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48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04755      Online Users : 9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83


    Title: 從國際法觀點:論水雷在武裝衝突中對戰術及戰略之影響
    Authors: 張勝凱
    Chang, Sheng-Kai
    Contributors: 趙國材
    Chao,J.K.T.
    張勝凱
    Chang, Sheng-Kai
    Keywords: 水雷
    武裝衝突
    國際法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4 10:38:55 (UTC+8)
    Abstract: 一、水雷在海戰中使用的例子比比皆是,然從國際法的觀點來看,對水雷戰略及戰術又有何種影響?是為本論文之研究背景。而水雷武器,如何在國際法有關限制或約束下,仍舊可有效執行它的傳統任務?及水雷之運用適當時機探討,為本文研究之目的。水雷敷設的要件有四:(一)符合合理性、必要性的原則;(二)維持中立國船舶航行自由的義務;(三)通知的義務;(四)事後清除的義務。1907年及1980年這兩項條約中僅對水雷的使用方式做出若干限制,其限制可歸納如下:(一)水雷僅限於合法的軍事目的。(二)除非該水雷具備自毀機制。(三)禁止使用漂雷。(四)水雷設計在接觸敵軍事目標船艦後引爆,布雷須提出警告。(五)水雷的位置須作記錄。(六)水雷的布放考慮能使中立國在公海的海運暢通。
    二、1982年公約及1994年手冊,有關對水雷運用重點置於地理範圍或水域範圍上的限制為主,水雷作戰方式、手段及部分所謂布雷時機上的限制。平時:(一)主權國家仍然有權在預警或不預警水域布雷,亦可因其國家安全理由,在其內水與群島,他船可行使無害通過之水域布雷,並公佈水雷佈置圖。(二)平時在沒有對方同意前,亦不可在別人的離島與水域布雷。(三)水雷可布於遠離他國領海的公海,決定於布雷國基於何種理由布雷。(四)應提供通告,並宣佈除去之日期。(五)負起維護地區安全之責任,並適時提供警報。當武裝衝突發生時,下列規定內可合法布雷:(一)在軍事危機發生之時即宣布雷區;(二)各布雷國應適當注意對公海的合法使用;(三)衝突中止時,應將雷設定為不具傷害性;(四)應加裝或藏在底部的非繫留雷應在解除管制後一小時內設定為無傷害;(五)雷區記錄,正確的通知依序清除或復原。武裝衝突結束後,交戰雙方應將其佈置的水雷清除,並為中立船隻保留一條規代繞道或穿越的航道以確保航行安全。
    三、整個水雷作戰應區分布雷作戰與水雷反制(Mine countermeasures; MCM)作戰兩大部份。布雷作戰:依作戰目的區分:(一)戰略性布雷:依全般戰略構想及海軍作戰指導,於特定之海域實施布雷,限制敵艦船行動。(二)戰術性布雷:配合戰術運用,實施布雷,以達特定之目的。依作戰性質區分:(一)攻擊性布雷:於敵方可控制之水域,實施布雷。(二)防禦性布雷:於我方可控制之水域,實施布雷。水雷反制作戰:(一)積極性反制:係對敵水雷之儲存場庫、運輸載具及製造廠所,予以轟炸或破壞。或運用空中、水面之水雷反制兵力,對敵布雷之水域或航道,予以清除或標示。(二)消極性反制:係消減艦船本身磁性與裝備所產生之噪音,並採取損害管制等措施,以減低水雷造成之損害。
    四、水雷作戰的優點:(一)水雷具有深刻的心理上與政治上的影響力。(二)水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三)水雷是一種待機武器。(四)水雷通常是一種令人捉摸不定的武器。(五)水雷是具有彈性的。(六)水雷非常適合於提供變化多端的反應。(七)水雷可以改變戰場的地理環境。水雷的價值:(一)水雷是一種最遠的遠離武器。(二)水雷戰是一種可以為大眾所接受的戰爭藝術。(三)水雷適用於支援其他作戰行動。(四)水雷可以調整戰場上兵力不平衡態勢。(五)水雷可以由海軍所有航具作精確的布放。(六)水雷具有相當長的擱置壽命,所以是一種很穩當的投資。(七)水雷不易實施反制。(八)在僵持的國際政治氣氛中,水雷是一種理想的武器。
    五、水雷在軍事領域內的重要價值及特點,水雷運用具有戰略及戰術上的優點及靈活性,從水雷發展的歷史來看,其運用構想是從純防禦的觀點出發,先用於自身擁有的江河、港口、海灣防衛作戰中,進而因運用思想的改變(敵可來我可去),使水雷用在近海防衛或對敵實施攻勢布雷,以獲至軍事上的勝利,運用的構想轉變使水雷兼具戰略、戰術上攻防之效能。在時效上,其難在短時間內發揮顯見之效果,因而往往受到忽視,但是具有遠見之軍事策略家,決不會忘卻水雷在掌握海權、戰略、戰術運用上,所佔有之獨特地位,而依賴海洋做為生命線的國家,更以水雷作戰為其軍事作戰之重點。然水雷敷設於水中,若不加以固定,而任其自由漂流,則不應受破壞擊沉之非交戰國船艦,亦往往無故殃及,故不得不在國際法中採取限制使用的手段。
    六、在武裝衝突期間,衝突雙方有權於自己內水或領海內布放水雷之權利,惟應負通知及適切警告義務於中立國政府和船舶,且不得阻斷通往連結於國際海峽的航道,此乃一般可接受的國際法原則;另傳統國際法並未准許國家於和平時期於他國的國家水域內布放水雷,尼加拉瓜布雷案判例即為一實際例証,若情況符合聯合國憲章第51條自衛之目的,則衝突雙方布放水雷於敵對一方的港口、內水、領海內,縱法理上容有爭議,但解釋上似乎並非法律之所不許。
    七、有關海洋法上毗連區(鄰接區)、專屬經濟區(EEZ)及大陸架(大陸棚、大陸礁層)上布雷之問題,依1982年海洋法公約第86條規定已非具有公海法律地位,沿海國具有管轄權,且依1994年聖雷莫軍事手冊第十條規定:武裝衝突時,海軍兵力的敵對行動,可在下述區域或其上空進行:一、各交戰國的領海、內水、陸地領土、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以及群島水域。二、公海。三、各中立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故只要當事國盡其應盡的通知警告的國際法義務即可,1987年兩伊戰爭中伊朗的布雷行動招致世界各國的輿論撻伐及出兵干涉,其重點就在雷區位置的不當及攻擊目標未能有效區分。
    八、水雷能否正確區分攻擊目標,是國際法上對水雷使用的限制項目之一,即水雷無法區分敵我是最大難題所在,因此若能在水雷識別目標科技上獲得突破,則相關國際法的限制與約束,對水雷武器的使用的影響將降至最低。
    九、現代水雷科技的提升,使水雷產生多樣性的變化,水雷從原先一個「點」的威脅,變成多點組合成「線」、「面」控制一定範圍內海洋表面之下的水體,進而到達目前水雷偵測感應範圍內,海洋空間包含水下及水面之上的三度空間立體掌控。如能掌握海上軍事目標的物理特徵,並將感應器的引爆範圍調整或設定在相關攻擊軍事目標的物理特徵上,則現今國際法對水雷之限制將可突破。並且僅以少數高精密水雷就可威脅相當大的面積內的軍事目標。
