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54
|
Title: | 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產建制之研究 |
Authors: | 李俊融 Li,Jing-Rong |
Contributors: | 林碧炤 魏艾 李俊融 Li,Jing-Rong |
Keywords: | 世界遺產 和平與發展 和諧社會 和諧世界 world heritage peace and development |
Date: | 2007 |
Issue Date: | 2009-09-14 10:35:34 (UTC+8) |
Abstract: | 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以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11月在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明確定義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世界文化和自然等兩項遺產要件,鼓勵各簽約國將所轄領土內符合條件的遺產地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The World Heritage List),並規定相關的積極維護措施,配合相關的國際政府間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協力運作,共同組成建制體系,尋求世界各國政府與人民齊力合作,以支持並永久保護珍貴的「世界遺產」。
由於成為「世界遺產」之後,具有多面性的實質功效,除了足以大幅提升當地的國際知名度外,在政治方面可宣揚國家能力,提高國際整體能見度;在經濟方面可因觀光資源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財政方面可因國際援助和旅客增長而豐富營收;在社會方面可提升公民意識,追求更高的文明水準;在文化方面則可增加對民族情感的認同,有助全民意志的凝聚,並且可達到教育百姓,提升國民素質的目的;在生態環境上則可召喚民眾保護意識,促進人類與環境平衡的永續發展。因此各締約國無不努力將國境內符合要件的文化遺跡、建物和自然環境、保護區等處所提名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所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名單因此逐年持續擴加,世界遺產建制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具成效的國際運作體系。
中國大陸並非《世界遺產公約》最早的締約國之一,事實上中國大陸雖早已於1971年取得聯合國中的中國代表權而同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員國,但遲至1985年時才正式通過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然而在短短二十餘年間,已成為最積極參與世界遺產建制體系的國家之一,不但登錄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世界遺產地高達35處,在數量上僅次於義大利和西班牙,居全球第三位。而且對於公約建制體系內的相關機構,無論是依照《世界遺產公約》所組成的締約國大會、世界遺產委員會,或是在建制體系中的相關協力諮詢國際組織,都積極主動參與並支持其歷次活動。同時在國內方面,為了貫徹世界遺產的理念,除了有關法令制度的革新外,也參照「世界遺產」制度,開始規劃建立「國家遺產」制度,推動「文化遺產日」,以及鼓勵與世界遺產有關的各項活動等。在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大力宣揚,加上「世界遺產」本身就具有多方潛在利益的驅動下,於是近幾年終於在中國大陸各地掀起一片世界遺產熱潮。
這一波至今仍未有稍歇的世界遺產熱潮,當然與中國大陸的國力大幅提升有關。如同前述,「世界遺產」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保等實質效果,對中國大陸的政府與人民來說,「世界遺產」能創造立即而明顯的多方利益,因此具有足夠的動力驅策相關各界共同參與。但「世界遺產」無疑是一個完全外來的觀念,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於中國大陸各地引起熱潮,讓各級政府和各種組織團體乃至一般百姓皆趨之若鶩,無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主題。事實上,「世界遺產」的迅速發展,與中國大陸官方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在戰略觀與對外政策上都逐漸發生重大演變,從一貫主張的「鬥爭與對抗」思維,正式走進「和平與發展」為戰略觀主軸的時代。並且由中共第四代領導正式提出「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兩項政策,以「和諧」為名,期望將對外與對內政策互相連結,相輔相成,以利中國大陸後續的多方面發展與國力成長。在此特殊的背景下,中國大陸成功參與世界遺產建制的經驗,對於期待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的中國大陸也就格外具有意義,其間的關連與影響頗值加以探究,並作為中國大陸在其它國際組織參與上之對照參考,進而對中國大陸的國際參與行為作出解釋和預測。 |
Reference: | 中文 書籍 丁金光,國際環境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學研究交流中心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于馨等譯,肯尼恩‧鮑威爾原著,舊建築改建和重建,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子杉,國家的選擇與安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安全關的演變與重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黨的十六大以來大事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黨校,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學習問答,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中國文物研究所編,文物‧古建‧遺產-首屆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 李培林,和諧社會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李康、李猛譯,安東尼‧季登斯著,社會的構成(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雄飛,城市規劃與古建築保護,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4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裕群,山野佛光—中國石窟寺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裕群,古代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李曉,中國崑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 李寶桓譯,丹尼斯‧米都斯等編,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於人類困境的報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編,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004/2007年。 李鐵城主編,聯合國裡的中國人1945-200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鐵城編,世紀之交的聯合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沈福煦,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沈福煦,建築概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年。 沈曉雷譯,喬舒亞‧庫珀‧雷默等著,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汪勁,環境法律的理念與價值追求-環境立法目的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肖歡容譯,大衛‧鮑德溫著,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邢雁等編,大地精華:世界遺產在中國,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3年。 阮儀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年。 阮儀三,平遙-保持最完整的中國古城,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編,中國的世界遺產,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8年。 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阮儀三,歷史環境保護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周振國、梁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理論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熙明、李文堂主編,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劍生,朝覲古文明-世界遺產視覺之旅,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周樂天、陳斐昌,青城山與都江堰,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3年。 孟繁興、陳國瑩、孟琦,中國古建築文化之旅-河北天津,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 屈維麗編,麗江古城,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3年。 易存國,中國古琴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林官民、楊愛民譯,戴斯‧賈丁斯原著,環境倫理學-環境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中國地圖出版社編,世界遺產地圖集-中國卷,2004年。 林拓、李惠斌、薛曉源主編,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林保堯編,敦煌藝術圖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林建煌編譯,史蒂芬‧羅賓斯等原著,現代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林洙,梁思成、林徽因與我,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敘儀等編,大江流日月—中國名川大河,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林盛然等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編,大地瑰寶,台北:錦繡出版社,1990年。 