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48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5/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78984      在线人数 : 91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85


    题名: 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困境之研究:中共軍力發展與美日同盟
    作者: 鄭嘉政
    CHENG,CHIA-CHENG
    贡献者: 邱坤玄
    鄭嘉政
    CHENG,CHIA-CHENG
    关键词: 安全困境
    美日同盟
    中共軍力發展
    日期: 2005
    上传时间: 2009-09-14 10:39:06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後,國際情勢的變化以及中、美、日、俄之間的權力消長,促使東北亞大國重新檢視權力的布局。而當前國際安全形勢中區域內主要大國普遍增加軍事安全支出,並加快調整軍事戰略步伐。因此,增加國防安全經費支出是當前東北亞大國軍事安全競爭加劇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東北亞安全環境仍存有潛在的衝突因素:如北韓核武威脅、台海問題、歷史問題及海上資源爭奪與主權維護等因素,這些對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帶來潛在的威脅。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造成了恐懼與不安,使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必須自助,由於自助而產生安全困境。本文主在探討冷戰後東北亞安全不穩定的核心問題,即現階段東北亞列強之軍事權力競逐所產生的安全困境。期望以適切的研究途徑,合理的研究方法,藉由安全困境理論來解釋與發掘東北亞區域安全不穩定的現象和問題,並期能找出緩解的作為。全文以緒論做概括說明,本文論述的主要觀點區分為四章十二節,結論概述研究總成,並提出主要發現和意見。
    本文將安全困境的定義為「當一國爲了增強自身安全而採取的各種方式,必然構成對別國的安全威脅,雖然雙方均無意攻擊,其所採取的行動均是基於安全防衛考量,但是雙方亦不知道對方只是為了防衛目的才強化軍備或採取行動。雙方的行動可能會使情勢更為惡化,形成安全上的困境。」而安全困境本身就是一種悲劇。柯林斯(Alan Collins)認為安全困境應有三項必要條件:第一、雙方均不能確定對方的意圖,並進而誤認為是一種威脅;第二、存在於各參與者間幻想的互不相容態勢;第三、彼此尋求各種自相矛盾與減損的政策,因而產生了更大的不安全感。所以,以上三個特性,均需證明在東北亞地區確實存在,否則就不會發生因安全困境而造成的不安全螺旋。
    研究的重點,從東北亞軍事權力平衡、潛在的衝突因素、安全機制整合的程度等三方面所塑造出區域安全的戰略環境,探討區域強權軍力發展的外在因素。再以安全困境的角度來檢視冷戰後中共軍力發展與美日同盟的軍力布局,及彼此權力競逐作為。並綜合分析區域安全內在與外在的主要因素,找出原因,再結合國際發展趨勢,提出彼此對話、建立安全機制、強化信心措施、及合作等安全困境的緩解作為,期能藉由區域強權的共同參與,瞭解彼此問題所在及錯誤認知,進而消除疑慮、避免衝突,以確保東北亞區域的安全與穩定。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2004年12月。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1年國防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7月。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3年國防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12月。
    日本防衛廳。《1998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1999年2月。
    日本防衛廳。《2003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5年3月。
    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3年美國國防報告書》,國防大學譯印。台北:2004年12月。
    韓國國防部。《1997-1998年 韓國國防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1998年10月。
    二、專書
    克雷•史奈德(Craig A. Snyder)。〈建構亞太地區的區域安全〉。《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57-89。
    吳明上。〈美日建立海上聯合防衛的決定:以日本的政治決定過程為中心〉。《東吳政治學報》第20期。2005年3月,頁147-178。
    吳衛。〈共軍現階段「跨越式」軍備發展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2005年3月,頁47-59。
    呂國雄。〈中共發展攻陸巡弋飛彈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年2月,頁58-70。
    宋一之譯。〈中共2000年軍力展望〉。《國防譯粹》第27卷8期。2000年8月,頁51-60。
    宋以敏。〈布希政府對外政策中的亞太安全問題〉。《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2001年3月,頁1-6。
    宋秉中。〈中國,航向未定〉。《天下雜誌社半月刊》。2002年12月1日,頁150-155。
    李中邦。〈中日釣魚台之爭讓「台灣主權」原形畢露〉。《日本綜合情報專論》,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2004年4月,頁1-5。
    李明。〈北韓核武首次六方會談結果初探〉。《歐亞研究》第6卷第9期。2003年9月,頁17-19。
    李明。〈近期北韓核武危機亟待解決〉。《歐亞研究》第6卷第3期。2003年3月,頁15-17。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4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年7月。
    李明。〈朝核問題之發展與前瞻〉。《和平論壇亞太情勢分析》。2004年5月,頁1-2。
