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42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4/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44821      在线人数 : 8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21


    题名: 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可行性之研究
    作者: 曹承允
    Tsao , Chen-Yun
    贡献者: 李明
    曹承允
    Tsao , Chen-Yun
    关键词: 反毒
    反毒策略
    緝毒
    拒毒
    戒毒
    跨境犯罪
    毒品犯罪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09-09-14 10:09:48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後,受到全球化與資訊化的影響,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而毒品危害問題已然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嚴重公害。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至少有100萬人口專門從事國(區)際販毒活動,且毒品犯罪集團已形成配套的嚴密網絡,突破國(區)界,發展成為國(區)際販毒組織。此外,全球毒品每年銷售總額為8000億至1兆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0%,此一數字與全球軍火貿易額相差無幾。另根據聯合國2002年公布的年度報告,目前全球吸毒人口高達兩億多人。每年約有10萬人死於吸毒,因此而喪失勞動力的人有1000萬人之多。在日趨嚴重的國際販毒活動的滲透下,毒品犯罪在全球各地區均呈現滋長及蔓延的趨勢,除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外,更對國際社會穩定造成嚴重衝擊。
    1949年,兩岸分裂分治,兩岸進入長期隔離狀態,直到1987年11月,政府開發大陸探親後,兩岸民間交流熱絡,經貿互動頻繁。然而,於此同時,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安全議題亦逐漸擴大,許多非傳統性安全威脅的嚴重性愈趨顯著,其中毒品由於體積小,藏匿容易,致查緝困難,甚賴兩岸政府具體有效的合作措施,始能有效防制。然而,兩岸受限於政治疏離,使得雙方具體合作行動甚為有限,不僅難以對兩岸毒品犯罪集團予以致命打擊,更為毒品犯罪份子提供了良好的避罪空間。
    中國大陸自80年代初起,在國際毒潮的侵襲及大陸內部市場大量需求下,毒品問題日趨嚴重,由其種類的多樣化、吸毒人數的直線上升、蔓延範圍的迅速擴大,衍生的暴力犯罪及愛滋病擴散問題,對大陸治安及人民健康均造成嚴重衝擊。鑑此,中共中央國務院把解決毒品犯罪問題作為「嚴打」的一項主要任務,在凡是有毒品犯罪的市、縣展開各項禁毒工作,並積極參與國際反毒合作。我國則由於人民生活富裕,雖然種植毒品者較少,但販賣、運輸獲利豐厚,因此「投機圖利」遂成為台灣毒品犯罪的首要原因。我國反毒策略,於1955年至1990年間,主要著重於斷源,亦即以加強查緝為主要政策,直到1991年,毒品氾濫,除打擊供給之外,亦開始加強減少需求面的努力,發展出各種戒癮宣導與預防政策。1993年由時任行政院院長連戰鄭重揭示「向毒品宣戰」,並於1994年2月成立「中央反毒會報」,確立我國反毒策略以「斷絕供給」、「減少需求」為目標,以「緝毒」、「拒毒」與「戒毒」為方法。
    由於全球化的快速腳步,毒品犯罪在不同國家間也有隨著產銷分工而有快速擴散的現象,全球性與區域性的毒品防制計畫亦逐漸受到重視,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查緝、減少生產、降低濫用導致的健康及犯罪問題、促進毒癮治療與聯合監控等,是目前國際間毒品防制上相當重要的策略。面對此一情形,不論是國際組織或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把打擊跨國(境)毒品犯罪當作施政重點,並竭盡所能的致力於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聯繫與互助合作。然而,兩岸受限於政治疏離,及諸多法律規範上的限制,使得雙方在防制毒品危害方面所進行的合作甚為有限,形成反毒漏洞的可能益發明顯。加以兩岸各自存在許多個別且不易克服的毒品防制困境,使得兩岸毒品威脅均日趨嚴重。本論文研究發現兩岸毒品防制所面臨的問題概要如次:
    一、大陸方面:
    (一)貪腐問題成為中國大陸毒品犯罪的溫床。
    (二)大陸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使得不少人藉販毒以「脫貧致富」。
    (三)大陸因緊鄰「金三角」、「金新月」兩大毒品產區,雲南省邊境線長達4,061公里,毒品查緝甚為困難。
    二、台灣方面:
    (一)政黨輪替後頻繁的內閣改組,使得反毒政策缺乏延續性。
    (二)相較於周邊國家均採嚴刑峻罰以打擊毒害,我國因執法過輕,在區域內有嚴重失衡現象。
    (三)我國現行以「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負責執行各項反毒工作,統籌功能不彰。
    (四)我國無緣參與國際反毒合作,邊緣化的危機清晰可見。
    (五)我國社會富裕,毒品價格較周邊國家相對較高,成為毒品流向勢難避免。
    (六)我國屬海島型國家,進口貨運量龐大、人員出入境頻繁,防堵毒品入境困難重重。
    三、兩岸合作方面:
    兩岸之間目前反毒合作受限於政治因素干擾,除了大陸不承認台灣地區司法管轄權外,現行仍存在有協商機制功能不彰,以及未建立毒品犯罪情報交換機制等諸多不利因素。
    綜合上述所言,面對毒品危害問題,兩岸雖有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但在如水銀洩地般的國際毒潮滲透威脅下,兩岸正面臨著同樣險峻的挑戰,為確保兩岸人民共同安全與福祉,實不應為了堅持意識形態,而危及共同安全。藉由分析兩岸毒品犯罪現況,進而提出具體建言,實乃本論文之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
    《2004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年。