    十、1990年代以來,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的海軍戰略都進行調整,戰略重點由海洋轉向陸地,近岸地區濱海作戰將有取代海上大戰,成為海戰的主要趨勢。以國家利益為中心,使用軍事手段或武力支持國家戰略時,水雷在海洋戰略(屬國家戰略層次,獲取海洋的利益為標地)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其操作運用概念為對海洋的「為我所用」(海洋控制)及「不為敵所用」(海上拒止)兩種不同的思想。其做法或採取的行動即落入海戰中封鎖與自衛行使的手段中。
    十一、海洋控制的觀點,水雷仍是合法性武器,可配合其他的海上戰具使用,達成海洋為我所用之目標;在海上拒止時,可達成海洋不為敵所用的效果,尤其是行使自衛權時。若採攻勢作為時,水雷運用在封鎖作為亦有其巧妙之處,惟須注意避免使用封鎖這一名詞,以求海上封鎖之利避海上封鎖之法律責任,換句話說,國際法對水雷的限制並未影響武裝衝突時水雷在戰略及戰術運用上的思考及作為;在使用水雷時仍必須以國家戰略目的為主要之需求,尤其是生存為最高法則。
    十二、中共攻擊性布雷海域對我而言,可能為我重要港口、對外航線及外島附近海域,以阻滯或摧毀我之外島補給線、對外航運與有生戰力。其防禦性布雷,則可能以維持其海運之暢通及考量其本身掃雷能力,以其沿海重要港口、港灣為重點,江防布雷亦為其軍事防禦重點(極可能運用其研製的漂一或漂二水雷)。
    十三、國際法觀點切入,台海武裝衝突時對水雷戰術與戰略運用之影響,可獲致下列結論:(一)武裝衝突期間,布放水雷於敵對國家的領海、港口或內水,在法理上或有爭議,解釋上仍以傾向並非法所不許;交戰國有權於自己內水或領海內實施防禦性布雷,則屬確定之原則。(二)交戰雙方政府於武裝衝突時有權使用水雷對抗敵對之對方,惟不得危及中立國船舶。交戰國使用水雷必須通知航行商船及中立國船舶其所布設水雷的危險區域,並指定安全航道。(三)布雷的理由應以防衛為主,以阻止敵方武力攻擊為限,並且防禦的行為需與敵方的攻擊行為相衡平,符合比例原則。(四)水雷可於平時先行秘密布雷,再於危機緊急情況升高之時啟動水雷備炸,若能妥慎計畫及精確的設計感應裝置區分船舶的軍事目標屬性,降低國際法對水雷使用之限制項目,毋寧說是一種對水雷使用的幫助。(五)未來台海發生衝突我於領海範圍內實施守勢布雷行動,較易獲致國際法之認同,如實施攻勢布雷需要考量當時敏感之兩岸關係、國際法限制、及事前之宣告問題。(六)海峽雙方各自於兩岸領海部分布雷,其他國家無權以妨礙通航自由為由派遣掃雷艦在沿岸國領海內掃雷,除非獲有沿岸國之同意,否則此舉即不屬無害通過,而為侵犯沿岸國主權的行為。(七)就事實而論,敵可來我可去是水雷運用的戰略戰術通則,台灣到大陸布雷要比中共到台灣港口布雷要來的合理的多。我方於海峽內布雷(中共領海內或港口附近)則因心理的威脅存在,貿易的進行勢必受相當大的影響。比較雙方於海峽內布雷的利弊得失,我們則可發現純以水雷作為封鎖對方的手段,則我優敵劣。(八)水雷戰還需要精密的數學分析及詳細計畫,尤其是水雷攻擊目標的屬性(是否為軍事目標),這是國際法上主要限制水雷運用的所在。中共對台灣的水雷戰封鎖將不具軍事上的決定性。決定中共對台水雷作戰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政府的彈性、軍隊的領導以及人民的反應。
    十四、我國應有之水雷政策擬:(一)投資水雷科技研究機構,結合產官學界引進技術,重點發展水雷目標鑑別能力及老式水雷的現代化,擺脫國際法上之拘束。(二)考量敵情及戰略需求,重新規劃攻守勢雷區及計算雷量需求,編配調整建立足夠之水雷布放兵力(載具)及人力,以利攻防之用。(三)統合整體水雷後勤組織,建立支援水雷作戰能量,專則統一機構事權集中管制,先期準備俾利不時之需。(四)強化專業訓練,長期培訓人才提升水雷戰技,結合動員徵租紮實演練。(五)、量地用兵,針對港口開放數量需求,籌(組)建內水、港口、重要領海內要域之水雷反制及雷區監控兵力,平時實施海底水文調查,建立所需之資料庫,戰時結合其他兵力,實施水雷反制作戰及敵對行動中止時之掃雷作為。
    十五、海峽布雷之建議:(一)衝突雙方之內水、領海均可布雷。(二)衝突雙方之專屬經濟區,在不妨礙航行自由及環境保護下,仍可行布雷惟需宣告。(三)在公海上布雷時必須考量布雷對第三國之影響。(四)台灣海峽屬國際海峽,最近寬度約80浬,以海峽雙方公佈之領海基線算起,約在中線左右11浬為專屬經濟海域或公海。因此基於航行管制或宣告,則可宣告排他性水域實施軍事布雷(雷區可使用可控制遙控水雷,依令啟動管制)。(五)、任何布雷行動在不違反軍事需求時,隨時宣告以符合國際法。
    十六、布雷時機及攻擊目標、手段之選擇:平時防禦性雷區可先行計畫,完成雷區之水文調查、航運狀況掌握及預判敵情,設計以人工或遙控方式建立守勢雷區,備而不用,依衝突情勢之升高而經宣告備炸,以掌握布雷先機,減少準備時間。敵前布雷之雷區規劃,宜以敵港口為優先,沿岸次之,河口再次之。敵港以專用軍港優先,軍商港次之,商港再次之。攻擊目標為軍事目標,補給艦為先,作戰艦次之。方式以夜暗及非正規兵力布雷或以潛艦布雷為主要選項。
    十七、國際法的教育與國內修法之配合: 戰爭指導者必須重視國際法因素對戰略決策的制約作用,充分運用國際法手段,創造有利的國際法環境,獲取戰時國際與論的支持與宣傳。配合國際法之更遞而制定相關法律(國內法)條文,將對水雷於戰略與戰術上之運用影響深遠。
    Reference: 壹、 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海軍學部。《海軍作戰要綱》。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89年12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水雷作戰譯叢》。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74年10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海軍作戰要綱釋要》。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80年8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海軍與國際海洋法》。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85年4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海軍艦隊發展史(二)》。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90年10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國際法之基本問題》。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76年5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74年9月。