    李蒲。〈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2004年2月,頁3-18。
    杜映譯。〈中共海權崛起〉。《國防譯粹》第32卷3期。2005年3月,頁92-102。
    杜映譯。〈中共強化邊界安全〉。《國防譯粹》第32卷5期。2005年5月,頁102-104。
    汪毓瑋。〈對中共研究美國新軍事變革及其影響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2004年7月,頁23-47。
    辛本健。〈安全困境、均勢理論與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1年9月,頁24-27。
    忠頻。〈反制中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防雜誌》第230期。2003年10月,頁86-93。
    林長盛、牛銘實。〈對中共核威懾戰略的重新審視〉。《中共研究》第37卷第12期。2003年12月,頁67-79。
    林長盛。〈二砲部隊-中共洲際飛彈軍力發展現況〉。《全球防衛雜誌》第238期。2004年6月,頁48-55。
    林哲正。〈中共資訊戰略思維〉。《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98-106
    中國軍事科學院編。《世界2003年軍事年鑒》。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2月。
    林湧偉。〈中共『新軍事革命』的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2001年4月,頁125-152。
    林勤經。〈中共積極進行信息戰發展研究〉。《中共研究》第36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55-68。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90-102。
    金強一。〈美日東北亞區域戰略與朝鮮半島問題〉。《國際政治》第12期。2004年12月,頁132-135。
    施子中。〈中共海軍跨世紀建設與發展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6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63-81。
    胡元傑譯。〈中共、美國與崛起中的日本〉。《國防譯粹》第32卷10期。2005年10月,頁55-61。
    胡元傑譯。〈從東南亞觀點看中共的崛起:911事件後之區域安全〉。《國防譯粹》第31卷9期。2004年9月,頁95-104。
    倪樂雄。〈20世紀中國軍事現代化反思〉。《戰略與管理》第5期。2003年5月,頁24-29。
    唐世平。〈TMD和科索沃危機後的中國軍事戰略選擇〉。《當代亞太》第10期。1999年10月,頁25-34。
    丹尼•藍(Denny Lane)、劉戴蒙(Dimon Liu)。《中共軍事現代化》,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7月。
    唐國標。〈最新「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淺析〉。《現代國際關係》第10 期。2002年10月,頁18-22。
    徐大杰。〈中共能源與材料高科技發展概況〉。《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2005年3月,頁37-46。
    徐萬勝。〈日美同盟與日本的軍事大國化傾向〉。《當代亞太》第4期。2004年4月,頁10-15。
    時殷弘。〈安全兩難與東亞區域安全體制的必要〉。《戰略與管理》第4期。2000年4月,頁87-92。
    時殷弘。〈東亞安全兩難與出路〉。《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6期。2000年6月。頁22-26。
    高岩。〈中國大空戰略的發展方向〉。《廣角鏡月刊》第347期。2003年11月,頁6-9。
    寇世維。〈中共衛星科技發展對我軍事作戰之影響〉。《國防雜誌》第20卷第5期。2005年5月,頁105-114。
    張岑。〈軍隊結構不斷調整〉。《瞭望新聞週刊》第28期。2003年7月,頁18-20。
    張彥元譯。〈中共潛艦打先鋒〉。《國防譯粹》第31卷1期。2003年3月,頁119-127。
    張彥元譯。〈太空作戰:應用於反制太空作戰的太空武力理論〉。《國防譯粹》第32卷2期。2005年2月,頁70-82。
    日本防衛廳。《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2005年3月。
    張錫模。〈中國對朝鮮半島情勢之觀點〉。《歐亞研究》第6卷第2期。2003年2月,頁15-17。
    梁正邦。〈南北韓衝突起源研究-Kenneth Waltz的分析層次運用〉。《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77-87。
    梅林。〈中共巡航導彈的研發佈署〉。《中共研究》第34卷9期。2000年9月,頁81-95。
    郭天勇。〈從同盟關係的思變策定我國安全戰略走向〉。《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5-26。
    郭武平。〈東北亞新世代領袖之安全觀〉。《政策報告No.930003》,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6月,頁2-7。
    陳子平。〈美國防部2004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軍事現代化內涵〉。《國防雜誌》第19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18-30。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1998年3月,頁22。
    陳海可。〈石油風雲再起-論中共現階段石油外交策略〉。《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頁88-97。
    陳梓龍。〈現階段中共裁軍與體制改革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2期。1999年4月,頁32-50。
    黃文啟譯。〈大空圍棋:「神舟五號升空〉。《國防譯粹》第31卷11期。2004年11月,頁48-73。
    日本岡崎研究所彈道飛彈防小組。《新核武戰略及日本彈道飛彈防禦》,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4年11月。
