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69/144892 (79%)
Visitors : 51880902      Online Users : 4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60


    Title: 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中共軍事組織之研究
    Authors: 王彰廷
    Contributors: 關向光
    王彰廷
    Keywords: 國共內戰
    軍事組織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4 10:36:11 (UTC+8)
    Abstract: 國共內戰時期的中共軍隊,以中共中央軍委指揮各戰略區與其下的野戰軍、軍區進行作戰。本論文即以中共中央軍委、共軍戰略區、共軍部隊三個層次來探討國共內戰時期共軍的組織結構。
    本論文發現國共內戰當時的中共中央軍委各機構相當簡單,人員很少,機能也不健全,當時中共中央指揮幾百萬共軍作戰、軍隊政治工作、軍隊後勤工作主要是直接與各戰略區以電報往來,並不依靠作戰部(相當於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軍委後勤部。而中共中央在總部機構並不健全的狀態下仍然可以順利的指揮各戰略區的共軍,主要在於中共根據地的黨政軍民一元化領導體制。
    在一元化領導體制下,各大根據地的中央局是該地區的最高領導機構,中央局書記與以下區黨委、地委書記兼任同級軍區、軍分區政委,在黨、政、民眾團體的實際最高領導者之外,也是該地區軍隊的最高領導,權力集中且極大,中共中央要處理某地區黨、政、軍以至於其他經濟、政治事務直接找該地區中央局即可,也因此中共中央軍委的機構不健全對於中共領導人指揮戰爭實際上沒有影響。
    中共的戰略區是以黨的中央局、中央分局來進行領導,各戰略區並不是只有軍隊而已,還包括黨組織、共區政府、人民群眾、群眾武裝等,這些組織以黨委為核心組成一個有機體,跟敵方進行總體戰,也就是所謂的「人民戰爭」。中共在縣以上實行黨政軍民的一元化領導,縣以下的基層組織則加以改造,在鄉村建立了黨支部,建立群眾武裝、政府、群眾團體並加以控制,將所有男女老幼納入各種組織、加以組織,因此中共有辦法動員廣大民眾支援共軍作戰與從事各種戰爭勤務。
    中共的軍隊分為野戰軍與軍區管轄的地方部隊,中共各戰略區的軍隊編制並不統一,但無論是哪個區域的野戰軍或地方部隊,它們都有共通之處,也就是中共為控制共軍而在軍中建立的政治委員制、政治機關制、支部建在連隊上以及國共內戰時期正在恢復當中的黨委會制,中共軍隊軍中有黨,黨組織才是軍隊決策核心而非軍事指揮員。
    Reference: 壹、 中文部份
    (一) 專書
    《懷念周恩來》編輯部編,《懷念周恩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Hansgeorg Model著,馬武奎、王恰南譯,《德國一般參謀官的選拔與教育》,台
    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71年。
    丁世尤,《毛澤東建軍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
    丁永隆、孫宅巍,《南京政府崩潰始末》,臺北:巴比倫出版社,1992年, 。
    丁鼎、王素珍,《戡亂時期知識青年從軍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民國90年。
    于永波、徐才厚主編,《當代中國軍隊的政治工作》,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三軍大學,《國民革命戰役史第五部:戡亂》,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8
    約翰.威克斯(John Weeks)著,彭啟峰譯,《二戰步兵武器》,臺北:星光出版社,
    1995年。
    胡素珊(Suzanne Pepper)著,王海良譯,《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胡學慶,《大將蕭勁光》,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范江懷,《大將王樹聲》,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
    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社,1997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
    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全國解放戰爭史: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事科
    學出版社,1993-1997年。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毛澤東軍事戰略理論研究》,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
    1992年。
    革命實踐研究院,《共匪戰略戰術之研究》,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民國42年。
    韋顯文,《國民革命軍發展序列》,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山西大學晉冀魯豫邊區史研究組編,《晉冀魯豫邊區史料選編》,太原:山西大
    凌行正,《進軍中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臺北:傳記文學,民國87年。
    孫仿魯先生九秩華誕籌備委員會,《孫仿魯先生述集》,臺北:孫仿魯先生九秩華
    誕籌備委員會印行,民國70年。
    孫克剛,《中國軍魂:孫立人將軍緬甸作戰實錄》,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民國
    82年,三版。
    徐向前,《歷史的回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徐啟明,《徐啟明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2年。
    烏嫩齊,《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騎兵史》,瀋陽市: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年。
    學晉冀魯豫邊區史研究組,1980年。
    秦焰,《毛澤東的戎馬生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秦德純,《秦德純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6年。
    荒山、河邊、趙輝,《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袁偉,《毛澤東軍事活動紀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袁偉、陳浩良、張延貴,《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訪問,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記錄,《白崇禧先生訪問
    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3年。
    馬歇康華爾(James Marshall-Cornwall)著,鈕先鍾譯,《指揮官拿破崙》,臺北
    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
    高文俊,《韓戰憶往:浴血餘生話人權》,臺北:生智文化,2000年。
    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十五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
    高興恩,《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軍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國防大學科研部,《論粟裕的軍事理論與實踐》,北京:國防大學,1991年。
    國防部,《步兵操典草案》,台北:陸軍總司令部印行,民國41年。
    國防部,《美華華美軍語詞典(政治作戰之部)》,臺北:國防部,民國66年。
    國防部,《美華華美軍語詞典(聯合作戰之部)》,臺北:國防部,民國66年。
    國防部,《美華華美軍語詞典(聯勤之部)》,臺北:國防部,民國66年。
    國防部史政局編,《戡亂簡史》,臺北: 國防部史政局,民國62年,再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戰時期滇印緬作戰》,臺北: 國防部史政局,民國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民革命軍青年軍軍史》,臺北: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七十五軍軍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
    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九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
    局,民國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顧祝同將軍紀念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7年。
    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編纂,《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軍史》,臺北:國防部軍務
