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141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94749      線上人數 : 8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12


    題名: 解析中共軍方對軍事事務革命的認知與觀點
    A Study of the Concepts of RMA as Perceived by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作者: 陳律甫
    Chen, Iv-Fu
    貢獻者: 李登科
    陳律甫
    Chen, Iv-Fu
    關鍵詞: 軍事事務革命
    中共
    解放軍
    RMA
    China
    PLA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4 10:08:47 (UTC+8)
    摘要:   當代對於「軍事事務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RMA)之探索源於1970年代的前蘇聯,嗣由美國發揚光大,再於1991年波灣戰後在中共國內掀起討論熱潮。本研究以中共軍方的軍事事務革命論述為客體,首先回顧「軍事事務革命」相關研究之緣起與發展,再從中共軍方公開的論述資料當中,歸納其對於軍事事務革命的認知與觀點,並進而比較評析。

      本研究發現,中共軍方對軍事事務革命的基本認知與美方相似,惟與美方相較,中共軍方概念中的軍事事務革命顯得包羅寬泛,其對於軍事事務革命之詮釋亦常擴至非軍事層面。此外,中共軍方的相關論述存在著一些弱點,蓋其對軍務革命所需的科技條件過於樂觀與忽略軍事發展的動態性,使之對於軍務革命之發展與未來戰爭型態的研判顯得有欠周延。
    The origin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RM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1970`s. Later on, it blossomed into a thriving studies in the U.S.. After the Gulf war in 1991, it drew an upsurge of interest in RMA in China. With a focus on the PLA’s researches on RMA, this study firstly review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RMA research, and then will be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RMA as perceived by the PLA.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PLA’s RMA concep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U.S.; nevertheles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merican, the PLA’s seem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ome even fall beyond the scope of military affairs. Furthermore, there exist flaws in PLA’s RMA concepts, such as the lack of sufficient 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forecas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MA and the future warfar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Arquilla, John、David Ronfeldt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網路及網路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
    Burles, Mark、Abram N. Shulsky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Dunnigan, James F.著,曾祥穎譯,數位化戰士(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Hundley, Richard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軍事事務革命與美軍轉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Murray, Williamson主編,國防部始政編譯局譯,美國陸軍轉型:美國陸軍戰院的觀點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Owens, Bill & Edward Offley著,曾祥穎譯,軍事事務革命:移除戰爭之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Toffler, Alvin、Heidi Toffler著,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國防部始政編譯局譯,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譚顯裕,「高功率微波新概念武器的技術現狀和發展」,航空兵器(2004年1月),頁8-11。
    蘇勇杰,「後勤信息化建設應把握的問題」,國防大學學報,第194期(2005年10月),頁72-73。
    嚴雪松、呂慧,「淺談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領導科學(2005年2月),頁44-45。
    (三)研討會論文
    丁樹範,「中共軍事革命之評析」。第八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國防管理學院主辦,2000年6月。
    林勤經,「中共發展信息作戰軍事運用之探討」,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研究所主辦,2000年2月19日。
    莫大華。「美國式『軍事事務革命』的探索」。第八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國防管理學院主辦,2000年6月。
    張中勇。「中共的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台海安全」。軍事事務革命與國防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1999年4月。
    楊志恆、郭臨伍。「RMA與未來戰爭」。軍事事務革命與國防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1999年4月。
    (四)碩博士論文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革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 年)。
    丁德榕,後冷戰時期中共軍事戰略-信息戰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皮業榮,美國國防轉型研究,淡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宋子捷,冷戰後中共軍事改革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宋怡慶,從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戰略思維探析對其軍事教育影響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安復,中共新軍事革命與對台戰略-軍事計劃作為之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李政芳,後冷戰時期中共軍事現代化用兵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唐鴻,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後中共軍事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望道,中共軍事事務革命(RMA)之研究:以人民解放軍空軍為例,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張文廣,中共信息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曹邦全,中共信息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變革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楊國光,軍事事務革命與陸軍,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曾憲緯,中共軍事思想與軍事事務革命,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葉家文,軍事事務革命研究-一個初探性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趙繼綸,軍事事務革命中科技對作戰概念影響之研究 1969-1999年,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潘同偉,超限戰思想與中共國防戰略之研究,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薛朝勇,中共軍事現代化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五)網路資源
    1.網路版報紙資料