    《2006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1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一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2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二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3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三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4年。
    內政部警政署編,《警政白皮書:民國九十四年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2005年。
    王琪琨等著,《防制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專案報告,1996年。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編,《各類重大刑事案件偵查書類精選彙編》。台北:台 灣高等法院檢察署,1997年。
    閻學通,《中共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1999年。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人民,1998年。
    駱宜安,《毒品認識與毒害防治》。台北:台灣書店,1994年。
    謝立功,《兩岸洗錢現況與反洗錢法規範之探討–兼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台北: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
    瞿海源、張苙雲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台北:巨流,2005年。
    (三)期刊論文
    王輝,〈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面臨的問題與對策選擇〉。《江漢論壇》, 231期。1999年,頁67-68。
    朱蓓蕾,〈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東亞季刊》, 31卷4期。2000年10月,頁29-62。
    朱蓓蕾,〈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 46卷6 期。2003年11月,頁75-108。
    朱蓓蕾,〈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中國 大陸研究》, 46卷5期。2003年9月,頁21-53。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編,《精選緝毒偵審案例彙編》。台北:台灣高等法院檢 察署,1996年。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 4卷1 期。2003年1月,頁1-39。
    吳景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應有之作法–為兩岸之間的區際刑事司法互助催 生〉。《中興法學》, 44期。1998年9月,頁29-41。
    吳景芳,〈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之制定背景與條文翻譯〉。《法令月 刊》, 52卷4期。2001年,頁3-23。
    林碧炤,〈台灣的非傳統外交〉。《戰略安全研析》,10期。2006年2月,頁8-15。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1期。1999年1月, 頁1-15。
    林錦村,〈論兩岸之刑事司法協助〉。《法令月刊》,47卷12期。1996年12月,頁18-25。
    洪朝輝,〈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39卷8期。2000年8月,頁73-84。
    馬進保、易志華,〈我們現階段的跨境犯罪及其防制對策〉。《河北法學》, 2期。2001年3、4月,頁75-80。
    張中勇,〈臺灣海峽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評估〉。《戰略與國際研究》, 3卷4 期。2001年10月,頁1-35。
    張亞中,〈論兩岸治理〉。《問題與研究》, 42卷6期。2003年11、12月,頁29-8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工作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年。
    張保民,〈中共開放政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5卷8期。1992年8月,頁41-43。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5卷9期。1996年9月,頁63-69。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8期。1998年8月,頁19-20。
    許光泰,〈兩岸法律關係〉。《東亞季刊》,24卷2期。1992年10月,頁6-16。
    許福生,〈台灣地區組織犯罪防治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 36 期。2000年3月,頁219-315。
    陳欣之,〈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3期,2003年7月,頁1-40。
    陳慈幸、唐大宇,〈黑社會犯罪組織成因探討–以1978年後中國大陸黑幫發 展為例〉。《犯罪學期刊》, 9期。2002年6月,頁179-206。
    章光明、許福生,〈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幾個面向之觀察〉。《警學叢刊》,31 卷5期。2001年3月,頁67-89。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的理論與實踐〉。《展望與探索》, 2卷4期。2004年4 月,頁11-22。