    局史政處,民國87年。
    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室,《共匪軍事訓練參考叢書,臺北: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室,
    民國61年。
    國防部情報局,《全面叛亂時期毛匪澤東的戰略戰術》,臺北:國防部情報局,民國
    50年。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共匪將級人物調查》,臺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
    民國53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文件選集》,第十三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匪軍慣用戰法簡本》,臺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
    民國57年。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匪軍戰法圖解》,臺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民國
    48年。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匪陸軍慣用戰法綜合研究》,臺北: 國防部情報參謀
    次長室,民國52年。
    國防部第二廳,《入韓匪軍武器裝備調查》,臺北:國防部第二廳,民國41年。
    國防部第二廳,《匪軍俘虜政策之研究》,臺北:國防部第二廳,民國42年。
    國防部戰地政務局,《共匪基層政權運用與控制人民方法之研究》,臺北:國防部
    戰地政務局,民國54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七冊,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康克清,《康克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張力、吳守成、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記錄,《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一輯,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
    張力、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記錄,《池孟彬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7年。
    張正隆,《雪白血紅》,臺北:風雲時代,1991年。
    張玉法、沈松僑訪問,沈松僑記錄,《董文琦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5年。
    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記錄,《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周恩來軍事文選》,北京:人
    張如賢、劉培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傳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5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65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外記》,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67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補記》,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67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餘記》,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67年。
    張拓蕪,《代馬輸卒續記》,臺北:爾雅出版社,民國67年。
    張明園、林泉、張俊宏訪問,張俊宏記錄,《盛文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8年。
    張朋園、林泉、張俊宏訪問,張俊宏記錄,《王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
    民出版社,1997年。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5年。
    張朋園、林泉、張俊宏訪問,張俊宏記錄,《於達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8年。
    張秉均,《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剿匪戰役述評(續)》,臺北:國防部情報
    參謀次長室,民國73年。
    張秉均,《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戡亂戰役述評(東北戰場西北戰場)》,臺
    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民國75年。
    張晴光,《血戰餘生》,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張瑞德,《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2年。
    張緒滋,《傘兵與我》,臺北:建一出版社,民國7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張緒滋,《戰亂餘生:傘兵司令張緒滋回憶錄》,臺北:祥雲出版社,民國80年。
    張德良,《毛澤東軍事思想概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年。
    張樹德,《毛澤東與彭德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張麟,《大將徐海東》,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
    張贛萍,《彈雨餘生述》,臺北:龍文出版社,民國82年。
    曹宏、李莉,《三野檔案:第三野戰軍》,北京:國防大學,1998年,三版。
    曹操等,《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孫子集校合刊本》,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6年3
    月,再版。
    梁敬錞,《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箋註》,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3年。
    畢劍橫,《毛澤東戰略思想研究》,成都:成都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
    許逖,《孫立人傳:百戰軍魂》,臺北:七懋出版社,民國82年。
    許福蘆,《大將許光達》,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
    郭偉濤,《人民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民國81年。
    郭寄嶠,《共匪軍事之剖析》,臺北:陽明山莊,民國40年。
    郭棠,《共匪戰略戰術及其對策之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民國48年。
    陳小功,《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戰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9年。
    陳再道,《陳再道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1921-1997)》,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
    陳存恭、張力訪問,張力記錄,《石覺先生訪問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民國75年。
    陳舟,《中國人民解放軍民主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陳海涵,《在彭總指揮下》,廣州: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陳培雄,《毛澤東的戰爭藝術》,臺北:新高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陳斐琴、楊遠雷,《劉伯承軍事理論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應明、劉文孝編著,《國共戰爭時期(1945~1955)中國軍用飛機》,臺北:中國之
    翼出版社,1992年。
    陸軍大學兵學研究會,《戰術綱要》,臺北:陽明山莊,民國39年。
    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戡亂期間共匪之游擊戰》,臺北: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民
    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淮海戰役》,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8年。
    國56年。
    陶劍青,《游擊戰術綱要》,出版地不詳:戰時知識社,民國28年。