    二、專書
    《中國軍事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7月。
    黎健文。〈美水雷作戰的現在與未來〉。《海軍學術月刊》,36卷5期。民國91年5月。頁41-46。
    錢懷源譯。〈水雷戰-一項合理而嚴密的防禦〉。《國防譯粹》,5卷2期。民國67年2月。頁78-84。
    嚴國輝譯。(Mines & Mining)〈水雷及其使用效能〉。《國防譯粹》,13卷8期。民國77年8月。頁60-65。
    五、碩博士(軍事)論文
    王宗海。〈我與中共水雷作戰戰力之比較〉。三軍大學海軍學院,民國83年2月。
    成宗文。〈台澎防衛水雷作戰之研究〉。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民國87年4月。
    李連鈞。〈水雷反制作戰之研究〉。三軍大學海軍學院,民國86年4月。
    卓緯恩。〈在高科技條件下探討水雷作戰之運用〉。國防大學海軍學部,民國93年2月。
    荊懷安。〈我海軍水雷反制作戰之研究〉。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民國85年3月。
    王曉衛、楊林書著。《建軍護邦-歷代兵制》。台北:萬卷樓,民國90年1月。
    理查.史東曼(Richard Stoneman)著。《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孫慧敏譯。台北:麥田,民國88年2月。
    張福恆。〈國際法上國際航用海峽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六、研討會論文
    Bernard D. Cole 伯納德•寇爾。〈A Chinese Naval Assault Against Taiwan:Capabilities and Prospects〉〈中共對台的海上侵略:軍力與前景〉,《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屆,龍潭: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3年12月。頁71-100。
    何燿光。〈海軍關閉大陸港口政策之研究-戡亂作戰中一個幾乎被遺忘的部分道〉,《近五十年中華民國軍事史學術研討會》,中華軍史學會,民國90年11月。頁1-27。
    卓緯恩。〈海龍王的蝦兵蟹將-論水雷作戰潛能〉,國防大學兵學研究,民國92年11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室編。《第二期海洋法規研習會講義》,高雄:中山大學,民國86年3月。
    陳荔彤。〈海洋平時軍事使用的規範管制〉,《海洋法論》,台北:台北大學,民國85年12月。頁463-510。
    陳德門。〈二○○五至二○一○年中共海軍對我實施封鎖能力評估與我因應之道〉,《國防政策評論》,4卷1期,2003年秋季。頁110-133。
    楊永明。〈國際法上自衛權之研究〉,《國際法論集》,台北:三民,民國93年3月。頁625-643。
    趙國材。〈論美蘇波斯灣護航措施之法理與實踐〉,《人文社會科學論文集》,台北:聯經,民國77年12月。頁391-422。
    菲利浦.威爾金森著。《世界歷史》(World History),陳系貞譯。台北:貓頭鷹,民國87年8月。
    王鐵崖、朱荔蓀、田如萱編。《戰爭法文獻集》。北京:世界知識,1985年9月。
    七、報章雜誌
    《海軍雜誌》,1988年1期(北京:解放軍,1988年1月)。
    一丁。〈水雷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現代艦船》,2001年9月。頁11-12。
    于青雲。〈水下作戰科技系列-小兵立大功之水雷〉。《尖端科技》,2002年7月。頁66-71。
    尹小功、許堅。〈現代水雷的五大發展趨勢〉。《現代軍事》,2001年5月。頁24-26。
    云青。〈潛艇的冤家-水雷〉。《當代海軍》,2001年5月。頁45-47。
    方寧。〈戰爭法的發展歷史與地位作用〉。《國防》,2000年1月。頁21-22。
    王偉。〈歷久彌新話水雷〉。《國防》,2002年11月。頁58-59。
    丘山。〈封鎖作戰 捍衛主權〉。《現代艦船》,2004年12月。頁8-10。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台北:韋柏文化,2002年3月。
    冬雷 編。〈中國海軍掃雷紀實(一)掃除水雷衝出長江口〉。《現代艦船》,2004年9月。頁38-39。
    甘友蘭編著。《日本通史(下冊)》。台北:東方書局,民國47年10月。
    冬雷 編。〈中國海軍掃雷紀實(二)援越掃雷揚軍威〉。《現代艦船》,2004年10月。頁32-34。
    冬雷 編。〈中國海軍掃雷紀實(三)廈門灣疑存雷區的消失〉。《現代艦船》,2004年11月。頁79-80。
    史泰勒。〈對抗水雷威脅的最佳保障AN/WLD-1 遙控除雷系統〉(AN/WLD-1 Remote Minehunting System Is Deployed)。《全球防衛雜誌》,254期,2005年10月。頁126。
    余紀中。〈波灣水雷戰記〉。《全球防衛雜誌》,1991年11月。頁32-45。
    宋云霞、李慎國。〈海上武裝衝突的調節器-海戰法〉。《國防》,2000年1月。頁23。
    宋云霞、張征書。〈海上作戰區域(海戰場)的劃定〉。《國防》,2000年2月。頁20。
    宋云霞。〈軍事目標的識別〉。《國防》,2000年8月。頁23。
    宋云霞。〈軍事欺詐與背信棄義〉。《國防》,2000年5月。頁23。
    奧本海(Oppenheim’s)。《國際法:戰爭與中立》。岑德彰譯。台北:台灣商務,民國59年2月。
    宋云霞。〈海上中立〉。《國防》,2000年4月。頁31。
    宋云霞。〈海上示威〉。《國防》,2000年7月。頁31。
    田村久三。《機雷(水雷)之威脅與其對策》。台北:實踐學社,民國48年3月。
    宋云霞。〈海上封鎖〉。《國防》,2000年10月。頁26-27。