林會承主編,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2002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二版。 林徽因,林徽因講建築,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委員會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著,世界遺產與年輕人,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第九輯-人居環境建設史專號,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祁慶富主編,民族文化遺產第一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邵思蟬、邵零俠、周何法譯,席梅爾等著,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概覽,台北:京中玉國際公司,2003年。 金帆譯,康威‧漢德森原著,國際關係-世紀之交的衝突和合作,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 金建華、霍青滿、高福進譯,城戶一夫編,世界遺產圖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金海龍、石高俊、譚傳鳳主編,中國旅遊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金瑞林、汪勁,20世紀環境法學研究評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金瑞林、汪勁,中國環境與自然資源立法若干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金瑞林主編,環境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文社選編,古玩‧文物‧遺產,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門洪華譯,約瑟夫‧奈著,硬權力與軟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門洪華譯,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著,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門洪華譯,羅伯特‧基歐漢著,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義、權力與治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侯仁之等編,中國瑰寶,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侯幼彬、李婉英編,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圖說,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俞新天,強大的無形力量:文化對當代國際關係的作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姜亮夫,敦煌學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姜舜源,故宮建築揭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姚天新,頤和園(世界遺產之旅),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文軍、王世軍,非營利組織與與中國社會發展,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姚亦鋒,風景名勝與園林規劃,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 姚曉華主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二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 姚豔霞編,中國世界遺產,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4年。 建築創作雜誌社編,印象-建築師眼中的世界遺產,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 柳楊青,生態需要的經濟學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 洪文慶、程里堯主編,中國建築(卅六冊),台北:錦繡文化,2001年。 洪瑞璘譯,克魯佛原著,彼得杜拉克管理研究所教你學策略,台北:培生教育出版集團,2005年。 紀江紅主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胡平,中國旅遊人口研究—中國旅遊客源市場的人口學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胡同慶、羅慶華,敦煌學入門,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文軍等譯,羅賓‧科恩、保羅‧肯尼迪著,全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胡宗山,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歷史與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胡宗山,國際政治學基礎,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漢生,明十三陵-世界遺產之旅,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胡漢生,明十三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范毅舜,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台北:積木文化,2005年。 郎天詠、李錚,全彩中國雕塑藝術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韋正翔,軟和平:國際政治中的強權與道德,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夏林根主編,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旅遊業,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方杰譯,特瑞‧伊格爾頓著,文化的觀念,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夏建平,認同與國際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夏發年、劉秉升編,黃山,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 孫建華主編,漫步世界遺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增訂本。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徐志長,天壇(世界遺產之旅),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徐怡薄,全彩中國建築藝術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徐家國,敦煌莫高窟,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徐凱譯,克里斯托弗‧盧茨主編,西方環境運動:地方、國家和全球向度,山東:濟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嵩齡,第三國策-論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方長平,國家利益的建構主義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徐嵩齡、張曉明、章建剛,文化遺產保護與經營-中國實踐與理論進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徐衛民,地下軍陣—秦兵馬俑考古坑大發現,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徐衛民,秦公帝王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 徐輝、祝懷新,國際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旅遊天地雜誌社,中國世界遺產圖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月。 晏子有,清東西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晁華山,世界遺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秦亞青、蘇長和、門洪華、魏 玲譯,彼得‧卡贊斯坦等著,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秦亞青譯,亞歷山大‧溫特著,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0年。 秦亞青譯,愛德華‧卡爾著,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編輯部編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台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世界出版社,2003年。 翁淑華譯,平川陽一著,世界遺產古帝國遺跡,台北:好讀出版社,2005年。 耿廣思、明劍玲編,武當山古建築群,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 茹勇夫,世遺漫記-中國的世界遺產記實,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月。 袁少芬主編,民族文化與經濟互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袁正清,國際關係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建構主義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袁正清譯,瑪莎‧費麗莫著,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袁仲一,秦兵馬俑,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馬元浩,雙林寺彩塑佛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年。 馬建華、張力華,長城,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 王文章主編,中國先進文化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馬虹,九寨溝,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馬虹,峨嵋山‧樂山大佛,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馬虹、何易,都江堰‧青城山,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馬惠娣,走向人文關懷的休閒經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 馬傳棟,城市生態經濟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89年。 