    喬光烈,《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簡史》,北京:國防大學,1989年。
    富勒(J.F.C.Fuller)著,鈕先鍾譯,《西洋世界軍事史》,臺北:麥田出版社,
    民國85年。
    富勒(J.F.C.Fuller)著,鈕先鍾譯,《戰爭指導》,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5
    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彭德懷,《游擊戰術與游擊活動》,出版地不詳:戰時,出版年不詳。
    彭德懷傳記編寫組編,《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黨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在香山》,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
    湯恩伯逝世十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編,《湯恩伯先生紀念集》,臺北:湯恩伯逝世十
    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民國53年。
    粟裕,《陳粟大軍戰中原》,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粟裕,《粟裕戰爭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粟裕軍事文集編輯組編,《粟裕軍事文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舒云,《大將羅瑞卿》,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
    華心權,《匪軍戰法及其對策之研究》,臺北:國防研究院,民國49年。
    鄂豫邊區革命史編輯室,《中原突圍》,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臺北:黎明出版社,民國81年。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4年。
    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出版總社、西柏坡紀念館編,《西柏坡》,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
    鈕先鍾,《戰略家:思想與著作》,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9年。
    鈕先鐘,《孫子三論:從古兵法到新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5年。
    陽明山莊,《最近匪軍士兵教育與渡海戰術》,陽明山:陽明山莊,民國38年。
    黃仁宇,《地北天南敘古今》,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民國79年,七版。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文化,民國89年,二版。
    黃仁宇,《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仁宇,《關係千萬重》,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黃克誠,《黃克誠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黃震遐,《中共軍人誌》,香港:當代歷史研究所,1968年。
    中共問題原始資料編輯委員會,《中共的特務活動(中共原始資料彙編之三)》,臺北:黎明出版社,1983年。
    新四軍司令部,《步兵戰術概則》,出版地不詳:新四軍司令部印行,民國31年。
    楊成武,《楊成武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楊尚昆,《楊尚昆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楊迪,《抗日戰爭時期在總參謀部—一位作戰參謀的歷史回眸》,北京:解放軍
    出版社,2003年。
    楊國宇,《劉伯承軍事生涯》,北京:中國青年,1982年。
    楊國宇、陳斐琴,《劉伯承用兵錄》,北京:戰士出版社,1982年。
    楊得志,《楊得志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陳毅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平津戰役親歷記(原國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聶榮臻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羅榮桓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
    葉飛,《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葉霞翟,《天地悠悠:胡宗南將軍回憶錄》,臺北:文壇社,民國59年,四版。
    董其武,《戎馬春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解放軍出版社,《中國軍事辭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賈若瑜,《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例詞典》,北京:國防大學,1988年。
    對共軍事研究會,《毛匪軍事論著彙編》,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心戰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兵役制度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民黨將領的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的軍運與保防》,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後方勤務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政工制度及其組織與工作重點》,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
    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軍事思想與戰略戰術之綜合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
    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軍制及其組織內容》,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
    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軍區制度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軍隊政治工作》,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幹部與士兵訓練及其領導統御管制方法之研究》,臺北:
    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對佔領區之管制與設施》,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
    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黨與政黨與軍及軍與政關係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
    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軍軍事組織與制度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
    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軍編制裝備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軍戰法演變之綜合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
    民黨將領的回憶)》,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
    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陸軍慣用戰法綜合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
    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陸軍戰術概述》,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黨軍政關係及其權責之劃分》,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
    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對毛匪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
    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對匪民兵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對匪砲兵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傅作義生平》,北京:中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民