    李克峰。〈俄羅斯火箭上浮水雷〉。《艦船知識》,2002年10月。頁34-35。
    李萌。〈俄羅斯沉底雷〉。《艦船知識》,2002年10月。頁35-36。
    李鵬程。〈二戰中德對英海上封鎖的思考及啟示〉。《軍事歷史》,1999年5期。頁33-36。
    林長盛。〈解放軍水雷兵器的現狀與發展(下)〉。《尖端科技》,238期,2004年6月。頁103-107。
    林長盛。〈解放軍水雷兵器的現狀與發展(上)〉。《尖端科技》,237期,2004年5月。頁96-106。
    姜華峰。〈二戰以來三次島嶼封鎖作戰的戰略決策及啟示〉。《軍事歷史》,2004年3期。頁40-44。
    奧本海(Oppenheim’s)。《奧本海國際法》。岑德彰譯。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6年。
    苗吉偉。〈論國際法在戰爭中的運用〉。《國際關係學院學報》,81期,2005年3月。頁44-48。
    殷飛。〈我軍實施海上封鎖作戰的若干國際法問題〉。《西安政治學院學報》,13卷4期。2000年8月。頁68-71。
    海工。〈中國水雷發展簡史〉。《現代艦船》,2001年9月。頁13-14。
    任克明、李萬君、林賀新編。《水中兵器與戰爭》。北京:國防工業,1997年12月。
    海林。〈中共水雷作戰能力評析與因應對策〉。《尖端科技》,240期,2004年8月。頁42-54。
    海豚、海獅。〈形形色色的反水雷裝備〉。《艦船知識》,2004年9月。頁32-36。
    秦大鵬、吳懿鳴。〈伊拉克戰爭中的水雷戰〉。《現代軍事》,2003年6月。頁51-53。
    秦志強。〈日本海上自衛隊水雷戰能力分析〉。《現代艦船》,37期,2002年5月。頁37-40。
    秦志強。〈第三代反水雷裝備簡介〉。《現代艦船》,2001年9月。頁16-18。
    高洪艷。〈海上封鎖作戰一席談〉。《現代軍事》,2003年1月。頁54-55。
    聯勤兵工技術發展中心譯。《火藥學原理》。台北:聯勤總部,民國62年4月。
    張立德。〈中共對台封鎖可能模式及我國因應之道-兼論國際法對封鎖所造成的影響(下)〉。《尖端科技》,204期,2001年8月。頁64-73。
    張立德。〈中共對台封鎖可能模式及我國因應之道-兼論國際法對封鎖所造成的影響(上)〉。《尖端科技》,203期,2001年7月。頁24-33。
    張志強。〈美日台反水雷戰力分析〉。《現代艦船》,2004年9月。頁8-13。
    陳安剛、金之剛。〈台灣海軍大掃描〉。《現代艦船》,2004年11月。頁13-18。
    任克明、李萬君、林賀新編。《世界軍武發展史-水中兵器篇》。北京:世潮,2004年4月。
    陳鋒、鄧又輝。〈水雷武器發展趨勢分析〉。《國防技術基礎》,2005第4期,2005年4月。頁34-36。
    傅金祝。〈伊拉克水雷失效為哪般〉。《艦船知識》,2004年8月。頁45-46。
    董明林、孫士兵。〈日軍水雷戰部隊剖析〉。《現代軍事》,2001年10月。頁53-55。
    趙利,侯明強。〈海上殺手-神奇的高科技水雷〉。《現代艦船》,2001年9月。頁14-15。
    歐陽超。〈先發制人戰略與國際法〉。《現代國際關係》,189期,2005年7月。頁13-19。
    羅吉斯(Anthony P.V.Rogers)、麥赫比(Paul Malherbe)。《中道之師-武裝衝突法手冊》(Fight it right:Model Manual on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for Armed Forces),國防大學譯。龍潭:國防大學,民國94年7月。
    蔣炫。〈台灣海軍水雷戰能力淺探〉。《現代兵器》,2002年11月。頁30-32。
    蕭楚喬。〈海島水雷作戰〉。《尖端科技》,139期,1986年3月。頁44-49。
    謝丹。〈海上封鎖作戰的司法保障-捕獲法院〉。《當代海軍》,107期,2002年8月。頁31-32。
    叢文勝。〈試析國際法與現代戰爭〉。《中國軍事科學雜誌》,14卷1期,2001年1月。頁62-68。
    八、網際網路
    朱子芬編。《海洋法》。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62年6月。
    〈科孚海峽案〉。2005年5月16日。http://zy.tjrtvu.edu.cn/inlaw/ReadNew.asp?NewSID=327。
    〈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知行空間 中國礦業大學學生在線網站http://dsa.cumt.edu.cn:8080/article/view.jsp?id=1052488684812,2003年4月9日。
    http://www.chinainterlaw.org/display_topic_threads.asp?ForumID=23&TopicID=825
    中國行政區劃分〈世界地名指標〉http://www.xzqh.org/suoyin/sjdm/093.htm 2005.5.17.。
    四、期刊文章
    袁林。〈□□公法案例□解〉2002年3月12日http://www.eastwestla.com/C_int/text014.htm。
    國際紅十字總會中文網站。〈適用於海上武裝衝突的國際法〉(聖雷莫海戰法手冊)。http://www.icrc-chinese.org/
    貳、 英文部分
    一、Government Publications
    Corfu Channel Case, Merits, ICJ Reports 1949,p.4
    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nd against Nicaragua Case, Merits, ICJ Reports 1986,p.14.
    何適。《國際法》。台北:台灣聯合書局,民國48年初版。
    UK Ministry of Defence. The Manual of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二、Books
    Adam,Roberts. Guelft Richard. eds. Documents on the Law of War,2nd 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Burchell Wade,林頂立譯。〈神燈空用雷射水雷探測系統簡介〉。《國防譯粹》,24卷9期。民國86年9月。頁90-92。