馬維野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高中華,環境問題抉擇論-生態文明時代的理性思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高玉珍主編,兩岸文物保存修復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高野雪、初曉波、高野哲次譯,神田喜一郎原著,敦煌學五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發明等譯,伯納‧布立賽原著, 1860:圓明園大劫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正平,環境哲學-環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涂肇慶、林益民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國家文物局教育處,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國家旅遊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旅遊學概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 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研究中心編,敦煌與絲路文化學術講座第一輯/第二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2005年。 國務院法制辦農業資源環保法制司、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城市建設司編,風景名勝區條例釋義,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年。 張小明譯,小約瑟夫‧奈著,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 張之傑等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編,世界瑰寶,台北:錦繡出版社,1988年。 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張玫玫譯,拉普普原著,住屋形式與文化,台北:境與象出版社,1985年。 張玲霞、邱秋媚,世界遺產大發現(四冊),台北:風景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王永忠,西方旅遊史,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張若思譯,亞歷山大‧基斯著,國際環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張家驥,中國造園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翅、王純,世界遺產懸謎,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 張淑嫻、海君著,局部的意味-紫禁城建築局部解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 張習明,世界遺產學概論,台北五股:萬人出版社,2004年。 張朝枝,旅遊與遺產保護-政府治理視角的理論與實證,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6年。 張朝枝、羅秋菊譯,保羅‧伊格爾斯等原著,保護區旅遊規劃與管理指南,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 張貴泉編,平遙古城,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 張廣瑞、魏小安、劉德謙編,2001-2003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2003-2005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005年。 王仲堯,中國文化產業與管理,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張廣瑞主編,生態旅遊辨析與案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張廣瑞主編,旅遊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張曉、鄭玉歆主編,中國自然文化遺產管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張曉主編,加強規制:中國自然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管理與利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張樹德,中國重返聯合國紀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曙光,制度、主體、行為-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反思,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1999年。 張濤,秦始皇兵馬俑,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 張驥,國際政治文化學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張驥、劉中民等著,文化與當代國際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豔梅,遊訪敦煌莫高窟-未湮沒的寶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王宏昌、王裕棣譯,歐文‧拉茲洛著,布達佩斯俱樂部全球問題最新報告-第三個100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曹明德,生態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曹南燕編,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中國風景名勝區,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曹建海、謝玲、鄧文華譯,世界觀察研究所編,世界報告2005-重新定義全球安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曹瑞鈺,環境經濟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3年。 曹澤林,國家文化安全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梁守德、李義虎主編,全球化與和諧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 梁西,國際組織法,台北:志一出版社,1986年。 梁思成,拙匠隨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梁思成編,中國建築藝術圖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梁從誡譯,梁思成著,圖像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王杏芳,中國與聯合國—紀念聯合國成立五十週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編,建築師林徽因,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郭名倞譯,約翰‧謬爾原著,我們的國家公園,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郭彤,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郭英之、劉凱、徐岩編,頤和園,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2年。 郭萬平,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樹勇,大國成長的邏輯:西方大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郭樹勇主編,國際關係:呼喚中國理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樹勇譯,羅伯特‧基歐漢著,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王杰、張海濱、張志洲主編,全球治理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郭豔華,走向綠色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陳天祥、譚毅,國際組織與世界,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文錦,發現西湖:論西湖的世界遺產價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陳玉華譯,伊恩‧斯邁利、約翰‧黑利著,NGO領導、策略與管理-理論與操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陳志剛,江南水鄉歷史城鎮保護與發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來生編,世界遺產在中國,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年。 陳岳,國際政治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二版。 陳金雲編,承德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 陳從周,中國名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0年。 陳從周,中國園林,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6年。 王治理,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陳學勇編,林徽因文存(三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曉東等著,聯合國-新議程和新挑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陳橋驛編,中國七大古都,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 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年。 傅立民著,劉曉紅譯,論實力:治國方略與外交藝術,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喬勻等著,中國古代建築,台北:木馬文化,2003年。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年。 彭澎主編,和平崛起論-中國重塑大國之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曾堉,中國雕塑史綱,台北:南天書局,民國1986年。 