    「江澤民強調: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解放軍報,2003年3月11日,http://www.chinamil.com.cn/item/newar/zyls/01.htm。
    「江澤民在解放軍代表團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03年3月10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10307/10314/20030310/940634.html。
    王普豐,信息戰爭與軍事革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02年11月1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2/Nov/233867.htm。
    「迎接新軍事革命挑戰 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解放軍報,2001年4月11日,http://www.chinamil.com.cn/item/newar/zsyq/01.htm。
    「迎接軍事變革挑戰,實施人才戰略工程」,人民日報,2003年6月17日,http://past.people.com.cn/GB/junshi/20030617/1016386.html。
    「堅決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努力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人民日報,2005年3月1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3/14/content_2694667.htm。
    「郭伯雄曹剛川:努力提高解放軍整體綜合作戰能力」,解放軍報,2004年9月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09/01/content_1934107.htm。
    「軍事專家稱中國軍事變革不會陷入盲目軍事競賽」,中國新聞網,2006年04月06日,http://jczs.sina.com.cn/2006-04-06/0835362194.html。
    「專家點評:衝浪在新軍事變革的潮頭」,新華網,2003年8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3-08/13/content_1024336.htm。
    「專家暢談新軍事變革的未來走向」,解放軍報,2004年1月7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yjtz/42.htm。
    王保存,「用新的眼光審視新的變革—對世界新軍事變革本質特徵的再認識」,中國國防報,2003年6月12日,www.pladaily.com.cn/big5/defence/2003/06/12/20030612017054_gfdc.html。
    王保存,「時代差的挑戰」,人民日報,2004年7月9日,http://jczs.sina.com.cn/2004-07-09/0857209246.html。
    王普豐,高技術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亢亨禎,「世界軍事革命興衰啟示錄」,解放軍報,http://www.pladaily.com.cn/big5/jskj/2001/01/09/20010109002002_jslt.html。
    朱愛先,「新軍事變革呼喚先進的軍事理論」,解放軍報,2004年4月26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saloon/lunyuan/217.asp。
    高金虎,「在辯證統一中實現我軍現代化跨越式發展」,中國國防報,2004年6月24日,http:// 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zw/42.htm。
    姚有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基本特徵」,光明日報,2005年6月29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5-06/29/content_259751.htm。
    姚有志,「從戰略上看世界新軍事變革」,中國國防報,2003年9月16日,http://www.chinamil.com.cn/big5/pladaily/2003/09/16/20030916001121_TodayNews.html。
    馬偉宏,「搞好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中國國防報,2004年6月24日,http://www.pladaily.com.cn/item/newar/zw/45.htm。
    孫科佳,「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究竟特在哪兒」,學習時報,2004年9月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09/12/content_1970955.htm。
    孫科佳,「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思考」,中國國防報,2003年9月18日,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junshi/406364.htm。
    張兆垠,「站在新軍事革命前沿謀求跨越式發展」,解放軍報,2001年10月16日,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tpd/2004-09/07/content_3320.htm。
    賀宏禮、李彥路,「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中國國防報,2001年8月20日,http://www.chinamil.com.cn/big5/pladaily/2001/08/20/20010820001207_gdyl.html。
    司來義、錢七虎,信息化戰爭中的防禦與防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解放軍報, 2005年5月11日,http:// 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5-04/26/content_2877980.htm。
    熊光楷,「關於新軍事變革問題」,解放日報,2003年5月30日,http://www.gscas.ac.cn/up/gscascn/news/forum%20s&h/1/lecture/xiongguangkai.htm。
    劉志青,「談談軍事變革的分期-兼論不可錯過軍事變革大好時機」,光明日報,2005年1月19日,中國期刊網http://cnki.csis.com.tw/。
    劉志青,「論軍事變革的稱謂」,光明日報,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0/49152/4248360.html。
    蘇恩澤,「橫向一體化:武器裝備發展新階段」,解放軍報,2005年1月26日,中國期刊網http://cnki.csis.com.tw/。
    2.其它資料
    「軍事專家談《超限戰》:三位軍事專家(兩位大校和一位少將)對《超限戰》的看法」,中國軍事,http://chinaha.myrice.com/military/commentary/3/comment-601.htm。
    二、英文部份
    (一)專書
    Berkowitz, Bruce, The new face of war : how war will be fought in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 Free Press, 2003)。
    朱小莉、趙小卓,美俄新軍事革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Lane, C. Dennison, Mark Weisenbloom, Dimon Liu eds.,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London :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1996)。
    Barnett, Roger W., Asymmetrical Warfare: Today’s Challenge to U.S. Military Power (New York: Brassey, 2003).
    Creveld, Martin van, Technology and War(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002).
    Dunnigan, James F. & Raymond M. Macedonia, Getting it right : American military reforms after Vietnam to the Persian Gulf and beyond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 1993).
    Farrell, Theo & Terry Terriff, The Source of Military Change: Culture, Politics, Technology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2).
    Fuller J.F.C., The Conduct of War, 1789-1961: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French, Industrial, and Russia Revolutions on War and its Conduct(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2).
    Hans, Binnendijk, & Ronald N. Montaperto eds., 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8).