    Chao,John K.T. ”Legal Aspects of a Pacific Blockade of Taiwan.” in Unravelling The Asian Miracle ed. Jayant Lele and Kwasi Ofori-Yeboah,141-167.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
    Dunnigan,James F. How to Make War: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odern Warfa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4th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2003.
    Falk, Richard A. The Vietnam War and International Law-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
    Hartigan, Richard Shelly. Lieber’s Code and the Law of War. Chicago:Precedent Publishing,Inc.,1983.
    Higgins,A. Pearce C.B.E., K.B.A.,and C. John Colombos, LL.D..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45.
    Howard, Michael. ed., Restraints on War-Studies in the Limitation of Armed Confli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Kan, Yiu-Lan.ed,A General History of Japan,vol.II. East Books Inc.,1958.
    李杰。《改變世界的艦船武器》。台北:晨曦,2002年6月。
    Keith, A. Berriedale. Wheaton’s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Stevens & Sons, Limited,1944.
    Ken, Booth. Law,Force&Diplomacy at Sea. London: George Allen&Unwin,1985.
    Donohue Hector J.,浩然譯。(Minesweeping+Mine Hunting=Success)〈水雷反制作戰成功之鑰〉。《國防譯粹》,26卷5期。民國88年5月。頁78-85。
    Lauterpacht,H..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Vol. II Disputes,War And Neutrality 7th ed.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 1952.
    Levie, Howard S. Mine Warfare at Sea.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2.
    ―――Navie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Holmes&Meier Publishers,Inc,1979.
    O`Connell,D.P.The Influence of Law on Sea Power.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5.
    Pemsel, Helmut. A History of War at Sea: An Atlas and Chronology of Conflict at Sea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Major I.G.D.G. Smith (tran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55?,Annex 5.
    Porter,E.B.Chester W. Nimitz. Sea Power-A Naval History. Preutice Rall Inc.,1960.
    Saunders,Commodore Stephan RN,”Jane’s Fighting Ships,2004-2005.”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vy(PLAN),115-140. 107th ed. Sentindl House :Jane’s Information Group Limited,2004.
    Scott, James Brown. Texts of The Peace Conferences At The Hague,1899 and 1907-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Appendix of Related Documents. Boston and London: Ginn & Company,1908.
    李邁先著。《俄國史(上卷)》。台北:正中,民國58年8月。
    Watts, Anthony J. ”Jane’s Underwater Warfare Systems,2002-2003.”Mines,303-326.14th ed.Sentindl House:Jane’s Information Group Limited,2002.
    《海軍華美軍語詞典-術語之部》。台北:海軍總司令部,民國77年5月。
    三、Journals
    O`Connell,D.P.(1973),`Nav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 Britain and the Sea,The Collected Papers and Records of the Conference held at the 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12-14 September,pp.30-1.Extracts were printed in the New Scientist,25 October 1973.