    國83年。
    廖國良、李士順、徐焰,《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熊向暉,《歷史的注腳:回憶毛澤東,周恩來及四老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社,1995年。
    趙功德、張明金,《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七十個軍》,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年。
    劉文孝編著,《奪機大逃亡》,台北縣中和市:中國之翼出版社,1993年。
    劉玉章,《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臺北:撰者自刊,民國66年,再版。
    劉先廷,《毛澤東軍事辯證法論綱》,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劉汝明,《劉汝明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55年。
    劉伯承,《劉伯承回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劉伯承,《增修步兵戰術概則》,出版地不詳: 出版者不詳,民國29年。
    劉武生,《延安到北京--解放戰爭重大戰役軍事文獻和研究文章專題選集》,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劉建章,《廖耀湘將軍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臺北:廖黃伯溶,民國67年。
    劉為章,《敵我戰略戰術之研究》,出版地不詳:勝利出版社,民國31年。
    劉統,《東北解放戰爭紀實:1945-1948》,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劉漢,《羅榮桓元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劉鳳翰,《孫連仲先生年譜長編》,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民國8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遼瀋戰役親歷記(原國
    劉鳳翰、張力訪問,毛金陵記錄,《丁治磐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民國80年。
    劉鳳翰訪問,李郁青記錄,《溫哈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民國86年。
    劉震,《劉震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劉馥著,梅寅生譯,《中國現代軍事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5年。
    潘石英,《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精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蔡孝乾,《毛澤東軍事思想和人民戰爭之研究》,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67
    年,再版。
    鄭文翰,《秘書日記里的彭老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民黨將領的回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鄭洞國,《杜聿明將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鄧鋒,《馬列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北京:解放軍國防大學,1988年。
    冀魯豫邊區司令部,《步兵戰術教程》,出版地不詳:冀魯豫邊區司令部印行,出版
    年不詳。
    戰士出版社,《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軍事活動大事記》,北京:戰士
    出版社,1983年。
    歷史資料出版社,《中共武裝部隊史料彙編》,香港:歷史資料出版,1971-1972年。
    盧林,《戰術史綱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蕭克,《劉伯承指揮藝術》,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民73年。
    賴基(Robert Leckie)著,李誼之譯,《韓戰史》,臺北: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民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遠征印緬抗戰編審組,《遠
    國54年。
    遼瀋戰役紀念館管理委員會遼瀋決戰編審小組,《遼瀋決戰續集》,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2年。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貴州省都勻軍分區政治部,《黔南的解放:軍事部分》,都勻市:編者,1986年。
    戴常樂、劉聯華,《四野檔案:第四野戰軍》,北京:國防大學,1998年,三版。
    薄富爾(Andre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社,民國
    85年。
    薛慶煜,《鷹揚國威:跟隨孫立人將軍緬甸抗日親歷記》,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86年。
    薛暮橋,《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的經濟工作》,濟南:山東人民
    征印緬抗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
    出版社,1984年。
    鍾仁、林峰、張高陵,《一野檔案:第一野戰軍》,北京:國防大學,1998年。
    瀋陽軍區團困長春編委會,《圍困長春》,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聶榮臻,《聶榮臻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著,程之行譯,《魏德邁報告》,台北:光復書局,
    民國48年。
    顧祝同,《墨三九十自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0年。
    顧祝同將軍紀念集編輯小組,《顧祝同將軍紀念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民國7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秘書處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閻世奎,《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理論與實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權延赤,《掌上千秋:轉戰陜北中的毛澤東和江青》,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
    龔愚,《如何應付人海戰術》,陽明山:陽明山莊,民國39年。
    (二)學位論文
    吉基祥,〈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
    年5月。
    吳蒞征,〈毛澤東政治戰略與策略之研究:抗戰末期至竊據大陸〉,政治作戰學校政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6年8月。
    吳鎮龍,〈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
    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
    李厚壯,〈國共內戰在山東(1945~1948)〉,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6年。
    金正旭,〈中共軍事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2年6月。
    俞雨霖,〈中共軍人的政治角色:比較與歷史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
    士論文,民國76年6月。
    施哲雄,〈中共游擊戰爭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
    國60年。
    郎錫恭,〈中共軍事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
    2年。
    年。
    徐錦偉,〈毛澤東的游擊戰略之研究:(1937-1945)〉,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郭義甫,〈中共軍隊連隊政治工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班研究論文,
    民國61年。
    陳培雄,〈中共武裝鬥爭之研究--1945-1949年中共武裝鬥爭成功因素之探討〉,國
    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78年12月。
    陳培雄,〈從中共意識型態論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論文,民國84年。
