩南譯。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5年。
    佘拉米、侯肯( 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Jr. Holcomb),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國防部史 政編譯局,2001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雜誌,民國94年。
    林秀欒。《各國總動員制度》。台北:正中出版社,民國57年。
    林哲夫。《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91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2年。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
    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學─全球化進程中的變動、衝突、治理與和平》。劉小林、張勝軍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柯恩(Robin Cohen) 、肯尼迪(Paul Kennedy)。《全球社會學》。文軍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夏普( Gene Sharp)。《群眾性防衛--一種超軍事的武器系統》。李方譯。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87年。
    紐先鍾。《以色列的奇蹟:戰爭與國防》。台北:軍事譯粹社,民國56年。
    紐先鍾。《戰略思想與歷史教訓》。台北:軍事譯粹社,民國68年。
    紐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出版社,民國78年。
    翁明賢。《中共學生軍訓之戰略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出版,民國84年。
    翁明賢。《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7年。
    翁明賢。《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7年。
    翁明賢。《我國軍訓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8年。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出版社,民國91年。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編。《2004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台北:國防大學出版,民國94年。
    國防部編。《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出版,民國89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以阿戰爭之研究》。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出版,民國59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各國軍事安全機制》。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出版,民國91年。
    國防管理學院編。《國防組織與國防法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出版,民國87年。
    國家建設計畫委員會編。《由以阿六日戰爭擷取以寡克眾之道》。台北:國家建設計畫委員會出版,民國60年。
    國家總動員委員會編。《我國目前精神動員特質之研究》。台北:國家建設計畫委員會出版,民國59年。
    張念鎮。《中共軍事研究》。台北:政戰學校出版,民國76年。
    張芙美。《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88年。
    張春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民國91年。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高中軍訓第一冊》。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88年7月。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編。《學生軍訓五十年》。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67年。
    許如亨。《解構另類戰爭:心理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9年。
    陳水扁。《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1-國家安全》。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1999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9年。
    陳膺宇。《美國大專預備軍官團制度》。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87年。
    麥茲(Steven Metz)。《廿一世紀的武裝衝突》(Armed Conflict in the21st Century: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Post-Modern Warfare)。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湯德宗。《美國國家總動員研究報告》。台北:國防部法制司,民國81年4月。
    琴星。《網路時代的軍事安全》。河南:中國農民出版社,2000年。
    華茲(Kenneth N. Waltz)。《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倪世雄譯。上海:上海譯文出板社,1991。
    賀德芬。〈軍訓教育總體檢〉,蘇進強等著,《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民國86年。
    賀德芬。《大學之再生-學術自由,校園民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0年。
    黃唯亮。《兵員動員》。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葛斯汀(Joshua S. Goldstein ) 。《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雙業書廊,民國92年。
    嘉戴爾斯(Nathan Gardels),《世紀之路─改變中第全球秩序》(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出版,民國88年。
    赫爾德(David Held)。《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楊雪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劉軍寧。《民主與民主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劉鴻濤。《中國古代士兵生活與征戰》。台北市:臺灣商務出版,民國87年。
    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蔡東杰。《西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民國90年。
    鄧肯(Stephen M Duncan)。《平民戰士》(Citizen Warriors)。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民國91年。
    魯登道夫(Eric Friedrich W. Ludendorff) 。《總體戰》(Total War)。解放軍出版社譯 。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霍斯特(John Jørgen Holst and Audrius Betkevicius),《新時代小國的防衛策略》。林哲夫、李崇憘譯。台北:前衛出版社,民國90年。
    謝元熙。《文武合一教育之功能》。台北:台灣書局,民國76年。
    三、期刊論文
    王文元。〈大家一起來實踐全民國防〉。《吾愛吾家》,月刊289期。民國92年元月,頁23-24。
    吳乃德。〈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3年7月:33-61。
    吳乃德。〈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年7月,頁5-40。
    宋國城。〈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39卷9期。民國85年9月,頁5-26。
    宋學文。〈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吳英明、林德昌編。《非政府組織》。台北:商鼎出版,2000年,頁68-91。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性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2-26。
    姜家雄。〈快速反應部隊的理念與實踐〉。《國際關係學報》,20期。2005年7月,頁15-54。
    張中勇。〈民防組件與全民國防〉。《警學叢刊》,31卷2期。民國89年9月,頁188-201。
    莫大華。〈從「平民防衛」的國防觀論述中華民國的軍事戰略〉。《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2期。1999年4月,頁110-12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12
    9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5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