    ―――`Transit right and maritime strategy`,RUSI Journal,June,1978,pp.11-18.
    周鯁生。《國際法大綱》。上海:商務,民國22年10月。
    房立中編。《世界兵器詞典》。台北:天工,民國80年8月。
    金聲。〈獵雷〉,收錄《新技術與現代軍事》,解放軍編輯部編,(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頁118-119。
    俞正山編。《武裝衝突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姜來根編。《21世紀海軍艦艇》。北京:國防工業,1998年1月。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武裝衝突法參考手冊》。北京:中國紅十字委員會,2003年10月。
    胡文龍編。《聯合封鎖作戰研究》。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3月。
    Greer William L.,Bartholomew James,龔維傑譯。(The Psychology of Mine Warfare)〈水雷作戰之心理影響〉。《國防譯粹》,13卷12期,民國75年12月。頁19-25。
    胡永齡編著。《戰時國際公法》。上海:中華書局,民國36年。
    胡啟生著。《海洋秩序與民族國家-海洋政治地理視角中的民族國家構建分析》。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茅元儀。《武備志》22冊。台北:三軍大學,民國72年2月影印。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徐熙光著。《國際法與國際事務論叢》。台北:台灣商務,民國82年4月。
    海軍學術月刊社。《古今海戰要覽》。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民國80年6月。
    海軍學術月刊社。《海軍與國際海洋法研究專輯》第29-34卷。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民國89年11月。
    紐先鍾著。《戰略家:思想與著作》。台北:麥田,民國89年6月。
    高健軍著。《中國與國際海洋法-紀念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10週年》。北京:海洋,2004年2月。
    高健軍著。《國際海洋劃界論-有關等距離╱特殊情況規則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Hahu Bradley,張兀岱譯。〈中共海軍的水雷反制能力〉。《海軍學術月刊》,21卷12期。民國76年12月。頁19-27。
    國防大學海軍學部編。《軍事學術研究論文選輯》第二集。龍潭:國防大學海軍學部,民國93年12月。
    國防部史政局編。《韓戰輯要》。台北:國防部史政局,民國41年6月。
    崔書琴。《國際法下冊》。台北:台灣商務,民國50年12月臺灣三版。
    張召忠編著。《海戰法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張景恩。《國際法與戰爭》。北京:國防大學,1999年3月。
    張彝鼎。《國際法論集》。台北:亞洲與世界社,民國75年10月。
    戚繼光。《紀校新書》。台北:五洲,2000年3月。
    梁國棟。〈兩伊的八年烽火〉,收錄《從越南風雲到科威特歷險》,張加祥等編著,頁149-193。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
    盛紅生、楊澤偉、秦小軒著。《武力的邊界-21世紀前期武裝衝突中的國際法問題研究》。北京:時事,2003年6月。
    郭子雄、薛典曾編。《中國參加之國際公約彙編》。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0年9月臺一版。
    Lee M. Hunt,江暢譯。(Mines Remain the Weapons that Wait)〈雷──等待中的武器〉。《海軍學術月刊》,33卷8期。民國88年8月。頁42-49。
    陳治世。《國際法》。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9年9月。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龍潭:國防大學,民國92年3月。
    彭宏良、姜濱、李明編著。《走向21世紀的水雷戰艦艇》。北京:海潮,1999年5月。
    彭明敏。《平時戰時國際公法》。民國53年3月改定五版。
    湯武。《中國與國際法》。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6年。
    黃異。《海洋秩序與國際法》。台北:學林,民國89年3月。
    黃傳會、舟欲行著。《海軍征戰紀實》。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楊林書、黃桂貞。《決勝戰場-古代兵器》。台北:萬卷樓,民國89年4月。
    楊家駱編。《校正天工開物》。台北:世界,民國60年11月。
    溫孚良、錢南忠,〈掃雷能力-氣墊船〉。收錄《新技術與現代軍事》,解放軍編輯部編(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頁107-109。
    O`Connell,D.P., 歐康耐爾。〈海軍政策與國際法以及國際關係〉。《國際關係學報》,5期。頁31-39。
    雷華建、王冀城。《新中國海戰內幕》。北京:中國對外翻譯社,1993年8月。
    靳懷鵬、劉政、李衛東編。《世界海洋軍事地理》。北京:國防大學,2001年8月。
    實踐學社印。《日俄戰爭海戰史》。台北:實踐學社,民國49年3月。
    廖文中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新店:中共研究雜誌,民國90年1月。
    趙培英主編。《當代軍人國際法基礎》。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劉炳均編著。《俄國歷史概論》。台北:茂昌,民國88年2月。
    劉繼賢、徐錫康編。《海洋戰略環境與對策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8月。
    歐本漢編著。《國際法Q&A》。台北:風雲論壇,2003年2月。
    蔣聖憐。《海洋觀念與海權思想》。台北:三軍大學,民國64年10月。
    蔣緯國。《為「戰略」正名釋義》。台北:三軍大學,民國68年11月。
    小潔。〈匪對我軍(商)港攻勢布雷作戰之可能性與我應採取之對策〉。《海軍學術月刊》,14卷11期。民國69年11月。頁13-17。
    蔡仁堅。《科技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台北:時報文化,民國70年6月。