曾萍萍等編,群山峙千仞—中國名山,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王炳華,滄桑樓蘭:羅布卓爾考古大發現,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曾曉華編,洛陽龍門石窟,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3年。 湯卓煒,環境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程萬里主編,中國建築形制與裝飾,台北:南天書局,1991年。 程盡能等譯,戴倫‧J. 蒂莫西、斯蒂芬‧W. 博伊德著,遺產旅遊,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7年。 舒儉民,全球環境問題,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雲岡石窟大事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黃碩風,大國較量: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黃德林等著,自然遺產保護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慰文,北京原人,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黃澤金編,歷史名城,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6年。 王軍,日本的文化財保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楊巨平主編,保護遺產造福人類-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楊正綸譯,橫田洋三原著,國際組織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楊永生、劉敘杰、林洙著,建築五宗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楊永生編,記憶中的林徽因,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二版。 楊曼蘇編,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導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楊淑華、宋慧敏譯,邁克‧克朗著,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廣俊、劉予華、劉國明譯,羅傑‧芬德利、丹尼爾‧法伯原著,環境法概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楊曉燕譯,南希‧阿德勒原著,國際組織行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龍,西方新政治經濟學的政治觀,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萬以誠、萬山開選編,新文明的路標-人類綠色運動史上的經典文獻,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庭玫等,古蹟的維護,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萬霞,國際環境保護的法律理論與實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葉自成,新中國外交思想: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外交思想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葉興藝譯,C.W. 沃特森原著,多元文化主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董衛譯,保羅‧鮑克斯原著,地理信息系統與文化資源管理-遺產管理者手冊,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董鑒泓、阮儀三,名城文化鑑賞與保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3年。 路秉杰,天安門,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鄒統千主編,古城、古鎮與古村旅遊開發經典案例,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5年。 鄒樹梅,旅遊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圖婭譯,亞歷克斯‧麥吉利夫雷原著,改變世界的宣言-寂靜的春天,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新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熊煒,廬山,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8年。 蒲娉,當代世界中的國際組織,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趙 玲、牛伯忱,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趙可金、倪世雄,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9年。 趙玲主編,遺產保護與避暑山莊,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年。 趙淑靜、吳琦、陳騫等編,古典建築研究和保護-羅哲文,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趙淑靜主編,楠溪江鄉土建築研究和保護-陳志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趙貴林、趙桉,大足石刻,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3年。 儀名海,20世紀國際組織,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王景慧、阮儀三、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 儀名海,中國與國際組織,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劉大椿、岩佐茂主編,環境思想研究-基於中日傳統與現實的回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托,濠鏡風韻-澳門建築,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劉東來等編,中國的自然保護區,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東國、于軍譯,朱迪斯‧戈爾茨坦、羅伯特‧基歐漢編,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紅嬰、王健民,世界遺產概論,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年。 劉湘溶,人與自然的道德對話—環境倫理學的進展與反思,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臨安,中國古建築文化之旅-陝西,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年。 劉藍玉譯,葛藍‧艾波林原著,文化遺產-鑑定保存與管理,五觀藝術管理公司,2005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樓培敏主編,世界文化遺產圖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樓慶西,建築攝影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4年。 樊勇名,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樂嘉藻,中國建築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歐之德,世界瑰寶-麗江四方街,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 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係,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潘江,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年。 滕藤、鄭玉歆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制度與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蔣高宸,麗江-美麗的納西家園,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年。 蔡守秋、常紀文編,國際環境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蔡守秋主編,環境資源法學教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蔡宜中,台灣地區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護相關研究及未來發展之探討,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1年。 鄭又平、黃烈修譯,古齊尼著,國際關係與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0年5月。 鄭玉歆、鄭易生編,自然文化遺產管理—中外理論與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鄭汝中、台建群編,中國飛天藝術,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0年。 鄭伯慶、魏偉,萬里長城—地球上的飄帶,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鄭易生、錢薏紅,深度憂患-當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 鄭培凱主編,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現狀與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鄭群等譯,馬爾科‧卡塔尼契、雅斯米納‧特里福尼原著,藝術的殿堂,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鄧宏兵、張 毅主編,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王逸舟編,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係的多視角透視,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 魯藝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6月。 盧建榮、江政寬,世界文化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盧風、劉湘溶主編,現代發展觀與環境倫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蕭鋒譯,溫都爾卡‧庫芭科娃、尼古拉斯‧奧魯夫主編,建構世界中的國際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蕭默,文化紀念碑的風采-建築藝術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蕭默主編,建築意第一輯/第二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蕭默主編,建築意第五輯,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年。 