    劉中民、桑紅,〈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視野中的非傳統安全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 4期。2004年,頁32-37。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我們對「辜汪會談」的看法》。台北: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1993年。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 究》,38卷2期。1999年2月,頁21-37。
    慶啟之,〈評中國加入《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對台灣之影響〉。《展望與探索》, 1卷12期。2003年12月,頁96-100。
    蕭曙,〈中亞地區新三角習題〉。《中共研究》,34卷8期。2000年8月,頁43-45。
    閻學通,〈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東亞季刊》, 30卷2期。1999年,頁97-110。
    謝立功,〈國際抗制毒品犯罪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之跨境毒品犯罪為核心〉。《警學叢刊》31卷6期。2001年5月,頁65-67。
    簡建章,〈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研究〉。《警學叢刊》, 32卷1期。2001年7 月,頁169-189。
    (四)報紙專文
    《人民公安報》
    《人民日報》
    《中國時報》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防制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台北: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1997年。
    《中新社》
    《北京日報》
    《自由時報》
    《亞洲周刊》
    《青年日報》
    《開放雜誌》
    《聯合晚報》
    《聯合報》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國統綱領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3年。
    Abshire, David M., & Richard V. Allen, eds. 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al,Military,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the Decade Ahead.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3.
    Albanese, Jay S. Organized Crime in American. Cincinnati, Ohio: Anderson Pub. Co, 1996.
    Anderson, Malcolm. Policing the World: Interpol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Police Co-oper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Benyon, John, et. al., Police Co-operation in Europe: An Investigation. UK: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1993.
    Canada Privy Council Office, Securing an Open Society: Canada’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Canada: Privy Council Office, 2004.
    Mandel, Robert. The Changing Face of National Security: A Conceptual Analysi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4.
    Robinson, P. Stuart.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Escalation: Decision-
    Making under Pressure. New York: Tauris Academic Studies, 1996.
    Viano, Emilio C. Global Organized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gland:
    Aldershot, Hants; Brookfield, VT: Ashgate Publishing Co, 1999.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編,《2004反毒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2004年。
    (二)期刊
    Andelman, David A. 1994. “The Drug Money Maze,”Foreign Affairs, vol. 73, no, 4. pp. 94-108.
    Buzan, Barry. 1991.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7, no, 3. pp. 421-451.
    Dewitt, David, 1994. “Common,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7 .no, 1. pp. 1-15.
    Holland, Tom. 2000//11/20. “The Day of the Renminbi,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pp. 76-80.