    衛聚賢。《火與火藥》。新竹:說書,民國68年4月。
    鄭斌。《戰時國際法》。台北:台灣商務,民國64年10月。
    盧建榮。《入侵台灣-烽火家園四百年》。台北:麥田,民國88年1月。
    三、譯作
    James F. Dunnigan著。《戰爭之道》(How to Make War),劉正侃譯。台北:黎明,民國74年4月。
    三軍大學譯。《英國海軍準則綱領》(The Fundamentals of British Maritime Doctrine)。台北:三軍大學,民國86年5月。
    三軍大學譯。《馬漢海軍戰略論》(Naval Strategy,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台北:三軍大學,民國78年1月。
    三軍大學譯。《戰爭、戰略與海權》(War,Strategy,and Maritime Power)上冊。台北:三軍大學,民國69年10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兵種和勤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
    方自仁譯。〈現代水雷反制概念(下)〉。《海軍學術月刊》,37卷11期。民國92年11月。頁71-74。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技術》。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譯。《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譯。《軍用火炸藥》。台北:聯勤總部,民國61年6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美國的抉擇》(The Choice: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郭希誠譯。台北:左岸,2004年10月。
    克勞塞維茲(Garl von Glausewitz)。《戰爭論》(On War),紐先鍾譯。台北:軍事譯粹社,民國69年3月。
    李崑材譯。《海上匿蹤:潛水艦發展史》。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社,民國88年6月。
    杭士基(Noam Chomsky)。《流氓國家》(Rogue States),林佑聖譯。台北:正中,2002(民91)年10月。
    柯林.鮑爾(Colin L. Powell)、約瑟夫.波斯科(Joseph E. Persico)。《我的美國之旅-鮑爾將軍自傳》(My American Journey:an autobiography),蕭美惠譯。台北:智庫文化,1996(民85)年5月。
    胡煒、徐敏譯。路易斯.亨金等著《真理與強權-國際法與武力的使用》(Right V. Might-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韋恩.休斯(Wayne P. Hughes Jr.)著。《艦隊戰術與海岸戰鬥》(Fleet Tactics and Coastal Combat),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9月。
    方自仁譯。〈現代水雷反制概念(上)〉。《海軍學術月刊》,37卷10期。民國92年10月。頁75-78。
    紐先鍾譯。《海軍思想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Naval Thought)。台北:黎明,民國76年4月。
    國防大學譯。《東亞安全挑戰與美軍聯戰新思維-美國陸軍戰院的觀點》(Security Challenges in East Asia and New Thinking of the US Joint Operations)。龍潭:國防大學,民國93年6月。
    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室譯。《美國海軍海洋法》。台北: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室,民國88年6月。
    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譯。《海權史(二)》(Sea Power-A Naval History)。台北:國防部印製廠,民國56年7月。
    王令浩譯。〈美海軍水雷作戰之發展〉。《海軍學術月刊》,32卷6期。民國87年6月。頁47-52。
    王家儉。〈海軍對於抗日戰爭的貢獻〉。《海軍學術月刊》,21卷7期。民國76年7月。頁8-26。
    王衛國。〈台澎防衛-「布雷作戰」運用價值之評析〉。《國防雜誌》,第20卷10期。民國94年10月。頁25-34。
    《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民國62年7月。
    朱炎熹。〈泛談水雷作戰(下)〉。《海軍學術月刊》,17卷1期。民國72年1月。頁55-60。
    朱炎熹。〈泛談水雷作戰(上)〉。《海軍學術月刊》,16卷12期。民國71年12月。頁52-57。
    江暢譯。(What Lies Beneath )〈西方國家水雷發展趨勢〉。《海軍學術月刊》,38卷4期。民國93年4月。頁41-51。
    江暢譯。〈先進水雷反制載具發展概況〉。《海軍學術月刊》,37卷2期。民國92年2月。頁49-57。
    宋美庭譯。(Minesweeping)〈論水雷戰之重要性〉。《國防譯粹》,13卷10期。民國75年10月。頁79-81。
    宋燕輝。〈中共對台實施海上封鎖之可能與國際法相關問題〉,《問題與研究》,35卷4期。民國85年4月。
    李玉立。〈水雷在反登陸作戰運用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33卷11期。民國88年11月。頁37-45。
    李玉立。〈水雷整體作戰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11卷12期。民國66年12月。頁4-10。
    李劍青。〈國際海洋法與我國應用之研析-國家安全與國防之政軍觀點〉。《軍法專刊》,50卷4期。民國92年4月。頁32-47。
    汪士鑑、陳紫財。〈對小布希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評析〉。《空軍學術月刊》,557期(民國92年4月)。頁15-45。
    《最新辭典類篆》。台北:世界,民國77年3月。
    卓緯恩。〈反登陸水雷作戰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8卷16期。民國92年10月。頁79-91。
    周玉忠。〈水雷在韃靼尼爾海峽戰中之運用〉。《海軍軍官》,12卷6期。民國82年6月。頁30-36。
    林武文。〈無人水下載具發展趨勢及其軍事運用〉。《海軍學術月刊》,36卷7期。民國91年7月。頁41-44。