    黃文啟譯。〈太空優勢的探討〉。《國防譯粹》第32卷5期。2005年5月,頁54-63。
    黃文啟譯。〈失去作用的「震撼與威懾」〉。《國防譯粹》第32卷2期。2005年2月,頁22-29。
    楊丹志。〈東亞安全困境及出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3年9月,頁22-27。
    楊永明。〈2004年日本防衛白皮書解析〉。《歐亞研究通訊》第7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7-10。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1998年6月,頁3-11。
    楊念祖。〈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34卷5期。2000年5月,頁70-86。
    廖文中。〈中共空軍戰略及武器裝備現代化概況〉。《中共研究》第34卷5期。2000年5月,頁87-99。
    趙國材。〈美日安保條約體系下之非作戰軍事行動〉。《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2002年6月,頁173-177。
    劉且友。〈對中共航天戰之研析〉。《國防雜誌》第19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65-76。
    劉松吉、王曼,〈論國際政治中的安全兩難〉,《國際論壇》,第7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8-52。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2005年3月。
    劉剛。〈安全困境與後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2年2月,頁55-59。
    劉德海。〈最近北韓動向及其對東北亞安全的影響〉。《和平論壇》,中華歐亞基金會。2002 年10月,頁1-2。
    蔡裕明。〈美國的軍事全球化與東亞的國際安全〉。《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3期。2002年7月,頁54-79。
    謝志淵。〈中共裁軍走精兵之路〉。《中共研究》第35卷第8期。2001年8月,頁70-81。
    鍾堅。〈中共航天計畫與軍事用途〉。《共黨問題研究》第5卷第28期。2002年5月,頁4-10。
    鍾堅。〈中共邁向區域霸權國防費持續增長〉。《中共研究》第37卷4期。2003年4月,頁20-24。
    闕和德譯。〈中共與北韓:從親密戰友變成保持距離之同盟關係〉。《國防譯粹》第31卷12期。2004年12月,頁77-103。
    四、碩博士及研討會論文
    丹尼斯•希奇。〈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與台灣的軍事改革:進程、問題與展望〉,第4屆台灣國防國際研討會。中華民國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主辦,2004年2月29日。
    朱松柏、李明峻。〈朝鮮半島情勢與亞太安全:理性計算的不理性遊戲〉,第31屆台、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4年3月25 日。
    卡里查(Zalmay Khalizad)。《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6月。
    吳東林。〈美中互動關係與台灣安全〉。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2001年碩士論文。
    李明。〈北韓核武計畫對朝鮮半島安全情勢之影響〉。《北韓核武問題與東亞區域安全座談會》。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6月10日。
    林碧炤。〈國際安全研究講義〉。政治大學93學年度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授課。
    邱伯浩。〈中共國家安全構面分析〉,國家安全之在思考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2004年6月25日。
    邱坤玄。「美國的東北亞政策與展望」。遠景論壇座談會。2002年8月14日。
    重村智計。〈日本的北韓政策與六國協議〉,第31屆台、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3月25日。
    陳漢華、劉榮傳、朱傳枝、法蘭克•赫夫曼。〈第二次波灣戰爭後美國之亞太安全政策〉,第4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3年10月。
    楊順利。〈從中共換裝蘇愷戰機論其空軍現代化發展趨勢〉,21世紀的解放軍-是黔驢還是老虎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6月12日。
    董立文、唐開太。〈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之研究〉,中華歐亞基金會、改革開放論壇聯合研究報告。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11月。
    劉德海、周力行。〈北韓問題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第4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3年10月。
    史文(Michael D. Swaine)、史旺格(Rachel M. Swanger)、川上高志(Takashi Kawakami)。《日本與彈道飛彈防禦》,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2年5月。
    鄭慧萍。〈美日安保體制與東北亞安全問題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1999年碩士論文。
    薄納德•寇爾。〈中共海軍犯台的能力及其決算〉,第5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4年10月29日。
    貳、英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Bush Georg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Y02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June 23,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Y04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May 23, 2004.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September 30, 2001.