蕭魏、錢箭星,寰球同此涼熱-環境科學與人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閻文儒,中國考古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閻文儒,雲岡石窟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傳芳、余開亮,世界文明奇蹟(四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閻學通、孫學峰,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閻學通、陳寒溪等譯,詹姆斯‧多爾蒂等著,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月。 龍書祈,國際組織,台北:三民書局,1960年。 龍寶麒,聯合國周邊組織,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戴侃、辛未譯,歐文‧拉茲洛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研究報告-多種文化的星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繆家福,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2-2007中期戰略(中文版),巴黎: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02年。 薛達元等譯,J. A.麥克尼列等原著,保護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台北:地景企業公司,1997年再版。 謝克,中國浮屠藝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王新建主編,世界遺產之中國檔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謝春,《寂靜的春天》導讀,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謝舜主編,和諧社會:理論與經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謝凝高主編,人類的財富與驕傲:中國瑰寶,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年。 韓召穎、孫英麗譯,馬格麗特‧凱特、凱瑟琳‧辛金克著,超越國界的活動家-國際政治中的倡議網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韓立新,環境價值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韓雪選編,從多元到和諧-和諧社會的構建,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謬家福,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多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魏小安、王潔平,創造未來文化遺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魏存成,高句麗遺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魏迎春,敦煌菩薩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王新建編,世界遺產之秘密檔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 魏偉,天壇-皇家祭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魏淑芬,環境法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魏斌主編,尋找失落的世界遺產,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年。 羅小未、蔡琬英編,外國建築歷史圖說,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6年。 羅佳明,中國世界遺產管理體系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羅哲文,中國古園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年。 羅哲文、楊永生主編,失去的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 羅哲文主編,世界遺產在中國(四冊),香港:和平出版社,2004年。 羅尉宣主編,中國世界遺產大觀(三冊),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 關越主編,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精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王瑞珠,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與規劃,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 嚴國泰,歷史城鎮旅遊規劃理論與實務,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年。 蘇州市園林管理局編,蘇州古典園林,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蘇明修編著,美國之文化遺產保存與出版資料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年。 蘇長和,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蘇長和、信強、何曜譯,羅伯特‧基歐漢著,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 蘇新益主編,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台北:京中玉國際公司,2003年月。 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龔良主編,中國考古大發現,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年。 龔雲表,詩心舞魂-中國飛天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期刊論文 王瑞智編,梁陳方案與北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 尹章華,「文化資產保存國際立法之探討」,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8期,2001年8月,頁4-5。 尹章華,「文化資產保存國際法制之探討—從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談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42-50。 尹章義、尹章華,「兩岸文物保存刑罰規範之比較」,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5期,2001年5月,頁35-49。 尤‧約奇勒托,劉臨安譯,「文物建築保護的真實性之爭」,建築師,第78期,1997年,頁108-111。 方長平,「國家利益分析的建構主義視角」,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6期,頁62-67。 方長平、馮秀珍,「國家利益研究的範式之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國際論壇,第4卷第3期,2002年5月,頁53-59。 王公龍,「溫特建構主義理的的貢獻與缺失」,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5期,頁34-39。 王世仁,「為保存歷史而保護文物-美國的文物保護理念」,世界建築,2001年第1期。 王正毅,「亞洲區域化:從理性主義走向社會建構主義?—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5期,頁1-9。 王軍,「梁陳方案的歷史考察」,建築雜誌,第55期,2002年1月,頁99-106。 王雷,蘇州園林-江南名璧,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王景慧,「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層次」,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4月,頁9-13。 王逸峰,「觀光部門眼中的世界遺產」,2004世界遺產研習講座,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2004年。 王路力、王炳華,「自然、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與旅遊業的相互促進」,新疆社會科學,2002年第 1期,頁89-92。 王嘉熙,「蘇州園林風景旅遊價值及其環境保護對策研究」,環境科學,第7卷第4期,1986年,頁83-88。 王維周,「法國古蹟與文化資產保存思考與實務操作--法國經驗」,空間,第135期,2001年8月,頁41-46。 王維周,「法國的世界人類遺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124-127。 王瑩,「中美風景區管理比較研究」,旅遊學刊,1996年第6期,頁46-69。 王興斌,「中國自然文化遺產管理模式的改革」,旅遊學刊,2002年第5期。 王鑫,「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推動永續生態觀光研討會實錄,2000年。 丘如華,「世界遺產沿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 2003年,頁2-7。 王慶瑜主編,中國大足石刻,香港:香港珠海出版公司,1991年。 石之瑜,「做為藝術的政治學-兼評建構主義的科學哲學立場」,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293-310。 石之瑜,「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期,2000年7月,頁37-53。 石之瑜,「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1期,民國86年11月,頁1-22。 石雷、鄒歡,「城市歷史遺產保護-從文物建築到歷史保護區」,世界建築,2001年第6期,頁26-29。 全華,「從武陵源看自然風景開發區的區域社會效應」,經濟地理,1994年第4期,頁89-92。 西村幸夫,「發揮創意的歷史紀念物活化與再利用」,空間,第138期,2002年。 何傳坤,「從世界文化遺產到台灣地區一級考古遺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60-64。 吳明華,「從黃山看我國風景區管理」,旅遊學刊,1996年第2期。 李光中,「自然文化景觀保存與公眾參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130-142。 李延祝,「文化資產保存之意義及執行方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7卷第3期,1997年,頁47-51。 