    Knox, MacGregor & Williamson Murray eds., The Dynamics of Military Revolution 1300-205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Libicki, Martin C., Illuminating Tomorrow`s War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1999).
    Lilley, James R. & David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Armonk, N.Y.: M.E. Sharpe, 1999).
    朱小莉,軍事革命問題的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Metz, Steven & James Kievit,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Conflict Short of War (Carlisle Barracks,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1995).
    Mulvenon, James C. et al., Chinese Reponses to U.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6).
    O`Hanlon, Michael E.,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warfare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0).
    Pillsbury, Michael. Chinese Views of Future Warfa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Shambaugh, David,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Stokes, Mark A., Cha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arlisle Barracks,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1999).
    (二)期刊論文
    Bodnar, Captain John W. “The Military Technical Revolution: From Hardware to Imformation,”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ummer 1993), pp. 7-21.
    Gill, Bates "China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Assessing Economic and Social Culture Factor," China and th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Carlisle Barracks,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May 20, 1996).
    Cebrowski, Arthur K. & John J. Garstka,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Its Origin and Future," Proceedings, vol. 124, no.1(January 1998), pp.28-35.
    朱幼文等,高技術條件下的資訊戰,(北京:軍事科學 出版社,1997年)。
    Cebrowski, Arthur K.,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Military Technology, vol. 27, no.5(May 2003), pp.16-21.
    Krepinevich, Andrew F., "Cavalry to Computer: The Pattern of Military Revolutions,"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 37 (Fall 1994), pp.30-42
    Murray, Williamson & Thomas O`Leary,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Legacy forces," Joint Force Quarterly, no.30 (Spring 2002), pp. 20-27.
    Owens, William A., " The Once and Future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Joint Force Quarterly, no.31 (Summer 2002), pp. 55-62.
    Roxborough, Ian, " From revolution to transformati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Joint Force Quarterly, no.32 (Autumn 2002), pp. 68-75.
    Stavridis, James, " The second revolution," Joint Force Quarterly, no.34 (Spring 2003), pp. 60-67.
    Watts, Barry, " Strategy for Chaos: Revolutions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the Evidence of History," Joint Force Quarterly, no.44 (Autumn 2005), pp. 109-110.
    (三)網路資料
    Joint Chiefs of Staff,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Joint Pub 1-02》, https://www.doctrine.usmc.mil/opordweb/jp1_02.pdf
    Wilson, Clay,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Background and Oversight Issue for Congres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http://www.fas.org/man/crs/RL32411.pdf (14 July 2005).
    沈偉光,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to Cong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http://www.dod.mil/nii/NCW/ncw_main.pdf (14 July 2005).
    沈偉光,未來世界戰爭:全面資訊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新軍事問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資訊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主編,論中國軍事變革(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際均,中國信息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
    李慶山,新軍事革命與高技術戰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李德毅,發展中的指揮自動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李顯堯,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林中斌等,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林宗達,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台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2000年)。
    林宗達,蛻變中的軍事強權(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林湧偉,21世紀解放軍的「軍事革命」(台北:雲皓出版社,2001)。
    林建超主編,世界新軍事變革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周林、魏俊歧、徐利劍、韓玉敏、盧曉莉,未來戰爭的制勝之道(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庫桂生、黃成林主編,軍事後勤新變革(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高春翔,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高一中等譯,軍事革命譯文彙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梁必駸、趙魯杰,高技術戰爭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年)。