    Porter, Gareth. 1995/5.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s a National SecurityIssue,” Current History, vol. 94, no. 592, pp. 218-223.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編,《2005反毒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2005年。
    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編,《2006反毒報告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法務部、教育部,2006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大陸地區毒品氾濫情勢調查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0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台海及中國大陸地區偷渡問題調查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1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2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3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法務部調查局編,《經濟及毒品犯罪防制工作年報–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5年。
    張五岳等著,《中共要求兩岸直接通航策略與我方對策》。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專案報告,1993年。
    張保民,〈中共開放政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5卷8期。 1992年8月。
    蔡墩銘等著,《涉及兩岸刑事案件處理方式之研究》。台北 : 行政院大陸委員 會委託研究專案報告,1993年。
    (二)專書
    丁渝洲編,《台灣安全2005-2006戰略評估》。台北:遠景,2006年。
    王逸舟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1999年。
    丘宏達編,《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1973 年。
    包宗和、吳玉山,《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2000年。
    田宏杰,《妨害國(邊)境管理罪》。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3年。
    任惠華,《刑事案件偵查》。北京:法律,2001年。
    朱蓓蕾,《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2003年。
    朱蓓蕾,《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台北:遠景,2005年。
    何秉松,《有組織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國大陸黑社會(性質)犯罪研究》。北京:中國法制,2002年。
    但偉,《偷渡犯罪比較研究》。北京:法律,2004年。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2003年。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1995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2001年。
    李英明,《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2003年。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2001年。
    李慎明、王逸舟編,《2004: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4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張增樑,《現階段兩岸有關偷渡之相關法令、管理及其問題之研究-兼論〈三通〉後兩岸共同防制偷渡之可行性》。台北:遠景,2002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張增樑、謝立功,《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可能性研 究》。台北:遠景,2003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 與分析》。台北:遠景,2002年。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兩岸合作共同打擊毒品犯罪之研究》。 台北:遠景,2003年。
    阮方民,《洗錢犯罪比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2年。
    周成瑜,《兩岸走私及偷渡犯罪之研究》。台北:學林,2004年。
    周兵等 譯Vincent N.Parrillo、John Stimson、Ardyth Stimson,《當代社會問題》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北京:華夏,2002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2003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2004年。
    邵沙平,《跨國洗錢的法律控制》。武漢:武漢大學,1998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2004年。
    金鑫編,《世界問題報告-從世界的視角關照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2年。
    門洪華,《和平的緯度: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2年。
    俞可平、黃衛平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施志茂,《安非他命危害與犯罪防治》。台北:華泰文化,2000年。
    胡元梓、薛曉源編,《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1998年。
    胡鞍鋼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2003年。
    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2004年。
    桑紅華,《毒品犯罪》。北京:警光教育,1992年。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2003年。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2001年。
    馬模貞,《毒品在中國》。台北:克寧,1994年。
    崔慶森、陳澤憲,《毒品犯罪及對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2年。
    張文木,《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山東人民,2000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揚智,1998年。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揚智,2002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2000年。
    張增樑,《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問題之研究》。桃園:三峰,1995年。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遠景,2004年。
    曹大臣、朱慶葆,《刺刀下的毒禍-日本侵華期間的鴉片毒化活動》。福州:人 民,2005年。
    曹子丹,《中國犯罪原因研究綜述》。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3年。
    許春金,《犯罪學》。台北:三民,2000年。
    陳仟萬、林宜君,《抓毒專家小六法-偵查毒品犯罪策略》。台北:永然,1999 年。
    陳淑莊,《世界毒品大戰》。北京:法律,1998年。
    陳潔華,《二十一世紀中共外交戰略》。北京:時事,2001年。
    陸忠偉編,《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2005年。
    黃金香,《中國禁毒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年。
    楊煥寧,《禁毒知識手冊》。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1年。
    葉肅科、董旭英,《社會學概論》。台北:學富文化,2002年。
    資中均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1998年。
    趙秉志,《毒品犯罪研究》。北京:中國人民,1993年。
    趙秉志,《現代世界毒品犯罪及其懲治》。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7年。
    趙秉志、錢毅、赫興旺,《跨國跨地區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北京:中國方正,1996年。
    趙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戰爭之外的對抗與抉擇》。雲南:雲南人民,1992年。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2001年。
    劉躍進編,《國家安全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樂美真,《金門商談漫記》。北京:九洲,1998年。
    歐信宏、胡祖慶合譯 Joshua S.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
    歐陽濤、陳澤憲,《毒品犯罪及對策》。北京:群眾,1992年。
    蔣秋明、朱慶葆,《中國禁毒歷程》。天津:教育,1996年。
    蔡拓編,《全球問題與當代國際關係》。天津:天津人民,2002年。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2000年。
    蔡瑋,《中共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
    黎友安、陸伯彬,《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1998年。
    盧國學,《國際刑警組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4922004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92200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3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