王慧貞、蔡世蓉譯,古田陽久著,世界遺產Q&A:世界遺產基礎知識,台北:中華民國文化台灣發展協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李曉東,「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綱領性檔—學習《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國文物報,2006年3月3日。 李穎,「西方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評介」,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頁33-40。 邢繼盛,「試論建構主義的結構觀」,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91-96。 阮儀三,「登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的平遙古城」,城市規劃匯刊,1998年第3期,頁51-53。 阮儀三、林林,「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2003年,頁1-5。 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中的三種無政府文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153-198。 亞歷山大‧溫特,秦亞青譯,「建構主義的發展空間」,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1期,頁1-9。 周儉、張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建築分類與保護措施」,規劃研究,2001年第25卷第1期,頁38-42。 林育賜、胡念祖「由國際法律文件論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之保護與管理體制」,東吳法律學報,第11卷第2期,1999年。 邵甬、阮儀三,「關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法制建設-法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發展的啟示」,城市規劃匯刊,第139期,2002年。 王學理,輕車銳騎帶甲兵—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與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邱坤玄,「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與美中互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5-8。 阿蘭‧馬萊諾斯,張愷譯,「法國重現城市文化遺產價值的實踐」,時代建築,2000年第3期,頁14-16。 侯志仁,「文化地景保存—台灣本地之論述建構及與世界遺產體系接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16-22。 侯志仁,「來/去ICOMOS:站在世界遺產門前的台灣世界文化資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3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2之102 - 2之113。 姜睿,「旅遊與遺產保護」,商業研究,第231期,2001年7月,頁173-174。 施子中,「從大國外交到和諧世界-中共外交戰略之轉變」,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期(2007年1月),頁8-12。 洪惟助,「口術與無形人類遺產保存意義以《百戲之祖》崑曲為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144-147。 紀俊臣,「文化資產保存法之修正與城鄉文化建設」,中國地方自治,第53卷第9期,2000年9月,頁16-21。 紀俊臣,「臺灣古蹟管理之課題與方法」,台灣文獻,第52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9-20。 范菊華,「規範與國際制度安排:一種建構主義的闡釋」,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0期,頁56-60。 王獻溥、崔國發,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年。 范菊華,「對建構主義的解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7期,頁27-32。 頁199-229。 夏鑄九,「文化資產保存法民間版的意義」,教師天地,第76期,1995年6月,頁11-17。 孫溯源,「集體認同與國際政治—一種文化視角」,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1期,頁38-44。 徐嵩齡,「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管理體制改革」,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頁63-73。 徐嵩齡,「中國經濟制度轉型期的文物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問題」,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1年第11期,頁34-43。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231-264。 秦亞青,「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讀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頁135-145。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政治學的三種體系理論」,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6期,頁5-10。 袁正清,「建構主義與外交政策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4年9期,頁1-10。 王鶯,蘇州古典園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袁正清,「國際關係理論的行動者-結構之爭」,國際政治,2003年第9期,頁18-24。 袁正清,「從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體:建構主義的解析」,歐洲研究,2003年第4期,頁38-50。 高俊虎,「避暑山莊與承德市的城市生態環境」,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8年第2期,頁36-37。 常玉生,「堅持保護第一的科學指導方針」,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二期,頁86-88。 張小明,「革命、修正和補充-評溫特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及其建構主義學說」。歐洲,2001年第3期,頁12-18。 張成渝、謝凝高,「世紀之交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係」,人文地理,2002年第1期,頁4-7。 張松,「歷史城鎮保護的目的與方法初探-以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為例」,城市規劃,1997年第7期,頁50-53。 張建忠,「泰山旅遊結構層次及其匹配開發策略研究」,自然資源,1997年第4期,頁69-76。 張建新,「建構主義國際體系理論及其社會結構觀」,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12期,頁11-16。 張建新,「關於建構主義與其他國際關係理論的關係問題」,世界經濟與研究,2004年第7期,頁41-4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張晰竹,「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的管理體制與改革」,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0年第9期頁9-14。 張曉,「世界遺產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分權化(屬地)管理體制的制度缺陷」,中國園林,2005年第7期,頁7-9。 張曉,「國外國家公園和世界遺產管理經營評述」,中國園林,1999年第5期,頁56-60。 張曉,「對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實行特許經營的探討」,中國園林,2006年第8期,頁42-46。 張賽青,「危機與轉機--近代日本文化資產保存政策發展概觀」,國立台灣博物館年刊,第44期,2001年12月,頁29-42。 莫大華,「建構主義式的安全研究途徑─哥本哈根學派與批判性安全研究學派之比較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4期,2002年,頁303-323。 莫大華,「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原型、分類與爭論-以Onuf、Kratochwil和Wendt的觀點為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2002年9/10月,頁111-148。 莫大華,「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研究的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2期,2000年12月,頁65-90。 莫大華,「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1999年9月,頁93-109。 郭樹勇,「利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成果推動中國國際關係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四期,頁18-20。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密雲縣文化文物局編,司馬台長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郭樹勇,「試論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前途」,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7期,頁21-28。 郭瓊瑩,「世界自然資產之保育與環境規劃設計-九寨溝之發展與經營策略」,北京第五屆海峽兩岸自然保育研討會,2000年。 郭瓊瑩,「從中國大陸之世界遺產看台灣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應有之視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72-85。 傅朝卿,「世界文化遺產對台灣的啟示-指定觀念、修護與經營管理」,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52-57。 曾梓峰,「工業文化遺產再利用與地方活化─德國魯爾區再發展的經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96-102。 童登金,「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思考」,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3期,頁77-79。 