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部分 (一) 政府出版品 1.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譯,《國防白皮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 2. 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台灣大學,1997年。 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7美國國防1997戰略評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10月。 4.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確保安全網路空間的國家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11月。 5.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6.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0月。 7.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布希政府的戰略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2月。 8. _____,Ashton B. Carter & John P. White著,《維持優勢管理國防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2月。 9. _____,Bruce Berkowitz著,《戰爭新風貌—廿一世紀作戰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10月。 Collaboration 7.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2. 4. Ashton B. Carter and Perry. 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9. 5. American Overcommitted: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in the 1980s.Lexington: Univ. of Kentucky Press,1985. 6. Barry Buzan & Ole Wæver & Jaap de Wilde. Security: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7. Barry Buzan. Peopl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l99l. 8. Bernard Brodie. Strategy in the Missile Ag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 _____,Christopher E. Hornbarger & David W. Kearn, Jr.著,《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9月。 l97l. 9. Charles F. Hermann.“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in American Defense Policy, 5th edition, eds. 10. Charles W. Kegley, Jr. & Eugene R. Wittkop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Pattern and Proc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6. 11. Chris Brown.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 grave , 2001. 12. David B. Dewitt,”Concepts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in Bunn Nagara and K.S. Balakrishnan, The Making of Security Community I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Malasia: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4. 13. Inis L. Claude, Jr.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National Security and World Order. 11. _____,Copeland, Thomas E.著,《資訊革命與國家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局,2001年3月。 14. James Green. Strategic Survey 2002/3.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3. 15. 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Longman, 2000. 16. Jeffrey T. Richelson.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Colorado: Westview, l999. 17. John A, Vasquez. The War Puzz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993. 18. John Baylis &James Wirtz &Eliot Cohen &Colin S. Gray. Strate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 Ken Booth.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99l. 12. _____,Colonel John R. Martin著,《擊潰恐怖主義:戰略分析》。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12月。 20.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rkley: Addison-Wesley, 1979. 21. Me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ch2. 22. Michael E. O’Hanlon. Defense Policy Choices: For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23. Morton A. Kaplan. System and Proces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7. 24. Norman J. Padelford and George A. Lincd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Press, 1954. 25. Randall Forsberh.“Creating a Cooperative Security System,” in After the Cold War:A Debate on Cooperative Security. Cambridge, MA: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d Disarmament Studies, 1992. 13. _____,Craig Eisendrath & Melvin A. Goodman & Gerald E. Marsh 著,《美國的星戰迷思—虛幻的防衛網》。台北:國防部史政局,2003年10月。 26. 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s., publishers, 1984. 27. Robert Jervis. Security Regi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6, 1982. 28. Sam C. Sarkesian.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l995. 29. T.V. Paul. Asymmetric Conflicts: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994. 30. Thomas C. Schelling.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980. (二) 英文期刊 14. _____,Jack Kidd,《防止戰爭—美國應該採取的新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1. Andrew J. Bacevich and Elizabeth H. Prodromou. ”God Is Not Neutral: Relig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after 9/11,” Orbis, Vol. 48, No. 1 ,Winter 2004, pp.43-54. 2. Caroline,Thomas. “Global governance,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 exploring the links.” Third World Quarterly 22, No. 2, 2001. 3. Charles,Krauthammer.“The Unipolar Moment.”Foreign Affairs 70, No.1, Winter 1990/1991. 4. David A. Baldwin.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orld Politics 48,No. 1. 5. Emma Rothschild. "What Is Security?" Daedalus l24, No.3, Summer l995, pp. 53-98. 6. G. John Ikenberry.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Terror.”Survival 15. _____,John B. Alexander,《使用非致命性武器的未來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4月。 43, No.3, 2001-02. 7. George D. Schwab, ”U.S.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Toda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No. 25, 2003. 8. Gregory D. Forster. ”America and the World: A Security Agenda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Strategic Review, Spring 1993, pp. 9-22. 9. Klare Michael T..“The New Geography of Conflict.” Foreign Affairs 80, No.3, May/June 2001, pp. 49-61. 10. Melvyn P. Leffler. “9/11 and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79, No.5, 2003, pp. 1045-1063. 11. Michael Dunne.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raq: multilateralism 16. _____,Robert L. Bateman Ⅲ編,《數位戰爭:前線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4月。 of a ki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79,No.2, 2003. 12. Oleksander Gladky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U. S. Relations with Russia and China after 11 September.” World Affairs 166, No.1, Summer 2003. 13. Richard H. Ullman.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8, No.1, Summer 1983, pp. 129-153. 14. Robert Jervis.“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 30, No. 2, 1978, pp. 186-188. 15. Stephen J. Del Rosso. “The Insecure State: 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and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 Daedalus l24, No. 2, Spring l995, pp. l75-207. 