    傅仁坤,〈中共軍隊發展及建軍路線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2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文選》,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
    程嘉文,〈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6年。
    葉賀松,〈朱德與中共軍隊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
    論文,民75年6月。
    鄭洪奎,〈中共軍隊之演變〉,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1年1月。
    潘昭榮,〈孫立人部隊緬北反攻之研究(1943-1945)〉,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國際關係組碩士論文,民國87年。
    (三)期刊論文
    王立民,〈胡璉將軍事蹟及其將道〉,《國防雜誌》,第8卷第6期(民國81年12月),
    社, 1981年。
    頁81-90。
    陶大增,〈韓戰興南兩棲撤退之研究〉,《國防雜誌》,第8卷第11期(民國82年5月),
    頁51-60。
    吳國新,〈陝北作戰野略問題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0卷第4期(民國83年10月),
    頁61-74。
    田臺光,〈戡亂戰史魯中南麻會戰野略問題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0卷第7期
    (民國84年1月),頁98-110。
    杜文芳,〈戡亂作戰三大關鍵性的戰略作為探討〉,《軍事史評論》,第2期(民國84
    年6月),頁27-40。
    胡偉華,〈胡璉將軍將道之研析〉,《國防雜誌》,第12卷第12期(民國86年6月),頁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
    95-102。
    貳、 外文部份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1937-4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Garver, John W.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Armonk, N.Y.: M.E. Sharpe, 1997.
    Stuart, John Leighton . 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1946-1949.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1.
    Tuchman,Barbara Wertheim.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11-1945.Toronto: New York:Bantam Books, 1971.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後勤工作.大事記》,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Van de Ven, Hans J.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 London: New
    York,NY : Routledge, 2003.
    White, Theodore H.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2,
    c1948.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後勤工作.文獻(3)》,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後勤工作.回憶史料(1)》,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總參謀部.回憶史料(1927-1987)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通信兵.回憶史料(1)》,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編,《中國共產黨黨章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尹家民,《大將陳賡》,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年。
    內政部調查局,《共匪的民兵組織》,臺北:內政部調查局,民國41年。
    內政部調查局,《共匪的基層政權》,臺北:內政部調查局,民國40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王中興、劉立勤,《二野檔案:第二野戰軍》,北京:國防大學,1998年。
    王立本,《烽火中國的裝甲兵(1925-1949):中華民國陸軍裝甲部隊建軍前史》,
    北縣板橋市:老戰友工作室,民國91年。
    王仲廉,《征塵回憶》,台北:王仲廉,民國67年。
    王清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集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彙編—領導沿革和成員名錄》,北京:紅旗
    出版社,1983年。
    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一大到十四
    大) 》,北京:中共黨校出版社,1994年。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撰,黃朝茂譯,《大戰期間華北「治安」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一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
    伍修權,《我的歷程(1908-1949)》,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朱浤源、張瑞德訪問,潘光哲、蔡說麗記錄,《羅友倫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
    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3年。
    朱浤源編,《孫立人言論選集》,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9年。
    朱德等,《星火燎原》,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修訂第2版。
    克里費德(Martin van Creveld)著,沈明室譯,《戰鬥力:德國與美國陸軍的表現
    (1939-1945)》,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著,鈕先鍾譯《戰爭論》,臺北:軍事譯粹社,
    民國69年。
    宋希濂,《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宋時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
    宏苑,《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防禦》,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年。
    何雨文,《中共的鄉村政權》,香港:友聯出版社,1954年。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等記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民國82年。
    林彪,《人民戰爭勝利萬歲》,北京:人民出版社,民國54年。
    花逸文,《國共內戰中的臺灣兵:臺籍國軍回憶錄》,臺北:巴比倫出版社,1991
    年。
    侯魯梁,《毛澤東建軍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南京軍區第三野戰軍戰史編輯室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北京:解
    放軍出版社,1996年。
    姜思毅,《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姜思毅,《中國共產黨軍隊政治工作七十年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姚夫,《解放戰爭紀事1945-1950》,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星火燎原編輯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星火燎原編輯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序列(1927-1949)》,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85年。
    約翰.英格利希(John A. English)、布魯斯.哥德德森(Bruce I. Gudmundsson)
    著,曾祥穎譯,《臨陣當先論步兵》,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約翰.杜蘭(John Toland)著,孟慶龍、杜繼東、俞金堯等譯,《韓戰:漫長的戰鬥》,
    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9260011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260011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7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