黃正彥,「關於文化資產保存的一些盲點」,南台文化,第46期,1998年12月。 黃旻華,「評『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71-92。 楊嬌豔,「教科文組織與少數文化遺產-中國雲南麗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歷程與影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24-30。 楊銳,「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發展歷程其及經驗教訓」,中國園林,2001年第1期,頁62-64。 史忠新主編,世界名城-平遙要覽,太原:山西省新聞出版局,1998年。 葉庭芬,「歷史保育與文化旅遊間的策略聯盟—由亞洲歷史名城談起」,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110-116。 詹奕嘉,「觀念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國際政治科學,2006年第4期,頁115-122。 漢寶德,「文化資產保存法亟待修補」,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4期,2001年;中央日報,2001年4月16日。 臧振華,「考古遺址的保護:當前我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9期,2000年6月,頁257-274。 趙中樞,「從保護文化遺產國際文獻談北京舊城保護與整治」,北京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頁126-130。 齊士崢,「世界自然遺產的保存與維護」,2003年文化論壇世界遺產系列講座,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2003年。 劉文舉,「旅遊對峨眉山生態環境的影響其保護對策」,環境科學,第17卷第3期,1996年,頁48-51。 劉永濤,「西方新現實主義理論與建構主義批評」,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11期,頁26-30。 劉秉升,「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與旅遊開發的矛盾和對策」,旅遊學刊,1994年第6期,頁39-42。 歐陽懷龍,「廬山近代建築史研究和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申報」,建築學報,1996年第11期,頁34-35。 田進、俞孟嘉等,中國在聯合國-共同締造美好的世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鄭端耀,「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 盧業中,「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要、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2001年,頁21-52。 盧業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2002年3/4月,頁43-67。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2004年12月,頁1-30。 閻亞寧,「中國大陸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經驗—以蘇州園林為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88-94。 薛琴,「推動世界遺產的策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104-106。 謝凝高,「世界遺產不是搖錢樹」,地理知識,2000年第2期,頁7。 謝凝高,「世界遺產不等於旅遊資源」,北京城市規劃,2001年第6期,頁58-59。 謝凝高,「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旅遊學刊,2002年第17卷第6期,頁8-9。 謝凝高,「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若干問題探討」,規劃師,2003年第19卷第7期,頁21-26。 白志剛、邱莉莉,外國城市環境與保護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韓念勇,「中國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管理政策研究」,自然資源學報,2000年第3期。 顏亮一,「從國族遺產到世界遺產—全球化時代的歷史保存」,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2003年,頁66-70。 學位論文 王宜禛,從建構主義的「國家利益」觀分析兩岸經貿互動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明慧,我國世界遺產法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采瑩,我國古蹟保存法制之現況與展望-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古蹟保存規定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森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世界遺產公約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侯沛芸,世界遺產推廣教育策略研擬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洪睿珍,歷史遺跡連結保存方式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范君凱,國際法上文化財之保護與返還,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任建蘭等著,基於全球化背景下的貿易與環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張志銘,美中互動下的亞太安全建構-從溫特(Alexander Wendt)建構主義解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賽青,文物預防性保存措施之危機管理-以鴻禧美術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曹清華,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對中共關係定位調整之研究-社會建構主義之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許淑君,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發展歷程之研究(1895-2001):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之探討為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上仁,新加坡外交政策的社會建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士勳,後冷戰時期中共「睦鄰外交」之研究-一個「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雅慧,古蹟指定相關法制問題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黃光廷,中國大陸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舊城更新研究—以鎮江市發展與西津渡歷史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旻華,國際關係批判理論的重建與評論-科學實存論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向雲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葉定國,論台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榮芳杰,從英、美二國古蹟組織探討台南市公有古蹟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劉駿成,東協集體認同之建構與變遷-建構主義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魏明哲,水下文化遺產立法保護管理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辭書年鑒 中國文化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文化遺產年鑑2006,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中國世界遺產年鑒編纂委員會,中國世界遺產年鑒2004,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年鑑2003,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5年。 王六喜主編,新編國際組織詞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向雲駒,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孟本、毋月蓮編,英漢生態學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王捷等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世界遺產相關文件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3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胡怡心譯,傑瑞米‧梅爾文原著,世界建築流派事典,台北:果實出版,2006年。 殷企年、嚴軍、張言夢譯,愛德華‧露西-史密斯原著,藝術詞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高樹勛主編,中國文化法規、機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國家文物局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國家文物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文件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多吉占堆、薛文獻編,拉薩布達拉宮,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 國家文物局法制處編,國際保護文化遺產法律文件選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陳志華,古蹟保存文獻與規章,台北:建築情報社,2003年。 陳從周主編,中國園林鑑賞辭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傅朝卿編譯,國際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2年。 