    二、專書
    Gill﹐Bates Taeho Kim. China`s Arms Acquisitions from Abroad﹐A Quest for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布朗(Michael E. Brown)、寇特(Owen R. Cote)、林恩—瓊斯(Sean M. Ltn—Jones)、米勒(Steven E. Miller)。《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0月。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The Military Balance 1999-200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The Military Balance 2000-200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The Military Balance 2003-2004.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The Military Balance 2004-2005.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Jervis, Robert.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Mulvenon, James C. Soldiers of Fortun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hinese Military-Business Complex 1978-1998. New York: ME. Sharpe, 2001.
    Nye, Joseph 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 Longman, 2000.
    Pillsbury, Michael.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Shambaugh﹐David, and Richard H Yang. China`s Military in Trans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Shambaugh, David L.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布斯卡(Sussan M. Puska)。《下下一代的共軍》,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Stotes, Mark A.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Press, 1999.
    Wortzel﹐Larry M.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Press, 1999.
    三、期刊
    Beaver﹐Paul. “China Flexes Muscles in Missile Exercise.”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 30﹐No. 32(1998)﹐pp.18-20.
    Chirstensen﹐Thomas J.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5﹐No. 4(2001), pp.5-40.
    Christensen, Thomas-J.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 No. 4 (Spring 1999), pp.49-80.
    Christensen,-Thomas-J. “The Contemporary Security Dilemma: Deterring a Taiwan Conflict.”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 No. 4 (Autumn 2002), pp.7-21.
    Dorminey, Bruce. “Chinese Missiles Basic to New Strategy.”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Vol. 150, No.10 (Autumn 1999), pp.59-61.
    Evera, Van. “Offense, Defense, and the Causes of War; ” and Charles L. Glaser and Chaim Kaufmann, “What Is the Offense-Defense Balance and Can We Measure It?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2, No. 4(Spring 1998), pp.44-82.
    Fisher, David Jr. “Building a More Secure Asia through Missile Defense,”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Asian Studies Cerher, Backgrounder, No. 138, (0ctober 1955), pp.131-145.
    平松茂雄。《中國軍事力量》,楊鴻原譯。台北:凱倫出版社,1997年3月。
    Glaser, Bonnie S. “ Sino - American Relations Beyond September 1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223-229.
    Herz, John H.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Feb.,1950) pp.157-178.
    Jervis, Robert .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 No.2(Jan.,1978), pp.167-214.