16. Stephen E. Flynn. “America, the Vulnerable.” Foreign Affairs 8l, No.l, 17. _____,Robert Kagan &William Kristol,《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2月。 January-February 2002, pp. 60-74. 17. Thomas Homer-Dixon. “The Rise of Complex Terrorism.” Foreign Policy ,Vol.l28,January-February 2002,pp.52-62. 18. Tomas F. Troy. “The Correct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Winter 1991-1992, p. 28. (三) 網站 1. 外交關係協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http://www.foreignrelations.org 2. 卡托研究所 (Cato Institute) http://www.cato.org 3.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http://www.ceip.org 4. 卡內基倫理暨國際事務會 (Carnegie Council on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c) http://www.cceia.org 18. _____,Smith James M. &Thomas William C.著,《恐怖主義的威脅:美國政府的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5月。 5. 台灣綜合研究院http://www.tri.org.tw/ 6. 史汀生中心 (Stimson Center) http://www.stimson.org 7. 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所」(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http://www.standford.edu/group/APARC 8. 史丹福大學「胡佛戰爭、革命計和平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http://www-hoover.standford.edu 9. 布魯斯金研究所 (Bookings Institution) http://www.brook.edu 10. 波士頓「外交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http://www.ifpa.org 11. 東西中心 (East-West Center) http://www.ewc.hawaii.edu 12. 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http://data.fas.harvard.edu/cfia 13.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 http://www.sais-jhu.edu 19. _____,Steven Metz著,《廿一世紀的武裝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9月。 14.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15.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16.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17. 美國企業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http://www.aei.org 18. 美國太平洋理事會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acus.org 19. 美國和平研究所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http://www.usip.org 20.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http://www.ndu.edu 21.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http://www.ncuscr.org 22. 美國議會 (The American Assembly) http://www.columbia.edu/cu/amassembly 23.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 (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http://www.ncafp.org 20. _____,Steven Metz著,《美國戰略-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的議題與方案》。台北:國防史政編譯局,2002年4月。 24. 亞太安全研究中心 (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http://www.apcss.org 25. 亞洲學會 (Asia Society) http://www.asiasociety.org 26. 亞洲基金會 (Asia Foundation) http://www.asiafoundation.org 27.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http://www.columbia.edu/cu/sipa/REGIONAL/EAI 28. 喬治華盛頓大學「西格東亞研究所中心」(The Gaston Sigur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http://gwis.circ.GWU.edu/~sigur 29. 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 http://www.heritage.org 30.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http://www.csis.org 31. 蘭德公司 (The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21. _____,Thomas A. Keaney & Eliot A. Cohen著,《波灣空戰掀起戰爭革命?》。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22. _____,Victor A. Utgoff著,《浮現中的核武危機—核武擴散、美國利益與世界秩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11月。 (二) 專書 1. 王世憲,《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月8版,頁202。 2.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年10月31日,頁299。 3.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3月,頁11。 4.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5. 李樹正,《國家安全戰略研究集》。台北:1989年10月10日。 6.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7.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7月。 8.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 月。 9. 何思因主編,《美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4年。 10. 麥朝成主編,《美國九一一襲擊事件對美日中台四角關係之影響座談會實 錄》。台北:中央經濟研究院編印,2001年10月。 11. 紐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2000年4月。 12. 紐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1998年。 13. 鈕先鍾譯, C. von Clausewitz著,《戰爭論》。台北:軍事譯粹社,1980年。 14. 翁明賢著,《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台北:新創文化,2002年。 15. 張亞中,《開放政治市場:全球治理台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 年 6月。 16. _____, Edwards David V.著,《軍備管制與國際政治》。台北:今日世 界出版社,1972年12月。 (三) 期刊 1. 朱立群,<合作安全與中國外交>,《跨世紀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輝煌50 年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世界,2000年4月。 2. 吳玉山,〈仍然是現實主義的傳統-九一一事件和小布希主義〉,《政治科學論 叢》,第17期。2002年12月,頁1-31。 3. 林正義,<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 卷第1期,頁108-118。 4. 林正義,〈九一一事件對國際關係之影響〉,《國際事務季刊》。2001年,頁 2-25。 5. 林正義,〈美國總統東亞行意涵及其影響〉,《歐亞研究通訊》,第5卷第3 期。2003年3月10日。 6. 袁易,〈「九一一」事件後的反思:兼論美國二OO一年「四年國防評估」〉, 《歐亞研究通訊》,第1卷第4期。2001年11月10日。 7. 紐先鍾,〈國家戰略基本理論簡介〉,《三軍聯合月刊》,第19卷第4期。1981 年6月。 8.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月。 9. 唐開太,〈由布希國情咨文探討2002年美國全球戰略分析〉,《歐亞研究通 訊》,第5卷第3期。2002年3月。 10. 陳欣之,<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 第3期。2003年7月。 11. 陳必照,〈美國國防戰略調整與我國國防安全〉,《歐亞研究通訊》,第4卷第 7期。2001年7月10日。 12. 陳偉寬,〈從超限戰觀點探討九一一驚爆事件我國因應之道〉,《空軍學術月 刊》,第539期。2001年,頁3-11。 13. 黃介正,〈「布希主義」及其可能對亞太安全之可能影響〉,《歐亞研究通訊》, 第5卷第8期。2002年8月10日。 14. 黃介正,〈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國際安全戰略思考以及對美「中」台關係之可 能影響〉,《歐亞研究通訊》,第4卷第10期。2002年10月10日。 15. 黃奎博,〈九一一事件週年回顧〉,《歐亞研究通訊》,第5卷第9期。2002 年9月10日。 16. 張中勇,<情報分析與決策過程問題之研究—一個社會心理學之觀察>,《警 學學報》,第21卷。1992年。 17.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安全的啟示〉,《 「台海安 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大會手冊論文集》。2002年10月20日。 18. 楊永明,<從國際法觀點分析911事件影響下的國際安全秩序>,《戰略與國 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59-79。 19. 楊順利,〈國家安全之預警情報研究:從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談起〉,《國 防雜誌》,第17卷第12期。2002年,頁3-11。 20.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 期。2003年4月。 21. 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 卷第12期。1997年12月。 22.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 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年11月。 23. 藍寧利,〈美國國防戰略檢討〉,《歐亞研究通訊》,第4卷第6期。2001年6 月10日。 二、 英文部分 (一) 專書 1.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The White House, Washington, D.C., December 1999, p1. 2. Amos A. Jordan and William J. Taylor. J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Process, revised editor,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4, p3. 3. Arnold, Wolfers.“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lous Symbol,”Discord 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