單樹模主編,中國名山大川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楊宇光主編,聯合國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國際文物保護與修護研究中心、中國國家文物局主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饒戈平、張獻主編,國際組織通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報刊雜誌 中國文化遺產 安宇、沈山主編,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文物報 中華遺產 世界遺產(中文版) 聯合國紀事(中文版) 英文 書籍 Albrigh, Horace M. Creating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The Missing Year.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9. Aplin, Graeme. Heritage-Identificatio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Ashworsh, G. J. & P. J. Larkham (ed.) Building a New Heritage: Tourism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New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1994. Baldwin, David. Economic Statecraft.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曲瑩璞、關超等譯,費慰梅原著,梁思成與林徽因-一對探索中國建築史的伴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年。 Baldwin, Davi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oorsma, Peter B., Annemoon van. Hemel & Niki. ed. Wielen. Privatization and Culture. Dordrecht: Kluwer, 1998. Booth, Kenneth and Steve Sm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day. Cambridge: State Press, 1995. Brown, Harold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3 Brownlie, Ian.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Bruttomess, Rinio (ed.) Water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Reuse of Industrial and Port Structures in Cities on Water. Venice: Marsilio Editori, 1999. Buzan, Barry. Ole Wa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lorad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Carr, Edward H..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48. Cattaneo, Marco & Jasmina Trifoni. Ancient Civilizations : World Heritage Sites. Vercell(Italy): White Star, 2004. Cattaneo, Marco & Jasmina Trifoni. The Great Book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Vercell(Italy): White Star, 2005. 朱誠如主編,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Christiansen, Thomas. Jorgensen, Knud Erik and Antje Wiener (eds.)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urop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1. Cleere, Henry (eds.)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 Boston : Unwin Hyman, 1989. Cleere, Henry. Approaches to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 New York , 1984.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New York: Longman, 2001. Dromgoole, Sarah.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spectivesiv. The Hague/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Feildon, B. M. 7 Jokilehto, Management Guideliness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Rome: ICCROM, 1993. Fierke, Karin M. and Knud 朱曉明,當代英國建築遺產保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朱耀廷主編,中華文物古蹟旅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老槍,大敗筆:中國風景黑皮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法國歷史文物保存法相關法令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英美日法保存法規與制度文化資產簡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世界遺產進階學習手冊-2004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世界遺產學習手冊: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世界遺產學習手冊:文建會認識世界遺產教師研習營,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我國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發展關係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3年。 何學林,一生的旅遊計劃: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二版。 何學林,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中國人一生必遊的28處景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迅達、張鐵軍譯,熊玠著,無政府狀態與國際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余治淮、余濟海編,皖南古村落黟縣西遞宏村,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2年。 余秋雨,笛聲何處—關於崑曲,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吳永琪主編,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吳昭謙,黃山探奇,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年。 吳越、毛曉飛譯,渥爾夫剛‧格拉夫‧魏智通著,國際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吳進書,世界遺產潛力點,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02年。 吳新雷、朱棟霖主編,中國崑曲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吳曉勤,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規劃保護方案保護方法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 呂石明等編,往來求古今—中國重大考古發現,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呂建中、陳雪平,和諧社會主義-通向共產主義的科學路徑,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宋秀琚,國際合作理論:批判與建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宋昆主編,平遙古城與民居,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宋偉等譯,約翰‧羅克爾原著,世界舞台上的國際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一文、馬鳳書,當代國際組織與國際關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友梅、劉春燕,環境社會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文生,龍門石窟與百題問答,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文昭譯,瑞秋‧卡森著,寂靜的春天,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06年二版。 李平、悅真編,曲阜孔府孔廟孔林,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2年。 李多譯,埃及建築,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 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宜瑜主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李庚,長城(世界遺產之旅),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李東燕,聯合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李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彩圖版),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李軍主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北京:北京婦女兒童出版社,2002年。 李恩國,聯合國憲章概論,台北:正中書局,1961年。 李振湘,世界遺產中國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0260502 96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60502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35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