    Jervis, Robert . “Security regi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O rganization, Vol. 36, No. 2 (Spring 1982) , pp.357-378.
    Khalilzad, Zalmay M. et 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1999), pp.71-72.
    Nye, Joseph S. Jr. “Strategy for East Asia and the U.S. - Japan Security Alliance. ” Defense Issue, Vol. 10, No. 35(March 29, 1995), pp.47-51.
    Shambaugh, David. “China`s Military in Transition.” The China Quarterly﹐Vol. 146﹐ No.3(1996), pp.256-298.
    Shambaugh, David. “Containment or Engagement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1﹐No.2(Fall1996)﹐pp.203-223.
    Tucker, Nancy Bernkopf. “ More of the Same : The Impact of Taiwan’s Elections on the U.S.- China - Taiwan Triangl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June 2002), pp.237-242.
    Wu, Xinbo. “The Taiwan Issue and U.S.-Asia/Pacific Security Strateg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 231-235.
    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6月。
    參、網路部分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千龍網:http://www.21dnn.com/
    中央日報:http://www.cdn.com.tw/
    中時新聞網: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http://www.chinamil.com.cn/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http://cnki.csis.com.tw:8808/id.jsp?id=035/
    中國時報系「知識贏家」資料庫:http://kmw.ctgin. Com/
    石明楷(Mark A. Stokes)。《中共戰略現代化》,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0年4月。
    中國期刊網:http://cjn.csis.com.cn/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世界日報:http://www.worldjournal.com/wjindex.php/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奇摩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
    青年日報:http://www.youth.com.tw/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10月。
    新浪軍事網:http://jczs.sina.com.cn/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
    經略國防:http://www.amdas.org/
    遠景基金會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 http://www.csis.org/
    龍源期刊網:http://www.qikan.com.cn/gbqikan/order.asp/
    聯合報新聞網:http://udnnews.com/news/
    聯合資料庫:http://udndata.com/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朱聽昌、宋德星、汪偉民。《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江謙介。《日本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1997年10月。
    艾林斯(Richard J. Ellings)、佛瑞柏格(Aaron Friedberg)。《2001-2002 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台北:2002年7月。
    西原正(Nishihara Masashi)。《美日聯盟的新挑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台北:2002年6月。
    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馬提(Michael E. Marti)。《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5年1月。
    佛蘿諾伊(Michele A. Flournoy)編。《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台北:2002年2月。
    余炳輝等編譯。《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克里夫(Roger Cliff)。《中共商用科技的軍事潛力》,謝豐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8月。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5月。
    李登科,劉德海等合著。《國際政治》。台北:空中大學,1996年9月。
    李潔明(James R. Lilley)、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共軍的未來》,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0年8月。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現代化中共軍力》,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台北: 2004年3月。
    拉克(Lawrence F. locke)、史匹爾達梭(Waneen Wyrick Spirduso)、斯羅弗門(Stephen J. Silverman)。《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項靖 等譯。台北:韋伯文化,2002年3月。
    拉薩特(Michael D. Swaine)、俞劍鴻、徐光明、林蘿嬪。《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4年6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1997年4月。
    杰維斯(Robert Jervis)。《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秦亞青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8月。
    波奇格瑞夫(Arnaud de Borchgrave)、希盧弗(Fran J. Cilluffo)、卡達西(Sharon L. Cardash)、利傑伍德(Michele M. Ledgerwood)。《網路威脅與資訊安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2年4月。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2002年2月。
    金德基(Dku-Ki Kim)。《東亞北海軍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4年9月。
    俊吉源。《中共的信息戰、反恐作戰與其戰略文化》,國防大學譯印。台北:2003年12月。
    勃奇克(LaaurieBurkitt)、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4年10月。
    奎斯特(George H. Quester)。《國際體系的攻擊與防禦》,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4年12月。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中共軍力成長》,李育慈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年1月。