    許和震主編,作戰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縣龍潭鄉:國防大學,2003年) 590 8775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4年)。
    張志國,信息戰略:爭奪21世紀制高點(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軍主編,IT戰爭(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張萬年等,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董子峰,信息化戰爭型態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楊志恆,高技術信息戰與21世紀中共軍事現代化(台北:大晟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趙中強、彭呈倉,信息戰與反信息戰怎樣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翟文中、蘇紫雲,新戰爭基因RMA軍事事務革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2001年)。
    劉彥軍、萬水獻、李大光、郭彤,論制天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鄧澤生、鮑中行、王文清,21世紀高技術局部戰爭大趨勢(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
    (二)期刊論文
    Doug Richardson著,劉廣華譯,「網狀化作戰-變革或風格」,國防譯粹,第32卷第8期,(2005年8月),頁19-29。
    Larry LeGree著,杜映譯,「網狀化作戰與決策判斷」,國防譯粹,第32卷第2期(2005年2月),頁40-45。
    丁樹範,「軍事事務革命:中共的認知與實踐」,陸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415期(2000年3月),頁26-36。
    王西欣,「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概念及特徵」,國防大學學報,第179期(2004年7月),頁36-37。
    王志國,「美軍一體化聯合作戰思想及對我軍的啟示」,國防大學學報,第198期(2006年2月),頁29-30。
    王勇,「未來作戰指導需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大學學報,第196期(2005年12月),頁33-34。
    王連山、李偉,「強化軍事思維方式的轉換是適應新軍事變革的先導」,國防大學學報,第196期(2005年12月),頁37-39。
    王聰明,「對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的思考」,國防大學學報,第198期(2006年2月),頁67-69。
    王德義、江永多,「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與軍隊工作創新」,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113期(2004年1月),頁98-100。
    史延勝、傅佔河,「一體化作戰指揮思想探討」,國防大學學報,第198期(2006年2月),頁27-28。
    任海泉、秦曉周、秦永剛,「推動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思考」,國防大學學報,第195期(2005年11月),頁61-62。
    李明亮,「我軍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定義及特徵」,國防大學學報,第179期(2004年7月),頁33-35。
    李曉國,「人民戰爭:永不過時的制勝法寶」,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05年5月),頁95-96。
    周碧松,「新軍事革命是時代性革命而不是階段性革命」,國防大學學報,第119期(1999 年7月),頁31-32。
    周繼文、周剛鋒,「軍事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的發展策略」,國防大學學報,第195期(2005年11月),頁78-79。
    姜志保、鄭波、胡文華,「新概念武器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飛航導彈(2005年11月),頁25-28。
    茅獻鵬,「江澤民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戰略思想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125期(2006年1月),頁80-82。
    徐家輝,「軍事革命的發展趨勢」,國防雜誌,第14卷第7期(1999年1月),頁9-24。
    孫景偉、范承斌,「淺析一體化聯合作戰的本質特徵及成因」,國防大學學報,第179期(2004年7月),頁33-35。
    陳小明,「新軍事事務革命與軍事思維方式變革」,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4年5月),頁66-69。
    陳勁甫,「軍事事務革命的啟示-軟體發展的重要性」,政策月刊,第49期(1999年8月),頁15-17。
    陳貴忠,「加強現有裝備兩成兩力建設,做好現實軍事鬥爭裝備準備」,國防大學學報,第196期(2005年12月),頁74-75。
    陳顯華,「創新和發展高技術條件下人民戰爭戰略戰術」,國防大學學報,第136期(2000年12月),頁19-22。
    張又俠,「著眼提高體系破擊戰能力,推進一體化訓練」,國防大學學報,第183期(2004年11月),頁75-77。
    張玉良,「對我軍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國防大學學報,第183期(2004年11月),頁32-35。
    張慧,「信息戰:發展還是遏制-訪信息專家沈偉光」,國防大學學報,第114期(1999年2月),頁43-45。
    莫大華,「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分析-資訊戰爭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45-56。
    曾慶華,「中共『軍事事務革命』的觀點與特色」,中華戰略學刊(2002年4月),頁23-60。
    單惠民,「析信息化戰爭型態與機械化戰爭型態的本質差異」,國防大學學報,第196期(2005年12月),頁17-18。
    彭玉龍,「對近代以來世界軍事革命的歷史考察」,軍事歷史(2001年2月),頁46-51。
    董文韜,「一體化動員特點探析」,國防(2005年3月),頁28-30。
    傅明和,「新軍事變革中作戰指揮體制的發展趨勢」,國防大學學報,第196期(2005年12月),頁58-59。
    傅慧軍,「論一體化聯合動員新模式」,國防大學學報,第196期(2005年12月),頁80-81。
    楊斌、于淼、趙榮,「一體化聯合作戰發展的歷史躍遷」,國防科技(2005年1月),頁64-67。
    楊仕樂,「評判解放軍眼中的『軍事事務革命』:一個比較性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第4期(2005年12月),頁31-52。
    寧博,「21世紀新戰場:資訊戰爭」,全球防衛雜誌,第165期(1998年5月)。
    熊光楷,「論世界新軍事變革趨勢和中國新軍事變革」,外交學院學報,第76期(2004年6月),頁8-16。
    樊振安,「轉型期的裝備保障力量建設」,國防大學學報,第183期(2004年11月),頁86-88。
    劉文葉,「新概念武器的發展趨勢及對策」,飛航導彈(2003年1月),頁36-42。
    劉玉鵬、王依群,「適應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的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軍思想政治建設」,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2月),頁1-5。
    劉鴻基,「試論有中國特色的新軍事革命」,國防大學學報,第104期(1998年2月),頁62-65。
    憲福成,「對『網電一體戰』信息作戰思想的認識與思考」,國防大學學報,第146期(2001年10月),頁74-75。
    應世康,「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3年3月),頁30-33。
    薛興林、鄭維,「一體化作戰問題探析」,國防大學學報,第179期(2004年7月),頁28-30。
    鍾志明,「加強後備力量信息化建設應重點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大學學報,第198期(2006年2月),頁45-4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3253028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3028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25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