    林超倫譯。〈水雷反制作戰的新利器〉。《海軍學術月刊》,32卷6期。民國87年6月。頁53-56。
    林碧炤。〈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問題與研究》,35卷3期。民國85年3月。頁1-28。
    林澄貴。〈反登陸作戰佈放水雷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36卷7期。民國91年7月。頁31-40。
    柏屏。〈水雷戰效益的評估-兼論美海軍水雷戰戰備檢討〉。《海軍學術月刊》,12卷7期。民國67年7月。頁69-74。
    柳光灝譯。〈掃雷作業的革新-美海軍直昇機掃雷新猶〉。《海軍學術月刊》,7卷1期。民國62年1月。頁42-50。
    孫超凡。〈從國際法觀點論美國之佈雷北越〉。《問題與研究》,11卷12期。民國69年12月。頁45-49。
    徐明昭。〈美海軍水雷戰計畫的啟示〉。《海軍學術月刊》,29卷1期。民國84年1月。頁30-37。
    三軍大學。《三十三年審定 日俄戰爭簡史》。台北:三軍大學,民國33?。
    馬振宇譯。〈破除水雷戰之迷思〉。《海軍學術月刊》,29卷4期。民國84年4月。頁52-59。
    張冰。〈水雷作戰泛論〉。《海軍學術月刊》,12卷3期。民國67年3月。頁12-19。
    張汝嶺譯。〈現代水雷作戰〉。《國防譯粹》,5卷9期。民國67年9月。頁52-62。
    張尚平。〈從國際法觀點論封鎖〉。《海軍學術月刊》,28卷5期。民國83年5月。頁38-44。
    張春旺譯。〈北越港口佈雷追記〉。《海軍學術月刊》,7卷1期。民國62年1月。頁84-89。
    張祖才。〈談水雷戰之反制〉。《海軍學術月刊》,13卷9期。民國68年9月。頁29-32。
    莊則敬。〈對匪水雷作戰之研究〉。《國防雜誌》,第5卷9期。民國80年9月。頁32-36。
    莊義芳。〈海軍與抗戰〉。《海軍學術月刊》,21卷7期。民國76年7月。頁27-37。
    陳宗吉。〈水雷作戰的國際法〉。《海軍學術月刊》,32卷9期。民國87年9月。頁82-93。
    陳降任。〈抗戰時期海軍壯烈犧牲力挽危局〉。《中外雜誌》,78卷2期。民國94年8月。頁39-48。
    干焱平。《國際海戰法概要》(北京:海潮)。
    陳朝懷。〈國際法上國際海峽之意義〉。《海軍學術月刊》,39卷9期。民國94年9月。頁66-74。
    陳德川。〈水雷作戰簡介〉。《海軍學術月刊》,14卷6期。民國69年6月。頁11-14。
    陳驥。〈對日抗戰海軍實力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21卷7期。民國76年7月。頁38-57。
    陸士強譯。〈兵力投射與水雷反制〉。《海軍學術月刊》,35卷4期。民國90年4月。頁70-73。
    單文程。〈國際海洋法中和平爭端解決制度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28卷5期。民國83年5月。頁10-15。
    雲夢。〈海軍布雷作戰對長沙保衛戰的貢獻〉。《海軍學術月刊》,21卷7期。民國76年7月。頁120-130。
    黃文啟譯。〈從韃靼尼爾海戰看近代濱海水雷作戰〉。《海軍學術月刊》,33卷2期。民國88年2月。頁50-55。
    黃忠成。〈海戰法〉。《海軍學術月刊》,30卷7期。民國85年7月。頁78-87。
    黃忠成。〈論「對中華民國主權或領土完整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之非無害性〉。《軍法專刊》,47卷9期。民國89年9月。頁34-39。
    黃剛。〈中國關閉中共區港口引起的國際法問題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4期。民國60年6月。頁255-271。
    尹章華、簡誠彥編著。《臺灣海峽的戰爭與和平論文集》。台北:文笙書局,民國89年7月。
    黃爾耀。〈海軍空中佈雷作戰之探討〉。《海軍學術月刊》,11卷1期。民國66年1月。頁12-19。
    黃潤生。〈封鎖長江日艦脫逃瑣記〉。《傳記文學》,51卷2期。民國76年8月。頁66-68。
    極泰。〈水雷戰例與水雷發展新動向〉。《海軍學術月刊》,16卷7期。民國71年7月。頁54-58。
    楊永明。〈國際法與禁止武力使用和威脅〉。《美歐月刊》,11卷2期。民國85年2月。頁92-108。
    趙國材。〈海洋法公約〉。《中華戰略學刊》,87年秋季刊。民國87年9月。頁68-89。
    趙國材。〈從現行海洋法分析南沙群島的主權爭端〉。《亞洲評論》,9期。1999年春夏號。頁17-47。
    趙國材。〈認識國際海洋法〉。《海軍學術月刊》,32卷7期。民國87年7月。頁4-10。
    趙國材。〈論國際法之新發展(下)〉。《展望雜誌》,91年4月號。頁38-43。
    趙國材。〈論國際法之新發展(上)〉。《展望雜誌》,91年3月號。頁23-29。
    趙國材。〈論國際法之新發展〉。《國際關係學報》,16期。頁27-40。
    王兆春。《中國古代兵器》。台北:台灣商務,1994年7月。
    趙梅卿。〈長江中游海軍布雷游擊戰紀〉。《海軍學術月刊》,21卷7期。民國76年7月。頁109-119。
    趙璵。〈五十年代海軍軼事(五)〉。《傳記文學》,62卷6期。民國82年6月。頁91-94。
    劉宏謀。〈細說江陰封鎖線〉。《傳記文學》,51卷2期。民國76年8月。頁64-66。
    劉秉源譯。(Mine Warfare)〈水雷戰〉。《國防譯粹》,14卷7期。民國76年7月。頁90-97。
    劉森榮。〈海洋軍事使用之國際法〉。《海軍學術月刊》,33卷11期。民國88年11月。頁8-16。
    蔣仁符譯。〈海軍水雷戰〉。《國防譯粹》,9卷3期。民國71年3月。頁57-63。
    蔣緯國。〈為「戰略」正名釋義〉。《中華戰略學刊》,72年秋季刊。民國72年9月。頁1-24。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6期。民國93年11、12月)。頁136-137。
    鄭敦宇。〈海上武力衝突法規之國際法新趨勢〉。《海軍學術月刊》,36卷2期。民國91年2月。頁99-107。
    鄭寧東。〈海權與海洋戰略〉。《國防雜誌》,3卷11期。民國78年11月。頁47-52。
    王蜀寧。《海戰與戰略》。龍潭:國防大學,民國93年12月。
    鄧國光譯。〈水雷作戰:最經濟最被忽略的武器〉。《國防譯粹》,2卷3期。民國64年3月。頁84-9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3922002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2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s Program in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3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