    柯林斯 (Alan Collins)。《東南亞的安全困境》,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4年6月。
    相馬 勝。《中共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回戰爭》,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台北:1999年1月。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1年11月。
    美國陸軍學院(U.S Army War College)。《東亞安全挑戰與美軍聯戰新思維》,國防大學譯印。台北:2004年6月。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哥德斯坦(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7月。
    容安瀾(Alan D. Romberg)、麥戴偉特(Michael McDevitt)。《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係》,尹元隆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12月。
    桃井 真。《2001年日本軍力》,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1999年6月。
    高連福。《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
    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編,《2003年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1月。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2004年戰略安全彙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印,2005年1月。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4年戰略論壇文集》。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印,2005年1月。
    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後的合作與紛爭》,蘇長和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藴嶺。《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和日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6月。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7月。
    陳梓龍。《新世代解放軍》。台北:黎明文化出版,2003年8月。
    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3年7月。
    麥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摩利森(Charles E. Morrison)編。《2001年亞太安全觀》,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台北:2002年2月。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著。《SIPRI年鑑2003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7月。
    華茲(Kenneth N. Waltz)。《國際政治理論》,胡少華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2年5月。
    華茲(Kenneth N. Waltz)。《國際政治體系理論分析》,胡祖慶譯。台北:五南,1989年2月。
    溫特(Alexander Wendt)。《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葛林(Michael J. Green)、柯羅寧(Patrick M. Cronin)。《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7月。
    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賓尼迪克(Hans Binnendijk)。《美國軍事轉型》,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 2004年9月。
    薩克宣(Sam C. Sarkesian)、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美國國家安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5年1月。
    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郭家琪、余佳玲、方淑惠、林宜瑄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5月。
    譚門(Ronald L. Tammen)、古格樂(Jacek kugler)等合著。《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3年12月。
    蘇長和。〈安全困境、安全機制與國際安全的未來〉,《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任曉 主編。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7月。
    三、期刊
    丁永康。〈北韓發展核武與大國關係〉。《歐亞研究》第6卷第2期。2003年2月,頁11-13。
    丁樹範。〈中共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安全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7期。1995年7月,頁6-20。
    丁樹範。〈中共軍備政策〉。《遠景季刊》第2卷2期。2001年4月,頁1-28。
    丁樹範。〈中國大陸國防工業及其軍事力量的意涵〉。《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頁1-17。
    尹樹強。〈「安全困境」概念辨析〉。《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1月,頁57-61。
    方金龍譯。〈打造明日潛艦〉。《國防譯粹》第31卷12期。2004年12月,頁104-112。
    方金龍譯。〈赤色神盾〉。《國防譯粹》第31卷11期。2004年11月,頁102-112。
    方金龍譯。〈預測中共未來發展走向〉。《國防譯粹》第32卷10期。2005年10月),頁82-92。
    王安國。〈美伊戰爭對中共建軍備戰可能影響〉。《遠景季刊》第5卷第2期。2004年4月,頁219-237。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中華民國應有之作為〉。《遠景季刊》第1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111-114。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1998年4月。頁5-8。
    以理。〈2001年中共軍事〉。《中共研究》,第36卷第2期。2002年2月,頁51-68。
    正宏。〈打造中國強大海軍〉。《瞭望周刊》,第30期。2004年7月26日,頁35-36。
    曲儉。〈中國新型防空導彈外銷〉,《廣角鏡月刊》第385期。2004年10月,頁59-61。
    江憶恩。〈簡論國際機制對國家行為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2期。2000年12月,頁5-8。
    艾向榮。(21世紀共軍在亞太地區之角色-中共軍隊未來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1期。1997年1月,頁12-26。
    何擎。〈中日海軍實力漫談 甲午戰爭後的再較量〉。《全球防衛雜誌》第242期。2004年10月,頁54-59。
    余永章。〈從中共軍力成長論述台海不對稱戰爭對我之威脅與省思〉。《國防雜誌》第20卷第1期。2005年1月,頁97-10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05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05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85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